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黔东南州台江县反排村苗族祭桥节的社会功能

更新时间:2009-03-28

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反排村苗族古老的节日之一“祭桥节”,亦称“敬桥节”,是较为传统的祭礼仪式。“桥梁具有将不同的两岸、两极或两端联系起来的功能。以此种实际功能为依据,人们对桥赋予了许多重要的象征意义。”[1]在当地,“祭桥”既有祭祀祖先,表达感恩、怀念之情,又有祈福求安,祈嗣求子之意。弗雷泽曾说:“在原始人的世界观中,人类与自然之间始终存在着某种交互感应的关系,人可以通过各种象征性的活动把自己的愿望、意志强行投射到自然中去,达到操纵和控制自然客体的目的。”[2]当地的“祭桥节”实质是族群内部意识转化的一个仪式过程。

“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沉淀了一个民族历史因袭的文化性格、文化心理、文化信仰、文化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是特定社会土壤中孕育的民族精神和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3]祭桥节作为当地苗族同胞的一项重要民俗文化活动,在其生产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节日的举行体现了当地苗族同胞的神(鬼)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起着维系族群团结的作用,是民族凝聚力、民族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体现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3年8月至2016年11月,在潍坊市妇幼保健院行NT、胎儿鼻骨超声检查的单胎胎儿资料共6 729例,存在超声软指标异常者共283例。

从表5可以知道,NSP酶与还原糖之间都存在显著(P<0.05)的相关关系,而且还原糖含量与NSP酶的三次关系的相关度很高。

一.祭桥节的认知功能

苗族祭桥节的认知,实质是苗族社会对于自然、社会、族群内部的一个感知体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构建出苗族内部的信仰体系。

目前,伊拉克国内主要分为3股势力:南部人口占伊拉克多数的什叶派、北部的库尔德人以及巴格达以北以及以西的逊尼派。根据伊拉克战后各方达成的政治默契,伊政府总理由什叶派担任,议会议长由逊尼派担任,总统由库尔德人担任。历史上处于领导地位而战后政治上被边缘化的逊尼派不愿接受新的政治秩序。

1.自然认知功能

“苗族尊敬自然与生命的文化行为背后,有其特定的生命伦理与‘神性产权’观。这套观念认为:‘万类有命、万命共尊、万物共荣,神灵才是一切资源的终极管护者与拥有者。’”[4]实际上,苗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认识自然及改造自然的能力局限,使得万物皆有灵的思想始终贯彻于族群内部当中,进而对自然心存敬意。

(1)生殖崇拜

由于万物有灵思想的支配,苗族内部的阴阳观念成为其在祖先崇拜信仰体系中的主流思想,即祖先虽逝世,但仍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并能够操纵生者的命运,由此所衍生出来的是苗族的鬼神文化,成为其原始宗教的雏形。

因为生殖崇拜的心理支配,所以当地族群将新添人口作为族群发展的重要事项来看待,也使得崇善的文化得以在族群内部扎根。祭桥节存在两种含义,一个是祭,另一个是造。前者是源于族群阴阳观念。传说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苗族同胞都要祭祀“桥神”,“桥神”是苗族观念中的“送子娘娘”。传说从前有一对夫妇,结婚很多年,但是一直都没有孩子,所以每天都在哭泣。有一天,燕子问夫妇二人为什么要哭泣,夫妻二人便告诉了燕子实情。燕子说如果你让我们在你的屋檐下面筑窝,那我就告诉你如何生儿养女。夫妻二人欣然同意。后来燕子告诉夫妇二人,孩子们的腿很短,所以有一些小溪、小河他们过不来,你们去架桥,架了桥孩子们就会来到你们家。于是夫妇二人听了燕子的话便去架桥。第二年的农历二月初二,二人真的生了一个胖娃娃。自此之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就成为了苗族的祭桥节日。在传说中可以看出,当自己无法实现生育愿望时,夫妇二人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满足了自己的生育需求,无形中赋予了自然万物有灵的观念,同时也得到了心理上的安慰。后者是指生者通过造桥积德行善才可得子。该部分极有可能是受外来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影响,才会有“积德”的说法。不过,不论是受什么文化的影响,这促使苗族同胞存善念、做善事、积善缘的思想根深蒂固,是构建族群内部和谐社会的有效方式。

