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闻价值再发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耦合

更新时间:2016-07-05

当前,我国新闻媒体的发展进入了全面融合时期。面对新的媒介环境,传统新闻价值观正在接受着来自新载体、新媒介的挑战。作为构成新闻素质的总和,或是事实构成新闻的标准,一方面,传统新闻价值说被舆论怀疑甚至推翻;另一方面,流行的新闻价值理论则背离了价值概念的内涵与知识逻辑,又急需传统新闻价值理论予以矫正。《光明日报》举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新闻策划,是新闻价值再发现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教育意义。

一、从新闻价值多元定义看核心价值观的意义阐释

19世纪中后期,伴随着西方报刊媒体走向商业化,新闻价值理论应运而生。在传统媒体稳步发展、急速衰落,新媒体爆发式增长,再到新旧媒体探索融合发展的100多年里,新闻价值一直未形成恒稳的内在建构。通过搜集和整理新闻价值的定义和阐释,学者雷跃捷、艾丰等倾向于从社会效果角度出发,即从新闻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来陈述新闻价值的概念。学者童兵、刘九洲、陈祖声、张宗厚等主张能满足社会需求和受众期待的新闻才具有社会价值。学者苏若舟、李卓钧、沈氏纬、陈韶昭等主张从新闻实践的角度加以选择和衡量新闻价值。

《建规》的发布,第一次从技术规范的高度上明确了在我国应用外保温系统时,除了要保证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满足可燃性指标的基本要求以外,同时还需要按照相关的规定增加防火构造措施,基本上较全面地完善了针对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的防火技术规定,首次从技术标准的角度上确立了外保温构造防火的重要性。这对于保障建筑外保温工程在使用阶段的防火安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从多元定义中可以看出新闻价值的内在变化,从对新闻的社会需求的探索,到对新闻要素的组成关系的衡量,再到对新闻的社会效果的追寻,推敲新闻的价值和意义,体现了新闻价值本身所包容的多面意义。笔者基于受众需求、社会效果和新闻要素这三个基本点对新闻价值进行界定,认为新闻价值就是一种既定的存在事实所具有的潜在意义,它需要被及时和恰当地发现、传播,在此过程中呈现出影响社会的功效。在当前我国的媒体环境中,新闻价值的实现过程,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阐释,它通过对社会成员生活与生命事迹的记录,在还原他们生活与生命的意象中建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阐释。

在“寻美”新闻报道策划中,乡村教师这一形象拥有中国最普遍的职业群体的共性特征:吃苦耐劳、勤劳质朴、扎根基层、奉献自己。他们将生活体验、情感意识和生命情态融于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通过个体生命的微观解读,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邃而丰富的思想内核和情感化、人性化的美学特质。记者通过深入体验、采访和报道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不同社会生活的乡村教师,细腻地刻画了这一群体丰富的生命意象,从新闻报道的宣传层面、大众文化的传播层面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域化、民间化的阐释空间,开启了基于民众理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阐释。

二、新闻价值的再发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传播

新闻价值开发与再发现的根本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命题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得以实现。正是基于这样的新闻传播语境,笔者将这种特定语境设为“传播先进典范,弘扬社会正气”的典型人物报道。典型人物报道凝聚了一种社会共识,这种社会共识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部分。从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计划性”典型人物报道,到新媒体自下而上的“口碑式”最美人物的传播,通过传播方式的聚变,重塑和构建新的典型人物传播环境。

正是基于新闻策划能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一观点,笔者以《光明日报》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新闻策划案为范本,分析“寻美”报道中对新闻价值的再发现和再传播,探寻新闻策划如何发现和提升新闻价值,最终获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杨俊琦作了《创新驱动:无抗饲料生产的基础策略》的主题讲座。他从药物性饲料添加剂的基本作用,结合欧盟禁抗经验,深入浅出的阐述了无抗饲料设计的基础原理和路径,同时传授了未来无抗环保饲料的设计理念。他指出,无抗环保饲料是在国际大背景下未来饲料生产的主流趋势,饲料生产企业应当放眼未来,积极创新、及早准备、树品牌、凝特色,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壮大饲料产业。

