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改革开放四十年 “资本”观的历史生成与实践发展

更新时间:2016-07-05

马克思用40年的时间反复论证了资本的 “历史性”与 “有限性”问题,揭示了资本 “普遍永恒性”与 “历史狡计”的虚假性,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会由 “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所替代的必然性。这就引发了如下两个现实问题:一是资本的 “极限”或 “消亡点”在哪里,或者说,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高、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社会产品相对不丰富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能否未经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而跃迁到共产主义产品经济的发展轨道上。二是资本的边界问题,即资本是否应该受到限制。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实践对上述两个问题给予了最好的说明。对于问题一,资本作为历史的产物,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产生,也必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消亡,这个 “历史阶段”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实现点需要通过社会主义前提下的资本观念充分发育以及规范引导的生产力补课才能达到。对于问题二,在资本存在的这一历史阶段,不管是在资本主义的西方还是社会主义的中国,资本必然有其存在的边界,必然有其约束机制,而不是放任资本肆无忌惮的释放其通约性。也就是说,资本的力量必须加以限制,资本的边界必须加以明确,才能更好地实现毛泽东同志所谓 “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即利用资本主义的发展来促进社会主义的主张。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对 “资本”的认识及实践历程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继续把革命时期的思维模式运用于社会建设,通过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发起社会建设,以高涨的主观能动性和严格的指令性 “抓革命,促生产”。然而,计划经济思维并没有能够有效撬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经过近30年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 “公有制、计划经济 (指令性计划)和按劳分配”这三大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现实效果并没有与理论上的 “逻辑自洽性”完美对接,反而呈现出体制的僵化和经济的停滞,“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严峻的现实促使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反思导致社会主义 “不够格”的原因,进而思考社会主义中国的现实出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沿着“大胆闯,大胆试,大胆破”的渐进式改革路径,大体上经历了5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

(一)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起步阶段 (1978-1984)

在该阶段,在真理标准大讨论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可以存在资本并且可以利用资本的意识初步树立起来,社会主义资本意识初步发育。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还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国民经济的 “货币化”程度不高,以物易物的 “自然经济”比重大。在制度及意识形态对立的语境下,人们对于资本的认识是资本=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的语境中,资本被人格化等同于资本家;价值判断语境下,资本则意味着剩余价值而与剥削划上了等号。总体上,资本作为消极的、罪恶的、腐朽的存在被列为否定的、排斥的、消灭的对象,就连“商品经济”也被认为是资本主义所特有。为了显示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并表明社会主义的纯洁度,用资金概念取代了资本概念。显然,当时没有认识到资本作为发达商品经济的范畴乃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备条件,“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页。。要在这样的政治环境、经济现实和思想土壤中推进改革,就要改变如下三个方面的认识:一是从人类文明史的高度客观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修正 “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8页。等极端观点,“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1页。;二是要正确认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客观看待民族资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意义和作用,对社会主义与民族资本的关系进行再认识;三是要理性看待西方资本主义在资本运行管理方面的积极成果及对社会主义的借鉴意义。资本主义的治理逻辑是资本扩张逻辑与西方政治谱系同构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历史精神的积淀。资本主义的资本管理逻辑有其历史的先进性,对社会主义而言具有学习的必要性,要积极吸收它们围绕资本运行所组织起来的管理制度、监管方式、法律框架的合理内核,从而使社会主义 “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7页。。因而,要启动改革开放,首先需要在意识层面解除 “两个凡是”的思想桎梏,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毛泽东思想,实现从集体无意识的麻木状态向民族精神自省状态的转变;通过廓清对马克思主义资本观的僵化错误理解,在客观看待资本主义革命性、进步性的同时,重新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经济建设以及资本、市场等问题进行再认识。

