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心理文化学视角下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论

更新时间:2016-07-05

谷歌开发的AlphaGo(“阿尔法围棋”)人工智能程序曾先后于2015年10月、2017年5月分别以5∶0和3∶0的战绩战胜欧洲冠军樊麾和世界围棋等级分第一人——中国棋手柯洁。而2017年10月19日发布的AlphaGo最强版AlphaGo Zero自带强大的自我学习和训练功能,超越了人类知识限制,3天实现从零基础到顶级高手的完美蜕变,以100∶0完胜曾赢下韩国棋手李世石的旧版AlphaGo。人机大战中,人工智能程序表现出的绝对优势使得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成为人们极为关注和热议的话题。

11月份,WTI和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波动范围分别为50.29~63.69美元/桶和58.71~73.17美元/桶。两者价差月均为-9.42美元/桶,环比缩窄0.46美元/桶。7日两者价差为本月最宽值-10.4美元/桶,30日为本月最窄值-7.78美元/桶。截至12月21日,12月份WTI和布伦特价差环比进一步缩窄0.43美元/桶,至-8.99美元/桶(见图2)。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人赋予机器的一种智慧与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人类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像谷歌、脸书、微博、百度等网络公司早已开始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我们的手机里已经有接受语音命令的助手,比如苹果的Siri或者微软的Cortana。人工智能的先进性、优越性以及能为人们所提供的便利毋庸讳言。然而,问题的另一面是,人工智能不仅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和生活中非常重要且独特的角色,并且部分占据了人们的生存空间。人类开始对人工智能技术感到担忧和恐惧,比如,人工智能或许会占据属于人的工作岗位,或许会监督并利用个人信息危害人,甚至会对人类产生毁灭性影响。而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在于,一旦人工智能达到了非常发达的地步,以至于发展出类似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它或许会威胁到我们存在乃至取代我们成为地球上最发达的行为体。按照进化论的逻辑,鉴于人工智能已经表现出超过了人类的种种能力,我们似乎有理由担忧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成为进化过程的下一个阶段,发展为超人类。

这种担忧和焦虑何以产生?是不是必要?是否有解?我们尝试借助心理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回到“人”本身来思考这个问题。

⑱ Paul M.Schwartz,“Property,Privacy,and Personal Data”,Harvard Law Review,117,2004,pp.2056 ~2128.

1 人与人的生存特质之再探讨——心理文化学的观点

心理文化学根据人类的“个体性”和“相互性”这两种基本属性将基本人际状态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个人”形态,强调人的个体性和独立性,“在独立、自由等理念下,特意将个体与他人的联系切断或减少交往中对他人的依赖”[6],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便属于此类,尚会鹏教授将其命名为“极致个人社会”。第二类为“间人”[7]形态,强调人的“相互性”,“个体认识到无法摆脱所处的情境以及与他者的具体、特定的关联,并在自—他领域中进行相互关联控制。”[8]中国人的基本人际状态便属此类,尚会鹏教授将其命名为“伦人”社会。

人工智能的发展的确具有两面性。处理问题的范围扩大到人类大脑能够胜任的一切。一方面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化。但它在部分功能上对人的取代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挑战。当我们将人工智能放置在中国和西方文化视野中进行考察,发现由于两个社会基本人际状态的不同,而导致了对于人以及人工智能的不同认知。在以美国为代表的“极致个人”社会中,由于强调人的“个体性”,使得人一方面对开发人工智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又为人工智能的发达焦虑和恐惧。在中国这样一个“伦人”社会中,由于强调人的“相互性”,使得人工智能只能成为“关系体”中的对象、客体,依附于关系体存在,而无法复制关系,成为具有主体性意义的人,更无法成为人的主宰者。总而言之,人工智能是相对于人类的生存状态而存在的。尽管西方世界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恐惧、焦虑程度和灾难感意识更为突出,但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就能够主宰和取代人类。

