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试论革命文化传承发展的逻辑理路

更新时间:2016-07-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阐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时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革命文化的基本态度,也为革命文化的传承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考察和梳理革命文化生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历史逻辑,不但有助于深刻认识中华文化赓续发展的内在逻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革命文化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形态更替的文化反映

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构成了一个社会结构整体,处于相互联系之中。“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1]革命文化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正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结果和客观反映,它既与中国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根本变动相联系,又与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的形成发展相统一,具有超越时代的文化基因和文化价值。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传统中国闭关的大门,促使中国社会被动地开始了现代化步伐。有识之士苦于国势沉沦,开始向西方寻求救国之策,历尽艰辛,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从维新变法到民主共和,却始终不得要领,徘徊难进。其根源在于,中国的变革不但超出了封建专制朝代更迭、治乱循环的历史轨道,也非简单师法西洋,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结构即可全功的政治革命。中国的变革需要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是要彻底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建立一个具有现代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崭新中国。故此,无论是指望儒学的返本开新,还是希图走英美国家的老路,都不过是知识精英的一厢情愿——它们不能彻底地改变中国的社会结构,更不能推翻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与之相对应,中国文化在对儒学的抱残守缺和全盘西化间摇摆不定,面临着僵化与断裂的两难选择。

开始于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真正开启了中国文化更新再造的历史闸门,它不但使中国的民众看清了纲常伦理背后的封建文化,促使人们的目光透过文化表象聚焦于产生“国民性”的社会环境;而且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之后真正进入先进知识精英的视野。近代中国终于找到了一个指导社会形态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以及以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为核心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完整紧密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一经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便明确指出,加给中国人民“最大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这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并指明中国革命的目标是“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2];而且通过土地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等形式,彻底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这是近现代中国最为深刻的变革,标志着中国社会形态的根本变化。在此历史过程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创造出具有鲜明“中国烙印”的革命文化,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苏区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它们不但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历史,而且也向世人宣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3]在此意义上,任何对革命文化的轻视或否定,就是轻视和否定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变革的指导意义,就是轻视和否定党和国家的历史。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形态的根本变化,但它并不是中国社会形态更替的完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完成的历史课题。尤其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仍然处于世界历史变动的旋涡之中,如何为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发展找到深厚的文化土壤,以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固发展,将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在全党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时就明确指出了坚持和继承革命文化的重要性:“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些精神。……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多次强调要重视和传承革命文化,并将之放到文化自信的高度予以肯定。“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革命文化蕴涵的马克思主义理念、共产主义理想、人民至上的政治信念,不但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本宗旨和价值观念的生动表达,而且更完整地契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要求和实践要求,为中国道路的开拓、中国理论的创新和中国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革命文化是中华文化赓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近代以来,受西力东侵的影响,以儒家思想为主轴的传统文化屡遭质疑与诘难,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其根源既在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对农耕文化的强势入侵,也在于中国经济社会的艰难发展。小农经济的逐步瓦解,反映到文化领域所产生的阵痛势所难免。然而,这并非是传统文化的断裂,而是中国文化得以赓续发展的应有前提和必然代价。因为文化并非博物馆中陈列的青铜器,或书本上的章注集句,只供人赏玩,而是活生生的有机体,其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更新变化。革命文化的兴起,正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历史过程。它既承继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为“民主与科学”注入了科学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成果在新的形式中的延伸和再创造。毛泽东同志指出:“继承中国过去的思想和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6]因此,我们既可以从 《〈共产党人〉发刊词》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文章中体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进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以及这种结合的历史必然性;也可以从无数革命先烈身上感受到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正是由于革命文化的兴起,中国传统文化才没有发生像其他几个文明古国那样走向中断和没落,反而促使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为中华文化的复兴打下重要基础。

出租车里,王树林的心里电闪雷鸣,脸上却一脸平静。辛娜头靠着他,满脸幸福状地看着怀里的孩子。王树林看着辛娜,眼前晃动着大半年来两人恩爱的点点滴滴。没有疑点。辛娜发现了他的注视,说你盯着我看干吗?生了孩子的女人变丑了是不是?

