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北极斯瓦尔巴、 高亚洲和阿尔卑斯山冰川物质平衡对比研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0 引言

冰川物质平衡是单位时间内冰川上以固态降水形式为主的物质收入(积累)和以冰川消融为主的物质支出(消融)的代数和[1],是冰川反映气候变化的最敏感的指标之一[2-3],而且冰川物质平衡的气候敏感性研究是冰川未来变化趋势预测的关键因素[4-5]。自20世纪50年代世界范围内开展冰川监测以来,冰川物质平衡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随着全球变暖被广泛关注,冰川物质平衡研究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尤为重要。冰川表面平衡线所对应的平均海拔高度称为平衡线高度,是冰川积累区和消融区分界线的海拔,对气候的变化十分敏感,是一个地区能否发育冰川的标志[6-8]。平衡线高度的变化与冰川的前进、 后退或消亡联系密切,是气候变化最直接的反映[9],是衡量冰川变化的重要指标。对冰川物质平衡动态变化进行研究有利于正确认知冰川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机理及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捕捉全球气候变化的初始信号,为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近年来关于冰川物质平衡方面的研究较多[10-13],但仅限于单条冰川年际物质平衡变化分析,缺乏对整个区域以及不同区域之间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的分析,对冰川平衡线高度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董志文等[14]和王宁练等[15]分别研究了乌源1号和七一冰川近50年来的平衡线高度变化。叶万花等[16]研究了高亚洲定位监测冰川平衡线高度时空分布特征。本文从冰川物质平衡和平衡线高度两个指标入手,对比分析斯瓦尔巴、 高亚洲和阿尔卑斯山三个地区的冰川物质平衡特征和平衡线高度变化,以便全面认识北半球的冰川变化。

无论是哪种情况的运维项目,在正式检修前的现场勘察都是做好现场安全管理的前提。根据具体的运维内容要求,来进行相关专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组织,到运维单位去了解相关情况,例如设备、技术、生产和安全等方面的相关事宜,对设备性能、运行、故障以及安全等方面的明细要详细的列出,在勘察现场过程中要对现场的边界区域、联络人员、联络信息等进行充分的明确。

1 研究区与数据

1.1 研究区概况

斯瓦尔巴群岛[图1(a)]位于北冰洋上,隶属于挪威,总面积为62 248 km2。北部盛行的东风和东北风与北大西洋暖流汇合,易形成极峰,在冬季发生极端天气和气候波动的概率较大。斯瓦尔巴有众多的海湾,冰川总数为2 100多条[17],冰体覆盖面积约为34 560 km2,即60%的陆地为冰川所覆盖,冰川类型多样[18]。末端伸入海洋且由崩解脱落形成的冰川被称为潮汐型冰川,通常是一块巨大的脱落冰体,末端有一个陡峭的、 近乎垂直的冰塔存在,冰川长度和物质损失主要受冰川崩解的影响,变化速率极快[19]。20世纪初之前,该地区的冰川规模和它们在末次小冰期时的最大规模相当,20世纪增温最为显著,冰川发生普遍退缩。

高亚洲[图1(c)],也称为中央亚洲,是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位于亚洲中央的高山及高原。高亚洲西南部受印度季风的影响,东南部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北部和西部主要受西风环流的影响,还受到青藏高原隆升产生的高原季风的影响[20]。高亚洲是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现代冰川区,冰川总面积为5.94×104 km2,占全球山地冰川面积的25%,是亚洲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宝贵的淡水资源。19世纪60-90年代时其冰川退缩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贡献可达20%[21]; 20世纪的全球变暖已导致山地冰川发生显著的变化,高亚洲冰川与全球其他区域一样,呈现出明显的退缩和物质亏损。

阿尔卑斯山[图1(b)]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褶皱山系之一,是欧洲中部最高大的山脉,面积约为2.1×105 km2。阿尔卑斯山濒临地中海,距大西洋较近,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温温和,降水丰沛,发育有许多高山冰川,总覆盖面积达3 600 km2,冬、 春季有深厚的积雪。近30年来,阿尔卑斯山中段瑞士地区冰川面积减少了364 km2,退缩速率为12.6 km2·a-1[22]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用斯瓦尔巴(7条)、 高亚洲(19条)及阿尔卑斯山(10条)共36条冰川近60年的物质平衡和平衡线高度资料。除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乌源1号冰川)、 七一冰川、 小冬克玛底冰川、 帕隆94号冰川资料来自野外观测、 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年报和各类文献及专著外,其余冰川年均物质平衡数据均来自世界冰川监测服务处(WGMS)。所选冰川基本覆盖了研究区,能较好地代表相应区域冰川变化的基本情况。冰川空间位置分布见图1,冰川基本信息见表1。

