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玉米种植时空变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引言

作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供给侧改革自提出后引起广泛关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聚焦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将此作为未来中央农村工作的主要内容[1]。该战略部署既是当前农业现实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倒逼的必然结果,也是农业发展道路上的重大创新。在农业发展转型过程中,更加注重农业供给的效率和质量,确保农产品在供给数量、品种和质量上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实现农业提质升级。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肩负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重任。涉及“三农”工作的诸多方面,其相互交织形成庞大而复杂的运转体系。对此,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2-4]结合当前农业政策与形式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目的是通过改革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主要内容包括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绿色发展、农业创新驱动和农村改革,以实现高水平的农业供需平衡。其中调结构、去库存、降成本和补短板是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任务,也是今后农业改革的重点。

两次关键性任务在初次完成时,要达到80分,低于此分数的学生要在拿到分数一周内找老师咨询修改意见,并在最多五个工作日内提交修改稿。如果依然没达到80分的成绩,就要重做此项作业,并在期末考试前一周提交。这是最后的补救机会,还达不到标准将导致该门课程不合格。

在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玉米供给侧库存积压严重、成本过高、市场竞争力缺乏[5]。加快和促进玉米供给侧改革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的共识,并在实践中大力推进和落实。有效调整玉米种植结构、削减玉米库存、降低玉米生产成本,破解阻碍玉米行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对提高我国玉米行业乃至整个农业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玉米生产虽整体上取得飞速发展,但随时间推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日益暴露并呈放大趋势,玉米供给侧结构失衡。改革开放以来,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总体上呈不断扩大和上升趋势。截至2015年年底,玉米种植面积和年产量分别高达38 119千公顷和22 436万吨,成为近十年来种植面积和产量增加最多、最快的农作物在实现粮食总产量“十二连增”的背景下,笔者经数据统计发现,玉米种植是面积增加最多(累计增加1 400公顷)、产量增加最快的作物(累计增加1 088万吨,占粮食增长总量的57%),导致大豆等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严重压缩,需要大量进口。,在总耕地面积变动较小情况下压缩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造成农作物种植结构失衡;伴随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步伐放缓,玉米的国内消费需求走低,玉米库存持续升高,玉米库存量高达10 047万吨。大量库存增加国家财政负担,导致粮食产业链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与此同时,政府为保护农民利益和发展玉米种植而设置并长期施行的玉米临时收储制度,导致市场要素配置功能严重扭曲,畸形市场下国内玉米种植成本持续增加,国外进口玉米加上高额关税其价格仍低于国内玉米价格。截至2015年底,在库存严重积压的情况下,我国玉米出口量为1万吨而玉米进口量高达473万吨,说明我国玉米在国际农贸市场上竞争力匮乏。

2006年以前玉米市场虽然出现过阶段性供需关系紧张,但在较短时间内均得到缓解,玉米供需总体比较均衡;而2006年至2015年间,玉米库存量持续升高,“三量齐增”的异象,反映我国玉米供给侧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并成为制约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农发〔2017〕1号)。。当前国家已取消玉米临时收储制度,并大力削减“镰刀弯”地区玉米非优势产区面积。虽取得较好效果,但玉米供给侧改革和促进玉米行业健康发展的道路仍非常艰巨。

本文在分析当前玉米供给侧失衡的基础上,将研究集中到玉米供给侧底端——玉米种植上,在对玉米种植布局整体统计分析基础上,从玉米种植区域比较优势视角测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玉米种植的时空变迁,并指出玉米供给侧存在问题及其供给结构性失衡原因;最后从理论经济学有关供给侧基本要素的角度,提出促进我国玉米供给侧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本研究为从农作物种植时空变迁角度把握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新视角,对优化我国玉米生产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国玉米供给侧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一、种植集中度视野下玉米种植布局变化

表2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玉米供给侧种植效率比较优势省份发生较大变化,原有效率比较优势较弱的省份逐渐变强,传统玉米主产省份绝大部分效率比较优势逐渐变弱或完全丧失。

由此可见,我国玉米主要供给地区逐渐向北方尤其东北、华北聚集,山东、河南及四川和云南也是重要的玉米供给基地。

二、玉米种植时空变迁统计分析

玉米种植空间布局除受到自然资源影响外,还受到社会经济、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家农业政策等因素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方面发生较大变化,这些变化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玉米供给侧,进而影响玉米种植空间布局变化。本文从省级和区域角度统计分析玉米种植布局变化。

程丽华还透露,今后还将结合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以及城镇居民基本消费支出水平的变化情况,对于基本减除费用标准进行动态调整。

(一)玉米主产省份变迁

南水北调受水区总体情况是,构成供水成本中主要成本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偏低,甚至一些县市还未征收水资源费,没有反映水资源的稀缺性价值。根据《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现状供水合理水价及变动趋势研究》项目数据,受水区各省(直辖市)2007年年末各类水源供水价格总体情况见表1。

图1 1978—2015年玉米种植集中度系数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79—2016)》

表1 1978—2015年玉米主生产省份变迁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79—2016)》。

