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古代茶赋的茶文化内蕴及其审美

更新时间:2016-07-05

茶起源于中国,拥有千年历史,茶赋就是历史星河中的一颗明星。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茶赋的领头之作。宋代吴淑的《茶赋》中即表明《荈赋》在茶赋文学中的特殊地位:“清文既傅于读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 除此之外,王敷、纪昀等人的赋作都是茶赋中的名作。茶赋中的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内蕴过去、当代乃至今后的人们,这些奠定了茶赋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茶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茶赋指把茶或茶相关题材作为文章主要题材的赋体文学作品。广义上,茶赋即茶仅在文章中被简单提及的赋作品。我们将把狭义上的茶赋作为论文的主要探究对象。经过资料及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目前有据可查的茶赋存世数量较少,在对《中国茶文化经典》、《茶文化学概论》、《历代赋汇》等文献的仔细筛选中,笔者发现现在能搜集到的茶赋有十三篇,它们将作为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晋·杜育《荈赋》、唐·顾况《茶赋》、唐·王敷《茶酒论》、宋·吴淑《茶赋》、宋·黄庭坚《煎茶赋》、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宋·方岳《茶僧赋》、南宋·王十朋《会稽风俗赋·茶赋》、宋元·俞德邻《荽茗赋》、明·吴梅鼎《阳羡茗壶赋》、清·纪昀《荷露烹茶赋》、清·全望祖《十二雷茶灶赋》、清·梅曾亮《普洱茶赋》。

茶赋中涉及到多种茶事活动以及茶文化内容,结合文化知识,我们知道文化的结构一般分为四个层次: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本文将主要从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来对茶赋中蕴含的茶文化及其审美进行研究。

一、茶赋的行为文化内蕴

茶赋中的行为文化,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与茶相关的传统与风俗,它既是社会的又是集体的行为。在品茶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行为文化内蕴体现出中国茶文化以礼为美以及注重实用性与审美性、功能性与娱乐性相结合的审美取向。

(一)茶赋与茶礼

中国为茶叶的故里,不仅因为茶叶发现于中国,而且还茶用作饮品的风尚也发端于中国。陆羽的《茶经》中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 据此,茶被用作饮品于远古神农时代就开始了。

我国是注重礼节的国家,用茶款待客人的礼节非常重要。以茶待客之礼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出现。在何法盛的《晋中兴书》中,谢安去陆纳家做客,陆纳“所设唯茶果而已”。三国时候,吴国的末代皇帝孙皓特别喜欢喝酒。大多数宴会上,下臣必须陪皇帝大量饮酒。韦曜作为肱骨之臣,酒量较小。皇帝对他以礼相待,暗地告诉他可以茶代酒。这两个历史事件可见于吴淑《茶赋》:“吴主之忧韦曜,初沐殊恩;陆纳之待谢安,诚彰俭德。”

高铁具有班次密集、购票方便、时间可控等优势,使游客的出游时间更加灵活,周末游、自助游成为时尚。目前,江苏以南京为中心的苏锡常、镇扬及徐州都已经形成一个半小时高铁交通圈。2019年江苏沿海高速铁路即将开通,途经江苏省连云港、盐城、南通沿海三市,并向南北延伸至上海、青岛。这样,江苏就形成了苏南苏中苏北的高铁交通圈,再加上南京、上海和杭州的铁三角高铁一小时旅游圈,充分有利于江苏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落地自驾的模式,增加了游客的旅游空间跨度,更有利于旅游者自行安排行程,通过深度体验来满足自身的休闲度假需求。

对于船舶连续减速过程,此处称之为船舶减速连锁效应,该效应会导致航道内的船舶交通处于阻滞的状态,应尽量避免航道内发生船舶连续减速过程。

黄庭坚《煎茶赋》中写到:“宾主欲眠而同味,水茗相投而不浑”,这是说宾客和主人昏昏欲睡,一起煎茶的情形。这个过程的原则是“少则美,多则恶”,这种做法既增添了香味,又厚待了客人,两全其美。“宾至则煎,去则就榻” ,即宾客到来就煎茶款待,宾客离开就回屋休息,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客来敬茶的礼节,同时也体现出中国文化以礼为美的审美取向。

