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外来建筑文化影响下的东北近代火车站建筑

更新时间:2016-07-05

一、历史背景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沙俄为了掠夺和侵略中国,在中国东北开始修建中东铁路,中东铁路催生并带动了近代东北地区城市化的发展,逐渐涌现了中东铁路沿线的哈尔滨、奉天、大连等具有代表性的新兴城市。日俄战争后,日本获得了中东铁路长春以南支线和旅大租借地的控制权,铁路沿线各个城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同时,大规模涌入的外国移民带来了与中国本土完全不同的文化表现在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中东铁路以及日后的南满铁路沿线各个城市均成为外来各种建筑文化实践的场所,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明显“西洋”特征的建筑。

二、东北近代主要火车站建筑

(一)哈尔滨老火车站

哈尔滨老火车站始建于1899年,设计者是当时中东铁路的总工程同时尤格维奇,1926年扩建后,面积达到3149m²。

哈尔滨老站从功能上看,其布局比较严谨而合理,平面呈“山”字形,主要由一、二、三等候车厅及中国人候车厅和餐厅五个大厅构成,每个候车厅大约800m²。除此之外,还设有软席候车室、售票厅、餐厅、办公用房、行李房服务员室、警察室、站长室、小卖部等。建筑正中是中央门厅,高9.07米,是整个建筑的核心,其它几个候车室通过门厅联系在一起,成为流动而连续的空间,各候车室有独立的出入口及检票口,便于人流的集散。

在新一轮的辽宁振兴中,人才政策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在毕业生的留辽政策方面,政府在住房、贷款、创业、就业等多方面给予了扶持;在外地人才的回流方面,政府也在多方筹措,提供更多的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同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放权力度,转变服务理念,优化办事流程。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问题上,政府部门可以更加细化政策,明确相关条件与资质,说明政府的政策与扶持,这将对历史文化街区新一轮的发展、变革提供了有力的机会和保障。

哈尔滨老火车站在建筑风格上依然保持古典主义的横三纵五的构图方式,但在立面上采取了不完全对称的形态,以主入口及两个次要入口为构图中心,入口两侧竖起高大的楔形巨柱以强化主入口,饰有双层线脚,巨柱顶部线脚丰富,均为柔滑的曲线,正是这些曲线做法使原本尺度较大的柱子显得活泼丰富。两个居柱之间即是主入口,主入口下部是两扇饰有曲线门棂的大门,门与门之间饰以圆环状线脚;大门上方是一尺度较大的扁圆形窗,柔美自然,饰以曲线的贴脸,墙面上刻划曲线的站名字母,丰富而不凌乱,柔美而不夸张,极好地烘托出主入口的空间个性。正立面部分墙面突出屋顶,这种做法类似于欧洲中世纪风格的女儿墙,上下贯通。其余部分露出坡屋顶轮廓,于是形成高低起伏的建筑轮廓线,从而具有较强的韵律感。背立面的设计也采用了不完全对称的设计手法,大门也是位于整个建筑的右侧,使得整个立面虽然严肃但也不乏趣味。左立面采用了与正立面入口处相似的巨柱处理方法,右立面将左立面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哈尔滨老火车站的四个立面风格一致,但形式均有差别,且各个立面均采用了不完全对称的构图方式,使得老火车站从各个角度均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辽宁总站建筑主体还是体现了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特点,在装饰和细部处理上则受到了当时非常流行的新艺术运动和装饰风格艺术的影响。同时,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也出现在装饰细节当中,表现出中方、西方,古典、现代多重建筑文化折衷的特点,体现出一种从新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发展的趋势,是折中主义建筑的一个优秀作品。

