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从雕塑到公众——论公共艺术视野下的雕塑精神

更新时间:2016-07-05

引言

时代发展中的雕塑艺术,其艺术语言的边界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延伸。在雕塑与公众的二者相互关系中,这种社会发展进程的演进,决定了当代语境下的雕塑艺术所呈现出的公共性特征的持续性增强。从艺术到公众的传递过程的改变,尤其是多元化的、打破界限的方式,是雕塑艺术逐渐呈现出极强的社会属性。一方面,雕塑艺术不断地接纳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的表现方式与传递模式;另一方面,部分艺术家更加开始强调观念性的表达与传递。中国雕塑艺术从传统向现代的时间性过渡,也是宗教雕塑、陵墓雕塑等特定属性的去化过程。继而,开始转向广义的现代造型艺术审美与再现的主体性表达。可以说,这种转向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引导了现代雕塑艺术的公共化走向。

一、公共艺术与雕塑的公共性范畴

对于公共艺术的界定有很多提法,基本可以总结为——置于公共空间中的面向公众的艺术作品。由此可以提炼出,公共艺术体系的构建前提在于“艺术家”、“艺术作品”、“公共空间”、“公众”四个主体之间的关系联结,是共生、共存的骨血关系。而公共艺术的语境,首先是作为艺术作品的公共属性,这也一点也是艺术作品之于公众的从属关系,且这种从属关系带有一定的依附性质。也即,或者失去公众的艺术作品可以被认为是失去共性的,也就是失去了作为公共艺术的主体价值。

当然,公共艺术本质的公共属性,首先是以其处于公共空间内的呈现为基础的。作为艺术与公众的相互关系的确立,前提是建立在这种公共性空间属性之下的联系与架构。在这样公共性的艺术构建中,综合性的艺术体系在艺术品与公众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依存的多元化的语境。这种相互的构建模式,可以涉及到整个公共艺术领域内的话语体系的建立基础。

公共艺术的发展在其诞生之初就带有社会所赋予的独立性特质。尤其伴随着近年的社会发展,公共艺术更是逐渐打破固有的领域界限,呈现出越发多元、开放的面貌。从广义的影视、戏曲、歌舞、行为、观念等艺术类目,到狭义的从造型艺术着眼的景观环境、城市雕塑艺术,公共艺术中的雕塑艺术,即“公共雕塑”的概念具有绝对代表性。由公共雕塑到公众之间有着相对清晰的对等关系,公共领域内的雕塑艺术的公共性范畴主要涵盖:雕塑自身内涵的公共性、雕塑空间领域的公共性、雕塑面向受众的公共性。其中雕塑内涵中则包括两层含义——艺术家创作目的的上的公共性、呈现手法上的公共性。

二、公共语境下的雕塑艺术精神

公共视野下,在“作者”“作品”“空间”“公众”之间建立的雕塑艺术,一方面以突破传统雕塑艺术,而呈现的更为开放的公共性特征;另一方面在其公共性范畴基础之上表现出公众性、文化性、艺术性、限制性的精神特征。对于这些特征进行梳理和研究可以发现,各个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是直接共生的,并在融合与交汇中突出“公共性雕塑”的内质。

1.公众性

《倾斜的弧》1981,3.67 x 36.58 m, Federal Plaza

作为公共性语境下呈现的雕塑艺术作品,在创作之初面向的,首先是其所遵循的公共性原则。就公共性这一角度来看,公共性雕塑具有明确的功能指向:其一,无论是面对与对于公共委托、艺术审查、作品受众、展示场合,都是在公共性制约之下的主体行为;其二,作为作品创作主体的艺术家,正是在此框架内的主动创作,在个人观念与艺术表达和公共需求之间,基本遵循公共需求一方的第一性原则。在加德纳艺术通史、詹森艺术史等多部西方著作的现代与后现代部分论述中,都涉及到了相关问题。以及正如卡尔文·汤姆斯金(Calvin Tomkins)所提出的:“艺术家拥有将自己的价值观和品味强加于不认同他的观众的权利吗?”在公共语境下,答案是一定的——对于观众考量,应当也必须,优先于的艺术家个人价值观念的表达。与艺术层面的营造,具体来说,也可以看作是景观内涵上的人文性。

