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发展普惠金融 服务实体经济——评《普惠金融组织与普惠金融发展研究:来自山东省的经验与案例》

更新时间:2016-07-05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性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金融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金融要回归本源,优化结构,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针对我国金融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通过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金融首次被纳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议题。认真学习和领会习总书记在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结合我国金融现实以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现状,我们深感发展普惠金融任重而道远。自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出台以来,如何更好地促进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提高社会经济体系的底层和低端人群的金融覆盖率、可得性及满意度,推动包容性增长,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公平分享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不仅是政府和金融业界考虑的重要问题,理论界的学者也在积极探索并形成了一些有价值、可操作的理论成果。青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国茂的专著——《普惠金融组织与普惠金融发展研究:来自山东省的经验与案例》(中国金融出版社2017年出版,下文简称《普惠金融组织与普惠金融发展研究》)就是近年来关于普惠金融研究成果中值得关注的新作。

时光渐渐消逝,他走进了连绵的山谷,或者说是沼地,这些地方的野物比较多。一群驯鹿走了过去,大约有二十多头,都呆在可望而不可即的来复枪的射程以内。他心里有一种发狂似的、想追赶它们的念头,而且相信自己一定能追上去捉住它们。一只黑狐狸朝他走了过来,嘴里叼着一只松鸡。这个人喊了一声。这是一种可怕的喊声,那只狐狸吓跑了,可是没有丢下松鸡。

网络采集的招聘信息由于存在大比例的缺失数据,可能导致外籍人才需求被低估。所以有必要进行更详细的企业问卷调查。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罗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在其集大成之作《金融与好的社会》(Finance and Good Society)中指出,社会经济结构不平衡的根源是金融结构的不平衡。根据金融结构理论,不合理的金融结构会制约普惠金融的实现。金融抑制与信贷歧视政策下的特殊金融供给结构使得金融资源更多配置到少数的企业或部门,无法全面、充分地覆盖大多数实体经济部门与普罗大众金融需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与其他资源相比,金融资源更为稀缺,因此,金融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充分程度也更为重要。金融资源是否有效、合理配置直接关系到社会其他经济资源的公平配置。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必须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上进行公平安排。在我国,不同于金字塔式的经济社会结构,中国金融服务的覆盖形状是倒金字塔式,两者不相对应。长期以来,获得金融服务较多的是少数的国有企业、高端人群与地方政府等,占社会多数的小微企业、农户及其低收入群体所获得的金融服务相对较少。可以认为,在我国存在着金融服务供给的不平衡问题。相应地,对于弱势群体、偏远地区而言,可能不仅是不平衡,还有一个不充分的问题。面对这种经济社会结构的“金字塔”与金融服务覆盖的“倒金字塔”之不对称,我国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不断出台一些新的政策,提出了发展普惠金融的战略规划,目的正在于期望通过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解决金融服务的不平等和金融结构的不平衡,推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早在十几年前,联合国就提出金融是人的基本权利。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存在不合理的金融结构,不仅不利于经济发展,更不利于社会的公平,不利于国家或地区的稳定和谐发展。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上诸如亚洲的印尼、孟加拉和拉美的哥伦比亚、巴西等国家就开始了小微金融模式的探索,发展至今已近40余年。据哈佛大学研究人员的统计分析,目前全世界需要贷款的家庭大约有6亿个,而微型信贷仅覆盖了1.5亿个家庭,占比25%,还有75%的家庭没有被覆盖;从贷款渗透率的角度看,预计可以给家庭提供的贷款总量目前也仅实现了20%的规模,还有80%没有实现。也就是说,现有的小微金融模式经过40年的发展之后仍有70%-80%的人群完全没有被覆盖,可以看出,全球金融普惠之路依旧漫长而又艰难。

首先是这本书紧扣国家普惠金融发展战略的主题。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积极建言献策,是理论研究者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也是研究者自身价值的积极体现。长期以来,孙国茂教授始终坚持以改革开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导向,致力于实际问题的理论创新思考和操作路径建议。该书是作者基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普惠金融”战略,不断调研和深入思考的结果。发展普惠金融,有效提高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性,发挥金融支持经济,助力创新驱动战略,已经成为中国新时代发展的主题。2015年国务院发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2016年G20杭州峰会把普惠金融作为了会议议题,都是对这一时代主题的响应和落实。2017年7月,全国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要“积极发展普惠金融,大力支持小微企业、‘三农’和精准脱贫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优化金融资源空间配置和金融机构布局,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这些精神与作者该著作的思想以及建议均不谋而合。