台江县反排村苗族祭桥节是以桥为纽带,体现了当地苗族同胞的桥神信仰。节日时举行祭礼祈求神灵保佑,当地苗族同胞认为祭祀桥神能够得到桥神保佑,实现家中能够多子多孙的美好愿望。所以,这一观念的体现实际上也是希望通过节日中的祭祀仪礼以及各项活动,希望有神灵的庇护保佑,而神灵的保佑则是一种超自然的现象,但他们正是通过这种“超自然”现象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精神上的安慰。当然,祭桥的目的不只是祈求送子娘娘送子,同时也祈求保佑自家孩子健康成长。反排村的祭桥节其实从二月初一便已开始,这天,部分苗族同胞一家人带着香、纸、米酒、糯米饭、彩蛋(鸡蛋)、肉、鱼等到桥边进行祭祀,祈求桥神保佑。若在祭祀之后回家的路上遇到寨子中的人或者外来的游客,都会敬酒,送上鸡蛋、肉等食物。祭祀结束回家之后,大家要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饮米酒,缅怀祖先,相互祝福。二月初二当天,寨子里的苗族同胞共同祭祀“寨桥”,男女老少都带着自家酿的米酒、糯米饭、鸡蛋等祭品,穿上盛装,聚集在芦笙场。然后,青年人吹起芦笙,由寨老(寨子中最德高望重的老人家)带领大家一起去祭祀“寨桥”。祭祀结束后,大家一起回到芦笙场,吹着芦笙曲,跳起芦笙舞,欢聚在一起。

2.祖先鬼(神)文化的认知

当地苗族在崇尚自然力量的过程中,无不透露出一定的生殖崇拜心理,即,通过节日仪式祈求得子,这源于苗族的历史以及过去农耕社会的人力需求。苗族在历史上经历过诸多的苦难,迁徙之地遍布大江南北,有的居住条件极其恶劣。同时,苗族是以农业为主的农耕民族。因此,对于劳动力的需要则成为苗族生殖崇拜的主要根源。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一方面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亦可以克服自然环境带来的困难。由此,生殖崇拜的心理始终在节日过程中有所体现。如:苗族社会中祭桥节过程中的鸡蛋、鱼等祭礼,鱼的象征意义尤为凸显。《国语·楚语》就有记载:“其祭典有之日: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士食鱼炙,祀以特性;庶人食菜,祀以鱼。”鱼具备较强的生殖能力,是祭祀祖先不可或缺的祭品,也是苗族民间信仰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

2.增强民族内部团结

“原始宗教是人类社会早期的宗教现象,也是人类社会早期的文化现象。”[5]苗族社会中,鬼神不分,神亦鬼,鬼亦神,二者可通释。他们认为,祖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鬼神一样的超自然能力,能够操控世间万物。那么,祭桥节则成为苗族祖先崇拜的一个载体,并作为祈福求嗣的“最佳”场合。

2.社会认知

祭桥节实际也是凸显族群内部社会地位的一个形式。在整个节日过程中,特别涉及到族群整体性行为,则会有临时的角色定位及分工,即谁负责主持、谁吹芦笙等。掌握仪式操作过程的人则是整个节日过程中的人物核心,他操纵着与祖先沟通、节日流程等。简言之,整个节日的祭祀过程能否顺利完成是取决于主持者。芦笙是苗族与祖先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器物核心。这样的临时社会地位并未随着节日的结束而结束,而是会进一步影响着现实的社会地位,成为族群社会内部组织结构划分的遴选法则。

一线社工不仅仅是独立工作的个人,同时是在组织化的工作环境中执业。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组织是由相互作用的个人构成的有特定目标的协作系统,这个系统涉及组织的建立、运行、变迁和发展,本节就从组织自身、组织与组织之间两个方面去揭示影响一线社工建立职业自主性的组织情境。