公共艺术主体与精神特征及其外延的关系示意

在精神外延中,一方面,出自于公共、文化、艺术、限制基础之上阐发与确立;另一方面,也在于作者、作品、空间、公众四个主体在突破基本精神框架之后,相互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冲突。可知,公共性雕塑艺术的精神外延是动态发展着的。

作为豪华运动型多功能车(SAV)细分市场的开辟者,动力与驾驶特性向来是BMW X5最值得自豪的方面,全新BMW X5自然继承了这一光荣传统。全新BMW X5 xDrive 40i搭载了3.0升直列6缸发动机,最大功率340马力,峰值扭矩450牛·米。与之匹配的是新款8速Steptronic手自一体变速箱,不仅换挡效率出色,动态性能也完全配得上BMW的高标准。随之而来的便是5.5秒冲刺到100公里/小时的优异成绩。

采用小参数展开到3阶的方法解析研究了位于球坐标空间的无黏、 无旋、 不可压缩流体在常压支撑下的球面RT不稳定性前4次谐波的幅值演化. 为了更好地理解由不稳定性初始扰动界面曲率所引起的BP效应, 以及包括平面、 柱面和球面RT不稳定性的空间效应对RT不稳定性的影响, 将球面情况下的谐波幅值和平面以及柱面RT不稳定性谐波幅值做了对比.

2.文化性

文化性是由公共性中抽离而出的既有属性。从其艺术品创作之初的目的性来看,在艺术家意识观念或抒发式的表达之外,更多的是对于公共的文化责任与艺术内里的文化表达。若以城市雕塑而言,绝对的公共属性以及相关作品的选择、审查、征求意见决定了,作为地域空间内的组成部分,无论是标识性、装饰性、风格性或者建筑性等何种类型,从创作到为公众接触的过程,必然也是文化从融入到生成的过程。作为公共性的艺术作品,这样不仅能给予公众文化信息的传递与感知,且随时代发展着的作品在体现着时代的精神文化,诉说着时代声音。

寻找强烈的色彩,比如拍摄色彩明艳的墙壁,生锈的波纹栅栏,或者颜色高调的商品,可以轻松获得具有强大视觉冲击的照片。

林政资源管理所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如气候、土壤、水源、森林等。因此,相关人员在林政资源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要秉持全面性、综合性、完整性的三大原则,以生态建设为整体目标,结合林政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对其各项内容有针对性的分类,特别是要注重区分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为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林政资源管理水平。

《2017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资金问题,任何群体创业,筹融资困难是创业者遇到的最大难题。而且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有75%是自有资金,即自己、家人还有创业合作伙伴,充分表明大学生群体融资渠道窄。作为学生群体,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完不成创业项目,因为学生相当于社会的“弱势群体”,筹融资时信用度低,不能取得外部融资的支持,对于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学生,由于筹融资困难的问题,一些很优秀的项目被迫终止,大学生创业遇到相应的挑战。

公共性雕塑艺术在发展上的多元化,以及信息媒介发展的生活化,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从雕塑走向公众的过程中,艺术作品所传递的信息的多元化以及受众理解的个人化趋向。在公共语境下的雕塑艺术公众性、文化性、艺术性、限制性的精神特征之外,经常也会产生一定的外延性,这种是对公共雕塑固有特征的深化、突破,甚至的打破,往往也因此成为艺术发展、艺术讨论,以及相关制度和理论确立与生发的契机。例如1981年著名的雕塑作品《倾斜的弧》被安装在纽约联邦大楼的广场,将广场一分为二的结果是——直接招致了公众的强烈批评与抗议。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关系公共雕塑,或者说整个公共艺术领域的审美、目的、权利、义务等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中国地大物博,气候主要是以热带、亚热带以及温带气候为主,在对玉米种质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之中,可以尝试引进国外热带、亚热带国家中的优质种质资源,并将这些种质资源和地方上的实际气候进行结合来开展研究,以此来充分的利用这些国外的优质种质,改善育种效果[3]。热带以及亚热带种质资源在植株、果穗以及籽粒等性状上都有着丰富的遗传背景,因此形成较为独特的种质资源,可以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

