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时期农地流转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对策探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使大规模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领域,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地区农地闲置抛荒现象也呈加速蔓延趋势。为改善农地闲置抛荒现象、提高农地使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民生水平,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从2004年至今,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与推进农业发展相关。特别是2013年中共中央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在政策上首次提出鼓励工商资本跨界进入农业,并引发了资本下乡的热潮。近年农地流转规模均保持增长态势。[1]14

农地流转是通过推动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高农地生产效率,期望最终能达到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目的。然而,在现实的实践中,农民转让农地经营权之后,一些地方的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障、权益保障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凸显。学术界普遍认为,流转农村土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在当前的农地流转大潮中,怎样能够既推进农地高效流转,又能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以农民“生活质量”体系中的经济性收入、保障性民生、生活环境等变量为研究对象,探析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民生活质量所产生的影响。

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国家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而提出的,主要目的在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地流转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与农民生活质量有密切关系。下文将结合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对新时期农地流转与农民生活质量的关系进行简要辨析。

(一)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

生活质量的实质是生存、生命状况的优劣程度。[2]3显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必经之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充分则是农村的发展不充分。要满足我国农民群体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须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进而才能提升农民生活质量。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依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产业兴旺旨在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态宜居旨在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乡风文明旨在构建文明乡村;治理有效旨在建设和谐乡村;生活富裕则旨在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可见,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为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与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简言之,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已成为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

(二)农地流转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鉴于此,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未来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3]11韩部长这一阐述为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和农民的未来生活勾画了一个美好的蓝图,同时也说明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要从发展农村产业、提升作为农民的自豪感和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来实现。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增强农民职业自豪感和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三个不同的方面,在此过程中必须把这三个方面看成一个整体,“三位一体”地推进发展才能更好地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而将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整体的重要载体便是农地。

所谓举象,就是引导学生将故事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从而实现故事视域和生命视域的融合。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大量积淀相关的感性形象,营造故事的情感场,渲染、铺陈、强化,以学生可感的画面、形象为拨动心弦的载体,或设身处地,或身临其境,或感同身受,或心驰神往,师生共同进入一种“忘我”的精神状态。例如,《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一课中,教师为学生讲述了民工父亲的故事,课件上展示出一幅幅画面:低矮的工棚、炎炎烈日下的脚手架、瓢泼大雨中的三轮车夫……随着故事的铺陈、画面的累积,学生被深深感动,像在,境在,情在。

首先,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变革。当前农村地区土地存在经营分散、流动性差、抛荒的现象,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主要障碍,农村土地流转改变了过去我国农村土地经营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专业合作集中经营,增强了农村农业产业的规模化水平,促进了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了土地利用资源。在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下,一批又一批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现代化企业相继成立,探索出了一套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程序,提高了农村土地流转效率,特别是在土地流转中采用的“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土地流转政策,将大量的资源转向农业,促进了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器械、科学化农业管理举措在农业领域的实施和推广。同时,将农业产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连结成相互联系的产业链,有效的解决了当前农业生产与农业销售之间的矛盾,促进了农业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方向转变。

研究数据用SPSS20.0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进行表示,t值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其次,土地流转增强了农民职业自豪感与幸福感。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对我国乡村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项制度的推行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在我国出现农地流转之后,一些地方通过引进工商企业,让其按照市场原则和因地制宜原则对流转的农地进行连片规划,集中规模经营,实现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健全,农民收入日益增加,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得到提升,让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得到了实际性的收益,增强了农民职业幸福感。

黄河下游移动式不抢险潜坝通常位于河滩地的前沿。所谓潜坝的可移动性,是指当不抢险坝需要拆除时,可先拆卸连系帽梁和连接销轴,再拔出桩体,达到重复使用。施工阶段当桩体压入土中时,主要承受压力;当桩体从土中拔出时,则主要承受拉力。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析后不难看出,农地流转存在通过增加家庭人均纯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强农户感受效用等方式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可能,也存在可能导致农民失地、农地流转资本主义化、农地流转管理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降低农民生活质量的风险。农地流转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民生活质量,农民生活质量的变化也影响着农地流转的进程。诚然,农地流转是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农地流转制度尚未健全之前,必然会因其冲击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而催生若干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问题。

当前造成农民工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经济增长动能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减少了适合农民工就业的岗位。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之后,经济发展方式由过去的规模速度型增长转换为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原本为农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建筑、钢铁和煤矿等行业更加注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这些行业在转变发展方式后能够提供适合农民工的岗位数量大幅减少。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红利逐渐消退,企业更加倾向于投资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再加上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群体的数量日益增大,近年来教育部公布的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历史新高。[10] 相比农民工,综合素质更高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更容易获得企业青睐。由于农民工自身受教育的程度难以适应生产技术变革所要求的职业素养,农民工的就业空间变窄。因此,在作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农地被流转之后,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的农民群体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也许会面临就业机会减少、就业不稳定或就业无保障等问题。

