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复配剂对桑蓟马的田间防效及对家蚕的安全性

更新时间:2016-07-05

桑蓟马是桑园中的常见害虫,俗名举尾虫,属缨翅目、蓟马科。桑蓟马在浙江一年发生8~10代,尤以夏、秋季长期高温干旱时繁殖迅速,为害严重[1]。桑蓟马成虫、若虫均以锉吸式口器刺破桑叶叶背或叶柄表皮,吸取汁液,受害桑叶失水硬化,甚至枯焦落叶。桑蓟马虫体小,成虫活动力强,发生世代多,田间增殖快,因此防治难度大,容易产生暴发性为害。针对桑蓟马的为害习性,具有内吸性的乐果是目前主要防治农药,但由于长期单一使用乐果,导致桑蓟马抗性增强,防治效果下降,且乐果的持效期短,在桑蓟马虫量暴发时难以有效遏制[2~3]。吡蚜酮和烯啶虫胺是近年来新开发的吡啶杂环类和烟碱类杀虫剂,对桑蓟马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对家蚕的毒性较低,在桑叶上的残毒期较短,吡蚜酮和乐果混配对桑蓟马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4~7]。杨华[8]研究发现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复配剂防治温室烟粉虱的增效作用明显,农药生产企业也开发了烯啶虫胺和吡蚜酮的复配剂,登记防治对象为稻飞虱、蚜虫。我们选取了市售烯啶虫胺单剂、吡蚜酮单剂、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复配农药,于2017年秋季开展了对桑蓟马的田间防效和对家蚕的毒性试验,以期为桑蓟马防治农药的筛选提供依据。

将寿命因数fh=1.693、力矩载荷因数fm=1、冲击载荷因数fd=1.5、速度因数fn=1.569、温度因数fT=1代入式(6),即得当量动载荷P=67.8 kN.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农药

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江苏剑牌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农药登记证号:LS20140198);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济南中科绿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农药登记证号:PD20140816);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烯啶虫胺20%+吡蚜酮60%)[上海沪联生物药业(夏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农药登记证号:PD20140917]。

1.1.2 供试家蚕

蚕品种为“白玉×秋丰”,浙江省海宁市新兴蚕种制造有限公司生产。1~2龄蚕在常规条件下桑叶饲养,3龄起蚕供试。

1.1.3 田间防效

海宁市斜桥镇斜西村果桑园,“粤椹大10”品种,4年生,中低杆养成,每667 m2桑园栽200株。

在建筑企业经营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推动经营利润最大化,一般会采用赊销的方式。但是在当前的市场经营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利用赊销方式开展交易的建筑企业之间存在经营优势方和劣势方,特别是采用现收现付营销方式的建筑企业,其经营效益相对较低,顾客范围也会受到限制,导致其经营效益下降。这就使得赊销方式在建筑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占据了越来越高的地位。但是该方式在购货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对购货单位的信用程度提出了挑战,一旦出现坏账,企业在周转过程中缺乏充足的资金,会影响建筑企业的正常运行。

1.1.4 毒性试验

记者了解到,重庆部分地区终端零售商品牌意识逐步增强,对产品质量和效果越来越重视,更加注重风险防控,而且当地经销商比较注重建立规范的销售网络,通过促销、示范田等模式进行销售,所以近些年当地假冒伪劣产品越来越少。

1.2 田间防效试验方法

1.2.1 农药处理

3种供试杀虫剂稀释浓度为: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2500倍(200 mg/L)、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000倍(500 mg/L)、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00倍(533 mg/L),分别浸渍桑叶后晾干,饲喂3龄1 d蚕和5龄1 d蚕,观察记录家蚕中毒症状。

1.2.2 喷药方法

采用15 L电动喷雾器,各处理与两边相邻的保护行桑树同样喷药处理,减少保护行的桑蓟马迁飞到处理区桑树上产生的误差。

1.2.3 调查方法

在试验计划确定的调查日(喷药前、喷药后1 d、4 d、7 d和14 d)清晨分别调查各处理区的桑蓟马虫量。每株桑树随机选取1个长势中等偏上的枝条做好标记,喷药前、后均调查固定枝条全部叶片上的桑蓟马虫量,分别记载若虫和成虫数量,计算各小区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