实践上,在如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探索: (1)在经济运行方式上,不再把市场作为制度、意识层面的东西,而是作为手段,这样就从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的传统理解中突破出来,把社会主义条件下使用资本的体制前提确定了下来。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谈话时首次提出了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并且从方法而非制度的角度指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页。。(2)在宏观机制层面,建立以资本为核心的市场体系。资本是市场的灵魂,没有资本就没有市场经济。要把计划性物质资料生产转化为市场性商品生产,就必须把经营管理方式调整到与资本运营方式相匹配的要求上来。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做出 “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7页。的决定。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 “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人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页。。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对立判断,明确提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页。。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我国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判断,回答了 “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1页。。(3)在微观市场主体方面,探索如何通过 “放权让利”等政策进行 “松绑”,把国有企业这一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培育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微观市场主体。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开始给个体经济松绑,提出“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40页。。(4)为个体经济松绑,允许其适当发展。1978年3月,国务院批转关于全国工商局长会议的报告,释放了允许个体经济适当发展的政策信号。在农村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又陆续出台了一些允许个体经济适当发展的政策,对雇工八人以上私营经济采取 “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的政策,使私营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82年,十二大再次强调 “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页。。十三大开始使用私营经济这一概念,提出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把个体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 “拾遗补缺”的重要 “补充”加以发展。(5)在市场意识方面,由于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资本市场总体来说 “货币化”程度不高,以物易物的 “自然经济”比重大,货币主要执行静态的 “价值尺度”“支付手段”等,要借助城乡商品生产、流通、交换的市场逐渐恢复与发展,培育市场参与意识和对市场规律的遵循意识,把持有型的静态 “货币观”逐渐向流动型的增值 “资本观”转化,释放不断高涨的财富创造和积累欲望,取得个体致富与政府发展生产力动机之间的耦合联动效应。(6)在价格机制方面,把 “管的过宽、统的过死”的价格机制向 “调放结合、以调为主”的市场化价格改革机制转化,探索市场化价格机制改革。(7)在资本的国际通道方面,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和14个开放城市为试点,探索建立具有国际开放性的国内市场,打通与西方资本市场的连接通道,由封闭发展向开放发展转变,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先进文明成果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阶段 (1985-1991)

该阶段实现了从回避资本到正视资本的重新定位,资本在中央文件中得以确认,在实践上解决了资本运行的制度框架问题。应该说,在上一历史阶段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基础上,思想认识的禁锢和理论突破的堵点都得到很大突破,特别是在 “姓资姓社”的讨论中,对 “市场经济”为何利用资本、如何利用资本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也进一步明确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作为生产要素出现,以 “资本金”“资本营运”的概念表现,要求以自然属性用好国有资本 肖云:《〈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8页。,使其保值增值。此外,排除了将资本与市场及其占比大小作为社会属性标准的错误认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把生产力标准纳入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页。。针对资本运营是否会改变社会主义前途的问题,以 “四个如何认识”的回答明确了 “两个必然”和 “两个决不会”的思想认识,回应了国内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坚定了市场经济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前途的信念。

马克思认为,伴随 “民族历史”演变成为 “世界历史的进程”,资本获得了丰富的世界属性,民族国家的发展与世界历史的联系也愈发紧密。资本的扩张意志创造了广阔的世界市场:“大工业便把世界各国人民相互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做好了准备,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国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9页。毛泽东看到中国必须把握和融入世界历史进程,而不是孤立于世界关门搞建设:“中国无论何时也应以自力更生为基本立脚点。但中国不是孤立也不能孤立,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的事实,也是我们的立脚点,而且必须成为我们的立脚点。” 《毛泽东军事文选》,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190-191页。邓小平同样看到了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世界性,并指出:“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页。1989年,他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讲话指出:“实行关闭政策的做法对我们极为不利,连信息都不灵通……绝不能重复回到过去那样,把经济搞得死死的。”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6-307页。在这样的认识下,中国先后以经济特区、开放城市等试点为突破口,打通了与西方资本市场的连接通道,实现了由封闭发展向开放发展的转变,推动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的中国经济社会的进程,并切实解决了改革开放之初国内的 “资本饥渴症”。江泽民进一步发展了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坚持 “借得巧,用得好,还得起”的宗旨,强调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互补性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存和合作提供了基础。他说:“在过去长时期内,我们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往往只看到或更多看到的是社会主义同它对立和斗争的一面,而很少看到社会主义同它还有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05-206页。要把 “引进来”与 “走出去”相结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胡锦涛则认为,开放格局虽然已经形成,但开放的任务仍然在路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但改革开放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6页。在习近平看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习近平主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410/c64094-29917187.html。,而这个历史的逻辑就是 “中国人民将继续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习近平主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410/c64094-29917187.html。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阶段 (1992-2001)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资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矛盾、回避到客观、理性看待的曲折过程。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但在现阶段,就世界范围而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必将并存和共同发展;就国内而言,社会主义必然采取市场经济的方式,以资本的生产力发展动能来促进社会主义的进步。可以说,改革开放40年,也是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在中国深化认识和创新发展的40年。