1.传统道德的广泛根植。我国有13亿人口,一半以上的人生活在农村,超过半数的学龄儿童在农村。当前有846万乡村教师,承担着6600万乡村学生的教育任务,生活在中国乡村的基层人民教师平凡育人、恪尽职守,他们身上蕴含着执着坚持、心怀大爱、忠诚事业的时代精神。乡村教师的品质正是当下社会积极倡导与渴求的,“最美乡村教师”的事迹昭示着当今时代,扎根基层、服务百姓的品德精神和真善美依然是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它在转型时期面对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发挥了补偏救弊之作用, 在全社会激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

“最美乡村教师”凝聚了一种共同的价值追求,传导了一种精神指引,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寻美”报道策划通过主动设置议题,有效引导舆论,实现了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统一,在全社会引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矩阵效应。

三是塑造公益品牌,引发公益行为传递热潮。伴随着“最美人物”带来的宣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道德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公益活动和公益行为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媒体顺应趋势推动公益品牌活动持续化、常态化发展,其中央视重点打造的公益广告项目、“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网上传递活动,持续引发公益行为传递热潮。

图1 《光明日报》“寻美”新闻报道文本分类

二是“最美人物”系列引发道德文明传播热潮。在“寻美”新闻报道策划中,《光明日报》主动发挥媒体的担当责任,对乡村教师给予教学设备资助和资金支持,搭建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结对子”平台,搭建公益类网站——乡村教师网,为乡村教师提供网络在线培训平台等。继“寻美”的成功举办,《光明日报》趁热打铁推出了“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寻找最美邮递员”等系列新闻策划活动。与此同时,其他行业媒体也出现了一系列关注行业和特殊人群的“最美”系列,引发道德文明传播热潮。

三、新闻价值裂变引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矩阵效应

2.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挖掘。在庞大的乡村教师群体中寻找到拥有“最美”品质的乡村教师,需要记者具有敏锐的眼光,甘做“泥腿子”的精神以及深厚的人文情怀。一方面,记者要有敏锐的眼光,独具“发现”的慧眼。广西上林县大龙洞村刁望教学点教师石兰松便是一个典型发现。这一发现源于当地媒体一篇关于石兰松的报道,记者觉得这个新闻具有深层价值,随即推出了人物通讯、评论、采访札记、微博等多篇系列报道。石兰松因此荣获首届年度“最美乡村教师”称号,成为“寻美”报道策划挖掘的首个典型乡村教师。另一方面,记者要做一个“下得去、干得好”的“泥腿子”。为了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光明日报》百余名记者行走数十万公里,奔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偏远乡村。其中,记者深入地处帕米尔高原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寻访了马尔洋乡小学教师阿力甫夏,与阿力甫夏同翻悬崖,同涉洪水,徒步200多公里,真实地记录了乡村教师护送孩子回家的艰辛与大爱。此外,记者要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即对美的理解和诠释。《光明日报》记者与乡村教师石兰松同吃同住,及时获得第一手鲜活的新闻素材,捕捉到了石兰松的“坚持”“大爱”和“信念”。而这些正是构成美的“元素”,这些美的元素让石兰松这一典型人物的血肉更加丰满,形象更加逼真,精神更加丰富。

周所长令小张快去找到这两个人。大约一刻钟后,这两个搬运工被惶恐不安地带到值班室。当他们听说自己就是抬着装尸体的纸箱去寄存的时候,吓得浑身都在打摆子。这起案子已经闹得全城皆知,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具尸体会是经自己之手寄存的。他们努力回忆那天的情况。老赵说:“客人有时让我们代办寄存的情况虽然不是很多,但有时也有。那天那个客人好像是通过电话直接打到服务台,然后服务台通知我们到停车场的。”

2.4 各组小鼠脾脏淋巴液中Th17、Treg细胞检测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Th17细胞(CD4+、IL-17A+T细胞)比例升高,Treg细胞(CD25+Foxp3+T细胞)比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组、黄芩茎叶黄酮组Th17细胞比例降低,Treg细胞比例升高,具有剂量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2~3、表4。