然后,在100目沸石25 g/L、CTMAB絮凝剂用量为25 mg/L、振荡温度为40℃、振荡强度为160 r/min、振荡时间为1 h条件下,将沸石进行分级,选择粒度小于100目的沸石进行吸附实验。将沸石和配置好的CTMAB溶液同时加入上述混凝处理后的废水中,在一定的参数下于旋转式水浴加热振荡器中作用,沉淀后取上清液并测定CODCr,计算其去除率。

1.2.4 田间防效数据计算

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计算公式如下:

采用DPS10.15版数据处理软件Duncan新复极差测验法进行多重比较[9],检测药剂处理校正防效的差异显著性。

海宁市蚕桑站试验桑园,“荷叶白”品种,12年生,中杆养成,每667 m2桑园栽800株。

1.3 急性食下毒性测定方法

[22][60]British Documents of Foreign Affairs: 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Office, Part IV from 1946 through 1950, Series E Asia 1950 Vol.11,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2003, p.28, 52.

1.4 残毒期试验方法

残毒期试验以喷药浓度和采叶养蚕间隔时间为双向处理组合。

3种杀虫剂对家蚕3龄起蚕的急性食下毒性差别较大(表4),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4202.4884 mg/L,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的LC50为11.3863 mg/L,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的LC50为45.8659 mg/L。按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中烯啶虫胺含量20%计算,其LC50为11.4665 mg/L,与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的LC50基本一致,可见,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对家蚕的毒性主要来自于烯啶虫胺成分。参照2005年制定的《化学农药环境评价试验准则》草案的农药毒性等级划分新标准[10],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对家蚕的经口急性毒性等级为低毒级(LC50>200 mg/L),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为高毒级(0.5<LC50≤20 mg/L),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为中毒级(20<LC50≤200 mg/L)。

经预备试验,将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等3种杀虫剂均稀释成5~7个梯度浓度,取适熟桑叶分别浸入不同浓度的药液中1 min,取出后自然晾干,置于保鲜盒内备用,各处理区供试20头3龄起蚕,在温度26.5℃±1℃、相对湿度75%~85%的恒温室内饲喂药叶24 h后,改用新鲜无毒桑叶继续饲养至4龄饷食,每天调查家蚕幼虫中毒死亡数,以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重复3次。采用DPS统计软件对药液质量浓度对数与幼虫死亡率概率值进行线性回归分析[9],求出致死中浓度(LC50)和95%置信限。

6种稀释药液各喷于10株桑树,枝条顶端最大叶位以上用标签标记,防止采摘喷药后新生长的桑叶。喷药后1 d起每天采摘桑叶饲喂3龄起蚕,持续1个龄期,以4龄起蚕为调查终止日(每个浓度与间隔时间组合均不再出现中毒症状蚕)。各试验小区供试30头蚕,重复3次。

从表3可见,喷药后1 d,对桑蓟马成虫和若虫的综合校正防效,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533 mg/L的97.46%显著优于267 mg/L的91.33%,极显著优于其它处理;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67 mg/L的91.33%与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67 mg/L的86.30%差异不显著,极显著优于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33 mg/L的81.54%、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00 mg/L的52.18%;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67 mg/L的86.30%与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33 mg/L的81.54%差异不显著,极显著优于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00 mg/L的52.18%;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33 mg/L的81.54%极显著优于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00 mg/L的52.18%。喷药后4 d、7 d、14 d,各处理的校正防效均比喷药后1 d的明显下降,其中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533 mg/L以喷药后4 d、7 d的85.29%和83.45%为最高,其它处理的防治效果均不理想。

1.5 家蚕中毒症状观察

参考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等3种供试杀虫剂的推荐浓度,分别设置试验浓度: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7500倍(67 mg/L)、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500倍(200 mg/L)、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00倍(533 mg/L)、3000倍(267 mg/L)和6000倍(133 mg/L),共5个农药处理,以清水为空白对照。每处理以4株桑树为1个小区,重复3次,共12株桑树。清水空白对照安排于试验桑园外侧,5个农药处理随机排列,各处理间设2行桑树作隔离保护。

1.6 试验期间天气

田间防效试验期间(2017年8月3日~17日)天气:平均气温29.8℃,最高气温34.9℃,最低气温26.0℃,平均日照6.4 h,累计降雨量84.1 mm。残毒试验期间(2017年9月4日~23日)天气:平均气温24.1℃,最高气温28.2℃,最低气温21.0℃,平均日照3.8 h,累计降雨量91.8 mm。

