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饒公觀音貫古今 ——淺談饒宗頤教授筆下唐代觀音菩薩畫像

更新时间:2016-07-05

一、 前 言

涼風送青雲,乘願來觀音。衆生只要一心稱名,聞聲救苦的觀音菩薩便乘願而來。隨雲飄至,是眼前這尊饒宗頤教授所繪的白描觀音,莊嚴而雅緻,令觀者有“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南宋) 普濟編《五燈會元》卷二,《卍續藏》第80册,1565號。(清) 行浚編《浮石禪師語録》卷4《寧波府天童景德禪寺語録》,《嘉興大正藏》第26册,B185號。 之感。雖處處是佛法,衆生卻有見與不見,而佛與菩薩的福德皆不增不減。眼前這一幅饒公繪於1998年仿唐吴道子畫風的觀音像,古典而創新;欲與觀音菩薩相見印心,此畫堪爲著力處。

當下遇上這幅觀音畫像,到底是何因緣?觀音菩薩畫像上的各種飾物和特徵代表著什麽意義?饒教授的創作因緣與他的佛學造詣有何關係?這幅觀音畫像的創作與饒公的敦煌研究有何學藝相攜、互相裨益的關係?本文因此嘗試從有限的材料中,梳理與饒教授創作這幅觀音畫像有關的佛典及其研究與經歷。藉此拋磚引玉,希望學界有緣之前輩,多加提供綫索及材料,繼續開拓學藝兩術互相呼應和輝映的研究及創作之路。

基于约束‖x-s0‖≤r0,可以挖掘优化变量之间的其他内在联系。由于r0非负,在不等式约束‖x-s0‖≤r0两端同时乘上r0,得到将r0乘入范数内部得到:其等价于:

二、 青雲相送白觀音

百歲饒宗頤教授,是蜚聲國際的漢學家,公認的國學大師,近年更有國寶之譽。他學藝雙攜,通古今中西。先生備學問家的温文儒雅,並兼藝術家的率真瀟灑。每次筆者有幸與他見面,待人和善的他都親切握手。我等後學,慶幸能親炙這殿堂級大學問家,感受他的内在精神,就像他的手一樣,力大而温暖。他手下的筆成書,把人類文明推進一步,與理想世界靠近;他手下的筆成畫,把人類善美提昇一級,與光明淨好拉近。

筆者去年5月參訪敦煌,最後一站到西安碑林,見到傳以唐吴道子觀音菩薩像爲本的石碑像,未有明證,仍堪歡喜,請回拓本一幅。在此敦煌之旅出發前,筆者爲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舉辦的“筆底造化——饒宗頤教授繪畫展”設計海報,正是以饒公仿唐吴道子觀音像作主題,故格外覺得親切有緣。

“种了一辈子地,就没遇到过这种问题,打什么药都没用,大家都说不行就毁了重新种吧。”今年62岁的辛文胜表示,现在家中只剩下他自己打理着两亩多地,这对拥有十多年种植经验的他来说,不算什么难事。但是毁了重新种费工夫不说,上市肯定会晚,经济效益也将会大打折扣。

雖然吴道子的作品今已不存於世,然而,“吴帶當風”畫法還是可以從敦煌莫高窟的盛唐經變等作品中體會。中國書畫同源,唐人李陽冰創“鐵綫篆”,筆畫從頭至尾粗細一致。唐人近隸書,白描以小篆作筆法,綫條平均,甚見畫者的定功。元代以後的白描以行草爲筆法,頭重尾細。明、清人喜依唐人“吴帶當風”的衣褶,不見北朝“曹衣出水”的筆法。饒公承傳前人筆風,加以融會和創新,成爲他特具一格的敦煌白描畫意之彩繪。

觀饒公這幅唐人觀音,儼見觀音菩薩因聞得衆生一心稱名,便乘願而來,隨雲飄至,立足雲端,當風飄摇,示現眼前。透過饒公秀麗古樸的筆法,借這一張輕而薄的畫紙,我們與稀有的晉唐筆風觀音菩薩法相結緣;這一紙丹青盛著的是百歳饒公一生學養和藝術造詣,兼載上幾千年的華夏文化,令人驚嘆這傳承與創新,這一古一今的承接與融和。

