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毕节市全域旅游的探索实践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毕节全域旅游探索实践成绩显著

1988年成立毕节试验区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省委和省政府的无限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不断支持下,毕节市紧紧抓住历史发展机遇,不断探索旅游发展新道路,继续推进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旅游事业迈上了新台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优异成绩,全域旅游化初显成效。

(一)顶层设计与时俱进并趋于科学

顶层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毕节市全域旅游的顶层设计,集中体现在从当地的优势旅游资源出发,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法规,通过明确责任主体、方法措施、奖惩办法等,确保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建设、保护和利用。从国内国际来看,全域旅游是个新生的事物,在毕节市的提出也只是近几年的事。但从源头上看,198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草海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国务院批准草海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毕节市全域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路径选择,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87年百里杜鹃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至1993年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了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为今后的深度开发利用打开了方便之门。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近30年来毕节人始终为之奋斗[1]。其中,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的“生态建设”这一重要发展主题,进一步强化了毕节试验区全域旅游化的基础。1988年8月,织金洞成为全国共四十处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2014年3月,国家旅游局出台了《关于支持毕节试验区旅游发展的意见》。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毕节党政领导、干部职工、人民群众不断探索旅游发展新路径,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规划编制,例如制定《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保护条例》、《毕节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毕节地区“十二五”旅游规划纲要》、《关于大力推进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方案》、《毕节市旅游促进扶贫三年行动计划》、《毕节市旅游产业创新提升规划(2016-2025)》等等,大大地提高了毕节市全域旅游发展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中共毕节市一届十次全会通过《中共毕节市委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转型跨越的决定》,明确未来一个时期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转型跨越的总体思路,围绕打造“国际知名山地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目标,以“洞天福地·花海毕节”为形象品牌,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改革创新为动力、项目建设为抓手、特色发展为路径,加快推进旅游规划一体化、业态品牌化、服务优质化、营销专业化、机制创新化,努力将毕节建设成为全国“生态康养样板区、旅游脱贫示范区、全域旅游试验区”[2]。中共毕节市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强调了全域旅游化的工作思路。这充分表明,毕节试验区牢牢地抓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追求艺术的发展方向,在全域旅游化的道路上逐渐走上了正轨。

(二)队伍建设力度倍增并取得突破

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服务性极强,并依赖于相关人才的有力支撑。第一方面,作为具有指导、管理、监督和服务职责的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第二方面,作为充当党委、政府参谋助手的院校、科研机构、民间学术团体,科研人员的发展壮大是旅游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其对毕节试验区旅游发展的关注以及科研系列成果,对助推毕节的全域旅游发展功不可没;第三方面,作为提供服务并取得报酬的市场主体,其综合素质和服务质量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全市旅游的对外形象。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之下,采取多管齐下的有效方法,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从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来讲,全市每年专题讲座,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领导干部授课,不断培养了领导干部旅游发展战略思维,为贯彻落实市委提出的全域旅游化方略提供了思想保障和人才保障;从发挥科研人员参谋助手的作用来讲,市委市政府不断优化科研条件,根据每年的中心工作提出一定的研究课题,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不断激发科研工作者奉献社会的激情,强化科研队伍的建设,全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工作者不断涌现;在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上讲,每年安排有关部门组织全市旅游业开展专题培训班,同时指导好各县区开展行业培训,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等法律法规的系统学习,不断锤炼从业人员干事创业的本领,为全面加强依法治旅、依法兴旅奠定坚实基础。此外,根据旅游发展的现实需要,不断健全完善相关职能机构,配齐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为全域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政策红利深度挖掘并有序推进