2 结果与分析

2.1 3种杀虫剂对桑蓟马的田间防效

2.1.1 对桑蓟马成虫的防效

表1 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及其复配剂对桑蓟马成虫的防效 Table 1 Efficacy of Nitenpyram,Pymtrozine and their Composite Agent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dult Mulberry Thrips

注:①表内数据为3次重复平均数。②表中大、小写英文字母不同分别表示达到1%与5%水平差异显著性。③表2、表3相同。

喷药后杀虫剂 质量浓度(mg·L-1)喷药前虫量(头)1 d 4 d 7 d 14 d校正防效(%)32.04aA 31.04aA 37.82aA 41.95aA 33.64aA—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00 67 133 267 533清水对照1021 1394 1594 1488 1940 995虫量(头)161 44 55 5 18 1051校正防效(%)84.55bB 96.81aA 96.51aA 99.70aA 99.09aA—虫量(头)266 259 377 180 116 1001校正防效(%)73.17dC 81.79bcBC 76.40cdC 87.69bAB 94.72aA—虫量(头)391 541 749 510 546 913校正防效(%)58.85abAB 57.18bcAB 47.43cB 62.47abAB 69.63aA—虫量(头)462 636 661 582 829 660

从表1可以看出,喷药后1 d,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33 mg/L、267 mg/L、533 mg/L和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67 mg/L对桑蓟马成虫的校正防效在96.51%~99.70%,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均极显著优于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00 mg/L的校正防效84.55%。喷药后4 d、7 d和14 d,各药剂处理的校正防效均比喷药后1 d的下降,其中喷药后7 d和14 d的校正防效仅为47.43%~69.63%和31.04%~41.95%,表明供试杀虫剂对桑蓟马成虫的速效性良好,但持效期较短。

2.1.2 对桑蓟马若虫的防效

表2 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及其复配剂对桑蓟马若虫的防效 Table 2 Efficacy of Nitenpyram,Pymtrozine and Their Composite Agent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ulberry Thrips Nymphs

喷药后杀虫剂 质量浓度(mg·L-1)喷药前虫量(头)1 d 4 d 7 d 14 d 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00 67 133 267 533清水对照3353 3625 3889 2867 3484 3049虫量(头)2057 681 1016 400 131 3258校正防效(%)42.54eD 81.74cBC 75.52dC 87.03bB 96.43aA—虫量(头)1955 1406 2157 909 752 3341校正防效(%)46.78cC 63.77bB 49.33cC 71.72bAB 80.16aA—虫量(头)1425 1271 1690 796 347 3011校正防效(%)56.94cBC 62.93bcBC 55.99cC 71.65bB 89.53aA—虫量(头)1984 2318 2705 1774 2220 2602校正防效(%)30.76aA 23.65aA 18.49aA 27.74aA 24.71aA—

对桑蓟马若虫的校正防效见表2,喷药后1 d,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533 mg/L极显著优于其它4个处理,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67 mg/L显著优于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67 mg/L,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67 mg/L显著优于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33 mg/L,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33 mg/L显著优于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00 mg/L。喷药后4 d和7 d,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533 mg/L对桑蓟马若虫的校正防效分别为80.16%和89.53%,优于其它处理。喷药后14 d,各处理对桑蓟马若虫的校正防效下降到18.49%~30.76%,已失去防治价值。

2.1.3 对桑蓟马成虫和若虫的综合防效

表3 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及其复配剂对桑蓟马成虫若虫的综合防效 Table 3 Comprehensive Control Effect of Nitenpyram,Pymtrozine and Their Composite Agent on Adults and Nymphs of Mulberry Thrips

喷药后杀虫剂 质量浓度(mg·L-1)喷药前虫量(头)1 d 4 d 7 d 14 d 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00 67 133 267 533清水对照4374 5019 5483 4355 5424 4044虫量(头)2218 725 1071 405 149 4309校正防效(%)52.18dD 86.30bcBC 81.54cC 91.33bAB 97.46aA—虫量(头)2221 1665 2534 1089 868 4342校正防效(%)52.48dC 69.12cB 56.73dC 77.06bAB 85.29aA—虫量(头)1816 1812 2439 1306 893 3924校正防效(%)57.06cdC 62.09bcBC 53.94dC 68.89bB 83.45aA—虫量(头)2446 2954 3366 2356 3049 3262校正防效(%)30.14aA 26.77aA 23.83aA 33.38aA 29.70aA—