辽宁总站正面(南立面)设三个入口,主入口为购票及进站入口,两侧的次入口分别为站务入口及候车室入口。中央候车大厅三层通高,空间高大;大厅两侧是三层高的站房,底层主要用作旅客用房。两侧平屋顶建筑的檐部装饰了一些经简化的西方古典主义式样的细部,正厅入口处做大挑檐,用10根混凝土柱支撑。杨廷宝先生早年留学美国,深受当时西方古典主义、折中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之影响,辽宁总站作为他回国第一个设计作品则充分展现多种西方建筑艺术风格。总的来说,辽宁总站依然采用古典主义三横五纵的构图方式来突出中央半筒形的主体大空间以及入口处,但设计者并未完全拘泥于传统严肃的古典主义坡屋顶、山花、柱式等元素,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建筑的女儿墙平屋顶、水平线脚简单,仅在传下做了具有明显是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风格的集中装饰,门窗周围又有中国古代建筑元素的抽象化的表达,立面则采用瓷砖与水泥抹面形成材质上的对比。

哈尔滨老火车站建筑的设计非常精彩,是典型的“新艺术运动”风。一眼望去,哈尔滨老火车站通体的柔软曲线装饰令人眼花缭乱--曲线的门窗、曲线的墙墩、曲线的铸铁线条装饰、曲线的女儿墙甚至曲线的车站名称,犹如各种自由曲线的海洋,如一首欢快的乐曲,时而高昂,时而低回,节奏感极强,是哈尔滨近代建筑中新艺术运动最为典型的作品之一。

日俄战争之后,日本从俄国人手中获取中东铁路长春至大连段的实际控制权,作为东北地区本土势力的奉系军阀为了与日本等外来势力相抗争,则决定修建京奉铁路辽宁总站与日本满铁控制的奉天驿(今沈阳站)相抗衡以部分夺回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既得利益。

哈尔滨老火车站立面以各种形态的窗作为主要的设计元素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各种形式的窗组合运用,极大丰富了建筑造型,同时使得建筑立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窗间墙饰以同心圆环与三条竖线结合的抹灰装饰,这种装饰更多地出现在墙面的装饰上,或呈同心圆环与三条竖线合的形式,或呈与水平线条结合的形式这种装饰后来广为其他“新艺术”建筑所结效仿,成为哈尔滨“新艺术”的构图要素之一。

(二)京奉铁路辽宁总站(沈阳老北站)

京奉铁路辽宁总站(今沈阳铁路分局机关办公楼)位于今沈阳市和平区总站路。是由我国著名建筑师杨廷宝先生于1927年设计。辽宁总站包括了货场、行李房、餐厅、旅馆、车站广场等设施一应齐备,总建筑面积近7000m²,是当时继北京前门站、山东济南站之后,由我国建筑师设计建造的国内最大的火车站。

林语堂:精于手艺的人,不用规矩就可以画圆或直线,那是因为他的手指和使用的工具已化合为一,可以专心致志而不受拘束。因此,忘记了有脚的存在,鞋子穿起来就舒服了;忘记了腰的存在,皮带束上也舒适了。

奉天驿(即沈阳站)迄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它是南满铁路沿线保存最为完好、风格最鲜明的历史建筑,是百年前日本对我国东北进行殖民统治的见证;对于建筑历史,它又是世界建筑艺术发展的一个珍贵样本。

由图5可知:对于预制裂纹花岗岩仅在失稳破坏阶段接收到了较大的电荷感应信号和微震信号,信号幅值分别达到最大值50pC和6×10-3 m/s,而在失稳破坏阶段前无明显的电荷感应和微震信号。

广东省内化石能源资源匮乏,缺煤、少油、乏气;水电开发基本饱和,新能源发电开发潜力大。2015年自产量仅占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1.9%;近年生产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增长点在一次电力;为了适应能源消费需求的增长,外部能源供应量不断增加。

(三)奉天驿(沈阳站)

杨廷宝先生按照当时业主要求延续了京奉铁路前门火车站的建筑风格,采用了中轴对称的布局形式。其位于中轴线上的主体部分为跨度20m、长30m的半圆筒拱钢屋架,拱顶距室内地坪25m,以形成大空间的候车大厅。半圆筒结构运用通透的玻璃窗围合,较好的实现了候车厅高大空间的采光要求,体现了结构、空间与形式相统一的现代主义风格。这种拱形的建筑造型在欧洲近代火车站建筑中也被广为采用,可以看出,当时西方建筑风格已经开始在中国近代建筑形式中得以体现。

