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毕节试验区绿色减贫对策探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上升到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大思路、大战略的高度。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并将推进绿色发展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措施。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冲刺阶段,脱贫攻坚也应该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绿色减贫是在扶贫开发过程中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而推行的一种减贫理念,其本质就是人人共享发展成果,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动力的减贫过程[1]。毕节试验区是最早开启生态与扶贫实践的地区,然而受生态脆弱、历史发展、地理条件、人口众多等因素的影响,贫困现象依然存在、贫困程度依然很深。在国家提出绿色发展的背景下,探析毕节试验区绿色减贫对策,不仅是符合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试验主题的,也是今后突破资源能源和环境制约,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稳健脱贫的关键。

一、毕节试验区绿色减贫概况

(一)历史回顾

毕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山高谷深,土地破碎,切割度大,相对高差达2443米,国土面积为26853平方公里。1988年以前的毕节是这样的: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218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94人,自然增长率达21.8%,贫困人口高达345万,占总人口2∕3,全部人口中青壮年文盲就有95万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182元,人均占有粮食192公斤,土地垦殖指数高达46.2%,水土流失面积达16830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2.67%,森林覆盖率仅为14.94%,石漠化面积占毕节总面积的1∕4。由于长期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毕节被联合国有关组织和专家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粮食的需求,受落后陈旧的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当地群众一直把“上山开荒”和“多子多福”视作解决长远生计问题的唯一出路。毕节陷入了“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中,为了摆脱这一生存发展难题的困扰,由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积极倡导大力推动,于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此后,毕节人民牢记“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历史使命,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开展了试验、改革与探索,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统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和谐致富之路。

(二)取得的成绩

1988年-2016年,28年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成效显著。开发扶贫方面:毕节试验区生产总值从23.4亿元增加到1628.3亿元,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795元增加到25156元、从182元增加到7701元,年均增长都是10%以上。目前有贫困人口92.43万,5个国家级贫困县和129个贫困乡镇实现省级“减贫摘帽”,284个贫困村按国定标准出列。生态建设方面:相继实施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国“3356”、长治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贵毕公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示范区、污染防治、城市绿化、“两土”关停取缔和技术改造等10多项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目前,森林面积达135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266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0.28%,实现了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的目标和森林资源的持续同步增长;28年来累计减少水土流失面积6487.5平方公里以及治理石漠化面积1036.2平方公里,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毕节试验区先后被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列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等14个国家级试点示范,可以说取得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的效果。

因躯体感觉系统疾病或者损伤造成的慢性疼痛就是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eP),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其中脊髓损伤患者发病率最高,可以达到70%。作为疼痛传导调节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可以将神经元对于疼痛刺激敏感度提高,通过将自身受体活性改变的方式,还能将周围神经免疫细胞激活,通过将大量炎性因子释放出来,在这种作用及改变下,会将重要的Nep机制产生,即痛觉过敏。下面将具体对神经病理性疼痛中NMDAR受体作用分析。

(三)绿色减贫概况

绿色减贫指数反映了在扶贫过程中是否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兼顾可持续发展。毕节试验区近二十多年来虽然取得了经济上的突飞猛进,但经济增长的绿色度不高、发展压力大:传统支柱产业产能过剩(煤电烟),但仍是政府主要财源依赖;其他工业发展基础弱,总量小,贡献率低;新兴产业尚在培育中,效益还未得到充分体现。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绿色减贫指数课题组对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中除西藏、四省藏区及新疆南疆三地州外的11个连片特困地区“绿色减贫指数”进行了测算和分析,毕节试验区所处的乌蒙山片区的绿色减贫指数居于全国挂末水平[2](见表1),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毕节试验区多年的开发扶贫实践没有很好的兼顾扶贫效果和生态环境保护,因此,毕节试验区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将绿色发展理念切实“注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尤其是扶贫领域,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消除贫困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表1 2012年11个连片特困地区绿色减贫指数及排名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绿色减贫思考与建议》,“0”代表所有参评片区绿色减贫的平均水平

 

排名1 2 3 4 5 6 7 8 9 1 0 11片区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大别山片区燕山—太行山片区罗霄山片区六盘山片区滇西边境片区吕梁山片区秦巴山片区武陵山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乌蒙山片区绿色减贫指数0.499 0.264 0.164 0.138 0.131 0.048 0.014-0.061-0.069-0.383-0.747

序言是从“雅乐衰音乐文体代变(降)”的乐教论、诗教论角度来立论行文的。故其对词体“千余年后乃有倚声制辞,起于唐之季世,则其变愈薄,可胜叹哉”的“大判断”自然与吴可所谓“气弱格卑,流为词体”话头相似。以下叙述多层扬抑吞吐:予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抑;然菱歌渔唱犹不能止——扬;今绝笔已数年——抑;念旧作终不可掩——扬;因书其首——扬;以识吾过——抑。如此这般抽象否定而具体肯定的叙事策略和如此明贬暗褒、明褒暗贬的吞吐曲折的叙述话语,正是陆游对词体徘徊、依违于审美与政教之两端的矛盾心态的投射。

