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明季清初滇南诗僧苍雪诗歌主题选择与艺术探索

更新时间:2016-07-05

读彻(1587-1656),字见晓,后改为苍雪,呈贡古城人。俗姓赵,父亲碧潭为督讲僧。读彻自幼性聪颖,童年即随父在昆明妙湛寺削发为僧。稍长曾往宾川鸡足山寂光寺作水月禅师侍者,专管文书事宜。崇祯时外出游方,飘然湖海,在江苏吴县受一雨禅师衣钵,前往中峰山讲演释教诸经,重兴晋代高僧支遁以来的“支公道场”。读彻自从青年时就多接触文献,国学功底甚为深厚,故诗名甚大。由于读彻以诗见称,曾与陈眉公、钱谦益、吴梅村、朱竹垞等作方外交,朱、吴两人还称誉为“慈恩、皎然复生”,推崇为第一诗僧。[1]151可见苍雪诗歌是具有相当艺术成就的,因为钱谦益、吴梅村等都是当时的文坛领袖。

苍雪诗歌作品现存于经后人整理刊刻的《南来堂诗集》中。研究其者多着眼于其宏观创作,如陈力《苍雪诗论》论述了苍雪生平、交游、诗歌创作分期及艺术特征等。[2]67而很少有学者对其中的诗歌常用意象、诗眼、题材、语言特点结合禅与诗的相关理论等细处分析。

苍雪诗歌创作不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独具特色,古体气势雄伟。而其诗歌中闲居日常、抒写山林田园所展现出来的“朴素自然,清新简约”、“亲切近人,冲淡平和”散逸着禅意特点的作品更能体现苍雪作为诗僧在诗歌方面的造诣。这种特点集中体现在近体诗创作上,体现在诗歌意象选择、诗眼的凝练传神以及内容的朴素自然等方面。

一、诗歌意象清奇

苍雪作为僧人,深居寺院,一方面熟读佛经,对佛经中的教义有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佛家的静心更容易贴近自然、体悟自然,依山傍水而建的寺院也给他们提供贴近自然条件,所以苍雪近体诗中常用的意象都是极其亲近熟悉的。如:梅花、梅子、(开笼)鹤、竹筇、春雪、山峰、池水、衲子、“中峰”、钟磬声、古寺(荒寺)、翠微、松、月、残碑、寂寥、青山、篱、犬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中无法缺少的技术之一。网络技术不仅为大众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走进了校园,成为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诗歌意象就是“情”与“景”的内在统一。“意象”是“情”、“景”的内在统一,这就是说,“意象”乃是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3]256可见诗歌意象的选用体现诗人的感性世界,即对身边事物的感觉与知觉,是诗人自身特色的体现。苍雪近体诗的“山水田园性”正是由其诗歌意象体现出来的。

梅花意象如《内外墙梅相望未开》:“疏影不相接,惟愿清梦并。几时春信到,一望冷稍平。未可折来嗅,何堪寄远情。迷离残雪里,凄绝两枝横。”[4]53再者如《和廖传生梅花诗四首,禁香影雪月四字》其四:

冰为肌骨玉为颜,姑射神居莫辨山。几度幽探深谷里,何人不折一枝还。迷离残梦孤灯下,摇荡春愁落照间。每为飞花增叹息,争如流水自闲闲。[4]109

陈垣在其《明季滇黔佛教考》卷一“明季滇南高僧辈出”中云:“儒全之徒有读徹,世所称苍雪法师,固夫人知之矣,然人之知苍雪者多以诗,鲜知其为华严宗匠,诗特其余事耳。”[7]19

张培峰先生在《宋诗与禅》中的“不受尘埃半点侵:梅花”部分说到“尽管禅宗认为顿悟是一刹那的事,但是悟的过程却是漫长的,甚至是痛苦的,向内心求索是比向外求索更为艰苦的事情。这就如同梅花经历严寒,才能在春天来到的一刹那绽放出动人的香气一样。由此,冰雪中的梅花就称为禅者的最好象征。”[5]52这就不难看出为何苍雪诗歌中的梅花是如此之多!同时也说明了苍雪在弘扬华严宗时禅宗对其的影响。苍雪把自己高洁品格寄予梅花身上,把梅花当做了自己来写。

