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生态文明视域下农业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探微

更新时间:2016-07-05

农业旅游产业是以农业为基本载体,以休闲娱乐、绿色消费、旅游购物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生态旅游,也是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旅游产业。当前,农业旅游是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也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增长点。以浙江省为例,2012至2014年农业旅游产业从3313亿元增至5000多亿元,其中,农业旅游产业收入占据较大比例。但是,在农村旅游产业发展中,面临着规划开发不合理、生态资源浪费突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等问题。为此,要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出发审视农业旅游产业现实意义、发展困境等,探究促进农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方法路径。

一、生态文明视域下农业旅游产业的价值考量

生态文明是为保护与建设美好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主要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等内容。从生态文明视角看,发展农业旅游产业有着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等现实意义。

(一)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当前,我国有8亿多农村人口,面临着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现实问题,在紧缺的土地资源上开展低水平、粗放型的农业生产经营,难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这就需要推进农业的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同时,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逐步开放了农产品市场,给农业发展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挑战,这就需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生产率。农业旅游是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的交叉融合,是农业旅游发展、农村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紧密结合,有着节约资源能源、发展现代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等功能,有利于促进农业转型、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因此,要积极推进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创新。

(二)提高周边居民生活质量

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城市居民不满足于钢筋混凝土的城市生活,渴望山清水秀、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然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园林绿地较少,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农业旅游项目多处于城市周边,距离市区较近,比如,广东鹤陇山农业科技园就在潮州市郊区,距离揭阳、汕头也非常近,便于城市居民休闲旅游。显然,发展农村旅游产业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和度假场所,满足城市居民的田园观光、风俗风情、农业科考、采摘体验等旅游休闲需要,让城市居民充分享受自然舒适的田园生活[1]

(三)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郊区是城市生态系统与农村生态系统的过渡区,这一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容易遭遇生态破坏。显然,在城市郊区发展农业旅游产业有利于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发展农业旅游产业有利于保护城市周边的植被、河流、土壤、地形等,最大限度地保护地方的原生态环境。

(四)保护传统民间民俗文化

当前,许多地方的农业旅游产业规模小,公共基础设施薄弱,特色旅游资源缺乏,经营方式较为分散,不能形成融吃、住、游、购、乐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链。比如,许多农村旅游点排污通道不畅,缺乏垃圾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处理不够;有些农业旅游线路老化,缺乏定期维修和改造,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再如,许多农村旅游项目仅能提供“吃”“购”“娱”等服务,而不能提供“住”“行”等服务,经济效益不明显;有些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仅限于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不能与城镇工业、商业等形成整体联动。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农业旅游产业的现状分析

农业观光旅游时间都集中于双休日、春节、国庆节、“五一”等,或者农作物收获季节,这段时间内园区旅游人数急剧增加,严重超出了园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带来许多生态环境问题。此外,在农业旅游中,许多游客缺乏环保意识,随地乱扔垃圾;有些景区缺乏必要的环保设施,垃圾随意倾倒,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中,这些都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3]

(一)农业旅游开发不合理

当前,许多地方的农业旅游产业缺乏科学规划,盲目上马、低层次开发、重复建设、环境破坏等问题严重,不仅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也破坏地方的自然生态环境。比如,在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中,许多开发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随意改动或调整原有的地形骨架和植被状况,甚至用推土机、挖掘机等破坏原有地形、池塘、植被等,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违背了科学开发、合理利用的生态文明建设宗旨。

当前,农业旅游产业主要有“企业+农户”“政府+企业”等发展模式。“企业+农户”模式是旅游企业利用农户的农业资源、农村劳动力等发展农业旅游产业的经营方式,企业负责旅游项目的市场宣传、客户开发、人员培训等,农户负责提供基本旅游服务。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但是形式较为单一,管理效率不高,不利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政府+企业”模式是指政府与旅游企业合作,双方共同开发旅游项目、分享经营利润,政府旅游部门进行跟踪指导、提供政策便利,旅游企业负责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资源开发等。这种模式有利于政府宏观指导和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但不利于发展新农村经济,也不利于调整农业结构。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可以根据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选择合适的农业旅游产业模式,以推进农业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不管采用何种模式,都要充分考虑农民利益,以农业旅游产业推进农村环境改善,促进农民收入,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此外,在农业旅游产业发展中,还要积极扶持大型农业旅游企业,支持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打造集团化、网络化的地方农业旅游品牌,以推进农业旅游产业的集约化发展[4]