1978年省份黑龙江山东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四川陕西山西云南贵州新疆总计2003年省份吉林山东河北辽宁内蒙古黑龙江河南四川山西云南陕西总计生产集中度11.12 10.94 10.78 10.39 9.23 8.38 7.84 5.22 4.84 4.16 3.11 2.40 88.42生产集中度13.95 12.18 9.27 7.83 7.67 7.17 6.62 4.47 4.12 3.45 3.22 79.95 1983年省份吉林山东辽宁河北河南四川黑龙江陕西云南山西贵州江苏总计2008年省份吉林山东黑龙江河南河北内蒙古辽宁山西四川云南陕西总计生产集中度13.80 12.05 10.81 10.12 9.24 8.64 6.80 4.22 3.94 3.12 3.07 2.79 88.60生产集中度12.55 11.38 10.98 9.73 8.69 8.50 7.17 4.12 3.84 3.19 2.91 83.07 1988年省份吉林山东河北辽宁河南黑龙江四川内蒙古陕西云南山西江苏总计2012年省份黑龙江吉林山东内蒙古河南河北辽宁山西四川云南新疆总计生产集中度16.02 13.80 9.50 8.93 7.76 7.67 7.53 3.95 3.66 3.23 3.23 3.11 88.39生产集中度14.05 12.54 9.70 8.68 8.50 8.02 6.92 4.40 3.41 3.40 2.88 82.50 1993年省份吉林山东辽宁河北河南四川黑龙江陕西云南山西贵州江苏总计2015年省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南河北辽宁山西四川云南新疆总计生产集中度13.80 12.05 10.81 10.12 9.24 8.64 6.80 4.22 3.94 3.12 3.07 2.79 88.60生产集中度15.78 12.49 10.02 9.13 8.25 7.44 6.25 3.84 3.41 3.33 3.14 83.07 1998年省份吉林山东黑龙江河北辽宁河南内蒙古四川陕西山西云南贵州总计生产集中度14.48 11.69 9.02 8.93 8.43 8.25 6.32 4.69 3.62 3.58 3.14 2.32 84.46

表1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构成我国玉米供给侧主产省份总体变化不大,但各主产省份在全国的位置波动较大。东北玉米带是我国玉米供给主力,其中吉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位居前二,辽宁近年来排名呈下降趋势,黑龙江则排名一直上升,并高居第一。华北地区,内蒙古近20年来排名稳定上升,并在2015年排名第三;河北、山西排名总体比较稳定。华东地区,山东一直排名第二,近年排名略微下降;江苏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不再是玉米主产省。华中地区,河南作为玉米主产省份,排名在5~7名波动。西南地区,四川排名呈下降趋势,云南排名稳定在第10位,贵州不再是玉米主产省份。西北地区,陕西不再是玉米主产省;新疆产量增幅较大,逐渐进入玉米主产省份行列。

通过上述方法,统计各个时期玉米种植的集中度系数,绘制1978—2015年玉米种植集中度系数变化趋势图(如图1所示)。图1表明我国玉米种植集中度系数呈阶段性波动,1978—1980年整体呈下降趋势,1980—1996年整体呈上升趋势,1996—2000呈快速下降趋势,而2000—2015年后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玉米种植集中度系数最低时为1980年的49.11%,最高时为2015年的54.95%。可见,改革开放以来玉米种植从分散→集中→分散→集中的阶段性波动中,前三个阶段玉米供给与需求并没有出现较大结构性失衡;而2000—2015年玉米种植再次集中时,逐渐出现库存积压严重现象,玉米供给侧问题凸显,玉米种植布局不合理的矛盾开始暴露。对此,本文从玉米主种植省份和种植区域变迁进一步分析其变动情况。

(二)玉米种植区域变迁

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79—2016)》绘制各区域玉米种植面积变化图。如图2所示。各区域玉米种植面积总体上不断增加,其中东北、华北和华中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增加最快,数据表明相较于1978年,这三个区域玉米种植面积分别增加6 674千公顷、5 188千公顷和2 147千公顷,增幅分别达124.4%和151%和96.1%;西北和华东地区玉米种植面积也增加较快,较1978年增幅达70.9%和57.7%;西南和华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增加较小。此外,2000年是各区域玉米面积变化的重要拐点,在自然条件整体变化相对较小背景下,说明该时段玉米供给侧的农业经济环境和农业政策造成玉米种植面积大幅扩张。

政策的生命在于其实效性,尤其在我国这样一个具有强烈的政府管制传统、公共政策体系较为庞大的国家,就更加需要重视研究与不断优化政策内容、政策过程、政策系统。⑭ 公共政策活动涉及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素,包括政治制度、公共机构、官僚组织以及社会的法律等。把这些因素视为一个整体,就是所谓的政策系统,它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基础。参见严强主编:《公共政策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22页。当前,我国所处的特殊历史阶段以及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对于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外资政策、外贸政策及其赖以运行的政策系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图2 1978—2015年各区域玉米种植面积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79—2016)》