鹤意象如《放鹤亭》序“在东南两峰间,支公好鹤,翅长欲飞,乃铩其羽,鹤若有懊丧意。公曰:既有凌霄之姿,岂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羽长,置使飞去,此其处也。”:

松下久忘鹤,山中留个亭。只今空落落,长自想冥冥。雪笠戴来白,峰头点破青。道人无羽扇,拾取两三翎。[4]46

序中“既有凌霄之姿,岂肯为人作耳目近玩”说明“鹤”非俗物。且“鹤”通常与“松”同时出现在苍雪诗歌中。苍雪诗歌常用意象中除了“梅花”最多之外较多使用的即“鹤”,再如《赋得天寒有鹤守梅花,次毛子晋》:“品流应得比高寒,道骨仙风雪立看。缩项仅余红点点,倚花不见白漫漫。梦酣化蝶香迷国,神定窥鱼冻上滩。好写双清传画谱,题铭共载瘗江干。”[4]145可以说“梅花”与“鹤”这两种意象就可以代表苍雪作为诗僧创作的特征。“梅花”与“鹤”都是品德高洁的象征,也正是苍雪的精神情感的寄托。

护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生活质量状况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据公司负责人介绍,广东新华印刷是全省教材印制基地,承担着由广东省出版集团出版、发行的中小学教材70%的印刷任务。根据广东中小学生人数情况,我们简单做了推算,这意味着平均每年至少有上千万名中小学生使用的是由广东新华印刷印制的教材。如果从其开始承印教材的八九十年代算起,近三十年积累下来,无论从服务群体的数量还是服务内容的质量,广东新华印刷在基础教育的推广方面均发挥了独有的社会价值。

松意象之“何人解摇落,独立抚孤松。”[4]250何人能能理解忧愁呢?只能独自与孤松相伴罢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只能寄托予孤松,孤松正是作为诗僧的苍雪的化身。

《冯孝将子》述东晋广州太守冯孝将之儿马子,年二十余,夜梦见一女子,年十八九,自言是北海太守徐玄方女,不幸为鬼所杀,乞马子相救,愿为其妻。马子按约定日期祭坟、开棺,见女尸完好如故,遂抱归细心调养。一年后肌肤气力悉复如常,遂骋为妻,生二男一女。这篇小说中祭坟、开棺全由马子主持,与《牡丹亭》第35出《回生》中全由柳梦梅操办类似,而与话本中柳梦梅禀明父母再行开棺不同。

霜意象如《怀旧隐》:“足迹半天下,风霜破草鞋。也知为客好,只觉与心乖。头白终难免,山青可活埋。此身翻自笑,去住莫由怀。”[4]44诗中“足迹半天下,风霜破草鞋。”正是行脚僧的形象写照。苍雪曾遍访名山求法高僧,经历风霜在所难免,故其对“风霜”的体会尤其深和真,“风霜”也就具有一种亲切感。

由于复杂的内腔结构,特别是大端头横导轨里侧结构更为复杂,无法实现造型一次性填砂,故设计切出一块活料,做V形槽定位防止活料跑偏,先将下面紧实填好砂再将活料放上继续填砂,能够满足造型填砂要求,如图4、图5所示。

无地帚何施,阶除可按知。浅深随所爱,僵冻或如痴。取近通人迹,偷闲起竹枝。早闻邻院磬,乞火不妨迟。[4]54

诗中“浅深随所爱,僵冻或如痴。”表现了苍雪对雪的爱,雪也的品质是高洁,苍雪对雪的喜爱也正是自己高洁品质的体现。

雪意象如《扫雪》:

钟磬声意象如《远寺钟》:

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陶瓷纹饰对绘画水平有了愈发严格的要求,同时对陶工们的审美亦是一种考验。我们现在可见的异彩纷呈的陶瓷纹饰都是先辈们思想,艺术的结晶。

寒泉流不尽,落叶一声钟。古寺若在近,翠微犹几重。山深猛虎睡,路断行人踪。瑟瑟西风起,时闻水碓舂。[4]54

传统的钨、钼加热炉只是在炉内通有保护氢气,在炉外没有保护,因此在高温材料从炉内取出时,因为炉膛内压力的降低,造成炉外空气进入炉内,增加的火封装置能够在炉口形成火帘,阻止空气进入炉内,保持炉内气氛稳定,同时避免爆炸。

