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考考考,学霸的故事

更新时间:2016-07-05

中国科举博物馆中,有一个区域专门介绍了历代著名的状元、进士和举人,其中不乏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考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而他们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5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至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其一,自从研究小组开展英语演讲选修课程和英语演讲嵌入型课程教学实验以来,学生的英语演讲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访谈结果显示:学生最大的收获是增强了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自主性和学习动机;英语演讲稿的写作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资料搜集、整理、归纳、提炼、加工能力有所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英语演讲技巧得到了较快提升。在2013年河西学院第九届英语演讲大赛中,实验班学生积极参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英语专业组比赛中,13名同学进入决赛,占到决赛总人数的60%以上;1人获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2人获优胜奖。非英语专业组比赛中,6名同学进入决赛,占到决赛总人数的30%;2人分获一等奖、二等奖。

郑板桥画像

公元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二十岁的郑板桥考取了秀才,但一直到1732年(雍正十年),四十岁的郑板桥才考中举人。四十岁中了举人,家徒四壁,两袖清风,一事无成。佳音传来,郑板桥作《得南闱捷音》以志贺,诗中写道:“忽漫泥金入破篱,举家欢乐又增悲。”诗人不仅有喜悦之情,也有一份忧伤之情,接着,板桥又写诗道:“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他感慨万千。1736年(乾隆元年),郑板桥以二甲第八十八名,也就是倒数第三名的成绩考中了进士,赐进士出身。考中了进士,郑板桥很高兴,画了一幅《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康熙雍正乾隆,秀才举人进士。”这是郑板桥对自己科举道路的总结。在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郑板桥从二十岁到四十三岁,二十余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考取功名,可谓异常艰辛,个中辛酸,一言难表。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朝中无亲,家世卑微,考中进士,只是说明你有了当官的资格,但不一定马上就有官做,从进士到做官,这还取决于你会不会公关。事实证明,郑板桥不会。因而他待业了6年。后来他赴京结识了慎郡王允禧,允禧是雍正最小的弟弟,乾隆的叔叔,允禧酷爱书画,很欣赏郑板桥的才能,于是向吏部推荐了他。终于在1742年(乾隆七年),五十岁的郑板桥,被授任为山东范县县令,从此,他步入十二载的宦海生涯。

文天祥

乾隆四年,二十四岁的袁枚参加科举考试,擦着分数线中了进士,成为翰林院的一员。三十三岁时,袁枚的父亲去世,性至孝的袁枚辞官回到南京奉养老母,他买了人家废弃的一座宅子,改名为“随园”,此后便定居于此,过了将近五十年的闲适生活,而他的诗歌、散文、笔记也多半都创作于此。据说袁枚二十六岁的时候,曾经发生过一件事,对他的触动很大。当时他还在翰林院工作。能进入翰林院的人都是有才华的人,也多半都是恃才傲物的人。袁枚同样也是心高气傲。某天,有人来找袁枚,却不肯告知姓名,袁枚拒绝见他。但第二天此人又来,还是不肯说出姓名,却让人将一张纸条交给袁枚,并告知他三天后会来拿回纸条。袁枚一看,大吃一惊,原来上面写了一百二十个比较冷僻的典故。袁枚冥思苦想了很久,才解出其中二十个,求助于同僚,大家群策群力也不过才解决了五十个,最后翻遍各种典籍,始终还是剩下二十个没有丝毫头绪。三天后,那人再来,接过卷子,讥讽道:翰林院的学士们,不过如此。然后他提笔一挥而就,很快就补齐了剩下的二十个典故。这件事让袁枚恍然大悟:原来学无止境,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自有强中手。从此他开始发奋读书,最终成为文史上有名的大文豪。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高血压并发症之一,其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近些年来,伴随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微创手术应运而生,将其应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取得良好疗效[2] 。微创手术本身具较高安全性,且手术时间较短,给患者带来的创伤较小,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已得到肯定,但多数患者仍会担心其治疗效果,致治疗过程当中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烦躁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手术治疗疗效[3] 。为此,在实施微创手术治疗的过程当中,有必要给予患者优质护理措施。

