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

更新时间:2016-07-05

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每一次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都与文化有关。如:古希腊罗马文化将整个欧洲的奴隶社会带入到了封建社会;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又将人类带入到了工业革命社会;而在中国,是“百家争鸣”将古代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带入到了封建社会;是“新文化运动”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带入到了中国。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在我国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中国正在以经济大国的姿态活跃在国际竞争舞台的各个方面。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相对于经济建设而言,要落后许多。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倡议在全国范围推崇开来之后,“文化自信”俨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发展所要遵循的必然要求。本文力求在论述的过程中将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上升到哲学范畴中,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文化自信的理论构成、内在逻辑、生成机制以及文化自信发展路径的前瞻性,从而使人们能够认清文化自信,寻找文化自信的立足点、看到文化自信的发展方向、促进文化自信的有效培育与创新。

几天后,麦小秋去公司的大楼找过一次饶建,她的手里抱着一盆花,一盆快要枯死的花。是在花店买的。当她站到花店时,她的眼被粘在了那盆残花上,那是一枝快要枯的花,花瓣的边沿已经焦干,花叶上斑斑点点。老板说:“再看看别的花吧,这是一枝马上会败的花。”她很固执,她说:“就要这盆花。”然后她掂着花,走过大街进了公司的大楼。她没有见到饶建,把花搁在了他的门前。

一、文化自信的理论构成

(一)文化自信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非常具有人文意味的宽泛性概念,直到现在,人们对“文化”这一词的定义一直众说不一,然而中西方的各种辞典中对“文化”的解释却有着相通的地方,那便是:文化与政治、经济二者相互对应,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活动结果的总和。

在本设计中,认证请求者向系统提出认证请求,服务器节点在收到请求后,采用认证方案对识别认证者的请求,同时将认证信息加入到认证区块链中。这个过程解决了分布式账本的一致性和安全性问题,不需要第三方中介的引入。

那么什么又是“文化自信”呢?对此,国内人士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相应的定义。刘云山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府对文化价值的充分地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所持的坚定信念。”[1]廖小琴在其所撰写的文章《文化自信:精神生活质量的新向度》中指出:“文化自信既是文化主体满足价值追求、精神广度、自我认同的方式,更是文化主体从文化的角度来拓展自我的心理诉求。”[2]熊晓梅在其所撰写的文章《文化自觉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向度》中认为:“文化自信指的是一个民族、政党基于世界文明的视角之下对本民族文化所产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

在相控阵检测中,对于发射与接收部分,其核心是通过延时使各晶元发射超声波到达检测区域某点时的相位关系,实现声速偏转和声能聚焦,如图4、图5。超声声束的控制方式主要有声束偏转、聚焦以及偏转和聚焦的组合控制3种形式。

老年远程教育平台多数是提供一些图文、视频资源,互动栏目较少,且少有的互动栏目由于后期维护成本高也逐渐流于形式。部分老年网站的专家咨询栏目、在线问答栏目等由于用户互动少,专家回复更新慢。部分网站还推出网络在线课程,由于信息不对称,出现在线课程较少学员的现象。老年用户无法快速得到想要的回答,不能与在线专家、教师进行及时互动,离真正的交互还有很大的距离。

由此可以看出: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其自身文化所持有的非常认可、真挚的情感,具有很强烈的信念感和理性感。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要求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主义文化有一定的认识,拥有正确的见解和高度的自信;另一方面还需要我们对外来先进文化持有包容和借鉴的态度。

由此,我们应该深切地认识到:越是民族的东西,就应该越是世界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生成一方面要有自己的文化定力,以高度容纳的胸怀去迎接世界各地先进而又优秀的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还要有一定的文化鉴别能力,对各种不同性质的外来文化进行及时的鉴定和辩证,不盲目自大,亦不妄自菲薄,在自信、自立的民族心理特征之下对西方外来文化进行辩证取舍、择善而从。

(二)文化自信的核心

什么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当前学术界许多学者从理论自信、价值自信、伦理精神自信这三个方面来加以总结和阐述。王南堤、侯振武在其所合著的文章《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何以可能》中将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概况为三个方面,分别是:文化使命意识、文化生命意识以及文化传承意识。[4]李辽宁在其所撰写的文章《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自信》中指出:“我国文化自信的根源在于价值自信。”他还认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能够非常客观的体现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价值自信则是文化自信根本。”[5]王泽应在其所撰写的文章《伦理精神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中指出:“文化自信的内在来源于伦理精神,伦理精神是文化自信的支撑更是文化自信的核心。”[6]另外,马克思与恩格斯都曾指出: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会在一系列的动态之中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由此可见:文化自信的灵魂是理论自信;价值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内核;伦理精神自信则是文化自信的关键点。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哲学意义上的“变化”,不断变化之后才能引起文化的“质变”,体现出其核心内容。