这是继揽胜之后,路虎又一次值得骄傲的尝试。在一个崭新的市场里,第一代发现让路虎拥有了表现更为全面的形象,甚至连本田都推出了以第一代发现为基础的贴牌车型。

在实践上,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1)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资本的“充分涌流”创造良好制度环境。从十八大提出 “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8页。,到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再到十九大报告提出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表明市场的资本配置作用已经被放在一个更坚实的理论认知和制度设计层面上。(2)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十八大以后,国企改革进入 “分类改革”新时期。以2015年通过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为契机,“1+N”的改革局面逐渐形成。以电力、石油、天然气等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 “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以此打破国有资本的 “国有企业”坚硬外壳,激活国有资本存量,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发展的动能;发挥国有资本的独特优势,有机融合其公共属性与市场属性,让国有资本成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经济安全等公共利益的强大支撑。(3)向立体化、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发展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尽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2015年9月,习近平在接受美国 《华尔街日报》书面专访时强调,“发展资本市场是中国的改革方向”。为进一步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十九大进一步提出 “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4)资本发挥功能的领域得以逐渐明晰化。资本边界的扩张变化,引起了中央的警觉并及时作出政策调整,即在鼓励建立多层次资本体系的同时,修正自己的坐标和厘清公权力与私权的边界,强调内需拉动,强化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养老改革,关注民生并扶持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建设等,由偏向资本转向关注社会职能。(5)在挫折中重塑和完善资本市场生态,提高资本市场的规范和管理水平。2015年,中国股市异常波动,为了避免系统性风险,充分发挥市场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的功能,依法、全面、从严监管的市场新生态逐渐形成。(6)继续深化市场化价格改革,逐渐形成能源要素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2015年迎来了价格改革攻坚战,中国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逐渐由市场来形成。(7)规范化、国际化的资本市场逐步形成,在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中,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开通,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启动,由此,往返于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上的双向列车正式起航,预示着由两地机构共同营运和监管的 “共同市场”形成,“探索出了一种创新性开放模式,……通过两地交易所和结算公司的联接,让国内的投资者、资本在 ‘共同市场’与国际投资者、资本对接博弈,进而逐步形成中国投资资本走向世界的大潮流” 中国新闻周刊 (北京): 《沪港通:倒逼改革的资本列车》,http://news.163.com/15/0316/17/AKRJG36200014AEE.html.。2018年,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了 “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习近平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中 “走开放融通、互利共赢之路,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习近平主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410/c64094-29917187.html.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阶段 (2002-2012)

