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西藏特色小城镇发展研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是绕不开的话题。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载体,当前新型城镇化已经进入深度发展的时期,需要抓住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按“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节约用地、体现特色”的要求重点发展小城镇。《西藏自治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也指出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培育一批具有地域风貌、民族特色、时代特点的小城镇。总之,西藏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景观资源众多,而小城镇是区域文化特色化多样化发展的载体,是西藏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推手。依托特色小城镇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藏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一)新型特色小城镇是利用和整合西藏自治区多种资源的手段

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全区总面积120.23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截止2016年末,常驻人口约330.54万人。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地形结构十分复杂,自然资源丰富,例如西藏境内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6418条,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8条;水域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共有816个,湖泊总面积占全国湖泊面积的30%。西藏多年来平均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16.5%,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均居全国第一。拥有大面积高山区和草场及常年生林木和牧草,森林面积达1267万公顷,居全国第四位;木材蓄积量达20.84亿立方米,居全国首位。西藏自治区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目前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90多种,矿产地2000余处,1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储量的前十位。同时西藏还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因为受地理位置、人口因素、交通条件、历史人文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至今为止西藏自治区众多自然、人文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建设特色小城镇,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有利于西藏利用自身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产业,是推动本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新型特色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

特色小城镇建设属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注重民生,注重城镇文化和城镇形态,以及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发展。西藏由于特殊的区情,特色小城镇建设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更深刻的含义[1]

首先,建设特色小城镇符合西藏的实际区情。众所周知西藏城镇大多规模较小、人口稀少,空间分布距离较远,城镇之间联系少、依赖程度低。如果按照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西藏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很难。而特色小城镇所需先期基础设施投资成本和后续管理运行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具有一定自我发展能力,能够降低发展城镇化而带来的财政压力[2]。此外,建设特色小城镇群可以实现交通通信、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等社会公共资源的共享,提高区域内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其次,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县域经济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西藏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小城镇特色经济来提高农牧业的生产效率,同时发展特色小城镇的特色产业和生态产业可以实现农牧民就地就业,以此吸收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小城镇产业发展的生产成本和转移人口的落地成本,也可以减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导致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进而引发的农村空心化问题,促进西藏农村基层社会的健康发展。

最后,西藏发展特色小城镇可以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产业,不但有利于在传统农牧业的基础上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也有利于农牧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西藏由于历史地理原因,经济发展落后,共有74个贫困县,全境都属贫困县,在所有省份中贫困县最多。发展特色小城镇可以促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发展特色小城镇特色产业还可以为贫困人口提供工作岗位,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为全面实现精准脱贫打下基础。

西藏自治区政府针对不同乡镇的区位、产业基础、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之后,根据其“特色”因地制宜发展出不同类型的特色小城镇。具体情况如下:

(三)发展新型特色小城镇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2016年7月1日,发改委、住建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设“产、城、人、文、生”五位一体特色小城镇。“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就包括了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近年来,西藏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工业、矿业和畜牧业都得到了发展。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西藏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西藏的生态环境脆弱,维护困难,一旦受破坏了,要想恢复难度大、所需周期长,因此,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同步。新型城镇化在强调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这种理念为西藏城镇化提供了更为合理的指导思想,在此指导思想下,特色小城镇建设更加注重“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西藏肩负着维护本地区和国家生态安全的职责,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能够保证在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护西藏的生态环境。

2015年以来,西藏特色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现有的发展经验来看,特色小城镇较之传统小城镇更适合西藏的区情,但在西藏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西藏特色小城镇的建设现状

西藏自治区政府从2015年开始进行特色小城镇建设,为了顺利完成该项工作,自治区财政专门为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安排了10亿元启动资金,规划建设20个特色小城镇示范建设点,截止2017年,这一数字增加到26个。尽管目前西藏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但仍处于发展初期,需要继续探索出一条适合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

