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国山水画的阴阳关系研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自然”,并不是指山水、风月、林泉等表面现象,而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天地之道。魏晋以来的士大夫们迷恋山水,山水画描写大自然的山川,力求人们放松疲惫的身心,对自然规律即“道”的感悟,追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精神境界,以求通达天地之道[1]

对数据应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研究分析。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②Stork,D.G.2014,Computer vis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 analysis of paintings and drawings:An introduction to the literature,In:Computer Analysis of Images and Patterns,Springer,pp.9 ~24.

经营位置布局谋篇使画面整体阴阳和谐

(一)画家通过经营位置,把画面空间表现出来,遵循着阴阳理论的事物都在运动变化着的道理

画家同时也是画面的创造者。在阴阳理论下,在人和世界万物中,人对万物的能动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画家对山水画面进行经营位置时,追寻的是人与画“合二为一”。人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表现的是“道”,而“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又在阴阳中体现。天为阳,地为阴;有为阳,无为阴;山为阳,水为阴。郭熙对山水关系进行了研究:“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2]树木在山水画中是主角,树木的阴阳关系组成了画面的阴阳。要做到阴阳平衡,可以调整树木的疏密、高矮、浓淡、聚散、枯润来进行。长为阳,短为阴;实为阳,虚为阴;刚为阳,柔为阴;粗为阳,细为阴;枯为阳,湿为阴;浓为阳,淡为阴。在一阴一阳的对立统一而又运动的理论基础下,画家在章法中运用黑白、疏密、虚实来表现,还有章法中的构图方式。 构图选得恰当,运用得巧妙,便会深深吸引观者的眼球,画家的感情也在画面的山石草木中表达出来,深深震撼人的心灵。

(二)运用“S”型构图布局,使整体画面阴阳和谐

在太极阴阳图中,黑白的交界线是“S”型。“S”型构图,把画面分成多个层次,变化多样。空间具有延伸性“S”型的构图同时具有起承转合的作用,画面处处呼应,太极图中的“S”交界首尾呼应。在构图中画面往往纵横交错、有张有合,有着无穷的变化,在阴阳辩证的理论下天人合一,表现出画面的意境[3]。山水画中常采用的散点透视,它不像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一样,视线是从一点出发的。山水画的章法是多样的,但同时也具有灵活性。在一幅山水画中,字画章印都在构图的范围之内。诗的长短、位置和印的位置,在山水构图中还是很讲究的,位置恰到好处,不仅使画面更加协调、平衡,而且增加了画面的趣味性和层次感[4]。在阴阳理论指导下,画面中山水的千变万化、大自然的无线生机,也正与画家的心灵融为一体。

是啊,雪花那么多,可都了无分量,雪花要去哪儿,风说了算。风有时候把它们吹到屋檐下,它们就在屋檐下结了冰;风有时候把它们吹到树梢上,它们就给树穿上一件薄薄的衣衫;有时候被吹到水里,可怜它们还没来得及感叹一声,就被水吞没了。

黑白鲜明阴阳平衡彰显山水画独特个性

(一)中西方绘画对黑白关系的处理

《老子》讲:“知其白,守其黑。”黄宾虹的山水画,画面往往“黑乎乎”一片,仔细观看你会发现画中会留出一块一块的小空白,出现于画的核心部位或某些关键结构部位。有的地方是从实体上挖走一块,既不是云光,也不是空隙, 通观全局全画竟因此留白而空灵。留白的地方给人无限的想象,没有墨痕的地方可想象为到远处的延伸等, 黑与白的相交,让艺术的生命力无限发挥着光芒。在山水画中,无论是黑白对比,还是知白守黑、计白当黑,都是在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下。充分发挥墨的变化,表现空间的层次,将自然山水转换成了艺术中的山水,使画面和谐统一。用这种体察山水的变幻,淡泊的心胸去体物感物,精神获得自由。融会自然的道家思想根植于中国山水画家的内心,自觉地创造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富有神韵、含蓄且空灵的山水作品。