在该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逐渐建设起来,从较为注重发展资本向发展资本与管控资本、引领资本、驾驭资本并重转变,资本发挥功能的领域逐渐明晰化,资本市场生态逐渐完善,资本市场规范和管理水平逐渐提高。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不断成熟的市场经济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中央作出了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向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化的新判断。与此同时,改革进入了 “攻坚期和深水区”,历史发展的累积性因素和 “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习近平认为,唯有继续改革和深化改革才能化解这些问题。再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和驾驭市场能力的不断提升,使 “新的表述条件已经成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76页。,习近平认为, “我们应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76-77页。。2013年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新一轮改革的正式启动。文件指出,要 “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要以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个根本性问题上,习近平指出:“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4页。《决定》突出强调了市场的地位,“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8页。,从而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7页。。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重要依据和规制,保护 “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8页。;确保市场规律发挥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77页。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资本在技术层面上是生产因素,在社会层面上是一种社会关系。因而,马克思在分析资本的时候,没把资本当作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东西,而是把资本与资本主义制度区别开来。他在一个更为广阔的人类历史发展的视角来认识资本,“资本的太古形式是经常发展货币的商业资本” 《马克思恩格斯 〈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34-135页。 “资本在历史上更为古老的自由的存在方式” 《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62页。。他实际上认为,资本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 “一切商品生产所共有的” 《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页。。建国后,在近30年的经济建设中,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所建立起来的 “一大二公”的高度公有化的计划体制与这些认识渐行渐远。邓小平认为,计划经济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以资本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机制作为计划的替代方式,能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为落后的生产力补课,“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149页。。在《前十年为后十年做好准备》的讲话中,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7页。因此,要把企业的盈利目的与资本的增值本能耦合起来,要把人们的致富欲望与成熟的资本观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面对逐渐发展繁荣的市场经济,江泽民等领导人意识到,不但要发展私有资本,还要发展出保证社会制度属性、保证人民大众共同富裕的公有资本,“公有经济只有采取资本形态才能充满活力” 杨志:《论资本的二重性》,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逐渐形成了 “私有资本”和 “公有资本”在 “批判”与 “建构”中的张力结构。胡锦涛进一步发展了公有资本内涵,并拓展了资本的外延,提出要实行股份制,通过发展非公有资本、集体资本和国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等措施,实现公有制形式多样化,同时继续引导、支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习近平进一步强调市场的作用,把市场定位从 “基础性作用”提高到 “决定性作用”,并指出要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通过打破国有资本的 “国有企业”坚硬外壳,激活国有资本存量,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

这一阶段的改革实践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1)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资本增值本性与社会发展、生态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突显出来,资本肆无忌惮的增长模式带来了资源与环境的巨大代价,开始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更优的发展理念统筹指导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发展新理念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向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转变。(2)进一步完善所有制结构,出台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 “非公36条”;为了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定了 “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2003年国资委成立,解决了国有资产管理 “五龙治水”又无人负责的积弊,实现了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的分离。(3)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国有资本进一步集中于关系到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等重要的战略性领域,实现国资委对国有资产有效监管,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推进电信、电力、铁路、民航等行业改革重组等。(4)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05年2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社会服务、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引导其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政府监管、加强指导和政策协调等七个方面提出了三十六条意见,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随着理论、政策的发展,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所受到的上层建筑限制越来越小,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其自身规模、内在素质和运作空间都取得了长足发展。(5)提出了财产性收入概念,深化了资本增值观念,丰富了财富创造的渠道和内涵。2007年,十七大报告创新性地提出要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人”。所谓 “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 (房屋等)所获得的收人。财产性收入与劳动收人相对应,打破了过去只能通过劳动获得相应收入的观念。新提法体现了财富观念的新变化,也是对包括投资股市而拥有合法财富的巨大鼓励。同时,十七大报告还提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这是党第一次用到 “现代金融体系”这个提法,对我国今后的金融改革和发展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7)倡导并推进实施 “一带一路”战略,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全面深化阶段 (2012-)

这一阶段,市场和资本运转方式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确立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突破了单一公有制或单一私有制等传统所有制的界限,管 “国有企业”向管 “国有资本”转化。党的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出发,提出要在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进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全面部署,从私营经济的提出,到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再到深化经济机制改革,对市场经济认识不断深化,资本运转方式和资本体系也逐步完善。十七大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提出要从制度上保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 “基础性作用”到 “决定性作用”,反映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报告还指出,要“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了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所有制的相互融合和相互合作,找到了建构现代公有制主体多元性和多层次性的途径,既体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支配优势以及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中的控制优势,同时也促进了国有企业向国有资本的转化。