本文通过回顾日本职业教育中的产学合作教学发展史,希望获得其发展的经验,得到启示,为产业和学校真正结合起来提供建议。

2.2 3种杀虫剂对家蚕的急性食下毒性

喷药浓度分别为: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2500倍(200 mg/L)、5000倍(100 mg/L)和7500倍(67 mg/L),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00倍(533 mg/L,其中烯啶虫胺133 mg/L,吡蚜酮 400 mg/L)、3000倍(267 mg/L,其中烯啶虫胺67 mg/L,吡蚜酮200 mg/L)和6000倍(133 mg/L,其中烯啶虫胺33 mg/L,吡蚜酮100 mg/L)。因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500倍田间防效供试浓度远低于对家蚕的急性毒性,故不再设置残毒试验处理。

教学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熟悉教材内容,把握好课堂上的内容安排,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把控教学进度,随着学生的接受程度做出相应改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能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这是提高教学课堂效率的必然途径。例如,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视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课堂中的问题,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课堂体验。如此,让学生在一边娱乐,一边学习的状态下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还能够保证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知识,一举两得,进而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也会因此降低,教学压力也会减少。

表4 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单剂及复配剂对家蚕的急性食下毒性测定结果 Table 4 Determination of Acute Toxicity of Nitenpyram,Pymtrozine and Their Composite Agent on Silkworm Bombyx mori

杀虫剂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毒力回归方程Y=-19.1460+6.6637X Y=0.9378+3.8454X Y=-1.2694+3.7734X相关系数(r)0.9915 0.9907 0.9932 LC50(mg·L-1)4202.4884 11.3863 45.8659 95%置信限(mg·L-1)3877.1130~4466.1348 10.5834~12.1823 39.2917~50.5397

2.3 2种杀虫剂在桑叶上的残毒期

由表5可见,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2500倍(200 mg/L),喷药后9 d采叶饲喂3龄起蚕的死亡率仍达100%,喷药后17 d的无中毒症状及死亡蚕发生。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5000倍(100 mg/L)和7500倍(67 mg/L),分别在喷药后15 d和13 d无中毒症状及死亡蚕发生。

表5 2种杀虫剂在桑叶上的残毒期测定结果 Table 5 Determination of Residue Period of the Two Pesticides in Mulberry Leaves

杀虫剂 稀释浓度(倍)2500 5000 7500 1500 3000 6000蚕中毒死亡率/%17 d 19 d 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空白对照1 d 100 100 100 100 94.44 31.11 0 3 d 100 100 50.00 100 70.00 11.11 0 5 d 100 100 38.89 100 44.44 8.89 0 7 d 100 68.89 41.11 100 27.78 5.56 0 9 d 100 33.33 25.56 77.78 17.78 11 d 95.56 24.44 16.67 57.78 5.56 13 d 57.78 7.78 0 31.11 15 d 16.67 00 8.89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0 0 0 00 0 00 0 0

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00倍(533 mg/L)、3000倍(267 mg/L)和6000倍(133 mg/L),分别在喷药后17 d、13 d和9 d不再出现中毒症状及死亡蚕。

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000倍中烯啶虫胺的有效成分含量为67 mg/L,与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7500倍相当,对家蚕的残毒期均为13 d以上;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00倍中烯啶虫胺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33 mg/L,略高于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5000倍的100 mg/L,二者对家蚕的残毒期分别为17 d和15 d以上。

2.4 3种杀虫剂对家蚕的中毒症状

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2500倍(200 mg/L)饲喂3龄蚕和5龄蚕,15 min和30 min后开始表现出中毒症状:吐液、胸部膨大、腹部缩短,然后尾部上翘;5龄蚕扭动、乱爬,部分有脱肛;3龄蚕吃药叶2 h左右死亡,5龄蚕吃药叶48 h仍未死亡。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00倍(533 mg/L)饲喂3龄蚕和5龄蚕,约40 min和60 min后出现与烯啶虫胺相似的中毒症状;3龄蚕吃药叶4 h左右死亡,5龄蚕吃药叶48 h仍未死亡。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000倍(500 mg/L)饲喂3龄蚕和5龄蚕,均未出现中毒症状和死亡蚕。

3 讨论

3.1 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单剂及复配剂对家蚕的毒性

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对3龄起蚕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4202.4884 mg/L,约等于供试农药的119倍稀释液,远高于1500~4000倍的推荐使用浓度,即吡蚜酮对家蚕的毒性较低。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和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对3龄起蚕的LC50分别为11.3863 mg/L和45.8659 mg/L,后者是前者的4.03倍,其中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中烯啶虫胺的有效成分含量为1/4,可见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对家蚕的毒性几乎完全来自于烯啶虫胺。

