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故乡的眷恋——读《岁时节日体系中的赣南客家仪式音乐研究》有感

更新时间:2016-07-05

客家人初源于中原汉人,千百年来因战乱灾害,其先祖历经辗转,在赣、闽、粤交界地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民族相融,形成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族群。客家人现在中国南方乃至世界各地广泛分布,是汉族的一支重要民系。漫长的迁徙使客家文化在悠悠历史长河里不断衍变淬炼,其音乐更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客家音乐是客家族群的典型身份标志,其既保存浓厚的中原遗韵,又具南方地域性特色。经过多年发展,客家研究现已成“学”。客家研究的学术积淀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客家音乐研究提供了丰润的生存土壤。赣南作为客家人现今最大的聚居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目光汇聚于此。

作为一个迁徙的族群,客家人淳厚、独特的传统文化与其强烈的自我族群意识存有深厚关联。在族群意识的形塑与传承中,敦亲敬祖思想的延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岁时节日体系中的赣南客家仪式音乐研究》(以下简称《岁时节日》)是肖文礼博士在其硕士论文基础上的深入与拓展,并纳入“客家新视野研究丛书”系列。笔者最初被“岁时节日”几字吸引,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仪式音乐和节庆文化结合。入之愈深,其见愈奇,果然不负所望,惊喜良多。

伟翔上班,我在家里做家务。只是,每天我都刻意地留了一点时间给自己。去健身房,或者报名去各种学习班,渐渐地,我有了几个谈得来的朋友。伟翔打电话回家说有应酬时,习惯性地先说对不起,尽管我的心里很失落,但我还是说:“没什么对不起的,玩得开心点。”

节庆里的音响

作者在“绪论”提到论著主要以“岁时节令”为叙述方式贯穿全文。岁时节令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且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节日民俗活动彰显着先人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探其根源,则与人们祈望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岁岁平安的生产生活诉求密切相关。

《岁时节日》分为七个部分。如同一部温厚的电影,精彩的蒙太奇镜头将全年重要节庆剪辑融合:历经岁月流转斑驳的老祠堂,供台上积累了厚厚的香灰,远游而归的儿孙,老去的父辈,庄严的仪程,古老的音乐,娓娓述说着赣南客家人的酸甜苦辣、誉荣辉煌。

《岁时节日》的文字是有力度和温度的,貌似平静,实则掷地有声。但是,著述作为一本民族音乐学领域的学术成果,却多少有些忽视音乐本体。翻阅全书,只有为数不多的篇幅围绕仪式音乐的形态特征进行探讨。赣南客家仪式音乐是在岁时节日体系的特定时空如祭祖、庙会等情境中呈现宗族结构与族群情感的音乐事象。就其音乐本体而言,尚有不少研究议题有待深入,如既可以看到体制内传承与全国相通的器乐曲牌,也可以发现具有地方风格的曲调元素;既可以看到客家文化独特的一面,也可以从中析出兄弟民族的文化元素。[6]

如果说春节充盈着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的欢腾,那么草长莺飞的清明,则是缅怀祖先的神圣时刻。客家人从中原一路远迁南赣,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强调自己“纯正中原血统”的集体记忆,并通过祭祖来强化族群的根脉。书中基于宁都县东龙村清明祭祖仪式的实地考察,展现出在宗族长老带领下,肃穆的仪程与音乐蕴含的浓烈客家族源意识与祖先崇拜观念。作者认为,客家祭祖仪式是正统权威归属的最好体现,客家人通过仪式的模仿、音乐与文化象征符号的利用获得了一种心灵深处的舒畅。[2]

(五)地缘政治局势依然动荡。当前地缘政治“灰犀牛”“黑天鹅”风险并存。英欧在退欧关税联盟谈判上的对抗性上升,意大利民粹党派几经波折最终成功组阁,西班牙中右翼政府未通过不信任投票,欧洲政治不确定性已对欧元区经济复苏和欧洲一体化发展构成挑战。叙利亚内战、恐怖主义威胁热度难减,伊核问题因美退出协议骤然升温,美驻以使馆迁馆已酿巴以严重冲突,以色列挟美支持对伊朗关系日趋紧张,初显缓和的朝核局势未来走向依然成谜,突发性地缘冲突严重冲击全球经济的风险正在不断积聚。

值得注意的是,国庆节作为具有强烈“国家在场”色彩的节日也被纳入书中。《岁时节日》以宁都“翠微之春”国庆文化艺术节为切入,将桥帮灯、舞龙、妆古史、傩舞、采茶戏、竹篙火龙等客家音乐文化品种在文化展演与传统礼俗两类场域的应用情况进行比较解读。作者深刻意识到:“文化展演”是链接国家权力与赣南客家民间仪式的重要纽带,国庆展演是赣南客家音乐传承的另一种模式,虽然这种模式“较大成分地脱离了民间仪式本身的意义指向,但它们被抽象成‘客家文化’的符号,具有新的象征意义”[3]

