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国外乡村学校发展模式研究①

更新时间:2016-07-05

尽管世界各国发展道路、经济水平、社会制度等存在差异,但大多数国家都很重视乡村教育的发展,把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看成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结合本国实际先后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了许多乡村学校发展模式。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乡村学校发展模式的概括,把乡村学校发展作为一个战略性问题进行全局性和国际性思考,研究和借鉴国外乡村学校的发展经验,尤其是对发达国家乡村学校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引起人们对乡村学校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设定一个疗程的时间为4周,期间全部患者接受相同的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治疗,300mg/次,此后根据患者病情调节药量为100mg/次。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以氯吡格雷治疗,300mg/次,此后根据患者病情调节药量为氯吡格雷75mg/次,阿司匹林100mg/次。

一、国外乡村学校发展的主要模式

纵观世界各国乡村学校发展史,虽然不同国家乡村学校发展的策略各有差异,但最终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本国乡村学校的发展。通过宏观比较研究发现,各国乡村学校发展都立足本国实际,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总体来说,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五种主要发展模式。

(一)特色发展模式

特色发展模式是各国根据乡村地区的具体情况而实施特殊的政策及解决方案来促进乡村学校发展的一种模式。该模式将地域特色融入乡村学校发展之中,基于特色性,以特殊“精准”对策来促进学校发展。乡村地区在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导致乡村学校发展的差异性,所以必须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出针对性的政策调整与资源帮扶。这种基于地域特色的乡村学校发展模式,在考虑地域特殊性的同时能充分利用特色性促进学校发展,以点带面、同中求异,用当地的特色资源带动乡村学校发展,让乡村学校走出发展困境。

地广人稀、幅员辽阔的澳大利亚,在解决乡村学校发展的困境时便是从地域特色出发,根据不同州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扶持策略。该国的“落后乡村地区计划”(Disadvantaged Country Areas Program)之下有四种方案: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洲实行洲、学区、学校三层管理模式;维多利亚州、西澳大利亚洲和南澳大利亚洲则采取自我管理的基础模式;北部地区由于乡村学校数量多且分布不集中而实行目标检测的管理模式;政府不加干涉的私立学校独立办学模式。[1]在此种管理方式下,澳大利亚的乡村学校发展迅速,乡村教育问题得到巨大改善。韩国在其乡村学校改进的历程中也是源于实际问题,从地域特色出发而制定区域乡村学校改进计划。韩国政府针对沿海与内陆地域乡村学校的不同,于2004年颁布《关于加快提升农林渔业人口生活质量及开发农山渔村地区的特别法》,该法从经费支持、教师配备、乡村学校协会组建等方面给渔村乡村学校与农林乡村学校制定了不同的发展计划。在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中名列前茅的北欧国家芬兰,根据本国乡村教育发展的历史提出了“综合学校体制”(Comprehensive School System),走历史特色之路,事实证明,芬兰的乡村教育改进之路是成功的。[2]而美国的磁石学校(Magnet School)则利用特色的主题项目来吸引学生,在教学方式上求特色与创新,使一些生源较少的乡村学校得以生存下来。所以,不管是从地域特色出发还是基于历史沿革,只要因地制宜,找出学校发展特色,乡村学校发展的明天必定是柳暗花明。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在手术之前均进行常规的地西泮10 mg和阿托品0.5 mg注射。诱导前的20 min进行静脉通道的开放,并行0.3 mg的东莨菪碱静注,麻醉的诱导期进行丙泊酚、瑞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的依次使用。对照组予以全麻,应用异氟醚0.1%,并进行维库溴铵和芬太尼追加,微泵进行丙泊酚的持续性全身麻醉[1]。对观察组需进行硬膜外腔的穿刺,并予以利多卡因进行硬膜外麻醉。待麻醉结束之后,需要对两组患者的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2]。