对于“钟声”,首先想到的便是张载《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苍雪作为释子,“钟声”对他来说是最平常而特别不过的了。在《远寺钟》中“寒泉”“落叶”“翠微”“西风”展现的是秋天的景象,苍雪的心随着古寺钟声飘到了“寒泉流不尽”“叶落”“翠微几重”“山深虎睡”“路断行人踪迹无”“西风起”“水舂碓”的幽寂的优美画面之中。以钟声来表现诗人内心的禅静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万籁俱寂。

月意象如《开窗见山头月》:“曾向潇湘见,平铺岸草霜。忽如开镜匣,宛尔睹容光。石发寒生竖,秋眉淡扫苍。须臾成久立,湿尽薜萝裳。”[4]69描写月光如“岸草霜”、似“开镜匣,睹容光”,用形象的事物把月光之皎洁展现在眼前。月光之皎洁表现了苍雪作为禅僧内心的澄净,恰似月光之皎洁、清冷、幽寂。

荒碑意象之《古冢》:“一望累累秋草坡,北邙山下试经过。荒碑坠地无文字,空圹当门种黍禾。蝼蚁移家窠臼在,狐狸住老子孙多。杨花落尽何人扫,萧瑟风来化白蛾。”[4]104残碑意象《过进竿不值有感晋贤废寺》:“相寻才咫尺,今日始乘闲。不道入城去,何时负米还。一方南面水,千古破头山。惆怅兴亡事,残碑读草间。”[4]250“荒碑”、“残碑”意象展现了江山陵替、山河破碎之景象,表现出苍雪在《六朝松》中那种对故国破亡的无奈、内心的孤寂凄凉之情。这种情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通过具体的意象,这些意象符合一个僧人的身份,真切感人。

二、诗眼凝练

苍雪闲居日常,其诗歌创作对象通常是以身边事物景物。如描写梅花的《水底梅》:“水面一枝出,翻疑水底斜。暂将空作骨,莫以浪为花。瘦或神相肖,淡无墨可加。痴心谭洁子,谈着已酸牙。”[4]46且看《编篱》:“欲断犹连更几湾,绕畦菜色意相关。终年萁补才堪护,冒雨栽培莫浪删。雪色半留邻犬卧,梅花斜出路人攀。稍经斫去当窗竹,天际飞来数点山。”[4]105诗题“编篱”意为“栽种竹木等形成的篱笆”此诗末两句“稍经斫去当窗竹,天际飞来数点山。”追求真率自然反对虚伪造作,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与普通景物是真实可信的,更是自然的,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显得那么朴素清新。

苍雪的诗大多从蒲团坐禅上得来,因而他的诗即便是“闲居日常”“抒写山林”,也体现着作为僧人对佛经中的教义有深刻的理解。故其诗歌清新脱俗的特点体现在诗眼的选用上。

每一位学生因其生长环境和所处的教育氛围不同所以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每一位学生都有其长处和短板,想要达到最优质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就要把不同性格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学习小组中。但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我国推行时间较短,所以老师对这种模式还不是非常熟悉,在小组成员安排方面还做不到非常合理,经常会有小组成员之间性格相近,互相之间得不到补充提升的情况,小组成员安排不合理也是导致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之一。

苍雪诗作诗眼喜用“寒(冷)”“香”“绿”“影”等。其中“寒(冷)”用得较多,如《涵养阁》中的“有怀安可见,枫冷入孤呤。”[4]60《菜畦寒色》中的“天寒独抱锄,晓色上秋墟”[4]61《新秋二首·其二》中的“一蝉催晚照,片雨送秋寒。”[4]69《送超宇还里》中的“春归荒雾冷,花发瘴烟深。”[4]313这些“寒”“冷”表现出诗人内心世界“清寂”。

“香”者如《空香》:“春来无不可,一枝随所之。花发千峰外,莺啼二月时。沾衣空翠冷,拂面暗香吹。日暮忘归去,逢人或笑痴。”[4]54展现出一幅春暮遇香图,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绿”如《春草》:“夜雨来滋急,春风借力宽。无容地作主,总是绿生完。两岸水相映,一山烟不干。朝来湖上路,几处踏青看。”在这首诗中“绿”从“绿色”用作“绿色的春草”可谓炼字功夫直追杜甫。

