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热点、脉络演进及展望——基于1998—2016年CSSCI期刊收录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更新时间:2016-07-0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极大关注。与此相适应,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保障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体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标志。本研究采用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1998—2016年CSSCI期刊收录的以“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的相关论文进行计量分析,借助可视化知识图谱梳理和整理国内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热点、脉络演进,以期为后续研究推进提供参照与借鉴。

研究工具与数据采集

()研究工具

应用Excel软件分别对文献总量与年代分布、作者及机构分布进行定量描述,再借助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关键词进行分析,探讨“教育均衡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

2018年12月20日,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地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大力支持下,由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北京国际城市文化交流基金会联合主办,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基地承办,首都科学决策研究会、领导决策信息杂志社、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科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协办的“国际城市论坛京津冀协同发展2018年会”在北京举行。年会主题为“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来自京津冀三地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近100人参会。

()数据采集与处理

样本数据采集是绘制知识图谱的基础,根据布拉福德文献分散定律,任何学科的大部分文献都集中在少数期刊内。由此本研究选取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收录文献,检索日期为2017年3月15日,筛选篇名或关键词为“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字段的文献,发表时间选择1998—2016年,其他检索条件不限制,共检索到512条相关文献,剔除会议通知、征稿启事等非学术论文,最终得到493篇有效题录。同时对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规范处理,将“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统一规范为“教育均衡发展”,得到本文的研究资料。将转化过的493条文献记录导入Cite Space软件中,通过设置相关阈值,得到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

当前国家投资更加关注再生型增长,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中就涉及到大量经济管理相关知识。对于青少年而言,关注国家经济形势,从中学习丰富知识,树立起科学管理观念,对于未来成长非常有利。经济管理包含知识体系是非常大的,所以要树立起全局意识,从整体上去把握,这样才能更加深入了解,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总之,从数学的学习开始要树立经济管理研究意识,不仅可以激发出我们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意识,更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在灵活运用中加深理解,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基本数据与整体分析

()论文数量与年度分析

1998—2016年,共检索到493篇论文,平均年发文27.3篇。从论文整体分布状态来看,1998—2016年的文献数量虽有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达到单年文献数量最高值,发文量高达67篇,占整体发文总量的13.56%。从图1可知,1998—2002年文献数量变化相对平缓;2003—2010年,论文数量呈翻倍增长的态势;从2011年开始CSSCI所收录期刊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发文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分析发现,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文献数量在经历井喷式的发展之后,研究慢慢趋于平稳,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实践的推广及应用。

注:1999、2000年未检索到“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研究论文

1 1998—2016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论文发表时间分布

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与政策的制定、颁布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经历了非均衡发展、非均衡向均衡发展过渡和均衡发展三个政策阶段[1],图1展现了1998—2016年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趋势随政策变化演进的状况。200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自此,拉开了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序幕,研究进入探索阶段;2005 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2006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法的形式确定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使该主题迅速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论文数量急剧增加,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明确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这些因素使得该年发文数量迅速攀升,并达到顶峰,展示了学界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

()核心作者及机构分布分析

核心作者可根据普赖斯定律的计算公式得出:式中Nmax代表领域内最高产作者的论文篇数。经统计,范先佐是CSSCI收录期刊中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发文篇数最多的作者,发文8篇,即Nmax=8,代入公式计算得出M=2.11≈2,取教育均衡领域发文≥2篇作者为核心作者,以范先佐、翟博、郭清扬、司晓宏、阚阅等学者为代表,具体见表1。数据表明,1998—2016年,493篇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文献来自于全国239个机构部门,包括各类高等院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教育科学研究院。其中发文超过10篇的共有8家机构,发文量共145篇,占文献总量的29.4%。由表1可知,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已初步形成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等师范院校为主的研究基地。除此之外,教育部以及其他基层教育行政部门也值得关注。这些研究基地在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中拥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及学术话语权,体现了其核心及引领作用。

1 1998—2016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之核心作者(≥3)和研究机构(≥8)分布