(二)茶赋与茶俗

茶俗是指与茶相关的民间风俗习惯,茶赋中蕴含的茶文化风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其中茶赋中最能体现的风俗习惯是以茶为祭的风俗。关于以茶为祭的风俗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以茶祭祀祖先的风俗。历史上关于以茶为祭的风俗的最早记载,出自魏晋南北朝时期齐武帝萧颐的遗诏。其在遗诏中提到不要用牲畜祭奠他,只置放茶和水果即可。顾况在《茶赋》中提到“梦里还钱,怀中赠袖” ,以及吴淑《茶赋》中的“或言诗为报,或以钱见遗” 提到的典故其实同属一个,其出自《太平广记》,大意是:一母亲喜喝茶,家中有个古冢,每次饮茶之前给古冢以茶祭祀,后母亲收到古冢报答的巨额财产。“茶圣”在《茶经》中也提到了此典故,普通百姓“无茶不祭”的风俗,是民众懂礼会有好报的虔诚心愿的体现。

其次,以茶祭拜佛祖的风俗也因茶在祭祀中的实用性而变得越来越普遍。譬如顾况在《茶赋》中写道:“杏树桃花之深洞,竹林草堂之古寺。” 茶祭汲取了佛家的因果轮回的思想,发展出一套祭奠佛祖的程式。唐代,以茶为祭被规定为“清规戒律”,在古刹禅林中奉行,并发展出一系列茶礼规矩。王敷的《茶酒论》:“名僧大德,幽隐禅林。饮之语话,能去昏沉” 即是对此的真实反映。时至今日,许多地方的佛教信徒用茶去祭拜佛祖菩萨,祈盼庇护,避灾祈福。

西晋杜育《荈赋》云:“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说的是喝茶时仿照《诗经·大雅·公刘》中提到的喝酒方式,仿照先祖周部族(公刘)所饮酒的方式饮茶,这说明两晋时期在饮茶方面已经形成了“以茶为礼”的风俗。

还有,民间的茶叶经销商供奉“茶圣”陆羽的风俗也颇有特色。我国民间各行各业都供奉自己的祖师爷,茶叶经销商也将陆羽之像放在茶灶之间祭拜。全望祖的《十二雷茶灶赋》中就提到了作者在制作茶灶之后,企盼茶圣庇护:“盖饱餍而有余,乃有茶仙经营茶灶”。盛产茶叶的南方到了现代仍然有许多地方保持着用茶祭祀的传统。这体现出中国茶文化注重实用性的审美取向。

(三)茶赋与茶艺

茶艺是一种充满艺术气息和实用价值的文化。茶艺是制茶、烹茶、品茶过程中的艺术。茶艺体现了茶轻灵、雅致、纯净的品质以及茶的艺术魅力,具有浓厚的中华文化特色。

①高旭晖,刘桂华.茶文化学概论[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

其后,黄庭坚对煮茶过程中择水的标准作了详尽的描述:“建溪如割,双井如挞”。纪昀的《荷露烹茶赋》中也提到:“则有活水初煎,瑞云初试”。这两句话点明了煮茶最好使用活水。纪晓岚还叙述了煮茶用水的讲究:“夫井华朝汲,即有前闻;雪液冬前,亦传往古。兹茗碗之闲供,独莲塘之是取。” 说明煮茶用水较好的有:早晨的井水、冬初的雪水以及莲叶上的露水。黄庭坚还将自己的养生之道写入《煎茶赋》中:“斮附子如博投,以熬葛仙之垩。去而用盐,去橘而用姜。不夺茗味” 这是说作者喜欢在茶中添加辅料,认为可以稍添入一点盐、姜等。后文中又提到使用胡桃、鸭脚等八样辅料,都对身体有益,择其中的一两种适量添加,可更加发挥茶的功效。《煎茶赋》从侧面表现了我国古代饮茶有调饮的方式。反映了我国古代茶艺在注重实用性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的文化审美取向。

此外,茶汤晶莹剔透,色泽清雅,深受古代文人墨客喜爱,自然也常被描写到茶赋中。如杜育的《荈赋》:“焕如积雪,晔若春敷”。纪晓岚《荷露烹茶赋》:“素涛乍泻,宛然白乳之凝花;绿脚轻垂,犹似清钱之滴翠”。这里均提到茶色白犹落雪,亮若春光,可见对白色茶汤的喜爱之情。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也提到了茶色优劣的鉴别标准是崇尚白色。又如吴淑《茶赋》:“云垂绿脚,香浮碧乳” 这里提到的茶汤颜色是绿色,说明有些文人对绿色茶汤也是情有独钟。这同样体现了茶文化中注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审美取向。