在个人与自我的认知方面,罗素曾说过:“人类自古以来有三个敌人,其一是自然(nature),其二是他人(other people),其三是自我(ego)……人类为了克服第三个敌人——自我,也就是克服自己在感情、心理、认知上的种种困难与挫折、忧虑与不安,因而创造了第三类文化,我们可称之为精神文化或表达文化(expressiv culture),那就是艺术、音乐、戏剧、文学,以及更重要的宗教信仰。”[6]换言之,当地族群的祭桥节实际是个人意志的一个转化过程,即将对美好生活的夙愿寄托在超自然的能量上。苗族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地遭遇欺压却不屈,顽强生存的悲壮历史。从蚩尤时期的逐鹿中原,到三苗政权的确立,再到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等,无不诉说着苗族在历史上遭受的蒙难。从黄河到长江中下游再到长江以南,甚至到东南亚、美国等地区,无不残留着苗族迁徙的历史痕迹。因此,不难想象该族群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要将个人与超自然的事务联系起来并纳入到该体系的范畴的缘由。这一切均是当地苗族在心理上寻找安慰,并将超自然力量作为自身克服困苦的精神寄托。由此,当地族群在整个节日的仪式过程中无不透露出内心的“虔诚”。

二.祭桥节的维系功能

1.维系族群性

个人与家庭是族群内部人际关系和谐的最小单位,而个人与家庭之间关系的稳固,是族群内部是否团结的基础。个人与家庭之间不断的互动则是相互维系关系、增加感情达到认同的有效方式。随着当地经济多元化发展,过去以农耕、养殖为主的经济逐步被外出务工所替代。当地青年均常年在外务工,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现象较为凸显,随之而来的即是外出务工人员与伴侣、老人、儿童之间的情感维系危机,造成夫妻离异、老人失意、儿童心理非健康发展等。这均是个人与家庭之间情感维系的不利因素。祭桥节作为台江县反排村的苗族传统祭礼节日之一,提供给个人与家庭之间互动的机会,是相互之间增加情感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每逢节日,在外的苗族同胞都会不远千里地赶回家过节,虽然只是一日两日的相聚,但也是毫无怨言。一个家族祭祀结束之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饮自家酿的酒,缅怀祖先,相互祝福,这对于一个长期只有孩子和老人留守的家庭来说,尤为重要,节日成为他们之间相互联络感情、加强家庭关系的形式之一。

2.促进民族内部团结功能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成员在具有相同伦理价值观念等相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产生的民族内部情感表现。在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之下体现的是一个民族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正是在这种民族文化认同之下,本民族同胞才被凝聚成为一个整体。祭桥节是反排村苗族同胞的集体性活动,其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民族意识的强化

“民族意识是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重要表现,也叫民族自识性,同属于一个民族的意识,或叫民族自觉意识,民族属性觉悟。”[8]祭桥节中对于苗族文化特征的表现十分明显。具体如下:

首先,祭桥节是该族群梳理民族历史,凸显宗族血缘关系的一种形式。“民俗文化是活的社会‘化石’,它记载着社会发展的历史,体现出社会演变脉络和传承上的规律……就民俗的具体传承者来讲,他们总是把民俗事象作为‘历史教材’,并通过某种方式或仪式传给后代,使子子孙孙牢记祖先的创造和公德。”[9]63族群内部先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独立的祭桥实际就是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梳理着族群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厘清血缘关系,强化族群记忆。

2.1.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分别置于5.0 mL量瓶中,用甲醇定容至刻度。再分别吸取上述对照品储备液适量置于5.0 mL量瓶中,加甲醇制成含木香烃内酯0.2 mg/mL和去氢木香内酯0.2 mg/mL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在学界,关于苗族文字的发明一直持有两种声音,即苗族历史并无文字发明及苗族历史有文字发明只是失传了。不论学界在两者之间怎样纠结,笔者在当地看到的事实是,该地区的确没有自己的文字。那么以节日作为载体,通过仪式行为、口述行为来梳理历史,是防止其族群记忆淡化、文化断层的一种有效方式。