图1 研究区概况 Fig.1 Map showing the location of the glaciers in Svalbard (a), Alps (b) and High Asia (c), of which the mass balance have or had been studied

表1 斯瓦尔巴、 高亚洲、 阿尔卑斯山36条冰川基本信息 Table 1 Information of the 36 glaciers in Svalbard, High Asia and Alps

冰川名称所在国家海拔范围/m长度/km面积/km2观测年份斯瓦尔巴Austre Broeggerbreen挪威60~6006.06.121967-2015Austre Lovenbreen挪威107~5503.74.492005-2016Hansbreen挪威0~51015.456.691989-1995, 1998-2015Irenbreen挪威125~6503.94.051995-2015Kongsvegen挪威0~1 05027.0101.871967-2015Midtre Lovenbreen挪威50~6504.85.521968-2015Waldemarbreen挪威150~5703.32.591995-2015高亚洲Leviy Aktru俄罗斯2 575~4 0435.85.951977-2012Maliy Aktru俄罗斯3 077~1 9594.22.731962-2012Vodopadniy (No.125)俄罗斯3 038~3 5521.40.751977-2012Ts.Tuyuksuyskiy哈萨克斯坦3 486~4 2192.62.271957-2015Abramov吉尔吉斯斯坦3 659~4 9187.823.901968-1996, 2012-2015Golubin吉尔吉斯斯坦3 325~4 3504.75.441969-1994, 2012-2015白水1号中国4 350~4 9503.01.522009-2013崇测中国5 750~6 37416.40老虎沟12号中国4 260~5 48120.402011-2015煤矿中国4 790~5 5201.10帕隆94号中国5 080~5 6352.92.352006-2015七一中国4 324~5 1453.72.932001-2013绒布中国5 145~7 260乌源1号中国3 736~4 4862.11.581959-2016小冬克玛底中国5 380~5 9262.81.721989-2013西布中国5 842洋布拉克中国6 061耶和龙中国5 181鱼鳞中国5 757阿尔卑斯山Argentiere法国1 500~3 5009.013.502003Gebroulaz法国2 600~3 4003.02003Sarennes法国2 848~2 9600.60.121949-2016Hintereis F.奥地利2 453~3 7156.66.661953-2016Vernagt F.奥地利2 802~3 6192.67.921965-2016Wurten K.奥地利2 380~3 1201.51.091983-2015Careser意大利2 911~3 2971.01.351967-2016Ciardoney意大利2 870~3 1301.70.831992-2015Fontana Bianca意大利2 890~3 3501.10.391984-2015Pendente意大利2 625~2 9801.40.851996-2016

2 结果与分析

2.1 冰川物质平衡变化

2.1.1 斯瓦尔巴

营养水平参照NY/T 816-2004配制育肥山羊日粮,配方(D)组成见表1。人工配料,混合机混合均匀,KL-150型颗粒机(压缩比6∶1)制粒。

Austre Broggerbreen、 Midtre Lovenbreen和Austre Lovenbreen冰川位置相邻且均为山谷型冰川,累积物质平衡变化呈相似波动特征,物质平衡年际变化主要受夏季气温的影响。由于冬季积累相对较少,夏季消融较大,Irenbreen冰川和Waldemarbreen冰川一直处于退缩状态且具有较高的消融量。位于南部的潮汐型冰川Hansbreen冰川自身活动性较强,受风潮影响物质平衡年际变化较大[23],累积物质平衡为-7.15 m,年均亏损相对较慢。Kongsvegen冰川具有面积大、 海拔高的特征,且粒雪带分布范围广,是该区变化最不稳定的冰川之一。Hansbreen和Kongsvegen冰川在1997-2004年物质损失呈加速趋势,2005-2008年出现物质积累,2009年后呈较小的负物质平衡[24]

高亚洲冰川平衡线高度变化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和区域地带性。

斯瓦尔巴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主要呈负平衡/平衡、 略微增长两种状态,冰川物质平衡年际变化波动大且呈负平衡趋势,累积物质平衡表现出长期稳定的负平衡增长趋势。

场景假设:假设LISP网络a的X节点需要借助虚拟专用网络来进入网络b。网络a与网络b的隧道路由器的网络侧接口分别为if0和if1,且两个网络的IP承载网测接口分别为if1和if0。

