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媒介的自我变革——N•卢曼社会系统理论中的传播技术观

更新时间:2016-07-05

早在二十世纪初,英尼斯、麦克卢汉、莱文森等人就开辟了传播学的媒介分析这一研究领域。在这一研究领域中,媒介技术及其发展被看作是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动力,媒介技术是划分文明历史时期的重要标志。这些研究的焦点集中于对媒介技术及其特征的分析,试图揭示各种不断出现的媒介带给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但是目前对媒介技术的研究鲜有从媒介技术本身出发,分析媒介技术本身自我的变革规律,即媒介技术在与社会建构、运作、分化等互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自我变革逻辑与自我变革特点的成果。因此,本文尝试从德国社会学家尼可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的社会系统理论出发,根据卢曼社会系统理论中的社会系统建构、社会系统运作、社会系统分化等分析框架,揭示推动媒介技术实现自我变革的中心驱力,描述媒介技术在社会变迁中的变革特征与变革趋势,以期采用新的理论范式与视角来解释和分析当前不断革新的媒介技术。

一、技术能否自我变革?

在传播学领域,媒介分析作为一个大的研究部类,主要指的是对媒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各种媒介技术的特征及作用、媒介技术及其发展史同人类社会变迁和文明发展史的关系等。 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第1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在这些媒介分析研究中,技术能否进行自我变革?即在社会变迁中技术是否像生命一样有其自身的演化动力与演化规律?这一问题在现有的媒介分析中鲜有专门的论述,只有一些学者零星地提及。

开创媒介分析理论先河的英尼斯(Harold Adams Innis)对这一问题并未作过多的解释,他的“媒介偏向论”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媒介技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但是英尼斯的思想直接启发了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大胆提出他的“媒介即信息”“冷热媒介”“媒介是人的延伸”等理论。麦克卢汉充分肯定了技术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动力,与此同时麦克卢汉还提出了著名的媒介演变四规律,即技术使什么得到放大、提升或拓展;它使什么东西过时;它使什么东西再现;当它被推向极限之后,它逆转成什么东西。 [美]梅蒂•莫利纳:《麦克卢汉书简》,何道宽译,第57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麦克卢汉揭示了媒介技术演变的发展方向,但是回归本源,麦克卢汉并没有明确给出媒介技术是否能够进行自我变革的答案。如果是,媒介技术实现自我变革的中心驱力又是什么?显然,在麦克卢汉的思想体系中并未涉及到对这一问题的解释。

在众多媒介技术分析理论家中,真正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的是被誉为“数字时代麦克卢汉”的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莱文森在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媒介技术的进化理论,即人类的理性能够保证媒介技术以达尔文进化论的方式演进,每一种新的媒介技术都是对先前媒介的补救和修正,这种补救的过程构成了媒体技术的演化过程,保证这一补救和修正的机制正是人类的理性。 [美]保罗•莱文森:《思想无羁》,何道宽译,第99-101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在莱文森的媒介思想中,媒介技术能够实现自我变革与进化,保证媒介技术进行自我变革的动力机制是每一种媒介有着天然的缺陷以及人类理性对这一缺陷的修正。莱文森对媒介技术的观察是敏锐的,他抓住了媒介技术在不断地变革进程中所蕴藏的演化规律。虽然莱文森继承了麦克卢汉的媒介与人的关系思想,但是他忽略了媒介技术与社会变迁的动态演化关系,这导致了莱文森对媒介技术能否进行自我变革这一问题的解释出现了理解偏差。实际上媒介技术的变迁离不开社会结构的变迁。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一个新的理论,德国社会学家尼可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的社会系统理论正好为此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

二、社会系统理论中的传播技术

尼可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一九二七-一九九八)是近代欧洲影响力较深的社会学者,他所构建的宏观“社会系统理论”触及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领域。

卢曼的社会系统概念主要有四种不同的理论脉络综合而成:帕森斯的行动系统理论(theory of action system)、控制论(cybernetics)、现象学的“意义”概念以及生物学的“自我生产”概念。 Niklas Luhmann,Ecological Communica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p.viii.