文天祥画像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1874年,左宗棠62岁,突然给朝廷上了份奏折:把我免职吧,我不干了,我要到北京来参加会试。

施耐庵(约1296-约1370年),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但是,施耐庵究竟何许人?至今学术界仍旧热议不断,江苏某地声称发现了有关施耐庵的若干文物。肯定与否定的意见相持不下。

此外,我国的其他法律以及法律解释对隐私法做了相应的规定。未成年保护法中规定了对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未成年保护法第31条明确规定:对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2009年颁布的《侵权责任法》第2条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该法律将隐私权包含在民事权益中,是我国法律正式确定隐私权的概念。

演讲词通过运用大量的语气隐喻表达,对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主体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尝试用语气隐喻的视角对希拉里的败选演讲《为理想奋斗绝对值得》中的演讲词进行探析。

袁枚

袁枚(1716-1798年)是和纪晓岚齐名的大文豪,二人并称“南袁北纪”。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是“乾隆三大家”之一。

文天祥(1236-1283年),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袁枚画像

曾国藩咬牙努力,终于在第七次考试的时候以倒数第二的成绩,秀才考试入围了。整个曾家都沉浸在无尽的喜悦当中,曾国藩也越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第二年,他又顺利地获得了举人资格,终于他踏上了进士考试的征途,渴望平步青云。曾国藩来到了岳麓书院,在这里他的务实努力受到了院长欧阳坦斋的肯定。他始终保持着沉稳的学习态度,面对找茬讥笑他学习的同学,他也是不为所动,也不发生争执,这一点值得很多大学生学习。在聚集天下精英的进士考试之路上,曾国藩同样遭遇了极大的挫折考验。连续两年,他都以落榜宣告结束,而且赴京考试的过程花掉了他的所有盘缠,他几乎是要饭为生。后来终于在1838年时他榜上有名,虽然只是等级最低的同进士,不过总算还是考上了。其实据说这个不靠前的名次是曾国藩一生的遗憾,我们可能会想,就凭他的天赋这个名次已经是谢天谢地了,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这就是曾国藩的自信。

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年),福建省侯官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林则徐塑像

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据史书记载,林则徐自幼聪颖,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嘉庆三年,他14岁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九年,林则徐中举人。父亲的谆谆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此后由于家庭日益困难,林则徐只能外出当塾师。在嘉庆十一年秋,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他的注意。同年,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被招入幕府。他在张幕中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为他日后的“入仕”准备了必要条件。没有家庭背景的林则徐何以能在短短60多年的生命中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协修、云南乡试正考官,直至浙江杭嘉湖道、江南淮海道、江苏按察使和湖广总督呢,如果他没有真才实学是很难做到的。

林则徐一生政绩斐然,不过对于后人来说,如果提到林则徐必然要和禁烟联系起来,换句话说,林则徐和禁烟运动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林则徐一生当中影响最大,最为后人熟知的政绩就数领导了禁烟运动,并和英国的鸦片侵略进行了长时间的殊死搏斗,因而牵动了全国,震惊了世界

单一语种词典可以给学习者提供更为准确的释义,其中包括翻译无法完美而彻底地传达的含义,但是由于没有学习者的母语,它不太适合初学者。双语词典可以给初学者提供一目了然的解释,但是词语的释义囿于目的语的缘故,很多词的文化内涵不能完美阐释。

施耐庵

宋理宗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考官王应麟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以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不久,他的父亲逝世,文天祥回家守丧。

