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杨鸿年合唱教学理念与人文情怀

更新时间:2016-07-05

杨鸿年,我国著名指挥家、音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连续3届被推举为国际童声合唱及表演艺术协会副主席,被国际音乐界称赞为“真正掌握合唱艺术奥秘的大师”。著有《合唱训练学》《乐队训练学》,先后出版中外童声合唱曲集共七册。1983年,杨鸿年创建中央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多年来指导该团先后荣获国际、国内比赛大奖30余项。1987年合唱团应邀参加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童声合唱节,获美国时任总统里根先生亲笔签署的“最高鉴赏证书”。2003年2月合唱团作为亚洲地区的唯一代表应邀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林肯艺术中心及河边大教堂为参加全美合唱指挥家年会的九千名指挥家示范演出,引起轰动。2008年8月受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演出,首次以童声无伴奏合唱的形式演唱奥林匹克永久性会歌《奥林匹克颂》。2016年9月合唱团作为和平小天使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率领下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拉开了《和平颂》世界巡唱首站的帷幕。2017年8月合唱团赴意大利参加第65届圭多·达莱佐国际复调合唱比赛,获冠军。

杨鸿年教授在合唱领域的艺术成就,受到音乐学界的广泛关注;他在童声合唱领域有着独特的训练方式,其艺术性至今无人能及。“爱和奉献”的教学理念让杨鸿年的童声合唱团折射出爱的光芒,追求极致的人文情怀让我们看到了杨鸿年教授人格中的闪光点。

杨鸿年合唱事业探索之路

杨鸿年教授在音乐上有着极高的造诣,这种天赋在其少年时期就已显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活跃在中国农村大小田地里的田歌,那种一人唱、众人和的形式深深印在杨鸿年的心里。根据《北京档案》期刊记者方立霏的记载,杨鸿年是因一支破旧的口琴结识了她的钢琴老师,从此踏上了音乐之路。与当下学生们学习音乐的环境不同,杨鸿年所处的年代,经济条件窘迫,政治环境动乱,学习音乐的条件十分有限。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杨鸿年硬是凭借其坚忍的毅力和对音乐强烈的求索心坚持了下来!不仅在16岁时走上指挥台,且19岁便以优异的成绩提前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并留校工作。

任教期间,杨鸿年同期教授十几门课,还用业余时间为学生合唱团作指导、翻译与音乐创作相关的外文著作、撰写学术论文等等。即便遭遇了“文革”的黑暗,杨鸿年在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写完了《配器法》一书。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可见他是多么热爱自己所投身的事业,并为之呕心沥血!“文革”过后,回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的杨鸿年继续投身于他钟爱的合唱事业。在课业繁重的情况下依然为社会各种专业、非专业合唱团队指导、训练。“在紧张忙碌中,他还先后出版了《二部歌唱写作基础》《乐队训练学》《合唱训练法》,撰写了《和声基础》《配器基础》等教材,发表了《管弦乐队演奏中的vibrato处理问题》等学术论文。”[1]

多年来,杨鸿年与他的童声合唱团队认真求索、潜心训练,一步一步开创着中国童声合唱的奇迹。在合唱作品的创作上,杨鸿年将器乐曲改编为合唱曲,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行进、音域宽而高,这些无疑都对歌唱技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他手中的中央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却将这些音乐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杨鸿年教授在童声合唱的训练上极大地开发了童声的潜能,展现了中国童声合唱高超的演唱水平。

特发性水肿 很多30岁左右的女性早晨起床后洗漱时,经常发现自己的眼睑及颜面部位出现了轻度浮肿,摸一摸下肢,也会有凹陷或紧绷感。不过随着活动量的增加,上述情况亦会逐渐减轻至消退。

著名指挥家严良堃先生曾戏言:“他(杨鸿年)每天只坐三个‘凳子’——琴凳、指挥凳、饭桌凳。”[5]这从侧面反映出,杨鸿年教授几乎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给了他热爱的音乐事业。杨鸿年教授的音乐之路,带给当下学者诸多反思。我们对于音乐的热忱是否如杨教授般热烈,我们对学术研究的态度是否如他严谨,我们对工作、事业的付出是否如杨教授般无私奉献。“爱与奉献”的教学理念不仅体现在杨鸿年的合唱训练中,更体现在与家人的关系上。杨鸿年教授的爱人——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著名钢琴教育家唐重庆,儿子——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青年指挥家杨力以及杨鸿年教授的很多学生都参与到杨鸿年童声合唱团队的建设中来,齐心协力为中国童声合唱的发展建言献策。“爱与奉献”不仅存在于杨鸿年的童声合唱团队中,更在他的大家庭中得以彰显。

杨鸿年教授的合唱训练过程非常有特点,简洁的语言常常一语中的,训练有素有效,很多观点例如“发音有点、线随点延”,“高而不挤、低而不压”,“弱而不虚,强而不炸”,“松而不散,紧而不僵”,“快中求稳,慢中求动”,“字随词变,词随句走”,“子音在嘴,母音在喉”等已成为经典的概念广为流传,深入人心。演唱杨鸿年教授的合唱作品,并非易事。杨鸿年笔下的和声及复调织体,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下功夫钻研才能明白其深意。说起杨鸿年教授的民歌合唱作品,就一定要提及《茉莉花》。这首作品精妙之处在于将两种不同风格的《茉莉花》融合在一起,即丰富了音响色彩,又突显了合唱的风格。两种不同版本的《茉莉花》犹如两条相互交织的线条,时聚时分,变化莫测,却又能清晰地感觉到两个线条的存在。