序号作者所在机构文献量/篇序号研究机构文献量/篇1范先佐华中师范大学81北京师范大学372翟博中国教育报社62华中师范大学273郭清扬华中师范大学63南京师范大学194司晓宏陕西师范大学/宝鸡文理学院64西南大学155阚阅浙江大学45东北师范大学146王定华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46陕西师范大学137朱德全西南大学47华东师范大学108郝文武陕西师范大学38浙江大学109苏尚锋首都师范大学39安徽师范大学810林君芬广东省电化教育馆310华南师范大学8

注:因篇幅所限,表中只列出了≥3篇的核心作者

研究主题领域

(3)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构建。教育均衡发展指标是评价不同主体,如地区、学校、群体、个体在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等方面的质与量差异的指标。目前学界针对建立教育均衡发展指标的讨论甚多,成果丰富。从研究视角来看,有社会学视角的,从教育公平出发建立涉及机会、资源、师资等维度的指标体系;有经济学视角的,从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的出发,以办学条件及财政投入为核心的指标体系;有教育学视角的,以注重教育自身价值为导向建立以人为本理念的指标体系。从研究方法来看,研究多采用标准差、极差、洛伦兹曲线、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方法来测度不均衡程度;从研究对象来看,以测度义务教育不均衡为主,除此外,还包含特殊教育、高职教育、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发展状况测评。2003年,受经济学基尼系数和国际债务预警线的启示,有学者提出要通过数学模型对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指标进行动态分析,以此得出教育发展的基准值,构建义务教育发展均衡系数,从而对决策部门起到预警作用。[13]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2006年,有学者认为教育均衡发展包括受教育机会均等、资源配置均衡、教育过程均衡、教育质量和教育结果均衡等内容,由此建立了一套有两个体系分四层包含25个要素的指标体系。[4]这套指标体系影响深远,被视为业内“金标”,许多地方政府以此为标测度本省/县义务教育均衡化水平。对于这套指标体系,也有学者质疑,认为实际操作中并不需要总的指数值,也无需对子领域及其子指标进行加权求和。认为测度教育均衡发展可借鉴西方教育公平测度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在已有指标体系基础上结合国情补充各个子领域的具体指标及其测度即可。[14]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涵盖面广,指标选取不可单一,且指标的选取应立足本国国情,同时应加大与国际间的对比研究,增强指标的导向作用;指标的设计与制定不仅要依靠学者们的努力,政府参与尤显重要。构建指标有助于衡量和诊断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与问题,及时纠偏发出预警,才能为政府宏观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2 1998—2016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之关键词频次前40、中介中心性前20位统计表

序号关键词频次开始年份序号关键词频次开始年份关键词中心性1教育均衡发展517199821城乡教育均衡102009教育均衡发展1.022义务教育253200222MOOCs102010教育均衡0.433教育均衡153200423和谐社会102005义务教育0.314基础教育118200224教师流动102006基础教育0.25教育公平89200225教育经费92002教育公平0.086教育发展32200226教育改革92002教育发展0.077教育政策24200227信息技术82010义务教育均衡发展0.068教育资源23200228就近入学82012教育均衡化0.059农村教育21200329农村中小学82007义务教育均衡0.0410教育信息化21200430素质教育82002教育信息化0.031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8201231城乡教育82006高等教育0.03

续表2

序号关键词频次开始年份序号关键词频次开始年份关键词中心性12教育研究18200332农村义务教育82008区域教育0.0313高等教育18199833教育体制72004农村教育0.0214教育均衡化16200234教育资源配置62008城乡教育均衡0.0215区域教育14200235城乡教育一体化62006和谐社会0.0216义务教育均衡13201036城乡教育均衡发展62014教育政策0.0117民族教育12200237公共教育资源62006教育研究0.0118教育质量12200238新型城镇化62014教育平等0.0119教育平等12200239指标体系62009县域义务教育0.0120县域义务教育11201140学校布局调整62009城乡教育一体化0.01

注:经由Cite Space分析得出的有突现率的部分关键词,在表格中已做字体加粗处理,后文将对突现词进行专门叙述,这里不再赘述

()关键词共现分析

由表2可知,“教育均衡发展”出现频次最高,达517次,中心性1.02,说明研究较好地聚焦在中心议题上。从教育均衡发展衍生出义务教育、 教育公平、教育发展、教育政策、教育资源、农村教育、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教师流动、教育改革、就近入学等相关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分布较集中,能大致勾勒出1998—2016年教育均衡研究的总体特征与热点所在。另外,从表2可知,关键词频次、中心性、突现率之间并不存在完全正相关。