三、区域比较优势下玉米种植时空变迁

玉米种植集中度系数表明2000年后我国玉米种植整体上由分散走向集中,玉米主产省份主要向东北和华北等地区聚集,各区域玉米种植面积快速扩张。对此,本文进一步从效率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和成本比较优势角度测算玉米供给侧种植布局变迁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玉米种植格局变迁原因。

(一)区域比较优势测算方法

其中,EAIijSAIijCAIij分别表示某一时期某省份玉米种植的效率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和成本比较优势,其值与各比较优势强度均成正比,当值大于1时说明该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比较优势,相反则缺乏比较优势。APijAPj分别表示某一时期i省和全国玉米单产,GSijGSj分别表示某一时期全国和i省玉米播种面积,GSiGS为某一时期全国和i省所有农作物播种面积之和;CPjCPij分别表示某一时期全国玉米单位面积种植成本和i省玉米单位面积种植成本。

效率比较优势(EAI)、规模比较优势(SAI)和成本比较优势(CAI)分别用来度量特定时期某省份玉米单位面积产出、种植规模和单位面积种植成本上相对于同一时期其他省份的比较优势,从不同角度反映某省玉米种植优势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上述过程,建立反冲质子磁谱仪中子能谱测量的带电粒子输运计算模型和程序。反冲质子磁谱仪性能模拟流程,如图2所示。

(二)玉米种植优势区域变迁

1.效率比较优势变迁。基于研究需要,本文根据效率比较优势系数分布情况,按其值将各省进一步分为效率比较优势强省(EAI>1.4)、效率比较优势较强省(1.4>EAI>1.2)和具有一定效率比较优势省(1.2>EAI>1),具体见表2。东北地区,除吉林一直保持较强的效率比较优势外,辽宁玉米种植效率比较优势整体不断下降,到2015年已丧失优势;黑龙江效率比较优势一直较弱。华北地区,北京的效率比较优势在改革开放后不断上升,并在1983年高居效率比较优势第一位,之后有所下降,内蒙古则仍保持一定效率比较优势;山西玉米种植效率比较优势呈倒“U”型波动并最终丧失。华东地区,上海曾具有较强效率比较优势,并先后三次高居效率比较优势榜首,之后有所下降;山东效率比较优势波动较大,江苏、安徽效率比较优势近些年已丧失。华中和西南地区河南、湖北、西藏曾有过一定的效率比较优势,但近年来已丧失。西北地区,新疆、宁夏、青海整体保持较强效率比较优势,其中青海和新疆曾高居效率比较优势前列。

为从整体上把握玉米种植的时空变迁情况,本文引入种植集中度系数表征玉米种植布局变化。种植集中度系数(G)可以反映某一时期玉米供给侧中玉米种植的集中程度[6],该系数值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玉米种植格局演变。该系数值与玉米种植集中程度呈正相关,值越大说明玉米种植越集中,值越小说明玉米种植越分散。其计算方式为:(1)按照各省份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比分为6组(包括10%以上、7%~10%、5%~7%、3%~5%、1%~3%和1%以下),统计各组省份数占全国省份数比重Pi和各组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玉米总种植面积比重Yi;(2)统计各组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玉米总种植面积累积比重Ui;(3)在第一组不变情况下,统计相邻两组累积比重之和ViVi=Ui+Ui-1);(4)计算SiSi=Vi×Pi),计算SS=Si);(5)种植集中度系数G=S/10000)-1。

2.规模比较优势变迁。本文根据规模比较优势值将各省进一步分为规模比较优势强省(SAI>2)、规模比较优势较强省(2>SAI>1.5)和具有一定规模比较优势省(1.5>SAI>1),具体见表3。在规模比较优势上领先其他地区,吉林一直稳居第一,辽宁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稳居第二,黑龙江排名不断提高并快速上升进入前三名。华北地区,规模比较优势整体不断提高,近十多年来该区域各省份玉米种植规模比较优势均大于1.5。华东和华中地区,山东与河南一直保持一定的规模比较优势。西南地区,贵州和四川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曾具有一定的规模比较优势,随后逐渐消失。华南地区广西规模比较优势整体很强,近年来有所下降,但仍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西北地区,陕西和新疆在早期具有较强的规模比较优势后逐渐减弱,陕西、甘肃和宁夏具有一定规模比较优势。在各区域玉米种植面积快速扩张的背景下,绝大部分省份规模比较优势值均较大,玉米播种面积在各省总播种面积占有较高比重。除个别省份外,传统玉米主产省均具有较强的规模比较优势。