毕节试验区建立之后,获得了较多的扶持政策,为毕节后发赶超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之源。国务院批准建立“扶贫开发、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试验区和批准《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出台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3]、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毕节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旅游局制定了《关于支持毕节试验区旅游业发展意见》等,为毕节全域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狠抓发展机遇,使政策红利得以充分释放,毕节市的全域旅游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使之入脑入心,形成上下一心、官民一体的工作格局;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往直前,用好用足用活“政策红利”,在新的领域、新的层面加快政策创新,大胆进行实践探索,切实抓好项目谋划、争取项目立项、推动项目落实。重大项目的规划、立项、引资、实施,都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打造旅游大市、实现全域旅游化的既定方略上开展工作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四)宣传手段形式多样并招招见功

在全域旅游上升为国际国内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毕节试验区牢牢抓住发展机遇,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全域旅游在毕节出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区)党委政府统一思路,结合实际,超前谋划宣传工作。一是通过评审的途径提高社会对毕节试验区旅游资源的认可度,如2013年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通过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估并成为贵州省第3个AAAAA景区,2015年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中心并成为全球第112个世界地质公园,2017年赫章县韭菜坪景区升格为4A级旅游景区等;二是承办重大会议进行大势宣传推介,如2011年承办全省旅发大会,2015年召开纪念“鸡鸣三省”80周年座谈会,先后召开10届毕节旅发大会,2016年召开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产业博览会,2017年召开全市旅游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和2017第五届亚太世界地质公园大会等会议;三是采取承办大型节日活动的形式,不断提升当地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举办织金国际溶洞文化旅游节、百里杜鹃花节、威宁草海观鸟节、苗族韭菜花节、彝族火把节等重大节日,不断丰富全域旅游的内涵,发挥民族文化在旅游业中的积极作用。

上式中Y为被解释变量,X为解释变量,i为样本个数,随机扰动项μ代表着那些对Y有影响但又未纳入模型的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为了使对模型的估计具有良好的统计性质,对无法直接观测的随机扰动项的分布,需要进行以下一些基本假定:

(五)旅游环境提质升级并初见成效

自由主义强调“权力”与“权利”、“自由”与“秩序”之间的平衡,既反对过于强大的政治权力,也反对因权利扩张形成不同程度的“无政府状态”。身处非西方世界,我们往往难以察觉西方自由主义强调建立强权的特性及其复杂影响。对美国而言,如果没有一种相对独特的自由主义传统价值认同,美国作为国家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合法性,美国社会就会失去凝聚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迷失发展方向。但作为国家认同标志,美国自由主义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既表现为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对于推动美国自身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造成了不容忽视的恶劣影响,这是美国历史独特性的显著表现。

二、全域旅游化还存在诸多明显短板

毕节试验区旅游发展正在从传统思维向现代思维转变、从单线型向链条型转变、从区域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全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得以全面的开发利用,使之成为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由于种种原因的深刻影响和长期制约,与省内各州市相比,毕节在各项考核指标中排名靠后,毕节试验区全域旅游化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困境。

(一)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尚需再优化

近30年来,历届党委政府领导始终坚持“扶贫开发、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很好的解决了贫困面大、生态恶化和人口膨胀的问题,但是,在旅游资源挖掘利用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毕节市全域旅游化起步较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以毕节的四张旅游王牌织金洞景区、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草海保护区、韭菜坪景区为例:2006年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正式揭碑开园,2011年才成立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原来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分别由黔西县、大方县的管辖范围组成,2007年才成立百里杜鹃景区管委会;1985年成立隶属贵州省林业厅的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5年才成立草海保护区管委会;为了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2010年赫章县才成立阿西里西风景名胜区管理处。长期以来,有关单位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比较滞后。旅游管理机构设立的工作起步较晚,影响了旅游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中共毕节市一届十次全会通过《中共毕节市委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转型跨越的决定》[6],毕节市二届党代会明确提出全域旅游化目标,为毕节试验区全域旅游的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指明了正确方向,但要落实在行动上,尚需各方共同发力。