Ts.Tuyuksuyskiy、 乌源1号、 Golubin、 Abramov、 Maliy Aktru、 Vodopadniy(No.125)、 Leviy Aktru、 帕隆94号、 小冬克玛底和七一冰川年均物质平衡分别为-395、 -320、 -346、 -445、 -183、 -139、 -170、 -356、 -166和-116 mm。Abramov冰川负物质平衡值最大,七一冰川最小。高亚洲所选冰川物质平衡整体呈下降趋势,冰川处于退缩状态,位于青藏高原的帕隆94号冰川退缩速率最大,位于帕米尔高原的Abramov和阿尔泰山的Maliy Aktru冰川退缩最慢。

纵观全县之地层,出露部分主要包含了白云岩、石灰岩、钙质页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等类型,石材质地较软,便于开采加工。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当地极具地域特色的民居,尤以县境东部的石板房最为独特。

2.1.2 高亚洲

如图4所示,从喜马拉雅山的绒布冰川(6 420 m)到昆仑山的煤矿冰川(5 278 m)、 天山乌源1号冰川(4 054 m),直至阿尔泰山Maliy Aktru冰川(3 213 m),随着冰川所处纬度的升高,平衡线高度降低,说明气温是影响平衡线高度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与Wang等[28]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与探空资料计算的1971-2010年夏季自由大气平均0 ℃层高度呈自南向北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一致。

8)分割字符,每个字符的为 src[:,Lborder[i]:Rborder[i]]归一化字符大小为宽40,高20。为防止归一化过程中一些像素值的改变,对每一个字符分割后的图片进行二值化处理。分割结束。分割结果,如图9所示。

高亚洲冰川年均物质平衡均为负值,整体处于退缩状态。但部分冰川在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短暂的冰川前进,90年代中后期出现加速消融趋势。

2.1.3 阿尔卑斯山

从青藏高原周边的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4 900 m)、 横断山白水1号冰川(5 025 m)到昆仑山耶和龙冰川(5 181 m)、 煤矿冰川(5 278 m),再到高原内部的念青唐古拉山西布冰川(5 842 m),直至喜马拉雅山绒布冰川(6 420 m),冰川平衡线高度逐步升高。青藏高原在抬升的过程中,一方面伴随降温过程,另一方面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使高原内部出现寒旱化,降水对冰川的补给减少,高原边缘山地降水较多[30],说明地势起伏变化也是影响平衡线高度分布的重要因素。

Sarennes、 Ciardoney、 Fontana Bianca、 Pendente、 Careser、 Hintereis F.、 Wurten K.和Vernagt F.冰川的累积物质平衡值分别为-74.46、 -30.99、 -25.68、 -22.08、 -53.56、 -38.82、 -29.08和-22.79 m。该地区冰川在20世纪均处于稳定的退缩状态,2000年之后开始出现加速消融的趋势,自2002年开始Sarennes冰川物质亏损较其他冰川明显,达2 617 mm·a-1

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年均负物质平衡值最大,为-907 mm; 其次是斯瓦尔巴,为-431 mm; 高亚洲最小,为-264 mm。

2.1.4 区域对比分析

把斯瓦尔巴、 高亚洲、 阿尔卑斯山各区域内冰川物质平衡观测数据通过算术平均法计算出各区域冰川物质平衡和累积物质平衡,三者变化趋势特征各异(图2)。斯瓦尔巴和高亚洲冰川物质平衡年振幅较小、 年际变化较小,年均物质平衡分别为-431 mm 和-258 mm。阿尔卑斯山冰川物质平衡年振幅较大、 年际变化较大,年均物质平衡为-864 mm。斯瓦尔巴冰川物质平衡趋于正平衡,阿尔卑斯山和高亚洲冰川物质平衡趋于负平衡。三个区域物质平衡出现最大值或较大值的时段各不相同,斯瓦尔巴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高亚洲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阿尔卑斯山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

斯瓦尔巴和高亚洲冰川近48年均呈消融趋势,阿尔卑斯山冰川在1975-1982年出现短暂的物质积累,但总体上也呈物质亏损加速的态势。斯瓦尔巴和高亚洲冰川消融速率变化趋势相似,消融较快的时段均在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斯瓦尔巴冰川在1987-1997年间有个短暂稳定期,累积物质平衡自1997年开始保持稳定的负平衡状态,年物质亏损最慢。高亚洲冰川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加速消融,年均物质亏损达433 mm。阿尔卑斯山冰川20世纪80年代初起物质亏损加速,年均物质亏损达920 mm,消融速率远大于斯瓦尔巴和高亚洲。这可能与阿尔卑斯山自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气温大幅度升高有关,其气温总体平均升高1 ℃,单个站点的升温可达到2 ℃,对冰川和冰缘带产生显著的影响[25]。自小冰期末欧洲阿尔卑斯山冰川区面积减小了30%~40%,冰川体积减少了约一半[26]

