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力资本助推东北经济恢复发展

更新时间:2016-07-05

人才是现代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在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就指出: “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需要大批的人民的教育家和教师,人民的科学家、工程师、技师……和普通文化工作者。一切知识分子,只要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卓有成绩的,应受到尊重,把他们看作国家和社会的宝贵的财富。”

东北经济恢复工作中技术人才队伍的加强

东北是解放较早的地区,也是新中国成立前后重点建设的区域。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延揽了大量的人才,这对东北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恢复与发展工业生产,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早在1948年6月,东北地区领导人李富春在分析入城后面临的困难时就指出,技术人员的流失将是恢复经济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李富春指出,“我们自己太土包子了,科学人才少,科学技术差”,对于技术业务所知甚少,即使有些同志过去是学技术的,但参加革命后当行政首长,结果以前学的技术也丢了。

当时因时间关系,霍元甲也不可能返回天津,李瑞东晚上设宴款待了霍元甲,并留他住在李宅的西跨院客房内,和李瑞东先生的弟子李进修住在一个房间内,次日晨,李瑞东让徒弟招呼客人用早餐,却不见了霍元甲,原来霍元甲天一亮就起来走了,为此李瑞东先生感到客人没用早餐就走了,很是过意不去,就叫弟子李进修追回来用早餐,李进修是个实在人,竟然追出去十几里也未能追上。

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武装斗争和农村工作,在管理城市和进行经济建设方面经验和人才则严重缺乏。中国虽然人口众多,然而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力与技术人员则相对十分短缺。技术人员与劳动力的供求矛盾也很尖锐。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个问题严重困扰着我国,一方面当时劳动力供给总量大大超过需求;另一方面,从供给结构来看,有文化和技术的劳动力又严重短缺,许多企事业单位招不到合适的职工。据中国有关统计资料,作为全国钢铁工业中心的东北,在日本人被遣送回国后,其技术人员占该行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已经降至0.24%。

重视教育工作

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通过多种方式为东北经济恢复积聚人才。其中,对教育工作的重视为工业生产的发展准备了高素质的人才和劳动力。

据《人民日报》1948年5月31日报道:“东北解放区的教育工作在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的区域,不论数量或质量上均起了重大变化,广大的翻身农民子弟在土改后纷纷入学。”“另外,如东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军政大学及各地区、各部门设立之专门干部学校、铁路学校、艺术学校等亦有10余处,学生达万名以上。最近成立之东北科学院,专门招收科学、技术人才以应东北广大建设部门之需。”

1949年8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林枫所作的《东北三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三年来,培养了大批的为人民服务的工农和新的知识分子干部,东北行政委员会和各省都设立了行政干部学校,各省各县市共训练了各种干部约11万人,这些干部经过思想改造和实际锻炼以后,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其中有183名已被提拔为县级干部,8818名被提拔为区级干部。

对一些行业发展所需人才,还通过组织抽调到东北帮助恢复生产。全国钢铁会议于1949年12月16日至25日召开,出席的有东北、华北、中南、华东、西北各大行政区的有关负责人和专家。12月25日,陈云在会议上作总结讲话,指出:现在国家财政困难,下决心在东北建设钢铁工业,这是国家大事,各地区要克服本位打算,动员专家去东北。东北方面对各地送去的人员要妥善安排。技术人员是实现国家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力量,是我们的“国宝”,对他们要采取信任态度,在物质上也应有必要的保证。技术人员要正确对待物质待遇和地位问题,高高兴兴地去东北从事新的经济建设工作。最后会议“决定从华北、华东、中南地区抽调大批技术人员赴东北工作”。抽调技术人员去东北工作,对于东北地区钢铁工业的恢复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内地大量招聘人才

1952年4月,陈云为中财委起草致各大区财委(计委)、中央各工业部中共党组并报毛泽东、周恩来电,指出:鞍钢改建的初步设计规定改建完成期限为7年,苏联已允按期供应鞍钢的全部重要装备和援助施工安装,目前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调集足够的干部和技术员工适应改建工作的需要。集中全国力量首先完成鞍钢的改建,是我国工业化的首要步骤。为此,除由东北自行配备者外,决定从全国各地和工业部门抽调技术人员到鞍钢去,限于5月份调齐。