(二)基础条件与消费需求量存在差距

毕节试验区全域旅游化的前提,需要源源不断的巨大财力投入。而毕节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资金渠道主要来自政府财税收入、招商引资项目和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看,毕节市财政收入十分有限,无法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旅游事业。比如,全市2010年财政收入127.57亿元,各项支出222.41亿元;2011年财政收入181.66亿元,各项支出291.52亿元;2012年财政收入247.71亿元,各项支出382.99亿元;2013年财政收入336.86亿元,各项支出476.02亿元;2014年财政收入116.15亿元,各项支出508.05亿元;2015年财政收入107.62亿元,各项支出409.75亿元[14]。从上述数据看出,全市收支严重不平衡,支出远远大于收入,这无疑将削弱全域旅游化的推进力度。

(三)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的作用尚有限

全域旅游人才队伍,涉及方方面面,包括行政管理人才、旅游科研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能人员、服务技能人员等。行政管理人才,主要是指分管旅游工作的领导和直接从事旅游工作的干部,市县区基本成立了相应的机构或组织,但因受限于编制数量,队伍规模有限,数量和质量较难保证;旅游科研人才,主要是指长期从事旅游开发利用研究,为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市场主体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依据的人员,目前全市没有专门针对旅游开发的科研机构和团队,科研工作相对滞后,旅游方面的科研成果比较短缺;经营管理人才,主要是指在依法纳税、重合同、守信用的与旅游相关的企业中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为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管理人员,从全市的旅游行业来看,由于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经营管理人才稀缺,且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管理人才不多,这会间接的影响到当地旅游品牌的高端、准确、客观的宣传打造;专业技能人员,主要是指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人员,诸如旅游产品生产者和民间艺术人才,从各县区的旅游景点看这方面的人才队伍十分单薄,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还有个别流失的现象存在;服务技能人才,主要是指具备一定知识技能并从事服务工作的人员,从总的来看数量虽然可观,但素质参差不齐,同时受待遇影响,也有不稳定和人才流失的倾向。

(四)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程度低

[1]光明日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二十四年的坚持[N].光明日报,2012-09-04.

(五)民间力量的旅游参与度不够充分

民间力量,是地方旅游发展的一大优势资源,对强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参与旅游投资建设、提供旅游消费品服务等,需要大量的民间力量加入,才能产生规模化连锁化效应。随着全市脱贫攻坚的深化,党政部门把旅游发展作为脱贫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牢抓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进入旅游业的门槛高、融资渠道不畅、群众综合素质低下、激励机制有待健全等诸多原因,旅游市场的投资主体比较单一,相关产业链条的群众参与度不高,现有旅游产业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民间人才作为旅游第一资源,难以得到充分的运用,其展示平台大多局限在传统的评比活动中或娱乐场合,未能更好的按照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三、影响全域旅游化进程的原因分析

毕节试验区全域旅游化存在的短板,虽然各种问题错综复杂,但深入调查和研究之后,不难得出一些较为理性的认识。总的来看,主要有顶层设计的历史局限性、有限财政收入与巨大财政投入之间的矛盾、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各种旅游资源挖掘利用不充分等原因。

(一)以往定位难以准确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大量查阅了近年来在各类期刊上公开发表的与第31届奥运会男篮比赛有关的各种研究资料,以体育核心期刊上专家、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研究数据和重要结论,作为分析、论证问题的重要参考。

(二)有限财政收入与巨额投入难以保持平衡

有关数据显示,毕节试验区的旅游规模及其收益情况,2010年接待游客1271万人次,总收入101亿元;2011年接待游客1850万人次,总收入153.5亿元[7];2012年接待游客1875.3万人次,总收入163亿元[8];2013年接待游客人数不明,应较前年有所上升,总收入207.6亿元[9];2014年接待游客3400万人次,总收入225亿元[10];2015年接待游客4093.8万人次,总收入312.6亿元[11];2016年接待游客5494.3万人次,总收入444.5亿元[12]。连续七年的接待游客的平均总数约在2994万人次,平均总收入约在230亿元,旅游消费需求呈现急剧上升趋势。在这种态势之下,接待能力、服务能力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目前,毕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相关产业形不成链条,旅游消费市场开拓不足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域旅游化的步伐。比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和织金洞的接待能力,都受限于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尚不能充分利用所有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并满足游客全方位的体验需求,因此无法产生更大的经济连锁效应。