三、 菩薩無厭八種力

畫中的觀音菩薩戴上有化佛的花蔓寶冠,饒公筆下的觀音菩薩頭上、身上和手上瓔珞嚴飾,皆只以純金和翡翠緑兩色而成,比唐人畫的菩薩素雅,而不失莊嚴。《菩薩瓔珞經》:“苦行無數世,慈悲難有雙,功勳已具足,今我重自歸……衆德瓔珞身,亦如衆花敷,消滅衆塵埃,獨步三界尊。”*(後秦) 竺佛念譯《菩薩瓔珞經》卷2《龍王浴太子品第四》,《大正藏》第16册,0656號。 《添品妙法蓮華經》:“到已下七寶臺,以價直百千瓔珞,持至釋迦牟尼佛所,頭面禮足,奉上瓔珞,而白佛言:‘世尊!淨華宿……愍我等故受此瓔珞。’爾時佛告……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隋) 闍那崛多與達摩笈多共譯《添品妙法蓮華經》卷7《妙音菩薩品第二十三》,《大正藏》第9册,264號。在《佛説觀無量壽佛經》中記佛陀向韋提希皇后開示往生淨土的十六觀,其中第十觀,就是觀想觀音菩薩。經中世尊介紹及形容的觀音菩薩,一如畫中所見。《佛説觀無量壽佛經》:“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無量壽佛了了分明已,次亦應觀觀世音菩薩。此菩薩身長八十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身紫金色,頂有肉髻,項有圓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菩薩,無量諸天,以爲侍者。舉身光中五道衆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現。頂上毘楞伽摩尼妙寶,以爲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觀世音菩薩面如閻浮檀金色;眉間毫相備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無數化菩薩以爲侍者,變現自在滿十方界。臂如紅蓮花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爲瓔珞;其瓔珞中,普現一切諸莊嚴事。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一一畫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衆生。舉足時,足下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臺。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花,布散一切莫不彌滿。其餘身相,衆好具足,如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是爲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名第十觀。’”*(宋) 畺良耶舍譯《佛説觀無量壽佛經》卷1《龍王浴太子品第四》,《大正藏》第12册, 0365號。

何等爲八?即(一) 慈力;(二) 悲力;(三) 實力;(四) 慧力;(五) 方便力;(六) 功德力;(七) 智力;(八) 精進力。如是“八力”,即菩薩摩訶薩處之無厭八種力。“力”者,分“力因”“力果”兩方面: 於他人有如法、行善德之事,隨其力悉往營助,是名力因;由成就力因故,得少病少惱,有力修諸善法,是名力果。筆者深感饒公具足以上八力,得“處之無厭”,他不但深入經藏,而且付之實行,故能成就大業,長壽多福。

菩薩交疊的一雙纖手,撫平了多少世人心靈上的新舊傷口?菩薩手指纖長優雅,是禮敬供養諸師長,息滅驕慢心,和順衆生所感之相,具慧命長遠之德。足趺高滿,是勇猛精進,常行法布施所感得之相,以大悲心和善法饒益有情衆生無上之内德之相。足下安平,是安修六波羅蜜所感得之妙相。正如《瑜伽師地論》中云:“復次菩薩次第圓滿六波羅蜜多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謂施波羅蜜多。戒波羅蜜多。忍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靜慮波羅蜜多。慧波羅蜜多。”*(唐) 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卷39,《大正藏》,第30册,1579號。

饒公所繪的觀音菩薩畫像中央,菩薩頸上的四道綫紋,據《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中云:“無礙解者。謂四無礙。一法無礙解。二義無礙解。三訓詞無礙解。四辯才無礙解。”*(唐) 玄奘譯《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14《決擇分中得品第三之二》,《大正藏》第31册,1606號。 雖分爲四,内容與“三無礙”的内容基本無異。這三或四條綫足以表達菩薩度衆的説法無礙的功力與功德。爲了傳達佛教思想内涵,佛教藝術運用的善巧與方便,於此可見一斑。