在实践上进行了如下探索:(1)进一步明确了体制改革目标就是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十四大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并给予市场更为基本、更为重要的定位,也就是要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对改革方向和改革内容的确认。十六大进一步指出,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进一步明确企业改革目标就是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政府方,从企业型政府向规制型政府转型,治理手段从行政命令向法治手段转变;作为国有企业,一是立足 “单个搞活”,从单一企业视角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立足 “整体搞活”,从整个国有经济视角开展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3)进一步探索了市场微观主体的资本化运营,明确了企业不是单纯的生产技术组织,而是资本的集结,是 “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开始用 “资本金”“资本运营”等概念来表述企业的市场化经营问题。199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重点抓好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以资本为纽带,联结和带动一批企业的改组和发展,形成规模经济,充分发挥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骨干作用。”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92页。并要求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制,建立资本金制度。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指出:“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规范和完善其他分配方式,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按有关规定公平参与收益分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83页。(4)采取了允许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理论,私营经济日益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2001年,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在政治上充分肯定了私营经济,认为私营企业主为社会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允许优秀私营企业主加入中国共产党。(5)推进了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形成了国家发展银行等政府投资模式,以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证券市场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发展,类似于西方的现代金融资本机制逐渐建立起来,金融运作成为重要盈利手段。(6)进一步深化了价格机制改革,取消了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进一步放开竞争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要素市场逐步形成,市场体系得到较大发展。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 “推进价格改革,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作为价格放开见证的 “票证”正式退出历史舞台。(7)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得以发展。1994年起,为满足加入WTO需要,迅速推进涉外经济体制改革。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逐步融入全球产业链,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重要一环。

综上,在40年的改革开放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摸索经济运行规律,不断深化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的认识,把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之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也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政治上,以历次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为社会主义背景下的资本市场发展背书,资本不断取得政治上的合法性;在经济体系上,以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不断完善以市场为核心的资本运行机制,不断为资本松绑,提升资本运行效率;在经济运行规律的把握上,不断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经验,深化对资本逻辑、资本运行规律的认知,市场工具的运用越来越成熟及可控,资本的力量得以涌流和释放;在资本的规制和运行规范上,资本的运行既在法治框架内保障,也在法治框架内规范。

21日上午,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与山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主办了“山西全域旅游铁路行”推介会,启动“山西全域旅游铁路行”,加快铁路客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山西全域旅游融合发展。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对马克思资本观的继承与创新

这一时期,标志性事件就是提出了 “社会主义公有资本”概念,国有企业确立起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资本和产权观念。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其盈利目的与资本的增值本能耦合起来。客观而言,经过前一阶段的改革,初步释放了市场活力,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体制、机制问题及历史包袱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然而作为市场活力的根本,对于资本的正确认识和资本增值的意识依然处于萌芽状态,当时的思想土壤还不可能孕育出从资本增值的角度来进行经营管理的意识,也不可能建立起一套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资本增值经营管理机制、方法和手段 周朝琦、侯龙文:《资本增值经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前言。。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表明,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资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公有经济只有采取资本形态才能充满活力” 杨志:《论资本的二重性》,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在此背景下,第三代领导集体结合新情况提出要对经济理论进行创新,包括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市场经济体制、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等进行创造性探索,总而言之,就是要为资本作用的发挥创造条件。由此,开展了系列改革实践:通过资本市场开展资本运营,拓宽企业筹资渠道;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开始以资本金、资产等形式运作,而资本金和资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资本 杨志:《论资本的二重性》,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6页。。1993年颁布的 《公司法》规定了股东按其投资额享有权利和承担责任,表明企业中的权利相关于资本 马健行编著:《20世纪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同年,国务院颁布的 《企业财务通则》指出:设立企业要有法定资本金,要建立“资产负债表”“资产损益表”“财务变动表”等。这意味着国有企业开始从生产经营型向资产经营型转化。同年颁布的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4年在 《关于选择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方案 (草案)》中提出要界定产权,核定资本金,办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等。这标志着对 “资本”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资本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多次提到资本,内容涉及资本的股份制组织形式、公有资本、集体经济、大企业集团、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发展资本等生产要素市场等。报告还提出了公有资本概念。公有资本的出现使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找到了一个适合于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总的来说,通过探索公有资本运营主体和运行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转变,从回避资本到大胆运用资本。

