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唐代茶道对诗词创作的精神滋润

更新时间:2016-07-05

1 阶段划分

从《全唐诗》中所收录的茶诗来看,按照集册的排列和初唐、中唐、晚唐的时间先后顺序,根据不同时期创作特点,描写内容和总体数量,可将唐代的茶诗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1.1 第一阶段上升期

唐初之际,茶诗的创作情况近乎呈现空白的特征,在此之前虽已有茶诗诗作,但唐朝真正意义上的茶诗写作尚未展开。随着文人名士越来越关注茶以及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核,以诗作为载体表现茶人自身品茗饮茶之时的情绪感受和精神滋润的潮流渐渐兴起。这一风气的引领率先由名家名士完成,茶道精神在此期间呈现浅层次的浮动状态。王维的《赠吴官》中“无个茗糜难消暑”一句,直接点明茶的解暑功效,可见文人对茶的关注已然开始,而除了对茶具茶效的提及,诗人集会品茶之举在茶诗中也有所描摹。王昌龄直接以茶集入题,所作茶诗虽然不多,但《题净眼师房》里的“禅房寂历饮香茶”之句恰恰表现了品茶与悟禅之间的浅层联系。

透过诗歌,可见茶人文士对茶道精英化的追求其实早有萌芽。李泌的一则茶句,即“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出琉璃眼”,其中的“旋沫”一词,和宋代斗茶中所讲究的分茶十分相像,“碧玉池”和“琉璃眼”的形容与分汤花后的“水丹青”、“茶百戏”更是相似。而后更有注汤幻茶的五代僧人福全自观汤戏作诗,“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功夫学不成。”茶面汤花的变化已经被诗人所注意,而相对文人而言,僧人对茶技发展的推动更为领先,分茶技法并以此作诗的意识在唐朝初期即有奠定。

(3)对于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也要加强管理。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要注意严格监督施工原材料的采购情况,采购的施工原材料必须是从正规厂家所购入,同时符合国家的相关质量检测标准,如果发现有质量不达标的原材料,那么一律不准进入施工现场。对于施工设备也要定期的进行维护和检修,时刻保证施工设备的正常运转,避免因为施工设备失常而导致施工人员受伤或者是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

而茶诗创作在这一阶段的上升表现,在文人直接以茶或与茶有关的事物作为吟咏的对象。首先是以名茶作为描摹和吟诵的客观主体。

1903年,当《奏定学堂章程》正式确立了国文一科时,与班级教学制相适应的近代语文教育方法也随之产生,讲解法的始出是对封建个别教学的死读(只读不讲)方法的革命。它最先是以对西方传统教学方法的接纳来对中国传统教学方法作反对的。因为传授知识的系统,活动方式的简明等特征,在新式课堂上广泛流传开了。但因受读经思潮的影响,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随着“五四”反封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的新文化运动的到来,这种教学方法很快就受到指责和改造。

这首《琴茶》并未过多提及交友品茗,但却明确表达了诗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诗人天性开朗,旷达洒脱,寄身官场却屡受排挤只得辞官归隐。但诗人在尾联他仍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和欲展宏图的期望。“穷通行止”,这里的“穷”指报国无路,“通”指才华得施,“行”指政见得用,“止”则指壮志难酬,简单四字就已将诗人的入世精神通过茶诗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联句这一诗歌形式为一首诗由两人或多人共同创作,每人一句或数句,联结成一篇,多为友人间宴饮时酬酢游戏之作。用这一诗歌创作方式进行茶宴集会的诗赋吟咏恰到好处,不但彰显了文人各自对品茗茶饮的感受,更体现了文人之间以茶交友,以诗会友的雅趣。诗歌描绘了茶会之上文人间品茶谈论,尽抒情志的场景,友人间借助茶思茶味,使得心境开阔,雅兴浓郁,所感受到的志同道合的欢乐更是溢于言表。茶会这种谈论诗文,共品佳茗的清乐雅事为众多文人认可且接受。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李白】

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鸦。按《仙经》,蝙蝠一名仙鼠,千岁之后,体白如雪,栖则倒悬,盖饮乳水而长生也。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盖新出乎玉泉之山,旷古未觌。因持之见遗,兼赠诗,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隐,知仙人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此首诗为唐代诗仙李白所作,以当时著名的茶种“仙人掌茶”为对象而作,是名茶入诗最早的诗篇。唐时,玉泉山玉泉寺的中孚禅师不但善品茶,而且还善制茶,创制了一种形如仙人掌的扁形散茶。据查,中孚禅师俗姓李,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族侄。于公元752年(唐玄宗天宝十一载),李白与侄儿中孚禅师在金陵(今江苏南京)栖霞寺不期而遇,中孚禅师以仙人掌茶相赠并要李白以诗作答,遂有此作。