块茎入窖后,在窖温降低时应在薯堆顶部覆盖一层干草或旧麻袋片等,使之吸湿,散发水分,固块茎贮藏期间堆内块茎呼吸散发的水分常凝结在上层块茎上,即所谓出汗。加覆盖物吸湿散发水分,可防止上层块茎霉烂。

()热点主题概括

通过对关键词的整理以及二次文献法分析,可将已有研究分为四个研究主题(表3)。

3 1998—2016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主题分类及频次分布表

研究主题类别代表性关键词(频次)内涵研究理论探讨教育均衡发展(517)、教育均衡(153)、教育发展(32)、教育均衡化(16)、义务教育均衡(13)、城乡教育均衡(16)、素质教育(8)、教育均衡理论(6)、教育公平理论(4)、高位均衡(4)、内涵式发展(4)、共生理论(3)、自组织理论(2)、教育生态观(2)政策分析教育政策(24)、政策评估(3)指标构建指标体系(6)特征表现教育公平(89)、教育质量(12)、教育平等(12)、和谐社会(10)、公众满意度(4)、公平性(3)对象研究各级教育义务教育(202)、基础教育(118)、农村教育(21)、区域教育(14)、县域义务教育(11)、高等教育(18)、学前教育(6)各类教育职业教育(5)、特殊教育(2)策略研究资源配置不均表现教育资源(23)、教育经费(9)、教育资源配置(6)、公共教育资源(6)、教师配置(5)、教育财政(5)、人力资源(6)解决措施教育信息化(21)、MOOCs(10)、教师流动(10)、教育改革(9)、信息技术(8)、就近入学(8)、教育体制(7)、教育券(7)、学校布局调整(6)、教师轮岗制(6)、撤点并校(4)、教育集团(4)、问责机制(4)、资源激活(4)、保障措施(3)、同步直播课堂(2)、远程合作学习(2)比较研究经验启示国外义务教育均衡政策(6)、英国连锁学校(3)、德国教育体制(2)、日本义务教育(2)、印度基础教育(2)、法国教育优先区(2)

从文献搜集整理来看,学界讨论最多的是义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占比85%以上,与此同时各级各类教育中也存在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首先,学前教育是教育体系的开端,其均衡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教育起点的公平,既有研究认为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需要从依赖外界的“输血”模式向注重内生自主发展的“造血”模式转变,具体方法上可通过加强对落后地区的资助、缩小师资队伍差距、强化质量监管、推广免费幼儿园等途径改变不均衡现状。[15]其次,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步入大众化阶段,跨越式发展的背后存在着“东部崛起、中部凹陷、西部滞后”的失衡问题。学者认为现实中省级区域间、城市间高校布局的不均衡现象不利于高等教育人才均衡分布,高校布局调整势在必行。[16]再者,作为教育体系中兼具经济与教育双重属性的职业教育总体呈现不断均衡的态势,但局部仍存在失衡的状况。学者认为可从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机制、管理体制入手构建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机制框架。[17]纵观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其内容可概括为资源的均衡、机会的均等、质量的均衡、结构的均衡。

公立医院是我国在市场经济中提供医疗服务的中坚力量。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提高了对公立医院监管要求,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公立医院提高医疗卫生的服务质量,同时有利于公立医院满足政府和市场的要求。如今,虽然大多数公立医院因市场和政府的要求,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是没能真正发挥内部控制体系在公立医院经营发展中的作用。本文将对我国公立医院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以及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内涵研究是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最为突出、讨论最多的内容,是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涉及理论探讨、政策剖析以及指标构建。

(2)物质基础:强化政府责任,建立合理财政支付制度。纵观各国经验,凡教育均衡发展卓有成效的国家,普遍强调政府责任,重视发挥中央统筹规划作用,充分调动地方及非政府组织的积极性。同时,各国都在尝试建立适合本国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法国的投资体制完成了从市镇负责向以中央承担70%义务教育经费的转变;印度的基础教育经费以中央和邦共同承担,以邦为主,基层地方政府基本不承担责任;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后基础教育投资主体逐渐上移,州政府取代地方学区成为主要投资体,以此促进学区教育均衡。同时,近几年,为弥补区域间教育经费不均衡,美国采取联邦、州两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模式,呈现出义务教育财政支出中央化趋势。[33]相对美国,我国过于分散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模式不够完善,有必要在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持续增长的同时加大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尽快建立科学合理适合我国国情的转移支付制度。[32]

