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的40年回望

更新时间:2016-07-05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中,教育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完善,无疑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而突出的方面。

教育结构是指教育总体系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构成形式和比例关系。它既涉及教育系统内部的元素构成,即教育总体系由哪些教育机构组合而成,又涉及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之间数量和规模的比例状况。对教育系统的内部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使教育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各个部分实现优化组合,不仅有助于教育系统自身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教育整体效益和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之前的我国教育结构,无论是纵向的程度结构和层次结构,还是横向的类型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等,与经济和社会结构对各级各类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之间,以及与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相适应、不相协调的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关注和重视教育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问题,在中共十二大至十九大的历次党代会报告中,以及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重要的纲领性教育文件中,都有关于这一问题的明确阐述。40年来,国家始终将教育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作为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并扎扎实实地持续加以推进,使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的构成形式和比例关系不断趋于合理和协调,也使教育的整体效益与功能得到了更好的释放。

教育程度结构及层次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教育的程度结构属于纵向教育结构的范畴,主要指的是各级学校之间的构成形式和比例关系。现代学校教育的程度结构一般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构成,这三者之间应当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中小学教育,尤其是作为程度结构的“底座”的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其基础必须十分坚实和牢固。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的几十年中,虽然我国中小学教育的规模有了显著的扩大,但由于义务教育的普及任务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完成,使得教育程度结构中的基础部分显得较为薄弱。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和实施后,国家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普及义务教育的检查和监督机制等,经过多年的努力,至20世纪末,我国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发展中人口大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2000年,全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 ,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8.6%。[1]进入21世纪后,义务教育进入了巩固提高和全面普及新阶段,至2017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已达到93.8%。[2]普及义务教育任务的胜利完成,使教育程度结构中的“基桩”部分得到有力加强,也使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显著改观,这不仅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基础,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人力资源条件。

《秀才胡同》对修辞更为在意,使用也极尽能事,苦心营造以此营造古典美的意境,后者则并不拘泥于对修辞的使用,仅在适当处选用。

在高等教育内部的层次结构方面,自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由于效仿和沿袭苏联高等教育的模式,高等教育片面注重四、五年制本科教育的发展,忽略经济建设对专科层次人才的大量需求,忽视两、三年制专科教育的发展,我国曾一度出现高等教育内部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之间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问题,本科与专科教育之间的比例“倒挂”,高等教育内部层次结构的重心偏高,呈“纺锤形”而非合理的“宝塔形”。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开始努力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内部的层次结构,加快高等专科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注重发展面向广大农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专科教育,扭转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之间“比例倒挂”的状况,同时,努力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使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逐渐趋于合理化。

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以高校的空间分布情况为例,在过去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高校区域分布“东多西少”“东强西弱” 的问题一直十分突出,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土地面积仅占全国11.4%的10个沿海省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山东、河北、辽宁)的高校数量占全国高校总数的46% ,而土地面积占全国63%的内地和边远9个省区(新疆、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云南、贵州、广西)的高校数量仅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3%,高校的规模普遍较小。所以,若按在校学生数计算,则东部沿海省市与内地及边远地区悬殊更大。[4]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的分布也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区域失衡问题,东部和沿海地区一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高地”,而中西部高等学校不仅数量和规模相对偏小,其质量和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也存在着较大差距。在39所“985”工程高校(含国防科技大学)中,北京有8所,上海有4所,湖南、陕西各有3所,天津、辽宁、江苏、山东、四川、湖北、广东等七省市各有2所,黑龙江、安徽、浙江、吉林、福建、重庆、甘肃等七省市各有1所,河北、河南、山西等13省区为0所。“211”工程高校的分布也存在着类似失衡状态。