农地流转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问题

β过小,会使刀刃后部击打剪切过的烟苗,造成损伤;β过大,会造成对烟苗的撕裂,影响剪切效果,一般取值在10°左右。由此,α取值宜在100°左右。

再次,土地流转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农村土地相对于城市土地而言,大都畸零不整,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匮乏,通过土地流转中对土地的二次规模化整理,可以有效的调整农村土地结构,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生产道路建设、防护林建设,增强农村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有效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优化了农村土地结构,加快了现代化农业生产时代的到来,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查询概率矩阵,可以预测出下一个可能出现的状态,得到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模型计算值分别为0.501、0.474 7、0.482 2、0.508 1、0.531 8、0.560 9、0.569 7、0.540 7、0.529 4。

(一)就业问题

总的来说,提升农民生活质量需要农业产业良好发展、农村基本设施推进完善、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地作为实现这三个方面目标的重要载体,推动农地有效流转已成为新时期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农地流转后,涉农工商企业能雇佣一部分农民留在农村参与农地规模化集约经营,但其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有限,大部分农民工会转移到就业机会相对较多的城镇谋求发展。在从农村转移到城镇谋生的进程中,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就业机会,农民工必须通过接受再教育或入职培训,以此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适应农业以外的职业要求。鉴于此,《“十三五”规划》也提到,在未来要让贫困家庭子女、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能够接受免费的职业培训。然而,由于我国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农民工能够获得诸如职业培训、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培训等再教育活动的机会和渠道相当有限。此外,在大规模农地流转促使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同时,还带来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教育问题。在农地流转热潮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转移到城镇生活学习。然而,由于城市教育资源开发增长速度难以满足大量农民工子女进城学习的需求,许多农民工子女不容易获得进入正规公办学校进行学习的机会。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长此下去不仅会影响农民工子女日后的发展,还会影响农村户籍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育培训问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农地流转理论上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农户承包的土地集中起来,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生产设备来实行规模经营,从而解决农村土地闲置抛荒造成的单位农地面积产出下降、传统农业生产效益降低等问题,实现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目标。有研究发现,“相比没有参与农地流转的家庭,参与了农地流转的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更加明显。”[4]144、“农地流转可以提高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但与此同时,农地流转使农业生产效率达到最优水平要符合一个适度经营规模区间。”[5]947、“农地经营权流转后农户感受效用相对农地流转前提高1.45倍”。[6]320这些研究表明农地流转可以从家庭人均年收入、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户感受效用等方面来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根据当前已有研究成果,理论上我们可以得出农地流转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的结论。但在实践中,并非是只要实施了农地流转就一定能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农地流转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利于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因素。例如,“政府和‘村两委’对农民流转农地使用权的代理行为可能会违背农民意愿,损害农民利益。”[7]12、“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强制农户流转承包地、土地流转资本主义化的问题”[8]22、“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地流转管理和服务体系不健全”[9]108等现实困境,会增加农民企图通过农地流转来提升生活质量的风险。

(三)社会保障问题

土地历来被视为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除了能满足农民衣食自给自足外,还有保障农民不失业、可养老等社会保障功能。农地流转会将农民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分化为土地承包权和土地使用权。农民通过转让土地经营权获取一定报酬的同时,土地保障功能弱化趋势也开始显现。农地流转前,农民通过比对经营农地和进城务工收入效益,进可转移到城镇务工,退可留守农村经营农地。农地流转后,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高度取决于城镇就业环境。就业好则社会保障水平高;如果就业前景不乐观,农民则无法退守农村经营农地,生活质量遭受严重不利影响。此外,农地流转的低报酬也难以支撑农民的社会保障需求。有学者对农地流转价格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农地流转的实际交易价格远低于估算的应有价格。 [11]85换言之就是,农地流转价格偏低,农民通过转让土地经营权获得的收益难以维持较好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四)权益维护问题

除上述就业、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等问题外,农地流转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农民权益维护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农地流转合同不规范所引起权益纠纷。有研究指出,因为法律意识不强,农民在转让土地经营权后很少主动要求签订流转合同,而且签订的农地流转合同也存在流转期限不明确、租金支付时间不具体等不规范问题。[12]174一旦发生农民与涉农工商企业发生权益纠纷,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很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且,现阶段农地流转价格增长机制不完善,农民难以享受与权益相适应的发展成果。农民拥有的农地承包经营权应该给农民带来收益,且这种收益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但现实中农民的收益并不因涉农工商企业效益的提高而增长。

