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简析李白乐府歌行的思想艺术特点

更新时间:2016-07-05

李白是一位最能体现盛唐精神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气磅礴、雄奇奔放的乐府和歌行,另一类是自然明快、清丽隽秀的律诗和绝句。其中,乐府诗和歌行体诗更能体现李白自由、浪漫、豪放洒脱的个性特点。

一、乐府诗和歌行体诗

汉代,确切地说是汉武帝时期,成立了一个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乐府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搜集和整理各地的民间音乐和民歌,并创作一些新的音乐作品和诗歌作品。它所搜集的民歌,就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现实性强,从多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二是语言通俗易懂,节奏简洁明快;第三,是形式自由活泼,格律方面没有严格的要求,语言以五言为主,有的还杂有三言和七言的句子。汉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有《木兰辞》《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等。一般来说,这些诗歌都可以配上音乐进行演唱。魏晋、唐代以及后代的诗人,模仿汉乐府诗写的诗歌,虽然不入乐,但也叫乐府诗或拟乐府诗。如曹操的《蒿里行》《观沧海》,李白的《将进酒》《行路难》《远别离》等等。当然,拟乐府诗一方面吸收了汉乐府叙事诗的创作经验,同时又有所创新和发展,显示出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歌行体诗,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有些诗题名为“歌”、“行”或“吟”等等,于是,就被命名为歌行体诗。乐府诗和歌行体诗,虽然名称不同,其实没有严格的区别。如果一定要找出二者的区别,大概主要有三点:一是歌行体诗的诗题中,一般有“歌”、“行”、“吟”等字,比如李白的《丁都护歌》《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等;二是乐府诗以叙事为主,而歌行体诗的抒情性更强,行文更加流转酣畅;第三,乐府诗大多是以第三人称的口气来写,而歌行体多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叙事和抒情。

二、李白乐府诗与歌行体诗的特点

李白的乐府诗和歌行体诗,主要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大量沿用汉乐府的旧题,但是有很强的时代精神和批判意识,表达了李白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

《丁都护歌》这首诗,集中表现了李白乐府歌行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严格来说,《丁都护歌》是一首歌行体诗,既有较强的叙事性,又有着浓厚的感情色彩。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地勘单位测绘成果使用与保密管理工作的探讨(陈晓芳) .............................................................................5-35

丁都护歌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系磐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这首诗写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李白已经离开长安,开始再度漫游。当他漫游到江苏丹阳一带的横山时,写下了这首诗。这是一首描写拉船纤夫悲苦生活的诗。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云阳,是个地名,是长江下游的一个繁华的商业区,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两句是说,从云阳乘船北上,两岸是商贾云集。“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吴牛喘月”是个典故。吴牛,指南方的水牛。据说,南方的水牛特别怕热,看见月亮就以为是太阳出来了,就热得直喘气。在这句诗中,用“吴牛喘月”,既形容酷暑难耐,又含蓄地告诉人们,纤夫们过着牛马一般的生活。云阳的繁华和商人的云集,就和那些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纤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二)李白更多的乐府诗和歌行体诗,则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色彩,集中体现了李白那种自由、浪漫、豪放的个性特点。如《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BAI Liji, SU Xiujuan, HE Chunlin, et al. Study on microwave-assisted grinding mechanism of cassiterite-polymetallic sulfide ore[J].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2018(6):31-36.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教师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语言应用能力和反应能力。笔者在本节课堂设计上,有几处体现: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天气如此的炎热,纤夫们渴了,喝什么呢?只能喝河水,而河水一半是水,一半是泥土,污浊不堪,难以下咽。“都护歌”,指拉船的号子。纤夫们口里唱着拉船的号子,唱到伤心处,往往眼含泪水。“万人系磐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纤夫们冒着烈日拉的那个船上,究竟装的是什么东西呢?原来是“磐石”,磐石大概指的是太湖石,这些都是皇家或者贵族修建园林需要的东西。太湖石太多了,也太重了,即使成千上万的人在拉船,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将它们拉完。

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应当对财务人员有所要求。保证财务人员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关注公司的具体生产流程以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的情况。财务部门在得到这些新数据的同时应当通过科学的计算对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及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帮助企业做出正确决策。

当启蒙把目光从神恩移植至理性,用知识填充神性存在,使之成为神学新的源泉时,“神变成了一个无限的幻影,它离我们很远”[18]32,退化为空洞的、非人格的、抽象的机械存在物。不可避免的结局是:“人们关注人的灵魂是为了控制被拯救的途径。但是人们在分析中前进得愈远,他们的目标就愈是从他们的视野中消失。”[19]21

