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河南省主要可持续发展类型区的划分及分布探析

更新时间:2016-07-05

1 发展类型区的概念和意义

发展类型区是指在发展状态上具有相同或相近特征的地区的集合,就抽象概念上来说,是区域相似或相近发展特征的集中体现,它不是主观的判断,而是区域发展状态的一种客观反映。与国土面积全覆盖的各类区划所划分出的区域不同,发展类型区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划分的若干主要特征相同但次要特征有异的特殊区域类型,它可以从属于某种更高层次的区划,也可以游离于区划之外。一般来说,发展类型区不反映地区间的相互联系,只反映不同地区在发展特征尤其是主要发展特征上的异同,因此它不一定是空间上连续的区域,而只是代表着某个区域类型。由于一个区域可以拥有一个以上较为显著的发展特征,不同的发展类型区在划分时甚至有可能是相互重叠的。发展类型区涵盖了区域的主要发展特征,是特定区域的基础背景,正因为如此,不同的区域可以视为某一种发展类型区与当地具体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结合。研究发展类型区,探讨其基本特征,是解决特定区域问题的重要前提。

区域实际上是各种发展类型区与不同的自然、人文背景在空间上的叠加,划分发展类型区就是从区域角度研究可持续发展、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发展类型区是不同的区域发展特征的总结,其类型的划分也依照着不同的标准,这些标准主要是根据不同类型区的发展方式和发展特征而确定的。如以城镇生活为基础背景,以工业、服务业为经济主体,以资源、要素高度集约利用为特征的城镇发展类型区;以农村生活为主要背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各类农业开发类型区;以矿业开发为主要活动,需要在发展方式和生态保护方面重新调整的各类矿业开发类型区;以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较弱,生态环境对发展方式较为敏感、要求资源环境与发展相协调为特征的各类生态脆弱区和生态敏感区等,这些发展类型区,主题鲜明、特征各异,它们与不同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相组合,构成了丰富的区域发展景象。区域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区域的发展特征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区域发展条件的改善而有所变化,因此,对于一个特定区域来说,其从属的发展类型区也会有所变化。如属于农村发展类型区的区域会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逐步过渡到从属于城镇发展类型区的区域;某些生态环境基础良好的区域会随着内外影响因素的变化造成生态平衡被打破,成为生态脆弱区等[1]

总的来看,发展类型区是区域的本底基础,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加强对不同类型区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它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总结其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出不同类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模型,强化典型区域的发展示范作用,是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如图3所示,在配电网故障时,可以获取多个故障指示器上报的故障信息。每一种故障信息都可以确定一定范围的故障区段,然而信息畸变的出现,使得每一种故障信息确定的故障区域都存在错误的可能性。而证据理论可以融合多个证据,综合考虑多个证据的决策,可以提高决策的可靠性。

2 发展类型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2.1 发展类型区决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发展类型区在区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背景作用,是区域最主要发展特征的体现,因而区域的发展必然会深深地打上发展类型区的印记,其发展也将围绕着相应的发展类型区的基本特征来进行。以各类城镇为例,尽管从规模、产业结构等方面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不同类型的城镇也各具特色,但都属于以人口、经济、社会等要素在空间上高度集聚,以二、三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城镇发展类型区的范畴。城镇的一般特点是:人口集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活动活跃而频繁,内外的人流、物流、能量流、信息流川流不息,能够为其中的居民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设施和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等。其可持续性取决于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就业、能源利用、交通通信设施完善、防灾减灾备灾等多个方面[2]。有鉴于此,城镇发展类型区的可持续发展将围绕着城镇的基本特征和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如城镇经济文化发展、城镇发展空间的有效利用、居民生活与就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镇环境改善、社会协调等,每一个具体的城镇都在这一个框架下依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确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由此可见,发展类型区作为该类型区域一般发展特征的综合体现,规定了该类区域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区域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区域发展基础之上的以人口、自然、经济、社会、环境诸要素相互协调并进行良性循环的一种发展状态,毫无疑问,其发展方式也会受到区域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发展类型区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城镇密集区作为工业化、城镇化的载体和未来主要的人口集聚区,其本身对于可持续发展有着明确的要求,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要为居住在其中的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人居环境。农产品主产区作为河南农村的原型,曾为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目前这类区域普遍存在着农民收入低下和经济积累薄弱问题,急需在增强自身实力、实现良性发展循环方面有所突破。生态敏感区是指那些对区域总体生态环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大型生态要素和生态实体,其保护、生长、发育的好坏对于全省生态平衡的维持起着关键的稳定作用,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态约束是应该关注的重点,一旦这些敏感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河南省目前还比较脆弱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其恢复和良性发展循环的建立将会是一个漫长且成本巨大的过程。这些地区都是未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与热点,对全省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也极为重要,它们之间可持续发展的侧重也有所不同。城镇密集区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在于应遵循建设资源持续利用、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经济产业持续增长和城镇社会和谐发展的原则,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建设;农产品主产区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应集中在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转移、经济转型和良性发展循环建立等方面。生态敏感区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于可持续的资源开发利用体系的建立以及生态保持与恢复。

2.2 发展类型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

区域的协调发展要求有相应的政策手段来进行调控,以往按照行政区为单元所进行的各类区划或以产业领域为范围制定财政政策和投资政策,往往针对性不够,难以有效引导不同区域发挥优势,也难以解决不同区域面临的主要发展问题。而确定了区域所属的发展类型区,根据不同类型区的发展特征,从规范的角度可以设定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标准,在此基础上,对照这一标准,可以得出对应于某一特定区域的发展类型区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建立起引导区域发展的政策体系,包括区域布局政策、区域产业政策、区域投资政策、区域补偿政策、区域管理政策、区域公共财政政策、区域金融政策等。必须指出的是:这些区域政策的实施必须主要通过配套相应的政策工具(手段)才能加以具体兑现和落实,因此,要在确定所属发展类型区的基础上,结合各地的具体条件,明确各个区域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及其重点任务并具体配套相应的政策工具。