(三)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当前世界,一个国家能否成为真正强大的经济竞争体系,越来越在于该国是否有强大的文化力量与文化底蕴。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以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作为灵魂支撑的内在核心力量,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文化攻势,便极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办法捍卫好国家的战略利益。因此我国将加强文化自信作为国际竞争的手段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文化自信可以开启人们的心智,帮助人们获得知识,陶冶人的性情,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寄托。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产生于我国人民对世界的理解、探索和把握的过程,是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的产物。可以说中华文化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是维系国家统一、和平的精神纽带。有了文化自信,国家才能更加安定、繁荣,人民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才能够得到维系。

第二,文化自信可以帮助我国在世界的崛起提供战略支撑。习近平同志曾经强调:“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的。”[7]综观当前高度文明的国家,其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等都是在协调中共同发展的,这种文明大国的文化制度也应该被我国所借鉴和应用。将经济文化作为我国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让文化成为我国的一大竞争优势。

中国共产党中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是中国共产党强大生命力的培育土壤。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高度重视和弘扬好党内的优秀政治文化,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坚定党内文化自信的同时不断弘扬良好的政治文化涵养,以实事求是、公道正义、清正廉明、艰苦奋斗的党内政治文化实现“思想建党、制度治党、文化强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15]

第三,文化自信是我国与其他大国博弈过程中较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与其他大国之间的博弈不仅包括了经济、科技和军事方面的竞争,还包括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实际上,文化竞争已经成为了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在面对大国博弈过程中的重要手段。

二、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8]这是因为:文化自信能够让理论自信变得更有理性、让道路自信更具行动性、让制度自信更具保障性,可以说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以及制度自信的必然结果和内在的要求,文化自信不仅可以渗透和深入到三个自信之中去,并且与三个自信之间可以相互促进。

(一)实践逻辑:文化自信应然的逻辑禀赋

我国的文化自信来源于我党和人民在长期斗争中所孕育出来的“革命文化”以及革命实践所迸发出来的文化动力。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发展的过程中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旗帜,努力地建设顺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中国共产党从其诞生之初就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指导自己实践,然后在不断地践行和推进过程中,最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代表的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这三个阶段先进文化的发展发展方向,成为文化自信在我国产生和发展的实践逻辑。

当然,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一直所持的是开放、包容和借鉴优秀成果的原则,积极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地创新,最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和强大的感召力。

文化自信得以在我国提出和发展,来源于我党对整个民族文化、当代文化以及未来文化的整体认知和把握。[12]加强文化自信便是要加强我国当前社会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和揭露文化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如果缺乏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历史洞察能力,对当代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华民族未来文化发展的憧憬之情,文化自信就无从谈起也无从发生。说到底,文化自信的生成需要文化认同、文化交流以及文化发展的共同促进。

(二)价值逻辑:文化自信实然的本真诉求

文化自信来源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指导出来的科学道路。[9]在认识到文化自信的这一来源之后,便可以为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未来的探索中更具方向感和价值性。当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我国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更加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目标,在经济发展上,我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政治上,我国政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在文化上我们也不甘示弱地坚持了文化自信,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类先进的文化成果,才使得我国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走上和平崛起的道路。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非常独特的价值内涵,可以说其是构建我国在世界上话语权的最佳支撑手段。坚持文化自信,让我国在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碰撞和各种外来文化价值冲击的时候,完全有底气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加完好的社会主义制度探索方案。文化自信实然的本真诉求即是:打造中国特色和中国风的国际话语权,打破西方国家所宣传的“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坚持传播文化自信的价值理念,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做出实质性的独特贡献。

(三)历史逻辑:文化自信源于厚重的文化基因

“坚持”与“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的辩证关系是:“坚持”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坚持”的保障,因此,文化自信需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处理好“坚持”与“发展”的关系,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在坚持文化自信的过程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一定要坚持遵循,这是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建党原则,它不仅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更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立场观和方法观。