中国“伦人社会”最大的特点是以“关系体”为感知单位,行为主体以包容的形式与他者处在相互依赖状态之中。伦人心理社会均衡的最大特点是:父母、兄弟、亲友、熟人是第三层中的永久居民,亲密的关系持续、自发、恒久构成生命包的恒定内容,不太需要动用其他层来实现心理社会均衡,心理和行为表现出稳定、守常的特点。但伦人的生命包构成,决定了生活的重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行为取向是相互依赖的。因为要相互依赖,人们的行为便以折中、调和为取向,和谐成为文化的总理想。伦人主义推崇的价值观,如孝、忠、仁、义、礼、信、恩、报等,几乎都与协调人际关系有关。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成为“伦人”这样的存在。它只能复制个体,却无法复制或成为“关系体”,它不会经历世代沿袭的宗族血脉,无法感知家人和朋友的无限之爱,不会因对他们无限之爱而随时准备牺牲自己,不会因为对某种文化的依恋和精神依赖而产生无法割舍的感情,不会为不被允许说自己的母语而感到抑郁、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乡愁,也不会因自身文化出现危机时而感到沮丧,因自身文化繁荣而感到欣喜。人工智能可以作为“个体”单独存在,伦人则不然。人工智能可以部分占有伦人的生活空间,却不可能超越“人工”与“人”的界限。

我们再进一步思考,仅仅社会性的考量是否能够全面涵盖人的特质?可以说,人拥有相同的本质,人的社会化进程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的存在是人类世界的普遍规律。然而,为何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和关系模式,使得人类社会呈现出无限丰富的多样性?恐怕“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而心理文化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考视角。

心理文化学理论由美国华裔人类学家许烺光提出,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尚会鹏教授发展并加以完善。这一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的存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仅是一个确定的实体,而且是一个由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文化互动,意识与生活相互影响实现动态均衡结构的“场”。它包含两个最核心概念——“心理社会均衡”和“基本人际状态”。心理社会均衡“场”共分为九层,由内而外分别为:超意识,无意识,前意识,限表意识,可表意识,亲密的社会关系与文化,作用的社会与文化,远离的社会关系与文化,外部世界。[3]其中前五层指向内部意识,即意识谱,后四层指向外部现实,即生活谱。“心理社会均衡”图谱[4]如下。

0.外部世界(outer world)(生活谱)1.远离的社会关系与文化(wider society and culture)2.作用的社会关系与文化(operative society and culture)3.亲密的社会关系与文化(intimate society and culture)4.可表意识(expressed conscious)(意识谱)5.限表意识(unexpressed conscious)6.前意识(preconscious)7.无意识(unconscious)8.超意识(superconscious) 图1 “心理社会均衡”图谱

这个“场”里至关重要的一个层次是“亲密的社会关系与文化”(第3层)。人往往会格外关注一些人、物或文化规范,并对其投入更大情感,如家人、朋友、心爱之物、执着的理念等,从而建立起十分密切的关系。人的需要,尤其是高层次的需要,大部分是在这一层中获得满足的,其重要程度堪称人的“生命包”。根据许烺光先生和尚会鹏教授的观点,若这一层少了某些重要人物或事物,人会自动动用其他层次来填补缺失,以达到新的均衡,故称为“心理社会均衡”。“基本人际状态”(human constant)则是由这个“场”中“可表意识”(第4层)、与“亲密的社会与文化”(第3层),以及部分“限表意识”(第5层)与部分“作用的社会与文化”(第2层)构成,是对人与人相互认知和交流系统的统称[5]。它所描述的是人处于何种社会关系中,代表什么角色,和周围的人怎么交往等,因此,人就被视为一种作为“动态平衡体”的“人的系统”。每个文明社会都会存在一种独特的“基本人际状态”,它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塑造,并使这个社会中的人在性格、心理和行为模式中呈现出一定的趋同性。也就是说,人的本质是相同的,然而不同的基本人际状态决定了不同文明社会中人的不同行为模式,使得整个人类世界表现出了一种丰富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恰恰是人工智能无法复制和取代的。这也是人工智能无法成为超人类最为直接的证据。

2 中西方人的系统的不同类型及其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人工智能的勃兴使得人与人工智能的共存与区分问题、人工智能对人的主体性挑战等问题凸显出来。由此,对于人和人的本质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这既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命题之一,也是人的自我意识的终极探索。马克思曾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这种在界定人的本质时,认为人本身是其本质的唯一决定性因素,排除了一切外化的成分,并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强调了主体间关系的重要性。

早在1984年,詹姆斯·卡梅隆拍摄的电影《终结者》系列,讲述的就是未来人类跟机器人之间发生的战争,以人工智能机器人试图消灭人类为其主题;2016年上映的科幻电视剧《西部世界》描述的也是未来世界的图景,无论是零件、外貌还是行为都与人类高度相似的人工智能在自我意识获得发展后带给人的冲击。