东北局到全国招聘技术人员的工作得到中央的支持。由于当时关内有些地方国民党反动派还在负隅顽抗,新解放区的土改在进行,暂时尚无法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共中央决定对东北给予特殊政策,从全国各地抽调科学技术人员,支援东北的经济恢复与建设,进而创造条件,以东北为基地,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

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李富春决定让武衡出任招聘团团长,去关内招聘科学技术人员。武衡带领招聘团兵分四路,赶赴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南,招聘有专长的人员。由于中央的支持,李富春的多方联系,华东局、华中局等各地领导都十分支持东北局招聘技术人员的工作,招聘团只用三四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任务,招聘到4000多名各方面的技术人员。其中既有科技人员,也有医务人员和财务人员。他们到达东北后,大多被分配到各主要厂矿和高等院校。这4000多人对东北工矿的恢复和发展,对东北教育的开创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40年代的李富春

李富春选派得力领导执掌科学研究所,亲自关心科研工作。经过反复比较挑选,李富春通知中共黑龙江省委,调当时担任省工业厅厅长、原在清华大学地学系学习过的武衡去执掌东北工业研究所(后更名为东北科学研究所)。

通过组织抽调

14时30分,以“传承红色基因、筑梦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阔步新征程”为主题的军民融合论坛,在淮海宾馆二层会议室准时召开。解放军原总后勤部金盾书画院冯书田院长、刘伯承元帅之子刘蒙将军与国防科工局、兵器集团、山西省、长治市及陆海空军代表、老兵工家属及后代等百余人出席。我提前进入会场,找到位子就座。会场不大,但是早已高朋满堂。论坛由淮海集团董事长何清主持,他致辞后,播放了宣传片《铸剑》。该片全面、深刻、生动介绍了工厂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国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论坛分为3个议题。一、回顾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二、经营政策,深化军民融合;三、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发展。

据《鞍钢志》记载:“为了加强鞍钢修复和建设的领导,党和国家从1949年下半年起,陆续从东北、华北、华东调来500多名县地级以上领导干部支援鞍钢;又从中南、华东招聘了500多名具有较高文化、专业知识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根据中苏政府协议,帮助鞍钢建设的苏联专家也陆续来到鞍钢。”

其四,中国古代的各个时期都有突出的地域文学典范。如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就是采自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而《雅》、《颂》则是周天子都城所在地(秦地)的乐调,也是有着一定地域色彩的歌谣,因此,南宋郑樵曾说过:“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2](P865)

1950年3月,毛泽东在沈阳召开的东北高级干部会议上指出:“东北是全国的工业基地,希望你们搞好这个工业基地,给全国出机器,给全国出专家。我们现在从关内搞一批知识分子来,以使将来给全国训练专家。”4月14日,陈云等致电毛泽东并中共中央,作关于全国钢铁、有色金属、电机、化工、机器会议和重工业部第一季度工作的综合报告,指出:钢铁会议确定,目前建设中心为东北,其次为华北。今年工作的重点是增加轧钢和冶炼设备,从关内商调技术干部。其他会议也都确定恢复和建设的重点在东北,并注意解决一部分人对此思想不通的问题。4月16日,中共中央转发了这个报告。

东北还从内地大量招聘人才。新中国成立前夕,东北人民政府就在《人民日报》等主要报刊上发布招聘启事,《东北人民政府招聘专家教授及工作人员简章》中指出:“为适应东北经济建设之需要,决定在京津招聘下列各种人员:(甲)各种专家教授,名额不限。(乙)专科以上及大学毕业生一千名(包括理化、工矿、财经、会计、统计、银行、医科、文科等)。”当时关内的科技人员有30万人左右,李富春指示东北工业部从关内招聘科技人员到东北地区工作。1948年8月31日,李富春给雍文涛写信,提出五点优惠招聘条件:愿来东北的专家,可照东北工薪提高三分之一(最高可达一千分);如有特别好的还可提高;冬衣费可以预支,有具体困难者,可全力帮助解决;家属留关内者,可预支安家费,也可以汇款养家;工薪从动身来东北之日算起。只要是东北需要的专家、教授与科技人员,而思想又进步者,尽量吸收来。大学毕业生亦如此。此信经高岗、林枫等领导签字同意,作为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决定的政策传达贯彻下去。