中国文化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一直绵延至今的文化传统。文化的延续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轻易可以焕然一新的。马克思认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5]由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演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在近代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在此期间登场的革命文化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头,是中国文化在近代得以更新再造、重焕生机的关键环节。

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命运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与民族的兴衰成败相伴随的是民族文化的繁荣或衰落,甚至中断。“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9]革命文化不但见证了中华民族由衰落到复兴的宏伟历史,抒写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抗争史和奋斗史,而且也给陷入挣扎徘徊的中国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机,成为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之一。

文化危机是近代中华民族沉沦最为深刻、沉痛的危机。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不但打破了传统中国自我演进的历史轨道,使中国人不得不面对救亡图存的历史命题,而且也使西方工商业文明以其压倒性的优势不断冲击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开始从“天朝上国”迷梦中惊醒的中国人,转而又陷入更为深刻的文化危机——民族自信心的丧失。“全盘西化”“西方文明优越论”等论调不绝于耳,这正是文化自卑和对传统文化的自暴自弃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这也是中国文化的悲哀,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哀。与此同时,致力于挽救民族危亡的仁人志士开始艰难探索中国现代化的途径。然而,农民运动的“天国梦”、维新变法的“君宪梦”、辛亥革命的“共和梦”都渐次破灭,民族复兴的愿景仍然无所着落,民族文化的危机依然没有解除。然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不但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更使中国文化重新焕发生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10]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承继了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上下求索、舍身救国的革命精神,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重新恢复了中华民族生气勃勃的民族生命力和文化自信心;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开始真正地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不但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原有结构,更注入了诸多新的科学元素,使创新发展的中国文化能够与西方文明一争长短,这正是革命文化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精义所在。革命文化彻底改变了晚清政府“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奴才嘴脸,无情荡涤了新老军阀在帝国主义面前卑躬屈膝的买办心态,从根本上清洗了一直以来困扰中国人的民族自卑感和殖民地心态,迈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并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动情地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伫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一组浮雕,表现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的全景图。我们一方面缅怀先烈,一方面沿着先烈的足迹向前走。我们提出了中国梦,它的最大公约数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获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才能信心满满地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才能清除帝国主义和殖民地文化的影响,从而复兴被列强践踏和蔑视的中国文化。

三、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革命文化的传承必然要融入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之中。一方面,革命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发展脉络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7]17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如果抛弃革命文化传统,或忘记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不但无法理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雷锋、焦裕禄、黄大年等先进人物的出现,更无法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呈现出的勃勃生机。另一方面,革命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已经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一起,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指引。“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7]128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坚守和弘扬革命文化,就是要把革命精神与改革创新精神、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赞扬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无不与之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红船正是走在时代前列的象征, ‘红船精神’就充分体现了走在时代前列的精神,这也就集中体现了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之源”[8]。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才能真正“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三是检测+互动:推动社会共治。一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逐步形成资源同享、检测互动的工作新局面和监管大服务的检测新格局。二要加强统一部署,搭建检测互动共建平台,强化辖区居民参与意识和食品安全共治意识。

WUDAPT 项目:城市形式与功能信息的众包解决方案及其应用 黄 媛 刘静怡 Jason Ching2018/04 26

历史已经证明,只有民族复兴才能带来民族文化的复兴,也只有文化的兴盛才能为国家民族的强盛提供精神支撑。正如毛泽东同志所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11]今日中国正走在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上,正经历着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深刻变革,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更需要坚持和弘扬革命文化精神——它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文化基础。“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是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 ‘以洋为尊’、 ‘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 ‘去思想化’、 ‘去价值化’、 ‘去历史化’、 ‘去中国化’、 ‘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7]9同时,革命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具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标识。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没有文明的继承与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当今中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只有重视和传承革命文化,在新的实践中继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在“革命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不断强化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初心,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呈现出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才能真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产品外观设计以传统图案为设计元素。传统图案的应用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创作灵感,还给产品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从而使产品价值得以有效提升。

四、结语

革命文化既是基于中华民族苦难和奋斗史的文化自觉与自豪,又是中华民族寻找自身伟大复兴之路的文化史的历史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传承与发展革命文化的道路上,必须坚决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否认革命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将二者对立起来,认为革命文化造成传统文化的断裂,进而在“复兴传统”的幌子下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否定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另一种是否认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关系,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要“告别革命”,甚或清除革命文化影响,进而否定党和国家的历史,走入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梳理和总结革命文化的历史脉络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只有重视革命文化的历史脉络,才能理解社会主义在中国何以生成;只有重视革命文化的传承发展,才能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才能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那样,“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544.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4.

[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21.

[4]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368.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540.

[6]毛泽东文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2.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8]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N].光明日报, 2005-06-21(1).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591.

[10]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11]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5.

薛光远,岳甜甜
《大连干部学刊》 2018年第05期
《大连干部学刊》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