仙人掌茶属绿茶类,产于湖北当阳境内的玉泉山,在这首诗中李白运用雄奇豪放诗句的,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仙人掌茶的独特之处。从仙人掌茶的生长环境及作用到仙人掌茶树的外形,从品饮此茶的功效再到此茶制作加工的手法,李白都逐一描写刻画。而“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一句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晒青史料,而从中也可以看出仙人掌茶是散茶。李白以此诗表达了对中孚的赞美之情,和对仙人掌茶的喜爱之感。

而杜甫的茶诗五首充分表现了茶茗对日常生活领域的渗透,他对煎茶这一饮茶方式的提及,验证了华夏饮茶史中唐代饮茶技法的突出特色。名家将茶作为对象纳入诗歌创作,可见文人早期茶道意识的觉醒,对茶本体的直接关注使得茶饮的地位不断上升。

1.2 第二阶段繁荣期

中晚唐时期,陆羽的《茶经》问世,茶道的表现形式和精神哲理确立,标志着茶文化在中唐时期的形成。在这一时期茶诗创作数量巨大,而除了完整的茶诗作品,诗中引茶的茶句也极为普遍。茶业发展的商业化,茶种类的地域化,煎茶的饮茶方式,团茶的制茶方法等与茶有关的方面都被写入茶诗之中,茶诗描写内容的范围不断扩大。薛能《留题》中的“茶兴复诗心,一瓯还一吟”一句,直接点明诗与茶之间的内在关联,写诗之心与品茶之意相辅相成。文人之中品茶、悟道、作诗之事呈现普遍性的发展态势。诗中所蕴含的不单单是品茶之趣,更有对茶道精神的思考和探究。茶宴茶会等语词在诗作中出现的愈发频繁,经常性的茶宴可见茶人对茶之品饮的重视度在逐渐上升。酒与茶常常相提并论,足以见得茶作为一种饮料方式,其地位不断提高。茶诗中亦有许多表达友谊寄茶的寄茶诗,以茶交友,同赋诗作极为普遍。诗人多直接抒发对茶的喜爱之情,常常于悠闲自得之时品茶思悟,以调节生活,使得茶饮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借茶诗抒情思渐成风气。他们认为茶乃性灵、信洁之物,应于幽静之时品饮,可见茶人对饮茶环境已有所要求,并大多一幽、静为宜,饮茶为文人眼中的雅事和趣事。茶的性灵使人的内心归于平静,还原真淳。诗人常常以茶慰思,茶在精神上体现出一种慰藉的作用,这种心境的舒缓来自于茶道自身所蕴含的性情,即真和静,真的境界和静的意味已被体悟出来。茶道中清幽、宁静的一面在茶诗中得以挖掘,故而讲求心之宁静的品茗与追求安静的悟禅之道一直紧密相连,茶道之中隐的意味由此而发并贯穿于整个茶诗精神的流变。茶与禅之间的联系已经固定,陆羽的形象塑造更是被文人认可和接受,陆羽的高洁形象也作为典型象征的代表,一直为诗人所称赞。

而在茶诗发展的繁荣期阶段,可以清楚的看到茶诗创作的两个高峰。

第一个高峰的代表诗人为元稹和卢仝,二者的茶诗皆对茶道精神的“真”有进一步的理解和阐释。

《一至七字诗.茶》 【元稹 】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诗.茶》是唐代茶诗中唯一的一首宝塔诗,它充分印证了茶诗创作的新水平和新高度。此诗是诗人与王起等人为送白居易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郡的名义去洛阳,元稹在茶宴上即兴所赋。该诗构思精巧,内容精致,笔墨渲染都恰到好处,声韵和谐之中阐明品饮之人和茶的自身特点。元稹在这种巧制的结构中,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茶的本性特点,文人雅士纷纷品茗的情形,以及煮茶、品茶、赏茶的过程。而点睛之笔恰在尾句,它直接点明了元稹对茶道最高境界的理解,即洗尽往事古今,展望醉后未来,以此对人日后的所为进行鞭策和激励,具有十分浓厚的入世意味。宝塔诗的声乐和谐,构思巧妙与茶道的精雅典致,性情真然浑然天成,使得道由言尽,诗随茶传。

