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档案鉴定理论演化规律研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档案理论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档案工作者和档案学者提出了一些理论来选择和保存档案。将这些档案理论串联起来的一条线索是围绕档案鉴定的讨论。鉴定是档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系到为什么称其为档案的问题。档案工作者是否应该或者怎样来选择成为档案的材料,已经成为理解档案理论的许多问题的关键,鉴定已经成为档案理论的代表。20世纪以前,档案工作者并没有注意到档案鉴定对档案理论的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外界环境的变化,这种对档案鉴定的轻视在减弱,鉴定逐渐成为档案理论讨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焦点。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档案鉴定理论已经成为档案领域中专业性的讨论焦点,但是经过二十多年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背景的变化,适用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档案鉴定理论已无法完全适用于21世纪的信息社会。在本文中,笔者对档案鉴定理论发展过程进行了挖掘,对档案鉴定理论的演化规律进行系统分析。本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

(教学心得:按层计算是学生之前的魔方活动经验使然,因此得到27块也是顺理成章。不过,听到这名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的回答,笔者心里非常开心!教育培养的不是听话的学生,而是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这名学生的发言不仅有质疑,而且还有自己的推断理由。这样的批判性思维值得鼓励,这也是数学实验课要落实的重要目标。)

1 档案鉴定理论分析

1901年,德国档案学家海因里希·奥托·迈斯奈尔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档案的鉴定原则和标准,但是,他的“高龄文件应该受到尊重”、“避免极端”、“选留过多是一种罪过”等鉴定思想更像是格言性质的标准,而不像严谨的标准,因此本文将从“行政官员决定理论”进行分析。

1.1 行政官员决定理论

“行政官员决定理论”的提出者是任职于英国公共档案馆的希拉里·詹金逊,其基础思想是:档案工作者不宜参与文件的鉴定和销毁,档案文件鉴定工作由行政官员来决定。詹金逊将档案馆定义为记忆的组成部分,强调档案“证据的神圣不可侵犯性”。这一观点的提出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产生了大量的文件,由于机器打印技术的产生,这些文件的数量比人们预期的要多得多,对档案的鉴定工作迫在眉睫。詹金逊在受命整理战后文件之前的主要工作是对中世纪档案的整理工作,詹金逊认为,中世纪的档案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文件都是在业务活动中产生的,行政官员最了解文件的价值,因此由行政官员决定档案的存毁问题,档案工作者不参与鉴定。

1.2 文件双重价值鉴定理论

“文件双重价值鉴定理论”是由任职于美国国家档案馆的西奥多·谢伦伯格提出的。谢伦伯格将档案的价值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原形成机关的原始价值,另一种是对其他机关和非政府方面利用者的从属价值,谢伦伯格注重对档案的从属价值的研究,将档案工作者定义为文件选择者,增加了档案鉴定的主观性。“文件双重价值鉴定理论”的提出背景是美国国家档案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的文件数量,技术的快速改变带来了快速扩张的档案文件复制品,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历史学家和社会大众依赖于获取档案进行的快速增长的研究兴趣。

1.3 社会分析鉴定理论

3.3 归纳总结,交流汇报 介绍生物学家为了研究方便,人为地将有丝分裂过程划分为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5个时期。关于5个时期的划分,教师提出问题:“分裂过程中各时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在比较5个分裂时期的照片、模式图、FLASH动画的基础上,要求各小组归纳总结各时期的主要特征,并派代表上台交流汇报。

1.4 黑盒子鉴定理论

宏观鉴定理论是加拿大档案学者特里·库克提出的,文献战略是美国档案工作者海伦·塞穆尔斯提出的,他们的思想是基于“职能”的鉴定思想,其核心思想是根据社会职能背景,确定文件的优先级。宏观鉴定理论和文献战略的提出背景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档案学者对来源的重新发现,加拿大政府信息公开立法为加拿大国家档案馆实施宏观战略提供了法理基础,后现代主义思潮为宏观鉴定论和文献战略提供了思想源泉。

1.5 宏观鉴定理论和文献战略

“黑盒子鉴定模型”是美国的大学档案工作者弗兰克·波尔斯和茱莉亚·马克斯·杨提出的。波尔斯和杨借鉴了谢伦伯格和布里奇福德的思想,增加了他们工作中的经验,于1985年建立了“黑盒子鉴定模型”,它包括情报价值、保存费用和影响鉴定相关事项三部分。“黑盒子鉴定模型”的提出背景是美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保存费用的问题,另外社会研究方法的变化也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

