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地方高校大学生舍区化管理模式初探*

更新时间:2009-03-2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迈进的阶段,个性化、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要求。而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方法都在不断发生改变,不断地满足学生可以选专业、选课程、选上课教师、选上课时间和地点等要求。伴随着这些改变,对大学生的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外,更多地从教室转向学生集中居住的“舍区”。

地方高校大学生舍区的形成和发展

大学生舍区是指以学生宿舍为中心,同时配备相应的通讯、阅读、娱乐、心理辅导、商业服务等设施的学生集中生活的特定区域。我国高校几乎都在校内给学生提供住宿。传统高等教育注重学生学习,生活上强调“吃苦”,因此,20世纪的大学住宿条件普遍比较简陋,宿舍只是一个简单的休息场所。现代高等教育观认为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了,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育的开放性和社会性,加上学生的家庭条件越来越好,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和家长除了要求高校有更好的师资等教学条件外,还要求能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在高等教育大扩招的背景下,有些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一所大学内形成了几个学生居住区。有些学校为了缓解扩招带来的压力,借助社会力量大量增加学生公寓及其配套的服务设施。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地方政府纷纷规划建设高教园区,教学与居住相对分离,几所大学的学生集中居住在一个区域,形成了人口相对集中的生活区。在这个区域中,配套的生活设施也不断完善,如杭州下沙、滨江、小和山高教园区,西安的郭北、草滩、西刀路高教园区等,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舍区”的功能,大学校园内相对独立的“学生舍区”已经形成。

反观网络营销领域,过去学者对用户间沟通的分类普遍从沟通内容上进行划分,如划分为任务相关的和非任务相关的[2]、礼仪性质的和社交性质的[9]等;或是从空间维度上划分,如根据顾客间接触所发生的场所划分为“现场内(on-site)”和“现场外(off-site)”。[3]现场内指的是具体服务环境,现场外则是网络口碑或品牌社区等。然而,针对沟通方式在时间维度上的划分,进而探讨两者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却鲜有提及。因此本研究将从这个角度切入,探讨其在同步沟通和异步沟通两种模式中所存在的差异。

地方高校传统大学生管理模式的不足

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仍实行班主任加辅导员的传统学生管理模式,这种学生管理模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其不足随着地方高校学分制的推行和完善,以及大学生舍区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明显了。

(一)班主任工作很难深入“舍区”

在办学历史比较长的地方本科高校,专业教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教学与科研,虽然专业教师兼任班主任工作,但是常常无暇顾及班主任工作。有部分班主任只有在开学与学期结束时才与学生见面,班上学生的姓名也时常叫不出来,更不要说经常下寝室去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指导学生了。在新建本科高校,生源竞争压力较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因此,学校在学生教育与管理方面比老本科大学要重视得多。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配备了专职辅导员,同时又按照行政班级配备了班主任,并对班主任的工作作了细致的规定。比如,教师晋升职称必须在任现职以来做过几年班主任,班主任工作还要进行考核评比;班主任要经常下寝室去指导学生;等等。然而,现行的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往往过于强调科研,教学的指标往往是软性的,而科研的指标则是量化、刚性的,因此,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仍然需要花较大的精力在科研上,班主任工作实际上有点力不从心,班主任要经常下寝室也常常停留在口号上,实际执行效果不理想。

从出行人员来看,出入省人医的目的主要分为职工通勤、就诊和探望。省人医的医务人员和院内职工有3000余人,每天的通勤出行量大,但这类出行相对其他具有一定规律性,进出医院的时间点比较固定,集中在早晚上下班的高峰期。前来就诊的人员在医院进出人流中占有最大的比例,省人医每天就诊量达到数千人次甚至上万人次,就诊人员普遍情绪不高且比较着急和焦虑,经常会发生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来医院看望病人的亲戚朋友也不在少数,这类人群的出行时间不固定,在医院停留的时间普遍较短。[5]