而另一代表卢仝本人好茶成性,曾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甚至与陆羽的《茶经》齐名。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传唱千年而不衰,是卢仝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作品,而其中的“七碗茶诗”之吟,最为脍炙人口:“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全诗奇谲特异,句式长短不拘,错落有致,行文挥洒自如,直抒胸臆,一气呵成。茶的功效,煮茶、饮茶的感受,以及卢仝对茶饮的审美愉悦,在诗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字里行间不但流溢卢仝与孟谏议之间的互相尊重与真挚友谊,更包含着自己为苍生请命的明确思想。“我玉川子,要乘此清风飞向仙山去。山上群仙掌管人间土,高高在上与人隔风雨。哪里知道有千百万百姓的生命,堕在山巅悬崖受辛苦!顺便替谏议探问百姓,到头来能得到喘息否?”这种朴素的铺叙非但没有削弱饱满酣畅的气势,更是在诗情洋溢之间增添了一分亲切与真挚之感。作为一个心居山林、随遇而安的诗人,卢仝一生爱茶成癖,更因品茶悟理怀有一种坦直淡泊,浩然无杂的君子胸襟。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欲,更创造了一种平易淡雅的广阔境界,他将那颗对人世冷暖的关注之心寄托其中。七碗茶诗,恰是展现他内心风云的不平文字。这首饮茶歌并不仅仅在夸说茶的神功奇趣,背后蕴藏了卢仝对茶农们的深刻同情。卢仝茶诗中所展现出的茶的真意入世意味更为浓重。诗中他不仅今年对种茶、采茶、煎茶的规范更为考究,相比元稹借茶抒发积极向上的精神,卢仝更为关注民间疾苦,为生民立命。

桥梁建设过程中临时工程,也是桥梁工程的一部分。脚手架事故是常见的临时工程事故,占到了临时工程事故的一半以上。脚手架是桥梁施工过程中的必要工具,但脚手架结构的整体与部分坍塌以及施工人员的高空坠落事故很容易发生。脚手架的施工作业平台是否牢固,直接影响了桥梁工程施工中的风险指数高低。大多数桥梁工程是在河、湖、海上进行作业,水上作业的风险性大,一旦临时工程出现问题,会影响施工者的生命安全。

人生处处皆红尘,看破超然又岂是那般容易。闲暇之余,尝一杯茶水,品一份茶香,忘却令人忧乐的烦愁思绪,将自己从纷扰的世界之中抽离开来,从而达到无我忘己的境界,是茶道所讲求的出世之境然而除了无我忘忧,不以己悲的精神层面,透过茶的真意去体悟人间冷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入世精神,为生民立命的深层内涵和雄壮理想更是蕴藏茶道中,为茶诗所铭刻。

在唐代茶文化形成的过程中,饮茶率先是由寺庙僧人开始传播的。文士通过和僧人的交往,受佛心禅意的影响也通过品茗来悟禅,进而追求“茶禅一味”的境界。在这一过程中,文人雅士常常写下各种经历和感受,用诗文表现自己对茶道的体悟和禅意的探求。故而茶诗中提及庙宇,禅道的诗作数量巨大,在这些作品中,茶与隐一直紧密相连。诗人借茶点明隐士身份的同时也彰显着茶饮是隐士生活的一部分。隐士自身,写茶诗,明己志,清贫之际寻求宁静,寄情于诗,隐思于茶。如《赠隐者》中的“采茶溪树绿,煮药石泉清。不问人间事,忘机过此生。”忘机,即消除机巧之心。甘于淡泊,忘掉世俗,从而与世无争的隐逸思想一直包含于茶道的精神层面,并通过诗句表达出来。而在陆羽所作的几首茶诗之中,他将笔墨着重于描写茶的生长环境和冲泡技法。通过对茶山的描摹和泉水的勾勒,展现出自己对茶之品饮的看法。借此抒发的是陆羽自己以茶为乐,洒脱出世的真性情,弃凡尘杂事,一心致茶,真的精神得以彰显。

皮日休在苏州与陆龟蒙相识,陆龟蒙所做茶诗的题目中多次提及皮日休的字,“袭美”,验证了两人常常诗歌唱和,评茶鉴水,是一对亲密的诗友和茶友,故世以“皮陆”相称。皮日休的《茶中杂咏》是中国第一首咏茶组诗,凡十首,分别描写了茶坞、茶人、茶笋、茶籯、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在序中皮日休对茶叶的饮用历史作了简要的回顾,并说明作此组诗的缘由,即他以为“昔晋杜育有《荈赋》,季疵有《茶歌》,余缺然于怀者,谓有其具而不形于诗,亦季疵之余恨也。遂为十咏,寄天随子。”而诗中,或直叙,或描写,或夸张,或比喻,林林总总,目不暇接,对茶具进行了极为详细的描绘。在皮日休将诗送呈陆龟蒙后,便得到了陆龟蒙的唱和。而陆龟蒙的《奉和袭美茶具十咏》则也以前面所提及的十题为咏,两部组诗几乎涵盖了茶叶制造和品饮的全部。他们以诗人的灵感、丰富的词藻,艺术、系统形象得描绘了唐代的茶具茶事,抒发了个人对茶的喜爱,可以看做是简明的诗化的茶史,是茶诗水平新高度的具体表现。