2 档案鉴定理论发展规律

2.1 规律一:变革——档案鉴定理论符合范式转化规律

通过对中国档案鉴定著作、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的分析,笔者发现在对档案鉴定的原则、标准、实施方法等系统性的论述方面是高校学者比较多,而在实践中对档案鉴定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等方面是实际部门的档案工作者论述较多。很多理论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易于传播的思想,然后由实践进行验证和改进。与其说这种思想是一种理论,不如说它是一种假设,如宏观鉴定思想提出时,先有一个理论框架,然后提出一些假说,然后再在政府部门进行实践、验证,最终的结果可能是确定了假说的正确性,也可能是将假说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修改和完善,也会出现假说完全不成立的结果。宏观鉴定理论实质就是职能鉴定,加拿大政府应用“宏观战略”在他们看来是比较成功的,但是澳大利亚政府在应用职能鉴定法时就不成功,至少在电子文件系统中,他们对于数据的检查非常受挫,最后,他们吸收风险管理的概念决定哪些文件应该保存。因此,如果中国档案学界想在世界档案鉴定理论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那应该培养档案实践部门创新发现的能力,由档案理论学者与档案实践部门工作者共同合作,发展出适合新时代的档案鉴定理论。

以詹金逊所著《档案管理手册》为标志,即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档案鉴定理论进入了常规科学阶段,文章分析了基于“证据”的档案鉴定理论范式、基于“利用”的档案鉴定理论范式、基于“社会分析”的档案鉴定理论范式、基于“定量”的档案鉴定理论范式、基于“职能”的鉴定理论范式的解谜和危机。文章提出了新的危机,即职能鉴定理论回避了“选择”最重要的基本问题:什么是核心职能?

“社会分析鉴定理论”最初是由联邦德国(西德)档案馆工作者汉斯·布姆斯在1972年提出的,1987年其著作《社会与文献遗产的形成:档案资源鉴定中的问题》在《美国档案工作者》杂志上发表英文版后,基于社会分析的档案鉴定思想在档案鉴定领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布姆斯分析了通常隐藏在鉴定背后被忽视的社会、政治和哲学问题,强调档案材料形成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档案工作者的社会嵌入性和社会责任。社会分析鉴定法的提出背景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世界上流行的文化革命,如美国的民权运动,联邦德国的大学生运动。

2.2 规律二:跨界——档案鉴定理论的影响因素

“行政官员决定论”鉴定思想是客观性的,詹金逊在档案工作中反对主观性的表现为:他的鉴定理论将公正和真实性作为档案材料的两个基本特征。谢伦伯格的鉴定思想是偏主观性的,他认为,要减少大量的现存文件,就应该赋予档案工作者鉴定决定的权利。

2.3 规律三:波动——档案鉴定理论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变化

式中:λ=α2(n+κ)-n,α为一个尺度参数,一般取值在10-4~1之间;κ为第三刻度因数,通常设为

2.1.3 术后卧位的指导与训练 卧床休息是预防电极脱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术前护士即应训练患者习惯保持平卧位。

文章通过对各阶段档案鉴定理论的影响因素分析,认为档案鉴定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背景、信息技术以及历史撰写方法的变化三个方面。社会背景因素主要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文化革命、信息公开立法等对档案鉴定理论的影响;信息技术因素主要包括复印技术、打印技术、互联网技术、社交媒体、大数据技术等对档案鉴定理论的影响;历史撰写方法的变化因素主要包括科学史学、历史相对主义、年鉴学派、后现代主义思潮等对档案鉴定理论的影响。

纵观档案鉴定理论发展的100年,档案鉴定理论充满了争论,最终都走向了改变。每一个档案鉴定理论形态的发展都受到了社会背景、信息技术和历史编研的影响,而每一次档案鉴定理论的变化都是试图解决理论中存在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冲突关系。但是到目前为止,档案鉴定中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冲突并没有真正解决,每一个鉴定理论形态的变化只是修正前一个理论形态的主观性或者客观性的偏向,而又导致自己偏向另一方。

西德档案工作者布姆斯和美国档案工作者汉姆的“社会分析鉴定方法”是一种档案鉴定思想客观性的回归。他们认为,传统的档案馆主要是保存国家或者州机构的档案文件,在全民都争取身份认同的时代,档案馆应该保存能够反映社会全体的档案,包括个人和团体的档案材料。

“黑盒子鉴定模型”是档案鉴定理论客观性的真正落实,它将档案鉴定问题最后转变为可量化的数据,确保档案鉴定的客观。特里·库克的“宏观鉴定”理论又将档案理论推向了偏主观性的一面。宏观鉴定理论的核心是通过重要的社会机构、功能、文件生成者和生成过程,试图找到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档案,对于社会中哪些职能是核心职能,需要选择哪些社会机构,并没有一个客观的选择标准。