2.1 极致个人社会中的人工智能

通过阅读该绘本,可以了解树和木头的区别和变化关系、木头腐化的过程,并且可以认识真菌(fungi)、蘑菇(mushroom)等和森林树木相关的系列动植物名词。当这些单词是生词,造成阅读障碍时,读者可以通过配图来猜测获知相应单词的指向和意义,从而顺利解决阅读障碍,进而在后续的重复出现中进行巩固,加深词汇认知图示的建立。

4)浮动核电站可以采用单个反应堆或多个反应堆运行,以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在采用多个反应堆运行时,如果不同反应堆二回路系统间存在联合运行的工况,那么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时需考虑设置协调控制系统,防止出现反应堆之间的 “抢负荷”现象.

虽然影视作品只是一种艺术创造,但仍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人类在日益发达和强大的人工智能面前萌生出的焦虑、危机感乃至灾难意识。表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与人的情感极度无安全感的矛盾失衡状态。西方“极致个人社会”中的人更加接近有机体的概念,其亲密的社会关系层非常不稳定,父母和兄妹只是暂时的居民,同伴和友人往往占据了较大的部分,因而与人发展亲密联系是不确定的、困难和短暂的。心理社会过程具有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和较大的动态性,个体必须采用多种手段获得心理社会均衡。这就使自我的主体性被过度强调,个体要通过向外征服或极度提升个体能力以实现心理社会均衡。因此,个体的创造性、各种潜力的发展臻于极致。这就带来了两种可能:第一,科技革新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的功能日益全面和强大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表现;第二,极致个人不拒斥将人工智能植入人体,以无限提升其主体性,无限地发展自我能力。由此而导致的后果是具有两面性的。一方面,必然是科技水平不断攀高,人的能力不断突破,人们借助人工智能满足更多的欲望,甚至出现“人工智能人”这样的有机体,人与人工智能的界限和区别逐渐模糊。而另一方面,由于其心理社会均衡比较难提供给个体足够的安全感,个体内心有较大的不稳定,因而又比较容易对自己创造物表现出焦虑不安、恐惧、不宽容甚至危机感。这种心理文化导致了矛盾冲突状态的形成。

2.2 伦人社会中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发达使我们进一步反思关于人和人的本质这一命题。我们不能仅仅从哲学的层面将人视为内在实体,也不能仅对人进行中性的甚至分裂的社会学描述,而是必须再进入到心理和行为层面,将人置于人的系统中进行考量,关注人的存在状态以及其所处的文化传统对人的行为模塑,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质及其在不同文明社会中的表现。心理文化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为全面理解人的新的方法和视角。

其在使用时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而且外围集成了非常完整的音频、3个可配置视频接口和网络通信接口,支持多种协议/视频标准,非常适合于网络视频监控。本系统外部扩展了存储SDRAM和Flash,分别用于程序运行和程序存储;从功能和稳定性上看,适合农产品生产过程监控系统。

3 人工智能的急速发展并不意味着能主宰或取代人类

与极致个人社会相比,“伦人社会”对人工智能表现出更多地是一种平和与乐观。柯洁对阵AlphaGo的失败,中国民众并未得出“人工智能超越了人类”这样的结论,而更为强调的是“即便若干年后,人工智能逐渐普及,对于人类作用的最大方面,仅仅只是技术层面”;“柯洁输了会哭,AlphaGo赢了却不会笑”;“机器只是机器。人工智能的强大价值判断与策略分析网络,并不适合人类发展的所有需求。”这些言论的共同之处就在于立场鲜明地将人类与人工智能作出了区分,并未将人工智能对人的胜利等同于人工智能对人的取代,也未因人工智能的强大而对人类社会过分焦虑。

