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纽约时报》数字化改革之路的探索与启示

更新时间:2016-07-05

2008年,传媒大亨默多克曾指出:“传统报纸未来不会走向死亡,网络将使报业得以‘涅槃重生’。”网络作为成熟的媒介技术,引发了《纽约时报》等传统媒体的数字化革命。数字化时代,融合性报道、融合性产品的出现与不断发展,使得传统报业的业务形态与生产机制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这种报道融合了技术、设计、内容等多种形式,包括对VR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利用,同时其新闻推送也与苹果手表、谷歌眼镜等可穿戴设备相结合。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纽约时报》率先借助新媒体技术积极寻求自身变革,走在了传统媒体数字化改革的前列。其在数字化成功转型过程中采取的发展策略,给我国报业应对挑战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从新闻网站到付费墙

《纽约时报》的数字化转型尝试始于1996年。1996年1月22日,《纽约时报》率先建立官网。上线之初,网站并非一个独立的媒体,官网内容只是印刷版内容的复制。2005年,《纽约时报》宣布对“时报精选”(Timeselect)收费,订阅费用为每年49.95美元或每月7.95美元,但是此次尝试以失败告终。实施收费以后,网络流量迅速下滑,因此《纽约时报》在2007年9月停止了对大部分内容收费,网络版内容的盈利模式依然是依赖广告。2011年3月份起,《纽约时报》再次设立付费墙(Paywall)制度对网络版读者进行收费。《纽约时报》的付费墙属于“软付费”,收费方式采用“计量收费”的办法。付费墙制度可算是真正打响了《纽约时报》的数字化转型战争,使得《纽约时报》的数字化转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14年《纽约时报》的订阅收入首次超过了广告收入,此时的付费墙制度也不断地在调整,推出“付费墙2.0”制度。NYT Now是2014年《纽约时报》基于智能移动终端推出的新闻客户端APP,这款专门针对手机用户的产品以网站内容为基础,希望以较低的价格策略吸引更多的年轻一代和“浏览者”,从而开辟出一个新的读者群。《纽约时报》的纸质版和数字版订户可以免费浏览APP内的所有内容,非订户每月可免费阅读10篇新闻,想要阅读所有内容价格为每月8美元。然而这款主打“移动端应用”的产品并未成功吸引年轻用户,最终改为免费版本。此外,在2014年,《纽约时报》的研发实验室推出一款名为“蜂巢(Hive)”的众包开发平台,这个由读者帮助识别分类并录入信息的平台里面包含了《纽约时报》165年以来1400多万篇文章,在付费墙内搭建的这个海量数据库为付费读者提供了全面的信息综合服务,这也是目前其他传统媒体远不能比拟的。

《纽约时报》建立了成功的新闻付费模式,其数字业务营收在2012年约为2亿美元,几乎全部来自广告业务,到2016年数字业务营收翻了一番多,营收接近5亿美元,几乎全部来自用户数字订阅。《纽约时报》凭借优质内容生产对读者的吸引以及合理的收费标准,使得付费墙制度取得成功,不仅证明了《纽约时报》对受众的持久价值,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纽约时报》的财务稳定,为进一步实施数字化战略提供了支持。

二、数字时代下《纽约时报》日益多元化的传播形态

(一)新闻+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VR)近年来发展渗透到各个领域。据美国市场调查公司Super Data Research 2017年最新的报告预测,到2020年,虚拟现实市场将是2016年的20倍,达到377亿美元。虚拟现实技术与新闻业的结合可以最大程度地还原新闻真实性,《纽约时报》将VR技术应用到新闻之中,使得读者不仅是事件的“旁观者”,更是事件的“参与者”,同时也为《纽约时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讲故事方式。2015年,《纽约时报》推出“NYT VR”,这款APP被誉为广告界的“奥斯卡”,并在戛纳国际创意节上获得了移动类全场大奖和娱乐类全场大奖。2016年,《纽约时报》发布的VR节目之中,将VR技术应用到美国总统大选报道之中,全景式地记录了特朗普、希拉里、泰德·克鲁斯和伯尼·桑德斯四位候选人的竞选现场。观众借助可穿戴设备或者凭借手指移动、鼠标滑动等形式来选择不同的视角进入大选的场景之中,沉浸式地体验总统大选现场气氛。

为提高分析精度,满足误差分析精度要求,高、中、低、枯水位流量关系所选资料均为1992—2016年汛期(6—9月份)实测流量资料。

(二)新闻+人工智能

虽然对课程强度的评价反映了学生对课程时长与内容量的满意,但四天的动手操作与讲解涵盖了现今临床常用的所有影像学设备与机理,笔者观察认为时间仍是较为紧张的。然而学生实习总学时的限定使得更长时间的物理课程实习不现实、不利于将该课程整合进原有的实习计划。另一个是资源数量问题,因为学生较多而实验室可供操作的设备数量有限,只能分批轮流进行。显然更多的操作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师资力量也是一个短板,专门安排一位老师脱产带教势必将加重其余医师的工作负担,这也是设计课程时长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新闻+数据思维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方式与读者获取新闻内容的渠道早已是多样化。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有着内容上的优势,但在技术和渠道层面与拥有强大数字信息平台的新媒体相差甚远。传统媒体应当积极利用现代传播技术,实现视频、直播、数字图表等多种形式的报道。多形式报道对记者的数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纽约时报》在数字化改革之路上重视对优秀数字人才的招募与培养,提升整个编辑部的数字技能,进而适应媒体的数字化转型。《纽约时报》借助新的传播技术在多媒体融合环境下呈现的传播形态给我国传统媒体提供了借鉴。