表2 玉米种植效率比较优势省份变迁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79—2016)》。

1878 1983 1988 1993 1998 2003 2008 2013 2015具有一定比较效率优势省(1.2>EAI>1)宁夏、黑龙江、吉林、山东上海、江苏、北京、山东、山西山东、内蒙古、山西、宁夏、新疆内蒙古、江苏、黑龙江、山东、新疆、天津、山西、安徽江苏、北京、内蒙古、山东、山西内蒙古、山西、天津、甘肃、西藏、湖北山东、辽宁、内蒙古、北京、上海、河南青海、上海、辽宁、北京、内蒙古、山东内蒙古、北京、山东、上海、黑龙江效率比较优势强省(EAI>1.4)上海、辽宁辽宁、吉林上海、吉林北京吉林、青海上海、宁夏、新疆青海比较效率优势较强省(1.4>EAI>1.2)北京、山西、内蒙古、甘肃西藏辽宁、北京、江苏辽宁、上海、吉林、宁夏宁夏、辽宁、上海、新疆辽宁、吉林、山东新疆、宁夏、吉林吉林、宁夏、新疆新疆、宁夏、吉林、青海

3.成本比较优势变迁。玉米种植成本过高一直是制约当前玉米供给侧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根据成本比较优势值将各省份分为成本比较优势强省(CAI>1.5)、成本比较优势较强省(1.5>CAI>1.2)和具有一定成本比较优势省(1.2>CAI>1),具体见表4。东北地区,黑龙江成本比较优势较为明显,虽然有过波动,但整体位于全国前列;辽宁保持微弱成本比较优势;吉林曾保有较弱成本比较优势但近些年完全丧失。华北地区,仅内蒙古与河北具有一定成本比较优势;天津和山西近年成本比较优势完全丧失。华中地区,河南成本比较优势整体呈不断下降趋势;湖北近年来成本比较优势增强,但仍较弱。华东地区,安徽整体保持较强成本比较优势,并多次排名第一;江苏、山东整体保持一定成本比较优势。西北、西南和华南地区部分省份如新疆、宁夏、陕西、广西、贵州、四川曾具有成本比较优势,近些年来完全消失。

非常高兴今天和大家在一起研讨学校文化和教师专业的问题。有一点先做一下说明,“丰悦于心,慧通于世”是郭锋校长提出来的理念,我也非常赞同,所以我就按学校的要求题写了这几个字。今天来到学校,听了校长的介绍,我对樱花园实验学校有了很形象的、很好的印象。确实,学校这几年来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特别是建立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校文化。

综上,玉米供给侧单位面积成本整体不断攀升,具有明显成本比较优势省份不断减少,传统主产省份中绝大部分已丧失成本比较优势。

(三)区域比较优势下当前玉米种植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2000年后我国玉米供给侧各地区开始大规模扩张玉米种植面积,许多地区玉米种植面积急剧增加;随着玉米产量高速增长而玉米消费缓慢增加,库存持续积压并不断加剧;玉米种植成本快速上涨导致玉米缺乏市场竞争力,在库存严重积压的情况下仍大量进口国外玉米。说明近年我国玉米供给侧许多地区不计成本和效率扩张玉米种植面积增加总产量,从而引发玉米供给侧诸多问题。

表3 玉米种植规模比较优势省份变迁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79—2016)》。

比较规模优势强省(SAI>2)具有一定比较规模优势较省(1.5>SAI>1)1978 1983吉林、辽宁吉林、辽宁、北京、广西、天津比较规模优势较强省(2>SAI>1.5)天津、北京、广西、河北、黑龙江、贵州、陕西、新疆贵州、河北、山东、陕西1988吉林、北京、广西、辽宁 天津、黑龙江、河北、山东1993吉林、辽宁、北京、广西、天津 天津、河北、山东1998 2003吉林、辽宁、北京、广西、天津吉林、辽宁山东、山西、河南黑龙江、新疆、河南、四川、山西陕西、贵州、河南、新疆、内蒙古、山西、四川陕西、黑龙江、山西、河南、内蒙古、贵州陕西、山西、河南陕西、山东、黑龙江、河南2008 2013 2015陕西、山东、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吉林、辽宁、北京、广西吉林、辽宁、北京、广西、黑龙江、山西吉林、辽宁、黑龙江、天津河北、天津、黑龙江、山东、内蒙古河北、内蒙古、天津、山西、北京、广西天津、山西、天津、内蒙古、河北、黑龙江内蒙古、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北京、广西、河北

表4 玉米种植成本比较优势省份变迁

数据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1979—2016)》。

1978 1983 1988 1993 1998 2003 2008 2013 2015具有一定成本比较优势省(1.2>CAI>1)江苏、云南、山东、河南、四川天津、陕西、山东、山西安徽、山东、陕西、内蒙古、山西、吉林山东、内蒙古、山西、吉林北京、山东、湖南、吉林、江苏、陕西、宁夏河南、山东、陕西、吉林、宁夏江苏、陕西、河北、山东、山西江苏、河南、河北、黑龙江、内蒙古、山东、辽宁内蒙古、河北、江苏、山东、河南、湖北、辽宁成本比较优势强省(CAI>1.5)新疆、黑龙江、湖北、广西黑龙江、湖南、浙江黑龙江安徽安徽、黑龙江黑龙江、天津成本比较优势较强省(1.5>CAI>1.2)贵州河南、新疆天津、河北、河南、北京河南、河北、天津、黑龙江、宁夏、陕西天津、河南、河北、辽宁安徽、北京、河北、江苏、辽宁黑龙江、河南、安徽安徽安徽、黑龙江