所谓的解释,就是说明某种现象何以如此。语用学的研究目的之一就是解释语言形式何以如此。在Givón(1979:3-4)认为语言学的解释需要涉及下面一个或多个“自然解释性参数”:命题内容、话语语用学、语言处理器、认知结构、世界观语用学、个体发生学的发展、历时演变和种系发生学的进化。这些参数就是我们称之为外部解释的参数。语体与命题内容、话语语用学、认知结构等参数密切相关,那么语体研究能为语言学提供什么样的解释?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就像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的那样:“中华民族有着非常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已经形成了其极具特色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是中国人几千年以来所积累的智慧经验和理性思辨的总结,这是我国发展的独特优势。”[11]也正是有了这样强大的文化基因,我国的文化自信才能够在历史的展现之中总是充满强大的生命力。

(四)现实逻辑:文化自信内蕴的坚挺软实力

采用由成都市气象局与成都市勘测设计研究院合作建立的地基GPS/MET网所提供观测资料,使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室开发的 GAMIT10.4 软件对成都市地基 GPS/MET网的观测资料进行大气总延迟量解算。同时,综合考虑本地站的位置特点以及对联合解算时站点的远近要求,解算时加入长基线IGS站两个,分别为北京房山站和上海站。本地地基GPS站采用的是大邑站、成都站、蒲江站、龙泉驿站以及金堂站,其中地基GPS站具体地理分布如图2所示。本文主要以2008年9月23—26日发生降水较明显的成都市区和蒲江县为例进行可降水量分析。

建党九十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在一次次伟大的现实斗争中,孕育出了一种不怕牺牲、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革命文化,这种革命文化最终转换成了一种内在坚挺的文化动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勇往直前。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的:“我国的革命文化至今还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提供文化动力。”正是因为这种文化动力,才使得中华民族在面对挑战和艰险的时候,能够始终充满坚定的文化自信,在锐意进取、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中一次又一次的探索民族复兴之路。

真是不可理喻!阿花忽然尖叫起来,一甩秀发,像一把乱麻抽在我脸上。我到底做错什么啦?我说过,我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再说,我也没说要和你结婚,我背叛谁了?

三、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

The old woman put the gingerbread man in the oven.Then she went to sleep in the chair.

(一)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发生的前提

文化自信在国人心目中的生成离不开人民对当代文化的真实体验与感受。当人民的精神文化世界能够得到满足的时候,就可以有效地从对当代文化的感知中体味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文化自信才有生成的可能。同理,如果人民的精神世界没有办法得到满足,对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文化自信就没有发生的可能。因此,如何引导人民正确识别当代文化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发展的方向,是我国塑造文化自信应该重视的重要环节之一。科学地认识我国文化的发展本源、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增强全体人民对文化的认同感,让人民对文化充满自信,是促成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发生的重要前提。

这就要求我党在培养人民文化认同感的过程中,要确立好我国文化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引导好人民去主动了解我国文化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促使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形成一种认同感与敬畏感,然后深信我党带领下所设定文化目标必然能够实现,最终将国家的这种文化发展的目标树立成个人的文化理想和文化追求,在全民族中建立起文化自信。

(二)文化交流是增进文化自信的条件

文化交流是促进我国文化自信形成的必要条件。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如果没有文化交流,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会难以形成科学的文化认知,那么我国文化即便是再优秀,也会难以被世人所了解和认识。因此,我国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如果多与他国进行文化交流,不仅有利于扩大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能够有效地消除一些狭隘的文化心理,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我国的文化交流活动,有“走出去”和“请进来”这两个步骤,所谓的“走出去”是要让世界各地的人民了解中国文化、认识中国文化,从而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而“请进来”指的是我国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融合世界的优秀部分“为我所用”,这样便可以使我国文化能够有效地被其他国家所接纳。随着这种“走出去”和“请进来”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价值和影响力也日益彰显出来,可以说中国文化俨然已经在国际社会赢得了世人的推崇。

当然,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外文化的碰撞很有可能让国人滋生出“盲目自大”或者“妄自菲薄”的心理,这两种文化心理对文化自信的形成都极为不利。因此,在培养我国人民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应该先要让我们的民众认识和了解外来文化的优点与缺点,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时刻持平等的态度、平常的心态,不会因为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而滋生出文化自卑心理,也不会因为对外来文化的无知而产生文化自负心理。这样,文化交流便可以成为增进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和条件。