(一)关于资本的生产性与社会制度的属性问题

基于运动映射的仿人机械手控制·····················蒋财军 徐昱琳 丁美昆 (1,33)

(二)关于资本的文明性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问题

马克思认为,资本在伸展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全面进步与社会的文明进程,“由此产生了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93页。,并创造了一个 “伟大的时代”。正是认识到资本主义中的合理成分和文明面,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理应也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石。马克思在探讨东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时就提出,落后的俄国可以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 “一切肯定成果”而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建国后,毛泽东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文明成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意义,1956年在接见丹麦驻华大使时说:“我们很愿意向你们学习,我们愿意向世界上所有国家学习……每个国家都有值得学习的长处。” 《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34页。但他也强调:“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邓小平认真总结了建国以来政治运动的危害、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和 “斯大林模式”失败的历史教训,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肯定了资本主义相对于既往社会形态的进步性,“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1页。,进一步提出要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在资本运行管理方面的积极成果的同时,看到资本管理逻辑的历史先进性:“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要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 “一切肯定成果”,使之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养分和物质基础。江泽民指出,必须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要善于向资本主义学习并与之合作来发展社会生产力:“目前,从经济、科技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要高得多。”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他主张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积极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外资利用得好不好,极为重要。我们的经济要早日赶上发达国家,就必须有本事利用好外资。……要发展,我们就要学会善于借力,善于借重国外的资金、技术等力量。” 江泽民:《全面分析和正确估量当前形势,把握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载 《人民日报》1994年5月5日。他还要求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 “逐步健全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27页。。胡锦涛认为,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外资利用方式逐渐完善,外资利用也实现了从 “引资”向 “选资”的转变,“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载 《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习近平认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58页。。在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判断的基础上,他把深化改革作为突破新的历史隘口的重要方法:“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再次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了。”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

(三)关于资本生产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问题

在实践上进行了如下探索:(1)确定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1985年,在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企业家代表团时,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矛盾……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149页。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又把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27页。(2)进一步发展了以市场为方法、以资本为手段的思想。发展商品经济,必须通过以资本为核心的市场机制来优化资源配置从而获得更多利润,“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页。。1987年,邓小平再次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页。(3)调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探索 “市场”与 “市长”的行为边界。改变过去僵硬的经济管理模式,承认企业作为法人经济实体的利益,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利。尤其是十二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企业 “两权分离”,撤销和废除直接经营和管理经济的政府部门,经济运行逐渐转到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4)塑造微观经济活动的市场主体。先后采用了 “企业基金”或者 “利润留成”等方式,企业作为政府行政机构附属物的地位开始弱化,在经济生活中的独立主体地位开始加强 张晖明、邓霆:《国有资本存量结构调整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5)进一步激化资本意识,推动资金概念向 “资本金”“资本营运”等概念转换。1984年5月10日,国务院发布 《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指出企业可以按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合营、联营、补偿贸易等形式向企业外投资,从而更好地用活资金。在资产处置方面,企业有权把多余、闲置的固定资产出租和有偿转让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63页。。这表明,党己逐渐认识到资本的增值属性,并把它应用于社会实践中。1990年12月19日,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成立,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诞生。(6)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安土重迁的观念逐步改变,“打工者”不但技术、经验得到提升,观念也得到改变,队伍迅速壮大,自由流动的 “农民工”大军成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重要力量。(7)进一步探索市场化价格机制改革,提高价格机制在市场运转中的调节和引导作用。通过 “调”“放”结合、以放为主的方式对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实行 “双轨制”。从1985年开始,邓小平连续推动 “价格闯关”,他认为 “价格没有理顺,就谈不上经济改革的真正成功”。(8)在总结经济特区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扩大经济权限,给予外商优惠政策,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根据各复合经营模式的综合评价值(表5)可以看出,4个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均高于纯林经营模式(X5),其中,林菜复合经营模式(X2)的综合评价值最大,为0.816;其次为林药复合经营模式(X3),其综合评价值也达到了0.807;综合评价值较小的林农复合经营模式为林禽复合经营模式(X1),其综合评价值为0.604,但也高出纯林经营模式的综合评价值(0.428)41.12%。

