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探讨

更新时间:2016-07-05

在我国,研学旅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孔子,他带着众弟子周游列国,并编著了《春秋》;北魏时期的郦道元游历各地,著有《水经注》;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足迹遍布中国16个省,后人根据旅游日记编纂《徐霞客游记》;另外,各时代的诗人也都会根据自己的游历写出千古佳句,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正是由于范仲淹有游历山河湖海的经历,才能得此佳句,感悟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此,可以看出研学旅行对于人的潜能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处在新常态下的21世纪的教育来说,系统开发研学旅行课程,也是亟需的[1]

为了让阿花赏识我,为了能走进阿花的内心,我对阿花隐瞒了金融危机的这个重要信息,期望有那么一天,阿花会惊喜地发现,我是多么地富有卓越远见,在大风大浪前处惊不变,沉着应对。期望有那么一天,阿花会主动地把头靠在我的肩上,说阿坤,明天我要嫁给你啦!

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明确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想法。2014年4月19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第十二届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发表题为《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的主题演讲,首先提出了研学旅行的定义: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2016年,国家部委11个部门联合出台《推进中小学的研学旅行》意见,明确全面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这些政策表明:研学旅行,关键在研,本质在学,形式在游[2]。所以,做好研学旅行,提高研学效果,课程是抓手,落脚点在于课程开发[3]

从2012年以来,教育部先后选取了安徽、江苏、陕西、上海、河北、江西、重庆、新疆等8个省(区、市)部分县市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并确定天津滨海新区、湖北省武汉市等12个地区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验区。从试验区的经验得出:研学旅行的教材和课程非常缺乏,而且,研究和开发研学旅行的课程以及教材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对中小学教育改革,却是一种难得的机遇[4]。所以,研学旅行是契合新常态下,将教育与旅游事业结合起来发展的一个伟大创新,要完成这个伟大创举,需要研究人员深入探讨。

我国的旅游和教育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我国的中小学生的人数,可以说在中国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另一方面,我国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要求研学旅行能够进一步促进各地经济的发展。但是,研学旅行,旅行是手段,研学才是目的,研学旅行要把旅游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个结合点就是研学旅行课程[5]。所以,要求研学旅行课程必须包括环保、科技、人文、自然、历史、文学、艺术、体育等主题,这也就是说,旅游产品,无论是冷门旅游产品还是热门旅游产品,通过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而得到补充、发展、丰富和充实,实际上给研学旅行一个有力的抓手。学校在落实研学旅行活动的时候,按课程开发的路线,即可轻松有效地完成研学旅行项目,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效果。

1 研学旅行课程的特征

1.1 课程的完整性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将旅游与课程看作是一个整体。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传统教育把学习和旅行完全分割开来,与研学旅行相似的夏令营等活动,在某些程度上,学校或者组织者却让夏令营把学习与旅行脱离开来。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对于传统教育来说是一种补充,课上和课外有机结合更好地诠释了现代教育的理念。学习过程中每科课程都有或隐或显的联系,然而课程中的知识来自生活,学生学的知识终归会到现实生活中,而研学旅行是接近生活最为简单又有直接效果的方法。

绿筠忙收了神色,恭身站在一旁。玉妍托着腮,笑盈盈道:“侧福晋好气势,只是这样的气势,若是方才能对着高姐姐发一发,也算让高姐姐知道厉害了呢。”玉妍屈膝道,“夜深人困倦,才进宫就有这样的好戏,日后还怕会少么?妹妹先告辞,养足了精神等着看呢。”

课程沟通对于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是关键的,研学旅行课程中的沟通媒介是课程顺利实施的基础。课程沟通媒介要根据课程的内容以及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做出相应的调整。首先,组织研学旅行的负责人和老师在旅行中要注意和学生的沟通,让学生在旅游中能够知行合一,时刻提醒他们旅行的目的,这就要求老师有专业的技能和沟通的能力。其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在旅游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老师还可以采取一些活动,比如,抓典型,提醒学生某一景点、某一人物的来历以及发展,老师可以采取引导文教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等,当然这些需要老师自身的专业素质。