(三)激活旅游要素的体制机制有待建立健全

为加快毕节试验区全域旅游化的发展步伐,市县区出台了一系列的重要措施,在旅游发展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全市全域旅游化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体制机制尚需进一步建立健全。旅游体制主要是指发展旅游业的组织形式、管理方法和运作模式等,涉及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及其相应关系的制度;旅游制度主要是指旅游行业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包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确保各项工作按计划按要求达到既定目标。目前,体制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权力相对集中、上下联动渠道有限、前后承接不紧密、旅游板块协作不足等方面,导致旅游需求膨胀和旅游供给不足之间、其他部门进入旅游业和旅游业壁垒之间、旅游产业大发展和集权制管理之间的矛盾。

(四)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灵魂意识较弱

从总的来看,毕节试验区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从顶层进行了设计,开展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打造了宣慰府、奢香博物馆等。但是,关于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灵魂意识有待强化。在最近几年的重大旅游项目中,受益于《藏羌彝文化走廊》的规划,毕节彝族传统文化得到应有的重视,但也弱化了其他兄弟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旅游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比如在苗族方面,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发展的力度不足,纳雍县董地乡苗王坟和七星关区青场镇猪拱箐苗族起义遗址等重大历史遗迹尚未纳入市级旅游发展规划,等等。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一些领导干部不太了解毕节各民族的辉煌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片面追求短期效应,对各民族传统文化在旅游资源中的灵魂地位和深远意义认识不足。

(五)分割式的旅游开发打造不利于资源整合

从市内看,各景区尚未形成一盘棋的发展格局,各唱各的调、各放各的炮是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比如,市内的织金洞景区、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草海景区、韭菜坪景区等游览胜地,彼此之间尚未建立健全必要的合作机制,单枪匹马的旅游运作模式必然形不成大规模、能竞争的旅游发展态势,影响毕节试验区旅游大市的打造。从市内与市外之间的关系上看,同样存在各自为政的状态,难以在方法经验、游客资源、市场信息等方方面面进行共享,影响全域旅游的深化和步伐。比如遵义会议遗址、红枫湖、黄果树、黔灵公园、西江千户苗寨、兴文世界地质公园等周边省份、市州的景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客源,但尚未与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市的全域旅游化进度。

野山楂呈深褐色,一簇簇一簇簇地拥挤着,黑樱桃一般。历经了霜雪的野山楂没有了涩味,虽然它的果肉看起来少得可怜,只粘连着薄薄的一层皮,但食那一点点甜味,于我们已是大大的满足。

四、成功打造旅游大市方法路径选择

全域旅游业已上升为国内国际的一大重要发展战略,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的集中表现。全域旅游的发展态势,给毕节试验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绝佳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何顺势而上,以认真负责、果敢担当的良好精神面貌做好全域旅游各项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集中民智做好顶层设计

毕节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多姿多彩,这是毕节试验区的最大实际,也是党政部门科学决策的根本依据。而摸清家底、尊重民意、展现自我,是毕节全域旅游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共毕节市委一届十次全会和中共毕节市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毕节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成为定局。但在具体的实践之中,要充分珍视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发展毕节试验区全域旅游化的内涵,高度重视群众基础,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今后,理当对于一些因多方原因未能纳入规划序列的重大旅游项目,及时从顶层设计的高度予以正确对待,避免造成资源闲置和一头独大的局面,确保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化的发展进程。比如,毕节苗族人口65.4万,属于西部方言苗族,而西部方言苗族是一个国际性的群体,从历史底蕴、文化传承发展、人口数量等方面讲,毕节具有西部苗族大本营的角色意义,应从“西部苗族文化中心”的定位中予以及时的规划建设。其中,纳雍县董地乡苗王坟、七星关区青场镇猪拱箐苗族起义遗址,是旅游开发不可忽视的两大重量级资源。凡是可资利用的民族传统文化,应该做到应用尽用,使各种资源得以整合和利用,决不能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略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推介的积极作用。