文人志士将对茶品的感受上升到艺术的高度,表明自身对茶的热爱,更在茶的品饮过程中,通过茶色、茶香、茶味,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受和精神体悟。

1.3 第三阶段衰落期

此时写诗之人多为僧侣、道士,茶诗中所表现的茶之精神也多包含苦的意味,是僧人创作茶诗的高峰期。但茶诗创作的数量明显减少,且风格特征不再具有之前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多呈现杂乱无章的倾向。

《东亭茶宴》【鲍君徽】(唐德宗时期)

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

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

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红。

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

《宫中作》【钱俶】(922~988,五代时吴越国君)

廊庑周遭翠幕遮,禁林深处绝喧哗。

界开日影怜窗纸,穿破苔痕恶笋牙。

西第晚宜供露茗,小池寒欲结冰花。

谢公未是深沈量,犹把输赢居上夸。

从数量上来看,创作主体和诗作篇章都寥寥无几,最后时期可称之为茶诗的仅为上面所摘录出的两首,分别见于《全唐诗》第一册69页卷7和79页卷八。

从内容上来看,这两首诗,仅是狭义意义上的茶诗,即“有茶”之诗,诗作所围绕的主题不再是和茶相关的内容。作为茶诗,其描写对象的针对性已经渐趋微末。鲍君徽的《东亭茶宴》虽以茶宴为题,但作为宫廷茶宴诗,在其诗中,茶只是以茗这一别称而被一笔带过,诗人将大部分笔墨倾注于东亭周围的景色描摹,品茗已经不是这一茶宴的主要内容。而钱俶的《宫中作》更是将“露茗”作为基调构架的背景,渲染凄凉孤寂的氛围,勾勒衰败凋落的环境。借茶抒怀,咏茶名事的意识显然衰落,茶在诗中的主体地位已经丧失,茶诗作为载体,其所蕴含和传达的茶道精神也没了踪影。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在中学阶段地不断深入,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且学校的综合发展呈现出了较好趋势,然而,其中以中学财务工作中预算管理问题为主,主要表现在预算编制不够科学,预算执行力缓慢且随意,以及缺乏完善的预算评价系统上,因此,此次课题对中学财务工作中遇到的预算管理问题展开了研究,对预算管理全新理念的丰富具有理论性意义,对中学财务实践工作的进展具有实际意义。

创作诗人和诗歌数量的骤减已经预示着唐末时期茶诗创作的衰微倾向,而诗歌主题和主体性的丧失,更是说明这一时期,茶诗的创作过程和其自身对茶道精神的载体性已步入衰落期。

2 诗作内容

除了文人间的茶宴集会,寺院茶会是唐代茶宴的另一重要形式。不同于文人茶会的交友赏文,欢乐怡然,寺院茶宴更能体现茶道的精神层面。此时茶会的精神特征就有了明显的变化,即空。空则讲求忘却杂物,抛弃外物,还己自身空澈澄明。寺宇间的僧人通过茶饮来参悟禅道,茶中静、空、清、明的精神对其体悟佛理禅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就制茶而言,采茶作为制茶的第一道工序,在唐代茶诗中,常常被作为描绘对象进行写作,而其中的采茶者常常有茶农、僧人、隐者、陆羽和诗人本人,采茶季节也以春季为佳。

《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 【皇甫冉】

采茶非采箓,远远上层崖。

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

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

《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 【皇甫曾】

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一作火),相思一磬(一作磬一)声。

并称为“二皇甫”的皇甫冉和皇甫曾都曾作茶诗以抒情,且围绕的话题都为陆羽采茶一事,二人借助对茶事活动的描摹烘托内心的波澜和情感的起伏。在《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一诗中,皇甫冉通过采茶与采箓的环境对比,展现出的是悠然与恬淡之中采茶的不易与艰辛。与皇甫冉浓郁的生活气息不同,其弟皇甫曾的《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则更为突出地描绘了采茶环境的静然,他加重了景色的渲染笔调,着重于氛围的烘托与描摹,进而展现了茶道之中的“境之静”与“静之美”。弯弯曲曲,通向山峰的路向来少有人迹,丛丛叠叠,生长着的茶所带有的绿色仿佛拥有生命一般,一层层地晕染开来。山之深,霞之绚,寺宇的幽远,泉流的清澈,都使人浮躁的内心得以沉淀。寂静的夜,燃亮点点灯火,磬声与静夜的相互遥映,于动中更显境之静。而烟云的缥缈,霞霭的灿烂,涓涓的溪流,和远处的山寺,都勾勒着一幅淡远悠长的水墨图景,流露出静之美。可见在采茶诗中,茶道精神里所蕴涵的静得到了最佳的阐释和理解。