这些技术革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产品成本,保证了国家计划的完成和超额完成。“技术革新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来保证全面完成和争取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在技术革新运动中,工人的科学意识增强了,广大工人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高涨了。

抓好科研工作,培养科技人才

科研机构是知识分子和人才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科技发展和人才建设的摇篮。东北地区原有的科研机构在日本投降后撤离时受到严重损坏,在解放战争期间又受到严重的破坏,几个大的研究机构已丧失原来的作用。1948年12月,为了使科学技术在恢复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李富春提出在伪满时期的“大陆科学院”原址上,建立东北的科学研究机构,以解决东北工农业恢复和发展中的技术问题。

在派武衡到全国招聘技术人员时,李富春进一步指示,要结合东北经济建设的需要招聘人才。并根据东北优先发展重工业而矿产资源的地质情况仍不清楚这一问题,专门要求武衡组织北平和南京的地质学家到东北参加地质矿产的调查勘探工作。随后,李富春派武衡到关内聘请了约占全国一半的地质专家到东北从事地质勘查工作。经过反复磋商组织了一支包括专家、学生、工人在内的800余人的东北地质矿产调查队,这支队伍占当时全国地质界人员的一半以上。从1950年4月开始,他们进行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历时半年,对东北10多个煤、铁、有色金属及非金属矿区进行了调查、勘查和测量。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东北的矿产开发、工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当时撰写的论文和工作报告,直到现在仍是东北工矿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时的重要参考文献。

1949年7月,武衡接到东北局的调令,担任东北工业研究所所长职务。

嗜热厌氧杆菌Ana.Pif1解旋酶核心结构域蛋白与DNA底物结合的反应特性……………………………………………………………………… 段晓雷,等(11):1269

当武衡到沈阳报到时,李富春明确指示,科学技术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嘱其先到鞍山、抚顺、本溪等大厂矿看看,再去研究所工作。在派武衡到全国招聘技术人员时,李富春进一步指示,要结合东北经济建设的需要招聘人才。并根据东北优先发展重工业而矿产资源的地质情况仍不清楚这一问题,专门要求武衡组织北平和南京的地质学家到东北参加地质矿产的调查勘探工作。

(3)对于悬浮液中煤泥含量高的问题,采取如下技改措施:在介耗稳定的前提下,加大分流量,确保分选悬浮液中煤泥含量在55%左右;连续少量添加介质,稳定分流量、入洗量和喷水量等。技改后,稳定了重介质分选悬浮液,矸石中混煤损失控制在2%以下,洗混煤中精煤损失控制在6%以下。

1954年,大连造船厂的苏联专家在给中国技术人员指导工作

东北工业研究所设在原伪满“大陆科学院”旧址,位于长春南郊,归东北工业部领导。武衡到任后确定工作重点:(1)到关内招聘科学技术干部,或请关内有关大学和研究单位派人到东北工作,为东北培养干部;(2)从关内广为收集、购买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化学试剂等;(3)组织已有的科学技术人员,到东北各厂矿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他们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4)继续修缮房舍,修复仪器设备等。

1949年8月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发布《关于整顿高等教育的决定》,提出东北工业研究所为全东北高级科学研究机关。9月,东北工业部规定该所任务是:“配合(东北)各工厂建设,进行资源的调查研究;培养科学技术研究干部;检验各工厂产品的质量,联系指导各工厂的技术研究工作;介绍苏联科学上的成就与先进经验。”在当时百业待兴的形势下,东北科学研究所担负了艰巨的任务。