菩薩頸上的三道綫紋,代表菩薩的“三無礙”。此傳唐吴道子繪觀音菩薩畫像拓本亦然。依《大寶積經》中載:“菩薩如是得三無礙。何謂爲三?一曰總持無所罣礙,二曰辯才無所罣礙,三曰道法無所罣礙;是爲三。”*(西晉) 竺法護譯《大寶積經》卷14《密跡金剛力士會第三之七》,《大正藏》第11册, 0310號。 它代表菩薩具足的三種能力: 一、 總持無礙: 能總一切法和持一切義的意思;二、 辯才無礙: 能與衆生溝通辯論無礙;三、 説法無礙: 無論根器利與鈍的衆生皆能令開悟。另,《大智度論》中云:“得三無礙智是名力,得應辯無礙是無畏。無礙智是名力,樂説無礙智是無畏。一切智自在是名力,種種譬喻、種種因緣、莊嚴語言説法……”*(後秦) 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14《釋初品中四無畏義第四十(卷二十五)》,《大正藏》第11册,0310號。

饒公在敦煌各種藝術中,最喜歡的是壁畫。*饒宗頤《我與敦煌學》,最早刊於《學林春秋——著名學者自序集》,北京: 中華書局,1998年。後收入《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卷二《敦煌學(上)》。 他深感唐代繪畫真跡的缺乏,所以特别側重唐代技法的探索。*饒宗頤《我與敦煌學》,《饒宗頤集》,佛山: 花城出版社,2011年,第 417頁。 他借用敦煌漢晉畫稿的筆法,以粗獷綫條來表達敦煌豪縱的風貌,發展出一種繪寫敦煌壁畫的畫風,不求形似,而神韻直追北魏、隋、唐,爲我們示範了承傳古典,並開拓發展,是透過藝術的一種無語的現身説法。張大千見到饒公以敦煌白描筆法的繪畫後道:“饒氏白描,當世可稱獨步。”

华觉明:陆续接触了陶瓷、建筑、酿造等传统工艺后,我觉得这些传统工艺太丰富了,而且很多面临着失传的困境。我认识到,不仅中医药是民族的宝库,传统工艺也是民族的宝库。在这一点上,我和上海博物馆的谭德睿先生取得了共识。有了这种认识后,我开始写文章呼吁。

菩薩慈眼俯視有各樣訴求的無數衆生,祂眼眸裏充滿慈愛,盡量滿足衆生所願與期待。祂因慈悲而發心救度,以智慧而得布施,以方便來成就所有善業,一一破解人的妄想虚構,祂的菩薩願行就是我們的“無上等等咒”。唯美的髮端,縷縷絲絲緊扣著對衆生的眷顧,幫忙解救我們的苦怨,善巧相勸,不辭勞損。

“开放使我们协会始终走在行业前列”,说这句话的时候,徐建国理事长语气中透着自豪。中国印工协成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5年,创立之初,首任会长范慕韩就明确提出了“大印刷观”的理念,并有一个经典的比喻:印刷,印刷设备、印刷器材如同一架飞机的机身与两翼,三个领域应紧密连结在一起,协同发展,才能推动中国印刷产业的进步。“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的定名亦由之而来。可以说,这个跨部门、跨行业、全产业链的全国性行业协会自诞生之初,就承载了推进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的厚望与重托。

此畫題下鈐朱砂“饒氏宗頤”及“梨俱室”印,一陰一陽,一壯一秀,以明畫師姓名及作畫地點。印章,是饒公唯一不太熱衷的學問,饒公書畫的掌印者早期是饒夫人,後來是愛女和女婿鄧偉雄博士。據鄧博士説,饒公只有一次對印章有明確的要求,那是刻一“曾涉恒河結跏趺坐”印章,可見饒公佛緣甚深。

