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不同播种量对大麦S-4籽粒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更新时间:2016-07-05

大麦S-4是丽江市目前的主推品种之一,特别是江边河谷区的主栽品种,常年种植面积达2 668 hm2,占全市大麦播种面积的1/3。大麦S-4为春性,幼苗半匍匐,叶绿色,叶片中等,分蘖强,二棱,粒色淡黄色;该品种株型紧凑,株高70~80 cm,不易倒伏,属中矮杆、多穗、耐肥型,具有耐寒、抗旱、抗锈病和白粉病、高产、优质、适应性好的特点,全生育期175~180 d,适宜在丽江市海拔1 800~2 400 m肥水条件较好的区域种植。在丽江多次获得700 kg/667 m2以上的高产。2016年在玉龙县黎明乡中兴村柏木组实施的大麦“极量创新”试验攻关研究田块,经国家级、省级专家全田机械实收,最高产量达724.5 kg/667 m2,刷新了该品种的全国大麦产量纪录。但是由于各地播种量和田间管理的不同,产量也参差不齐,平均约300 kg/667 m2。播种期和播种量是冬大麦获得高产优质的重要条件[1]。若播种量过小,则群体不足,叶面积小,光合能力低,难以形成高产;若播种量过大,则植物学性状不利于形成丰产架子,穗部性状变劣,难以获得高产[2]。为探索大麦S-4在丽江的最佳播种量,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达到高产稳产,本研究对大麦S-4进行了不同播种量试验,以期为丽江大麦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与试验地点

供试品种为目前丽江市大麦主推品种S-4。试验地点安排在丽江市古城区金山办事处丽江市农科所新团基地,海拔2 410 m,年平均气温12.6℃,地势平坦、排灌方便、阳光充足,土壤肥力中上等,前作空闲。

内标元素选择的原则是质量数与被测元素相近,同时丰度高、无干扰。由于地质样品的复杂性,内标元素一般只用Rh、Re、Ir等少数几个元素。在线加入10ng/mL 187Re和103Rh混合内标溶液,选择103Rh为内标校正Ga、In、Cd、Ge,187Re为内标校正Tl,对各元素测定结果在30min内的相对标准偏差(RSD)进行了考察,并与校正前进行了对比,结果见图2。由图2可见,采用内标校正后,各元素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介于2.1%~4.6%之间,相比较未加内标时的6.4%~12.3%有所改善。实验选取上述方法对测定结果进行校正。

1.2 试验设计

该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排列,7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长4 m,宽2.5 m,面积10 m2,行距25 cm,四周设保护行,区组间操作道30 cm,采用分行人工拉线条播,依据用种量,用电子天平称种到行,以严格控制播种量的精确度,具体如表1。

1.2.1 采样点的布设根据标准DZ/T 0295-2016的要求布设3个样品缸,样品缸材质为(1.1)要求的,每个样品缸架设离地面10m的台子,同时布设一个空白缸,空白缸内装满蒸馏水,密封后放置在室内。根据青海天气情况,每年只有夏天有雨才能回收样品,所以样品缸的布设时间为每年6月至9月最为合适。本实验组选择的是2017年7月。

表1 各处理小区大麦S-4播种量

处理 播种量(kg/667 m2) 小区播种量(g)1 5.5 82.5 2 6.5 97.5 3 7.5 112.5 4 8.5 127.5 5 9.5 142.5 6 10.5 157.5 7 11.5 172.5

1.3 栽培管理

试验田播种前使用腐熟农家肥1 000 kg/667 m2(均匀撒施于试验田后翻犁耙平),45%比利夫复合肥30 kg/667 m2,复合肥精确撒施到小区厢面作底肥,即每小区500 g。播种时尽量做到播种深度、覆土一致。2015年12月12日追施尿素20 kg/667 m2作苗肥,即每小区300 g。2016年1月4日进行第2次追肥,追施尿素20 kg/667 m2。2016年3月16、4月3日用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蚜虫各1次,效果良好,4月8日用15%的粉锈灵(三唑酮)可湿性粉剂防治白粉病1次。

试验于2015年11月8日统一播种,2015年11月22日出苗,2016年3月24日进入拔节,4月1日开始抽穗,4月9日全部齐穗,5月23日成熟收获。

1.4 试验过程

(2)施工图纸的设计应当具备一定的艺术性和风格性。这方面的要求是当人们的审美水平和精神与艺术的追求不断提高而出现的对于装饰工程的新要求。而装饰工程的实际效果在前期需要通过施工图纸设计进行反映和展现,因此,设计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应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在个人的审美层次和文化层次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也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2]。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满足装饰工程的施工图纸设计具有艺术性和风格性。图1为一个大型的装饰工程施工设计示意图,可见,随着建筑工程项目自身的复杂性的提升,其内部装饰工程的复杂程度也会随之提升。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种量处理对群体质量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大麦S-4的基本苗、最高分蘖也随之增加,有效穗数在处理5时达到最高,之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有效穗数呈下降趋势;随着播种量增加,株高略有所增高,以处理2为最矮,处理7和处理6为最高;穗长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略有变短的趋势,以处理2为最长,处理7最短;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总粒数和千粒质量随之减少,实粒数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播种量为处理3时达到最高,之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减少;结实率在处理4时达到最高,之后随着播种量的不断增加,结实率随之降低。