其次,祭桥节是该族群实现民族认同的有效方式。“认同是一个心理学范畴,一般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把自己与一些人联系起来并与一些人区分开来的自我意识。”[10]族群认同则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族群)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11],通过祭桥节,当地族群才能不断熟记祖先走过的路及民族历史过程中的艰难,进而强化群体意识。在祭桥节期间,当地苗族同胞所穿戴着的服饰和头饰、祭祀时所用的器皿、用具以及作为一种沟通符号存在的乐器——芦笙,都能够体现当地苗族的文化特点及其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即:价值观念、思维及行为方式、审美等。本民族的性格在节日当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集体参与的祭桥节能够让本民族的同胞在节日活动参与中增强对本民族的热爱程度,强化民族意识。

借鉴德国垃圾管理“避免垃圾产生—最大可能回用利用(先直接利用,再循环利用)—能源回收利用—最终处理处置”的整体思路,完善国家、省级和市级3个层面垃圾管理法规政策;落实生产者责任制,制定专业性法规,建立押金制度、双轨回收制度等;制定明确的奖励和惩罚措施,且严格执行,有效引导政府的垃圾管理行为、公众的垃圾投放行为和企业的垃圾处理行为;逐步实施垃圾按量或按质收费,根据前端垃圾分类品质和需要最终处置的垃圾量收取费用。

BALB/c小鼠60只,SPF级,雌性,体质量18~22 g,由湖北省医学科学院动物中心提供,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鄂)2015-0019。所有小鼠均在20~25℃室温、12 h/12 h昼夜交替的条件下饲养,每天早晚各喂料1次,同时清洗饮水瓶并更换饮用水。

“民族节日文化能起到增强民族内部团结的作用,主要还是在于其无形的深层文化结构方面。”[12]98实际上,对于民族而言,族内的团结尤为重要。民族内部的团结是苗族祖先得以在历史中走出一次次险境的重要基础,也是其得以繁衍生息的重要力量源泉。对于苗族而言,在封建社会,“抱团取暖”的意义尤为重要,团结的观念也早已渗入骨髓。由此,一些节日或活动自然也被赋予了“团结”的意义。祭桥节因族群内部的需要,在活动中强调集体的参与性,也彰显着苗族的文化风貌。如:祭桥节当天不仅有以家庭为单位的祭桥,还有以族群为单位的宗族祭祀以及祭祀过后的族群娱乐。这些都是构建族群内部团结的主要方式之一。

祭桥节的整个过程实际反映了当地苗族同胞团结的核心价值观念,同时也折射出了他们的文化心理。在祭桥节的传说中,夫妇二人听了燕子的话后,二月初二那日产下一子,故每年的二月二用糯米饭、彩蛋等祭祀桥神(亦或是称为“送子娘娘)。这个传说体现了当地苗族同胞的民族宗教信仰观念,同时能够体现本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心理以及文化背景之下,才使得当地苗族同胞有了在生理上以及心理上互为认同的民族观念,以及在此观念下产生的共同维护本民族文化的形象。祭桥节作为当地苗族节日文化之一,在节日期间所形成的强大的“磁场”使得本民族的同胞自觉地凝聚为一个整体,充分地体现了节日的民族凝聚这一社会功能。

3.调节人际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节日是加强人际关系的纽带。祭桥节同样也是加强当地苗族同胞之间关系的纽带之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在不断的社会交往之中形成的,节日活动就是社会交往的形式之一。祭桥节的人际关系调节可以分为三类:

(1)个人与家庭

“族群性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并包含在族群文化中的将自身视为或被他人视为某一群体组成部分的特征。”[7]它是族群文化、意识、认同及族群内部关系的一个总称,也是一个族群区别于他者的一个重要标志。当地族群通过节日及仪式追溯着族内共有的历史记忆,来传递着族群的文化,并使得族群认同达到最高层度,被广大族内人所接受,进而使维系族群更为本真的文化基因得以传承,达到文化延续发展的目的。

(2)家庭与家庭

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维系,是族群和谐的重要桥梁。家庭与家庭之间主要指含有血缘关系的直系或旁系血亲关系。苗族由于历史缘故,在一定时期特别强调族系血缘的纯正性,族内婚现象较为突出。在当地,以血缘构建起来的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普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自然达到所谓的邻里和睦。但由于生活中的琐碎,也难免会有一些“磕碰”,造成一些误会,疏远一些关系。所以,以节日为媒,是邻里交心、化解矛盾的一个契机。而矛盾的化解即在节日的互动之间,在互表敬意之时。苗族祭桥节在举行家庭祭祀仪式时,如若碰到过路的人,都会邀请他来饮酒、吃糯米饭;如若碰到旁边也有人家正在祭祀,那大家会相互敬酒。这也体现在交往过程中的相互尊重。在节日期间,当地同胞之间关系非常融洽,在热闹与和睦的节日气氛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加强,而这正体现了在节日期间家庭与家庭之间关系的调节。

