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论文艺在审美领域对日常生活的超越

更新时间:2016-07-05

宗白华在其《美学散步》中提出人由五种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而介乎四五之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的心灵反映,并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可以说,艺术界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整体与物质界、伦理界、政治界、学术界、宗教界并列,是人生存所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甚至是各种人生境界中最高层次的需求。但艺术往往因为缺乏直接用途而被批评为“无用”,其实这种“无用”却是“无用之用”,是一种“大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个人有各自的生活经历,对于生活的理解都有着自己的趣味和体会,但这种看似众生万化的多样面纱下,每个人似乎都挣脱不掉衣食住行的束缚和生老病死的轮回,所以卢梭在其《社会契约论》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日常生活呈现平庸、功利、规则和分裂的特性,这些问题导致了人生的不健全和不健康,甚至是痛苦、疲惫和麻木。物质界、伦理界、政治界、学术界和宗教界的共同作用,是其形成的原因,而艺术审美境界是突破并解决这一问题唯一和根本之径。

一、审美以“超越”的精神拒绝日常生活的平庸

作为一个现代性概念,日常生活率先由法国哲学家列费伏尔在1933年提出,他在和古特曼合作的论文《神秘化:走向日常生活批判的札记》中论述了这个概念。所谓日常性,就是一种每天发生、通常习惯的生活状态,海德格尔把这种天天如此的刻板的生活状态定义为“平均状态”。平均状态是一种常人的生存论性质,在这种状态下的人是一种失去本真存在的异化了的人,这种人有两点特性:首先他是无个性的,其次是卸除了责任的。因此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常人以非自立状态与非本真状态的方式存在着。”这种沉闷平庸的日常生活很明显带有消磨人意志和个性的消极功能,从这个角度来说,打破日常生活的沉闷平庸,寻找富有诗意的生存方式,便成为追求独立自由、充满活力的人生的人们的必然选择。

但是科学、哲学、道德、法律,这些抽象而冷静的思想王国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反叛和超越的,因为日常生活的状态就是它们所维持的秩序,是它们的使命所在。王尔德曾经在《谎言的衰朽》说道:“我们的实际是要多乏味有多乏味,要多平庸有多平庸。……伟大的中产阶级梦想——它们平庸、卑微、乏味。”王尔德的语气是辛辣嘲讽的,现代社会物质水准的提升并不必然导致精神的升华,反倒可能使人变得刻板和平庸,失去了想象力和创造性。而只有审美,才会通过追求新奇来反叛和超越日常生活的平庸。从这个角度理解审美的超越性,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恶之花》这样的作品出现,为什么会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为什么会出现把新奇作为崇拜的先锋派,为什么整个现代主义运动会把自我和个性作为追逐目标。因为这些恰恰都是对刻板机械的日常生活的反叛和颠覆。而现代艺术家醉心于一种崇高、震惊甚至恐怖的审美体验也是源于对日常生活的超越:从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到尼采的《查拉斯图特拉》,再到毕加索的《安慰农少女》,从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到阿尔托的“残酷戏剧”,再到希区柯克的“恐怖影片”,无不洋溢着一破坏的快感。这些就是尼采所说的现代艺术追求的极端体验,究其根源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对“常人”生活日常性的否定和超越。

要从公司最高管理层出发建立起品牌意识,以及衡量、监测、追踪、培育自身企业的品牌价值意识,同时将品牌与企业的各部门发展有效对接,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都与企业品牌价值指标挂钩,让品牌建设的意识渗透进每一个企业人心里,让激励措施促进每位员工努力维护和提升公司品牌。

艺术弥补了生活的不足,并为生活提供了新的形式,审美具有超越平庸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潜在力量。

风井、管道井、设备间……这些公共设施也要收取精装费?近两年来,四川成都、湖北武汉、湖南长沙、陕西西安、江苏南京等多地业主由于不满公摊面积计入精装修费用的“潜规则”而进行维权,相关视频、照片通过微博、微信广泛传播。

当社会建成时,人便有了内在的冲突,一方面是自由的人,另一方面是规范的人,主体的人与客体的人相对立。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日常生活的道德、法律、规章制度往往使人的主观愿望一次次变得徒劳,规范的人逐渐吞噬自由的人,客体的人压倒主体的人,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趋向于“规章统治人”。巨人服从命令,而工人服从流水线、学生服从教科书,人只是日益成为规章的奴隶,而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个“铁笼”(社会学家韦伯的概括)。当然,这种现象是现代社会工具理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这种刻板的日常生活压制了人们对创造性社会生活的追求,使个体越来越满足于现成的俗套生活,按照别人设计好的模式去生活。

二、审美以“游戏”的精神克服日常生活的功利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功利不可避免地成为日常生活的特征,这是社会合理化的必然结果。不能否认功利心在人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就像作家没有资格指责工人们为工资而奋斗一样。但是功利态度却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态度,使之变得狭隘和局限,进而使人的整体生命异化成为局部性的生命,这就是日常生活功利性带给人的悲剧。

1875年5月20日,应法国政府的邀请,17个国家政府的代表正式签署了“米制公约”,确定了“米制”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制,并决定成立国际计量委员会和国际计量局。1977年5月20日,我国政府也成为“米制公约”的签字国。

道家在审美领域有一个经典命题,即“涤除玄鉴”,“涤除”就是使心灵空明虚静,抛弃那些余年和偏见,这样就可以看到深邃的东西。又如庄子的“心斋坐忘”,宗炳的 “澄怀观道”等等,都是强调游戏的精神。而在席勒那里,更是将游戏冲动视为人的本质的规定,是谓:“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席勒散文选》)这样,当我们不再以功利的态度来考虑问题,当我们把业余的游戏精神引入办公室和教室,审美便松动了刻板重复的日常生活,我们便可以在其中发现更多的美感愉悦,感悟到更深刻的生活真谛。