在改革开放40年我国教育类型结构调整与改革的历程中,意义最为重大且最引人瞩目的,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教育空间布局结构一般指的是学校网点在地理和区域上的分布情况。在一个国家里,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及人口分布的不平衡等,往往会导致学校网点分布的不平衡,有的地区学校网点分布较为密集,有的地区学校网点分布较为稀少。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及举措,促进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如: 在准确分析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产业结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各种学科和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做出科学的评估和超前的预测,并将其作为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中最优先考虑的因素;建立健全高校、政府及就业市场等多种主体共同参与的学科专业结构调节机制,充分发挥多种主体的调节职能,将学校的自主适应性调整、政府的行政干预性调整以及就业市场的选择淘汰性调整等结合起来;从产业结构的特点和要求出发,积极加快与重点产业、优势产业相对应的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步伐;适当压缩长线专业的规模,扩大短线专业的规模,填补某些高技术专业领域的空白,改造或淘汰部分陈旧过时的专业与系科。此外,在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时,还注重文理渗透、理工渗透,建立一批综合性、交叉性的跨学科专业与系科,从而使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更好地与科技、生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3) 基坑工程土方开挖作业,不宜采用中拉槽土方开挖方式,宜采用分层分段短台阶法开挖。对于较厚填土层、粉质黏土层等不良地层土方开挖作业宜采用垂直出土方式。尽可能避免运土车辆进入基坑内作业,以免影响支撑架设。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一方面继续稳定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形成了大规模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与此同时,还逐步在制度上解决中等职业教育—高职高专教育—技术本科教育在纵向上的相互衔接问题,以及中、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间横向上的相互贯通问题,在职业教育学校和学生发展之间架起“多元互通”的 “立交桥”,这无疑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制度保障。

(2)在GeoIPAS软件平台上,用原始数据统计各元素在全区及各地质单元中的平均值X、标准离差S、变化系数Cv、浓集系数K,作为分析研究区内各元素分布及分配规律的参数值。

从后者来看,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转变,应用性高等教育得以迅速发展,其中尤以一批应用性本科院校的强势崛起和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快步发展而引人瞩目。应用性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壮大,对于打破高校发展的趋同思维,改变高校发展的同质化倾向,保持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生态平衡,化解高校办学模式的单一性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多样性要求之间的矛盾,实现高等教育多元发展、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和协调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体现在民办教育和地方应用性高等教育的的迅速发展上。就前者而言,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民办教育异军突起,全国各地陆续涌现出一大批民办教育机构。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和2004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颁布,明确了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享有同等法律地位和同等政策待遇,这为民办学校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政治、舆论和法律环境,使其能够与公办教育公平、平等地进行竞争,并逐步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办学规模得以不断扩大,办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本色语文,是针对语文教学的种种偏颇认识和违背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种种异化行为提出的系统的教学主张,该成果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成果奖特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奖。语文共生教学,是立足于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运用共生理论,从丰富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能体现母语教育规律和本色语文教学主张,具有原创性和推广价值的教学方法。前者是主张,后者是方法;前者主要是理性思考,后者主要是实践操作;前者侧重承继,后者着力创新。

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学科专业结构一般指高等教育内部各个学科及专业的构成形式和比例关系。自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迈入大众化阶段之后,不少高校基于扩张“冲动”,在学科专业设置及培养规模的确定上,带有较大程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一些高校或者是从自身的师资力量、设施设备等资源条件出发,或者是迎合高中毕业生及其家长对学科和专业选择的“偏好”,来决定学科专业的设置及招生数量,而没有充分考虑到相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并将其作为学科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一些高校在利益驱动下,置基本的办学条件和培养质量于不顾,任意扩大某些学科和专业的招生数量,而与此同时,却对一些生源暂时不足的学科和专业停招或停办等。还有一些高校为了在学科专业数量方面求大、求全,轻率上马新的学科和专业。如此等等,结果导致高校专业设置的趋同和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一些所谓的“热门”学科专业“一窝蜂”地“扎堆”,呈“泛滥”之势,屡屡出现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市场需求已趋于饱和,但在校生数量和比例仍逐年攀升的现象。

“文革”期间,受极“左”路线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曾受到严重抑制和摧残,由此造成了中等教育内部普通中学“一统天下”、中等教育类型结构单一化和畸形化的状态。中等教育结构的失调带来了诸多的严重负面影响,其一,在恢复高考后,尤其在高考录取率较低的背景下,引发了激烈竞争,导致普通高中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办学方向的严重扭曲。其二,大量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就业困难。由于普通高中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为升学作准备,中学生缺乏必要的就业前训练,这样,大部分普通高中毕业生高考落选后,没有一技之长,就业后一般也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技术培训,才能逐渐适应工作。其三,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使得各行各业的人才和劳动力队伍中,中初级技术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严重短缺,造成人才和劳动力队伍结构失调,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的提高,阻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针对中等教育类型结构单一化和畸形化的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国家对中等教育的类型结构进行了连续多年的大力调整和改革,经过持续的努力,普通高中的规模有所压缩,中专、中技和职业高中的规模有所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占高中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比例有了较大提高,逐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职普比”, 中等教育结构得到明显改善。1999年,全国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包括职业高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等)招生473.27万人,在校生1417.51万人,分别占高中阶段招生和在校生总数的52.28%和56.47%,占居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3]中等教育类型结构的改善,对于扭转普通高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以及对于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大批中初级技术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教育空间布局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一是中等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与改革。