1.传统道德价值观的传承。一是对乡村教师群体的普遍关注。“寻美”新闻策划活动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吸引了近两万条帖子参与微博话题讨论,数十万名网友跟帖留言。针对本次新闻策划活动,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英文简称:IRI)进行了网络信息统计,央视网络数据中有关大型公益新闻策划活动为6509919条,涉及网站达600余家。“寻美”新闻策划活动感动了亿万观众,部分乡村教师被报道后,当地政府部门也为他们解决了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改善了教学点的办学条件。

“寻美”新闻报道策划伊始,媒体生态圈内还未形成媒介融合“气候”,传统媒体主导策划下的“寻美”新闻报道策划虽然在新闻价值的深掘和重塑中获得了一定成绩,但纵观“寻美”新闻报道策划,囿于传统媒介的传播手段,其平台思维和用户思维欠缺,未能深入触及发展更为迅猛的移动端,后期的“寻美”策划活动呈现出观众审美“疲态”,内容传导“单一”,传播手段“陈旧”等问题,传统媒体的话语惯习正在接受严峻考验。

2011~2016年,《光明日报》刊发“最美乡村教师”新闻报道170多篇。从图1可以看出报道体裁主要采用人物通讯、评论、消息、图片新闻、征文等报道方式,其中人物通讯是最重要的报道体裁。从文本叙事可以看出,记者在展现乡村教师这群人物时,多采用故事化的手段、细节化的手法、情感化的表述,突出人情味,全面诠释了乡村教师的精神。

3.民生视角构建文本叙事。关于文本,米克·巴尔将其定义为“由语言符号组成的有限的、有结构的整体”。文本对于记者来说是实现新闻信息和新闻价值传递的介质,对于受众来说是新闻信息和新闻价值被解读与内化的介质。

在“寻美”系列活动中,新闻媒体通过新闻策划进行“议题设置”,充分发挥了新闻媒体引导舆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挖掘和提升新闻价值。通过对社会上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群体(如乡村教师、乡村邮递员、乡村医生等)进行深入报道,形成了一种树立和传递精神文明道德的氛围。这种传导从新闻的公共传播实践来说,是“策展话语”的现实性延伸,即新闻策划在报道视野、报道角度、报道平台上的延伸和拓展。从价值理念来说,这一新闻策划更加注重公共精神的构建,即维护秩序与利益,承担责任与义务,涵养道德与理性的公共精神。

施拉姆对传播功能的总结中,明确表述了传播具有教育功能,利用媒介向受众传递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媒介试图通过传递信息对受众进行改变,受众对传播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消化,达到教化受众的目的。霍夫兰在劝服理论中表示,人的态度由三方面组成,即认知、情感和行为,在形成或改变态度的过程中,情感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也就是说传播媒介期望通过情感共鸣和体验对受众进行劝服,并向社会传播主流的精神力量和信息行为,这也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在“寻美”系列活动中,活动的主角是乡村教师、乡村邮递员、乡村医生等,受众是社会受众,基层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受众在情感上与他们产生了共鸣,被他们的精神气质所影响。在传播过程中,情感的传递具有重要地位,受众易被典型人物的情感事迹打动。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寓于典型人物的身上,通过典型人物的示范效应,传递给受众,达到了传承主流文化,教化受众的目的。

四、新闻价值再发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

2.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从国际传播环境来看,我国面临着经济日益全球化、政治日益多极化,文化日益多元化,思想文化领域的扩张,各种价值观冲突和融合的局面。从国内传播环境来看,当前我国社会出现价值观失落、扭曲、混乱、错位等现象,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滋长,社会道德毒瘤滋长,沉渣泛起,严重颠覆了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在思想多样、利益多元的时代,新闻媒体通过深掘新闻素材,凝练一种社会典型群像的特质并浮现深厚的新闻价值,以强烈的社会认知和价值认同引领社会思潮、形成价值共识并建构民众认同。

1.媒介场域的话语构成——新闻价值的传播过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构建了媒介话语氛围。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一个完整的场域理论由惯习、场域、资本等概念建构。在这场社会化价值传递新闻策展实践中,不同新闻媒介,不同社会组织,不同受众在一定的媒介场域内发生或接受了话语惯习。纵观六年的“寻美”策划,其话语惯习主要集中于报纸、电视、PC端和户外广告等,通过外围的信息输出和价值观传导,试图影响受众个体并培养其成为个人惯习。