玉米生育期要求较高积温,作为深根作物适合生长在厚度80 cm以上疏松绵软的土质中,整体对水和肥料需求较大,只有在适宜环境中才能获得较高产量。当前玉米在我国各地广泛种植,实际上一些地区自然条件并不适合玉米生长。部分地区短时间内较难找到比玉米种植更具有比较有优势的替代性作物,虽然产量较低但仍一直大规模种植。自改革开放以来,如云南因为光照差、地形复杂、石漠化严重等原因,历年单位面积产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面积最高和最低产量年份分别为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91%和62%,且绝大部分年份单位面积产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80%),同时该地区单位面积生产成本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北、山西、山西、甘肃、广西、贵州等地区绝大部分年份其玉米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地区部分区域因为气候、土壤或光照等自然条件并不适合玉米种植,从而导致玉米种植整体比较优势较低。

表5 2000—2015年玉米种植面积增加较大省份比较优势变迁情况

份 系数2 0 0 0 2 0 0 3 2 0 0 6 2 0 0 9 2 0 1 2 2 0 1 5比较优势程度2 0 1 5年种植面积(千公顷)累计增加面积(千公顷) 累积增加比重龙江蒙古吉林河南辽宁山西河北山东新疆甘肃安徽E A I S A I C A I E A I S A I C A I E A I S A I C A I E A I S A I C A I E A I S A I C A I E A I S A I C A I E A I S A I C A I E A I S A I C A I E A I S A I C A I E A I S A I C A I E A I S A I C A I 0.9 5 1.3 1 1.5 1 1.0 5 1.4 9 1.5 1 0.9 8 3.2 8 1.0 7 1.0 6 1.1 4 1.2 5 0.8 4 2.6 6 1.2 8 0.9 7 1.3 3 1.0 1 0.8 7 1.8 6 1.3 0 1.3 2 1.4 7 1.1 7 1.5 3 0.7 6 0.8 2 0.9 9 0.8 4 0.5 4 0.9 8 0.3 7 1.4 6 0.8 4 1.3 3 1.6 4 1.1 6 1.7 5 1.6 4 1.2 8 3.5 3 1.1 0 0.6 7 1.1 0 1.1 6 1.3 1 2.4 4 1.2 2 1.0 8 1.5 6 1.0 0 0.9 0 1.8 2 1.2 5 1.2 2 1.4 0 1.1 5 1.4 1 0.8 4 0.8 8 1.0 4 0.8 6 0.5 8 0.8 6 0.4 4 1.4 8 0.8 6 1.5 1 1.2 8 1.1 1 1.5 5 1.2 8 1.3 3 3.2 0 0.8 7 1.0 5 1.0 5 1.6 2 1.1 5 2.9 2 0.9 3 0.9 9 1.9 4 1.0 2 0.9 0 1.7 2 1.0 9 1.1 5 1.4 1 1.2 1 1.3 4 0.6 7 1.0 8 0.7 9 0.7 6 0.6 9 0.8 1 0.3 8 1.5 3 0.9 1 1.6 8 1.4 1 1.0 4 1.8 0 1.4 1 1.1 6 2.9 6 1.0 0 1.0 7 1.0 4 1.2 0 0.9 3 2.5 5 1.0 0 0.8 6 2.0 0 0.9 1 0.9 4 1.7 3 1.1 6 1.2 5 1.3 8 1.0 5 1.2 8 0.6 5 0.8 7 0.9 0 0.8 5 0.5 6 0.7 9 0.4 1 1.2 5 0.9 5 1.9 8 1.4 6 1.0 7 1.8 5 1.4 6 1.3 4 2.8 8 0.9 9 0.9 6 1.0 1 1.1 6 1.1 0 2.4 4 1.0 8 0.9 2 2.0 4 0.9 0 0.9 2 1.6 2 1.1 9 1.1 3 1.3 0 1.0 7 1.1 8 0.7 8 0.8 6 0.9 5 1.0 3 0.5 3 0.8 9 0.4 3 1.1 7 1.0 3 2.0 7 1.5 2 1.1 2 1.9 6 1.5 2 1.2 5 2.9 2 1.0 1 0.9 4 1.0 1 1.1 9 0.9 8 2.5 0 1.1 7 0.8 7 1.9 4 0.8 5 0.8 7 1.6 2 1.0 6 1.1 0 1.2 6 0.9 9 1.3 1 0.7 3 1.0 2 0.9 7 1.0 5 0.5 0 0.9 6 0.4 3 1.2 6低高高低中高中高低低低中低高低低高低低中低中低低中低低低低低低低高5 8 2 1 3 4 0 7 3 8 0 0 3 3 4 4 2 4 1 7 1 6 7 7 3 2 4 8 3 1 7 4 9 6 2 1 0 1 4 8 8 2 4 0 2 0 2 1 0 9 1 6 0 3 1 1 4 3 9 9 4 8 8 3 7 7 0 7 6 0 5 7 9 5 5 0 3 9 6 2 2 3%1 6 2%7 3%5 2%7 0%1 1 1%3 1%3 1%1 5 2%1 1 8%8 1%