(一)以传播为“细胞”的社会系统建构与运作

卢曼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吸收了智利神经生物学家马图拉纳(H.Maturana)和法芮拉(F. Varela)的观点,提出了自我生产的社会系统理论。在马图拉纳的理论中,生物有机体系统(living systems)是一个可以“自我再生产”的系统,一个细胞制造许多复杂的物质,而这些物质产生后,又再投入生产这些物质。根据这个原理,卢曼提出了社会系统的自我再生产理论,认为传播(communication)是社会系统实现再我再生产的基本组成单位,也就是说传播就像细胞,通过传播生产传播的持续再造过程实现了社会系统的建立。

心理有阳光;看哪都是太阳,心理阴暗,看哪都是黑。如果一个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心理被阴暗面占住,对人、对物、对社会,都会怀着仇视,憎恨的思想,甚至会制造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来。可想而知,这样的大学生无论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定会是一颗“定时炸弹”。而心理档案中的一些信息和平常采集的数据等,对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心态方面的变化,有了一个前期的了解和评估。能够让老师或心理研究室的工作人员,对“问题”学生,提前给他们“打一针”作为预防,以防患于未然,尽早地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前行,杜绝事态发生在萌芽之前,促进事态向正确的轨道发展,帮助大学生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健康成长。

卢曼的传播概念区别于我们大众传播学领域所理解的传播概念。大众传播学中的传播概念很大程度上受香农-韦弗的通信模式的影响,信息就像一个包裹,从一个个体传送到另一个个体那里。尽管霍尔的编码理论对这一模式进行了修正,但与卢曼系统理论中的传播概念相比,还是大相径庭。

在社会系统的演化过程中,人类社会正在走向一种完备的功能分化的社会系统中。在功能分化的社会,每个功能系统都是根据其特有的功能进行自我指涉的传播运作,并与其它功能系统,也就是环境产生相互的影响。在系统的传播运作中,每个功能系统通过自我指涉不断地将系统/环境的差异引入到系统中,并通过不断更新内在的结构从而完成系统的分化。例如在经济系统中,系统采用持续的更新价格和预算的方式来应付环境的变化,同样地,政治系统以持续的改变政策、执政观点等方式来应付环境的变化,在大众媒体系统中,系统持续地采用新的消息传播方式来应付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传播活动的过程到底如何?卢曼认为在传播活动中有三个选项,分别是讯息(information)、告 知(utterance)、理 解(understanding or misunderstanding)。选择意味着从众多可能性中进行挑选,同时传播又是承接了上一次传播而形成的。当讯息被选择,众多告知可能性中的一个被选取,并且在理解选项中选择一种可能时,系统内这三个选项先后做出选择并结合在一起,此时传播活动就出现了。因此,传播事实上是各种选择的综合。 葛星:《N•卢曼社会系统理论视野下的传播、媒介概念和大众媒体》,《新闻大学》2012年第3期。

萧飞羽黯然伤神地低声喃喃:“让娘失望了,云飞雾纵,风声满楼,这会儿才是雷雨将至的前凑。孩儿虽然殚精竭虑祸熄眉睫,但不知道最终能否阻拦骇浪冲击。”萧老夫人惊骇色变道:“萧家要顷刻飘泊流离失所?”萧飞羽仰望摇头:“孩子苦思引劫,这里暂时成为风平浪静的港湾。但远走天涯异地谋生仍是避重就轻的良策,而且孩儿浴血引劫转移所获颇丰,择时雄起易于翻掌。”