(二)跨越发展模式

特色发展模式和跨越发展模式的运行有赖于政府与学校相互给力,政府与学校恰似不同位置的点将两种模式连成一个平面,该模式的运行机制有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运行较有保障;协同合作模式的运行机制则是大小不同但类型一致的乡村学校,并没有政府的干预,“集群”“联合”“校中校”等都是乡村学校间的同类型合作,以便实现各种资源共享。这种协同合作模式的运行机制在于联合学校本身,属于非官方的“民间”内部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制更为灵活多样,机动性强,短时间内可进行多次合作;社区共建模式旨在将学校与社区作为乡村学校的两大运行机制,其着眼点无非是增强乡村学校的社会性,如素有乡村教育大国的俄罗斯在促进其乡村学校发展时便是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这两大机制对乡村学校进行改组。[14]三维空间立体式运行机制相对二维平面交互式运行机制便是多了一个运行“点”,市场发展模式强调将政府、学校、市场三者结合,乡村学校的运行不仅限于传统的政府与学校,乡村学校在经济时代更应将市场纳入其运行机制之内,市场作为一个宏观存在,其作为乡村学校的一个运行机制则是指市场的运营方式对乡村学校的影响,企业界人士参与对乡村学校的管理等,市场这一运行机制点的出现将乡村学校的运行机制由以往的二维平面式带入三维空间立体式。

为了得到应该插入延迟缓冲器的位置,我们利用一种基于采样的方法去解决参数波动带来的问题.整体流程如图4所示.算法需要输入的变量有:电路结构,统计的门延迟以及可配置缓冲器的规格,如缓冲器的延迟范围和离散大小.我们提出的方法基于给定的时钟周期T,在提高芯片良率的前提下,得到尽可能准确的缓冲器位置和尽可能小的插入数量.

法国作为农业大国,信息技术在其乡村学校的改进历程中有着革命性的作用。该国政府在乡村学校改进工作中,号召农村中小学积极制定教学计划,用信息技术把幼儿园、小学、中学联成网络,以便在网上合作开展资源与人才共享及远程教学等项目。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为远离城市的乡村学校提供高质量的校内和校外教育资源,成功地减少了学生向中心城镇流动的现象。法国政府专门成立工作小组用地方有限的资金建立多媒体资料信息中心,把周围的学校与该中心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络或者用电视进行远程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等。全国约有2/3的大学区参与此项计划,有近2600所中小学受益。[3]俄罗斯也将信息技术充分融入乡村学校的发展之中,通过实施“发展统一的教育信息环境”和“电子俄罗斯”这两项联邦专项计划,使其乡村学校走上信息化之路。在这个已经全球网络化的时代,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性来促进乡村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是未来乡村学校发展的不二法宝。

(三)市场发展模式

市场发展模式是将市场理论的相关运作方式运用于乡村学校的改进之中,通过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来促进乡村学校发展的一种模式。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通过对乡村学校相关者进行利益调节来弥补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许多缺陷,例如学校可以任用经商人士为校长,采用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方法;也可拟用相关合同对教学结果进行责任分析;还可以通过市场招标来出让乡村学校的管理权,等等。这一系列措施都旨在为乡村学校发展带来市场经济的因子,让学校的相关利益者在责权共担的情况下为乡村学校发展出谋划策,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同时,该模式意识到乡村学校发展因一直走政府主导之路而变得固化、死板,对政府的完全依赖使其失去自身的活力,所以将合同、招标以及责权共担等积极的市场运作方式注入乡村学校发展的血液之中,用市场旺盛的竞争意识激活乡村学校发展。

社区共建是美国发展乡村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20世纪早期,美国衣阿华州便成立了“农村教育联合会”(Rural Education Association),社区居民主动进行校舍维护并自觉教育本社区孩子。[12]如今,美国更是将社区与学校共建视为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法宝,有名的农村实验学校项目(Experiment Schools Program)和地区教育实验室就是社区共建的典型,其中地区教育实验室分为阿巴拉契亚教育实验室(Appalachian Educational Laboratory)和西北地区教育实验室(Northwest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阿巴拉契亚教育实验室创办了一个名为“Around the Bend”的电视节目,即通过移动教室单元和家庭访问做了一个阿巴拉契亚地区的家庭导向学前教育项目(Home Oriented Preschool Education)。[13]在韩国,社区与学校共建也是其乡村学校发展的一大亮点,庆尚北道七谷郡若牧面是一个教育极其落后的乡镇,金振希校长在2003年倡导乡民们要教育自救,经过认真商讨,该校组建了一个20多人的乡民教育发展委员会(R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Committee),筹措教育基金及设备,建立各种奖学金制度。可见,社区共建是乡村学校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