虽然,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从事文艺创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审美的游戏去弥补日常生活中功利的伤害。游戏可以唤起我们本真的童心和天真,只有在审美游戏中,人类才能在一段短暂的时间里,视功名富贵如浮云,彻底摆脱各种功利欲求对人的束缚,自由地来往于一个纯净的精神世界之中:青松巨石不再使人想到打家具、盖房子,而是想起高洁坚贞的人格;古老的建筑不再只是办公、居住、祈祷的场所,而是人类智慧和理想的象征;裸体雕像所引起的也不再是性欲,而是对匀称、和谐与力量的赞美;那些充满鲜血、阴谋、毁灭的悲剧不再引起人的权力欲望,而是令人产生崇高和同情的心灵净化。审美的标准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好与坏、善与恶、有用与无用的标准,而是超越道德评价的艺术标准——美与不美。野心勃勃的麦克白夫妇不会得到道德上的宽恕,心狠手辣的伏脱冷在社会法律看来也是个典型的流氓,五毒俱全的西门庆也会被视为放荡堕落的标本,“明里一把火,暗里一把刀”的王熙凤在生活中肯定是个毒蛇般的女人,然而,这些道德上的恶棍在艺术中却是不朽的艺术典范,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这就是审美对功利的超越。

三、审美以“自由”的精神挣脱日常生活的“铁笼”

基础研究是学科发展之本,是学科立足之基,做好应用性研究的前提,就是开展扎实而富有成效的理论研究,最终服务于现实问题的破解。

然而,当这些从事不同职业的不同的人进入审美领域之后,却能获得根据自己主观情趣进行选择的自由,使自由的人脱离规范的人的束缚,从规则中解脱出来。因为审美活动必须以每个人的自愿为前提,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在审美的领域里,谁也不能干预主体的选择,你不用担心因为选择《红楼梦》而不选择《金瓶梅》而触犯哪条规则而受到处罚,也不会出现一个领导上司强制你一定要喜欢巴尔扎特,讨厌托尔斯泰。你修养深厚,喜欢“阳春白雪”的高雅,我目不识丁,欣赏“下里巴人”的通俗;你幽欺风趣,自然爱看轻松的喜剧,我多愁善感,只为沉郁的悲剧而动情;你温柔善良,流连往返于纤巧细腻的江南风光,我鲁莽粗犷,一辈子与原始的大草原、戈壁滩为伴;你是堂堂男子汉,总是陶醉于长城式的崇高之美,我是婷婷弱女子,常常沉浸于飞天式的阴柔之美;你已老态龙钟,总想在古典风格中去寻求消逝的梦,我初出茅庐,每每在现代风格中追逐未来的理想……在审美中,一切都取决于主体对象对客体的选择,而不是客体对主题的规范和要求,一旦人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随心所欲地选择客观对象,人便能够超越客观法则,成为自我的主宰,甚至可以说,在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审美情趣就是上帝,客观的审美对象就是上帝的选民。

四、审美以“和谐”的精神弥补日常生活的分裂

就现代日常生活来说,对立与分裂日益显著:理性和感性的分离、物质对精神的侵蚀、社会与个体的矛盾等等。其实,早在18世界,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代表人物席勒就发现了现代社会的分裂性:“现在,国家与教会,法律与习俗都分裂开来了;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与报酬都分离了。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就把自己培养成了碎片……他不是把人性印压在他的自然本性上,而是仅仅把人性变成了他的职业和他的知识的一种印迹。”席勒的控诉可谓是一针见血的,他对社会分工造成的人性的分裂的认识是透彻的。但席勒的担心至今也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这种分裂更加趋向严重。

今天,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消费文化的兴起使日常生活借助于艺术日趋审美化,表面上是人的感性的解放,其实是工具理性更加残酷的控制。日常生活的理性原则极端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和人的外在活动,使人成了只有物质需要没有精神需要的“空心人”。人的感性和理性的分裂愈演愈烈,肉体得到无限的张扬,而精神似乎更加迷茫,更加无处安放。值得庆幸的是,弥补这种损失的审美一直伴随着人类,给人以本真的面貌。席勒在强调游戏冲动可以弥合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分裂时,突出的就是审美的这种和谐的潜能。韦伯坚信审美可以摆脱工具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刻板,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审美的具体性和形象性使人的感知经验得到全面的发挥,审美的虚构性和再创造必为人的想象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时间、空间,任它们自由驰骋进入无限和永恒,最后,审美更能使人类最隐秘、最受压抑的潜意识得到尽情宣泄的机会,并通过充满诗意的升华,由束缚走向自由。因此,审美的自由,不只是想象的自由,虚构的自由,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它通过解放人的感知、情感、想象和情绪把人的情感从理性中解放出来,从而使我们找到精神畅游的家园,使主体与客体达到统一。

结语

文艺虽说体现出某种“无用”,但这种“无用”却是“无用之用”,是一种“大用”。我们应以审美的视角看待日常生活,改变其平庸而乏味的状态,用美学的观点认识自己,倾听自己,改变自己,重塑自己,把自己从日常生活的工具理性的压制中解脱出来,把审美的观念引入生活,从而构建诗意的生存。

参考文献:

[1]周宪.美学是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三联书店,1989.

[4]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三联书店,1987.

[5]王尔德.谎言的衰朽[A].赵澧、徐京安.唯美主义[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李博文
《大家》 2012年第20期
《大家》2012年第20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