(二)中国山水画中“黑”与“白”的意义

中国山水画这个由水墨组合而成的画种,被画家们巧妙地用浓墨、淡墨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大自然的山、石、草、木、水,并赋予了生命力。淡墨、浓墨的运用也遵循了阴阳辩证关系原理。黑白中的“白”除了画面是空白意思之外,画面在黑的对比之下也有“白”的含义。黑色是用墨能勾勒出形状,而“白”看似是无形无状,画家却在这无形之中能把气势、气韵生动地表现出来。“白”虽然看着没有形体,但在“黑”的对比之下,被赋予了形体和生命力。

(三)黑白关系的运用,形成山水画家独特的个性风格

研究山水画,首先想到的便是它的黑白关系,黑白色现在从色彩归属上属于无色系列。黑白这种单一而又简单的颜色,两者放在一起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在西方,黑白被很多人从光源上来理解,比如说一副素描画,光源照到的地方,便是亮面,即白;照不到的地方便是暗面,即黑。在亮面里面又有黑白的区分,高光点便是白处最白的面积,而在暗面也有黑白之分,明暗交界线被众多人认为是最黑的地方。可见,西方绘画里面也遵循了黑白变化的统一。“黑”在汉语词典中解释是像煤或者墨的颜色[5]。显而易见,黑与墨有着很深的溯源,现在很多人形容黑还是习惯性的说墨黑。不论是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还是西方的油画、素描等也都是通过黑白关系来表现并且充实画面内容。

虚实疏密阴阳调整达到如梦如幻的意境

(一)疏密使山水画有节奏感

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无穷。” 狭义上来讲,“虚”为弱的、没有的,“实”则相反为强的、充实的。在广义上来说,山水中的远近、高低、疏密、静动等都可以以虚实而区分。 通过解释其中的含义,我们自然而然与阴阳相联系。唐代张彦远说:“若知画有疏密二体,方可议乎画。”疏密把中国传统绘画分为疏密二体,不仅在人物画中有,在山水画中也存在。疏密是不可分的,“疏”为阴,“密”为阳,疏密让画面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山水画中疏密得体、布置有序的画面,便会富有节奏,和谐。 就像听着音乐迈着舞步一样,音乐中节奏有快有慢,而迈动的舞步有大有小,这和疏密是一样的道理,疏密安排得体,就像音乐有着它的节奏,舞者踏着节拍轻盈地有规律地翩翩起舞。

(二)疏密相间,虚实相生出意境

“疏能跑马,密不容针。”在山水画中说到“疏密”的时候总会提到,这说的是“疏密”的状态。“疏”使得距离很远,一匹马都可以跑过去,而“密”却使针这么细小都不能容下,可见有多么的密集。这句话虽然看似夸张,但是在画面中也要大胆地运用。很多画家在画面中仅仅表现一棵树、一个人,或者几个动物,那么多的空白,照样可以使画面栩栩如生。可见画家已经安排好了疏密如何结合,胸有成竹的下笔,使画面生动、空灵。“疏能跑马,密不容针。”这句话后面紧跟的“密塞之处,要留画跟,要密盐有韵,疏处要有景,二者结合,方成佳境。”道出了“疏密”的辩证关系,两者相结合,才能达到一种境界。众多山水画家往往追求着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走进大自然,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4]。山水画在布局上讲究“意境”,用朦胧缥缈来表现画面的意境。 清代画家笪重光:“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大量虚景达到笔不到而意到,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审美空间。画家把山水之间的种种联系用虚实表达出来,正确地处理好画面的虚实关系,山水画中的明暗、虚实结合相应的阴阳矛盾思想被画家所运用,转化为水墨画中独特的语言,充分体现了“一阴一阳谓之道”的澹泊缥缈、神仙般飘溢的如梦如幻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秉承了道家文化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无行无为”的境界,重意象而非具象。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庄子:“静而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6]绘画之道与老庄之道是相通的。“天地合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阴阳是天地万物变化、生生不息的根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世间万物相互依赖互相转化,始终保持着和谐的状态。中国山水画在阴阳作用下,呈现出黑中有白,虚实疏密结合,画面中蓬勃的生命气息,阴阳对立统一又保持平衡,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中国哲学问题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 马国雄.美学探幽[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 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 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 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9.

[6] 陈绍燕.庄子与《庄子》[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张建国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