传播如何承接上一个传播,或者说传播为何能自我生产下一个传播?卢曼吸收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意义概念,将系统看作是复杂性化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系统本质是连续的意义关联。 黄钲堤:《卢曼的风险社会学与政策制定》,《政治科学论丛》1995年第28期。意义是一种自在之物,具有基本的不确定性。 Niklas Luhmann,Social Systems,Translated by J.Bednarz& D.Baecker,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99.卢曼将世界描述成当下意图的界域, [德]尼克拉斯•卢曼:《生态沟通:现代社会能应付生态危害吗?》,汤志杰,鲁贵显译,第30页,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1。意义是从可能性界域中挑选出一个现实性,从而通过可能性与现实性的选择过程建构出意义。 Niklas Luhmann,Social Systems,Translated by J.Bednarz& D.Baecker,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99.意义的基本性质是一个差异,但是现实性的核心是不稳定的,刚刚被实现的事物会使让人对它没有感觉变得无聊,然后瓦解。这样迫使系统再次会从可能性界域中再次挑选出某些新的事物,使之在下一刻实现,所以意义不断地对“可能性/现实性”这个区分重新安排,不断地将可能性加以实现。 [美]Georg Kneer,Armin Nassehi:《卢曼社会系统理论导引》,鲁贵显译,第95、100页,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0。

意义有三个维度,根据这三个维度可以观察到心理和社会所发生的事件。首先是事物维度,信息的选择总是关于某物的传播,所以某物和意见等被选择出来;其次是社会维度,系统的传播总会指涉出谁来将物、意见等加以论题化;最后是时间维度,系统的传播指涉出某些事物在什么时候发生。 [美]Georg Kneer,Armin Nassehi:《卢曼社会系统理论导引》,鲁贵显译,第95、100页,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0。由于意义在时间维度上是不稳定的,一个刚刚被实现的沟通会马上承接下一个沟通,如此递归,使社会系统不断地在传播层面上进行自我生产式的建构。在传播过程中,实际上存在各种差异的选择,因此传播是不确定与连续的差异自我生产。Niklas Luhmann.“The improbability of communication.”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33.1(1981):122-132.

在对社会系统理论的基本性格和传播概念进行考察之后,我们将要进入卢曼对社会系统运作的分析。首先要面对的一个概念是“媒介”(medium)。卢曼在不同作品中所提到的“媒介”是个颇为复杂的概念,卢曼对“媒介”的定义是使交流(传播)的接续得以确保的东西。这个定义虽然包含媒介有作为中介的意思,但是随着传播的定义是人类的一切交往活动,那么媒介就是能够保障人类一切交往活动发生的机制,其中就包括真理、权力、爱、货币等作为媒介,这些符号的功能不在传递讯息(information),而在确保特定传播活动的成功,以维持系统的存在。显然卢曼的这种定义与以往大众传播研究中的媒介(Media)概念存在很大的不同。

在卢曼的系统理论中,媒介这一概念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第一层是“传布/理解媒介”,例如口语、动作等语言的使用,它保证了传播中理解的实现。第二层是“拓展媒介”,它指的是克服了即时场情景中的时空限制以保证传播在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内被理解,例如文字、舞蹈、风俗等通过符号而一般化了的传播媒介。第三层是“象征扩展型传播媒介”,这种媒介完全脱离了在场之间的互动,采用高度抽象的符号化媒介以保证所有的传播主体在进行各种各样的传播类型时做到分门别类、有序地达及理解并自我生产下一个传播,例如货币、法律条文、科学真理、宗教信仰、政治权力等就是属于“象征扩展型传播媒介”。 [德]安德烈亚斯•齐曼:《尼古拉斯•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张睿译,《社会理论》2007年第1期。