这首诗,典型地表现了李白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识和批判精神。李白主要生活在唐玄宗、唐肃宗时期,经历了封建社会最鼎盛的开元盛世。然而,身处盛世的李白,却敏感地意识到,这盛世的繁华,是由无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创造的。而且,他们虽然创造了繁华的盛世,自己却依然过着贫苦、艰辛的生活。这幅辛酸的纤夫拉船图,与开元盛世的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有学者主张将竞争理念引入国家司法体系中,重新构建司法权能,因为从当事人角度观察,司法本质上也是服务提供的一种方式。⑩因此,司法者应当考虑当事人的需求,建构“以市场供给为导向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一旦纠纷解决机制市场化,当事人势必会以对自身最为有利的方式解决纠纷。在依法行政原则下,多元化的行政纠纷解决方式也能进一步促进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之间矛盾的调和,提升行政相对人对法院(或其他中立机构)的满意度,有利于纠纷的顺利解决。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想起大学隔壁宿舍的一个女孩毛毛,上了大学之后,她就争分夺秒,学好专业,搞好社交,提升品位,哪项都没落下。有人问她:“你这么拼命,不累吗?一个女孩那么努力干吗?”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成长主要地方,良好的校园环境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质量。对于中职学校来说,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至关重要。

施肥应坚持“前重、中控、后补”的原则,施足底肥,早施分蘖肥,看苗补施追肥[5]。制种田施肥水平控制在每公顷纯氮187.5 kg左右。

这首诗,也是李白离开长安、再度漫游时写的。离开长安以后,李白继续在江淮(长江流域、淮河流域)一带漫游。李白再度漫游,大概有这么几个目的:一是通过游山玩水、借酒浇愁,发泄壮志未酬的郁愤之情,发泄对现实的不满。第二个目的,是寻仙访道,实现当神仙的梦想。当然,李白可能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继续寻找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一般认为,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离开长安已经有八年了。当时,他和朋友岑勋(岑夫子),应另一个朋友元丹丘(丹丘生)的邀请,一起到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颍阳山居,大概是元丹丘在颍阳山修建的一座别墅。他们经常在那儿一起饮酒赋诗。《将进酒》就是这时候写的。

《将进酒》是汉乐府旧题,可以翻译成“劝酒歌”,这类诗的内容,大多是写宴饮游乐。而李白的这首诗,是借汉乐府旧题,来表达自己非常复杂的情绪。那这首诗表达了李白怎样复杂的情绪呢?

我们先看诗歌开头的两组排比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因为李白他们所在的颍阳山,在嵩山(中岳,河南郑州市附近)的西部,离黄河不远,大概是三十多公里。所以,这首诗首先借描写黄河,作为诗篇的开端:说黄河水宛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奔向大海。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两句是在感慨人生短促、时光易逝,把人的一生,说成是“朝”“暮”之间的事,一转眼的功夫,满头的乌发就变白了。

开篇的这两组排比句,非常巧妙地采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取得了巧夺天工的艺术效果。首先有借喻:“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以黄河水的一泻千里、永不复会,比喻时光的流逝,时光的一去不复返;还有夸张:“朝如青丝暮成雪”,用夸张的手法,感叹人生短促,岁月匆匆;还有反衬:以黄河的宏大永恒,反衬生命的短暂渺小。这个开端写得特别好,可以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另外,通过这两组排比句,我们也能感受到李白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深深的感慨。

紧接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在这几句诗中,诗人复杂的人生感受和无尽的思绪,如黄河水一般奔涌而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说我们得意的时候、顺利的时候,就应该尽情享乐,不要辜负这美好的时光。那李白得意过没有呢?他曾经在长安当过一年多的御用文人,似乎得意过,但是,那只不过是一个短暂的梦,一眨眼的工夫就过去了,留下的只有失望和愤慨。所以,我们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中,感受到的不是李白内心成功的欢乐,而是壮志未酬的痛苦、失意和绝望,他是想通过这种及时行乐,来发泄内心的痛苦和愤懑。那李白是不是因为在长安遇到挫折,就否定自己,从此消沉下去呢?没有。李白这个人一直是非常自信的,他是不会轻易消沉的。于是,他用乐观的口吻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从这句“天生我材必有用”中,我们又可以感受到李白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态。下面的 “千金散尽还复来”,又体现出李白和常人的不同之处:一般人常常视钱如命,而李白把金钱看得很淡,从来不为金钱所左右。接着,诗人描绘了一场盛筵,他们“烹羊宰牛”,放声高歌,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

我们再看诗歌的最后几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钟鼓馔玉”指功名富贵。李白说,功名富贵对我来说,根本不算什么,那就是过眼烟云。可是,他接着又说:“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一句才是酒后吐真言。功名富贵对李白来说,难道真的就如过眼烟云吗?其实,李白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在政治上成就一番功业,位至卿相,做帝王师,然后再飘然隐退,去当神仙。所以,离开长安之后的李白,并不能像陶渊明一般,真正超脱于功名富贵之上。他还是难以心平气和地面对“仕途失意”这一严酷的现实。当他被唐玄宗有礼貌地请出长安,也完全没有体会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轻松与自由,而是带着满腔的失意和愤懑离开的。所以,他才会通过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来冲淡心中的痛苦和愤懑。然后,他由自己政治上的不得志,又联想到“陈王”曹植。曹植虽然才华横溢,也有很高的政治抱负,但是,因为受到曹丕的猜疑和妒忌,一生郁郁不得志。最后的“与尔同销万古愁”一句,更是以夸张手法,展示了李白内心那种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无法排遣的苦闷之情。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所以,这首诗借汉乐府旧题,表达了李白非常复杂的思想和情绪:有对人生短暂而渺小的感慨,有怀才不遇的愤懑,有对功名富贵鄙弃而又难以真正超脱的矛盾和痛苦,还显示了自己乐观自信的情怀,同时,也多少流露出人生苦短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但总体来看,李白将自己那种“豪迈、洒脱、放荡不羁”的个性气质,融入这首诗中,使全诗洋溢着豪情逸兴,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三)想象、夸张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李白的乐府歌行,还经常运用大胆的想象、夸张以及象征手法,来描写自然山水和生活情景,以便淋漓尽致地抒发感情,表达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感受。