新时期以推动农地流转为契机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建议

农地流转是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助力农民实现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研究农地流转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也是希望能够有助于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因此,对于农地流转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问题,下文给出几点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长方式、动能都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方式转变,增长动能也从投资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会导致吸纳大量农民工的传统行业就业岗位锐减。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农民工需要寻找新的就业出路,政府则应该在统筹推进公共培训服务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而营造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则需要政府和农民共同的努力。政府要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制定并贯彻落实优惠政策以助力于农民创业就业。农民则需要通过公共培训不断学习、更新认知结构、拓宽视野来适应创业就业潮流,最终达到提升生活质量的目的。

(二)健全教育服务体系

教育服务体系包括公共培训服务体系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农地流转引发的教育培训问题在公共培训服务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领域都开始凸显,具体表现为:农民迫切需要通过公共培训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新工作岗位要求的需要与公共培训提供数量不足之间的矛盾;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快速增长的教育需求与城镇教育资源相对紧张之间的矛盾。健全教育服务体系,不仅能增强农民适应社会发展的本领,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能够使农民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同时还是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国家有必要加大对公共培训的财政投入,为有失业风险的农民提供公共培训服务。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培训。其一,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民工拥有参与社会发展的立身之本。其二,提供创新创业培训,让部分农民投身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潮流中去获得发展。此外,国家也有必要加大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行业的投入,努力搭建全民共享的教育平台。教育强则青年强,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国家应以解决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快速增长的教育需求与城市教育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为抓手,加大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行业的投入,大力开发教育资源。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等内容构成,我国目前的保障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水平更低。但这符合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在农地流转前,强大的土地保障功能与低水平社会保障的相对稳定状态维系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凭借种地便可保障家人基本的衣食住行,土地发挥着主要保障功能。此时,除特殊困难家庭,农民对社会保障水平要求较低。农地流转后,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打破了过去低水平的社会保障所保持的稳定状态,农民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加大,对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的期待日益强烈。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必须要做的工作。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完善失业保险机制。这样一来,即使农民失业也能通过获得物质帮助、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方式来保障基本的生活,不至于生活质量断崖式降低。第二,推动农地流转与养老保障适度挂钩。养老保障是土地保障功能的重要内容之一,历来为广大农民所重视。面对农地流转可能带来的养老风险,国家可出台政策要求涉农工商企业在承包农民的农地经营权后,必须适当给转让农地经营权的农户家庭成员缴纳适量的养老保险费用。第三,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农地流转后,大量农民将转移到城镇工作。他们长期生活在城镇,但不能享受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医疗资源,而且异地患病报销程序复杂和限制条件多,这些现实问题都要求要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便民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第四,优化社会福利体制机制。这样可以让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农民。切实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以此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四)优化相关法律法规咨询服务

农地流转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一旦发生权益纠纷,农民作为弱势群体难以通过合法有效的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除农民自身的因素外,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地流转相关法律政策咨询服务受众面窄、渠道单一。所谓受众面窄,是指能够提供农地流转相关法律政策咨询服务的组织数量较少,而且一般只有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享受到这样的服务。这些限制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民获得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所谓渠道单一,是指现有能提供农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咨询服务的组织大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政府和相关的NGO组织对此尚未高度重视。而优化农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咨询服务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对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有重大影响。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通过开设与农地流转相关的法律法规咨询网点和实地咨询服务,同时鼓励相关的NGO组织义务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并为需要的农户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让农民在遇到权益纠纷时能通过多种合法途径实现维权,保障农民的生活质量。

[ ]

[1] 利基研究院.我国土地流转市场现状分析报告[R].北京:利基研究院, 2017:14-15.

[2] 焦岚.心理生活质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3] 韩长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紫光阁,2018(1):11-12.

[4] 李中.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收入——基于湖南邵阳市跟踪调研数据的研究[J].经济地理, 2013(5):144-149.

[5] 鄢姣,王锋,袁威.农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与农业生产效率[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7):947-955.

[6] 郭斌,孙夏.农地经营权流转前后农户感受效用对比分析——以关中地区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2):320-324.

[7] 李菁,刘旭玲,赵毅.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土地流转风险评估[J].中国房地产,2016(24):11-20.

[8] 韩松.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的现实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法学,2012(1):19-32.

[9] 王莹滢.加快推进辽阳市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8(7):108-110.

[10] 邓辉. 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20万人[N].光明日报,2017-12-07(012).

[11] 翟研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34(11):82-86.

[12] 杨香合,刘亭. 农地流转的规范化问题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0):174-176.

张健丰,曾凯,仲萝翔
《滁州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
《滁州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