三、媒体融合下《纽约时报》的体制变革

(一)内部机构的整合

2000年,美国成立的“坦帕新闻中心”率先在媒体内部开展了机构融合的实践。这个新闻中心将之前各自独立的编辑部整合到一起,采用开放式的办公环境,使媒体人实现了新闻资源共享与设备共享。2005年,《纽约时报》将报纸编辑部和网络编辑部重新整合,使得《纽约时报》编辑部在新闻采集、内容生产、平台搭建等方面建立紧密的协同机制,打破现有部门之间的人员组织设置,重新整合新闻编辑室,更加灵活且能应对未知的风险。例如Beta Group团队的工作人员没有自己单独的办公室,产品人员与设计师、开发者和编辑都是在一起共同工作。

聆听是欣赏音乐的最基本手段,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细致聆听,可以形成有效学习体验。欣赏音乐时的聆听,不是随意的听听音乐,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音乐内质情感内涵的挖掘,进而帮助学生形成音乐欣赏能力。欣赏音乐的聆听,需要学生能够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受,只有与音乐形成某种程度的共鸣,这样的聆听欣赏才会见到效果。聆听是欣赏音乐的最基本手段,教师要对聆听方式、聆听感知作出对应设计,以提升学生欣赏音乐的有效性。

(二)多平台合作

传统媒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获取信息,可以整合多方资源,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自的长处。《纽约时报》开辟博客空间,聘用当红博主,并且为博主设立专栏,如《纽约时报》推出的The Lede和Freakonomics。

坚持优质内容的生产是《纽约时报》得以在国际上遥遥领先的核心竞争力。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纽约时报》在进行数字化改革之时,不仅创新信息传播形式、重塑组织结构,同时坚持优质内容的生产。付费墙制度的成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纽约时报》在采编和广告业务两方面的独立性。2017年读者对有关特朗普的深度报道需求不断加强,《纽约时报》为此投资500万美元,并且在各地聘用擅长调查的记者以及具有专业领域背景的记者,大量报道关于特朗普的新闻。

信息传播的数字化带来了各种媒介之间的界限模糊,媒介融合必然会带来各个机构之间的整合。从媒体内部机构来说,以往传统媒体集团的各个部门之间是彼此独立的状态,但是随着媒体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传统媒体集团要不断调整,实现集团内部组织机构的融合,这样方便各个不同部门之间的人员管理与统一调度。从外部来看,传统媒体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获取信息,拓宽新闻资源整合多方信息。《纽约时报》改变过去将采编部门独立出来的做法,打破不同部门之间的隔阂,产品设计者、开发者、数据科学家等成为采编部门的核心部分,同时让数据团队也加入了编辑部。在保证新闻与经营分离的情况下,加强了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与融合。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教授彭兰认为,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媒体进入“智媒时代”,其三大特征是: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人工智能正在给新闻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人工智能与新闻业的结合不仅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新闻阅读,而且优化了新闻生产流程。利用人工技术辅助新闻报道,《纽约时报》在该方面已有尝试。2016年,《纽约时报》成立了一个名为[X]的部门,用于尝试研究机器学习和机器翻译。《纽约时报》的订户可以向机器人提问,输入问题后,机器人便可提供最新的民调数据和分析。机器人Blossom blot是一个虚拟编辑,在《纽约时报》中主要负责在财报季、运动比赛中写稿,每天推送300篇文章。Blossom blot对社交平台上的文章进行大数据分析,并同时预测哪些文章会带来良好的社会推广效果,帮助编辑挑选适合推送的文章。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读者的兴趣和需求,由此来进行内容推送。除此之外新闻推送也与苹果手表、谷歌眼镜等可穿戴设备相结合。

《纽约时报》内部机构的整合发展至今,已经基本实现了统一运营、采编和管理,实现了多部门之间的优化整合。2017年1月份,《纽约时报》公布了由7名记者耗费1年编纂的最新内部报告,在报告中阐述了新闻编辑部的战略,提出了从《纽约时报》内部而言,新闻编辑室要与每个产品的团队合作更加密切,各部门任务明确,找准团队运营需要的技能,工作人员要充分理解各自部门清晰的愿景。

本来,欣欣和老亮的日子是很滋润的,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也是衣食无忧。去年,公公去世,婆婆一个人生活,老亮不放心,加上他们也打算要孩子,就想着反正也要请月嫂带孩子的,不如让婆婆过来,一家人在一起,彼此成全。谁承想,婆婆的到来,一下子把他们的世界都颠覆了。