2011年江西省评选的第六届特级教师共233名,本研究随机抽取其中150人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116份。随机抽取江西省上饶市中小学普通教师246人为比较被试,回收有效问卷197份。特级教师中,男62人,女54人;小学教师46人,初中教师25人,高中教师45人。普通教师中,男106人,女91人;小学教师48人,初中教师34人,高中教师115人。

二、茶赋的精神文化审美

中国儒家、佛家、道家各有自己的理论观点,对茶道有不同的理解,在茶赋中的体现也不尽相同。儒家的主要思想是积极入世,通过写作茶赋可以揭露民生疾苦,以求朝廷关注和解决,更重要的是茶中包含的和谐中庸、清淡雅致的品质与儒家文人君子的内在精神品质有着极深的契合;佛家注重人的悟性,认为茶可使人思路开阔,明心见性,顿悟佛法;道家修行的目的是得道成仙,而茶可以营造出一种空灵的虚静境界,能帮助修行之人避世超尘。儒释道三家的理论观点融合在茶赋中,都反映出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文化审美,体现出茶文化和谐自然、茶禅一味、天人合一的充满智慧的审美精神。

(一)茶与儒——和谐自然

儒家思想的一项重要精神即中庸之道。中庸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显露出中国人在“和谐自然”方面的精神追求。正如《煎茶赋》中提到的:“少则美,多则恶,发挥其精神,又益于咀嚼。” 正是在煎茶过程中融入了儒家中庸和谐的精神,句中的“精神”正是指追求适度和谐的境界。《荷露烹茶赋》中也写到:“气得冲和,苦冽与甘寒相和。”还有,“和内调神,气相资而得益。” 这其中都体现了儒家中庸与调和的思想,包含着儒家和谐自然的审美取向。

儒家士人相信,茶的清净气质有助于自省、养廉、修德。儒家孔孟之道非常注重礼和仁。唐朝儒士刘贞亮提出注重茶道在人的思维和品质方面的四德,即“用茶显敬意”、“用茶学礼仁”、“用茶清人格”、“用茶明道理”。由此可见茶对于儒家士人塑造心灵品格时的重要意义。俞德邻的《荽茗赋》提到:“甘其佞而色怡,亦由嗜好之同异,是以忠邪之背驰。非滞碍而不化,或痴疾之未医!” 意思是君子的说话做事要表里如一、渭泾分明,就像嗜好不同一样,忠奸也是不同的。这句话表明了作者在儒家积极入世方面的勇于完善自我的精神,体现了“用茶学礼仁”,给看似简单的茶赋带来了精神的升华。

此外,儒家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刻哲理也经常体现在茶赋中。中国文人历来就有着心忧天下的性格,常通过手中之笔关心民间疾苦,揭露社会黑暗。梅尧臣在其《南有嘉茗赋》中就通过揭露百姓在进贡茶叶之前的日夜辛劳,来针砭时弊:“女废蚕织,男废农耕,夜不得息,昼不得停……小民冒险而竞鬻,孰谓峻法之与严刑……何彼茗无一胜焉,而竞进于今时?” 这句话揭露了社会下层人民,在生活所迫的情况下,冒着被严刑制裁的危险去卖茶,这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当时社会贫富的矛盾与差距。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运用微课,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变得非常高涨。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一定的教学引导,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样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农村小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经常玩闹,导致对学习没有过多的专注度,通过微课教学让学生逐渐喜欢上语文课,并且在今后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多进行独立思考,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茶与佛——茶禅一味

道家认为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在虚静恬淡中获取身体与灵魂的自由与超然,所以非常注重养生。茶的品质清净质朴,自然平和,这与道家精神中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有着深入的融合与共通。道家思想相信茶在生长的过程中吸收了天地阴阳之气,是灵性之物,品饮茶水可以使人获得灵魂的洗涤,身体的清净,排污去浊。纪昀的《荷露烹茶赋》:“凉生殿阁,空明足涤夫烦嚣;清带烟霞,含咀足弥增夫佳兴” 即表达出这种思想。因此,茶赋中也体现了道家思想与茶道精神的融合,即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