为实现对深度、航向角等数据的存储管理,需要增加数据库功能。文献[17]在Qt基础上移植了MySQL数据库。由于只需要简单的数据库操作,用户操作软件选择轻型的SQlite数据库。

四季轮回,时光流转。千百年来,书中记录的一场场庄严肃穆的祭仪和一幕幕人神共乐的狂欢,在赣南客家大地周而复始、代代相沿。岁时节令,是人间烟火的味道,岁时节日中的仪式音乐成为客家人对自然与生命最生动的理解与见证。

纪实性文本

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急速转型与全球化进程加剧,客家传统文化受到较大冲击,村落星稀,旧屋昏黄。庆幸的是,传统仪式和族群观念依然坚守如初。《岁时节日》以纪实性手法对仪式过程进行记录,如在第三、四章关于庙会的记述中,就庙宇记载、信仰体系、经济供养、仪式展现、乐班组合、乐器形制、宫调系统、曲牌运用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字里行间,流露出率真、质朴的人文气息,看似平淡,实则在各式各样繁缛的仪程描写中悄然建构起当地客家人的日常音乐行为模式。民族志的深描写作让田野调查不只是作者的自身体验,更是与读者跨时空分享思想感悟,以之曲径通幽地展示书写者的博雅心致。干涩的理论探讨必然会枯乏无味,但作者通过将情感融入文字,让读者品得匠心独造、韵味醇厚的学术佳酿。细细读来,经过心灵过滤的文字,已将客家仪式音乐昭显的历史文化余晖吹燃并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光彩。字里行间渗透出如花叶露珠般的清新气息,仿佛山间云雾缠来,无遮无碍,清清爽爽,自自然然。

同时,《岁时节日》立足民族音乐学理论方法, 还大量吸收运用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思维精华,以此构筑对赣南客家仪式音乐文化的整体认知。情感表达与严谨表述的有机平衡,是整个研究过程的思想理念;在田野考察和写作过程中,也很好地明晰了研究者自我身份的文化定位,力求做到 “山中看山”和“山外看山”兼顾,对赣南客家仪式音乐的巨细、表里、远近,看得清醒、透彻。看似信手拈来的田野素材,却不失内在理性,各章节在时间地图中有序推进,显示了作者扎实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求真务实的实践精神。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使读者在走进赣南客家民间音乐生活的同时,也对客家音乐的存续现状产生诸多反思。

② 课件呈现如下情境:某人1小时走3公里,问0.5小时走多少公里.(此环节让学生感受到用整数乘法的含义解释3×0.5是不够的)

音乐的归家与文化乡愁

“变迁是人类经历的继续,虽然在特定文化中,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从某一方面到另一方面的变化的速度是不同的,但没有文化能逃避变迁。”[7]社会变迁必然引起文化的变迁。阅览《岁时节日》,发现作者对客家音乐文化变迁这一方面着墨较少。经历漫长的时光更迭,传统岁时节庆活动必然发生变化,伴随其间的仪式音乐也会形成不同程度的变迁,书中未能就此展开论述,略显遗憾。

年复一年的岁时节庆仪式,就像屹立百年的祠堂,无论沧海桑田、星移斗转,它一直在赣南一隅静静等待游子的回归,而仪式中的音声就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乡音。尽管外面山河盛世,在作者心中最美的依然是故土。在书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在和赣南的一草一木、一瓦一檐、一曲一调诉说衷肠。节庆仪式和故土乡音的和鸣,在与家乡渐行渐远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一种引力,正如张振涛教授在序中写道:“对于肖文礼来说,时间没有流走,凝聚为一本为家乡而写的书。”节日里熟悉的香火炮竹承载着喜庆,古老的祠堂族谱记录了文化的根脉。作者对赣南客家音乐的真情至性,字字珠玑,毫无矫揉造作。这大抵是漂泊的游子对故乡的万缕牵挂,慰解成千回百转的文思。她在寻访故园的过程中,也完成了自己“客家人”的身份形塑。

情至深处自然浓。作者自小生长在赣南地域文化的人文系统中,对于故乡的音乐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认同感。她深情说道:“民族音乐学引我走进田野,带我闻见泥土的芬芳,《十二月的歌》方才在脑海里日渐清晰。”[5]这不由得使笔者联想到自己的成长经历,幼时常围绕父亲身旁随他祭祖扫墓,聆听吹打班通天达地的奏乐,当自己从事民族音乐学研究后,方才领悟过来:文化乡愁是乡音记忆的情感维度,乡音乡情是安放乡愁的诗意港湾。那份对故乡音乐文化的热爱,其实早就扎根心底。每每听到熟悉乡音,都会不由自主感动,乡音承载的文化乡愁唤醒了尘封已久的岁月记忆,这些乡音、乡愁和记忆也成为音乐记录者学术前行的文化动力。