肯定者言之凿凿,描述这个文学奇才的生平。施耐庵原籍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延祐元年,19岁的施耐庵考中秀才。延祐七年,他25岁,被推荐为“孝行信义”。泰定元年,29岁的施耐庵中举。赴大都会试时,途中曾考察梁山泊。至顺二年,他36岁,因地方政府推荐为“乡贡进士”,后又经推荐任郓城县训导。在郓城县任上,得以搜集梁山轶事。40岁时施耐庵赴任钱塘县尹,两年之后辞官回到苏州。其间曾入幕张士诚部。离开后,隐居著《水浒传》。后又在苏州设馆,收罗贯中为徒。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攻打湖州、苏州,施耐庵携眷属及门人罗贯中等迁居兴化。这种说法绘声绘色,细节毕现。

施耐庵塑像

否定者则认为证明这个“施彦端即施耐庵”的有关“文物”都是在《水浒传》广泛流传之后才出现的,有些只是民间捕风捉影的传说,甚至还有改造、添加的伪证。否定派一方面据多种明人笔记的记载,认为施耐庵长期生活在杭州,但是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生平细节均已无考。他们还指出《水浒传》中存在着对于北方地理、物候的大量错误描写,证明《水浒传》作者应是江南人物。更有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有没有施耐庵都是个问题,施耐庵很可能只是个化名、托名。

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年),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说起勤能补拙,很多人首先想起的就会是曾国藩。

16岁那年,曾国藩开始自己的科举之旅,第一次曾国藩意料之中地落榜,第二次,依旧落榜,第三次、第四次结局一样,但是这并没有击垮曾国藩的意志,他反而是更加刻苦奋进了。直到第五次,不知道是不是老天爷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他的文章虽然被批“学理太浅”但是他仍然是获得了佾生资格,何谓佾生呢,其实这个资格对于已经考了五次的曾国藩而言实在是羞辱,因为这是指秀才资格虽未入门但成绩还勉强可以的人,只能说是半个秀才,以曾国藩的志向而言这不过是一个安慰奖。

曾国藩画像

袁枚是非常注重个性的一个人,无论是做人还是作文,他都主张“性灵”,主张追求真性情,反对泥古不化的保守主义。所以辞官后生活得非常惬意,他经常游山玩水,结交八方文友。而他的生活也充满了诗意和情趣。

左宗棠

文天祥是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他为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他的威武不屈,誓死抗元的民族气节值得我们尊重。当时元朝攻打南宋,南宋兵力腐败,根本不可能抵挡得住元朝的进攻。但是文天祥拿出了自己的钱组织了抗元的队伍。他把国家当成自己的母亲一样去保护,虽然入狱了三年,但是得到了很多人的敬重。文天祥的成就离不开他父亲的教导,因为他的父亲也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从小文天祥就跟着父亲读了很多书,他非常喜欢那些英雄故事中的人物,想长大以后也成为这样的人,所以说在父亲的熏陶下,使他成为了一个英雄。文天祥赴京赶考的时候生病了,所以说状态很不好,出了一身的虚汗,但是他思路特别清楚,特别流利地完成了答卷,还得了第七名的高分。文天祥二十岁即考取进士,在集英殿答对论策。当时宋理宗在位已很久,治理政事渐渐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其文章有一万多字,没有写草稿,一气写完。

因此本文以汾河灌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灌区内的长系列数据(1951—2014年),分析灌区内的水量平衡,提出主要作物的灌溉计划,为灌区的粮食稳产增产提供数据支撑。

“三年援疆路,深深援疆情。”又快到学期末,十二师二二二团援疆教师王文娟即将结束自己开展两轮的援疆服务,在为期3年的援疆教育教学中,她带着家乡的嘱托,用真情播撒知识,传授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时刻不忘援疆的使命,担当起彩虹桥的作用,将内地和新疆连接在一起,开展捐书捐物助学“手拉手”活动,赢得了该团阜北中学师生们的一致赞誉。