教育类型结构指的是各种类型学校之间的构成形式和比例关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学校进行不同的分类。如:按教育内容的性质,可区分为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大类;按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在我国现阶段,可区分为国家办学、集体办学、社会团体办学、个人办学等多种办学类型,其中国家办学又包括中央办学和地方办学等。在高等教育内部,还包括学术性高等教育和应用性高等教育等。

为扭转高校区域分布上的极端不平衡状况,近年来,国家采取多方面措施,加快内地和边远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 如在内地和边远地区, 选择适当地点,增设新的高校网点,改变内地及边远地区学校网点过于稀少的状况,使这些地区高等教育的规模得以扩大。国家还通过整合相关政策和资源,针对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出台实施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等多项计划和工程,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努力在中西部构建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全面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就包括《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等一系列工程和项目。这些工程和项目的实施,有效缩小了中西部与东部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差距,推进了区域间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也增强了中西部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此外,自2008年起,国家还实施了“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由高教资源丰富、办学条件较好的天津、辽宁、上海、山东等省市面向预计录取率较低、高教资源相对匮乏的内蒙古、安徽、河南、贵州、甘肃等中西部省份招生,为中西部考生提供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与改革,还涉及城乡中小学网点的合理调整与规划问题。在农村,近年来,为适应城镇化发展和人口变化的趋势,各地对过去分布较为分散的中小学校进行了整合和合并,“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集镇集中”,办学重心显著“上移”。在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值得注意的新问题,如:“高中进城”“初中进镇”后,学校与学生家庭所在地的空间距离可能有所扩大 , 部分学生上学的时间成本会有所上升,若在校住宿,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家庭的经济成本,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乡村社会的文化气息有所淡化等。但就整体情况而言,农村中小学办学重心的“上移”,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公平等,都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其总体效果无疑也是值得肯定的。而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农村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还将会继续向前发展。

其中8个子群分别代表景区为:1.解放碑、重庆红岩、重庆夜景、武隆一日游、成都锦里;2.重庆三峡博物馆、大足石刻、涪陵新城、雪玉洞、九寨-黄龙;3.石宝寨、名山、小寨天坑、白帝城、红池坝;4.万州新港、张飞庙、长寿古镇;5.神农溪、神女峰景区、小三峡、当阳大峡谷、大昌古镇;6.神女溪、小小三峡、宁厂古镇、恩施大峡谷;7.西陵峡风景区、三峡大坝、大九湖、三峡人家、昭君故里、武当山;8.三游洞、武汉东湖、神农架、葛洲坝、清江画廊、三峡大瀑布。

结语

回顾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基本历程,可以肯定的是,通过40年来对教育结构的不断改革,我国现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既能适应和满足经济结构以及其他社会结构对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同时又能适应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的合理的教育结构体系,这不仅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必要的体系支撑和制度保障,也为人民实现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当然,教育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永远在路上”。今天的教育结构,仍远未达到理想和完善的地步。在科技和生产力突飞猛进、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仍需不断地对既有的教育结构进行改革和调适,其调整和优化之路亦将永无终点。

1)不同钙硫比条件下粉煤灰的物理形貌分析(图3)。由图3可知,粉煤灰由粒径不同的球形体、类椭球形体和不规则颗粒组成。当钙硫比大于1.0时,不规则颗粒增多,形态也与钙硫比小于1.0时,样品有所不同,其主要成分为未反应的固硫剂,说明固硫剂此时已过量。对样品的粒度进行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发现随钙硫比增加,大粒径颗粒比例逐渐降低。与图3中的形貌图对比分析,可认为是受到了外加脱硫剂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B10L]2001-06-01.http://www.moe.gov.cn/s78/A03/ghs_left/s182/moe_633/tnull_843.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B10L]2018-07-19.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807/t20180719_343508.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9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B10L]2000-05-30.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0407/841.html.

[4] 查晓虎.略论我国现阶段教育结构的调整与改革[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6(3):21-22.

查晓虎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第6期
《安徽教育科研》2018年第6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