(2)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剖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旨在调整教育利益布局的基本政策,关于教育均衡政策的制定与走向分析亦是研究讨论的热点议题。曹红认为西部地区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制定以国家财政投入与政策支持为主,以发达地区支援建设为辅,西部教育体制改革为动力的综合政策思路。[8]苏尚锋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是关乎众多利益体的复杂公共政策,因此政策制定应从融合视角及差异化政策工具入手,从元政策制定制度化框架。[9]张天雪认为必须对前期实践模式进行反思,并在其基础上整合各方力量通过构建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完善政策。[10]阮成武认为我国“中部凹陷”及其谷底的形成是长期以来非均衡政策导向的结果,为“填平谷底”缩小区域差异,国家需搭建补偿性政策体系并加大对中西部及农村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11]同时他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有自身的演进逻辑,未来将以新型非均衡发展为动力机制,以“发展均衡”促进“机会均等”为价值取向,以让每个受教育者享受优质教育为过程保障,以重视、尊重引导民意为文化规则确定政策走向。[1]还有学者从各级地方政府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现状及现实面临的政策需求着眼,提出构建整体制度体系的政策新思路。[12]综上所述,教育均衡发展政策走势较之以往呈现重心下移的特点:从重财政投入的外求式均衡到重质量的内生式均衡;从重效率的功利导向到重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从重宏观层面体制设计到重微观层面学校结构优化。

2018年11月5日,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隆重开幕。展会吸引了全球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3600多家企业参会,展览总面积达30万m2,进博会既是世界期待、万商云集的经贸盛宴,也是中国向世界学习、与国际接轨的发展良机。SEW作为世界领先的传动领域供应商之一,以其经典的“SEW红”精彩亮相2018进博会,充满浓重的工业色彩和强烈视觉冲击的展位引起众多观众驻足。

(1)制度保障:政策先行,健全法律法规。各国政府普遍认为解决国家教育发展失衡问题关键在政策,核心在立法,纷纷制定法律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如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日本的《偏僻地方教育振兴法》、印度的《国家教育政策》、巴西的《全国教育方针和基础法》等。有研究对中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比较发现:美国以强制性和连续性的教育立法为保障,而我国教育立法相对薄弱且执行力较弱。[32]对此,我国需建立并完善从上到下的法律体系,以政策为依托,以法律为保障,走“依法治教”的道路。

关键词是一篇科学文献的核心和精髓。对1998—2016年CSSCI收录期刊的493篇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文献的2441个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通过设置相关阀值,生成339个节点,746条连线的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在生成的知识图谱中,中介中心性是判断研究热点的标准之一,它是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挖掘不同节点在整个知识图谱中“媒介”的能力。[3]从文献计量角度看,关键词频次和中介中心性与一段时间内学者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成正比,由此可直观、清楚地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与图谱对应的关键词被引频次、中心性和突现率的详细数据表见表2。

2.对每个工作步骤进行场景化分析,场景化分析可以从人员要素、工作特征要素、工作环境要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每一个要素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和内容见图5。