2.2 冰川平衡线高度变化

2.2.1 斯瓦尔巴

如图3所示,自观测以来,Austre Broeggerbreen冰川平衡线高度波动范围为200~695 m,均平衡线高度为429 m,至2015年平衡线高度升高了51 m。Austre Lovenbreen冰川平衡线高度波动范围为330~550 m,均平衡线高度为431 m,至2016年平衡线高度升高了76 m。Hansbreen冰川平衡线高度波动范围为240~600 m,均平衡线高度为358 m,至2015年平衡线高度下降了124 m。Irenbreen冰川平衡线高度波动范围为380~674 m,均平衡线高度为473 m,至2015年平衡线高度升高了211 m。Midtre Lovenbreen冰川平衡线高度波动范围为225~650 m,均平衡线高度为407 m,至2015年平衡线高度升高了14 m。Kongsvegen冰川平衡线高度波动范围为400~705 m,至2015年平衡线高度升高了54 m。Waldemarbreen冰川平衡线高度波动范围为270~591 m,均平衡线高度为427 m,至2015年平衡线高度升高了105 m。

图2 斯瓦尔巴、 高亚洲、 阿尔卑斯山年均物质平衡(a)和累积物质平衡(b) Fig.2 The annual mass balance (a) and cumulative mass balance (b) of Svalbard, High Asia and Alps

图3 斯瓦尔巴冰川平衡线高度空间分布 Fig.3 Map show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equilibrium line altitude of the glaciers in Svalbard

斯瓦尔巴所选冰川只有南部的Hansbreen冰川平衡线高度下降,其余冰川均升高。Irenbreen冰川平衡线高度升高最大,冰川物质负平衡最大,说明该冰川消融最为强烈。比较发现,斯瓦尔巴内陆的冰川平衡线高度高于沿海地区,斯匹次卑尔根岛西海岸北部海拔较高的冰川平衡线高度低,南部海拔较高的冰川平衡线高度高。这与冰川所处位置的气候有关,在斯匹次卑尔根岛西海岸,年降水量约400 mm,年平均气温约为-6 ℃,由沿海向内陆地区降水量下降至200 mm,气温略微变冷,气候更具大陆性[27]

2.2.2 高亚洲

图4 高亚洲冰川平衡线高度空间分布 Fig.4 Map show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equilibrium line altitude of the glaciers in High Asia

Ts.Tuyuksuyskiy冰川累积物质平衡值为-23.71 m,1971年起冰川加速消融,物质损失由76 mm·a-1增至502 mm·a-1。乌源1号冰川累积物质平衡为-18.57 m,1986年出现第一次加速消融,1997年出现第二次加速消融,物质亏损达674 mm·a-1。Golubin冰川累积物质平衡为-10.72 m,冰川一直处于强烈消融期。Abramov冰川累积物质平衡为-15.57 m,1967-1985年冰川消融较为强烈,年均亏损为544 mm; 1987-1993年出现了短暂的冰川前进,年均物质积累为44 mm; 1994-2015年冰川进一步加速消融,物质亏损达580 mm·a-1。Maliy Aktru冰川累积物质平衡为-9.51 m,该冰川1962-1983年呈消融状态,年均物质亏损为278 mm; 1984-1998年出现短暂的冰川前进,年均物质积累为79 mm; 1999-2013年冰川加速消融,物质亏损达306 mm·a-1。Vodopadniy(No.125)和Leviy Aktru冰川累积物质平衡分别为-5.02 m和-6.11 m,两条冰川均于1997年出现加速消融,年均物质亏损分别为284 mm和328 mm。帕隆94号冰川累积物质平衡为-12.81 m,1980-1990年和1995-2003年出现短暂的冰川前进,2004年起冰川加速消融,年均物质亏损达799 mm。小冬克玛底和七一冰川累积物质平衡分别为-9.81 m和-6.28 m,两条冰川均于1994年出现加速消融,不同的是小冬克玛底冰川一直处于消融状态,而七一冰川在1957-1993年处于冰进期。