档案鉴定理论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是辩证的永恒存在的,档案鉴定理论在主观性和客观性中进行波动,主要取决于当代社会对档案馆是用来保存什么的档案和档案是用来做什么的问题的解释。

2.4 规律四:推动——档案鉴定理论是实践部门的产物

笔者通过分析近100年来档案鉴定理论提出者的生平,得到档案鉴定理论提出者均来自档案实践部门,同时,新的档案鉴定理论又是基于前期理论基础上提出的。理论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受实践检验。在实践中,一方面,档案鉴定理论通过档案工作者的活动按照理论自身的尺度改造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档案鉴定理论在以自身的尺度改造档案工作的同时也在改造自身。

最初的档案鉴定理论范式都是由一个人或者一组人针对某一特定的档案工作而产生的改变。如以詹金逊为代表的基于“证据”的档案鉴定理论范式,其科学共同体是英国国家公共文件的档案管理者。以谢伦伯格为代表的基于“利用”的档案鉴定理论范式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提出的鉴定理论,其科学共同体首先是美国档案工作者,基于地缘关系,加拿大的国家公共文件鉴定也遵从了谢伦伯格的鉴定思想。后来的档案鉴定理论的提出,则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国家,而且是由不同的国家的档案工作者针对同一问题提出的。基于“社会分析”的鉴定方法是由德国档案工作者布姆斯提出,美国的档案工作者汉斯发扬光大;宏观鉴定理论是由加拿大的档案工作者特里·库克提出的,同时期美国的档案工作者塞穆尔斯也提出了“文献战略”的鉴定思想,文献战略鉴定思想同宏观鉴定理论思想本质上都是基于“职能”的鉴定思想。

3 档案鉴定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3.1 档案鉴定理论发展趋势模型

档案鉴定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而是会根据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技术环境和历史撰写方法的变化而发展,档案鉴定理论是一个动态的理论。

目前,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分为个人人民币理财产品、个人外币理财计划和“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分别进行了规范,其相关法律规定主要是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部门规章(见表1)。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管范围涉及发行批准方式、投资金额的起点要求、发行对象及人数要求、投资方向限制、信息披露、营销方式及广告监管、管理费用、风险评级、评价机制等方面。透视这些法律规定,不难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立法分散、零乱,位阶偏低,权威性不够,缺乏体系性和系统性。仅靠现有的法律规定,很难全面细致地规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和销售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档案鉴定理论发展趋势模型有一个基本点、五个档案鉴定理论范式和三个影响因素构成。一个基本点是档案价值,五个档案鉴定理论范式分别为基于“证据”的档案鉴定理论范式、基于“利用”的档案鉴定理论范式、基于“社会分析”的档案鉴定理论范式、基于“定量”的档案鉴定理论范式和基于“职能”的档案鉴定理论范式。三个影响档案鉴定理论范式变化的因素是社会背景、历史撰写方式和信息技术。每个档案鉴定理论范式变化都是试图解决档案鉴定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的矛盾,客观性和主观性是档案鉴定理论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在此次研究中,经过护理后,观察组组患儿的护理评分90以上的比例比对照组高,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是72%,共有20例非常满意,16例满意,14例不满意,观察组的满意度是98%,有28例非常满意,21例满意,1例不满意,观察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说明细节管理是科学高效的护理管理模式,儿科护理可以使用,能够提升护理满意度和效果。

3.2 基于“历史联系”的档案鉴定新范式

“后真相”(Post-truth)被《牛津英语词典》选为2016年的年度词汇。在后真相时代,识别假证据的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档案工作者要针对社会上的一些假的事件、假的证据主动出击,从档案角度提供建议。在历史撰写方法上,新历史主义思潮认为历史不再是真实的客观存在,而是一种历史叙述,突出了历史的虚构性和文本性,同时指出,要理解“文本”必须理解“文本”与当时的机构、实践、背景等大环境整体发生的联系,作为“文本”的各种产品其实与其他形式的社会产品之间并不存在本质的差异,而是互相关联的,新历史主义强调“文本”之间的历史联系。基于后真相时代的社会背景、社交媒体和大数据的信息技术、新历史主义的历史撰写方法三个影响因素,档案鉴定理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要根据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进行档案鉴定。

本文构建档案鉴定理论发展趋势模型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档案鉴定工作的连续性,找到与新的社交媒体时代相对应的档案鉴定理论,为未来的档案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撑。未来的档案鉴定工作者应该具备了解我们这一代人鉴定决策的能力,他们需要知道我们这代人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和我们是如何做的。此外,我们的理论研究也要给我们的后代指出一条路径来理解和跟随我们的决策,帮助档案工作者在理解前一代人制定的档案鉴定决策方面具有更强的理解力。

王向女
《档案学通讯》 2018年第01期
《档案学通讯》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