 

表2 毕节试验区贫困县(区)绿色减贫指数相关测算结果

  

注:数据来源于《贵州省绿色减贫指数特点及分析》

 

贫困县(区)经济增长绿色度贡献度社会发展贡献度“绿色成效”贡献度黔西县纳雍县大方县七星关区威宁县赫章县织金县绿色效果贡献与减贫效果贡献的差值25.62 31.72 30.24 49.35 42.71 31.35 27.43-40.50-44.48-38.14-32.14-31.20-29.22-30.57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贡献度-11.16-7.59-7.56-2.60-8.18-4.28-4.00-22.73-16.55-24.06-15.91-18.16-35.39-38.00扶贫开发与减贫效果贡献度-25.62-31.72-30.24-49.35-42.71-31.35-27.43-51.65-52.07-45.70-34.74-39.39-33.49-34.57“减贫成效”贡献度-77.27-83.79-75.95-84.09-82.10-64.85-62.00

二、毕节试验区绿色减贫的对策建议

毕节试验区各种丰富的资源为“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提供了有利条件,走绿色产业化和产业绿色化的道路,用可持续的产业体系来保障脱贫致富。例如,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和各地特色资源优势,依托“互联网+”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促进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建立健全产业化发展带动贫困农户增收的利益联结和分享机制。近年来,毕节大力实施农业板块经济,规模化种植马铃薯、商品蔬菜、经果林、中药材和高山生态茶,发展山地生态畜牧业和林下种养业,创建了“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区域公共品牌,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下一步要致力搭建“产、供、销”一体的市场关系,提升特色商品集散和消费集聚功能。又如,深度挖掘民族、红色文化资源,结合毕节独特的自然景观,发展特色生态旅游。致力打造一批集民俗风情体验、红色文化旅游、科考、探险、休闲度假、生态观光为一体特色生态旅游产业扶贫项目,发挥现有的百里杜鹃、织金洞、草海等精品景区的辐射作用,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一)牢固树立绿色减贫理念

《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中明确将“生态移民搬迁”作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方向。对自然灾害频发、“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或者处于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以及居住过于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难的农村贫困人口,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实施生态移民搬迁或探索实行生态补偿,这是改善生态脆弱地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消除贫困,提高生产生活水平,实现安居乐业的重要途径。“十三五”期间,毕节试验区有28.3万人的移民搬迁任务,要因地制宜推进移民搬迁,实行区域差异化补助政策,综合考虑本地资源特点和生产生活习惯,依托小城镇、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安置搬迁群众,不断完善搬迁后的相关扶持政策,确保移民有业可就、生活有保障、稳定脱贫,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和区域生态修复”双赢的目标。

文章中,我们在Ubuntu平台搭建regtest测试链,基于c++版本的比特币代码,使用make编译器编译程序。我们采用的仿真平台如表3所示,测试链参数如表4所示。

(二)拓展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渠道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趋势,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现阶段,毕节正在继续大力实施生态建设,聚焦“创新发展、同步小康”,以“大党建”为统领,全力推进“大扶贫、大安全、大发展”工作(113攻坚战),因此,应在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做优现代服务业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毕节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特色生物资源、民族医药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等,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走绿色发展之路、绿色减贫之路。

由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施工市场竞争越来越强烈,要想在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中有着一席之地,那么对于施工企业中工程项目部财务管理要重视起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处在重要的地位,加强施工企业工程项目部财务管理把工作重心放在工程项目部,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施工企业工程项目部有着工期短、分布广和流动性强的特点,它给财务管理带来了难度,将工程项目部作为施工企业运营的中心,控制好施工成本,做好财务管理,从而帮助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

(三)因地制宜推进生态移民搬迁

理念是人类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一方面,要加强各级党委政府部门、扶贫工作者对绿色减贫理念的理解和认识,牢牢把握当前形势下绿色减贫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使绿色发展理念切实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脱贫攻坚的各项政策、措施中去,做好绿色减贫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群众的理论宣传,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广播等舆论媒体,条幅标语以及脱贫攻坚讲习所,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持续不断地向贫困群众宣传和讲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等绿色发展理念。使干部、群众掌握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相关思路、举措,促进绿色减贫理念入脑入心,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发展绿色经济的积极性,让贫困群众享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红利及绿色发展成果。