如图4所示,从高原东部的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4 900 m)到中部的昆仑山东段煤矿冰川(5 278 m)、 昆仑山中段鱼鳞冰川(5 757 m)、 昆仑山西段崇测冰川(6 151 m),直至高原西部喀喇昆仑山洋布拉克冰川(6 061 m),冰川平衡线高度随着冰川所处位置呈升高趋势,距海越远大气携带的水汽越少[29],对冰川的补给越小,冰川平衡线高度越高,说明降水是影响平衡线高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Sarennes、 Ciardoney、 Fontana Bianca、 Pendente、 Careser、 Hintereis F.、 Wurten K.和Vernagt F. 冰川的年均物质平衡分别为-1 095、 -1 291、 -856、 -1 052、 -1 071、 -607、 -881和-406 mm,Ciardoney冰川负物质平衡值最大,Vernagt F.冰川最小。位于阿尔卑斯山中部的Careser冰川退缩速率最快,东部的Wurten K.冰川退缩最慢。

Austre Broeggerbreen冰川净平衡为-453 mm,Kongsvegen冰川净平衡为42 mm,Midtre Lovenbreen冰川净平衡为-380 mm,上述3条冰川物质平衡年际波动较大但负平衡趋势较弱,冰川消融保持平稳状态,Austre Broeggerbreen冰川物质平衡较其他2条冰川大。Austre Lovenbreen冰川物质平衡年际变化波动大且呈负平衡发展的趋势,年均物质平衡为-372 mm,2014年达极大正平衡值82 mm,其余均为负平衡年。Irenbreen冰川年均物质平衡为-840 mm,Waldemarbreen冰川年均物质平衡为-700 mm,上述2条冰川物质平衡年际变化波动大且负平衡趋势明显,冰川处于强烈消融状态。Irenbreen冰川是斯瓦尔巴消融最强烈的冰川之一,2010年后该冰川消融进一步加剧。Hansbreen冰川年均物质平衡为-298 mm,2005年之后出现较多正物质平衡值,但该冰川仍处于退缩状态。

结合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发展情况来看,整体的素质教育效率普遍较低,不仅在体育技能以及体育知识方面有所欠缺,特别是在德育培养方面还有一定差距,这点则是广大体育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德育知识的讲授中,大部分教师同传授传统知识一样进行课堂讲解,并没有实现体育教学和德育教育相互结合,自然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使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效率普遍偏低。

2.2.3 阿尔卑斯山

如图5所示,自有观测记录以来,Sarennes冰川平衡线高度波动范围为2 937~3 150 m,至2015年平衡线高度升高了177 m。Ciardoney冰川平衡线高度波动范围为2 900~3 150 m,至2015年平衡线高度上升了35 m。Fontana Bianca冰川平衡线高度约为3 325 m,该冰川平衡线高度呈下降趋势,至2016年下降了77 m。Pendente冰川平衡线高度约2 987 m,至2015年上升了36 m。Careser冰川平衡线高度约3 276 m,至2016年上升了239 m。Hintereis F.冰川平衡线高度约3 078 m,至2016年上升了377 m,是该地区所选冰川中平衡线高度上升最多的冰川,说明该冰川消融强烈。Wurten K.冰川平衡线高度约3 001 m,自观测以来平衡线高度呈下降趋势,说明冰川处于积累期。Vernagt F.冰川平衡线高度约3 186 m,至2015年上升了272 m。Argentiere和Gebroulaz冰川平衡线高度分别约为2 421 m和2 632 m,上升了232 m和287 m。

图5 阿尔卑斯山冰川平衡线高度空间分布 Fig.5 Map show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equilibrium line altitude of the glaciers in Alps

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平衡线高度主要受冰川所处海拔的影响。东部冰川海拔低于中部冰川(除了Pendente冰川),其平衡线高度也低于中部; Argentiere冰川海拔最低(2 500 m),该冰川的平衡线高度也最低。中部海拔较高的冰川平衡线高度较高,海拔较低的Pendente冰川(2 802 m)平衡线高度也较低。

“我常到这里买菜,回家煮给女儿吃。在这里,我能通过种植者,直接了解到蔬果的情况。”林熙在3年前当了妈妈,如今为女儿准备饭菜,她尤其注重食材的来源是否安全。

2.2.4 区域对比分析

选择三个区域中有较长时间序列平衡线高度资料的8条冰川,分析其平衡线高度变化(图6)。阿尔卑斯山冰川平衡线高度升高幅度最大,Hintereis F.、 Careser和Vernagt F.冰川平衡线高度分别升高了449 m、 300 m和255 m; 其次为高亚洲Maliy Aktru冰川,平衡线高度升高了198 m,乌源1号冰川升高了109 m,斯瓦尔巴Austre Broeggerbreen和Midtre Lovenbreen冰川平衡线高度分别升高了54 m 和8 m,平衡线高度升高最小的是高亚洲Ts.Tuyuksuyskiy冰川,升高了约1 m。

因为鱼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年年有余”的吉利象征,所以老百姓们逢年过节都喜欢给亲朋好友送鱼。那次,佟庆富也用塑料袋包了几条鱼到朋友家串门,刚进朋友家门,手中的塑料袋就被鱼鳍扎了个破洞,水也洒了一地,看着地板上的水和活蹦乱跳的鱼,佟庆富尴尬极了。但也就在这一刻,佟庆富突然涌出一个想法:把活鱼装在更牢固的氧气袋里再放入包装盒里当礼品卖,这样既更能显喜庆,又能避免自己遭遇到的这类尴尬!