1.2 课程知识的典型性

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是在对本地旅游资源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研学课程要求,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提炼有研学价值的课程内容。重点是要结合乡土乡情、县情市情,形成具有研学旅行特色的课程内容;难点是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必须是广泛的,既要包括自然、环保、科技,又要包括人文、历史、文学,还有体现艺术、体育、体验等的主题活动,在广泛的领域找到针对性的主体,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开发组织实际上要根据课程的实质,有序并且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旅行,不同的课程内容体现出不同的研学旅行过程中的本质,这也说明了研学旅行可以让学生体验不同地区的多样性文化,但是,开发组织要注意的是,在课程设置时不宜偏重哪一个地域。换句话说,就是学生的研学旅行是在学生的认知阶段,课程开发要尽可能体现本地的乡土乡情、县情市情和省情国情。

嵌入式系统的教学方式要体现温故知新和学以致用。任课教师在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授课内容的次序,根据学情适时复习一些先导课程的内容,如C语言、51单片机、数字逻辑等。紧密结合就业市场需求和实际项目的教学方式,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研学旅行课程的典型性就在于“在游中学,在学中游”。在教学内容上,“学”能够有机地结合“游”,在延续旅游的过程中,可以将各科内容有效联系起来,在人文学习中亲近了自然,在了解自然科学中懂得了历史,体会到了人文,亲身感受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情境。对于课堂上的知识,更能分出哪些是需要记忆的、哪些是需要体会的。旅游与学习相结合可以实现“在游中学,在学中游”的完美结合。

1.3 课程教育的规律性

研学旅行课程是素质教育的推动力,进一步撬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受众是全体学生[6]。大面积的学生、大面积的研学范围,让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者感到无法选择。

2 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1 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组织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组织者,可以是相关的教育局、学校或者研学基地。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组织者主要负责课程的教学主题与内容的安排、行程的安排、研学基地的选择、行前的培训等工作任务。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组织可以说在整个研学旅行过程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只有开发组织者把前提任务做好,确定课程教学需求,学生和教师在整个研学旅行过程中才能目标明确,不脱离研学旅行的教学主题。因此,课程开发组织的工作任务是非常复杂的,教育局或学校等课程开发组织者可以专门设立相关部门,比如,成立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研究协会,设立研学旅行课程研究中心、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中心等机构,主要负责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任务。一方面,不会打乱原有工作组织的秩序,新老工作各司其职;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社会就业岗位,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2.2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重点与难点

传统教育的课堂上的知识是来自书本的介绍,书本怎样描述,教师就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去学习,但在学或者教的过程中会有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不知所措。学习的内容、课程的难易程度、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与学生的沟通等都会使学生学习的复杂性提高,这样就会使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障碍,但由于学生已经处于一个疲劳的状态,很难分出哪些是自己在什么时间段该学的、是应该夯实基础还是进攻难题。

2.3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媒介与方法

所以,将课程与旅行紧密联系,通过分析与综合,把学习中的各环节纳入一个完整的过程,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并使之联系起来,与旅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计划地开展研学旅行的行程,使之延续旅行课程系统化。研学旅行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体现在:整体规划、目的明确、行程安排、人员培训、基地选择、合同签署、安全保障、事后反馈与总结。

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文件明确了研学旅行主要在中小学范围内进行,小学阶段2天1夜,在小学的四到六年级实行,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3天2夜,在初一或初二实行,以省内和周边省市的研学为主;高中阶段4天3夜,在高一和高二实行,以境内研学为主,有条件的话可以申请境外研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不同的年龄,接受知识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如表1所示。