(2)解决策略与方案。教育资源是教育投入、人力配置、物力供给和机制完善等因素的综合反映。针对现存资源配置不均问题,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对策建议。首先,财力资源上,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明确政府的投资主体身份,[22]通过补偿性政策倾斜和省级经费统筹力度,保障教育经费足额到账、公平使用。其次,教师资源上,增加教师编制存量便于农村教师获得培训机会以提升整体素质,同时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21]实现优质教师资源补偿,通过自主流动与行政指令相结合的方式,推行优质教师资源在区域、城乡、校际间的流动,并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保证教师流动的长效性与持续性,促进动态平衡。[23]最后,物力资源上,一是合理规划与调整学校布局。政府应合理预测留守儿童、随迁子女人口流动新趋势,加强统筹,挖掘城市学校潜力,可参照西方“教育券”或义务教育凭证制度,合理规划与设置学校,方便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24]同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在人口分散地区考虑保留与建设教学点;[25]具体可通过“名校集团化”“小班化教育”“名校西进”等举措推进学校布局调整。[26]二是扶持并改善薄弱学校。薄弱学校的改进既需要借助行政的力量,也需要薄弱学校的自我担当:树立主动理念消除“薄弱意识”;注重建设师生、学校与家庭的合作信任文化;[27]科学定位政府角色、明确自我改进的使命;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突出办学优势与特色。[28]上海市实施的“管、办、评”相分离的学校委托管理是对薄弱学校质量改进、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模式新尝试。[29]三是以信息技术带动资源共享。学者们普遍认为在互联网+、MOOCs、大数据背景下,可利用信息技术“知识传播快、覆盖面广、资源共享”的优势,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让地处偏僻地区的儿童享受与发达地区一样的优质资源。具体可通过“同步互动、互助混合课程”“同步直播课堂”等途径,[30]构建“学习空间人人通”“机构空间校校通”等服务,[31]参照中山市“一站式”、肇庆市“联动模式”等可行性经验,促进校际融通和资源共享,实现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1.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研究

3.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

在教育均衡发展策略研究中,学者们针对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现状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并从师资建设、信息化保障、学校布局调整等方面提出建议与方案。

(1)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现状。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要素,但现实层面存在东、中、西部区域间经费分配不均,重点校与普通校支持力度不同的校际间的差距。[18]同时,由于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处于中上层的社会群体凭借自身社会、经济资本通过择校的方式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出现了不同社会群体的阶层差距。[19]张家军认为,受目标价值“效率优先”,政策导向“城市优先”,教育对象“精英优先”的影响,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着显性资源“城市优先”,隐形资源“城市取向”的不公现象。[20]凡勇昆等人的研究发现教师资源存在农村学校缺编,师班比差异显著;财力资源存在绩效工资城乡间逐渐降低趋势;物力资源存在生均用地城乡间逐级增大趋势;校均多媒体套数呈现城乡间逐级降低趋势,中西部城乡差异显著。[21]

2.教育均衡发展的对象研究

4.教育均衡发展的比较研究

研究和借鉴他国教育均衡发展经验,对我国走出教育失衡困囿、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秸秆特殊的理化性质遏制其作为工业原料的开发应用,对秸秆进行适当预处理很有必要,但预处理带来的高成本、高能耗,使其失去推广价值;秸秆的体积大、易吸水、不具有流动性,容易导致泵和排渣管道的严重堵塞,设备故障率高。所以如何“液化”秸秆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而且这也是秸秆走向高附加值产品的必要条件,必将为秸秆利用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为人类社会带来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48]。

总之,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集体智慧,对于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也是我党在未来的治国理政中所要面临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加强对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探讨。学界对教育均衡发展内涵的理解,主要是从地区间、城乡间、校际间、校内不同群体间等问题着手,内容涉及受教育者的权利保障、教育的民主与公平问题。[4]翟博认为教育均衡发展实质上是教育机构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追求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是追求教育平等,实现教育公平。[4]于建福认为教育均衡发展并非强调绝对的平等和公平,而是应相对公平地将受教育权利和义务分配给社会各阶层,尤其要重视弱势群体受教育基本需要的满足。[5]范国睿在保障受教育者在投入总量既定的前提下,认为应从注重外部资源投入的外延式发展向注重挖掘内部潜力与教学过程改进的内涵式发展转变。[6]周兴国认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关键在于义务教育增量均衡与存量激活并重。[7]综上,随着理论的深入与实践的逐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在目标、思路、方式、价值维度发生了转变:在教育资源均衡的基础上提出优质均衡、高位均衡的理念;从关注资源配置均等化的外延式发展向注重个体差异化均衡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从最初模糊的概念性均衡逐步向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指导实践的标准性均衡转变;反思撤点并校等举措引发侧重效率式均衡的局限性,逐步向关注实施过程的以人为本与公平性转变。