觀音,祂自己雖然早已達到《心經》中“心無掛礙”的覺悟境界,然而觀音是菩薩摩訶薩,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關心及發心救度仍在掙扎的娑婆衆生。菩薩以“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隋) 智者譯《摩訶止觀》卷1,《大正藏》第46册,1911號。爲己任,廣度有情,故爲“覺有情”。在漫長浩瀚的時空中,在此生此刻,十方人間裏,有緣遇上此觀音畫像,四目相觸的一刹,恍與菩薩隔世相逢。

四、 芙蓉敦煌畫魂心

饒教授仿唐人觀音像有何用意和因緣呢?饒公在他的《自臨碑帖五種後記》中談及他自髫齡習書,先從北魏及唐代諸碑入手,繼而廣學漢碑及宋人行草,乃至明、清兩代諸家筆意。他認爲書畫同理,甚至文學與藝術亦然,他一直强調他在藝術創作上“師古、師造化、師心”的理念,如鄧偉雄博士所言,饒公在八十年代始,已經走過了“師古”及“師造化”的階段,而進入“師心”的境界。*鄧偉雄《筆底造化》,香港: 中華書局,2015年,第17頁。 1965年冬,饒公在巴黎國立科學研究中心,與戴密微教授專門研究巴黎與倫敦所藏的敦煌寫經和畫稿。季羡林教授説饒公每每能在學界認爲平常的事中找到問題。發現問題當然重要,須具備精闢獨到的慧眼和根深的學養,之後更難得的是他長期研究之中鍥而不捨地去找尋答案,爲人類東西方文明皆開拓了新視野。

传统营造术语中的地盘,约相当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平面图。在一定的乡土地域范围内,建筑的地盘具有某种相似的特征,如在汉民族影响较深远之处,建筑的轴线则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如今华中地区、浙东地区等,均具有典型的汉族民居特征,而及至湖广则大有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占据上风[8]。

在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饒公第一次親手觸摸伯希和從敦煌帶到法國的敦煌原件,心情異常興奮。法國遠東學院前院長汪德邁教授形容饒公的驚人魄力令他敬佩,並覺得“仁”一字最能形容饒公性情。從國際漢學至世界比較文明史,饒教授身體力行爲“東學西漸”作出貢獻,他從内心呐喊:“自洋務運動以來,許多知識分子不惜放棄本位文化,向外追逐馳騖。‘知彼’的工作還没有做好,‘知己’的功夫卻甘自拋擲,希望現時的學界返求諸己,回頭是岸。”*饒宗頤主編《華學》,《刊首語》,1995年。

这两次不凑巧的“相亲”,让岛长对陆地充满了恐惧。听了他的描述,我们这里的人很少离开岛。爷爷在这里有着至高的威信,他曾经捕杀鲨鱼,并且把鲨鱼肉分给了大家,自己就留下鲨鱼鳍;他曾经对抗海啸,并在海啸里救下岛上的很多个小孩。这里是怎么选岛长的呢?似乎是住在最东边的那家就是岛长,也有可能是当了岛长就可以挑地方,所以住在最东边,反正这事没有人告诉过我。

在饒教授所繪的衆多佛菩薩畫像中,這幅觀音菩薩像較爲特别。畫幅尺寸與西安碑刻的拓本近乎等大。饒公參用敦煌唐代白描法,彰顯唐代端莊渾厚的觀音像畫風,而觀音面相也如唐代菩薩大丈夫相的肅穆。*鄧偉雄《筆底造化》,香港: 中華書局,2015年,第28頁。 他繪這幅觀音畫像,尤重綫條感,運用戰筆篆書繪畫菩薩身上的天衣,*(唐) 張彦遠《歷代名畫記·孫尚子》:“〔孫尚子〕 善爲戰筆之體,甚有氣力,衣服、手足、木葉、川流,莫不戰動。”(宋) 米芾《畫史》:“江南周文矩仕女,面一如昉。衣紋作戰筆,此蓋布文也。” 令其更富抖動之態,表現出菩薩乘風屹立雲端的時空感。這幅觀音畫像,同時具備吴道子“吴帶當風”的瀟灑飄逸,及曹仲達“曹衣出水”的凝穩衣紋,糅合兩位繪佛菩薩畫像袓師的獨特手法,形成一種“天衣飛揚,畫中風動”*“曹衣出水”是“曹之筆,其體稠疊,而衣服緊窄”。“吴帶當風”是“吴之筆,其勢圓轉,而衣服飄舉”。王遜《中國美術史》,上海: 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年,第548頁。的流動效果,兩種風格相輝互映。