言归今年的“麦克拉伦谷葡萄酒大赛”,当地旅游局安排我在一格格仿如露营拖车的“Escapod”居住,其外型设计型格时尚,配以四周绿草如茵的环境令我感觉置身在香港某些楼盘广告的示范单位内,最开心就是其所提供的暖心任饮任食服务,葡萄酒酒款亦应有尽有,不可不提是它兼备室外按摩浴缸,环抱美丽葡萄园美景,边喝酒边洗涤心灵,连著名酒评家James Halliday试过亦赞不绝口。

(三)文化发展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基石

文化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自信的基石。通过文化的发展不仅可以形成我国独特的文化优势,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力,还可以彰显出我国文化的创造能力,增强我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邓小平同志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放在发展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方面,道理亦是如此。这是因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机和文化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富有创造力的文化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并且深刻地影响着民众对本国文化的自信程度。

美国文化软实力在全球上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其在文化市场上之所以能够一直保持第一的位置,深层原因就在于美国具备了非常好的文化发展创新的能力,美国民众对美国文化充满了自信心。我们知道:创造力是自信心的基础,一种文化如果能够在创造力的驱动之下快速地发展,那么人民的文化自信心便会应然而生。在世界的竞技之林中,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越快、文化自信感越强,在竞争中就越具优势;相反一个国家的文化创造力越低下,文化自信一直处于萎缩的状态,就很容易使国人产生文化自卑心理,从而不利于国家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我国近代以来所受到的文化挤压和战争的侵略很大原因来自于我国民族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竞争的过程中败下阵来的结果。因此我国在文化自信培养的过程中,应当凝聚好社会各界的力量用以加快文化创新和发展,通过发展文化来提升中华文化的各项品质,让国际社会能够听到更多中国文化的声音,让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能够有更多的发言权和话语权,让中华文化在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创造环境下转化成文化优势,最终提升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四、文化自信路径的前瞻

(一)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所指明的那样:“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其自身文化价值所做出来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的行为,我们所坚持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归根结底是要坚持文化方面的自信。”[13]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历代明君贤臣不仅有“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还有“革故鼎新”的创造精神,更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等等,这些传统治国理念和创新精神就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增长了中国人的骨气,夯实了中国人对外交往的底气。

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患、在“黑暗中”苦苦摸索的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现在的文化自信,是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中华人民奋勇反抗、争取民族复兴的伟大成果。时代在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需要革新与延续,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体人民建立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牢记“历史耻辱”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进行继承和弘扬,充分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中华文化能够在一种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出其多彩的一面,从而为我国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提供正确的精神引导。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积极地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积极性,让广大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者。”追溯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不管是音乐、舞蹈、诗书、绘画等艺术形式,还是道德情操、民族意识等观念形式,都来自于我国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这其中当然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所有智慧和创造力。因此,人民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更是文化的消费者。我国在处理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时,如果能够发挥出人民主体的作用,让人民直接参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把蕴藏在民间的文化智慧和文化力量有效地挖掘出来、释放出来,便可以成为我国文化自信塑造的重要手段,让人民能够直接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和美丽,从而提升和塑造出文化自信。

(二)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关系

文化自信来源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着的强大文化基因,中华民族只有不忘本,才能够赢得未来。[10]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根深蒂固”的行动指南,这便是“文化”。中华文化因其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而变得非常博大而又精深:有“天下大同”的人类情怀;有“临患不忘国”的爱国情操;还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德行借鉴;更有“修齐治平,慈孝忠恕,以天下为己任,为万世开太平”的传统情怀等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中所蕴含的精神、追求等历经了历史的检验,在“历久而弥新”之中,焕发出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成为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可以有效地帮助现代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造福世界,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富有价值的启示,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提供有益的启示。

建立我国文化发展的路径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还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进行“时代化”和“大众化”,使之能够更好地作用到我国当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来。换句话说发展文化自信,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关系”便是在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根据我国每一发展的阶段、实情相互结合起来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

The situation changed in the 28th year of Qianlong (1763), on the eve of the Second Jinchuan War. Emperor Qianlong told the Grand Minister of the State (军机大臣) et al.:

当前,世界各国文化软实力的较量实际上还是核心价值观的较量。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把我国所坚持的理想信念、思想理论基础、民族信念、时代精神等在全社会范围中大力倡导和弘扬开来。将我们一直遵循的文化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全面贯彻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使我国民众能够充分接受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坚持的文化自信,由此坚定好文化自信发展脉络与发展方向,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文化软实力。