社会系统的形成依赖于传播生产传播的自我生产过程中,媒介的作用就是为了保障传播能够持续地进行自我生产,以消除传播的不可能性,从而保证传播生产传播的运作规则不断处在不间断的进行之中。卢曼从他的传播的不可能性论点出发来解释媒介概念,即三个不可能:理解的不可能性、到达接收方的不可能性和传播成功的不可能性。使理解的不可能性变为可能的这个特殊的媒介是语言。语言降低了理解的不可能性,因为它把传播从单纯的行为感觉中解放了出来,并且把意义通过一个约定人俗成的符号或标记使用表达出来。符号通过建立在社会习惯和规则基础上的被限制的组合,降低了意义的复杂性。语言的使用,预先构成了对传播必要的信息与告知的区分。为了解决到达的不可能性,扩展媒介被发展了,此时“互动”伙伴的直接在场条件被打破了。针对传播成功的不可能性,卢曼使用了“象征扩展型传播媒介”,这一媒介通过一个特殊的二进制编码,限制了连接选择并且提高了接受的可能性。比如说在经济系统中,“支付”是一种“传播”,而货币就成为了这种“成果媒介”,使得“支付”可以持续地形成“连锁的传播”(即一次支付必然是要和下一次支付关联起来的,否则经济系统就无法自我维持)。传播媒介的三种形式的共同点在于,承担着是有限度地消除传播中的“不确定性”的任务,也就是说,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化约了来自环境的复杂性,引导下一个传播的方向。作为对这种类型媒介的规定,例如功能系统“科学系统”的媒介是事实,遵循的是真/不真的二元符码;密切的“互动系统”和“家庭系统”的媒介是爱,“经济系统”是金钱和财富,遵循的二元符码是支付/未支付;“政治系统”是权力,遵循的二元符码在职/非在职;大众媒体系统的媒介是传播技术(technology of dissemination),遵循的二元符码是讯息/非讯息(information/noninformation)。 [德]尼克拉斯•卢曼:《大众媒体的实在》,胡育祥,陈逸淳译,第53、24页,台北:左岸文化,2006。

传播、媒介与社会的理论关系一览表

资料来源:[德]安德烈亚斯•齐曼(2007).尼古拉斯•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张睿译).《社会理论》,(1),156-176.

现代功能系统 教育系统 政治系统 宗教系统 科学系统 经济系统 法律系统 大众媒体系统功能 人类的该造,发展前程的调整 权力分配 确保信仰 获取知识稀缺品的制造和调整,以使未来的需求得到满足预防冲突;相似的行为期待和标准特征的观察和调节建构社会现实传播的要素运作 授课 集体的决定 教义;祈祷;教堂的礼拜仪式真理的断言;出版 支付 法律断言;法律判决;标准确定阅读;观看;听象征扩散型传播媒介受教育者(中、小学生,大学生等等)权力 信仰 真理 金钱(和财产) 法律 传播技术编码 好/坏;表 扬/谴责政府/在野党内在的/超验的 真实的/非真实的支付/不支付(拥有/不拥有) 正当的/不正当的 讯息/非讯息程序 教学计划;考试;评分意识形态;党纲圣典的解释,如:圣经,古兰经,犹太教法典理论和方法价格 条例;判决;命令;条约新闻与深度报道;广告;娱乐

(二)大众媒体系统中的传播技术

社会系统中存在着三种社会系统类型,它们分别是互动系统、组织系统和功能系统。 [美]Georg Kneer,Armin Nassehi:《卢曼社会系统理论导引》,鲁贵显译,第55页,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0。这三种类型是按照复杂的程度和它们的“茁生水平”来划分的。作为最简单的情景是互动系统,只要诸在场者发生互动时,互动系统就出现了。较为复杂的是组织系统,只要成员资格与某些条件结合在一起时,就可以将社会系统的特征描述为组织系统。第三种是在社会文化的进化中建立了自主性质的功能系统,功能系统的涵盖面最广,所有的互动系统、组织系统都属于功能系统,它们与功能系统之间是一种包含于的关系。大众媒体系统就是这种功能系统之一,它在自身的运作中建立了一种较高层次的秩序。

1.大众媒体系统的产生

大众媒体这个概念包含了所有使用复制技术(technology of dissemination)来传播的社会设置。 [德]尼克拉斯•卢曼:《大众媒体的实在》,胡育祥,陈逸淳译,第53、24页,台北:左岸文化,2006。借由印刷机制成的书籍、杂志与报纸,或者是摄影或电子复制程序的电视和网络进行大量和普遍可及的传播,都属于大众传播。这种划分的依据最主要看在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是否存在着诸在场者之间的互动,在场/非在场是根本的区别,例如像演讲、戏剧表演、展览或音乐会都不被包含在内。因为传播复制技术的介入排除了互动,作为传播的承载者,不断发展的传播技术扮演了如同货币在经济系统的分出中所扮演的媒介角色一样,它导致了大众媒体系统的分出,并使得系统在运作层次上保持封闭的特性。