饒公七十年代在巴黎講學期間,對散落的敦煌白描、畫稿、粉本進行篩選和歸類,編成《敦煌白描》一書*《敦煌白描》,巴黎: 法國遠東學院,1978年。,對白畫的源流和技法做了深入的探討和分析,他在書中娓娓道來,令讀者如親歷其境。饒公就是有學者的“求真”的研究精神,同時兼備深厚的藝術造詣,他爲了研究敦煌白描而採用敦煌白畫技巧進行藝術創作。他提倡的“學藝雙攜”,不是靠嘴巴説,而是以行動落實。以他稀有優厚的條件,顯然更得心應手,隨心所欲,而效果彰顯。

五、 萬古獨步攓妙琴

饒公畫上有題記:“龍集戊寅,選堂敬造雲中大士像,伏祈百姓安泰,家室康寧,永離慳貪,常餐甘露,以誓願力,處之無厭。”何謂“處之無厭”?依《大方等大集經》*(北涼) 曇無讖譯《大方等大集經》卷5《寶女品第三之一》,《大正藏》第13册,397號。 中載,菩薩摩訶薩有八種力處之無厭:“菩薩摩訶薩有八種力,處之無厭。何等爲八?一者,慈力,心無礙故;二者,悲力,爲調伏故;三者,實力,不誑諸佛以衆生故;四者,慧力,離煩惱故;五者,方便力,心不悔故;六者,功德力,無所畏故;七者,智力,壞無明故;八者,精進力,破放逸故;是名八力。菩薩具足如是八力,其心不悔。”

饒教授爲學術研究而做藝術創作,以這幅爲例,他令敦煌晉唐畫風不再是歷史,不只是作爲藝術史或考古等學術研究的課題,而是將之活化,作爲當今創作的題材。拓本觀音與饒公觀音兩畫比較,饒公描觀音的天衣,乘風振動。拓本因碑刻石重而筆輕,未盡道細節。饒公加入自家筆藝,增强了紋理的凝重感和細節。他行筆寫畫,每每注入所要表達的哲理,與一般畫家不同。他畫中有文,文中有畫;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悲智雙運、福慧雙修,學藝互益。學問滋養藝術,藝術潤澤學問。如學養是泥,藝術是這泥上生出的奇葩。

“文化工作,事无巨细,我们常常感觉应接不暇,每组织一场文化活动,都让我们感觉到累并快乐着。每当我们看到文化活动中的参与者快乐并洋溢着幸福的脸庞,都会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白山市群众艺术馆馆长、青年画家方永平这样感慨我们的文化工作。做好群众文化工作,要不怕吃苦,要有服务意识,更要有受到群众佩服的本领。近几年来,白山市群众艺术馆始终把绘画辅导和绘画交流,作为群众文化工作开展普及的一个有效途径。白山市群众艺术馆精心打造的绘画品牌,吸引大批绘画爱好者参与进来,为提升全民艺术素养,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六、 一念三千貫古今

一筆一菩提,一墨一淨土;一書一須彌,一畫一佛國;一見一塵緣,一笑一解脱;一心一清淨,一念一光明。饒公繪畫,也在畫中。他的書法能寫出各朝不同畫象,同時能啓發出鮮明的個人風格。我們可以做的是——參,書畫藝美之外的學問;觀,語言色相以外的真理;願,在星月之間、日夜之間、天地之間、聚散之間、苦樂之間、生死之間、夢醒之間、動靜之間、你我之間、筆墨之間、心念之間、因果之間的種種沉思與奔馳,都作成就覺悟一天的福德資糧。