科研成果是高校教职工和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教研过程中产生的创新想法的成果。这些科研创新若不及时化作科研成果很可能会随之流失,因此,高校必须具有充足的经济条件即科研经费作支撑,能有足够的能力为这些科研成果的实现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完善高校的科研成果,提升高校的科研地位和科研能力。

(二)要结合主次轻重的需要,做到区别投入统筹兼顾

一些景区的开发打造,主要是停留在自然景观的层面,历史文化未能充分与旅游融合发展,在开发打造中未能更好的分清主次,与各方协调推进。以赫章为例,以往宣传打造的重点,主要是集中在小韭菜坪和洛布石林,推出“贵州屋脊”、“天上石海”两张名片。但效果不佳,自然资源缺乏竞争力,因此在旅游发展上走了弯路。近几年,赫章调整了主攻方向,大力宣传打造大韭菜坪,充分挖掘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人无我有的绝对竞争优势,旅游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由此可见,旅游开发是否抓住亮点重点,是否兼顾各方,直接关系到全域旅游化的有力推进。从全市的角度而言,在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寻找重点突破,兼顾各方建设,事关旅游发展的全局性、有效性和持续性。因此,无论是自然景观开发建设还是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无论是城镇规划还是乡村打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基于客观条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深入分析开发打造对象的潜力、优势和功能,严格按照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思路予以规划实施,可以避免只重速度不重实效的现象发生。

(三)要建立健全体制及机制,形成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参考文献:

(四)要突出民族文化重要性,体现百花齐放的开放性

当前,一些景区的开发利用,主要是侧重于自然景观的打造,历史文化未能充分与旅游融合发展。有些旅游景点在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探索实践多年,但难以尽如人意。以彝族和苗族为例,彝族文化在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和韭菜坪景区的运用比较突出,而苗族文化在旅游业中的运用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艺术人才的使用和传统文化的展示上,这必将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许多年前,市外不少有远见的景区早已大胆引进毕节民间艺术人才,既解决其就业,也带动本地旅游业发展,最终达到了共赢的目的。各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资源禀赋,相得益彰,是旅游开发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突出民族文化的灵魂地位,体现百花齐放的开放性,这才是立足长远的智慧、旅游大市的本色。比如,织金洞景区、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韭菜坪景区等地的知名度极高,游客数量庞大,应当以核心景区辐射到外围景区,充分把附近的民族村寨连接起来,形成强大的产业链条,改变以往单纯售票的粗放型旅游状态。此外,对挖掘不够的民族传统文化,要采取多种手段将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抢救发掘工作,比如及时成立毕节市苗学研究院、打造具有国际战略意义的苗族文化博物馆、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工作等,为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

(五)要适应脱贫小康的要求,以人为本实施发展规划

《毕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实现程度从65%提高到84%的目标[15]。而毕节试验区的市情,目前还处在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民生欠账大、社会矛盾多等现状,面临的挑战较大。这就要求,毕节试验区必须牢固树立全域旅游理念,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在自身优势上寻找新的突破,充分释放当下的政策红利,采取“旅游+”的模式做好旅游这块大蛋糕,用足大数据平台和先进多样的营销手段,确保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而毕节的旅游开发,与当地的经济建设密切相关,是推动脱贫攻坚和小康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毕节市的全域旅游化,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项目规划、招商、建设、服务等方面,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不断满足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保证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旅游发展的成果。同时,要用足用好权力机关在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三个方面的立法权,这对毕节试验区立足于市情,更好的发挥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毕节可以充分挖掘这一优势,通过权力机关立法保护开发的形式,明确各方职责、目标任务、实现路径等内容,坚持以“大党建”统领“大扶贫”、“大安全”、“大发展”,为顺利实现全域旅游化目标和确保人民群众脱贫小康提供强大的支撑。