(4)浇筑事故处理。混凝土浇注中如出现浇筑中断时间过长导致混凝土初凝或导管被拔出混凝土面的情况,应立即清除孔内混凝土重新浇筑;如清除难度大则可在上游侧增加一道混凝土防渗墙,采用高压旋喷桩在新、旧墙端头结合处进行补强,确保墙体质量。

因而,要改变媒体话语惯习,需要重构全新的媒体观念、媒体思维和媒体精神,需要在技术、理念、内容多方面实现媒介场域的再构成,选择性吸纳新旧媒体的优势与特色,实现传播效果的递增。媒介场域的再构成,需要着力于“内容”和“技术”的更新,以大型新闻策划活动为研究样本,媒介场域的“内容”更新表现为“内容融合”,新旧媒体融合趋势下的“新闻策展”作为一种参与式新闻实践模式,职业记者的讲故事方式、新闻策划方式、生产逻辑、运作模式、管理运营等都在发生巨变,在内容来源、采集、发布、评价各环节既独立完成又协作互动。可以说,融媒体时代比任何一个时期对职业记者的“策”展能力要求都更高,这种从平台开发、内容生产到人才培育的媒介“技术”“内容”的更迭,让媒介场域的话语惯习再构建成为可能,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的现代化、形态的立体化和渠道的多样化。

总而言之,复杂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合并三柱损伤患者临床中推介使用前后联合双切口三钢板固定方案治疗,效果突出,恢复速度快。

2.价值诉求的同向统一——新闻价值的传播实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传导相统一。从新闻策划的实践诉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来看,新闻价值的深层挖掘是现代公共传播领域在迅速发展过程中不断更迭推新的现实诉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众化阐释、传播、根植的微观践行。

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Pn值)淹水处理结束后24 h,分别采用SPAD-502 PLUS型叶绿素仪和LCpro-SD型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

应运而生的“最美”人物,是当今时代背景下社会准则和价值观念变化的产物,“寻美”新闻报道策划在核心价值观传播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一是主动设置议题,在提升新闻价值,引导社会舆论,增强媒体公信力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取得了传播主流价值观的良好效果。二是透过报道体现出“人性美”,注重传播对公众的情感培养,力图唤起公众的内心情感体验。因而,有了这样的探索,媒体应致力于更加合理、积极的舆论引导,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公共精神的价值依归——新闻价值再发现为民众公共精神的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土壤。当前,我国民众公共精神的完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目标。公共精神的价值归宿是引导其进行公共参与,而社交媒体的发展深度拓宽了公共领域的媒介基础。作为公共信息的生产者,新闻从业者和公众同时具有生产与消费的双重身份,且公众具有参与公众领域的可能性和途径。新闻策划作为一种引导公民进行公共参与的重要手段,在本质上是为了通过对公民的引导实现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有效性。从这一角度来看,典型人物报道对新闻价值的再发现实际上也是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培育了公众基础。

在塑造公民的公共精神上,媒体通过新闻策划这种优于常规新闻报道的运作方式来获取更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在新闻策划中,媒体更喜爱参与和策划能够为媒体形象加分的公益活动。媒体积极参与并组织公益性质的新闻策划,是媒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强化公益意识的体现,它不仅是因为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政机关沟通联系人民的桥梁,还因为媒体搭建的公益传播平台,能够帮助弱者、扶危济贫,这无论对媒体还是对社会来说都是一种双赢。

参考文献

[1] 杨保军.论新闻价值实现的层次性[J].国际新闻界,2002(06).

[2] (英)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 袁祖社.“公共精神”: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论维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01).

[4] 赵小平,卢玮静.参与与公共精神塑造的关系研究——以第三部门激励理论为视角[J].清华大学学报,2014(05).

[5] 王钊.中国公益活动的策略和思路——以“免费午餐”公益活动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2.

刘雯
《传媒》 2018年第10期
《传媒》2018年第10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