1909年,受日本政府扶持的“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在奉天原来俄国人的小站“谋克敦” (茅枯甸),亦即今货运场的南面开始建设新站,名“奉天驿”,这就是现在位于和平区胜利南街2号的沈阳站。

来吧,快来吧,橘红,我等你。老沟林场回来后,就盼着这一天,等着这一天。喜孜孜的脸上,幸福的泪水放着光亮。他用衣袖擦干眼泪,将信收进箱子里。

奉天驿先由帝国大学的泰田毅于1908年设计,后因泰田毅中途病故,后由吉田宗太郎完成。1909年开始在奉天原来俄国人的小站“谋克敦”的南面建设,主体建筑于1910年9月完工并投入使用。沈阳站1910年建成以后,先后经历了1926年和1934年的两次扩建,陆续共建成四个候车室,建筑面积为6555平方米,它是当时东北地区最为重要的客运中转车站。奉天驿是一座俄式风格与日式风格相结合的两层高的红砖建筑,一楼作候车室用,二楼则是当时鼎鼎有名的“大和旅馆”,客栈内有20多间客房。它在平面布局上讲究严格的轴线对称,正立面仍采用横、纵分三段式的古典主义经典的构图方式和比例,中央和两翼角楼上各设大小不一、不同特点的绿色铁皮穹顶,穹顶上开设圆形天窗,形成良好的构图效果。富有韵律的山花墙处理,增加了节奏感。红砖墙壁与白石砌成的线脚、门窗框、墙角交相辉映,色彩明快。中央入口雨棚为钢结构,是日本“唐破风式”曲线,整个建筑比例均衡,形式纯美,气势非凡。奉天驿被认定为沈阳外来红砖建筑的典型代表,标志着“满铁新市区”引进“洋风”建筑的开端。

从建筑艺术角度来看,奉天驿是一座设计精良的折中主义建筑,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元素,它是日本近代建筑西洋化在海外地区的延伸,具有典型的“辰野式”建筑风格。沈阳站的设计者泰田毅和吉田宗太郎是日本第一代建筑大师辰野金吾的学生,奉天驿设计方案沿袭了辰野金吾的风格。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殖民者的铁蹄,日本新一代建筑师将日本本土所崇尚的代表帝国风范的风格带到了满洲、台湾等地,“辰野式”也就成为日本海外殖民地重要建筑设计的标准。

三、结语

东北作为外国侵略势力侵占中国的窗口,外来文化随着铁路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这种文化上的交融与影响也很直接的体现到了建筑上,造就了近代东北独特的西洋化的建筑风貌。而火车站作为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占领东北的第一站,均采用了当时国际比较先进的建造技术,建筑风格也是当时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艺术风格。火车站也几乎是当时铁路沿线城市最早出现的近代建筑,这些老火车站建筑无论从建造规模还是艺术风格上都是当时最高的水平,见证了这些城市因路而兴的城市发展历史和变迁,对于我们研究东北近代城市发展、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流,以及近代建筑的保护均有着及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吕海平、朱光亚.杨廷宝早年在沈阳的新建筑探索[J].华中建筑,2009,02.

[2]刘松茯.哈尔滨近代建筑的艺术走向[J].城市建筑,2005,11.

[3]刘松茯.西方现代建筑传入中国的前哨站:谈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特征和历史地位 [J].建筑学报,1996,11.

[4]薛林平,徐璐丝.中国近代火车站之哈尔滨老站建筑研究[J].华中建筑,2011,09.

[5]薛林平,石玉.中国近代火车站之沈阳老北站研究[J].华中建筑,2011,10.

[6]敖黎黎.大连近代殖民时期银行建筑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7]陈伯超,田冬,韩丽.先哲人去业永垂 洒下光辉映沈城——记杨廷宝早年在沈阳的作品 [C].北京: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三),2003.

吴佳玲
《大家》 2012年第20期
《大家》2012年第20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