2.4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知识受众

人的记忆可以为三个阶段:活动-感受-经验。记忆还有三种类型: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研学旅行本质上是教育的属性,所以,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也应该从这个规律出发来展开。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规律也符合这个规律:认识-理解-运用,在时间排列上,分别与人的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相对应,研学旅行课程系统化、完整性的构建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这是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认识只是对事物的一种瞬时记忆。知识是一种简单初级的认识,如果不去刺激的话,很快就会被忘记,这就需要通过一些方法加强学生的知识记忆,把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具体做法是,结合学生的简单初级知识,结合研学旅行,把瞬时记忆转变为短时记忆,再通过开发一些课程,加入一些复杂的更高级的认识,刺激学生的记忆,进一步转化短时记忆,在反复强化短时记忆后,最终达到长时记忆的效果。所以,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遵循这个规律,不仅仅是表现在对学习任务的梳理(梳理一些简单初级的认识),更应该是结合复杂高级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符合学生研学旅行的身心成长与记忆的规律性。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方法,首先要找到学生研学需求的起点,再结合研学基地的资源分析,设计研学课程,最后进行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时,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比如好奇心、富于冒险、活泼好动等开发课程。课程开发要像产品设计那样深入工厂、车间、山林、田间。把项目布局寓教于乐,把旅游路线贯穿全部研学教育的需求点。

可见,在新历史主义理念视域下,真正的历史包含两个部分,即英雄人物在大历史观下发生的历史事实和普通民众在小历史观下叙述的历史故事。作为历史记忆的民间口承叙事恰恰是以“边缘化”、“微观政治”的口述历史特征而存在,堪称能够展现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小历史存在状况的叙述策略和阐述方式。在与大历史相对立和响应的互动过程中,历史事实有了被叙事和被解读的机遇和可能,历史故事也因此向人们展开了多元化的思维空间和展演场域。

1 知识分布情况表

年级 环保科技人文自然历史艺术体育体验小学√√√√初中√√√√√√√高中√√√√√√

注:√表示优先选择

2.5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总结与反馈

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研学旅行是刚刚开始,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还要根据我国实际的国情,摸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研学旅行,所以,刚开始每个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组织需要反馈,作为以后总结经验的参考。首先,在每一阶段研学结束之后,老师和学生以及相关的负责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其次,学校或教育部门收集信息,进而综合性评估;最后,对汇总的各类综合性反馈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研究,为今后持续高质量的研学旅行提供有效保障。

(四)传统的政府与企业合作中,政府始终是站在主导地位上,而企业只能听从政府的安排,进行一些小的管理,但是PPP融资模式与传统模式不同,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与企业进行合作之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谁主导谁的问题,能使传统观念得到极大的改善,并且有利于政府与企业的长久合作。

3 结语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要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改变过去那种以学科为主、教师以教为主、脱离实际应用的显性知识的学习方式,尽可能把学生放在一个真实存在的学习情境中,一边旅游,一边学习,实现“在游中学,在学中游”,这种学习方式是不经过加工,而直接移植的学习情境,这种学习情境可以巧妙地让学生举一反三,“真实再现”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和情境,身在其中,体会无穷。所以,研学旅行课程的可设计空间主要是,在研学基地,教师可以通过研学环境创立研学情境,让学生发挥自由的想象,引导其进入研学的最佳状态。其中,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都是具有可设计空间的,可灵活地运用、发挥研学旅行课程给学生、教师带来的优势。

研学旅行课程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育教学的需要提出来的,受到了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广泛认可。其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方式,脱离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学生的学习压力。尽可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摆脱过去学习过程中的短板效应。但研学旅行在我国刚刚提出来,缺乏更深入的理论研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应积极探索研学旅行的新发展和新方向,“撸起袖子”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研学旅行之路。

参考文献

[1] 陈慧婷.研学旅行解说系统构建研究[J].江苏商论,2017(1):54-56.

[2] 滕丽霞,陶友华.研学旅行初探[J].价值工程,2015(35):251-253.

[3] 宋娟,秦升阳,董峰.中国高句丽史课程开展研学旅行的探索与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12):71-73.

[4] 丁运超.研学旅行: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中国德育,2014(9):12-14.

[5] 王雪.研学旅行发展的对策分析[J].旅游纵览月刊, 2016(6):273-274.

[6] 张成.立足学生实际,精心开展研学旅行[J].地理教育,2015(3):48-49.

黄敏,王露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