(一)西藏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条件

第一,硬件条件。硬件条件主要是指西藏的交通、通信、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西藏的交通状态限于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等因素总体发展远远落后于内地,但是自治区政府所选择的小城镇示范点建设项目均分布在国道沿线,具有明显的交通优势,例如分布于318国道沿线的示范点鲁朗镇、羊八井镇、然乌镇、吉定镇、甲玛乡、吞巴乡,位于109国道和青藏铁路沿线的雁石坪镇等,这都是西藏特色小城镇的发展优势。此外,西藏在2014年完成了全区移动通信全覆盖工作。

第二,软件条件。软件条件主要是指政府的公共政策、本地方的人文资源等因素对于特色小城镇发展的支撑作用。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对特色小城镇的优惠扶持政府,十三五期间国家将持续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同时自治区也在创新工作机制、强化规划管理、推进投融资改革等方面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此外,自治区的特色小城镇示范点建设项目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例如位于桑耶镇的著名寺庙桑耶寺;吉隆镇镇内有著名旅游景点帕巴寺,并且吉隆镇位于西藏与尼泊尔的交通要道,边境贸易发达;八嘎乡有著名的景点神山冈仁波齐和圣湖玛旁雍错[3]

第三,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建设生态型小镇。以山南市勒布麻麻门巴民族乡为例,2014年初,山南地委行署提出了把勒布麻麻门巴民族乡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小康示范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门巴文化展示区、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示范区、特色旅游小城镇”的发展策略,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首先,当地以生态为本,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勒门巴民族乡首先成立了自有品牌“勒门巴民族乡茶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然后自内地学习和引进了先进的茶叶种植技术,着力打造“门隅佛芽·玉罗冈吉”特色茶叶品牌,以此为核心发展生态产业;其次,当地政府通过对交通设施、河道保护设施、以及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的方式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优化。最后,大力推动当地特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开发亚玛荣物资文化交流会、仓央嘉措情歌文化旅游节和洞嘎文官弓(响)箭文化节,并打造出独具错那特色的系列产品,如门隅藏香、卡达藏刀、觉拉石锅、竹编、木碗、勒布茶叶苦荞茶、藏白酒等产品[1]

(二)西藏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特色”

步骤2 计算各草莓植株所在位置的适应度函数值,记录最优个体和最优解。适应度函数所计算的个体适应度值为执行一次订单任务的总时间。

第一,要合理规划和整合资源,加大投资力度。以国道、省道等交通要道将特色小城镇串联起来,同时加强对特色小城镇辐射片区的公路建设,升级改造通讯、电力、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提升特色小城镇的规模效应;第二,建设特色小城镇配套设施,例如汽车站、停车场、集市、乡镇卫生院、餐饮住宿等,提升特色小城镇运输承载力和接待能力。第三,转变基层观念,基础行政管理权力适度下放,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在机构管理、提供公共服务、财政收支等方面实现创新。第四,给予特色小城镇一定的政策支持,包括加大对小镇的财政资金支持,安排一定数量的用地计划指标,简化各种行政管理手续,加大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力度。

第二,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以产业推动小城镇建设。拉萨市当雄县羊八井镇是著名的地热资源之乡,长期以来羊八井镇抓住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地热相关产业,近年来更是将地热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将地热特色变成羊八井镇的标签。2017年5月 “西藏羊八井地热国际大本营”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开始建设,该项目投资总共5.5亿元,预计建成集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项目。该项目自施工以来吸纳了周边大量劳动力,预计建成之后可以提供400人的就业岗位,有效吸纳周边劳动力就业,提高农牧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实现以产业经营小镇,形成良性循环,辐射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自治区政府利用现有的硬件软件资源大力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止目前,西藏已经有7个乡镇列入全国特色小镇培育名录[4]