苍雪《阅农》:“闲坐看农忙,村居日正长。人家多刈麦,我处独闻香。水足浮秧马,丝成罢箩筐。歌声听不绝,风景似羲皇。”[4]49好一幅田家“农忙刈麦”景,诗中“人家多刈麦,我处独闻香”不正与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有异曲同工之处么?农忙己闲,春暖日长。“人家多刈麦”收获场景何其亲切如在眼前,而“我处独闻香”虽不言农家收获之喜悦,而是写自己“我处独闻香”,闲居日常,抒写农村田园生活亲切自然。

从苍雪诗歌的诗眼、意象、语言中,一个“古貌稜然”的僧人形象清晰的显现在人们眼前。

苍雪近体诗意象的选用具有周裕锴先生在《中国禅宗与诗歌》中说的“蔬笋气”。“‘蔬笋气’作为僧诗的艺术风格,首先,表现在僧诗的选材几乎全部面向自然;其次,构思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完全不同于‘兴酣落笔摇五岳’式的迷狂;再次,在表现方面,僧诗的语言往往简洁平淡;最后,与语言平淡简洁相关,僧诗的意境都倾向于清寒幽静,恬淡虚寂。”[6]52

三、诗歌内容特色

诗中“摇荡春愁落照间”句化用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而把“满江树”具化为“梅花”,从“满江树”泛指的“模糊”的“愁”具体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梅花飘落”意象,这样苍雪就把抽象的“愁”具体化,却更胜一愁。

僧人创作诗歌由来以久,他们深居寺院,一方面熟读佛经,对佛经中的教义有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佛家的静心更容易贴近自然、体悟自然,依山傍水而建的寺院也给他们提供贴近自然条件,因此,僧人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的山水诗。僧人写山水诗不仅表现了他们的文学修养也体现了他们对佛理的理解。另一方面佛理借山水诗而得到阐发,山水诗因蕴涵禅宗的美学观而韵味无穷。[8]119苍雪作为诗僧,其诗歌内容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清新”:朴素自然

诗眼又称句眼或字眼,指一句诗中最为精炼传神的字。古代诗人创作要求炼字,即用关键的一字,带动全句、以至全篇,称为“一字之工”或“妙在一字”。

(二)“幽静”:诗中有画

“诗中有画”是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中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苍雪近体诗具有王维山水“诗中有画”的特点。

中国军事理论家、军事评论家张召忠于2016年7月13日晚上八点在弹幕网站Bilibili开展了近两小时的直播。据统计B站75 %的用户都在24岁以下,95后在校大学生占了主体。直播还未开始大家就在直播间刷正能量的弹幕,这是一种对主播的尊重和对偶像的崇拜。张召忠直播各种时事政治新闻,他还在直播中鼓励年轻人去参军,向大众宣传军队的情况,他向大家宣传国防教育:“每个人都是国家的成员,要尽力而为,不能成为一个什么都不关心的人”。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了军事教学的实时互动,远程回答大家的提问。所以,在新形势下,网络直播作为新平台可以让思政教育活动变得更具吸引力,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3]。

如《秋夕游山》:“手携三尺杖,随步入深松。水落涧边涧,云含峰外峰。临桥将月近,近寺忽闻钟。坐到清凉处,苍烟起万重。”[4]94秋天的黄昏,柱杖踱步深山之中,云翳缠绕,诗人盘桓于青松下、溪涧边、古桥上,心旷神怡,悠然自得。夜幕时分,近处的寺钟悄然响起,在一片苍翠的暮霭之中,诗人的心里升腾起无限的法喜禅悦。这是多么幽静的画面。诗中“坐到清凉处,苍烟起万重”这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与“心旷神怡,悠然自得的心境”就是正是山水诗的境界,个中不着一字“禅”而禅意自见。

再如《九月初三夜,喜姚现闻、文初、徐元叹过宿中峰,与汰公分赋》:“木樨参遍后,共宿此峰头。喜得僧犹在,贫无月可留。虫声多似雨,山意近于秋。话到闲公案,茶铛入水愁。”[4]251从诗题中“九月初三夜”诗中“木樨参遍后”及“山意近于秋”两句可知此诗描写山中秋景。同样,“虫声多似雨”是说秋夜各种虫鸣声恰似夜雨声,这是以动写静。此外“话到闲公案,茶铛入水愁。”句描绘的是与友人闲话佛教公案时煮茶的景象。全诗即是一幅和谐幽静的山秋闲居图。