作为制茶的最终产物,用蒸青制茶法加工而成的唐代饼茶也常常作为描摹的主体。如李群玉的《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中“自云凌烟霞,采掇春山芽。珪璧相压叠,积芳莫能压”两句则点明了石廪茶的采摘和制作过程,而后的“碾成黄金粉,青嫩如松花”更是展现出煎茶之前,饼茶碾碎后的形态和美感。而皮日休的《茶中杂咏》和陆龟蒙的《奉合袭美茶具十咏》在茶灶一题中对蒸茶这一制茶方法进行了描绘,除此之外,拍茶和焙茶的制茶工序也分别在《茶舍》和《茶焙》中有所展现。

在众多茶诗之中,吟咏茶山的佳作也不在少数。而在这些对茶山的吟诵中,可以见到贡茶制度自身的两面性,一方面它促进着茶业的发展和繁荣,另一方面,它又加重了茶农的生活负担。

《茶山诗》 【袁高】

禹贡通远俗,所图在安人。

后王失其本,职吏不敢陈。

亦有奸佞者,因兹欲求伸。

动生千金费,日使万姓贫。

我来顾渚源,得与茶事亲。

氓辍耕农耒,采采实苦辛。

一夫旦当役,尽室皆同臻。

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榛。

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

悲嗟遍空山,草木为不春。

阴岭芽未吐,使者牒已频。

心争造化功,走挺糜鹿均。

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

众工何枯栌,俯视弥伤神。

皇帝尚巡狩,东郊路多堙。

周回绕天涯,所献愈艰勤。

况减兵革困,重兹固疲民。

未知供御馀,谁合分此珍。

顾省忝邦守,又惭复因循。

茫茫沧海间,丹愤何由申。

这首茶山诗内容丰富而深沉,真实地反映了顾渚紫笋贡茶生产者和进贡者辛劳而悲惨的生活状态,它对役者参与贡茶的生产、烘焙到进贡朝廷这整个劳作过程中受到的艰辛和苦难做了真实而锋利的刻画,茶农所从事的茶事采摘不但受自然的影响极为浓厚,还要被皇室的贡茶制度和贪官污吏所压迫,生活极为不易。它细致地描写了顾渚山茶农深受贡茶之苦,其写作意指不在于咏颂茶山,而是批判当时贡茶制度对茶农的压榨,辛辣地指责了那些利用贡茶制度升官发财的奸佞小人。而李郢的《茶山烘焙歌》更是从茶山之上的茶事活动和茶农的日常生活描绘了茶农在贡茶制度下的艰辛,抒发了诗人对政治的揭露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在这两首诗中茶道精神从浅层次的品饮欣赏过渡到对现实的关注和揭露最后升华到精神层面的人性关怀与呵护。

上位机通过CAN总线实时监视仿真面板的工作状态,包含32IO8AO通用板卡与上位机PC服务器关于分油机的以太网通信协议、32IO8AO通用板卡与分油机板卡控制单元的CAN协议。[11]通用版卡向分油机板卡发送数据帧由7个段构成,见图6。

“每春茶山之游”,茶山也不仅仅是产茶之地,更是文人赏玩游览,纵情山水之处。茶山诗也并未局限于现实的刻画,更有游山的怡然之气。

在这个世界,库里南完全没有竞争对手,非要生拉硬拽,或许同门的幻影算是一个。但和幻影不同的是,除了额外具备的道路适应性和越野能力,库里南应该是我所体验过的劳斯莱斯车型中气质上最具亲和力的一员,而这种亲和力恰恰来自于其创品牌百余年之新的SUV身份。