从上述供水利润形成可知,自来水厂愿意接受调水工程水源的前提条件是工程供水价应不高于当地水资源费,否则会影响水厂供水利润。当各受水区工程供水价不高于当地水资源费时,则 EBIT工程大于 EBIT当地,自来水厂就会乐于使用调水工程水源。因此,当各受水区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大于相对应的南水北调工程终端口门水价时,自来水厂等制水售水单位就能产生供水利润规模效应,而积极使用工程调水。根据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水价分析研究成果表明,受水区现状水价的提升空间远大于南水北调工程供水带来的原水价格和水源结构变化对最终用户水价的影响,也就是水资源费提升空间可以大于工程供水价格。

截止目前,西藏特色小城镇建设依托当地优势资源,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新型产业,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当地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西藏特色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落实,其在预算方面进行信息化转变是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预算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偏差和混乱,必然会导致最终整个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效果受损。因为预算管理相对而言较为繁杂,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如此也就必然需要重点把握好对于信息化建设平台的构建,促使预算统计分析以及指标控制较为合理,而这也是目前比较容易出现错误偏差的重要问题所在,预算编制结果不准确,最终必然会导致造价控制效果受损。

第三,特色小镇经济基础薄弱,发展起点低。从目前来看,西藏特色小镇建设在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但是仔细分析仍然是以农牧业和旅游业为主打,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很少,产业结构不合理。此外,特色生态农业、商贸物流、民俗文化旅游等信息产业自成体系、单兵作战,相互促进功能不足。另外,由于经济欠发达,产业结构单一,使得所谓的特色小镇的产业结构实质上区别不大,甚至邻近特色小城镇的特色产品基本类似,生态产业发展趋于同质化,没有形成特色产业链。再加上特色小镇空间布局零散,交通又不发达,导致特色小镇很难在农牧区和城市之间起到连接和带动作用。

第二,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不高,基层政府治理水平也亟需提高。西藏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以及经济发展落后等原因,导致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低,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缺位,区外资金不愿意进入,也难以吸引高级人才。另外,当地教育水平不高,农牧民文化水平不高,缺少足够的劳动技能,导致其只能在传统农牧业从业,难以为特色小城镇建设提供各色各样的劳动力,这导致特色小城镇发展缓慢,要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任重道远。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核心。西藏海拔高、地形复杂,基础设施修建困难,这导致长期以来西藏基础设施缺乏。虽然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政府都加大了对西藏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但是由于历史欠账过多,仍然存在着交通网络规模不足、公路等级偏低、公路密度不高、对外出境通道匮乏、交通运营成本高等问题,这就导致了特色小城镇资源难以整合,生态产业和特色旅游碎片化现象严重,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第四,特色小城镇之间发展不平衡。目前西藏的26个特色小城镇分布于林芝市5个,那曲地区3个,昌都市4个,日喀则市5个,山南市3个,拉萨市4个,阿里地区2个。各地区由于自身的差距给予特色小镇建设所需的各种政策支持,尤其是财政资金和人才支持的力度不尽相同,使得位于经济更好的地区,距离中心城镇更近的小城镇发展得更好,而位于经济较差,距离中心城镇更远的小城镇发展起来就更困难。

西藏发展特色小城镇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定位,转变发展理念

发展特色小城镇本质上仍然是新型城镇化的一种模式,其发展遵循“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其作用就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特色小城镇发展必须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一致。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国家对西藏自治区的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就要求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要注重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谋求一时之发展。从西藏自治区的战略层面来看,特色小城镇是城镇和农牧区的链接点,肩负着助推城市和辐射带动农牧区的重任,因此,西藏特色小城镇发展要与城市形成互补,同时能够依托农牧业,发展农村特色产业[5]。从特色小城镇本身发展来说,要实现当地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生活,带动周边农牧区发展,促进城乡人口转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选取东北地区有代表性的大豆品种东农49进行盆内有土种植,在不同生长时期采取挖掘法从盆中取出,然后将其植入预先准备好的营养液中进行无土栽培试验,并用数码相机拍摄已获取根系数据,测量并记录大豆根系的生长情况。