随着佛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以及茶事活动的开展,禅宗和茶道在精神内蕴方面的共通之处越来越被人们发现并推崇,此谓“茶禅一味”。这体现在明朝吴梅鼎的《阳羡茗壶赋》:“刻桑门之帽,则莲叶擎台。” 此句写出了茶壶还有做成佛教僧人帽子样式的僧帽壶,就像铜莲叶围着莲台。这体现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仅注重物品的实用性,而且还推崇将佛法精神融入到茶道中,即茶禅一味的审美思想。

山东省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2017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72678.2亿元,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3位,山东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农业增加值长期稳居全国第一位。适宜的气候为区内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自然条件,粮食作物种植分夏、秋两季。夏粮主要是冬小麦,秋粮主要是玉米、地瓜、大豆、水稻、谷子、高粱和小杂粮。其中小麦、玉米、地瓜是山东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棉花、烟叶、花生、蔬菜为主。山东为全国主要水果、蔬菜产地省份之一,烟台苹果、莱阳梨、大泽山葡萄、沾化冬枣、肥城桃、乐陵金丝小枣、枣庄石榴、明水香米、章丘大葱和寿光蔬菜等全国闻名。沿海及湖区水产较发达,远洋渔业生产亦具相当规模。

病例教学法是让学生了解、分析、思考临床案例,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辨证思维能力以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3]。在硕士生(非中医)方剂学教学中,对疗效确切的临床常用方可采取此种教学方法。如对止嗽散的讲解,先引出病例,并提出问题,可以请前置专业为西医学的学生从西医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对病例的认识,而后讲解中医对该病例的认识,顺利成章地引入对病例病证的治疗与所用方剂,从而从理、法、方、药方面详细讲解止嗽散。

方岳的《茶僧赋》中用拟人化的写作方式剖析了茶和禅的前世今生,交代了茶瓢的来由,以及把茶叫做茶僧的因果。文中提到“饱参赵州之禅” ,内中包含着“吃茶去”的典故。“吃茶去”一词,最早出自唐代僧人从谂禅师之口。吃茶去”一句正是茶道精神与佛法的深度契合的体现。据《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载:有僧至赵城,从捻禅师问:“新至曾至此处么?”曰:“曾至。”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至。”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何曾至说吃茶去,不曾至也说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环境及设备以及人员卫生不良引起的交叉污染。比如,加工过程中使用变质原料、滥用食品添加剂;加热不透、餐具不洁、生熟不分导致的食品污染、变质;备餐、配送过程中产生的食品污染等。

对于禅的参悟,重在思考和体验,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境界。悟禅与品茗相似,冷暖自知,苦甜自品,旁人告知的,毕竟自己大多无法心领神会。因而,千言相赠也比不上“吃茶去”三个字。“吃茶去”流露出方岳的禅悟与禅心。茶禅一味,茶与禅皆需用自己的本心去参悟,在清雅静寂的意境中探寻人生的哲理、生活的智慧。这深刻体现出中国茶文化中,充满灵性与智慧的茶禅一味之审美。

(三)茶与道——天人合一

饮茶风习的普及,与佛教相关。佛教徒通过坐禅潜心悟道、修炼心神,以达到身轻心定,耳聪眼明的状态。坐禅不能躺倒睡觉,通常长达三个月之久,极易疲惫。因而,茶叶就成了佛僧提神醒脑、参悟佛法必不可少的饮品。如《茶酒论》:“名僧大德,幽隐禅林。饮之语话,能去昏沉” 就反映了这种现象。还有,吴淑的《茶赋》:“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其功若神……并明目而益思……效在不眠” 也提到了茶在此方面神奇的功效。

黄庭坚的《煎茶赋》:“不游轩石之华胥,则化庄周之蝴蝶” 中表达了作者从煎茶过程中获得了恬淡、自由的心境,把喝茶时的意境与庄子和蝴蝶的奇妙际遇联系类比,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南宋王十朋的《会稽风俗赋·茶赋》:“碾尘飞玉瓯涛翻皓,生两液之清风兴飘飘于蓬岛” 以及纪晓岚的《荷露烹茶赋》:“飘飘意远,都忘溽暑之蒸濡;习习风生,但觉清虚之吐纳” 皆营造了品茗的时候雅致、自由的境界,体现了在煮茶、品茶的过程中道家思想与茶道精神的契合。