《题茶山》 【杜牧】

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

剖符虽俗吏,修贡亦仙才。

溪尽停蛮棹,旗张卓翠苔。

柳村穿窈窕,松涧渡喧豗。

等级云峰峻,宽平洞府开。

拂天闻笑语,特地见楼台。

泉嫩黄金涌,牙香紫璧裁。

拜章期沃日,轻骑疾奔雷。

舞袖岚侵涧,歌声谷答回。

磬音藏叶鸟,雪艳照潭梅。

好是全家到,兼为奉诏来。

树阴香作帐,花径落成堆。

景物残三月,登临怆一杯。

重游难自克,俯首入尘埃。

杜牧的这首贡茶诗和前面所提及的两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阐明来访茶山的缘由,即奉诏到茶山监制贡茶。在整个监制过程中,亲身体验了茶山修贡时的繁华景象,诗人对此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并将茶山的自然风光进行了场景化的叙事和展现。茶山的秀丽景色,茶农的欢快生活,茶事活动的恬淡宁静,都与袁高、李郢的茶山诗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从而可见贡茶制度的两面性特点。这些茶山审美的诗歌在凸显茶山之美的同时体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物我合一的生命体验。茶山作为描写客体融入了文人自身的主观情调,寄托于山,情诉于茶,在茶山诗中体现着的正是诗人茶人自身对生命境界的探求和淡雅超然的审美观念。

3.动态相关系数图分析与配对样本T检验。“深港通”开通前后两阶段深港两地的收益率对冲击的反应表现出非对称性,同时两地之间也存在着较强的持续动态相关性,为了更加清晰、直观地考察深港两地之间的动态关联度,需要通过动态相关系数图进行分析。

唐朝文人雅士汇聚一堂,共同品茗饮茶,吟诗作赋的集会不在少数,而这种以茶代酒作宴,宴请款待宾客之举更是被作为描绘对象纳入诗歌的创作之中。诗歌所描写的内容包含各个阶层的茶会,而不同阶层的集会又体现出了不同的精神写照。

茶会的品饮之中,茶人之间的精神得以交流,友人间的深厚情谊就此建立,在茶会的品饮之中更多的是一种彼此人生观念的认同和一份对禅意的体悟。

《五言月夜啜茶联句》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陆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张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李崿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颜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皎然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陆士修

该方式所采用的土体砖模方式在施工较大厚度大面积板体在施工过程中具有以下优势:①成功避免了大面积支撑系统安装过程中的质量不可控问题,提高了结构浇筑施工安全性;②土体本身的稳定性、承载力和平整度相较于满堂模板支架系统均更加稳定,避免板体不均匀沉降产生裂缝的风险;③减少了支撑和支护系统的使用,降低了施工成本,缩减了施工时间;④施工场地在地面,布置方便,便于施工组织。

CNN经过多层卷积计算后,得到的数据维度一般都较高,使得其全连接层中包含的参数数量十分巨大,从而带来了计算复杂度高和易过拟合的问题.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本文采用经典的dropout技术[20]进行优化,每次迭代时随机删除一些隐藏节点的连接,本文中使用的删除比例为50%.采用dropout技术既能够避免由于参数过多导致的过拟合问题,使模型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训练速度.

在唐代整个茶诗创作的历史过程中,茶诗所描写的内容范围不断扩大,描写的对象,种类不断增加。

《洛阳尉刘晏与府掾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

【王昌龄】

良友呼我宿,月明悬天宫。

道安风尘外,洒扫青林中。

削去府县理,豁然神机空。

自从三湘还,始得今夕同。

旧居太行北,远宦沧溟东。

各有四方事,白云处处通。

诗人因缘际会参加了天宫寺的茶集,月朗星稀,清风习习,静怡之间品饮茶茗,让诗人感受到的是“豁然神机空”的茶禅一味。在寺院饮茶感受一份禅意,在那禅意之中,使得心境悠远延绵。

首先,唐代文人之间的茶会最为典型,随着茶道在唐代的兴起,文人品茶的风气也渐渐大行。名士与茶人的交好,文人之间的以茶待客之道,都使得茶会的举办变得司空见惯。其中,颜真卿参与创作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最能体现当时的文人间通过茶饮集会进行交流互动的情形。

3 两条主线一对矛盾

在唐代整个茶诗的创作过程中一直潜在着两条主线,其一则是从寺庙间的参禅悟道发展至后来隐逸出世的精神;其二则是显现在赠别诗歌或答宴佳作中的入世情怀。而这两条主线又作为一对矛盾始终贯穿于唐代茶诗的整个创作过程当中。