上述分析发现,同位于天山的Ts.Tuyuksu-yskiy冰川平衡线高度增幅远小于乌源1号冰川,甚至小于Austre Broeggerbreen和Midtre Lovenbreen冰川。这与其所处的气候模式以及东、 西天山冰川水汽交换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不同有关[31]。天山受西风环流控制,大量水汽自西向东运动,随着距离的增加,降水量自西向东减少[32]

直流线路单极运行时,若运行极导线重启,接地极线故障电流迅速减小,续流可由招弧角灭弧使接地极线故障消失。

图6 斯瓦尔巴、 高亚洲、 阿尔卑斯山冰川平衡线高度变化对比 Fig.6 Comparison of the equilibrium line altitude among Svalbard, High Asia and Alps

高亚洲天山冰川均平衡线高度(乌源1号冰川为4 074 m,Ts.Tuyuksuyskiy冰川为3 847 m)高于阿尔卑斯山(Hintereis F.冰川为3 118 m、 Careser冰川为3 283 m、 Vernagt F.冰川为3 201 m)和高亚洲阿尔泰山(Maliy Aktru冰川为3 185 m)的冰川平衡线高度,斯瓦尔巴平衡线高度最低(Austre Broeggerbreen和Midtre Lovenbreen冰川平衡线高度分别为428 m、 405 m)。

3 结论

(1) 斯瓦尔巴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主要呈负平衡/平衡、 略微增长两种状态,冰川净平衡年际变化波动幅度较大且呈负平衡趋势; 累积物质平衡表现出长期稳定的负平衡增长态势,除Kongsvegen冰川外,其他冰川不存在短期内的平衡波动。高亚洲冰川年均物质平衡均为负值,整体处于退缩状态; 部分冰川在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短暂的冰川前进,90年代中后期出现加速消融趋势。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年均负物质平衡值最大,为-907 mm; 其次是斯瓦尔巴,为-431 mm; 高亚洲最小,为-264 mm。

信息化教学的基础是信息技术的使用,从而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包括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手段、评价反馈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基于信息化技术的课程建设强调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信息化教学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在教学系统设计中要做到技术手段与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并重。基于信息化技术的课程建设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学系统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教学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高亚洲和斯瓦尔巴冰川物质平衡年振幅较小,年际变化较小; 阿尔卑斯山冰川物质平衡年振幅较大,年际变化较大。斯瓦尔巴冰川物质平衡趋向正平衡,阿尔卑斯山和高亚洲冰川物质平衡趋向负平衡。斯瓦尔巴和高亚洲冰川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加速消融,阿尔卑斯山冰川20世纪80年代初起物质亏损加速。

其中,j、r国分别代表对象国 (中国)和参照国 (世界),m国代表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Ijm、Irm代表中国和世界向m国出口的机械运输设备产品 (SITC Rev.3第7类的214种4分位产品的集合),Ijm⊆Irm,x、q、p代表出口产品的价值量、数量和价格。EMjm等于中国对m国出口的Ijm种机械运输设备总额占世界对m国出口的Irm种机械运输设备总额的比重;从经济学的含义来看,扩展边际实际上表示了中国与世界出口到m国重叠商品贸易量占世界总贸易量的比重,则EMjm值越大,说明中国向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出口的产品种类越多。

(3) 斯瓦尔巴内陆的冰川平衡线高度高于沿海地区,斯匹次卑尔根岛西海岸北部海拔较高的冰川平衡线高度低,南部海拔较高的冰川平衡线高度高。高亚洲冰川平衡线高度呈纬向地带性、 经向地带性和区域地带性的分布规律。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平衡线高度主要受冰川所处海拔的影响。

(4) 对三个区域8条冰川平衡线高度对比分析发现,高亚洲天山冰川均平衡线高度高于阿尔卑斯山和高亚洲阿尔泰山,斯瓦尔巴平衡线高度最低。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Qin Dahe. Glossary of cryosphere science[M].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2014. [秦大河. 冰冻圈科学词典[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4.]