续表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79—2016)》和《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年鉴(1979—2016)》。

省份云南湖北宁夏四川系数EAI SAI CAI EAI SAI CAI EAI SAI CAI EAI SAI CAI 2000 0.91 0.55 0.81 1.11 0.38 0.98 1.36 0.87 1.06 0.96 0.87 0.83 2003 0.78 0.44 0.78 1.02 0.30 0.80 1.41 0.99 1.04 0.93 0.78 0.79 2006 0.72 0.44 0.82 0.89 0.33 1.07 1.31 0.88 1.16 0.80 0.74 1.15 2009 0.76 0.44 0.66 0.92 0.34 0.90 1.38 0.89 0.81 0.92 0.72 0.80 2012 0.82 0.47 0.64 0.81 0.34 0.82 1.32 0.92 0.82 0.87 0.66 0.85 2015 0.84 0.45 0.62 0.82 0.38 0.90 1.28 1.04 0.78 0.93 0.63 0.78比较优势程度低低低低低低中低低低低低2015年种植面积(千公顷)747 688 302 1402累计增加面积(千公顷)274 264 171 167累积增加比重58%62%130%13%

表5显示,相较过去,当前玉米种植的重要省份整体比较优势逐渐下降或丧失。随着玉米种植面积快速扩张,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山西、河北保持较高的规模比较优势,但这些省份除吉林和河南分别保持一定的效率比较优势和成本比较优势外,其他地区效率及成本比较优势均较低。在缺乏效率比较优势和规模比较优势地区大规模扩张玉米种植面积,不但压缩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并导致这些地区农业种植品种结构失衡,同时削弱这些地区农业整体竞争力。山东、新疆和宁夏虽然保持较高的效率比较优势,但规模比较优势和成本比较优势均较低,尤其新疆与宁夏,虽然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同时单位面积种植的人工、土地等成本非常高,导致最终收益较低。河南和安徽虽然保持较高成本比较优势,但效率比较优势较低,仍无法获得较大收益。云南、湖北、四川和甘肃在效率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和成本比较优势上均不占优势,2015年这些地区玉米种植净利润分别为-499.65、-280.74、-181.63和-607.45元/亩,一定程度上阻碍该地区乃至全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生态补水补偿机制能够激励无法交易的剩余水量反哺环境。如民勤县井灌区节水,通过回注地下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产生地下漏斗,为环境和生态补水,政府应给予补偿。因此,在水权交易制度创新的同时,要考虑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民勤县在近几年探索建立“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联合调度长效机制”[14],特别是在“三水”配置和交易的价格由“以亩收费”向“按方(立方米)收费”,做出了大量的探索。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省份玉米种植主要替代作物农作物替代物一般包括作物种植的替代物和作物用途的替代物,前者指在同一土地上种植其他作物替代该作物种植;后者指根据作物用途的相似性,用其他作物替代该作物。本文主要讨论玉米种植时空变迁与农业供给侧改革问题,故本文玉米替代物主要指作物种植的替代物。为大豆和小麦,为进一步分析玉米供给侧存在问题,本文选取2006—2015年玉米及玉米主要替代作物大豆和小麦产量、种植面积及总成本相关数据,玉米及玉米主要替代作物相关变化情况见表6。虽然近年玉米主要替代作物大豆、小麦成本快速上升,但在从农业供给侧角度来看,这两种替代作物能根据单位种植总成本信息,较为及时、恰当地调整其种植面积和产量。随着大豆单位面积种植总成本的急剧上升,十年间其总种植面积压缩2 798千公顷,产量减少401万吨;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较小,相对较好地适应单位面积种植总成本的上升。在玉米主要替代物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相对减少或增加缓慢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增加玉米产量必要且合理,但同在单位面积种植总成本快速上升的背景下,其总种植面积疯狂扩张、产量急剧上升,十年间玉米种植面积累计增加9 656千公顷,产量增加7 303万吨,一定程度上违背市场规律;忽视成本和市场实际需求变化,结果因国内市场需求增加有限、出口国外市场成本过高而受阻。上述研究表明,在玉米供需总体均衡情况下,我国许多地区忽视市场实际需求,在不计成本和效率前提下,大规模扩张玉米种植面积以追求玉米产量增加。导致玉米种植布局上,保持一定规模比较优势,而丧失效率比较优势和成本比较优势。最终使得玉米供给侧库存积压严重、成本过高、市场竞争力缺乏,成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沉重负担。

表6 2006—2015年玉米及玉米主要替代作物相关方面变化情况 (单位:万吨、千公顷、元/亩)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6)》和《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年鉴(2007—2016)》。