3.1 由禅意道隐至超脱遁世

这一阶段的第二个高峰则为皮日休和陆龟蒙的组诗创作。

《西陵道士茶歌》 【温庭筠】

乳窦溅溅通石脉,绿尘愁草春江色。

涧花入井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

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

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

品茶,自古以来,不仅是一种生活艺术,在文人雅士间,更能触发灵感,创作出绝妙的诗作,引人入胜。温庭筠的这首《西陵道士茶歌》更是凸显了茶与道之间的相通性,以茶悟道,以茶载道成为茶道的又一内涵。齿间的茶香并不能真正的留存,但以“茶香”涵养自我的内心才是茶道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核。野生生长的茶茗更加体现自然的真意,“新茗,闻钟”一句在多首诗中都有所见,可见访名寺品新茗之间的内在关联。僧人、道士都以饮茶为日常,茶道与道教,佛家的精神内核的互通性在茶诗之中得到充分体现。茶甚至同菊一样,成为“香洁”的象征。“对雨思君子,尝茶近竹幽。”( 《雨中怀友人》 )茶与竹也常常被同时提及,从而表现茶的君子气息,正直通达,坦荡浩然。山居之隐,生活之淡,禅意与道心在茶中得到完美结合。

3.2 从赠别答宴到知交入世

茶又不单单是隐士生活的重要部分,宫廷之中,巷井之间,茶道亦大行其中。诗作之中,从贫寒隐士到达官贵族,都可以看到茶的影子。闲适之时饮茶品新,游园之时品茗怡情,茶事作为茶人的一种享受活动彻底融入文人的雅致生活。感慨知己难遇的情感也借以茶交友而含蓄地传达出来。“人生知此味,独恨少因缘”看出品饮的更深层境界为茶之上的精神交流,茶诗之中所表现出的是文人之间精神的共鸣。

《琴茶》【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常相伴,难道吾今无往还?

我国药品流通领域“两票制”的实施效果、风险预测及政策建议 …………………………………………… 崔兆涵等(8):1009

最后,确定环境路线。为了保障工程施工不会对周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设计人员还需充分考虑环境保护问题,如减少土石方挖掘,避免过度施工等。

可见茶诗之中,入世的精神与出世的情怀一直并存,两者相互对立却又相辅相成,作为茶道精神的两条主线构成了茶道的精神内核。

4 一种感情一种格调一种境界

4.1 一种感情-怡

“怡,和也。从心台声。与之切。”怡,和乐愉快者也,它是茶道中人能体会到的最普遍的感受。不讲求固定的形式,不拘泥限制的格调,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于日常生活之中,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和追求,从喝茶品茗的过程中汲取到精神上的慰藉,从而怡心,怡性,怡情。文人墨客更会在“琴棋书画诗酒茶”探寻雅趣,茶味、茶质、种茶、赏茶,在诗作之间,于咏诵之际,品茗得来的怡然之意得以升华和留印。

在安徽、江西、江苏、山东、陕西、甘肃、青海、河北、宁夏及内蒙古自治区抽取的蜜五味子、制五味子、酒五味子、南五味子(炙)等18批样品,其药品名称未收载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中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增补本)及抽样地所在省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无检验依据,属超范围使用。

《次韵曹甫寄壑源试焙新茶》 【苏轼】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这首诗的真韵在最后一句,“从来佳茗似佳人”。佳茗和佳人一样,外貌和品质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妙茶似灵草,生长的茶山则似仙山,在雨露的滋润中涵养自身的质地。这里的“明月”代指壑源产的茶饼,而“玉川子”则是诗人的自喻。诗人懂茗,在茶与诗人互相投合之中,心间就像有清风拂过带来春的气息。诗人的茶趣不仅仅拘泥于品茶,更多的涉及自身种茶、采茶、炒茶、煎茶等整个茶事过程。而《西山兰若试茶歌》一诗则充分体现了茶事在文人生活中的影响。以茶代酒在诗歌之中显现着其内在道理,酒醉人,茶醒人,怡茶友交往之趣,怡品新体味之情。这种心情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怡然,恰恰是置身于茶道所带来的,而茶诗则作为载体使诗人的所悟所感得以呈现在他人面前,更加深化了这种茶我合一的欢欣之感。

4.2 一种格调-雅

由茶事触发思绪,和茶友品茶优劣,茶俨然成为文人墨客品赏、把玩、吟咏、描摹的对象。诗人于茶中求雅,又在诗中将这种雅趣表现出来。交友品茗,访寺饮茶,送别以茶,书斋有茶,茶随处可见,随时而饮。“闲常雪水茶”,以雪水泡茶”,透过对泡茶之水的要求可见茶人对茶品质的要求。姚合的《乞新茶》是唐代文士将茶饮作为雅事的最好证明。