四、《纽约时报》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启示

(一)创新新闻报道方式

数据与新闻的结合优化了信息报道方式,用数据思维进行新闻报道,早已是大势所趋。可视的数据使新闻更直接高效地呈现,因此新闻也在朝着可视化方向不断发展。“《纽约时报》阿隆·菲儿霍夫认为,数据新闻是一个概括性术语,它包括了在持续发展着的一整套新闻叙事的工具、技巧、方法,涵盖了从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报道到最前沿的数据可视化和新闻应用等。”《纽约时报》组建了“Beta Group”团队负责大部分数字项目,包括研发新产品,旨在将各种服务整合到一起。《纽约时报》不仅着眼于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更是转变思维方式,把读者看作用户,更致力于满足读者个性化服务需求,为读者提供美食推荐、个性化健身意见等,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照顾到读者的需求。

(二)重塑新闻生产流程

《纽约时报》力图在社交平台上的传播达到一个新的高度。2015年Facebook推出“Instant Articles”(即时文汇)的计划,《纽约时报》与Facebook签订一项协议,《纽约时报》的新闻出版直接登录Acebook Instant上面。2016年,《纽约时报》与Facebook的新视频平台Facebook Live合作,制作直播短片。这个项目是《纽约时报》在可视化方向上的一个尝试,同时训练了传统记者数字信息制作与传播的能力。《纽约时报》通过与Facebook推送平台合作,可以提高网络浏览流量,适应年轻用户通过多平台浏览内容的习惯,以此来吸引年轻用户。同时在Facebook上,为读者提供免费订阅,给现有的订户提供优惠措施,将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相结合,培养和提升读者的“品牌忠诚度”。

新闻生产过程中,过去由媒体垄断单边生产的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中受到了挑战。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生产是一种双边生产,读者的反馈对传统媒体来说至关重要。《纽约时报》从读者深层次的需求出发,借助技术的发展,不仅为读者提供内容,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同时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

(三)坚持优质内容生产

举报信中称,张译多次向吴浈反映其下属尹红章的问题。2006年,尹红章任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司生物制品处处长时,将张所在企业依生药业已获得审评中心认可进入临床试验的世界领先的创新药品违法退回审评中心;2010年,尹红章调任药品审评中心副主任,“利用手中权力主导了此药品之后的审评工作,使本应进入临床试验的创新药品再次没能通过审评”。

结语

《纽约时报》对数字化改革的探索给我国报业带来了一定的启示,数字化改革不是一蹴而就。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大背景下,报业改革也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报业的产品进行数字化再造。报业集团内部组织机构要调整,外部要利用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拓宽新闻渠道。数字化改革不仅要借助新的媒介技术开发新产品、创新新闻报道方式,还要重塑新闻生产流程,在双边生产的模式下重视读者深层次的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此外,在媒介融合时代,传统报业更要坚持优质内容生产,为社会提供客观公正的信息,维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提升公信力与影响力。

注释:

1.2 手术方法 三孔组采用传统三孔胸腔镜手术。单孔组采用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取侧仰卧位,行双腔气管插管复合麻醉,单肺通气,于患者腋中线第5肋骨间做一切口,长度约为4 cm。逐层切开皮肤及胸壁组织,置入胸腔镜观察各器官情况、肿瘤大小及粘连情况后,逐层剥离肺血管、支气管、肺裂,分离胸腔粘连,再将肺门、肺裂依次解剖,游离肺叶静脉及动脉分支,切除并取出肺叶,闭合支气管残端,清扫淋巴结。

①默多克:《网络将使传统报业“涅槃重生》,《广州日报》,2008年11月19日。

②彭兰:《数据与新闻的相遇带来了什么?》,《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③〔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参考文献:

[1]菲利普·迈耶:《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

[2]郜书锴:《数字未来—媒介融合与报业发展》,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

[3]彭兰:《新媒体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4]窦丰昌:《媒变—中国报纸全媒体新闻生产【零距离】观察》,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年。

[5]〔加〕哈罗德·伊尼斯:《帝国与传播》,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6]胡瑛、陈力峰:《美国总统大选的新媒体传播策略》,《新闻战线》,2016年第8期。

[7]阚文婧、杨阳:《〈纽约时报〉数字化转型对中国报业的启示》,《青年记者》,2015年第2期。

[8]吕尚彬、迟强:《2010—2012年美国数字报纸付费墙研究述评》,《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6期。

[9]石炎:《〈纽约时报〉的数字化转型研究》,硕士论文,河北大学,2015年5月。

[10]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数字化背景下的报业转型—纽约时报创新报告(2014)》,《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6期。

[11]张宸:《数字时代纽约时报的变革措施—〈2020报告〉的几大看点》,《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4期。

[12]汤文辉:《略论英尼斯与麦克卢汉学术思想的差异》,《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13]李超凡:《拯救传媒帝国:〈纽约时报〉的数字化革命之路》,http://www.ifanr.com/788845,2017年2月18日。

张钰函
《北方传媒研究》 2018年第1期
《北方传媒研究》2018年第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