不需要放玩具引诱,因为餐椅和餐具本身对于宝宝来讲就是个新鲜玩具了,最开始可以允许他探索,适当地“玩”食物或勺子,但是只能在吃饭的时间段“玩”。

(3)家庭与族群

家庭与族群之间的关系,是族群整体和谐的核心。家庭与族群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认同,最终的目的还是维系一个族群的族性。换言之,一个民族的族性是依托于文化的延续,而文化的延续要依靠人的传播。人对族群文化的认同是文化传播的开始,家庭与族群之间的和谐是文化认同、传播的根基。在当地,族内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社会分工,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层次的划分,如歌师、寨老等,掌握族群内部最为核心的文化事象,也自然构成苗族社会内部的结构核心。那么,通过节日形式,展现组织内部核心人物掌握族群文化的程度是进一步巩固组织结构,使族群内部以家庭为单位的局内人对其认同,进而推动族内社会发展的一个机会。在祭祀全寨古桥的仪式中,集体的参与性特征就是族群和谐关系的最有力体现,这种和谐的关系对于加强当地苗族构建和谐社会,形成安定团结的民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节日中调节人际关系的功能,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的结果。而这种人际关系的调节同时也包含着各民族之间关系的调节。

三.祭桥节的娱乐功能

“民族节日产生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时又调节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民族节日是在一个轻松欢快的文化氛围中开展的,具有极强的文娱体育性。”[12]100在当地族群内部的信仰体系中,始终认为祖先“虽死犹生”,并能够给子孙带来福祸。因此,当地通过祭桥节进行祭祀,并带有一定娱乐行为实质是娱神的过程,并祈祷着来年的好运。苗族祭桥节产生于苗族同胞的社会生活之中,同时也起着调节其生活的娱乐功能。祭桥节中的活动也有很强的娱乐性。祭桥节娱乐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

1.娱神功能

芦笙是少数民族的古老乐器之一,在苗族更是广为流传,不论在庆祝丰收、欢度节日时还是丧葬等大型祭祀活动中,都要用到芦笙。反排村在祭祀全寨古桥的过程中,也必需要吹奏芦笙,芦笙上面挂有彩色的飘带。笔者在祭桥节实地调研时问道为什么在祭祀寨桥的时候要吹奏芦笙,芦笙上又为什么会挂有彩色飘带时,当地著名的木鼓舞传承人万政文老人说:“因为娃娃喜欢,喜欢芦笙,听见(芦笙)就来了,看见彩带漂亮、好看,就来了。”笔者认为,万政文老人的这一说法就是“娱神”的功能体现。他所说的“娃娃”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孩子,而是抽象中的“孩子”,所代表的是即将通过祭祀的桥走向寨子中某一户人家的“新生儿”,这一说法具有神圣性特征。

在观念的转变上,由传统的水土保持向水土保持与水源保护并重转变,从单纯服务农业生产向服务首都城乡发展转变,承担起保护首都饮用水源、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功能、促进宜居城市建设和人水和谐的任务。坚持“养山、进村、入川”,拓展水土保持工作内涵和外延,更好地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养山”就是要充分依靠大自然力量修复生态,恢复植被,涵养水源;“进村”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村镇人居环境,保护水源;“入川”就是要加强河道生态治理,畅通河道,加大废弃坑塘治理力度,利用雨洪增加蓄水。

2.娱人功能

其次,民族节日活动在历史的发展中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教育传承方式。苗族祭桥节活动的开展是宣传本民族文化,对本民族同胞进行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方式之一。在祭桥节期间,本民族的物质文化、规范性文化和价值观念均通过节日中行为方式进行展现。祭桥节活动的举行是为了感谢桥神,祈求保佑自家孩子健康成长,在节日的活动中,让当地的民族同胞集体参与,在节日文化活动中了解、接受及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本民族同胞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这实际是当地族群在不断巩固自我文化的一个过程,通过群体参与,使自身民族文化入心入脑。