玉米大豆小麦2015 22 463 38 119 1 084 1 179 6 506 675 13 019 24 141 984产量种植面积总成本产量种植面积总成本产量种植面积总成本2006 15 160 28 463 412 1 508 9 304 192 10 847 23 613 405 2007 15 230 29 478 450 1 273 8 754 292 10 930 23 721 439 2008 16 591 29 864 523 1 554 9 127 348 11 246 23 617 499 2009 16 397 31 183 551 1 498 9 190 378 11 512 24 291 567 2010 17 725 32 500 633 1 508 8 516 431 11 518 24 257 619 2011 19 278 33 542 764 1 449 7 889 489 11 740 24 270 712 2012 20 561 35 030 924 1 301 7 171 578 12 102 24 268 830 2013 21 849 36 318 1 012 1 195 6 791 626 12 193 24 117 915 2014 21 565 37 123 1 064 1 215 6 800 667 12 621 24 069 965

玉米供给侧各地区玉米种植并没有实现效率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和成本比较优势的统一,没有根据其替代作物种植情况的变化合理、适当调节其种植情况,依然不顾市场需求扩张种植面积,在缺乏比较优势的地区种植玉米是我国玉米供给侧种植布局失衡的重要体现。

四、玉米供给侧种植布局失衡原因探析

(一)国家玉米供给侧临时收储制度负面效应

2008年起,国家为保护农民利益、促进玉米生产发展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推行玉米临时收储制度,这一制度在早期发挥了积极影响并取得较好成效,但同时高于市场价格且“只涨不跌”的收购价格让玉米供给侧要素配置机制严重扭曲,是造成玉米供给侧结构性失衡的根本原因。该政策忽视需求,使这些地区片面追求玉米种植面积扩张,扭曲要素投入结构的合理配置,使得玉米行业相关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被延误。

在政府政策干预下,农民认为种植玉米“稳赚不赔”,不断扩大玉米种植面积,通过不断追求总产量突破而非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控制生产成本增加最终收益。这是该制度安排下农民组织生产的最优决策,因为内部不经济的成本最终由国家承担,农民是纯受益者。在玉米供给侧临时收储制度驱使下,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在减少其他作物种植面积的同时快速扩张玉米种植面积,从而导致这些地区规模比较优势均较高。玉米临时收储制度下以高于市场价格的垄断性收购掩盖成本攀升,导致国内玉米市场价格虚高,使玉米产业链下游的玉米加工厂商成本加大,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难以为继,严重挫伤生产积极性,使玉米国内消费再度减少,库存不断增加。

2.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足。滁州学院在开设遥感课程的同时开设了与遥感课程配套的实践课程,但由于二者是两门课程,所以实际授课的并非同一位教师,课程单独开设,这就很难保证二者的进度保持同步,经常是理论和实践的衔接不够,甚至脱节,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比较吃力,对实践操作原理的认识不够深入。

(二)玉米种植现代化管理水平较低

当前许多地区玉米种植仍然停留在依靠拼资源、拼消耗阶段,许多地区玉米种植播种、施肥、摘穗、去皮、脱粒、晾晒、秸秆粉碎等环节仍然依靠人工完成为主、机械化程度较低,精工细作的结果使得玉米种植单位面积产量较高,同时导致化肥和农药施用、人工投入等成本拉高,玉米种植的比较收益并不理想。化肥、农药的大量投入在短期内对产量提高具有明显收效,但长远来看易导致土壤板结、水域污染,不利于农业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部分地区自然环境不适合玉米生长

为进一步凸显玉米种植布局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选取2000年以来玉米种植面积扩张最大的15个省份,对比分析这些地区玉米种植比较优势,并按各指标优势程度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具体见表5。自黑龙江、内蒙古玉米种植面积在2000年基础上分别增加4 020千公顷和2 109千公顷,增加面积是原来种植面积的2.23倍和1.62倍,其他省份玉米种植面积也大量增加。15个省份累计增加14 681千公顷,占这一时期全国玉米增加面积的97.46%。

某一时期某地区玉米产量占该时期全国玉米总产量的比重可反映玉米种植生产集中度。为更好识别玉米主产省份,本文将生产集中度值3%以上的省份定义为玉米主产省,并按生产集中度值递减顺序排列各时期玉米主产省,以观察改革开放以来主产省份的变迁,具体见表1。

图1—图5给出了上证综指与各指数间的动态广义相关系数,横轴表示计算GMC指标的样本窗口。从各组图形的左图来看,GMC(·|S)、GMC(S|·)和的整体走势大致相同,但的变动相对于GMC(·|S)和GMC(S|·)来说显得小一些,这可能意味着上证综指与各个股票市场指数间的相依性是非线性的,而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四)相关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不足

当前国家对玉米行业政策关注和资源投入主要集中在玉米生产环节上,对玉米产前和产后环节投入相对有限。实际上玉米种植整体比较优势的提升依赖玉米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抗旱与节水灌溉、生产加工等环节综合作用。当前玉米供给侧政策集中在价格保护、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方面,对玉米相关农业科技创新投入较少。科学技术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决定玉米的生产力水平,是提升玉米种植综合比较优势根本出路。玉米生产效率比较优势和成本比较优势低下,很大程度说明我国玉米相关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不足。