《乞新茶》 【姚合】

嫩绿微黄碧涧春,采时闻道断荤辛。

不将钱买将诗乞,借问山翁有几人。

在茶越发普遍化之时,饮茶悟道更是雅致生活的表现,沾染着脱俗的意味,更多诗人喜咏茶以表明自身的雅兴。白居易的那首《琴茶》使得琴与茶同为题目,诗中提到的《渌水》为古琴曲,是诗人之所爱。诗人精通音律,曾写有《听弹古渌水》诗云:“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欲识漫流意,为听疏泛声。西窗竹阳下,竟日有余清。”可知诗人提此曲是为了表明平和心境;次句写茶,“故旧”老朋友、旧相识,以表明自己超然的思想。在琴音与茶香的结合之中,清晰可见的是诗人的雅致情趣。

4.3 一种境界-真

茶道之真已经不局限于个人品茗悟茶的享受,而是超越于怡的一种精神境界。真是茶道的起点,也是茶道的精神追求,从真出发,寻找一种物我合一的超脱境界,从有我至忘我,从嵌入到超验,真要求着茶道更为茶道所追索。“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四重含义。一者追求道之真,二者追求情之真,三者追求性之真,四者做到‘日日是好日’。” 借助茶道以修身养性,达到道的领悟,情的真切,性的无我,最后实现生命的超然与洒脱。这种茶道带来的真性情和真体验,让众多诗人一直执着探求。

《食后》 【白居易】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

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

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一如白居易其他的诗歌,《食后》这首茶诗,语言通顺自然、明白晓畅,意境则多淡雅闲适,清幽广阔,简单易懂,通俗简明。诗人仅仅是刻画了一天之中最为简单的一个片段,餐后小憩,醒来之时,不可忘却的即是饮茶两瓯。没有刻意地描绘,也无华丽的辞藻,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恬淡闲适,潇洒超然的生活情境。茶的品饮十分日常化,《食后》一诗中的无忧无乐是茶精神的又一体现。不仅同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更是诗人自身所体悟到的“真”之境界的体现。茶香使人精神愉悦,身心放松,最后达到物我合一的真境界,透过茶味你可以感受到的是孤独之上的精神饱满和充盈。

本文假定问题(1)的解集非空。用Im表示m阶单位矩阵。对任意的向量或矩阵M,MT表示其转置,M-1表示矩阵M的逆。‖·‖1表示l1-范数,‖·‖表示l2-范数(欧几里得范数),R+表示非负数,记em=Rm, 0m=Rm,而0表示适当维数的零矩阵或数字0。

《茶亭》 【朱景玄】

静得尘埃外,茶芳小华山。

此亭真寂寞,世路少人闲。

香茗包含着多层意味,其一为茶之隐,其二为茶之清,其三为茶之闲。悠然自得,高洁显隐的精神状态都可通过茶而被赋予。这首诗中可见茶作为存在物,静出凡世,定于凡俗,有“心远地自偏”之意。

唐代茶诗的内容种类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有直接从茶写起,以特定或著名茶种为对象的咏茶诗,还有侧面描摹与茶相关的采茶制茶、咏煎饮茶、茶具茶山,甚至贡茶制度等方面的诗句。而就其风格特色来说,茶诗诗体形式不拘一格,从四言五言的古体诗到对仗工整的律诗绝句再到构思巧妙的宝塔诗,都有茶的痕迹。而茶诗的语言多通顺自然、明白晓畅,意境则多淡雅闲适,清幽广阔。总的来看,相比于唐宋诗歌的繁荣,茶诗的数量虽然微不足道,但就其内容和风格仍在众多诗作中占有一席之地。历史的发展把中国的文人放置在茶道主角的位置,他们一边品悟着茶道之精神,一边用笔书写下品茶之感悟。恰是这些文字的印记,让人感受到茶道精神流动,也正因为这种茶道精神的滋润,使得茶诗得以不断地充实、发展。于诗中看茶,品茶后吟诗,诗与茶,相得益彰,水乳交融,使得从达官贵族到文人墨客再到平民百姓,都感受到诗的魅力与茶的真然。在这些风格迥异的茶诗之中,茶道精神的诠释一直是其永恒不变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

2 刘明忠.《中华茶道》.线装书局,2008.

3 汤漳平.《老子》.中华书局,2014.

4 钱时霖.《历代茶诗集成·唐代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5.

5 许慎.《说文解字图解详析》.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

6 朱世英.《茶诗源流》.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7 [唐]陆羽.宋一明.《茶经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8 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学苑出版社,2001.

9 王玲.《中国茶文化》.中国书店,1992.

10 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1 周文棠.《茶道》.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2 冈仓天心.《茶之书》.北京出版社,2010.

梁媛
《茶叶》 2018年第1期
《茶叶》2018年第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