(四)协同合作模式

推荐理由:全书以精彩的插图、简练的说明,带着小朋友们走向森林、原野和海滨,去发现、辨认花草菇莓,贝螺鱼虾。于是,孩子们发现、认识了一个美丽、多彩、真实的大自然,又交上了大自然这个好朋友。

这种风气组成了晚唐镜湖隐逸文学生态的一个侧面,进而影响了隐士方干的创作。《玄英集》中有一类作品正是以阿谀和奉承权贵为内容的,另一类作品的内容则是方干忍辱偷生的悲叹。这两类作品,前者情感苍白,格致卑浅,是晚唐五代作家人格与诗格衰变的先声。试看《赠郑仁规》一诗:

校际合作发展模式根据不同的合作方式可分为三种。一是“集群”(Clusters)式。“集群”是指3—8所小规模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计划与资源设备共享方面的合作,各“集群”学校间签有正式的抑或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是完全的自由合作,在“集群”中的每所学校仍然各自分开,参加“集群”的各学校距离通常是3—10英里。[5]“集群”式是学校间最为松散的一种合作,灵活是该合作方式的最大特点。该合作方式在英国的英格兰与威尔士等地区的乡村学校应用甚广。[6]二是“联合”(Alliance)式。联合是指将一定范围内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进行联合,但各学校仍在原地,并不进行校址的迁移,只是在运行管理上由一个统一的管理委员会管理所有学校并由一个校长进行统一领导。与“集群”式相比较,联合式除了资源共享之外还有管理联合。[7]该合作方式在欧洲各国应用较多,英国圭内斯郡(Gwynedd)的联盟学校(Federal School)便是“联合式”办学的典型,该校是3个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联合,一个校长轮流处理3所学校的事务,一个财政体系统管3个学校的财务。[8]三是“校中校”(School in School)形式,即将多个乡村小规模学校聚集在一个校址空间内,一个高于各校的管理单位负责协调各校之间的资源,但对各校没有管理权,各校在行政管理上仍是独立的,即几个乡村学校组合成一个大学校,各校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与特点。[9]该模式是美国改善乡村学校的重要举措,夏威夷州的卡帕小学就是校中校的典型,卡帕小学分为微笑幼儿园(Smile Kindergarten)、探究学校(Explore School)和宇宙学校(Cosmic School)等小型学校。

今年台风对农作物破坏程度大、面积广,虽然当地政府都采取了补救措施,积极排除田间积水、鼓励百姓迅速施肥防治病虫害等。但是百姓面对大片受损的“心血”,在加上复合肥一直价处高位,大多舍不得在农业方面有所投入,抱有破罐子破摔的心态。综上来看,台风对农作物破坏面积较大,对肥市的影响也是较大的。

(五)社区共建模式

社区共建模式是充分利用乡村学校与社区的密切关系,将乡村学校发展与社区发展合二为一的一种模式。农村教育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学校对社区的延续与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样,农村学校的发展也需要当地社区的支持与理解,乡村学校与社区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10]该模式从乡村学校与社区的具体情况出发,在国家大的教育体系下设置独特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教学形式等。如学校作为社区服务和终身学习的动力源,通过建立学习中心、提供社区会议公共空间来促进社区社会结构的改善;反之,社区也成为学校课堂的一部分,让学习延伸到实际生活而不仅限于知识性课程。[11]该模式从乡村学校的实际及当地社区的需要出发,利用两者的共同利益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许多学习项目都根植于当地的文化习俗与社会传统,因而减少了某些外在不切实际因素的干扰。该模式是目前乡村学校发展远离城市模式的重要方式,是农村教育走出自我的新兴之路。