(二)班主任和辅导员职责不清

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模式在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责任、分工方面往往不够明晰,存在责任、工作互相推诿的现象。工作的常态是:学生处布置工作到二级学院学工办,二级学院学工办布置任务给辅导员,辅导员布置任务给班主任,班主任布置任务给班干部,班干部到班级落实工作。班主任、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大部分扮演的是“传声筒”的角色。从学工办到辅导员再到班主任最后到学生,中间环节过多,信息无法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对辅导员来说,班级班风不好是班主任没管好班级,辅导员责任不大;对班主任来说,班级管理工作是优秀还是合格没关系,评职称只衡量有没有学生管理工作经历。因此,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学生在课堂之外常常是缺少管理和必要的教育指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下,高校规模都比较大,辅导员的配备数量也不足,要承担很多学生事务。个别高校虽然要求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或建立辅导员公寓值班制,但主要也是为了应对突发情况,很难细致做每个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学生舍区的管理力量投入明显不足。

过量的Ba2+与试样中的SO24-反应生成难溶的BaSO4沉淀,剩余Ba2+在pH值为10缓冲液中及Mg2+存在下,以铬黑T为指示剂,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间接法测定SO24-的含量。变色反应式为:

(三)舍区不适应学分制的教学管理

在新高考制度改革背景下,高中教学已经开设了很多选修课,在浙江省的高中课改中,“走班制”教学已经全面实行,这也倒逼高校进行教学改革,从一般的学年学分制向选择度更大的学分制管理改革。行政班级变成了虚拟的概念,“课程教学班”成为了实体。因此,班主任的职能渐渐消失,传统的班主任和辅导员管理的学生管理模式必须要进行改革或赋予新的工作内涵。

地方高校大学生舍区化管理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导师制,是指高校以制度的形式要求专业教师负责对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及发展方面的指导,是大学生舍区化管理模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大学生活;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做好学生的专业引路人;按学分制要求指导学生选课,对学生选修课程、辅修第二专业、考证考级考研等方面进行指导;指导高年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关心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舍区化管理模式是指把学生管理工作主阵地从教室转移到“舍区”,打破原来按院系、按专业、按行政班级进行管理的工作模式,变成按学生集中居住的“舍区”、按公寓、按楼层、按寝室来进行管理,同时按学生所学专业配备学业导师进行学习指导的学生管理模式。该学生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一)没有了行政班级的概念

地方高校大学生舍区化管理模式的实施主要涉及学生舍区的管理理念和硬件建设、舍区管理组织架构和人员配备、导师制度的建立三部分。

(二)导师制代替了班主任制

从学生舍区管理的组织建设角度看,当前主要分为三种模式:一是按“校—院—系—寝室长”形成管理组织;二是各院系学生相对集中分楼分层居住,按“校—院—系—楼长—层长—寝室长”形成管理组织;三是打破院系的界限,按“学校—舍区—楼长—层长—寝室长”形成管理组织。

(三)工作地点主要在学生集中居住的舍区

原来的学生工作都是按院系、按专业、按班级开展的,工作地点主要在教学楼。现在学生都实行“选课制”“走班制”,没有了行政班、没有了固定教室,在教学楼已经难以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和管理,因此学生管理机构及辅导员的工作主阵地转移到学生相对集中的“舍区”成为必然的选择。

地方高校大学生舍区化管理模式的实施路径

21世纪以来,学分制已经是本科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学分制给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学生可以充分根据自己的兴趣、基础来选择和制订自己的课程学习计划。学分制使学生学习年限弹性化,加强了学科之间的渗透,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学生可以自己安排课程学习进度,由此原来的行政班的概念逐渐淡化,形成了新的教学班的概念。学生可以来自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原来紧密型的行政班级变为松散型的行政管理单元,班集体已经很难形成与强化,而“课程教学班”已经成为教学管理的实体。

(一)舍区管理理念和硬件建设

因地制宜、因时择宜、中庸亦或是中道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教条主义,不是绝对不变的原则,而是在实践中的一种权变。这种权变虽然受制于经,但其对经的变通,是根据情景、语境等当下环境做出的改变。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学校对舍区管理的理念不同,直接影响学生舍区管理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效果。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舍区不能是机械的物业管理,要从过去单纯的对房产、家具、水电、卫生等的配置与维修逐步向营造一个良好的舍区育人环境转变,使学生舍区管理、舍区服务、舍区文化建设统一到落实学校育人目标上,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建设育人等全方位育人的目的。其次,注重科学管理的理念。当前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学生舍区管理的手段也应当信息化。比如一卡通的建设(实现门禁系统、食堂、超市、图书馆、银行、娱乐、洗浴等全部联网,极大地方便学生)、学生信息管理数据库的建设(实现学生的基本信息、住宿信息、学业信息、获奖信息、成长信息、学生表现情况等均录入数据库,可以随时调用学生数据)、微信平台的建设(能够及时发布各类通知、消息、实时交流)等,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管理,必然提高管理效率。