为了支持东北工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东北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工作采取了从东北工农业的恢复工作中找研究课题的方法和思路。提出科学研究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并且积极组织科研人员到各厂矿开展调查,以期对东北工业现状和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全面的了解,并根据收集的工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确定研究项目。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科学研究做出年度计划。这种研究思路,使科学研究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针对性和实践性特别强,对于东北经济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工人阶级积极主动性的发挥

工人阶级是东北工业恢复和建设的主力军。工人阶级中间有着各式各样的人才。东北的全面解放,使得在过去压抑已久的工人爱国热情得以充分释放。工作中,他们视厂如家,积极奉献、积极发明创造,促进了东北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在东北工业恢复和发展的过程中,广大工人创造性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开展创造新纪录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在东北工业恢复工作着手进行以后,紧接着又开展了创造新纪录和合理化建议的活动。1949年10月,东北工业部就关于开展群众性创造生产新纪录做出一个决定,指出创造新纪录运动的重大政治意义。东北第三机器厂劳动模范赵国有首先挑起了东北工矿业的生产大竞赛,到1950年10月下旬,参加这一竞赛的厂矿已有数百个单位。生产竞赛在东北地区开展后不久,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的工人们又一次将这一运动推向全国范围。“1951年1月17日,马恒昌小组向全国职工发出的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在《工人日报》上刊登出来。这个倡议在全国工人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从首都到边疆,从大城市到县城,全国共有18000多个班组响应,爱国主义劳动竞赛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

合理化建议主要是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动员职工就优化生产流程、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效率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合理化建议运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例如,东北被服局第一工厂职工提出改进劳动组织的合理化建议,迅速在东北地区推广,结果,仅被服业总的劳动生产率就提高了25%。另据沈阳、鞍山、大连、本溪等地的212个厂矿的不完全统计,1951年职工在运动中提出11600余件合理化建议,其中6808件所创造的价值约1391亿元。

2.工人阶级开展技术革新运动。技术革新就是生产设备、生产工具、技术过程、技术标准、操作方法以及劳动条件等方面的改进与提高。1952年9月,鞍山钢铁公司小型轧钢厂的张明山就在党的领导和支持下,在苏联专家和许多同志的协助下创造了“反围盘”。从此,鞍钢以技术革新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迅速开展起来,涌现出了王崇伦、黄德茂等一批先进人物。至1954年4月,有17000多名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38600多件,被采纳的有22047件,其中运用到生产中去的有13105件。

研究表明,酵母菌通过膜通透性的破坏和流动性的变化实现对乙醇毒性的适应性响应,膜的完整性依赖于存活因子(甾醇和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的补充,含有高浓度存活因子的酵母细胞具有很强的迅速完成发酵的能力,这也是适应性活化的主要作用[11]。

根据毛泽东的批示,全国各地选派了大批有经验的干部到鞍钢工作,有力地加强了鞍钢生产建设的领导。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每一历史性进步都同发挥人才的作用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从全国各地选派了一大批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大学毕业生,他们与东北的广大建设者一道,为东北经济恢复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苏联专家的帮助加速了东北经济恢复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和苏联的特殊友好关系也使得得到苏联人力和技术等帮助成为可能。作为当时国家重点建设的地区,东北经济恢复和发展,还需要外国专家特别是苏联专家的帮助。

岩矿石标本电性参数的测量,是为了了解矿体与围岩电性(电阻率、极化率)的差异,为矿区使用地球物理勘查手段提供前提条件,也是成果解释的物理基础。实践表明,合理的测量和利用电性参数,可以提高激电成果的解释水准和地质效果[1]。

早在1949年1月10日,陈云复电高岗指出:中国一向缺少五金方面的专家,据说翁文灏曾将全国三分之二的钢铁专家集中在鞍山,但他们仅在国外实习过,并无实际经验。留在鞍山的日本技师技术上既不精,政治上也不忠。因此,需要尽快聘请苏联专家前来。否则,不仅鞍山、本溪难于全面复工,而且究竟需要从国外订购制作哪些设备都开不出清单。