[2] Cao Meisheng. Abrupt changes in glacier mass balance over Northern Hemisphere[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1999, 21(3): 249-259. [曹梅盛. 北半球冰川物质平衡的突变[J]. 冰川冻土, 1999, 21(3): 249-259.]

[3] Ding Yongjian, Bing Hongtao. Variations of glacier mass balance and their response to climatic change[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1996, 18(Suppl 1): 23-32. [丁永建, 炳洪涛. 近40年来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J]. 冰川冻土, 1996, 18(增刊1): 23-32.]

[4] Oerlemans J. Quantifying global warming from the retreat of glaciers[J]. Science, 1994, 264(5156): 243-245.

[5] Hoelzle M, Haeberli W, Dischl M, et al. Secular glacier mass balances derived from cumulative glacier length changes[J].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003, 36(4): 295-306.

[6] Kang Ersi. Characteristics of energy balance and computation on the mass balance change of the High-Asia cryosphere[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1996, 18(Suppl 1): 12-22. [康尔泗. 高亚洲冰冻圈能量平衡特征和物质平衡变化计算研究[J]. 冰川冻土, 1996, 18(增刊1): 12-22.]

[7] Su Zhen, Zhao Jingdong, Zheng Benxing. Distribution and features of the glaciers′ ELAs and the decrease of ELAs during the Last Glacia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4, 36(1): 9-19. [苏珍, 赵井东, 郑本兴. 中国现代冰川平衡线分布特征与末次冰期平衡线下降值研究[J]. 冰川冻土, 2014, 36(1): 9-19.]

[8] Wang Weidong, Zhang Guofei, Li Zhongqin. Study on equilibrium line altitud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limate change of Ürümqi Glacier No.1 in Tianshan Mountains in recent 52 years[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5, 30(1): 124-132. [王卫东, 张国飞, 李忠勤. 近52 a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及其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1): 124-132.]

[9] Qin Dahe, Stocker T. Highlights of the IPCC Working Group I fifth assessment report[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4, 10(1): 1-6. [秦大河, Stocker T.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亮点结论[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 10(1): 1-6.]

[10] Du Jiankuo, He Yuanqing, Li Shuang, et al. Mass balance of a typical monsoonal temperate glacier in Hengduan Mountains region[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70(9): 1415-1422. [杜建括, 何元庆, 李双, 等. 横断山区典型海洋型冰川物质平衡研究[J]. 地理学报, 2015, 70(9): 1415-1422.]

[11] Wang Sheng, Pu Jianchen, Wang Ninglian, et al. Study of mass balance and sensi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of Qiyi Glacier in Qilian Mountains[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1, 33(6): 1214-1221. [王盛, 蒲健辰, 王宁练, 等. 祁连山七一冰川物质平衡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研究[J]. 冰川冻土, 2011, 33(6): 1214-1221.]

[12] Zhang Jian, He Xiaobo, Ye Baisheng, et al. Recent variation of mass balance of the Xiao Dongkemadi Glacier in Tanggula Rang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3, 35(2): 263-271. [张健, 何晓波, 叶柏生, 等. 近期小冬克玛底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冰川冻土, 2013, 35(2): 263-271.]

[13] Zhang Guofei, Li Zhongqin, Wang Wenbin, et al. Change proces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ss balance of the Ürümqi Glacier No. 1 at the headwaters of the Ürümqi River, Tianshan Mountains, during 1959-2009[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2, 34(6): 1301-1309. [张国飞, 李忠勤, 王文彬, 等.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59-2009年物质平衡变化过程及特征研究[J]. 冰川冻土, 2012, 34(6): 1301-1309.]

[14] Dong Zhiwen, Qin Dahe, Ren Jiawen, et al. Variations in the equilibrium line altitude of Ürümqi Glacier No.1, Tianshan Mountains, over the past 50 years[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2, 57(36): 4776-4783. [董志文, 秦大河, 任贾文, 等. 近50年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平衡线高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科学通报, 2013, 58(9): 825-832.]

[15] Wang Ninglian, He Jianqiao, Pu Jianchen, et al. Variations in equilibrium line altitude of the Qiyi Glacier, Qilian Mountains, over the past 50 years[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0, 55(33): 3810-3817. [王宁练, 贺建桥, 蒲健辰, 等. 近50年来祁连山七一冰川平衡线高度变化研究[J]. 科学通报, 2010, 55(32): 3107-3115.]