7月10日,在二师三十四团建在生态保护区的瞭望塔上放眼望去,只见远处连绵的沙包波浪般起伏,近处一丛丛梭梭、红柳生机盎然,树林中三五成群的野鸡悠闲地啄食,麻雀百灵斑鸠等鸟儿在树枝上鸣叫,这一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是该团重视生态建设的结果。

1.管理理念

2.硬件建设

学生舍区化管理需要相应的硬件条件。首先,学生居住的楼群相对集中,有助于区块化管理;其次,具有较好的学生住宿条件,比如宿舍一般为4人间,每个宿舍内安装有空调、独立卫生间、写字台、衣柜等;再次,舍区一般应有相应的学生公共活动的空间,比如公共阅览室、活动室、交流室(咖啡吧)等;另外,学生舍区应有门禁系统、浴室、开水房等必要的服务设施。

(二)舍区管理组织架构和人员配备

1.学生舍区化管理的内容分析

从学生舍区管理的主体角度看,以往学生舍区管理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后勤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实际上是传统的宿舍管理模式,主要是做好学生宿舍的安全保卫、清洁卫生、水电管理等服务工作,缺少的是对舍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工部门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还停留在宿舍之外。二是学工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宿舍,学工部门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宿舍,往往同时要求辅导员入驻学生公寓,学工部门不但管理日常的后勤服务,而且承担舍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后勤与学工部门为主体的共同管理模式。这种模式集合了以上两种模式的优势,强调分工合作。学工部门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舍区文化的建设等。后勤部门负责学生舍区的安全保卫、水电管理等服务工作。

1999年以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为108万,到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已经达到599万,十年间,高校招生人数增长了5倍。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已经达到700万。大规模扩招给高等教育带来多方面的压力,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课堂教学规模越来越大,师生接触和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学生入学的基础和个性差异也越来越大,学生工作专职人员人数与学生人数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学生对专业了解不深,对职业发展缺乏规划,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如何选择课程、如何制订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等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单靠学工干部和辅导员来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学习指导工作,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另外,学分制的实施,不同的“课程教学班”打破了原来的“行政班”,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如班集体、班级荣誉感、班级管理制度等建设已经基本没有了,班主任也就没有存在必要了。但是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学生仍然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比如选课指导、学业指导、科研指导、心理辅导等工作,于是“导师制”就随之而生。

从学生舍区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角度看,主要开展舍区物业管理(含保卫、清洁、水电等)、舍区服务(医务室、超市/小卖部、洗衣房、浴室、理发室的建设)、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建设(如成立舍区学生自律委员会、开展卫生寝室评比、开展文明寝室评比等)、舍区文化建设(成立舍区的各种学生社团、俱乐部等,开展各类文娱活动、体育比赛、学科竞赛等)、舍区党建(成立舍区党支部,开展各类党建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等。

2.学生舍区化管理的组织架构设计

原发内生型学霸寝室对学风建设意义重大,能否充分发挥优良学风的外溢效应,关键在宣传,宣传越成功,外溢效应就越大。对于学校内部宣传而言,要注重塑造、适当包装。以有血有肉的集体学霸形象感染学生、触动学生、激发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熔铸其中,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效应,促使学生决心以学霸寝室为榜样,做勤学好学之人。同时,教师也应在课堂上加以宣传,吸引那些有上进心的同学加倍努力。

学生舍区化管理要求把所有的学生工作队伍都转移到学生舍区,而不再像其他行政单位一样设在教学区。根据以上学生舍区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分析,学生管理队伍可分成“学校—舍区”两级。学校一级建议设立“学生发展中心”(可以跟原来的学生处、团委等合署),下设物业管理部、安全保卫部、心理咨询部、就业指导部、勤工助学部、评奖评优部、纠纷调解部、文化宣传部八个部门,统管全校所有舍区的事务,是面向全校所有舍区的服务部门。每个舍区建立舍区管理办公室(与舍区党组织与团委合署办公),下设舍区物业部(负责安全保卫、卫生保洁、设施维修、水电登记与费用收缴等)、舍区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负责勤工助学、评奖评优、学生社团联合会等)、就业指导部(负责职业规划、就业服务等)、文化宣传部(负责编辑舍区刊物、开展文化宣传等)。如图1所示:

 

1 学生舍区化管理的组织架构

3.舍区管理人员的配备

2016年,丹麦环境和食品部部长曾强烈要求欧盟委员会在欧洲范围内禁止塑料微珠用于化妆品中[11]。他认为,必须限制塑料微珠的适用范围以确保其最终不存在于水生环境和食物链中。丹麦环境部称,来源于化妆品并排放到水生环境的塑料微珠全国占0.1%,这些直径微小的颗粒可能会流入污水处理厂,继而流入欧洲水域。还认为在化妆品中不需要使用塑料微粒,尤其是存在可用替代物质(如可生物降解的杏仁)的情况下。

学生舍区的管理队伍一般应有几支:一是后勤服务人员队伍,这支队伍一般由后勤服务部门组建,能够确保环境的卫生、舍区的安全、舍区配套设施的正常运转。二是教育管理队伍,这支队伍一般由学工部门组建,由专职辅导员组成。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可以实行职务职级“双线”晋升。[1]因此,辅导员这支教育管理队伍的工作主要有两部分,一方面是开展舍区党团组织建设、文化建设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等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是开展迎接新生、住宿安排、学生考勤、各类评奖评优、勤工俭学等行政管理事务。三是学生自主管理队伍,这支队伍由学生推荐自主组建,比如学生舍区的自主管理委员会、社团联合会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朋辈教育的作用。

(三)导师制的建设

1.导师制的内涵

随着地方高校大学生“舍区”的形成,“舍区”管理中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宿舍的偷盗问题、打架问题、夜不归宿问题、同学之间难相处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等,加强学生“舍区”的管理成为一个新课题。高校纷纷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进宿舍,学生管理工作重心要从教室转移到公寓,要求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等做法。

该导师与研究生导师不同。研究生导师是学生的专业导师,要对学生的专业培养质量负责,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不仅仅是学习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而且包括学习内容和研究内容的指导,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负责。而这里的导师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不负责教授某一学科的知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也不负直接责任。[2]

该导师与班主任不同。班主任的工作主要是班集体建设,面向的是一个集体,工作的重点是营造一个班集体优良的班风和学风;而导师主要面向个别学生,实行个别化指导。班主任不仅要教育学生,常常还有比如学生寝室的内务整理与卫生、班级文体活动的组织、班级之间的评比等事务;而导师对学生不负有管理的责任。班主任负责的是同一年级的学生,而导师一般要负责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全程指导。

2.导师制的实施

对导师制的实施,也有意见认为工作没多少改进,[3]“985”“211”大学的专业教师仍然是对育人工作投入严重不足,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有点形式主义。这主要是辅导员与导师的职责不清造成的,如果导师不承担太多的行政事务,主要开展学术上的指导,责权利清晰,导师制是一种非常好的制度。

实施导师制的大部分学校的做法是给每个专业教师指定5~20名不等的大一学生,然后一直带到毕业,再换新的一批学生。这种做法往往是在生师比比较低的老本科高校才能实行,在生师比比较高的新建本科高校,如果也是这样配备导师,那就会存在很多学生找不到导师的现象。因此,导师制的实施要在学生与导师的配对上面花点心思。

班主任是一个人带同一年级的其中一个班(如同专业同年级的40人)。实施导师制时,可以一个导师带同专业不同年级的若干个学生,假定一个导师带40人,可以是大一10人、大二10人、大三10人、大四10人。生师比低的就可以每个年级少带些学生,如果生师比高,则每个年级多带些学生。并且借鉴研究生导师制,导师同时可以带这10个学生的毕业论文。这样,导师从学生大一进校开始带到大四毕业,如此循环,既能满足高等教育普及化下导师不够的问题,又能使导师制得以实施。每个年级导师的指导内容不一样,指导的投入力度也可以不一样。比如大一学生,导师就要多花点时间,主要指导学生适应大学学习、适应专业学习;大二、大三就可以少花点时间,以指导选课为主;大四学生写论文,则需要投入较多时间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