从连续饲喂3龄蚕一个龄期的试验结果看,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2500倍(200 mg/L)、5000倍(100 mg/L)和7500倍(67 mg/L)的残毒期分别为17 d、15 d和13 d,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00倍(533 mg/L)、3000倍(267 mg/L)和6000倍(133 mg/L)的残毒期分别为17 d、13 d和9 d;其中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7500倍(67 mg/L)与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000倍(267 mg/L)处理区,二者的烯啶虫胺有效成分相等,均在喷药后13 d无中毒症状及死亡蚕发生,表明二者在桑叶上的残毒期相符。

3.2 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单剂防治桑蓟马的可行性

烯啶虫胺、吡蚜酮与目前防治桑蓟马的常规杀虫剂乐果相比,三者的杀虫机理各异,对家蚕的毒性和安全性差异也较大[4-7],根据本试验结果,结合此前的试验报道认为,烯啶虫胺对桑蓟马的防效最优,吡蚜酮其次,乐果最差;同时,烯啶虫胺对家蚕的毒性也明显大于吡蚜酮和乐果。因此,选择何种杀虫剂必须兼顾防效和安全性的矛盾,吡蚜酮和乐果适用于养蚕前和蚕期中使用,对家蚕比较安全;当桑蓟马虫量高发,距蚕期有一定的间隔时间,可使用烯啶虫胺,防治效果好,但须注意烯啶虫胺不同剂型对家蚕的安全性也有较大差别[11]

3.3 烯啶虫胺和吡蚜酮的复配防治桑蓟马的效果

本试验采用市售烯啶虫胺、吡蚜酮单剂及二者的复配剂,并在试验设计中考虑单剂与复配剂有效成分质量浓度的对应关系。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67 mg/L按两种有效成分比例计算,分别为吡蚜酮200 mg/L和烯啶虫胺67 mg/L,从田间防效结果看,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复配剂优于烯啶虫胺单剂和吡蚜酮单剂,表明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复配有一定的增效作用,但这种增效作用似乎不够显著,可能因为供试复配剂登记防治稻飞虱和蚜虫,却不一定适宜于桑蓟马的防治。因此,针对防治桑蓟马的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复配比例尚需进一步筛选优化。

基于刚体和微小变动量假设,将零件特征或要素的几何变动量用SDT(small displacement torsor,小变量簇)表示。SDT是由沿x,y,z轴的3个平移自由度和3个旋转自由度相对应的微小偏移,以dx、dy、dz、δx、δy、δz来表示。用这6个分量的变动范围可以描述零件特征或要素相对于其应在位置或状态的几何变动域。

参考文献

[1]王建新,徐锦松,何春华,等.桑树害虫的系统预测及其防治[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

[2]陈伟国.防治桑蓟马的农药筛选与应用[J].蚕桑通报,2012,43(3):8~11.

[3]钱银川,陈伟国,孙海燕,等.桑园常用杀虫剂对桑蓟马田间防效的评价[J].中国蚕业,2006,27(1):43~44.

[4]陈伟国,郁志华,孙海燕,等.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对桑蓟马的防效试验[J].蚕桑通报,2009,40(1):12~14.

[5]陈伟国,戴建忠,杨一平,等.10%烯啶虫胺水剂对桑蓟马防效及对家蚕残毒期试验[J].中国蚕业,2016,37(1):16~19.

[6]陈国祥,陈伟国,姚士桐,等.吡蚜酮对家蚕的安全性测试[J].浙江农业科学,2008,(3):361~363.

[7]董瑞华,陈伟国,孙海燕,等.杀虫剂吡蚜酮和乐果混配使用对桑蓟马的毒力与田间防治效果[J].蚕业科学,2014,40(4):607~612.

[8]杨华.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单剂及复配剂对温室烟粉虱的防治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9]唐启义,冯明光.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0]王静,朱九生,高海燕,等.7种农药对家蚕的毒性评价及中毒症状学观察[J].生态毒理学报,2010,5(1):57~62.

[11]唐小兰,陈伟国,孙海燕.10%烯啶虫胺水剂和60%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对家蚕的急性食下毒性测定[J].中国蚕业,2014,35(1):31~34.

杨一平,林蔚红,戴建忠,孙海燕,钱秋杰,陈伟国
《蚕桑通报》 2018年第1期
《蚕桑通报》2018年第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