那么,以“人本身”的维度考量,人由血肉形体和内在感情、意识构成。但如果我们把人的本质视为肉体、感情和意识的结合,那么假如未来人类为了提高能力而往自己身体里植入各种人工智能植入器,以至于整个肉体成为一个非有机整体,我们依然认为,只要我们还保留情感和意识,就算身体变成由钢铁和其他元素构成的躯体,我们仍然是人。情感和意识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精髓,能动性和创造性才是人发挥自我意识所表现出的行为本质。然而如今人工智能已经能够识别人的感情,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未来的人工智能完全有可能发展出自我意识甚至自身感情。倘若如此,人类和人工智能的界限会变得模糊。甚至更极端的情况是,若未来科技允许我们全面复制人自身,包括记忆、感情、行为等,人类恐怕更加无从区分真实的自我与作为自我复制品的人工智能。因此,如果从人本身的“实体”出发,人与人工智能的辨识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模糊。而“社会关系”似乎能够成为人和人工智能进行区分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我们认定“人”不局限于自我实体,而且还包括与他人的关系,那么人工智能很显然不可能复制“关系”,也不可能经历人类的社会化进程,它即便能够复制人的形体、长相、行为、乃至记忆、情感、意识,它也无法成为人类。

首先,人工智能再发达,产品形态再像人类也不可能完全成为人类。因为即使人工智能复制了人的情感和意识,他也无法参与人的社会化进程,无法像人类一般经历在一个特定环境之下周期性的成长过程,从幼年就开始吸收并内化各种社会习俗和规范。

其次,即便是极致个人社会,也有其独特的“人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的行为是受到文化传统模塑的,而人工智能的行为则是由符号和程序决定和控制的。符号和程序并不能反映和取代文化传统赋予人类社会的血性、鲜活性和丰富的多样性。

因此,人工智能充其量只能作为一个有机行为体存在,而无法成为拥有基本人际状态的人。然而通过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的对比,我们发现,正是因为西方世界极为关注个体独立性,从而格外地强调了人的机能性、工具性和非情感化,才会使人工智能对人的部分复制引发伦理焦虑,并对人的存在,人的意义和价值构成了极大挑战,使得人与人工智能的界限变得模糊。如许烺光所言,人无法完全独立存在,人类生存之最根本要素在于与他人建立各种联系,并发展一种人际连锁关系。[9]这或许能为降低西方世界的焦虑感和危机感带来某种程度的启示。

4 结语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重要的新变化,微妙地影响了人类社会内部的某种平衡。设想未来世界人工智能的发展比人类更具创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人类更快,创造比人类更具创新、更有效率的事物,人类的行为和活动意义何在?当人类不断给自我设定目标以图进步并获得满足感和个体价值时,人工智能昭示其能够在任何领域超越人类能力,那么人们还有无设置目标以图进取的动力?如此人类将何以取得满足和自我人生意义?当我们主要从技术角度来分析人工智能的优势与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挑战,却忽视了它的存在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客观看待人的文明体属性的问题,以及人类与人工智能的根本差别等问题。

湖北是鱼米之乡,水产丰富,水产品如何保鲜的问题吸引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关注,以单一因子或通过栅栏技术对水产品进行防腐保鲜的研究报道不断涌现,其保鲜效果的评判指标主要有感官品质、菌落总数、pH值、水分活度、挥发性盐基氮等。而少见以抑菌圈直径为评判指标进行研究。但在微生物学上,抑菌圈大小是评判药剂抑杀菌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试验选取乳酸链球菌素、柠檬酸、魔芋葡甘聚糖、生姜汁、海藻酸钠、甘氨酸6种生物保鲜剂对鲫鱼进行保鲜处理,获得各保鲜剂合适的质量浓度,再进行抑菌圈试验,比较抑菌作用效果,以期为鲫鱼保鲜提供安全有效的生物保鲜剂。

把“人”视为包括个人与其跟他人、物和文化规范的亲密关系的存在或许能帮助我们更为理性和客观地看待人类以及人类和人工智能之间关系。即使这个对“人”的新理解不会完全消除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危机感,但它至少可以给我们提供讨论问题的新视角和启示。它不一定会解决所有疑问,但会促进我们更积极且有效地寻求答案。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35

[3][4][5][7] 尚会鹏.心理文化学要义——大规模文明社会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60-61

[6] 尚会鹏.许烺光的“心理—社会均衡理论”及其中国文化背景[J].国际政治研究,2006(4):130-143

[8] 尚会鹏.“基本人际状态”的类型、维度与“心理—社会均衡”(PSH)的动力学关系——对许氏理论的若干阐释和补充[J].国际政治研究,2007(4):84

[9] 许烺光.彻底个人主义的省思[M].许木柱,译.台北:南天书局,2002:152

〔俄〕李太龙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