3.艺术性

艺术性往往是作品附着于公共性之上的,基于文化属性的主体表现。一方面,文化性增加了艺术性的内涵深度以及多维表达的可能,且文化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涵了艺术性的概念;另一方面,艺术性使文化性以更好的审美姿态呈现出来。就作品艺术性的作用范围,一般可概括地划分成三个向度:

第二,面向受众的向度。由作品所引导的文化与审美观念传递所带来的对公众审美修养的的塑造、审美能力的提升,以及文化、思想等多维度的良性影响。

公共性的另一面,是雕塑作品对于公众的开放性,当然这也与公共空间的开放性相一致。公共性体现了公共雕塑最根本的精神——走进公共而面向公众。

第一,面向作者的向度。这是出于主观审美与观念在公共性范畴内的艺术表达,这里的艺术性是切合公众审美与相对个人化的艺术审美之间的融合。

第三,面向空间的向度。源自于公共性雕塑置于公共空间所产生的影响,因而对于所处空间环境的营造功能也由此出现,那么这种对空间的营造除了物理与自然空间的改变之外,更多的是文化

4.限制性

公共语境下的开放性,也恰恰决定了公共性雕塑艺术在创作上、呈现上的限制性。这些限制性因素的出现主要受制于公众对于作品的接受情况、公共空间对于作品的容纳情况、艺术与观念创作之初的自我限制,甚至时间、地点、政策等等各个层面都能成为公共雕塑的限制条件。如,处于公共空间而成为空间的组成部分,自然要收到空间的限制;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下,公众作为直接受众主体的意见自然属于限制之列;政策、委托、区位、时间等因素所带来的限制自不必说。“开放性”与“限制性”之间是此消彼长的相互制约关系。开放性是相对存在的,而限制性往往是绝对性的存在,也就是说,公共语境下雕塑作品的限制性精神往往是绝对的。

三、公共性雕塑艺术的精神外延

对于文化,不仅雕塑作品作为一种视觉符号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文化性;而且公众与公共雕塑产生联系的文化生成过程,也是对文化性精神的体现。

温洋在《公共雕塑》一书中根据特征将公共雕塑分为:“主题性与标识性雕塑、景观性与装饰性雕塑、装置性与互动性雕塑、风格性与建筑性雕塑”四种主要类型。以这种分类方式来分析,也能看到对于“作者”“受众”“空间”各个向度的艺术性是相符合的,艺术性体现了公共视野下雕塑作品的表现精神。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艺术视野下的雕塑艺术,也即公共雕塑,在从作品到公众的表达与呈现过程中呈现出,以公众性、文化性、艺术性、限制性为主的精神特征。这些精神特征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创作的各个阶段,也在创作者与雕塑作品之间、创作者与公众之间、雕塑作品与空间之间、雕塑作品与公众之间构建了完整的公共性艺术体系。在公共性雕塑,或者更广义的公共艺术发展进程中,不仅有着遵循着这几个维度的艺术精神,也在冲突、变化的精神外延里演绎着属于公共雕塑艺术的动态走向。

参考文献:

[1]卡尔文·汤姆斯金(Calvin Tomkins).艺术世界:倾斜的弧(The Art World:Tilted Arc).纽约客(New Yorker)[J].1995:98

[2]温洋.公共雕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费雷德·S·克雷纳.加德纳艺术通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

[4]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鲁大卫
《雕塑》 2018年第02期
《雕塑》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