表2 不同播种量对大麦S-4茎蘖动态和结实率的影响

处理 基本苗(万/667 m2)千粒质量(g)1 5.60 61.67 35.43 58.5 7.5 57.46 25.9 24.6 94.98 40.15 2 7.20 61.67 37.03 58.4 7.8 60.06 24.6 23.8 96.75 40.03 3 9.60 71.19 38.37 59.1 7.5 53.89 24.4 23.8 97.54 39.77 4 10.40 73.33 39.60 59.0 7.5 54.00 22.8 22.4 98.25 39.43 5 11.20 74.29 41.43 58.6 7.3 55.78 22.2 21.8 98.20 39.24 6 11.33 73.00 39.87 59.4 7.2 54.61 21.9 21.4 97.72 38.81 7 12.53 74.29 39.70 59.4 7.0 53.44 20.8 20.2 97.12 36.82最高分蘖数(万/667 m2)有效穗数(万/667 m2)株高(cm)穗长(cm)成穗率(%)总粒数(粒/穗)实粒数(粒/穗)结实率(%)

2.2 不同播种量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经方差和新复极差分析(详见表3):处理4和处理3与其余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5 与处理 6、2、4、1、7 产量差异显著,其余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播种量的大小是群体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关系到能否建立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从而获得高产[3]。从表3可以看出,随着播种量的增加,产量随之增加,当播种量增加至处理4时,产量最高,为520.22 kg/667 m2,之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产量逐渐减低,播种量在处理7时,产量最低,为429.56 kg/667 m2。有试验表明,产量和净产值与播种量间呈负相关,并且播种量对产量和净产值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要适当增加播种量,保证群体基础,增加稳产系数[4]

表3 不同播种量对大麦S-4产量的影响

处理1小区实收产量(kg)Ⅰ6.09ⅡⅢ6.856.76合计(kg)19.70平均(kg)6.57产量(kg/667 m2)437.78差异显著性0.05 bc 0.01 B 2 6.31 6.86 6.97 20.14 6.71 447.56 bc B 3 7.15 7.87 8.16 23.18 7.73 515.11 a A 4 7.32 7.97 8.12 23.41 7.80 520.22 a A 5 7.27 6.94 6.92 21.13 7.04 469.56 bc AB 6 6.09 6.64 7.47 20.20 6.73 448.89 bc B 7 6.09 6.37 6.87 19.33 6.44 429.56 c B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大麦S-4籽粒的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播种量为8.5 kg/667 m2时,产量达到最高,之后产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降低,基本苗、最高分蘖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有效穗在播种量为9.5 kg/667 m2时达最高,之后随之减少;不同播种量对大麦株高和穗长的影响不大,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株高略有增高,穗长略变短;总粒数和千粒质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减少;实粒数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播种量为7.5 kg/667 m2时达最高,之后随之减少,结实率在8.5 kg/667 m2达到最高,之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降低。通过试验我们认为,在丽江2400m左右海拔、土壤肥力中上等地区,在适宜的播种期内,大麦S-4的最佳播种量为8.5 kg/667 m2,其次是 7.5 kg/667 m2,并配套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可获得较好的产量水平。如果盲目加大播种量不仅增加种子成本,而且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基本苗偏高,中后期田间群体较大,小气候环境恶化,容易遭受病虫危害,同时,群体大、不抗倒、后期穗型小,影响产量[5]。因此,根据各地海拔、气温、土壤情况等的不同,大麦的播种量可进行适当调整,海拔稍高和中等肥水条件区域田块可适当增加播种量,海拔稍低的高肥水条件田块可适当减少用种量。但该试验仅限于本地区、本年度的气候因素,是否具有地区间差异和年度间的重演性,还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1]林玉福.播种期和播种量对冬大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大麦科学,1994(4):51-53.

[2]钟世敏.旱地小麦播种量对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3949.

[3]赵檀方.不同栽培因素对啤酒大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0,21(4):41-46.

[4]宋朝玉,张继余,王振华,等.氮磷钾、小麦秸秆还田及播种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8(8):44-47.

[5]于春华,郝志国.不同播种量对济麦22产量的影响[J].中国种业,2017(5):53-54.

宗兴梅,杨尚琼,木金枝,李双情,刘继学,马卫霞,丁礼云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8年第01期
《大麦与谷类科学》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