(3)有效举措:健全补偿机制,扶持弱势群体。受经济发展不平衡,种族、语言、宗教等社会问题影响,各国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属性的弱势群体。对弱势群体和地区的扶持措施,是各国政府关注的核心问题。法国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扶持政策主要有:“教育优先区”为学业失败率最高的区域实施特殊教育政策,“统一的教师流动制度”纠正师资不均衡现象以保障师资水平相对平等,“学区松绑”政策赋予家长教育选择权用来缓解“学区布局图”制度带来的新的教育不公;对弱势群体的扶持主要通过建立辅导制度和设置教育成功个人项目以帮助学习困难儿童走向成功来实现。[34]在德国,主要通过兼顾教育起点、过程、结果均衡的措施保障来自社会下层家庭及移民家庭子女等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具体措施有:提供各类资金援助;引入“小学入学诊断”了解学生特点,开展个性化辅导;为具有移民背景的儿童和青少年提供语言帮助并在其集中的学校开展双语课程。[35]英国的“以教为先”、美国的“美国教育行动”等非政府教育组织通过招募优秀毕业生到薄弱学校“支教”来改变弱势群体的教育劣势。[36]印度长久以来的种姓制度及性别歧视造成国内存在大量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为缓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印度政府先后通过提供免费教科书、强化书本银行、改善学校图书馆、提供多种社会服务课程及合作课程、“保留配额”、关注女童教育等福利计划和项目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37]

Real-time Q-PCR分析抗氧化酶基因表达:RNA的提取方法参照 Invitrogen生物公司提供的说明书,将冷冻样品至于液氮中,取0.1 g的粉末与1 mL Trizol试剂混合,提取总RNA。用Super Script TM Ш反转录试剂盒将RNA反转录成cDNA。以cDNA为模板进行RT-PCR的检测,采用96孔板点样,使用Light Cycler 480 Ⅱ仪器测定,用2-△△Ct法相对定量。利用Primer 5.0软件设计引物,以UBI-3作为内参基因,POD、CAT、APX为目的基因,由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完成引物的合成。引物设计序列见表1。

研究脉络演进

根据Cite Space软件开发者陈超美的定义,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前沿是“以突现词(Brust)为知识基础的文献所探讨的研究问题”。本研究在关键词时区图及Cite Space探测的突现词(图2)的基础上,结合二次文献检索法辨识和判断,得出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前沿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2 1998—2016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主题突现词(25)研究前沿趋势演变

()理论初探起步期(1998—2005)

教育资源、教育均衡化、教育平等、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素质教育、教育集团、区域教育、教育政策等具有较高的突现率。从图谱及二次文献内容分析可知,受政策引导,学者们纷纷从教育平等、政策制定、管理体制、指标构建角度对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可能性及必要性进行了阐述与探讨。这一阶段的理论探讨与思辨成果奠定了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

()问题分析发展期(2006—2010)

这一时期突现词主要有教育发展、以人为本、教育制度、教育机会均等、教师流动、城乡教育均衡等。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旨在遏制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这一时期教育均衡发展研究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单纯的理想状态的诉求转向对现实问题的破解:学者们以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为视角,从薄弱学校改造、资源分配不均、师资力量短缺、财政投入不足等实际问题出发探寻解决策略。

()实证推进深化期(2011—2016)

这一时期突现词主要有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县域义务教育、公众满意度、MOOCs、就近入学、择校等。从文献内容分析可知,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给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时期的研究逐步从表层走向深层:扩大教育均衡发展的覆盖面,研究涉及各级各类教育、涵盖各类群体;关注个体差异,注重保障公众教育满意度。同时,受教育部与各省签署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的影响,各省结合实际推进本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计划,由此学界开展了一波以县域为单位的实证研究热潮。此外,在实证研究推进过程中,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均衡发展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焦点。

研究总结与展望

基于知识图谱可知,我国教育均衡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体现了较强的时代特征;教育均衡发展相关政策扩展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并始终引领着研究热点;19年的研究轨迹反映了研究始于理论探索历经问题分析再到实践验证,再由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开启新一轮研究热潮。研究在曲折中不断推进,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图谱显示研究前沿已从注重宏观区域、城乡差距、中观校际均衡发展,转向聚焦于针对不同群体间均衡发展,关注个性发展的微观层面上。