杨鸿年合唱教学理念——爱与奉献

杨鸿年合唱教学理念讲求的是爱和奉献,合唱训练过程中的杨鸿年教授教法严苛、要求精准,力求将他认为最好的知识传递给他喜爱的孩子们。杨鸿年合唱教学理念感人至深之处在于,他认为合唱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合唱团的训练不仅仅让孩子只是掌握一门技能这样简单,更重要的是通过合唱培养孩子“纯净的心灵和高尚的品德”[3]。杨鸿年教授认为,“音乐是心灵的艺术”“音乐是来自心灵的声音,它最纯净”[4],对于合唱教育,杨教授心中仿佛有一种单纯的美好。这种美好如一股清泉,纯净得不参一丝杂质;又如雨后的彩虹,清澈绚烂,带给人无限的美感。

因此,郑州市必须优化城市发展规划,提供完善的城市创新基础设施,对标国际一流创新型城市各项指标,着力解决短板问题,与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建立产学研用创新平台,依托平台培养人才、联合创新和布局“郑州智造”产业,加快郑州高新技术产业的价值链攀升。

(3)就叠合梁悬臂部分桥面板支架设计来说,在纵桥上的距离要控制在1.5m左右,主梁的支点要与钢叠合梁上的缘板满焊,使用U形钢筋拉环使得主梁的另一端固定在上缘板中。其悬挑的部分则使用M16型号的拉杆固定在悬挑的主梁之上。

“2013年2月,由杨鸿年、杨力担任指挥,由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中央音乐学院青年合唱团、北京市金融爱乐合唱团担任演唱,由专业音像公司担任录制任务的‘杨鸿年教授合唱训练体系’系列音像资料录制完成。”[2]杨鸿年教授创建的合唱教学训练体系,在中国合唱界尚属首创。这为中国合唱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为中国合唱实践活动指引了方向。

杨鸿年合唱音乐中的人文情怀——严谨与极致

“音乐中的人文情怀,因其情感性,本身就是音乐所表达和体验的社会情感的重要内容。只是在作品的表达和感悟中,这种人文情怀的存在,主要表现为当创作、审美主体面对呈现为各类情绪状态的音响时,所注入和附着在音响中的一种社会情感,其存在是音心的呼应、互动,是主客体的共构一体,更是音乐作为文化存在其构成要素的互为作用,在观念意识层被感知、体验到的存在。”[6]杨鸿年教授的音乐创作风格是多元的,他创作了很多艺术性极高的作品,并将很多中外名曲改编为童声合唱,在国内外合唱界都获得了高度的评价。在杨鸿年指挥的合唱音乐中,人们的感受是多元的。《八骏赞》《青春舞曲》中蕴含着少数民族的音乐律动;《撒尼少年跳月来》《白肋喜鹊》既有民族风情又有童声童趣;《翠谷双回声》中复调的艺术性,《感恩的心》中的和声性;《野蜂飞舞》《闲聊波尔卡》的器乐人声性以及《卡林卡》《夜莺》中的异国风情。在杨鸿年教授创作的合唱作品中,我们领略到了其大胆又不失严谨的音乐创作风格,感受到的是其在艺术追求中严谨与极致的人文情怀。记得2014年杨鸿年老师来到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对学生合唱团进行指导,虽然坐在轮椅上,但一讲起音乐,杨先生便显得十分兴奋。有时随着音乐的律动会兴奋地从轮椅上站起,引导学生如何去体会音乐,从而诠释音乐。

即便杨鸿年教授取得了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他依然一如既往地穿梭于他热爱的合唱事业当中。杨鸿年是一位真正有音乐理想的人,他曾说:“只要是对事业对工作有利的,我什么都愿意干!”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蕴含着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严于律己和追求极致的人文情怀。我们眼中的杨鸿年教授,一切的名与利在他经历了社会、生活给他的众多打磨之后都变得轻如鸿毛。他最看重最珍视的,是与音乐的交流和对话;是看到自己指挥的孩子们在音乐中收获了知识、做人的道理,更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以及音乐带来的快乐。他本人就是这样一个追求极致的人,对自己热爱的事业付出了自己毕生的心血。杨鸿年教授将这种精神化为一个个律动的音符,流淌在他的指尖,彰显了一位音乐家多彩的艺术人生!

总之,选择适合的量表、采用适合可行的流程进行CGA,使得老年综合评估门诊在老年健康管理中可以合理发挥作用。单项测量后再综合评价,以及老年科为主导,先解决关键问题,必要时专科诊治及综合医院GEM门诊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上下联动机制都是发挥GEM门诊作用的可行方式。

[ ]

[1]方立霏.音乐:来自心灵的艺术——访著名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鸿年[J].北京档案,2004(02):14.

[2]李法桢.举足轻重的大师 丰富灿烂的人生——“杨鸿年教授合唱训练体系大师班”系列活动综述[J].人民音乐,2013(10):11.

[3][4]方立霏.音乐:来自心灵的艺术——访著名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鸿年[J].北京档案,2004(02):14.

[5] 张 彬.岁月如歌——庆杨鸿年教授从教五十周年[J].人民音乐,2004(08):7.

[6] 修海林.民族器乐审美中的人文情怀与审美范畴[J].人民音乐,2009(09):18.

邢晓萌
《当代音乐》 2018年第05期
《当代音乐》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