(四)完善生态转移支付体系

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具有较长的时效性,这与贫困地区脱贫的急迫性是相悖的,因此就不能用常规的政绩考核办法来对贫困地区进行考核。2014年10月,贵州省取消了对毕节赫章县等10个贫困县GDP考核,相应增加生态环境保护等指标的权重。2015年8月,贵州出台了《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考核的“指挥棒”着重指向扶贫,将扶贫开发工作成效作为贫困县干部选拔任用、年度考核等次确定和奖惩的重要依据。毕节要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绿色减贫考核机制,将农村贫困人口减少等扶贫成效和经济增长绿色度、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绿色减贫指标纳入到贫困县考核办法中,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过程中兼顾经济增长的绿色度和扶贫效果。如适当增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的考核比例,探索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通过科学考核,引导贫困地区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绿色增长和贫困人口减少同步取得良好效果。

绿色减贫指数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增长绿色度(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程度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现有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承载潜力以及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程度)、社会发展(总体民生发展水平)、扶贫开发与减贫效果(主要减贫效果)4个一级指标和27个二级指标(详见《贵州省绿色减贫指数特点及分析》)[3]。“绿色”和“减贫”是绿色减贫指标体系的两个落脚点,经济增长绿色度、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两者可归为“绿色成效”;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与减贫效果可归为“减贫成效”。北京师范大学绿色减贫指数课题组测算了2012年贵州省65个贫困县绿色减贫指数4个一级指标贡献度以及“绿色成效”和“减贫成效”各自对绿色减贫指数的贡献度,并计算两者差值,毕节贫困县(区)相关测算结果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到,毕节贫困县(区)绿色减贫指数的4个一级指标贡献度均为负数,说明“绿色”和“减贫”总体效果均比较差。4个一级指标贡献度相比较,其中经济增长绿色度贡献度、社会发展贡献度和扶贫开发与减贫效果贡献度三者表现欠佳,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贡献度表现稍好,且各贫困县(区)“绿色成效”贡献度大于“减贫成效”贡献度,这与毕节近三十年来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实践且取得良好成效是一致的,也表明了毕节在2012年之前对“绿色”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减贫”,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毕节对“绿色”和“减贫”都是非常重视的。

(五)构建绿色协作扶贫模式

飞往韩国的班机上,我闭上眼睛,虔诚地哀求上苍,但愿崔仁浩家庭强大的关系网,不要调查出我的整容记录。但愿崔仁浩,永远都不知晓我这个代孕的秘密。我会用一辈子的深爱和忠贞,去换取灵魂的救赎。

毕节试验区自建立以来,先后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国家有关部委、试验区专家顾问组、东部十省市统一战线,深圳、广州等对口帮扶城市、恒大集团、省直部门等社会各界的关怀和支持,他们在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和新兴产业等方面已经有了不少技术和管理优势可供毕节试验区借鉴和学习。因此,需要深入推动和改进协作扶贫的方式,建立绿色减贫的协作联系机制,共同研究毕节脱贫攻坚、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产业发展等问题,促进上下游之间、东西部之间、省内区域之间共同发展、互动发展。

(六)建立绿色减贫绩效考核机制

毕节试验区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一个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石漠化山区于一体的典型贫困地区,一些区域是禁止开发、限制开发的,这就决定了毕节不具备大规模、高强度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条件。在绿色发展过程中,成果人人共享是极为关键的,毕节在保护生态环境、提供良好生态产品的同时却使得部分保护者或贫困户的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中央和省级财政对生态类公共物品转移支付(纵向转移支付制度)让大部分保护者得到了补偿,但仍有少数保护者没有被纳入补偿范围,因此,急需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即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调节生态关系密切的长江、珠江上下游省与省、省与市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一次性补偿、专项资金资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等方式拓宽补偿渠道,尽量使所有保护者利益不受损害,促进人人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三、结语

可以说,坚持绿色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经济发展了,但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了,那样的小康就不叫全面小康。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作出重要批示,赋予了毕节试验区“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的新使命,这条“新路子”就包含了毕节试验区对生态脱贫、绿色发展的实践和探索。因此,今后一个时期,毕节试验区的脱贫攻坚要以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为关键,以发展绿色产业为支柱,以生态移民搬迁为抓手,以生态转移支付为补充,以绿色协作扶贫模式为纽带,以绿色减贫绩效考核机制为保障,妥善处理好自身贫困与生态脆弱二者之间关系。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发展,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把毕节试验区打造成绿色减贫示范区,为打造“人民富裕、生态良好、产业优化、环境宜人、风尚文明”的新毕节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县域经济学课题组.连片贫困地区绿色减贫政策建议[J].当代县域经济,2017(8):19.

[2]陈伟伟,张琦,李冠杰.中国绿色减贫思考与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5(10):50.

[3]北京师范大学绿色减贫指数课题组.贵州省绿色减贫指数特点及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4(11):151.

 
吕翔,刘克仁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