(五)农业要素投入结构长期失衡

当前我国玉米种植空间布局失衡,实质是农业要素投入结构长期失衡累积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加快,城乡长期以来的二元分割制度导致生产要素呈非均衡性流动,加剧了农业要素投入的结构性失衡。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在缓解农村人地矛盾同时也使农村劳动力在年龄、性别、质量等方面出现结构性失衡;在农业生产投入产出缺乏比较优势背景下,城市资本和技术创新的流入较少且流入门槛仍然较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程缓慢、土地产权关系不明晰等问题导致农地流转效率低下且交易成本过高。诸多因素交织使得农业要素投入结构长期失衡,现代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要素的替代有限,农业生产要素质量和组合效率无法得到根本性提高,在这种背景下玉米种植布局也趋向失衡。

五、完善玉米供给侧改革建议

玉米行业面临的严峻问题已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调整,包括取消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临时收储政策、调减“镰刀弯”玉米种植面积等,逐渐向供给侧改革的预期目标靠拢[7]。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从理论经济学有关供给侧的基本要素角度出发,提出提升我国玉米种植整体比较优势从而促进我国玉米供给侧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

鲁迅《嵇康集考》云:“《录书解题》称‘《嵇中散集》’者,陈氏书久佚,清人从《永乐大典》辑出,因用后来所称之名,原书盖不如此”,可见陈录原载并非“嵇中散集”,而可能还是“嵇康集”。

西方理论经济学认为,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是构成供给侧的四大关键要素,也是经济腾飞基础,只有不断优化和实现要素最优配置,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经济数量和质量[8]。当前玉米供给侧种植布局失衡、库存大量积压、成本过高等问题实质是玉米供给侧要素配置不合理的体现。

在玉米供给侧改革中,必须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评判玉米种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并加以调整,这既是最根本也是最主要的措施;政府作用是弥补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之处,纠正市场失灵,扮演辅助玉米种植空间布局优化和玉米行业健康发展的角色。充分发挥市场对玉米供给侧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力量渗透到农民生产决策中。政府取消对玉米的临时收储制度后,失去价格庇护的农民在自由市场冲击下,首先会削减玉米低产区种植面积,其次会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同时降低玉米单位面积种植成本,从而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实现玉米种植空间布局优化,使各地区玉米种植不再停留在规模比较优势上,充分发挥效率比较优势和成本比较优势。

1.劳动力方面,提高农业劳动从业者素质。劳动者是农业劳动的主体,也是农业经营管理中最活跃因素,只有不断提高农业劳动从业者素质才能激发玉米行业整体比较优势。在当前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和副业化趋势严重情况下,必须加强农业劳动力职业化建设。首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大批以农业为主要职业且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业劳动者,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后备力量;其次,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促使农民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完善相关知识体系、紧跟农业政策动向等,激发农业发展潜力;最后,提高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创业的支持力度,这些群体包括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和科技人员等,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人才支持。确保玉米供给侧的劳动者敏锐地捕获市场需求信息,用更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方式从数量和质量上满足市场需要。

2.土地方面,加快农地流转制度改革进程。释放土地要素的生产张力对提高玉米种植整体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要加快“三权分治”的改革进程,实现农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另一方面,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减少农药化肥施用、扩大耕种轮作和轮休制度,通过“藏粮于地”促进玉米种植持续发展。

3.资本方面,引导各方资本进入农业现代化建设。当前玉米供给侧种植整体比较优势较低与玉米种植环节资金“短腿”有关,资金不足导致生产过程和生产方式落后从而效率低下。如何撬动资金进入玉米生产、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对玉米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包括深化“三项补贴”政策改革,促使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政府资金发挥更好的政策效用;同时,促进社会资本下乡,引导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降低社会资本的进入门槛,拓宽玉米生产、加工的融资渠道。

4.创新方面,通过科技、市场和制度创新激发玉米供给侧活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是科技和制度创新,以上分析表明,当前玉米种植整体优势缺乏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技术创新对行业发展贡献较低、市场没有充分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玉米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科技和制度创新。在改革攻坚破难、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必须通过创新调整要素投入结构失衡和扭曲现状,激发玉米供给侧的内在活力。第一,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力度,包括加大玉米种业研发、信息服务、生产机械化推广等,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降低生产成本;第二,发挥市场调节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力量决定玉米种植区域、品种、数量和加工等,从而提高玉米供给质量和效率;第三,建立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机制,根据玉米市场发展趋势,及时有效地对整个行业进行综合协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为玉米供给侧改革和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常钦.农业供给侧改革在路上[N].人民日报,2017-03-08(002).

[2]蒋辉,张康洁.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前形势与政策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6(10).

[3]宋洪远.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农村经济,2016(10).

[4]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2)

[5]杨晓东,李晓.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粮食“去库存”的难点与对策——以国家临储玉米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7(5).

[6]耿献辉,周应恒.从集中走向分散:我国梨生产格局变动解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7]周振华,肖林,权衡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调控创新中国经济分析2015-2016[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8]陈锡文.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韩国明,朱侃,黄雪松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