法国在其“教育优先区”计划中便提出一份为期3—4年的“学业成功合同”(La réussite du contrat),此合同是推动该计划进行的基础。合同的双方是计划区网络负责人与大学区官方,该合同对双方在教学与管理中的责任与义务进行明确规定,合同到期时对各项规定内容进行检测,对没有达标的项目进行责任追究。此外,英国的“教育行动区”(Education Action Zone)计划对乡村学校的管理权也进行公开招标,政府、企业、社区以及非政府组织都可以竞选,最终通过多方面利益的权衡确定出该校的管理者。这是典型的市场招标模式,用实力来确定最终的获胜者,这种方式在给乡村学校带来更多资源的同时给予乡村学校更科学的管理。最后,让企业界人士参与学校管理也是该模式的表现之一。日本的爱知县犬山市就任命公司企业的董事为乡村学校教育委员,将企业界经营管理的方法渗透到乡村学校行政管理之中,用企业效率至上的准则带动学校相应项目的立案与策划。[4]由此可见,各国在乡村学校发展的历程中充分认识到市场的作用,将市场的一系列运作方式带入乡村学校建设之中,用市场的管理方式优化乡村学校资源配置,使乡村学校发展走出完全依赖政府的困境,使众多的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到乡村学校建设之中。

二、国外乡村学校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模式本是理论的一种简化形式,即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和事件之间关系的直观、简洁的描述,能够向人们表明事物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五种乡村学校发展模式是在纵观世界乡村学校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得出的,这五种模式纵横交错于当今世界各国的乡村学校建设之中,各个模式之间有其发展的共同性。据此,我们可以从各自模式的运行机制、执行主体、组织要素及思维方式四个方面对五种模式的组成部分及其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一)运行机制

基于五种乡村学校发展模式执行主体的偏重性将其分为三大主体执行方式:一是学校为主、政府为辅的特色发展模式;二是政府为主、学校为辅的跨越式发展模式;三是主体间并行执行方式,分别是政府、学校、市场并行的市场发展模式、学校与学校并行的协同合作模式和学校与社区并行的社区共建模式。

跨越发展模式是通过信息技术对知识、资源的快速分享来促进乡村学校发展的一种模式。网络社会的崛起标志着人类社会正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迈进,时空概念一体化,知识的获取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变得快速而便捷。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促使学校在信息化浪潮中脱胎换骨。在乡村学校建立线上虚拟学校,使乡村学校快速获取全国甚至全球的不同知识与信息;把不同等级的学校通过信息技术联成一个网络,使不同级别的学生在互动分享中相互交流。该模式使乡村学生与城市学生能平等地获取各种新兴知识,让乡村地区的学校不再因时空的限制而被排除在知识之外,成为教育的局外人。所以,信息时代是乡村地区摆脱教育滞后、谋求学校快速发展的重要契机。

(二)执行主体

乡村学校发展的五种模式在运行机制上可分为两种,一是二维的平面交互式,二是三维的空间立体式。二维平面交互式的运行机制组成部分只在小于或等于“二”的范围之内移动,其中特色发展、跨越发展、协同合作及社区共建的运行机制皆是两大组成部分。三维空间立体式则指由三个点相互连接而成的面组成一个立体空间,市场发展模式是三维空间立体式运行机制的典型模式。

协同合作发展是通过校际间的相互合作来促进各校发展的一种模式。这种合作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校数量及具体的合作项目都有明确规定,可以是整个学校的全方位合作,也可以是某项具体工作的合作。所以该模式是一种在自由选择基础上的民主合作模式。协同合作模式最大的优势是实现校际间的资源共享,也就是人员、设备、管理等资源的共享。首先,人员共享主要是指校长与教师的共享,多个乡村小规模学校可以委任一个校长,教师也可以在多个学校任教,在促进学校发展的同时可以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其次,教学设备共享,不同种类的实验室、剧院、微机室等都可以共享;此外,一些成本较高的教学设备可以联合购买,如创客空间里所需的各种硬件与软件设备,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又不至于浪费资源;第三,共同财务行政管理,如共同管理委员会的设立既可以节约管理成本又使管理者人尽其才。所以校际协同合作对乡村学校的发展举足轻重。