庙会是源于宗教祭祀的综合性经济文化节会,融祀神、娱乐、商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岁时节日》将四月至八月作为时间节点,选取胡公庙会、玉皇宫庙会为具体个案,通过两章篇幅,采取人文记录的表述方式,兼合文化与音乐两大层面,通过简洁灵动的文字和丰富的田野资料,向读者阐释着庙会礼仪展现与仪式性乐班、戏班及其用乐间的互动关系,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在场感,也让读者能从意义层面切近当地客家民众的知识形态。

略显模糊的音乐

“百节年为首”,新年伊始当然以春节开篇。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重要的情感与精神支柱。书中详细记录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南康春节“大神会”仪式过程,对仪式中的音声声谱进行分类与解析,并提出“音声禁忌”的话题:“无论是听得见的音声还是禁忌中的‘无声’都是仪式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们作为仪式行为的一部分,对大神会仪式的参与者来说,是增强仪式氛围、增加宗族凝聚力等仪式效应的主要媒介。”[1]

“具备了目力,一切都被点亮。一个人为什么不去审视自己的经历并借以表达自己所属的族群,为什么不在家门口捡起金枝并赋予亮色。”[4]《岁时节日》作者深谙此理。通读全书,笔者感受到一位女性学者对于故土乡音的缱绻情怀与文化乡愁,家乡的音乐成为充分施展其创作才华的叙述载体。

温柔的树袋熊,女(PS:不要问女生年龄),明清史硕士(其实最稀罕魏晋士人来着),喜欢旅游(尤其是不用自己掏荷包那种)。长卷发、天秤座、爱吃辣椒,喜欢传统君子士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可惜现代社会很难遇见,所以有了这篇文章。

另外,既然著述以岁时节令为叙述主线,但却在十月戛然而止,未见年尾十一月、十二月间开展的仪式音乐活动。这两个月是赣南客家人庄稼收获后的农闲时间,闲暇中必然要组织许多大大小小的节庆民俗活动,相关仪式音乐构成也是丰富多彩、生趣盎然。可不知为何,书中却缺少了这些内容的描写,实乃另一遗憾。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透过《岁时节日》的精心书写,赣南客家人的时间谱系、族群交往、人生百态、宗族兴衰都清晰显现于各种岁时节庆仪式音乐过程中。著述所述之事、所抒之情、所析之理、所论之据,处处浸透着作者严谨、谦和的学术态度。全书行文流畅,言语饱含深情又不乏引经据典,从宏观视角对于微观个案的多维阐述也是恰如其分,呈现出一幅幅灵动、优美的客家节日民俗生活画卷。

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其音乐更是在汉族融涵广博的音乐体系中独树一帜。传承客家音乐的实质,是对客家文化及其精神特质的理解与延续。《岁时节日》以独特的观察角度与行文方式——在岁时节庆语境中透视赣南客家仪式音乐的生存样态,于具体文化事象中呈示当代客家人的生活百态,为客家音乐文化一条开辟了一条往返于传统与现代的路径。在“客家热”的浪潮中,作者凭借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经验,以高屋建瓴的学术立意倾情抒写,令人耳目一新。其让读者感受到,岁时节日体系中的仪式音乐是赣南客家人凝聚宗族与族群的坚实力量。也正是这种凝聚力,强化了客家人的身份认同感与族群向心力。节庆民俗音乐活动不仅是一种社会群体行为,也是一种具象的集体思维模式,更是一种族群文化符号的象征与传衍。

生态属性是区块链能否大规模应用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它定义了一个应用是否可行的临界量。区块链的主要优势在于网络效应,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潜在优势激增;但同时,其需要的协作也更趋复杂。例如,用区块链技术来解决数字媒体领域的牌照、许可使用费支付等问题,就需要在大量数字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海量的协调。

书写乡土乡音不为别的,只因是对身体里流淌的故乡血液的感恩与致敬。笔者相信,人和书的缘分,就像人与人的缘分一样,冥冥中自有定数。肖文礼博士重返南赣访寻客家音乐写书立著,而笔者邂逅了这本好书,掩卷静思,余味悠长。春去秋来,日月如梭,乡音依然,“地方性知识”承载的情感与智慧与心永远同在。

[ ]

[1]肖文礼.岁时节日体系中的赣南客家仪式音乐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61.

[2]肖文礼.岁时节日体系中的赣南客家仪式音乐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11.

[3]肖文礼.岁时节日体系中的赣南客家仪式音乐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253.

[4]张振涛.家乡的响器比想象的更响亮[J].人民音乐,2016(03):56—57.

[5]肖文礼.岁时节日体系中的赣南客家仪式音乐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

[6]肖艳平.客家研究:请把目光投向礼俗音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01):1.

[7]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6.

蒋燮,赵东东
《当代音乐》 2018年第05期
《当代音乐》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