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宏观审慎监管的内涵与框架分析

更新时间:2016-07-05

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无论是国际性金融监管机构还是各国监管部门都将宏观审慎监管作为监管重点并加以强化,以防止和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一、宏观审慎监管的提出与发展

“宏观审慎”(Macro-prudential)一词在国际范围内最早被提及是在1979年6月28—29日巴塞尔监管委员会的前身库克委员会中首次提到,而该词第一次出现在正式文件中是在1986年欧洲货币常设委员会(ECSC)发布的《当前国际银行业的创新》综合报告中。该报告特别指出了金融体系和金融创新发展相关性所带来的一些问题,诸如监管套利、对新产品风险溢价定价较低、高估市场流动性、信息欠透明、整体债务大幅攀升等缺陷,特别强调了金融创新在极大推动资本市场衍生品和证券化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因此,ECSC在报告中专门阐述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明确将其定义为“维护广义金融体系和支付安排安全稳健型的政策”[1]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宏观审慎监管在销声匿迹几年后又被数次提及。2000年10月国际清算银行总经理在国际银行监管会议讲话中提出,要实现金融稳定就必须大力加强宏观层面的审慎监管,并阐述了宏观审慎监管的两个特点:第一,宏观审慎监管关注的是整个金融体系,目标是减少金融衰退带来的成本;第二,宏观审慎监管认为金融风险具有内生性因素。而宏观审慎监管真正受到广泛关注和接受则是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由于这次金融危机的特殊性和系统性风险造成的巨大损失和影响,迫使人们认识到必须要对金融监管进行改革。G20、IMF 等国际组织以及美欧和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监管机构对建立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进行了探讨和实施。2009年G20峰会发表了《关于加强金融体系的声明》,呼吁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并宣布成立金融稳定局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简称FSB)作为促进全球金融稳定的国际组织。2009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专门成立宏观审慎工作组,对原来一些监管政策进行了大幅度修改,形成了《巴塞尔协议Ⅲ》并获得通过。2016年8月底, IMF和FSB以及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简称BIS)在联合发布的《有效宏观审慎政策要素:国际经验与教训》的报告中,明确了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含义:即利用审慎监管工具,防范系统性风险,以实现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和影响程度。这标志着各国和国际对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这一宏观审慎监管理念得到认同并提出更高要求[1]

二、宏观审慎监管的内涵及政策框架

(一)宏观审慎监管的内涵

虽然各国各界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定义并无统一定论,但大部分的研究文献均认为“宏观审慎监管的定义”包含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整体性。即监管对象与目标为整个金融体系,而非单个金融机构或市场。宏观审慎监管就是通过识别、评估、管理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在这一点上它与微观审慎监管不同,因为微观审慎监管的对象是单个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活动。但如果单个金融机构出于安全考量处置危险资产造成所有金融机构的恐慌,进而引起金融体系的动荡,在此种情况下,宏观审慎监管也会考察单个金融机构的行为对整个体系的影响,并根据情况,适时适度进行监管。

第二,关联性。即宏观审慎监管的重点是关注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对金融体系的风险以及多米诺效应。随着金融创新与发展不断创造出日益复杂的金融工具和衍生产品,金融机构和产品业务关联产生高度相关性,同质化经营又带来共同风险的集中暴露,金融系统的“多米诺”效应远高于其他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特别关注金融机构和各市场参与者间的关联性,以及经济波动下市场主体由于共同风险暴露所带来的风险。需要明确的是,监管并非消除风险和波动,因为一定的风险和波动恰恰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结果。宏观审慎监管是要通过具有“前瞻性”的制度安排,将风险与波动控制在一个“合理安全”的范围内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在此框架中,金融稳定作为金融运行的一种状态,需要监管当局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和方式影响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实体经济等,宏观审慎监管是维护金融稳定的一项重要手段,而非唯一手段,需要与其他政策相互配合[3]。不同经济金融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如表1所示:

同一天,附近阿林顿镇上,27岁的邮递员亚当·詹诺斯也向急救中心打来了求助电话,说自己十分痛苦。当急救人员赶到时,发现亚当躺在地板上,呼吸困难。虽然他们将他送到最近的医院抢救,但为时已晚,医生宣布亚当死于心脏病。