[16] Ye Wanhua, Wang Feiteng, Li Zhongqin, et al.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he equilibrium line altitudes of the monitoring glaciers in High Asia[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6, 38(6): 1459-1469. [叶万花, 王飞腾, 李忠勤, 等. 高亚洲定位监测冰川平衡线高度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 冰川冻土, 2016, 38(6): 1459-1469.]

[17] Wang Kai, Yang Taibao, Shao Wanwan, et al.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n glacier change in the middle of the Alps in Switzerland from 1984 to 2013[J].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5, 22(5): 300-305. [王凯, 杨太保, 邵婉婉, 等. 1984-2013年阿尔卑斯山中段瑞士地区冰川变化遥感监测[J]. 水土保持研究, 2015, 22(5): 300-305.]

[18] Fujita K. Effect of precipitation seasonality on climatic sensitivity of glacier mass balance[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8, 276(1): 14-19.

[19] Vieli A. Tidewater glaciers[M]// Reitner J, Thiel V. Encyclopedia of earth sciences series. Berlin: Springer, 2011: 1175-1179.

[20] Xie Zichu, Zhou Zaigen, Li Qiaoyuan, et al.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mass balance characteristic and responding to global change of glacier system in High Asia[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09, 24(10): 1065-1072. [谢自楚, 周宰根, 李巧媛, 等. 高亚洲冰川系统物质平衡特征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10): 1065-1072.]

[21] Yao Tandong, Liu Shiyin, Pu Jianchen, et al. Recent recession of High Asian glaciers and their impacts on water resources in Northwest China[J].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2004, 34(6): 535-543. [姚檀栋, 刘时银, 蒲健辰, 等. 高亚洲冰川的近期退缩及其对西北水资源的影响[J]. 中国科学: D辑 地球科学, 2004, 34(6): 535-543.]

[22] Su Bo, Li Zhongqin, Zhang Mingjun,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ass balance between the continental glaciers and the temperate glaciers: taking the typical glaciers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and the Alps as examples[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5, 37(5): 1131-1139. [苏勃, 李忠勤, 张明军, 等. 大陆性冰川与海洋性冰川物质平衡对比研究: 以天山和阿尔卑斯山典型冰川为例[J]. 冰川冻土, 2015, 37(5): 1131-1139.]

[23] Grabiec M, Jania J, Puczko D, et al. Surface and bed morphology of Hansbreen, a tidewater glacier in Spitsbergen[J]. Polish Polar Research, 2012, 33(2): 111-138.

[24] He Haidi, Li Zhongqin, Wang Puyu, et 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lacier mass balance in Svalbard, Arctic, in recent 50 years[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7, 39(4): 701-709. [何海迪, 李忠勤, 王璞玉, 等. 近50年来北极斯瓦尔巴地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特征[J]. 冰川冻土, 2017, 39(4): 701-709.]

[25] Haeberli W, Beniston M.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s on glaciers and permafrost in the Alps[J]. AMBIO A Journal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1998, 27(4): 258-265.

[26] Paul F, Haeberli W. Spatial variability of glacier elevation changes in the Swiss Alps obtained from two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8, 35(21): 189-203.

[27] Kohler J, James T D, Murray T, et al. Acceleration in thinning rate on western Svalbard glaciers[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7, 34(18): 529-538.

[28] Wang Shengjie, Zhang Mingjun, Li Zhongqin, et al. Recent changes in freezing level heights in High Asia and their impact on glacier change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2014, 119(4): 1753-1765.

[29] Wang Jian. Modern physical geography[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10. [王建. 现代自然地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0] Li Jijun. The book of An introduction of glaciers in China[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1992, 14(3): 287. [李吉均. 《中国冰川概论》[J]. 冰川冻土, 1992, 14(3): 287.]

[31] Wang Shuhong, Xie Zichu, Li Qiaoyuan. Comparison study of glacier variation in east and west Tianshan Mountains[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08, 30(6): 946-953. [王淑红, 谢自楚, 李巧媛. 近期东西天山冰川变化的对比研究[J]. 冰川冻土, 2008, 30(6): 946-953.]

[32] Kang Xingcheng, Voloshina A P, Xie Zichu. Climate in Tian-shan Mountains[M]// Liu Chaohai, Xie Zichu, Durgerov M B. Glaciations in Tianshan.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8: 45-60. [康兴成, 沃洛申娜, 谢自楚. 天山山区的气候[M]//刘朝海, 谢自楚, 久尔盖诺夫. 天山冰川作用.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45-60.]

何海迪,李忠勤,叶万花,梁鹏斌,牟建新,张明军
《冰川冻土》 2018年第2期
《冰川冻土》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