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降黄散中药熏蒸治疗胎黄120例临床研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胎黄为中医病名,现代医学称为“新生儿黄疸”,是以全身皮肤黄、尿黄、目黄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类型。新生儿黄疸有生理性与病理性之分,多数生理性黄疸无需干预可自行消退,病理性黄疸具有病情进展快且危重等特点,可使新生儿出现贫血、肝脾肿大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引发核黄疸,损害神经系统甚至病亡,防治受到临床广泛关注[1]。对于胎黄,我国中医学有独特认知,并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形成了理、法、方、药完整的治疗体系。胎黄可分为湿热内蕴、脾虚湿困、气血瘀滞三大证,古籍载:“诸疸皆热,色深黄者是也”,表明胎黄以热证为主。降黄散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功效。本研究将降黄散中药熏蒸应用于胎黄,分组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我院诊治的胎黄患儿240例,依据入院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观察组男性69例,女性51例;年龄14~60d,平均年龄(30.12±10.87)d。对照组男性 68 例,女性 52 例;年龄 14~60d,平均年龄(30.67±11.03)d。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椎动脉型颈椎病(CSV)是近年争议最多的类型,诊断没有统一的标准。CSV的病因、病理复杂多样,最终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它主要由颈椎钩椎关节退行性改变引发的骨质增生、侧方椎间盘突出等继发病理改变刺激、压迫椎动脉,造成脑供血不足所致[1]。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临床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1.2 纳入标准:(1)中医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湿热内蕴辨证分型诊断标准:皮肤颜色鲜明、发黄,烦躁不安,啼哭不止,小便赤黄,大便干结、灰白;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滞[2]。(2)西医符合《儿科学》中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①黄疸出现过早:出生后24h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水平: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或血清胆红素每日升高>85μmol/L(5mg/dl);③黄疸持续较长,足月儿>2 周,早产儿>4 周;④血清结合胆红素>25.6μmol/L(1.5mg/dl);⑤黄疸退而复现或呈进行性加重。符合上述任意一条即可诊断为新生儿黄疸[3]。(3)法定监护人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①合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颅内出血等疾病者;②皮肤有溃破、湿疹、过敏及脐部感染者;③合并心、肝、肾、中枢神经系统等并发症者;④早产儿、低体重儿;⑤严重发热、精神萎靡、呕吐、进食欠佳者;⑥并发低血糖、低体温、败血症等者;⑦不能按要求完成本次治疗者。

2.1 临床疗效: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8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6 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用(±s)表示计量资料,用 t检验,用 n(%)表示计数资料,用 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观察指标:①统计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估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痊愈:黄疸、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症状消失,血清TBIL水平降至正常范围(≤34.2μmol/L),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显效:黄疸、肝功能检查明显好转,血清TBIL水平较治疗前降低≥70%;有效:黄疸好转,血清TBIL较治疗前降低50%~69%,肝功能检查明显好转。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抽取治疗前后两组清晨空腹静脉血1.5mL,离心取上清液,采用钒酸氧化法测定血清TBIL、IBIL水平。

1.4.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降黄散熏蒸治疗,降黄散组方:茵陈 30g、栀子 20g、大黄 10g、佛手 20g、山楂 30g、赤芍 20g、炙甘草5g、大枣3枚。将上述药物统一研成细末(60目),包装备用。采用智能中药熏蒸机(广州今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JS-809C)熏蒸治疗,1 包/次,1 次/d,20min/次。中药熏蒸治疗期间每天早上8∶00用婴幼儿经皮测黄疸仪(日本美能达JM-103型)测定胆红素水平,以动态观察胆红素水平变化情况,若经皮测定胆红素≤6mg/dl,空腹3h再次抽血化验,若血清TBIL水平≤34.2μmol/L,则终止治疗,未达到此标准,持续熏蒸治疗5d。