3 主要发展类型区的种类及划分标准

按照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设想: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而转变增长方式,积极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仍将是现阶段和未来一个时期发展的重点。根据河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我们认为:城镇密集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敏感区将在一个时期内作为河南省的主要发展类型区,对全省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背景限制作用,对这些发展类型区的可持续性研究对于河南省和谐社会建设和省域可持续发展环境的改善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设想,未来河南省城镇化的重点是:首先要加快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建设。切实加强对中原城市群建设发展的引导,统筹规划建设各城市间的高速公路、市际快速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群的经济实力和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使中原城市群发展成为中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城镇密集区,成为全省改革开放、东引西进的重要载体。其次要大力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4]。加快省辖市和重点县级市的发展,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壮大经济实力,增强辐射带动和服务能力,使其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最后是积极发展小城镇。省定重点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当增加,壮大规模,提高建设水平。集中发展一批具有潜力的建制镇,引导乡镇企业和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向城镇发展,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和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小城镇发展质量。据此,未来河南省城镇密集区将在现有基础上范围有所扩大,其中中原城市群地区将会是河南省主要的城镇化区域,外围地区的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较为发达的县市城镇化水平也将有很大提高。具体分布上与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划中的重点开发地区相吻合,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范围包括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三门峡等9个省辖市市区,以及所辖的12个县(市)和济源市、巩义市。整区域划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的县(市)为:郑州市的新郑市、荥阳市、新密市、中牟县,开封市的开封县,洛阳市的偃师市、伊川县,平顶山市的宝丰县,新乡市的新乡县,焦作市的沁阳市,许昌市的长葛市、许昌县,以及省直管县(市)巩义市。省级重点开发区域范围为重要产业带结点城市(包括县城),呈点状分布、局部相连特征。包括安阳、濮阳、鹤壁、南阳、商丘、周口、驻马店等7个省辖市市区和信阳市平桥区,17个位于重要产业带发展条件较好的县(市)或省辖市近郊县(市)以及省直管县(市),国家农产品主产区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城关镇、少数建制镇镇区以及产业集聚区。整区域划为省级重点开发区域的县(市)为:郑州市的登封市,开封市的尉氏县,洛阳市的孟津县,焦作市的孟州市,安阳市的安阳县,新乡市的卫辉市,濮阳市的濮阳县,三门峡市的义马市、陕县,南阳市的镇平县,周口市的项城市,驻马店市的遂平县,以及省直管县(市)兰考县、汝州市、长垣县、永城市、固始县。

A组30例患者术后月经来潮时间、月经周期、月经血量、6个月内月经周期延长率分别为(35.68±5.89)d、(5.88±1.42)d、(56.35±9.46)ml、8例(26.67%)。B组22例患者术后月经来潮时间、月经周期、月经血量、6个月内月经周期延长率分别为(62.49±6.78)d、(6.52±1.74)d、(84.83±15.32)ml、0例(0%)。而两组患者月经来潮时间、月经周期、月经血量、6个月内月经周期延长率对比的t值分别是16.621、1.587、8.807、9.185,P=0.000,差异有显著性。

4 主要发展类型区的空间分布

4.1 城镇密集区

猕猴桃果酒:实验室自制,酒精度10% vol;乙醇、异丁醇、异戊醇均为色谱纯,购于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亚硫酸钠、盐酸副玫瑰苯胺、甲醛、FC显色剂、碳酸钠、一水合没食子酸均为分析纯,购于成都市科隆化学品有限公司。

4.2 农产品主产区

河南省土地类型构成中,平原面积9.3万平方千米,占55.5%;丘陵面积2.96万平方千米,占17.8%;山地面积4.44万平方千米,占26.6%。根据有关部门对土地资源的适宜性评价,宜农耕面积约占总面积的60%以上,目前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占到全国的10%左右。农产品主产区是指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承担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重要任务的农业地区,与主体功能区划基本吻合,具体包括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和豫西山丘区的66个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县。

4.3 生态敏感区

生态敏感性是指区内生态系统对各种自然和人类活动干扰的敏感程度。对区域总体生态环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大型生态要素和生态实体来说,不同的环境因子对其保护、生长、发育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因而对于不同的影响因子而言,生态敏感区的范围也有所不同,但主要分布在豫北太行山、豫西伏牛山、豫南大别山等区域,东部农区也有分布。

根据河南省生态系统特征和生态环境主要影响因子,参照河南省环保局所做的“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和河南省地质学会所做的“河南省生态环境遥感综合调查与评价总结报告”,我们选择土壤侵蚀、酸雨、风沙、水环境和地质灾害、水资源胁迫性等进行生态过程敏感性评价。综合来看,河南省生态敏感区主要分布在豫西北太行—王屋山区、豫西伏牛山区、豫南桐柏—大别山区,豫西北、豫西、豫南山区属中浅山丘陵地区、森林覆盖状况较好,是河南省中东部平原人口稠密区域的主要生态屏障,但对地质灾害、土壤侵蚀、酸雨破坏等十分敏感,一旦出现生态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全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达良俊,李丽娜,李万莲,等.城市生态敏感区定义、类型与应用实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97-103.

[2]常俪.中原城市群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0.

[3]郜国玉.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5.

[4]何臣局.湖南农业与农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4.

杨文新,王鑫
《创新科技》 2018年第2期
《创新科技》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