老虎很贪婪、很凶猛,但将其“关”进笼子,就会变得俯首帖耳,十分的温顺和老实。据此,桀骜不驯、野性十足之权力,要想使其循规蹈矩,不至于专横跋扈、胡作非为,看来也只有将其“关”进制度的笼子而别无他法。

其实,苗族祭桥节的娱乐功能不论是娱神或娱人,最终都是感情的一种宣泄与调节。当地通过集体的活动,走寨串巷维系感情、集体吹笙(芦笙)踩鼓,就是在不断地宣泄着感情,调节着个人心情。这是促使族群内部心理平衡的一个重要手段。

四.祭桥节的文化传承功能

“民族文化是指某一民族所创造的不同形态特质的复合体。它是一个复合系统,物质文化是其表层,如各种具体的实物;规范性文化是其中层,如风俗习惯等;价值观念是其深层结构。”[9]67

首先,苗族是一个没有统一文字的民族,其大部分的文化是通过节日风俗,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年复一年的苗族节日习俗也就承载了苗族的文化传承功能。在祭桥节这一天,全寨的人聚集在一起,由寨子中最德高望重的老人带领着大家一起去祭祀全寨古桥的这一做法实际上是感恩之情的表达,感恩桥神将“娃娃”送给他们,通过节日的祭祀来传递感恩情怀,教育子子孙孙要懂得感恩,知恩图报的优良品德,继而将这种表达感恩的仪式进行传承。在此过程中实际是由寨老在不断地向青年、儿童等灌输一种民族精神。

娱人功能则是体现在举行完集体行为的祭祀全寨古桥之后,大家会陆陆续续集中到芦笙场,将各自准备的祭祀物品放置于芦笙场中间,部分男性同胞围绕在芦笙场的内圈吹起芦笙,妇女、孩子围绕在外圈,圈数随着参与的人数的增加而增加,大家手牵手跳起芦笙舞,欢聚一起享受着本民族的节日所带来的欢乐。

[1]王萍丽.黔东南苗族二月初二敬桥节[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4):94.

参考文献:

要之,反排村苗族同胞的生产生活方式当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地苗族的节日社会功能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民族节日作为当地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之一,有利于提升当地民族同胞的文化审美,在节日的活动中既能加强人际关系建设,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也能通过节日中的祭祀仪礼继承与发展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四川省城镇家庭可提供家政服务岗位约120万个。目前,四川省已使用家政服务员64万个,还有近40万个家政岗位可以开发。

[2]谭璐,麻春霞.试析黔东南苗族敬桥节节日文化[J].民族论坛,2012(11):63.

[3]李景光.浅析中西方节日的文化渊源及演变趋势[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1):16.

[4]麻勇恒.苗族文化习俗中的生命伦理与“神性产权”观[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29.

[5]郑英杰,覃元.苗族巫文化的原型与巫性略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81.

[6]李亦园.文化与修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3.

[7]向轼.“苗疆”边缘地带苗族族群性的维系与流变——重庆秀山半沟村苗族的个案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22.

[8]熊锡元.民族特征论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45.

再仔细一琢磨,不对呀!学生的可气可恼,不外乎三个原因:一个学生上课没有认真记笔记而是织围巾,一个学生把完成作业说成是为了“看电影的门票”,一个学生睡梦中醒来说了一句“你擦轻点嘛”。

[9]陶立璠.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63-67.

[10]杜卓.苗族古歌的社会功能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0:26.

[11]明跃玲.族群认同与互动:兼论苗族瓦乡人的族群意识[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6(3):6.

[12]金毅.浅析民族节日文化的社会功能[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4):98—100.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在NIPPV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纳洛酮静脉滴注或泵注能显著增加降低增加PO2水平和降低PCO2水平,增加SaO2水平,从而显著降低院内死亡率和再次有创气管插管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但是鉴于纳入研究文献存在一定局限,因此准确结论尚需进一步验证。

 
宫婷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