五、结语

多年来,在历届市委(区委)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进,旅游要素不断整合和激发,各景区知名度美誉度明显提高,毕节试验区旅游发展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要适应全域旅游化的时代发展要求,尚需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分清项目轻重,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突出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灵魂地位,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筹兼顾实施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稳步推进能实现旅游大市的战略目标,为脱贫攻坚和小康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在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百里杜鹃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织金洞跻身“世界地质公园”,草海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被评为4A级景区和水利风景区,韭菜坪升格为4A级景区;退耕还林还草力度继续加大,至2016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已经提升到50.28%,并建成4个国家级、2个省级、3个市级和4个县级森林公园;建成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6个,初步建成农业园区128个(其中省级农业园区53个,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559个);成贵快铁、叙毕铁路加快建设,林织、织毕、织纳铁路相继建成,高速公路从“零突破”到“县县通”,飞雄机场开通19个城市航线;建成大方金龙、织金三甲、纳雍东城、百里杜鹃花海文化城等16个城市新区;毕节获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被列为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核心区;全市旅游市场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主体集聚效应不断凸显;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步伐加快,文化作为旅游灵魂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较大的体现和发挥;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应运而生,旅游体制机制不断建立健全,旅游行业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全域旅游化提供了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4]。截至2016年年底,全年接待游客突破5494.26万人次,同比增长34.2%。其中,外省游客2457.64万人次,同比增长43.1%;入境游客7.7万人次,同比增长16.8%。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44.46亿元,同比增长42%[5]

一是要切实加强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坚持党政“一把手”抓旅游,在重大战略规划和政策性举措等方面,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确保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二是要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和协调力,形成了对旅游业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的综合管理体制。旅游部门、相关单位及团体要明确职责,各负其责、各尽所能,自觉做好本职工作。三是要畅通部门合作渠道,形成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旅游管理部门要与发改、财政、国土、建设等有关部门做好联络沟通工作,在项目用地、资金使用、新闻宣传等方面形成无缝对接,共同推动旅游项目顺利实施。四是要积极推动旅游行业简政放权,向社会释放政策红利。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明确各自功能,实现旅游企业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脱钩,采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模式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发挥其创新管理、行业自律、服务发展、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五是要在市内市外各景区之间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在旅游经验、资源优势、人脉资源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相关党员干部由于行政属性和上下级领导关系,对于一些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迫于无奈情形特别是针对垂直领导关系(如税务系统、工商系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检察系统、监察系统等垂直领导关系部门)的公务员行政系统人员。如果过于苛求其违反政策规定来抵制违法的行为,可能对这些党员干部提出了不现实的要求。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处理。

毕节居住着汉族、彝族、苗族、回族、布依族、白族等民族。根据有关数据显示,至2015年年底,全市人口总数904.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口人的25.88%[13]。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以彝族和苗族最多,苗族人口65.4万人,彝族人口应略高,二者相差不大,其他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也不少。在各个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是旅游开发中必须挖掘利用的金矿富矿。但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的挖掘利用不够,除了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韭菜坪风景区、宣慰府等地大张旗鼓宣传展示彝族文化外,其他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相对薄弱,将导致一些丰富的旅游资源出现闲置和浪费的情况,弱化毕节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放慢全域旅游化的进程。