饒公的“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饒宗頤《偶作示諸生》,《饒宗頤集》,第293頁。 與“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相對而呼應。悟道是當下的一念。唐代天柱崇慧禪師謂:“無邊刹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所謂的禪境、禪意,就如萬古長空,一朝風月;没有時間的長短,没有空間的遠近,没有人我的是非,禪者對時空悟入,所以刹那之中有永恒,一念之中有三千。

《大方廣佛華嚴經》中載:“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藴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9《夜摩宫中偈讚品第二十》,《大正藏》第10册, 0279號。 我們的心念每日每刻都在十法界中穿梭。*十法界中的四聖六凡。四聖即佛、菩薩、緣覺、聲聞;六凡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起心動念刹那變幻,時而佛、菩薩心,時而畜生、餓鬼心等。《南傳法句經》中道:“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或語或行業,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了參譯《南傳法句經》,《大正藏》第7册,0017號。 我們的心念如畫師般能變化萬象,心中的世界應念而生,何不仿效饒公運來心念做真善美的事呢?他用藝術家的童心去探索學問,再用學問家的深度來發展藝術,將各方面領域研究成果融會,握在手中的筆下轉化成詩書畫以外,美麗圓融的人生。

七、 結 論

筆者特别敬佩饒公對生命的熱誠,對大自然的欣賞,認同他“求是、求真、求正”的主張。他一生正是走在八正道上*八正道(梵語: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他就如一位禪師,“依清淨心,建解脱行”*(北涼) 曇無讖譯《金光明經》,《大正藏》第16册,663號。。他的清淨和自在,是因也是果,成就他在學藝兩術的成功。筆法與佛法,有形與無形,世間與出世間,皆是瑰寶。佛相、菩薩相、衆生相,無相與法相,不一亦不異。饒公透過他行深的學養、崇高的品格、廣大的胸襟和氣魄,透過最美的方式——“學者畫”把智慧傳下去,啓發後世。

大象無形,我們難以定義饒宗頤教授是一位怎樣的學者。以他這百年來的行徑,饒公這位大學問長者,在書山學林中漫步,於詩海琴天裏神遊,他應是,以通儒身得道者,即現通儒身而爲説法。*源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説法”的啓發。(後秦) 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7《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大正藏》第9册,0262號。

圖1 饒宗頤教授繪傳唐吴道子畫觀音菩薩像(189×92釐米,圖: 饒宗頤學術館)

圖2 (傳)唐吴道子畫觀音像朱色拓本,上題“唐吴道子寫意觀世音菩薩像”(224×79釐米,攝: 駱慧瑛)

圖3 駱慧瑛博士於西安碑林觀音菩薩像石碑前(攝: 程淑華,2016年春)

圖4 饒宗頤教授與駱慧瑛博士(攝: 張偉鵬,2015年夏,香港)

圖5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舉辦“筆底造化——饒宗頤教授繪畫展”海報(圖: 饒宗頤學術館,2016年春)

表1 在饒教授廣博的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中先生與敦煌學因緣甚深以下列出饒教授在敦煌學中的學術及藝術著作

刊 名年 份出 版 社饒教授在敦煌學研究中的學術著作敦煌本《老子想爾注》(校箋·選堂叢書·二)1956香港: 東南書局敦煌曲 Airs de Touen-Houang(中法文合版)1971巴黎: 法國國立科學研究中心敦煌白畫1978巴黎: 法國遠東學院敦煌曲續論1996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饒宗頤佛學文集2013香港: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選堂集林: 敦煌學2015香港: 中華書局饒教授在敦煌學研究中的藝術創作我與敦煌·饒宗頤敦煌學藝集2009深圳: 海天出版社莫高餘馥·饒宗頤敦煌書畫藝術2010香港: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

駱慧瑛
《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2017年第00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