第四,独立性。即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既具有互补性,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为了保证宏观审慎监管取得实际效果,就必须要赋予监管机构一定的权力。为此各国可能会选择不同的制度安排实施监管,或新设机构,或将相应监管职责与权力赋予现有机构。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宏观审慎监管机构都必须拥有足够的资源和授权,来制定和实施恰当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并采取相对透明的方式进行决策和使用监管工具。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相对独立是产生政策效果的重要条件,也就是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不应成为货币政策和微观审慎监管政策的附属,同时它还需要评价其他经济金融政策对系统性风险和金融稳定的影响。宏观审慎监管一般不会干预其他政策,但如果一些政策工具对金融稳定构成负面影响并增加了系统性风险的上升,此时就需要采取宏观审慎监管来加以应对。因此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也是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必须要考量的重要因素。

结合以上特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所谓宏观审慎监管就是自上而下的用于防范和管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框架。其内涵包括四个要素:一是宏观审慎监管机构的设立,即谁有权监管、一国设立监管机构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二是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评估即系统性风险的来源与传播途径的甄别;三是监管政策工具的选择与实施,包括什么样的工具最有助于监管目标的实现、监管中使用单一工具还是组合工具、如何评价监管工具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四是各项金融监管的政策协调,也就是宏观审慎政策与其他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是否存在替代性或冲突,政策实施中是否存在超调或漏损等[1]。如图1:

图1 宏观审慎监管构成要素

(二)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工具与框架

在正产工业生产中会防止电源失电造成控制系统跳闸加装UPS。同样可以通过在变频器前加装蓄电池,利用其零点切换功能在电网欠电压时对变频器进行供电。当电网电压一旦过低,UPS立即将利用电池内的电能向变频器供电,保证变频器继续正常工作,保护变频器内软、硬件不受损坏。保障正产的工业需要。

图2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与框架

4.按照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固液比、酿酒酵母质量百分数为四因子,以葛根素的含量为指标,设计L9(34)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因素与水平表见表1)。

表1 不同政策的影响机制

资料来源:根据Hannoun,2010;童大龙,2012,整理。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建立起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一行三会”监管格局,其他有关部门发挥重要作用的监管框架。央行主要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负责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与稳定;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依法依规分别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对全国保险市场和保险机构实施监管;此外,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在金融监管中也发挥着相应职能和作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凸显了加强金融监管协调的重要性。2013年建立了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其目的是在保持原有监管格局下加强系统性风险的分析和防范,并强化宏观审慎监管。这一制度安排有助于系统性风险管理的信息共享,但由于它只是一个沟通平台,而非决策机构,不具有强制力和决策的制度安排,这样不可避免带来两个问题:一是顶层设计缺乏约束力。在这方面英美等国的做法值得借鉴,英国的中央银行和美国的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都在监管的政策协调和统筹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二是立法缺失影响决策执行力。

我国是较早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国家之一,并着力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我国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构建阶段(2008年):主要构建于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目的是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以及总量平衡;建立体系阶段(2009—2010):由单个审慎监管到建立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实施阶段(2011—2014):2011年我国正式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完善阶段(2015—):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阶段[4]。在2016年央行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合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 ,简称MPA),将更多金融活动纳入宏观审慎管理,实施逆周期调节。中国人民银行在《2017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强调,未来将统筹介入以下六类风险防控:一是逐步消除套利空间;二是引导资产管理业务回归本源,有序打破刚性兑付;三是加强流动性风险管控,控制杠杆水平;四是消除多层嵌套,抑制通道业务;五是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六是建立综合统计制度,为穿透式监管提供根本基础[5]

三、中国宏观审慎监管的实践

(一)我国宏观审慎监管发展历程

采用Microsoft Excel进行数据整理,试验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 SAS9.2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在图表中用不同字母上标来表示显著差异(p<0.05)。

科技板块中的《浮光戏莺》是郑靖的作品,我更愿意将其放在公共艺术里面来说。这件作品使用光敏传感器来触发音源。展示的现场就是一台可以旋转的射灯,公众可以操纵灯源射向周边的空间中,触发带有鸟叫的声源,就会造成百鸟争鸣的意境。这样的作品就是我们学界说所说的具有公共互动性的作品。