左宗棠塑像

左宗棠彼时官拜陕甘总督,堂堂封疆大吏,而且正在筹备收复新疆。当时新疆被侵略者阿古柏盘踞,左宗棠用一年半的时间筹措军饷,积草囤粮,整顿军队,减少冗员,做好了入疆作战准备。大战在前,突然想到要进京赶考。北京垂帘听政的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当然明白左宗棠的心思,颁下谕旨:特赐左宗棠同进士出身,并升为东阁大学士。至此,左宗棠的最高学历,从举人跃至进士,这是他个人的一大步。为了这一天,他足足等了四十年。明清两朝,科举考试制度最为完善,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左宗棠从小生性颖悟,少负大志,5岁时随父到省城长沙读书。在他那个年代,参加科举考试,几乎是人生向上唯一正道。但左宗棠的“考运”不佳,他的秀才身份,是“纳资为监生”而来,也就是说,他花钱买了个秀才资格,才得以参加长沙乡试,中了个举人,这个举人中得也是勉勉强强:当时考官胡鉴给左宗棠的考卷批了个“欠通顺”,等于直接宣告他已名落孙山,但发榜前,皇帝突然给湖南增加了6个举人名额,恰恰胡鉴又因急病猝然去世,几个考官再讨论是否录取左宗棠,也是争论不休,最后由主考和湖南巡抚拍板,才让他过关了。但左宗棠在考场上的运气,至此已用光了。

接下来他三次赴京赶考,都铩羽而归。最郁闷的是第二次会试,他明明准备以第十五名取中,但终因湖南取中名额超过,而湖北未满额,而撤销了他的试卷,补给了湖北。左宗棠是个极有性格的人,三次不中,他不考了,回湖南乡下,当农民。但他又如何能摆脱这郁闷?作为一个读书人,而且是一个自视甚高的读书人,必定耿耿于怀。最终好不容易有了个“同进士”的身份,而曾国藩等,可都是堂堂进士出身。

刘春霖

刘春霖照片

刘春霖(1872-1942年),字润琴,河北省肃宁县北石宝村人。青年时即以诗文、学识称道于士林。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殿试夺魁,此后第二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取士的制度,刘春霖便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

朱汝珍本来应该是清代末科的状元,但是由于姓名和籍贯的缘故而与状元无缘。按照惯例,甲辰恩科的主考官在阅评完所有考生的试卷后,从参加殿试的273名考生的试卷中挑选出10份,并按名次排列好(其中朱汝珍第一,刘春霖第二),呈送给慈禧太后“钦定”。慈禧太后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见该卷虽然文词畅顺华丽,但字体却为粗笔楷书,因慈禧性喜疏淡清新字体,故看后不禁连连摇头。相反,慈禧觉得刘春霖这个名字有吉祥之兆,又是直隶(今河北省)人,“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场春雨。加之直隶地处京畿,“肃宁”又象征肃静安宁的太平景象,这对烽火四起、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于是,大笔圈定,名列榜首,发榜时刘春霖由原来的第二名而成了头名状元,朱汝珍只好屈居榜眼了。刘春霖清末曾历任翰林院修撰、福建提学使、直隶法政学堂提调。辛亥革命后,在北洋政府任大总统秘书、中央农事试验场场长、直隶教育厅厅长等职。曾创直隶书局、群至山房等。刘春霖博学多才,兴趣广泛,对古文学、史学和金石学造诣深邃,并对训访学、文字学、音韵学研究有素,颇多见解。刘春霖工于书法,尤以小楷为著,字极俊丽,深得世人推崇。早年,曾出版《小字楷帖》,是在上海印行的四部佛经小楷。后又出版《朱灵臣传》《洛神赋》《兰亭序》三种。1915年,他将殿试文章,即四篇策论作品,用工笔小楷写就,出版了《殿试帖》,成为畅销书。

刘春霖颇富民族气节。1934年,伪满政府郑孝胥特派人邀刘北上,并许以高官厚禄,被他拒绝。“七七”事变后,与他同科进士的王揖唐出任伪职,出面拉拢刘春霖,也遭到刘的严词拒绝。

澈澈
《东方文化周刊》 2018年第22期
《东方文化周刊》2018年第2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