(三)处理好比较与选择的关系

我国著名共产革命先驱李大钊曾经在其所撰写的文章《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中提倡:“竭力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14]从当前世界发展的格局和角度来看,李大钊同志的这种观念也许并不怎么正确,但是他能够站在中华民族当时所处的那个大的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做出比较和反思的这种行为是充满意义的。至少我们可以从李大钊同志的观点中明白:任何文化都有其相对的优势与劣势,同一个文化特点,在一定的时空、一定的阶段也许是积极的,但是一旦越过这个时空和阶段又可能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在中西方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两种文明制度都是历经了千年才演变成今天的形态,因此,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是一种必然现象。我国在培养本民族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对各种外来文化进行理智的比较和选择,发现其长处为我所用,发现其弊端则积极丢弃,确实是我国文化自信培养和生成的有效动力。

首先,起点公平。这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整体目标的基础。邓小平关于起点公平的思想,来源于马克思的社会公平观。邓小平认为,始终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是起点公平的制度保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不能动摇的”。当有人担忧发展个体经济和外资经济会影响整个社会性质时,邓小平指出,个体经济的发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与外资独营企业的发展,要“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1]110。邓小平在强调起点公平的同时,也注意到其他经济形式的发展对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性,强调社会管理中要做到公平与效率并重,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从而为起点公平夯实了基础。

(四)处理好党内政治文化与全民文化建设的关系

2017年3月,一篇题为《“接孩子”难题上两会,政协委员呼吁:抓好课后服务》的报道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不可否认,“课后三点半”问题已成为困扰着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教育发展难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既考验着职能部门的施策能力,也考验着社会的理性程度和现代化水平。

而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又总是带有非常明确的导向性,各级党委组织部在日常政治活动和工作中追求和倡导什么,对全民文化的建设或多或少都会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例如:在“反腐倡廉”、“从严治党”的党建工作大背景之下,我党在大力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为全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非常明确和科学的示范指南,使得公平正义、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充满全民文化的建设。因此,在建设和培养我国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党内各级部门、组织等要善于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利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平台,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直接参与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来。这样在党内政治文化的辅助之下,我国民族文化的向心力、中国革命文化的影响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力才能够有效地融入到每一位民众的血脉之中,从而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特有的文化自信。

为什么我们在“三个自信”的基础之上还要增加一个“文化自信”?其实这个问题习近平同志早已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答案。这是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灵魂,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如果不珍惜他们的文化,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古语也有云:“欲人勿疑,必先自信。”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抱有坚定的信心,坚持以从容的态度、奋发的勇气去面对它,才能够让文化散发出其内在的作用和价值,从而促使自身繁荣和发展。怎样坚持文化自信,归根到底还是要实现文化上的自强。基于这样的出发点,中华民族应当坚守好自己文化精神的“高地”,高举“文化复兴”的旗帜,时刻牢记“不忘根本、借鉴外来、面向未来”的重要方针,以强大而又坚定的文化底气和文化自信,支撑当代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以及制度自信,为我国经济、外交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扩增提供基本和持久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16).

在文化自信的引导下,我国在参与国际竞争时所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当前国际竞争形势复杂而又多变,国内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体制正面临着深层次的调整时期,如何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着力践行好“五大发展”新理念,实现好“五位一体”的总体新布局,是当前我国需要秉持文化自信,进行体制变革、社会转型、更新观念的伟大实践。

[2]廖小琴.文化自信:精神生活质量的新向度[J].齐鲁学刊,2012(2).

[3]熊晓梅.文化自觉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向度[J].中国高等教育,2012.

[4]王南堤,侯振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何以可能[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8):13-17.

登录微弹幕官网下载pc端软件,解压之后在需要使用的电脑上安装。安装之后创建房间,在设置中生成一个二维码,使用者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房间。如图2、3所示。

[5]李辽宁.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自信[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3-6.

[6]王泽应.伦理精神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J].道德与文明,2011(5):16-21.

[7]习近平.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

[8][1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网,2016-5-17.

[9][10]黄海.文化自信的来源和底气[N].光明日报,2016-8-10.

[12]黄晓波.论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J].科学社会主义,2012(03).

[13]赵银平.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N].新华网,2016-8-5.

[14]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守常文集[M].北新书局,1949.

[15]赵凡.高度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N].人民日报,2016-11-23.

崔丽娜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