中国党和政府对引进苏联专家进行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1949年8月10日,中共中央致电在莫斯科的刘少奇、王稼祥:同意关于苏联专家到中国工作的待遇条件协定全文,望即照此签字;回国经过东北时,同高岗、李富春商定具体执行办法。8月28日,刘少奇在中共中央东北局干部会议上讲话,指出:在国内,只要第三次世界大战不爆发,我们的任务就一直是经济建设,使中国工业化。建设国家就要有一套知识。苏联专家来,给了我们学习的好条件,但还要靠自己努力学习得快一些,如果没有学好,不管工作职位高低,都要调动、撤职。

9月3日,刘少奇在北平召开的中共高级干部会议上作关于中苏关系的报告,指出全党现在的任务就是集中全力恢复和发展人民经济,这是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需要苏联在这方面的帮助。苏联要派大批专家来,中国的同志要同他们搞好关系。要善于向他们学习,保证用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标准学习好。

第三,作物解决方案。作物解决方案的提出紧扣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农药发展趋势及动态需求,是行业从业者思维与方法的转变,真正将农药使用融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在新形势下,农药企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从单纯的卖产品向整体的技术服务转移,最终形成创新、共赢,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1950年3月2日,毛泽东和周恩来看望在沈阳工作的苏联专家,听取他们对经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硅胶的制备:称取20 g硅酸钠,加80 mL去离子水,搅拌使其充分溶解,配制浓度为20%的硅酸钠溶液(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再取50 mL的浓盐酸,将浓盐酸与硅酸钠溶液混合,得到水溶胶;密封放置24 h,使其老化由水溶胶变为水凝胶;用10%的稀氨水浸泡、去离子水清洗、过滤,放入电炉中在500 ℃煅烧2 h,得到干燥的硅胶成品。

工作中,中央要求多方征求苏联专家的意见,多沟通,以便更好地发挥苏联专家的作用。6月4日,周恩来致函陈云:今后凡有苏联专家工作的机关、企业的负责人,务必将本机关、企业的生产业务计划扼要地告诉苏联专家,而对于各地工业生产的情况和中央人民政府对工业生产方针、计划的指示,不论是报纸上登载介绍的或单独发布的,均应尽一切可能有计划地指定专人经常找苏联专家面谈,并与他们密切联系,借以更好地发挥专家们的作用。

1986年7月,国家专利局第一任名誉局长武衡 (前排左三)、局长黄坤益在五孔桥参观全国第一届专利展

1950年,苏联帮助中国进行国民经济最重要部门的恢复和改造的50个工程项目(后来逐步增加到156项)中,鞍钢列于榜首。1951年12月3日,李富春给周恩来和毛泽东写报告,请求动员全国有关方面的力量帮助鞍钢建设“三大工程”。毛泽东于12月17日亲笔批示:“完全同意,应大力组织实行。”1952年2月26日,共和国工业建设史上被称为“三大工程”的鞍钢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7号高炉正式开工。

对于以鞍钢为代表的东北地区工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党的领导人是高兴的。1952年12月14日,毛泽东复信鞍山钢铁公司炼钢厂全体职工:“我很高兴地读了你们十二月二日的来信。祝贺你们在平炉炼钢生产上的最新成就。你们以高度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之下,创造了超过资本主义各国水平的炼钢时间和炉底面积利用系数的新纪录。这不仅是你们的光荣,而且是我国工业化道路上的一件大事。希望你们继续努力,为完成一九五三年度炼好优质钢的新任务而奋斗。”

经过鞍钢职工的艰苦努力,终于战胜了重重困难,“三大工程”于1953年底全部建成投产。“三大工程”的竣工,大大增强了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钢铁基地的实力,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以上两次的实测结果可知,水温梯度测试结果基本一致。兰考豫11井水温整体呈现正增长变化,但在180~200 m的深度区间,存在一个温度变化转折的区间。结合相关的水文地质资料,很可能在这个区间存在一个含水层,含水层中的低温水渗入到了观测井内部,造成温度突降。为了进一步检验该结论,排除地震前兆异常,开展实验二。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经济恢复发展中已经被历史证明。今天我们在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中,要充分发挥和重视人才和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把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姜长青
《党史博览》 2018年第05期
《党史博览》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