我国茶道精神崇尚种茶、采茶、煮茶等茶事活动都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违农时。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质量上乘的茶叶。吴淑《茶赋》:“待枪旗而采摘,对鼎以吹嘘……先火而造,乘雷以摘” 就写出了采茶是把握合适时机的重要性。这与老子的思想核心“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即《老子》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的尊重天道自然,宇宙规律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有着巧妙的相似性。体现了茶道精神与道家思想的相互契合,也反映了中国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审美取向。

茶叶滋味苦涩,素有“苦菜”之称。佛家认为品茗有先苦后甘的过程,品茶可以使僧人参悟世间苦与甜,感悟“苦”谛。这其中与茶的特性暗自契合,也体现了茶禅一味的审美取向。

三、结语

茶赋是赋体作品和茶文化的融合,通过对茶赋中蕴含的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的探究,我们对茶赋中的文化内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以及文化内蕴中的审美取向的体现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茶赋中的行为文化体现出中国茶文化以礼为美以及注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审美取向;茶赋中的精神文化体现出中国茶道和谐自然、茶禅一味、天人合一的充满智慧的审美精神意趣。新时代,新征程,为了进一步提高文化自信,学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深入挖掘文学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并将这些文化加以传播,让国人乃至世界友人更加体味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源远流长,同时也使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的深厚文化内涵能够被广泛理解、接受和研究。

注释:

黄庭坚的《煎茶赋》在开篇以宏大的气势、爽朗清淡的笔触对品茶的意境作了简要勾勒:“汹汹乎如涧松之发清吹,皓皓乎如春空之行白云” 此句记叙出在烹茶过程中,茶水煮沸时翻滚的声音犹如山涧中松林在风中涌动的声音,由茶水升腾起来的热气就像春日晴空中漂浮的白云。而顾况的《茶赋》提到的“轻烟细沫霭然浮,爽气淡云风雨秋” 与此句颇异曲同工,将茶水细沫漂浮,轻烟飘散的情状比作风轻云淡的秋日,意境十分美好。

②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③公望,清水,王新.烟酒茶趣话[M].北京:南海出版公司,1991.

二是教育改造实效不大。对罪犯的教育改造是基本手段,通过教育可以让罪犯洗心革面、脱胎换骨,这是教育的治本之功效。但是罪犯的性格特点、文化层次、认知水平等各方面均有差异。如何让全体罪犯普遍能接受监狱教育内容,目前各基层监狱做法不一、形式多样,但总体还是缺乏教育内容的核心主线,监狱的惩罚改造功能没有凸显。“你是什么人?这是什么地方?你来干什么?”这三句话的内涵没有在教育改造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时,社会专业性教育资源没有真正延伸到监狱内,出于对外宣传目的,更多时候教育的形式大于内容。

④王从仁.中国茶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上海诚达物流应该提供增值服务例如配套卸车服务、包装等以扩大周边营运以及完善企业服务体系,又能提高企业整体竞争能力。如果上海诚达物流能提供包装服务,针对变速器零部件锈蚀问题,尝试将纸格档/隔板材料改为塑料材质。塑料中空板,又称塑料瓦楞板、万通板,是一种具有类似瓦楞纸板形状特点的塑料异型板材,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质轻、防水/防潮、隔热/隔声等优点[17]。

⑤郭锡良.中国茶典[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⑥全宋文·第357册[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5.

⑦吴蓦.阳羡名陶录[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6.

⑧陈元龙.历代赋汇[M].北京:凤凰出版社,2004.

⑨杨力.茶博览[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总之,传记史学和传记文学都可以为传记学所涵盖,传记学概念也可以成立,传记学是一个横跨文学、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人文社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它是一种文化形态,以传记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分为传记文学、传记史学、介于传记史学和传记文学的传记学。就传记史学而言,隶属史学学科领域,具体可以细分为中国古代传记史学、中国近现代传记史学、中国当代传记史学和外国古代传记史学、外国近现代传记史学、外国当代传记史学六个研究分支,这样看来传记史学大有研究之处。传记史学属于历史学科的范畴,是历史学的支庶,处于边缘学科的位置。

⑩赵晶.大学生必知基本文化常识[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赵燕
《北方文学》 2018年第14期
《北方文学》2018年第1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