(四)关于资本的消极面及社会主义的应对问题

马克思认为,在看到资本文明性的同时,也要看到资本增值本能与西方政治谱系同构所创造的现代化产业结构与现代生活方式。这种结构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在整体上支配人类社会的 “全面生产” 俞吾金:《作为全面生产理论的马克思哲学》,载 《哲学研究》2003第8期。活动。其后果是资本成为控制社会的唯一力量,成为支配政治、文化等各个社会领域的决定因素,不断地逼仄人类的生活空间,并在整体上使无产阶级处于一种被剥削的普遍贫困化状态;在个体则导致异化、对抗、单向度与物象化。实际上,毛泽东早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就明确指出:“教会、资本家、君主、国家四者,同为天下之恶魔也。”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152页。在随后的不同历史时期,毛泽东对资本的认识有过不同的变化。在七大报告里,毛泽东提到要 “广泛地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就是要通过 “消灭了资本主义又发展资本主义”的形式,让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邓小平16岁赴法国勤工俭学时就充分体验到做工的辛酸和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但他并没有就此认为要把资本主义钉在历史的批判台上,而是主张要辩证地看,历史地看,客观地看。虽然力倡开门搞建设和向西方学习,但他也没放松警惕。他多次提出首先要在政策上把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定下来。他警告全党,资本发挥作用的市场化改革,不是私有化改革。如果公有制被私有制所代替,就必然使社会性质发生反向变化,并导致资本生产所带来的两极化:“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111页。他叮嘱道:“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364页。邓小平主张以“先富”带动 “后富”解决 “共富”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374页。,以此消解资本生产带来的两极化趋势问题。他还把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本质结合起来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江泽民延续了邓小平建设开放型市场经济的观点,并注意到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在 《关于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强调充分看到市场的优点,并不是说市场是全面的、万能的。市场也有其自身的明显弱点和局限性。……还必须利用计划手段来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收入再分配的调节,防止两极分化。”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页。1994年,江泽民在天津考察工作时,警告一定要看到资本的消极面,一定要把资本放在社会主义这一大背景下来思考:“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势必变成帝国主义的附庸,变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没有什么独立自主权。”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203页。1995年,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也指出:“要看到,市场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一面,国家必须对市场活动加以正确指导和调控。”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7页。2003年,胡锦涛一直比较关注 “市场的缺陷”,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不断提高自觉运用市场机制的能力,不断增强驾驭市场的本领,要 “有效克服市场本身存在的缺陷,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2008年,胡锦涛在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上指出,要注重国际资本对本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冲击,防范经济风险,“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密切关注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点,充分认识金融危机的突发性特征……妥善把握金融开放的节奏和幅度,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2015年,中国股市异常波动,为避免系统性风险,习近平主张加强法治经济建设,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和引导资本,塑造良好的资本市场生态。

法比为女人们拉开沉重的门。外面手电筒光亮照着一片刺刀的森林。少佐僵直地立正,脸孔在阴影中,但眼睛和白牙流露的喜出望外却从昏暗中跃出来。法比从来没想到他会拉开这扇门,把人直接送上末路。把一个叫赵玉墨的女子送上末路。