这样的师生配备有几个明显的优势:一是有助于建立师生感情。大学四年跟同一个导师,见面时间多,师生之间能更加深入了解,导师指导也更有针对性。二是有助于指导活动的实质性开展。一个年级的学生10个以内,跟导师交流就比较方便(当然学生数少一点更好),大家相互学习与交流,共同进步。导师若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也可以带学生一起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三是有助于以老带新,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比如导师可以指派高年级的学生协助指导低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也可以向高年级学生请教。

地方高校大学生舍区化管理模式实施的关键问题

(一)辅导员与导师的职责划分

在学生工作中行政事务占据主体地位,从招生录取、新生迎接、住宿安排、了解专业教育,到评奖评优、勤工助学、生活辅导、学生纠纷处理等,再到就业指导、毕业事务办理等,学生行政事务多而繁杂,并且贯穿整个大学四年。学生工作的行政事务一般由学工队伍(主要是辅导员)承担。

在学生工作中学术事务则相对较少,主要涉及学生的选课指导、学生科研、学习上的疑难解答等,这些学术事务一般由导师承担。而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既是辅导员的职责,也是导师的职责,每个任课教师也应参与。

学生工作中相对区分学术事务与行政事务是构建“舍区化管理+导师制”学生管理模式的逻辑起点。学生工作中的行政事务放到学生舍区去,用“舍区化管理”的方式由学工干部与辅导员去处理;学生工作中的学术事务由配备“导师”的方式由专业教师承担。区分学生工作的学术事务与行政事务,有助于明确学工队伍(辅导员)与导师的职责,使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事务均有人负责,切实落实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即是遭受了不公正的命运,认清生活本质后依然能无畏前行。作为一名老师,我感到惭愧,因为我从他身上学到的远比我教给他的要多。

(二)学生舍区居住安排尽可能与院系和专业结合

在安排学生的舍区居住时,最好能把同一专业或同一学院的学生集中安排,如果同一专业人数较少,应尽量安排在同一幢楼同几个楼层同几间宿舍,这样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更为便利。因为,舍区辅导员也可以有专业归属,舍区管理人员的工作也可以与某学院(或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形成合力,从而更有利于开展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专业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职业素养的养成等。

2.3 3组麻醉前后补体水平比较 T0时刻,3组补体C3以及C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刻,3组补体C3以及C4水平均有所降低,与A组比较,B、C两组补体C3以及C4水平均较高(P<0.05);但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教师导入:时间就是生命。心脏骤停,大脑长时间缺血缺氧,脑细胞会出现不可逆地损伤。4 min内,抢救成功率约50%;4~6 min,抢救成功率约10%;6~10 min,成功率仅为4%,超过10 min,抢救成功率几乎为0。而绝大多数救护车都无法在患者突发急情后的4~6 min内赶到现场。那么,现场的人该怎么办?

(三)要加强舍区管理制度和文化建设

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表现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法治化程度上。舍区化管理对传统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提出了挑战,需要转变固有的思想观念,结合大学生的实际,依托舍区大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建立健全大学生舍区的各项管理制度。要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使依法治校、依法管理舍区的思想深入人心,使舍区的每个大学生能时时处处依“法”办事,按照舍区之“法”检查约束自己的行为。

大学生舍区是由大学生组成的高素质的文化区域,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结合高校的学科专业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建立大学生舍区独有的文化氛围。舍区党团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调动舍区内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营造舍区良好的育人氛围。舍区管理办公室除了要把舍区活动中心、宣传橱窗等硬环境建设好外,还要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开展“美丽寝室是我家”特色寝室评比活动、舍区考研明星经验谈、舍区合唱比赛等活动,弘扬主旋律,提升舍区文化品位,创建舍区的特色文化品牌,依托舍区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宣传和开展思想引导,提升舍区学生的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属感,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向上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第43号令,2017.

[2]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5):80-84.

[3]刘济良,王洪席.本科生导师制:症结与超越[J].教育研究,2013,34(11):53-56.

[4]吴林华.地方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9.

[5]蒋建军.社会管理视野中的高校学生社区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3):80-83.

[6]李彩彦.我国高校辅导员研究的审视与反思——基于对《高校辅导员》2010年-2014年的载文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2):82-86.

[7]潘玫杏,沈一桥,孙瑶瑶.自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管理服务方式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8):80-84.

 
赵海峰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8年第05期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