(二)优化公共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第一,针对环境优美、气候事宜的地区,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以林芝市鲁朗镇为例,2012年开始启动“林芝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建设项目,该项目利用林芝地区的自然资源,着力打造融合藏文化、生态环境的具有现代气息的国家级旅游小镇,大力开发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类似的还有波密县通麦镇,通麦镇位于西藏易贡国家地质公园的南部地带,平均海拔1800米,属于高山峡谷地区,气候宜人。随着川藏公路通麦段整治改建工程的完成,通麦镇的交通瓶颈得到解决,结合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将其建设为川藏公路旁的服务型小镇,为川藏线旅游发挥重要的服务功能。

采用不同外源压力处理进行甘薯盆栽试验.采集2种质地土壤,试验土样土壤质地分别为黏土和砂土,其理化性质如表1所示.

(三)按照“五位一体”标准培育特色小城镇

第一,综合考察各地区的地理条件、资源状态、人文历史和传统产业,因地制宜打造符合小城镇发展的特色主导产业,产业定位和发展要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要求,要有独特性,或者产业优势明显,能够形成知名度较高的产品。同时统筹安排产业布局,形成“一镇一特色主导产业”的格局,提高小城镇的生产力和竞争力。第二,建设和谐宜居的环境。首先要维护小城镇的自然环境,保证特色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注重小城镇的风貌和谐统一,要彰显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较好地体现本地区的建筑文化和民族风情,保留自然景色、田园风光、文化特色。第三,注重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特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保护好物质文化遗存,例如对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戏曲等民族和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开发和发展带有民族文化特色或民族符号的特色产品。

2月1日,全国首部规范水生态行业工作的法规《哈尔滨市水生态监测条例》经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并正式实施。条例对水生态监测点的规划、建设、监测范围保护以及法律责任等都进行了明确规定。

(2)从单一参数探测功能向多参数探测功能方向发展。目前具有多种单一探测功能的激光雷达技术,利用理论模型将多种技术进行有机融合,是降低探测成本和提高探测效率的有效途径。

(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特色小城镇发展环境

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第一,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使农牧区转移人口能够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服务。第二,要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体系,在小镇建立一批设备完善的基层卫生服务站,在小镇邻近市(县)建立市(县)医院,解决小镇居民包括辐射区农牧区群众看病问题,完善转诊制度,形成市区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相互合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同时要建立乡镇医生进修学习的绿色通道。第三,完善基础教育体系,升级文化体育设施,吸引更多的人来小城镇创业,甚至落户小城镇。

(五)统筹社会资源,促进特色小城镇发展

首先,加大对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财政投资,尤其是对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供给的投入力度。此外,政府还可以牵头鼓励金融机构参与,采取金融机构对自然环境、人文资源和生态产业技术等无形资产评估并进行抵押融资的方式,加速特色小城镇资源向资本的转化。其次,政府可以通过BOT、BOOT、PPP、ABS等形式引入社会资本对小镇规划实施开发,甚至可以由政府牵头,企业、私营机构甚至个人参与特色小城镇建设。第三,政府出面成立“扶贫创业孵化基地”或者“青年创业园”等平台,鼓励有创业激情的人员到小城镇创办绿色企业,参与生态产业开发,也可以设立“贫困地区创业计划”平台,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特色小城镇创业,甚至可以对本地到外地上大学的学生采取免除学费等政策,鼓励他们毕业后回乡创业,为特色小城镇建设聚集各类人才。

这事真的有点搞笑。依常理,农户陷入贫困,肯定希望早日走出来。现在政府出人、出钱主动帮扶,群众要配合才是,怎么会不耐烦呢?

参考文献:

[1] 郭志合,陈立明. 西藏边境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建设调查研究——以错那县勒布地区门巴民族乡为例[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2] 孔令阳.“中心——外围”理论视角下西南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研究[J].决策咨询,2015,( 5).

[3] 王新哲,陈田. 民族地区新型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以广西边境凭祥、东兴为例[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

[4] 武友德,王源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以云南为例的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5] 房冠辛,张鸿雁.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与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J].民族研究,2015,(1).

马鸿譞,王依然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