特色发展模式强调乡村学校根据地区实际走出特色之路,用差异性带动特色性进而寻找乡村学校发展的生机。英国的“教育行动区”是典型的特色学校发展模式,其针对特色学校进行专项拨款,开设特色课程等,用特色学校带动其他乡村学校的发展。这种特色模式强调乡村学校本身必须具有超强的执行主体意识,政府只能为乡村学校的特色发展提供相应的物质扶持与开发指导,该模式的成功与否在于乡村学校自身。跨越发展模式强调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乡村学校进行“武装”,即通过对乡村学校进行全方位的现代化硬件配备使其能在最短时间内接受到最新的信息资讯,让乡村学校发展不再因时空的限制而有信息滞后的困扰。由此可知,这种发展模式的主体必须是政府,学校只能以辅助的身份出现,因为政府在实现城乡区域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同享用、协调城乡教育资源上居主体地位。[15]主体间并行执行意指在相应模式中没有主导的执行者,几大主体在乡村学校的发展中没有主辅之分,市场发展模式强调政府、学校、市场三个主体因子间基于各自所长为乡村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对市场及竞争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的政府管理学校的一种挑战,这种模式强调用市场的“利益”杠杆来调节乡村学校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协同发展模式和社区共建模式则是基于乡村学校之间及乡村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关系而言,各个规模不同的乡村学校之间的合作没有主次之别,“集群”“联合”“校中校”等都是乡村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社区共建旨在乡村学校的社区服务意识,乡村学校在此代表的不仅是法律意义上的有形学校,而且更是一种知识传播中心,它作为农村偏远地区的“文化重镇”必须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同时社区(村落)也给予乡村学校实践空间,此种发展模式下的学校与社区是一体二位的相互存在。

(三)发展思维

乡村学校的每一种发展模式都有其对应的发展思维方式,发展思维的差异性是发展模式多样性的基础。特色发展模式着眼于用文化来分析乡村学校发展,跨越式发展与市场发展注重用事实判断乡村学校发展,乡村学校协同合作模式则是基于规范的思维角度对乡村学校进行分析,最后的社区共建模式以乡村学校的价值为着眼点,关注乡村学校未来的发展形态,是一种基于现在着眼未来的发展思维。

在乡村地区,其特色性彰显其文化性,其文化的多样又蕴藏于其千差万别的特色之中,特色发展模式的思维特征表现为以文化分析为主,从当地文化角度对乡村学校发展进行拓展,工作重心聚焦于对乡村学校发展隐含因素的重视,从无形文化到有形学校。比如韩国的渔村乡村学校,澳大利亚的“落后乡村地区计划”等皆是从地域文化特性出发对乡村学校进行发展定位。跨越发展模式与市场发展模式的思维特征则是以事实分析为主,即根据乡村学校的事实信息形成相应的判断,其工作重心集中于对乡村学校本身的关注,乡村学校发展指标是否完成、面对的问题是否解决等。跨越发展模式重视用现代的技术解决乡村学校信息滞后的问题,市场发展模式强调引入市场因子激活乡村学校的利益各方,用竞争促发展,二者皆是基于乡村学校发展的现状问题,前者重视乡村学校的硬件问题,后者看到乡村学校发展依靠政府、自我作为不够的事实。协同合作模式的思维特征表现为以规范分析为主,即用某种规范形成对乡村学校活动进行规范判断,效率是其关注的重点。各个不同规模的乡村学校因其地理位置、资源分配等因素的差异表现出或多或少的“后天不足”,即在校舍建设、师资培训、家校合作、学生管理等方面与正规学校相比是欠缺的甚至是没有的,所以不同规模乡村学校之间的互补合作是基于自身不足但意在快速发展的思维指引下进行的。社区共建模式与前面三种发展思维方式相比更倾向于用价值来分析乡村学校发展,这种思维方式关注乡村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基于乡村学校本质的理解而形成的对乡村学校价值的分析,其更为关注乡村学校未来的发展战略。

(四)组织要素

乡村学校的运行机制、执行主体及发展思维皆有共同或相似之处,但五种乡村学校发展模式的基本组织要素却是一对一的线状结构,即每一发展模式皆有其核心的组织要素,该发展模式围绕其要素而形成。其中特色发展模式以资源为基本组织要素,跨越发展以技术为基本组织要素,市场发展模式以利益为基本组织要素,协同合作模式以制度为基本组织要素,社区共建以愿景为其基本组织要素。