(三)“亲切”:冲淡平和

“影”如《桑榆径》中“犬声隔空绿,人影在斜阳。”[4]69之“人影”表现孤寂幽静的意境。

为了有效的加强施工人员工作水平,应该成立专门的安全培训部门,针对不同的施工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培养专业的师资力量,不断的灌输相关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审核工作,在让施工人员进去到施工现场施工。相关施工人员在进行安全培训后,为了有效的增加受训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使相关施工人员由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为了有效的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设置醒目的安全事故标识,保障相关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

周裕锴在其著作《禅宗与中国诗歌》把僧诗的风格分为两大类:“一是以王凡志、寒山、拾得为代表的通俗派,二是以皎然、灵澈等人为代表的清境派。”并且对两类特点作了说明“通俗派的诗深受偈颂形式的影响,比较拙朴浅易,主要内容是虔诚的宗教说教及道德训诫,也有些是利用佛教思想批判现实人生,或任运随缘、无所挂碍的人生情趣。”[6]40苍雪作为诗僧,近体诗中的这类作品相对少得多。数量较多的是周裕锴说的第二类“清境派”,“清境派的诗歌更接近唐诗正统的、传统的审美特征,语言典雅,格律精严,诗风清幽淡雅,注意意境的创造。”[6]41这从以上对苍雪近体诗意象选择、诗眼、诗歌内容上可以得出。

总之,要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需要教师用心去思索,相互渗透不同的教学策略,我们的孩子们也会变得乐学、爱学数学。

张伯伟先生在其著作《禅与诗学》中阐述了“佛教在山水诗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对“山水诗”从产生发展到形成作了详细论证,指出“则是从山水诗的形成角度指出僧人的‘开先’作用”[9]229。苍雪近体诗中大量的山水景物描写体现着“山水诗”清新自然的特征,表明僧人的“开先”作用已转变为主导作用。

四、结语

苍雪诗歌创作的上述特点,与幼年在风光旖旎的云南生活经历、壮年的遍访高僧于名山大川,以及最终选择山水秀丽的江南苏州中峰说法同自然风景的接触,以及从“从青年时就多接触文献,国学功底甚为深厚,故诗名甚大。”可知受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影响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对苍雪诗分别与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进行比较分析,可看出苍雪大师近体诗山水田园主题中的那些亲切自然、清新朴素、冲淡平和!苍雪作为诗僧,其生平游历及其诗歌创作特色体现了佛教对山水诗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电气工程控制领域引入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提高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控制程度,及时在没有工作人员值守的情况下电气工程也可以自动化的运行和操作,实现电气工程运行的高效化。电气工程控制包含内容众多,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在计算机虚拟世界中对电气工程运行环境进行模拟,同时具备了参数自动化桃姐以及刀具补偿功能,可以将加工过程可视化的呈现出来,进一步加强了工作人员对电气工程运行状态的了解。

参考文献:

[1]云南文史馆撰.《云南丛书》书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2010:151

[2]陈力.苍雪诗论[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7,(4):61-68.

然而,一味倒向形式,却忽略了作为基础的意义,不再考虑影响意义理解的各种因素,也是顾此失彼了。以释意理论为开端的各种口译理论将语言形式和意义截然分开,使两者完全对立,实则源于西方二元对立的思想传统。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定式。尝试跳出这种二元对立的僵化模式,形式与意义并重,一方面从认知科学、心理学、文化研究等方面考察影响意义理解的因素,另一方面从语言学角度研究不同语言的规律,寻找形式转换的捷径,或能推动口译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3]叶朗.美在意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56.

[4]杨为星.苍雪大师《南来堂诗集》诗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5]张培峰著.宋诗与禅[M].北京:中华书局,2009:52.

[6]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7]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M]//陈垣.陈垣全集:第十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19.

[8]高汝琴.佛教、禅宗及山水诗[J].大众文艺:理论.2009,(9):118-119.

[9]张伯伟.禅与诗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宗廷鹏,骆锦芳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