(4)岩心粒度分析概率曲线呈单段弧形,滚动组分较低,跳跃和悬浮总体上交切点值在2.50~4.50,表现了能量强、迁移快;C-M图上,样品点连线近于直线,与C-M基线基本平行,由此可判断该沉积体为重力流沉积。

在大众媒体系统的传播中,个体对告知的选择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新闻传播中,告知也是从可能领域中选择出某一种告知形式,如今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是系统对告知进行选择出来的结果,因为这些移动媒体正好满足了传播的任意性到达要求。

大众媒体系统通过传播复制技术(technology of dissemination)才得以使系统以功能分化的方式从社会系统中分化出来。 Niklas Luhmann,The reality of the mass media,translated by Kathleen Cros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p.15.在大众媒体系统的传播过程中,系统选择一个以传播复制技术为基础的媒体进行信息的发布,其中对传播信息的选择就是采用了讯息/非讯息这组有区别的二元符码,有了讯息传播便能发生和自我再制,系统便能持续运作,因此讯息是正值、指示值,系统借此标示其自身运作的可能性,也是标明系统的运作衔接能力;非讯息作为负值,是用来反省分派正值时的条件。

传播技术的作用在于不断为传播从可能性中提供现实性的选择,也就是说不断地将非讯息转化为传播中被挑选出来的讯息。例如,在英国《卫报》刊登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传播中,传播的讯息是二○○二年《世界新闻报》雇人窃听十三岁失踪少女米莉•道勒的手机,甚至删除手机内部分信息,干扰警方调查。这是一种对传播讯息的选择,以意义作为媒介,将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此时传播讯息的选择并不遵循真/不真这组区别,在大众媒体系统的传播中,讯息/非讯息是传播选择的根本依据。传播技术的存在就是为了将非讯息不断地转化为讯息,以保障讯息/非讯息这组二元符码连续地进行自我再生产。

因此,讯息/非讯息这组区别就是大众媒体系统用来进行自我指涉时运作的符码,只要是关于大众媒体讯息的传播,系统就会自我指认为是大众媒体系统。同样地,当传播的论题是关于大众媒体系统之外的事物,例如我们讨论《世界新闻报》窃听米莉的手机是否合乎法律时,此时是系统指涉的法律系统,因为用来指涉的区别是法律系统中的法/不法这组符码。当系统借助传播的论题达及系统之外的环境时,此时是属于系统的异已指涉。自我指涉/异已指涉、系统/环境,二元符码这三组区别相互交错,共同实现了系统的自我规定和自我身份的指认。

三、传播技术自我变革的动力与特征

传播技术的作用在于不断地将非讯息转化为被挑选出来的讯息,但是讯息/非讯息这组二元符码最重要的特征是它与时间的关系:讯息不能被重复,一旦它成为了一个新闻事件,那它就是非讯息了,一则播出了两次的新闻也许仍然有它的意义,但是却已经失去产生它的讯息值了。 [德]尼克拉斯•卢曼:《大众媒体的实在》,胡育祥,陈逸淳译,第53、54、54页,台北:左岸文化,2006。

在卢曼的理论中,传播媒介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迁是社会系统演化的两个关键性因素。然而,面对当今传播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网络科技的冲击,卢曼没有使用类似“资讯社会”等概念,他采用了“世界社会(World Society)”一词来描述现阶段不断变化的新社会。因为在卢曼的全社会理论中,当今社会只有一个全社会系统,就是“世界社会”。 Niklas Luhmann,Die Gesellschaft der Gesellschaft(Theory of Society Volume 1),translated by Rhodes Barrett,Frankfurt/Main:Suhrkamp,1997,p.73,145-148.换句话说,在人类社会不断变迁的进程中,传统的区域社会已经日渐成为一个由全球性的传播网络所组成的全社会系统,也就是“世界社会”。