近年来,违法捕捞、项目建设、沉箱养殖等非法占用锚地水域情况严重,1#锚地及其周边水域,5#锚地北侧水域,大量渔业养殖占用锚地及周边海域,不仅影响船舶锚泊安全,而且不利于险情的应急处置(发生险情时,由于周边都是沉箱或渔排,救助船舶难以接近遇险船舶)。

在现实中,随着普惠金融发展政策的推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加入到普惠金融组织体系中。那么传统商业银行、新型互联网金融、农村合作金融、小额贷款公司等民间金融,谁会成为真正的普惠金融服务机构?或者说,在这个过程中是哪些关键因素会最终会形塑出真正的普惠金融组织?对此,作者在书中也做出了展望。笔者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即未来的普惠金融一定是技术与金融的结合,数字化普惠金融应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因为只有数字化、网络化的金融服务,才能实现金融服务的低成本、高效率,满足普惠金融便捷、低价、高效、风险可控的需求。读完《普惠金融组织与普惠金融发展研究》一书,笔者有以下几点感想: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普惠金融发展取决于大量的小微金融组织与机构。对于传统金融组织与机构而言,能不能以普惠为目标还需要探索。目前,国内各大中型商业银行在金融监管部门的推动下成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这意味着,传统的大型金融机构必须兼顾商业盈利和普惠金融的双重目标。在通常情况下,商业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否兼顾共存?这正是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期望的我国大中型银行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传统的商业银行能否进入基层,进入农户百姓与小微企业,提供普惠性质的金融服务?如何实现信用匹配和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如何降低普惠金融交易成本和风险溢价?《普惠金融组织与普惠金融发展研究》一书对上述一系列问题给出了较为明确的答案。传统金融组织与机构要实现商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均衡或双高,应该说是相当困难的。

其次是这本书以创新思维发现和解决问题。普惠金融实践不仅是中国金融改革进程中的一次跨越,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重要推动力。发展普惠金融,必须建设完善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并以科学、完善、有效的金融监管防范金融运行风险。立足于中国普惠金融组织发展的实践,借鉴国外经验,勇于在理论和路径选择上加以创新,科学回答普惠金融这一历史性、战略性问题,需要研究者的创新性思维,需要研究者把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情与经验紧密结合起来。本书充分体现了孙国茂教授治学的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他对普惠金融组织内涵和范畴的界定,政府在普惠金融组织发展中作用的认识,对于发展互联网金融在普惠金融组织建设中作用的认识,以及在完善普惠金融组织发展的配套安排,包括成立政府引导的专项基金,加强信息披露等若干理论和政策性建议的提出,都很好地诠释了他的这种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

三是这本书以宽广的视野看待问题,以经验与案例结合分析问题,注重对策性研究。本书内容翔实丰富,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作者放眼全球不同国家,梳理普惠金融发展经验,给读者展示了更为广阔和全面的普惠金融发展思维空间;立足国家发展战略,梳理国家普惠金融政策,探索国内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短板;点面结合,把山东省作为典型案例,探索发现山东省普惠金融组织发展现状及其不足,由点及面,不仅提出山东省普惠金融组织发展的展望,更从全局视野提出了若干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对策和发展路径;针对我国及山东省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但问题突出的现状,针对P2P、股权众筹、第三方支付等不同的互联网金融形态,客观分析其普惠的性质与作用,深刻揭示其蕴含的风险和风控之道。这些都为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有效的路径选择,也为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提供了富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作为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标,普惠金融发展不仅关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更与广大中小微企业以及普罗大众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发展普惠金融,把中国的金字塔形社会结构引导建设成橄榄形社会结构,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事实上,这既是金融改革的目标,也是普惠金融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战略意义所在。正如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教授在序言中所说,中国金融改革的过程其实就是如何实现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作为山东省软科学重大课题研究成果,该书是孙国茂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多年来研究和关注国家普惠金融发展的结晶。在2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孙国茂教授著述甚丰,出版或发表了十余部专著以及上百篇论文。与其他成果不同的是,尽管作者一直关注着中国经济尤其是金融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但《普惠金融组织与普惠金融发展研究》是在一个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展示了基于社会底层的人文关怀和服务社会、追求真知的学术理念。

(作者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原首席经济学家,国务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

胡汝银
《东方论坛》 2018年第02期
《东方论坛》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