综上所述,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取得了丰富而深入的成果,厘清了认识,聚集了共识,为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但从文献分析结果来看,研究仍存在视角狭窄方法不够多元、领域扩展但分布不均、研究随政策变动而动缺乏创新性与超前性等问题。检视研究生成的图谱、表格及历史发展曲线,基于现有研究不足,结合文献内容分析,笔者认为研究仍需拓展。一是研究视角: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只有依靠多学科多视角构建方法体系才可实现从理论到现实的均衡发展;二是研究内容:需进一步细化深化研究内容,注重挖掘学校内在潜力,提高现有资源开发与使用效率,突显微观层面学校在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加强关注处境不利的儿童,保障其在起点、过程、结果方面得到公平公正对待;三是研究领域: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广泛,应涵盖教育的方方面面,但现有研究明显偏重义务教育,其他方面虽有涉猎但相对薄弱,教育发展不是孤立的,仅关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等于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阮成武.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演进逻辑与未来走向[J].教育研究,2013(7):37-45.

[2]马费成,胡翠华,陈亮.信息管理学基础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83-85.

[3]赵俊芳,安泽会.我国大学学术权力研究热点及知识可视化图谱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4(4):77-83.

[4]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3): 16-28.

[5]于建福.教育均衡发展:一种有待普遍确立的教育理念[J].上海教育科研,2002(2): 10-13.

[6]范国睿,李树峰.内涵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趋向[J].上海教育科研,2007(7):14-17.

[7]周兴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资源配置到资源激活[J].教育发展研究,2013(2):26-30.

[8]曹红.国家对西部地区教育扶持政策综述[J].新疆社会科学,2004(5):90-92.

[9]苏尚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视角和政策工具的比较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9):26-31.

[10]张天雪.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模式、路径与政策理路[J].教育发展研究,2010(Z2):81-86.

[11]阮成武.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3(12):1-5.

[12]汪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若干保障机制—部分地区的政策及实践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19):40-44.

[13]袁振国. 建立教育发展均衡系数 切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J]. 人民教育,2003(6):11-13.

[14]沈有禄,谯欣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我们真的需要一个均衡发展指数吗?[J].教育科学,2009(6):9-15.

[15]王彦峰.区域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概念释义、问题归因与实现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6):91-96.

[16]马陆亭.论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J].教育研究,2005(10):71-75.

[17]朱德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均衡测度与比较分析——基于京津沪渝的实证调查[J].教育研究,2013(8):70-82.

[18]李星云.论我国义务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J].江海学刊,2006(6):117-120.

[19]陈友华,方长春. 社会分层与教育分流——一项对义务教育阶段“划区就近入学”等制度安排公平性的实证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7(1):229-235.

[20]张家军,靳玉乐.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伦理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0(10):24-27.

[21]凡勇昆,邬志辉.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研究报告——基于东、中、西部8省17个区(市、县)的实地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2014(11):32-44,83.

[22]王鉴.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战略[J].民族研究,2002(6):9-17,106.

[23]吴玲,刘玉安.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2(2):64-67.

[24]张旸,祁占勇.论西部农村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的均衡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0(8):20-22.

[25]范先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育难点问题的破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48-157.

[26]陈云龙,卞艺杰.统筹优质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8(7):16-19.

[27]周兴国.薄弱学校改进的困境与出路:制度分析理论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0(4):6-9.

[28] 姚永强,范先佐.内生发展:薄弱学校改造路径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3(4):37-40.

[29] 张建.薄弱学校委托管理:动因、价值与深化策略——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3(20):12-17.

[30]周玉霞,朱云东,刘洁,朱培达,袁悉程.同步直播课堂解决教育均衡问题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3):52-57.

[31]高铁刚.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5(2):1-6.

[32]李楠.中美义务教育均衡的政策比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6):12-15.

[33]孙启林,孔锴.全球化视域下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5(12):24-30.

[34]常宝宁.法国义务教育扶持政策与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选择[J].比较教育研究,2015(4):33-38.

[35]孙进.德国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7):68-73.

[36]陈法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另一种力量:非政府教育组织——以英国“以教为先”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13(10):102-108.

[37]孔令帅.发展中国家大都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政府作用——以印度德里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11(3):24-28.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