自我生产的大众媒体系统借助讯息/非讯息的二元符码在连续的传播运作中持续地将讯息转换成非讯息,使刚刚被实现的未知不断地转化为已知,如此一来系统就不得不强迫自己持续提供新的讯息,这种讯息的持续去实现化与持续丧失对系统自我更新具有重要的作用。每个传播在其本身产生了社会冗余,当一个讯息被告知时,人们不仅能向告知者进一步问询,还能向所有接收并理解讯息的人进一步问询。 [德]尼克拉斯•卢曼:《大众媒体的实在》,胡育祥,陈逸淳译,第53、54、54页,台北:左岸文化,2006。冗余即重复,当一个人先是从告知者那里问询,然后再到接收者那里问询的话,那他就无法取得新的讯息。然而大众媒体进行的是一种广泛的讯息传播,以至于大众媒体不得不假定在下一刻每个人都知道这个讯息,一旦人们去问询已经被告知的讯息,大众媒体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社会冗余,因此导致对新讯息的立即需求,就像以货币支付为基础分化出来的经济不断制造替换花费掉的货币这样的需求一样,大众媒体也制造出以新讯息替换冗余讯息这样的需求,我们可以说新资金和新讯息,是现代社会动力的两个中心趋力。 [德]尼克拉斯•卢曼:《大众媒体的实在》,胡育祥,陈逸淳译,第53、54、54页,台北:左岸文化,2006。所以在大众媒体系统的新闻业中,新闻之所以为新就变得可以理解了。

3.3 康复医学彰显经济价值 康复医学的价值还体现在经济价值方面。在医疗机构内,康复医学科占用的管理、后勤等资源以及医疗赔偿和事故纠纷相对较少,经济价值优势突出。当前,我国“残疾人口的老龄化”和“老龄人口的残疾化”现象愈加突出,有康复需求的人口数量增加迅速,康复医学的经济价值在康复服务提供过程中越来越明显。

(一)传播技术自我变革的动力:化约环境的复杂性

首先,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网上购物经历,在此过程中学生会用到大量已知的单词,如online shop、convenient、account、parcel、purchase等。当然,学生也会遇到许多不知道的单词,如rating、Internet review、exemption from postage、online dispute、refund等,这就由笔者巧妙地引出来,顺利实现新旧知识的关联。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所有学生都参与互动:同桌间模拟真实场景,一个充当顾客,另一个充当服务人员,用上课堂上提到的词汇。这样一来,学生就把新旧词汇进行了实际运用。

在当前,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尤其是像Facebook,Youtube,Twitter,Wechat等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正好印证了卢曼对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社会”预言。卢曼认为自十六世纪欧洲的殖民主义兴起以来,社会的传播网络持续稳定地发展,传播的频率越来越密集,整个世界社会的系统开始发生转变。人类社会将变成一个以传播运作为基础的单一全社会系统,也就是“世界社会”。 Niklas Luhmann,Die Gesellschaft der Gesellschaft(Theory of Society Volume 1),translated by Rhodes Barrett,Frankfurt/Main:Suhrkamp,1997,p.73,145-148.尤其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随着传播科技与交通工具快速发展,社会的传播不仅可以克服空间的限制,使得社会传播的可能性主题和传播的对象大幅度增加,并且在时间维度上,也开始出现了一个统一的世界时间,换句话说,人们可以完全地不受到某个地域时间的限制,在几乎没有时间落差的情况下,同时与地球上其它地方的人们产生联系。这种统一的世界时间保证了社会中所有的时间观点是可以转换的,比如某个事物在某个地方较早或较晚,但是较早或才较晚的时间经过时间的规则转换之后,同样可以与另一个地方的人们保持统一的时间。在当今的网络社会里,上述所说的传播无不正在实现,网络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世界社会传播的速度和扩大了传播的范围。