(二)以传统产业形态为主

(3)为掌握疫情,调查研究流行病学情况,监测防治措施的有效性,普查很重要,至少定期进行还是很好的方式。

(三)产业联动效果不明显

民俗文化是指依附于人们的生活、习惯、情感和信仰而产生的民间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包括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生活礼仪、婚丧嫁娶等。任何文化都依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变革常会导致原有文化的衰退与消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民间民俗文化逐渐消失。而发展农业旅游产业有利于开发农村民俗文化,保护农村原生态系统[2]

(四)生态环境破坏现象多

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为此,要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考察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在许多地方,农业旅游产业带动了农业转型和农村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但是,这些农业旅游产业多为田园观光休闲、农产品产销、自然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体验等传统业态,鲜见生态养生、农业科普等新兴业态。此外,相邻农业旅游区之间产品单一,形式雷同,缺乏互补性,恶性竞争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农业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许多乡村旅游项目过分依赖自然资源,对民风民俗、人文内涵、生活习俗等旅游资源开发不够,旅游项目缺乏特色,缺乏乡村旅游品牌。

发射部分中,信号模拟器根据来自控制主机的参数,精确生成包含多普勒信息的微波信号,中心频率为1.772 GHz,频率可变范围是1.75~1.8 GHz。在马赫曾德电光强度调制器(MZM)中,使用生成的微波信号对1 550 nm激光进行强度调制,调制后的激光经光衰减器传输至接收部分,其中光衰减器模拟了光在空间传播中的衰减。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

(一)完善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在农业旅游产业发展中,要加强交通、通讯、电力、住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旅游产业奠定基础。比如,要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改善农业旅游区域的道路状况,为游客提供良好的出行条件;要改善农村地区的通讯和电力设施,为农业旅游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要加强农业旅游食宿标准化建设,改善农业旅游园区的接待水平。此外,要推进农业旅游产业的网络化建设,在行业和企业之间建立沟通合作、资源共享的网络体系。比如,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集聚效应,积极整合各地的农业旅游资源,促进农业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提高农业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加强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业旅游产业发展中,要建立以农业景观开发、民俗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为导向的农业旅游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优势,促进农业旅游产业的生态化、现代化、集约化、多样化发展。比如,旅游主管部门要出台农业旅游行业标准,对当地农业旅游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制定适合地方实际的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为农业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在有民俗资源的农村地区,可以开发民俗型农业旅游;在缺乏旅游特色的城郊,可以开发休闲型农业旅游;在农业旅游开发较多的区域,要适当限制农业旅游项目的数量与规模,避免同类项目的过度竞争。同时,在农业旅游开发中,还要以“生态化”为基本导向,挖掘地方特色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如生态旅游产品、农村生活体验产品、原生态农产品等,推进农业旅游产业发展创新。

(三)优化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方式

优秀的经典作品总是从人类生活中汲取力量,又将这种力量化为精神,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西行漫记》记录的不仅仅是红军长征中的那些人,那些事,而是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长征精神,许多故事会在历史的长河里慢慢褪色,而永恒存在的是情操、信仰、奉献、牺牲,是不朽的红色精神。

施工中严格控制泥浆的密度、粘度、含砂量。造孔过程中,始终保持孔内泥浆面在导墙顶面下30~50cm,以防塌孔。

(四)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在农业旅游产业发展中,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本前提,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以农业旅游产业促进农业生态平衡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比如,可以制定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严厉惩罚破坏生态资源、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让人们自觉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之中。再如,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要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景区建筑物要突出地方民俗特色,与周边环境保持一致,减少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也是破解人与自然关系困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为此,要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提高农业旅游产业的生态化、产业化、集约化程度,推进农业转型、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蔚艳.农业旅游特点与发展模式研究:基于产业融合视角[J].中国商论,2013(23):119-120.

[2]李晓东.都市近郊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探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12):3041-3044.

[3]戴冰洁,卢福营.两重性:城镇化进程中的近郊村落文化形态: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4(5):118-123.

[4]李岚.以培育旅游产业集群推进农村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天津农业科学,2014(06):31-34.

武春焕
《安阳工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