1.4.1 对照组:采用茵栀黄颗粒(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30028)+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20037)治疗,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0.5g/次,2次/d,温开水溶解后喂服,持续用药5d;茵栀黄颗粒1g/次,3次/d,温开水溶解后喂服,持续用药5d。

2 结果

1.4 方法:均予以保温、保肝、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质平衡等支持治疗。

胎黄在我国古典医籍上早有记载,如《幼科释迷》曰“胎黄者,小儿生下,遍身面目皆黄,状如金色,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桅汁,乳食不思,啼哭不止,此胎黄之候”[4]。《诸病源候论》中载“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遍体皆黄,谓之胎疸也”[5]。中医认为脾失健运,致使胎毒湿热滞留于体内,湿伤脾胃,加之湿热熏蒸肝胆,肝失疏泄,使胆汁输送不畅,外溢而发为黄,故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退黄为要[6]。降黄散主要是由茵陈、栀子、大黄、赤芍、炙甘草等组成。茵陈性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有清热利湿、退黄之功效;栀子性苦、微寒,有清热利尿、泻火除烦之作用,主治肝火目赤、湿热黄疸等病症。大黄有清泄湿热、泻火解毒、泄下攻积之功效,主治小便不利、实热便秘、黄疸、目赤、胃热呕吐等病症。炙甘草可消炎镇痛,调节机体免疫力,并可调和诸药,共同发挥清热利湿、退黄之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茵陈中含有茵陈香豆酸A,茵陈香豆酸B,茵陈色原酮,6、7-二甲氧基香豆素等物质,有利胆、促进胆汁分泌及增强排泄的作用,栀子、大黄可增强胆囊收缩,促进胆汁排泄[7]。此外本研究降黄散采用中医熏洗的方式给药,药物通过皮肤黏膜发挥药效,患儿更容易接受,且能加快胃肠蠕动,促进胎粪排泄,减轻腹胀、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BIL、IBIL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提示降黄散中药熏蒸治疗胎黄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血清TBIL、IBIL水平。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

2.2 血清TBIL、IBIL水平:治疗前两组血清TBIL、IBIL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BIL、IBIL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血清 TBIL、IBIL 水平对比(±s,μmol/L)

?

3 讨论

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确定是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人才培养规格与学科发展趋势。在根据学科目标与任务把握学科核心内容基础上,调整教学内容,整合多种教学方法。可依据目标导向理论进行课程设置,其中的行为目标导向教师,生成性目标导向学生,表现性目标导向社会;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本土化,构建由学科基础模板、专业方向模板、节能拓展模板3部分课程体系构成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采用行动研究方法,根据社会需求预测进行动态化专业方向调整,以提高医学心理学学科人才培养质量[5]。

除了质量评估机构的缺失外,在评估手段和评估工具上,也欠缺科学性,评估的方式通常只定性,不定量,评估的主要对象也仅仅是内部审计的结果报告。这种只看结果报告的评估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很多情况下审计机构会在审计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在审计的方式方法上出现弊病,这些是仅凭一张结果报告单无法评估出来的。

综上所述,降黄散中药熏蒸治疗胎黄,可明显降低血清TBIL、IBIL水平,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2) 巷道本身的围岩特性、较高的水平地应力、相邻工作面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影响及底板未采取加固措施是造成五阳矿76采区2号专用回风巷底鼓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单宝英,黄惠芬,陈娜.中西医综合护理方案在新生儿胎黄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5,26(24):3740-374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1994.

[3]王卫平.儿科学[M].第 8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67-269.

[4]邓婷,董晓斐.浅析活血法在胎黄中的应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2):33-34.

[5]何祝萍,徐桂萍,冯少敏,等.湿热内蕴型胎黄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研究[J].中医儿科杂志,2015,11(4):38-41.

[6]刘岚,蔡绍皙.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5,33(4):429-431.

[7]彭研献,曹淼,董晓斐.浅谈茵陈蒿汤在“湿热熏蒸型胎黄”治疗中的应用[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2):116-117.

温艳歌
《北方药学》 2018年第6期
《北方药学》2018年第6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