有一熟人,平时交往不多,见面只是三言两语,不咸不淡,但仅仅只是三言两语都似乎飘忽不定,令人捉摸不透,不知何意,我直觉此人有点“阴”。某一日有人欲加我为QQ好友,观其头像乃是此人,看其Q名竟为“邻术”——不管其本意如何,仅从字面上理解就令我不寒而栗:一个以邻为壑、与邻谋“术”之人——敢推心置腹、以诚相待吗?我毫不犹豫地忽略了这个请求。

每个功能系统在时间、空间与物质三个面向上都会产生明显的视域变化的情形,每个功能系统可以传播的主题、可以传播的对象以及时间点的可能关联上都明显增加,相应地系统就会面临着复杂性的剧增。由此,系统为了继续持存,就必须调节自己对复杂环境的反应机制以处理日益复杂的环境。

卢曼所说的传播,指的是“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全部‘交往’行为”,也就是说,通常所说的“行动”、“交换”、“言行”等,都是卢曼所说的传播。 [日]樱井芳生,李卓钧:《卢曼社会系统论中的媒介观简介》,《新闻与传播评论》,第50页,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年第00期。因此,在卢曼的理论中,对传播这一概念不能做狭义的理解。对于人类的全部交往行为的具体内涵,在卢曼的系统理论中进一步做出了解释。卢曼认为,差异(区别)是整个社会系统运作的逻辑起点。 Niklas Luhmann,“What is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 theory 2.3(1992):251-259因此,差异(区别)是传播的出发点,传播时我们不仅仅看到“什么是信息”,同时也要看到“什么不是信息”,这两者只有相互组成区别的时候才能真正发生传播。 葛星:《N•卢曼社会系统理论视野下的传播、媒介概念和大众媒体》,《新闻大学》2012年第3期。

系统如何实现内部高度分化的复杂性?卢曼引入程序(Program)概念对此进行了解释,大众媒体系统是从事复杂性的缩减工作,完成对环境的专业化划分,新闻与深度报道、广告和娱乐这三个程序领域正是这种专业化划分的结果, [德]尼克拉斯•卢曼:《大众媒体的实在》,胡育祥,陈逸淳译,第73页,台北:左岸文化,2006。也就是大众媒体系统内部的结构。正如在经济系统中价格是货币进行支付的外显形式,新闻与深度报道、广告、娱乐是大众媒体系统中的讯息通过复制技术进行传播的外显形式。因此,提升大众媒体系统内部的复杂性,关键在于实现更加高效的关于新闻与深度报道、广告、娱乐等领域中的传播自我再生产,从而实现更加独立的大众媒体系统的自我指涉与内部结构的高度分化。

(二)传播技术自我变革的特征:高效的传播自我生产

因此,大众媒体系统中,以复制技术为基础的传播技术首要的任务就是保证传播不断地进行自我生产,不断为从可能性界域中挑选出来的新消息提供保障,以加快传播生产传播的速率,缩短传播自我生产的周期,最大限度地提升大众媒体系统内部的复杂性。

除每年大量现场演出之外,巴尔迪还致力于钢琴唱片的录制。他曾录制《格里格钢琴及室内乐作品全集》《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全集》《舒曼钢琴作品全集》等大型录音合辑,以及《普朗克歌曲改编曲》《“李斯特读后感”》等单张专辑。目前,他正在录制《胡梅尔钢琴奏鸣曲全集》,其中前两张业已问世。

因此,在大众媒体系统内部,需要不断进行新信息替换旧信息的工作,保证传播快速而高效地进行自我生产,从而建立大众媒体系统内部的复杂性。基于这个逻辑,新信息替换旧信息这一过程不得不在替换的规模、速度、质量等方面保证全方位无缝隙的衔接。在新信息不断替换旧信息的运作逻辑下,传播技术的变革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技术传播信息的瞬时化

在功能高度分化的“世界社会”中,大众媒体系统通过新闻、广告和娱乐这三个程序领域与其它功能系统之间进行结构耦合,通过讯息/非讯息这组区别与其它功能系统产生共振效应,并在大众媒体系统内部不断地通过各种新传播技术加速大众媒体系统自身内部的传播,以实现在大众媒体系统内部的自我生产和系统的内部分化。面对日趋复杂的当代“世界社会”的发展,大众媒体系统会加速其对其它功能系统的反应,在时间维度上不断地与系统共振的时间保持同步。所以,当代“世界社会”中,讯息的传播主题在时间上不断要求瞬时化。处在传播中的个体要求时刻保持其反应环境的传播的持续性。