每一种发展模式不同的基本组织要素是其区别于其他模式的本质所在,即不同的组织要素描述了不同模式的形成根基。以资源为基本组织要素的模式强调乡村学校发展的重点在于走特色之路,特色是其所拥有的重要资源;以技术为基本组织要素的模式,认为现代化的技术装备能让乡村学校摆脱信息滞后的困境;以利益为基本组织要素的模式更看重通过运用市场手段对乡村学校各方利益的调节,用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来促使乡村学校的相关人员有所作为,进而促进乡村学校的发展;协同合作模式将制度与规范作为其基本组织要素,促使不同规模的乡村学校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进而呈现出各乡村学校间相互合作的景象;社区共建模式的基本组织要素是愿景,“愿景”之意为期望看见的景色,在乡村地区,学校与村落的互帮互助便是我们期望看见的和谐之景,因为在远离城市的农村地区,乡村学校与村落有着“唇亡齿寒”的生存哲学之意义。

三、结语

乡村学校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聚集各方力量形成一个发展共同体是乡村学校改进的必经之路。乡村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其发展与改进是全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无论是乡村学校的地域差异、资源供给还是校际合作都是相互联系、不能分割的,必须根植于多元的社会之中,探索一条乡村学校、社区、公益组织、政府等协力合作的共同发展之路,构建一个多主体的共同体参与模式。通过众多力量的聚集与融合,为乡村学校发展建言献策,群策群力推进乡村地区学校的快速发展。基于我国乡村学校现实的发展状态,坚持政府主体、社会多方支持是促进乡村学校发展的根本之路。激发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将政策支持、学校联合、社区家长合作、非政府组织参与及市场利益调节等多个主体共同联合起来,合力促进乡村学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National Evaluation of the Country Areas Program,2002-2003. Research, Analysis and EvaluationGroup of DEST.[EB/OL]http://www.dest.gov.au/sectors/schooleducation/publications-resources/profiles/nationalevaluation-of-the-country-areas-program-2002-03.htm/2007-05.

[2]Hallinger,P.. Leading Educational Change:reflections on the practice of instructional and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J].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2010,33(3):329-352.

[3]Mersland, R. & Strøm, R. Ø. The Past and Future of Microfinance Innovation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ntrepreneurial Fi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69.

[4]Simmons,J.,Grogan,M.,Preis,S.,Matthews,K.,Smith-Anderson,S.,Walls,B.P.&Jackson,A..Preparing firsttime leaders for an urban public school district: an action research study of a collaborative distric-university partnership[J]. Journal of School Leadership,2008,17(5):540-569.

[5]Galton M, Hargreaves L. Clustering: A Survival Mechanism for Rural Schools in the United Kingdom.[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ural Education, 1995(11):156-175.

[6]Gail P. Kelly. Schooling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the case of interwar Vietnam[J].Comparative Education,1982 ,18 (2):175-195

[7]Hargreaves L M.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Review of research on small rural schools in Englan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9,48(2):158-169.

[8]Kerry Parry,Bob Dorkins, Mr Gareth Davies Jones.Report on a visit to a Federated School[EB/OL].http://wwwgwynedd.gov.uk/upload/public/attachments/808/Appendix_8a.doc.2005-5-26.

[9]Franklin A. Kalinowski. Bioregionalism:Creating Environmental Citizens and Expanding Ethical Communities [EB/OL]. http://www.esc.ed u/esconline/specialevent/envcomconf.nsf/home?openview,2008-05-08.

[10]Alan J. DeYoung, Craig B. Howle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school consolidation[J].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1990, 67(4):74-92.

[11]David Orr. Environmental Literacy: Education as if the Earth Mattered[EB/OL]. http://sfsf.com.au/Education.As.If.The.Earth.Mattered.pdf,2008-05-15.

[12]Dollar, D., & Kraay, A. Growth is good for the poor[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2,7(3), 195–225.

[13]Hsiao,H.C.,Chang,J.C..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J].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2011,12(4):621-631.

[14]Scott,Peter.Massification,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A].The Glob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Buckingham: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Open University Press.1998:108-129.

[15]Simon A ppletion,etc. Growing out of Poverty: Trends and Patterns of Urban Poverty in China 1988–2002[J]. World Development,2009, 38(5):665–678.

袁利平
《比较教育研究》 2018年第5期
《比较教育研究》2018年第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