大数据一直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汇,但是究竟怎样才算是大数据呢,对此可以对大数据自身的几个特征进行理解:

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歌行体诗。这首诗,又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也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写的。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经元丹丘和玉真公主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征召李白入京,任命李白为翰林待诏。严格来说,翰林待诏不是个正式官职。所谓的翰林待诏,就是一些在某个方面有特长的人,被召集到翰林院。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陪着皇帝消遣娱乐。所以,李白在长安待了一年多,其实就是个御用文人,根本就没有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李白因此经常借酒浇愁,发泄心中的不满。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春天,李白见自己在长安不能有所作为,就上疏玄宗,请求还乡。玄宗是“赐金放还”,给了李白一大笔钱,很有礼貌地把李白请出了长安。

被迫离开长安的第二年,也就是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在出行之前,写下了这首诗。

为什么在离开长安后不久、南游吴越之前,李白会写下《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样一首记梦诗,而且,诗中天姥山的景色既高大雄伟又变化莫测,与现实中的天姥山相去甚远?在诗歌的结尾,还非常突兀地写了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在心颜!”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其实是采用想象、夸张以及象征等手法,象征性地描述了李白波澜起伏的人生经历和复杂的内心感受,是李白前半生心路历程的缩影。

在诗歌的开头,诗人首先描写了一座想象中的天姥山,这座天姥山在云霞中时隐时现、胜似仙境。山势高峻险拔,甚至超过了五岳,遮掩了赤城山。这座在李白眼中高大雄伟、令人神往的天姥山,似乎是李唐王朝最高权力机构的象征。李白对天姥山神往,也形象地展现了他渴望登上封建王朝的最高权力机构、一展自己治国安邦政治理想的迫切心情。

接着,诗人描绘了梦游天姥山的经过。诗人登临天姥山之后,呈现在他眼前的,首先是一幅瑰奇壮丽的胜景:月明风清,渌水荡漾;海日升空、天鸡高歌。诗人也是沉浸在这幅胜景中,迷花倚石,流连忘返。这是李白在追求政治理想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第一个阶段的象征性描写。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这一时期的唐王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思想文化多元发展。而李白经过长达十几年的漫游之后,经过元丹丘和玉真公主等人的推荐,也如愿被唐玄宗征召,进入翰林院成为翰林待诏。这是李白人生的上升期,也是他最接近成功的时期。

但是,这一瑰奇壮丽、充满浪漫色彩的胜景却是昙花一现,转眼间便暮色降临、“熊咆龙吟”、阴云密布,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正当诗人内心充满疑虑和惊惧的时候,忽然间“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一个景色壮丽的神仙世界又展现在诗人面前。这一部分,似乎是李白进入翰林院、成为翰林待诏期间,内心感受的一个象征性描写。李白进入翰林院的时候,唐朝虽然处于所谓的开元盛世,从表面上看,仿佛就像天姥山中那个景色壮丽的神仙世界一般,但是,唐朝在政治制度、用人机制以及机构设置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隐患和危机。再加上晚年的唐玄宗,独断专行、不思进取、沉迷于享乐,重用李林甫等奸臣,更加重了这些危机。李白虽然缺乏政治经验,在政治上不够成熟,不过,他似乎也隐约感觉到了这些危机的存在,也意识到了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己很难有所作为。

余尝反复杜少陵诗,而知有唐迄今,非少陵不能作,非唱经不能批也。 大抵少陵胸中具有百千万亿漩陀罗尼三昧,唱经亦如之。 乃其所为批者,非但剜心抉髓,悉妙义之宏深,正复祛伪存真,得天机之剀挚。 盖少陵,忠孝士也,匪以忠孝之心逆之,茫然不历其藩翰,况于壶奥![17]1

从“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到诗的结尾,这是诗歌的第三部分。长安三年的经历,使李白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了唐王朝潜藏的各种危机,认识到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钩心斗角。从长安出来之后,李白一方面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懑和不平,另一方面,他面对功名富贵,似乎比之前更超脱一些了,功名富贵对他来说,不过就是东流的江水,过眼的烟云而已。最后,道家回归自然的隐逸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只有远离那个等级森严、追名逐利的官场,寄情于自然山水,诗人才能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和尊严,才能获得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洒脱与自由。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孙嘉欣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年第1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