(二)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的特点

我国宏观审慎监管实践的发展,与我国金融发展与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表现密不可分,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与他国相比具有种类较多、目标多元、多头并举三个特点。种类多就是既有应对时间维度风险的管理,也有应对跨部门维度风险的管理,监管体系比较完整,注重指标调节和行为监管并重;目标多元则体现在监管过程中从宏观控制到中观微调均有涉及;而多头并举是指由多个金融监管部门共同协作,实施监管,特别是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发挥着重要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后,央行和银监会从信贷供给、信贷需求、银行流动性三个方面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引入逆周期资本缓冲、房贷首付比和债务占收入比要求以及流动性覆盖比要求(LCR)三个工具,在信贷快速增长和系统性风险累积时通过增加资本计提,控制和降低系统性风险的发生;而流动性管理则通过使银行维持足够多的流动性资产,以应对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出现的资金流出压力,旨在降低期限错配风险。未来随着金融监管日益规范化和制度化,还会有更多对金融体系有着重要影响的金融活动,诸如互联网金融、跨境资本流动等纳入宏观审慎管理范畴。

(三)我国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的深化与发展

混业经营和综合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已经是一个大趋势。我国只有通过深入地进行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才能更深度参与新一轮全球化。在过去经济快速扩张和经济结构显著变化的十多年中,我国一直保持金融体系的相对稳定,没有发生大的系统性风险,这一方面得益于金融制度安排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发展水平大体适应,另一方面更得益于已初步建立的比较完整的金融稳定框架。

第三,多维性。即宏观审慎监管要增强金融体系的强韧性和弹性。在实践中,由于单个金融机构往往处在一个高度关联的金融体系中,所以不断面临外部的各类冲击。正如英格兰银行所述:“鉴于单个机构不可能完全内部化其自身的危机给其他机构带来的成本,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就是激励整个银行业将这种成本内部化”(Bank of England,2009)。使用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增强金融体系的弹性和韧性,抑制顺周期性,并管理机构间的相互关联性风险,有助于促使机构在繁荣时抑制过度逐利行为,并为整个金融体系应对金融危机创造缓冲条件,从而将这些外部冲击内部化。

各国与国际组织实施的宏观审慎监管均是以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为首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是通过防范和限制系统性风险的积聚完成的;不能否认的是其他政策也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在2011年, IMF、FSB以及BIS向G20提交了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与框架[2],如图2所示:

国际金融组织与机构分别在其报告中强调了宏观审慎政策是与其他经济政策相互独立、相互平行的概念,但相对金融稳定,这些政策又是互为补充、互为影响、互为交叉的,维护金融稳定、化解系统性风险是所有经济金融政策的共同责任。

一般认为金融监管协调通常分为三个层次:立法基础—谅解备忘录—临时性安排。立法基础是由法律做出原则性要求,而金融机构之间的谅解备忘录是对法律中难以细化的事宜作出明确规定[1]。美国在2010年7月21日通过《多得—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英国于2012年通过《2012年金融服务法》,都以法律形式确定了金融监管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构建了良好的法律基础。因此,借鉴危机后大多数国家的做法,在分业监管格局的基础上,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正式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并通过立法坐实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以及有效信息共享,是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框架建立与实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廖岷,孙涛,丛阳著.宏观审慎监管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

[2]陈雨露,马勇.宏观审慎监管:目标、工具与相关制度安排.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J].2012(3):7-8.

松原地区栽培的双优山葡萄品种均表现出了萌芽率高、萌芽势强、枝蔓发育旺盛、成熟度高等特点。在施用本然土壤调理剂和化肥上在今年没有区别不大,其萌芽力都是的是87.5%,枝蔓成熟度、结果枝成熟度施用本然土壤调理剂的略高,详见表1。

[3]刘仁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机制与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第一版:267-270.

[4]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我国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进展、影响及趋势[OL].2017年9月4日,201712-18, www.sohu.com >搜狐>财经>搜狐研究.

[5] 张晓慧.宏观审慎政策在中国的探索[J].中国金融,2017(11):24-25.

贾辉艳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