(五)关于资本的边界及其历史命运问题

在马克思看来,一方面,资本的 “绝对界限”被不断激活,从而不断获得增值的空间和条件;另一方面,资本的内在否定性又不断累积,当达到它的历史极限时,就自然为历史向下一阶段的发展做好准备。对资本的本性来说,“任何界限都表现为必须克服的限制”“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91页。,但累积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平衡被打破时,“资本本身成了这种生产力本身发展的限制时,资本才不再是这样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87页。。由此,资本的历史使命与前途就必然导致自我否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毛泽东正是看到这一点,才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以 “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思路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上海的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页。而在邓小平看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二者关系应放在更加宏大的历史长河中来把握,从历史发展的趋势上来把握,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上来把握,二者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单一存在状态。资本有其历史进步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发展来促进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制度属性、法律框架下,能把“资本内在基因进行重组和再造” 杨志:《资本的二重性与公有资本》,载 《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第1期。使其发生质的变化,使资本所有权收益转化为公有经济的果实。江泽民充分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即使资本主义目前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不会改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自我改良和改善,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真理性。”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江泽民认为必须承认资本主义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存在和继续发展的合理性,但不能据此否认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发展趋势。江泽民认为,苏东剧变和 “文革”有两个重要启示,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他认为 “西方敌对势力断言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要从世界上灭亡了,这只是他们的梦呓” 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载 《党的文献》2001年第3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为社会主义准备了物质条件,既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资本主义的腐朽性问题,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胡锦涛则指出,“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己成为当今世界一个最显著的特征” 胡锦涛:《推动全面合作,促进全面发展——在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上的讲话》,载 《人民日报》2003年6月1日。“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胡锦涛:《中国的发展,世界的机遇——在博鳌亚洲论坛2004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载 《人民日报》2004年4月24日。。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带来一些机遇,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我们必须时刻具备 “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习近平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出发,一方面,把改革开放作为 “伟大事业”的重要途径,“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他也警觉到,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资本的边界在扩张变化,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因而,在鼓励建立多层次资本体系的同时,必须厘清公权力与私权的边界,由偏向资本转向更多关注民生福祉。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进一步为政府与资本划定边界,实现政府、资本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均衡。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3页。

结 语

中国40年改革开放,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这是 “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创业团队”——中国共产党 宣言:《艰苦奋斗再创业》,载 《人民日报》2018年2月23日。用日益成熟的执政观念、日益娴熟的治理手段、日益精深的治理能力指导伟大的社会变革的结果。总体而言,这40年的资本认知与实践,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深化对资本和市场规律的认识,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不断释放资本的资源配置效率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成熟,推动货币发育向资本发育转变,现代性意义上的资本观逐渐成熟起来的过程;是共产党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的资本观灵活运用于观察、认知和设计符合中国国情的资本体系,规范资本运行、驾驭资本力量的过程。在运用日益娴熟的资本管理技巧发展 “伟大事业”的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认知:其一,中国当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资本有着客观的内生关系,具有以人民利益为依归的价值导向。中国市场经济的构建,是一种伟大的制度创新,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背景、以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相结合、以资本力量的输出和人民利益的满足为依归的改革创新。由于这种创新是以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因而社会主义 “公有资本”使传统的由少数利益阶层配置市场资源,转向充分发挥包括公有资本在内的资本对市场资源起配置作用。其二,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使资本在制度范围内、在法律规制下最大化发展。只有让以人民利益为依归的资本的历史使命最大化,资本的生产力最大化,才能最快地实现 “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才能为人民群众最大化地实现满意度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其三,坚持以开放的眼光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积极利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发展社会主义。既要把社会主义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个大的趋势与潮流中实现开放发展,也要积极利用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吸收一切有利因素促进社会建设与发展,更要借助 “一带一路”“亚投行”等重要平台,实现 “民族资本”向“世界资本”转化,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其四,辩证看待资本的作用,用法律、政策、价值秩序等手段驯化资本、制约资本,并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弘扬、社会责任的引导,实现资本的人性回归。总之,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既要创造条件促进资本的竞相涌流、资本存量的快速增加,也要增强驾驭资本、引领资本的能力。

根据火险等级对应的含水率,结合燃烧实验,用模型(3)和(6)计算祁连山东端青海云杉林对应的气象因子(见表4)。

速继明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