[2]中国共产党毕节市第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中共毕节市委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转型跨越的决定[N].毕节日报,2016-09-10。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物质都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并通过迂回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毕节试验区的发展战略定位,也是以高度的自觉性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从本市的实际出发,确立了“扶贫开发、生态保护、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是符合实际的,适应了毕节发展的迫切需要,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随着扶贫开发、生态建设和人口控制的问题得以解决的同时,世情、国情、省情和市情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以往的发展战略定位必然与当前的形势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尤其是全域旅游化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矛盾开始涌现。在中央、省委的关心支持下,市委及时做了“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的战略部署,高屋建瓴地提出全域旅游化的奋斗目标,配套相应的政策措施。但是发展战略定位与未来发展变化不可避免存在的误差,而调整手段和补救措施的运用需要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才能显示出效用,这在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决定了曲折前进是毕节试验区不可回避的全域旅游化态势。

[3]文化部财政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DB/CD].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culture/whcyk/cyzc/201412/30/t20141230_4231851.shtml.2014-12-30.

[4]桑维亮.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bijie.gov.cn/gk/szfxxgkml/zjbg/szfgzbg/85814.shtml,2017-05-18.

[5]毕节市统计局.毕节市 201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bijie.gov.cn/doc/2017/05/02/67213.shtml,2017-03-22.

[6]中共毕节市委.中共毕节市委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转型跨越的决定[N].毕节日报,2016-09-10(第003版).

埋藏深度2902.90~3203.79 m,厚度300.89 m。该地层据测井解释成果反映,共有31层砂岩,砂岩总厚度为43.4 m,砂厚比为14.42%。砂岩孔隙度2.63%~19.68%;砂岩渗透率0.04~46.44 md;热储层顶板井温为87.41℃,底板温度为92.87℃。

[7]节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毕节调查队.毕节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毕节日报,2012-03-17(第007版).

在87例的甲状腺CNB结节中,结节最大穿刺成功的甲状腺结节为86(94.91%)个,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87个结节中86个穿刺成功,1个结节穿刺的组织量少,病理结果不确定。CNB病理诊断和术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如下:

[8]毕节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毕节调查队.毕节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毕节日报,2012-04-18(第003版).

在果实呼吸跃变时,以抗氰呼吸为主,跃变过后主要以细胞色素途径为主,成熟衰老期间伴随着总呼吸的加强。抗氰呼吸途径在果实衰老初期升高,在很多果实切片陈化后发生的诱导呼吸中也占了很大比例,降低抗氰呼吸途径所占比例,能降低总呼吸强度,从而延缓果实的衰老。

[9]毕节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毕节调查队.毕节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毕节日报,2014-03-25(第007版).

[10]毕节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毕节调查队.毕节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毕节日报,2015-04-11(第003版).

[11]毕节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毕节调查队.毕节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毕节日报,2016-04-06(第006版).

[12]毕节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毕节调查队.毕节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毕节日报,2017-04-06(第003版).

[13]中共毕节市委党史研究室毕节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毕节年鉴[M].方志出版社,2016.98.

作为与医学相关联的学科,药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从事药物研发和药学服务的专业人才。目前世界多国为加强药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均采用了宣誓仪式。

[14]毕节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毕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www.bijie.gov.cn/gk/szfxxgkml/ghjh/fzgh/189745.shtml,2016-07-25.

[15]毕节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毕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www.bijie.gov.cn/gk/szfxxgkml/ghjh/gzjh/189746.shtml,2017-08-25.

服务特点:1)文献服务使用链接SD等数据库产品;2)可以用化合物名称、分子式、CAS登记号、结构式、化学反应等进行检索,并具有数据可视化、分析及合成设计等功能,提供专利的文本检索;3)一般用来查询合成、物性;4)内容经科学家们一再筛选,针对化学学科深入编制索引,这意味着您可以立即得到您所需要的数据,而不是简单的文献引用信息;5)从检索结果到决策辅助,从多步反应研究、反向合成分析到合成路线设计,实现无缝对接,是优化化学合成路线的研发工具。

 
罗国锦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