2.传播技术传播信息的移动化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单位自身和国有资产的安全,同时还影响并浪费社会和政府资源,从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2.传播技术的作用:将非讯息转化为讯息

3.传播技术传播信息的非专业化

社会系统与心理系统同属于意义系统,两者在结构上是耦合的。社会系统中的个体并非是一个生物意义上完整的个人,个人是多个系统的混合,在社会系统中,传播中的个体是心理系统意义下的个体。所以,一个最简单的社会系统至少需要两个心理系统个体的参与。在网络社会的新闻业中,新闻传播的个体已不再仅仅限于传统媒体社会中经过专业训练的记者,还有社会中普遍的大众也可以参与新闻的传播。这是普遍传播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作为功能系统之一的大众媒体系统才能实现真正的功能分化,达到真正的系统自主。因此,人人都有可能生产新闻、广告和娱乐信息,传统的新闻业、广告业和娱乐业正呈现出一个去专业化的趋势。

In this example,word like“achievements”is vague words.It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which is in accord with Approbation Maxim.

4.传播技术传播信息的真实全景化

在传播产生的过程中,语言为讯息的理解提供了可能。以往文字出现为人们理解那些已经消逝的或未来的事物提供了可能,无论是具体或是抽象之物。后来照相、摄像技术的发明又进一步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全面、更加逼真地理解事情提供了可能。因此,电视、互联网视频等媒介出现之后,迅速改变了人们主要依靠文字理解事物的习惯,照片、视频媒体里出现的事情比在文字里更加真实。但是从传播不断生产传播、新信息不断替换旧信息的运作逻辑背后,对于更加逼真、更加全面地理解事物的需求正不断驱使媒介技术进一步变革,当前的VR(虚拟现实)技术正好符合了传播不断自我生产的要求,视频化、真实全景化将是媒介技术变革的主要方向。

5.传播技术传播信息的去现场化

大众媒体系统的建构主要依赖于以复制技术来进行的传播,任何借助印刷机或者电子复制程序的电子媒介,只要进行了大量的和普遍范围内的传播,都属于大众媒体系统的范畴。其划分的依据主要看在传播的个体之中是否存在着在场与不在场的互动,在场/非在场是大众媒体系统的本质区别,也就是说,现场的以人际、组织为互动方式的传播并不属于大众媒体系统范围之内,真正的大众媒体系统首先是从不在场出发,通过复制技术以排除现场的互动。因此,在未来高度分化的大众媒体系统中,媒介技术的变革方式是去现场化,网络社交媒体的出现与普及正好印证了卢曼对大众传播技术的判断。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讯息/非讯息二元符码的操作中,传播技术为传播将非讯息转化为讯息、新信息替换旧信息的持续运作提供了保障,从而使传播能够不断地进行快速的自我再生产,传播技术正是在这一快速的自我再生产进程中不断地实现自我变革。与帕克不同,报纸并非社会整合的重要机制,在卢曼看来,报刊的作用仅是作为媒介以保证传播这一基本单位实现自我生产,从而化约来自环境的巨量复杂性。卢曼的理论与传统的经验研究不同,在他眼里,大众媒体已不再是那个政治系统的附庸者,更不是某个经济集团的赚钱机器,大众媒体系统更像是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有一套自己稳定的运作机制,它的独立不依附于任何其它的功能系统之下,反而能够与其它功能系统平等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结构。传播技术正是在这一套稳定的运作机制中,也具备了自身独立发展的理性。

采用PowerSoil DNA Isolation Kit试剂盒,本研究提取了30个曲块菌群的总DNA。采用超微量分光光度计(Thermo NanoDrop 2000),检测了菌群总DNA的OD260/OD280比值,发现该比值介于1.80~1.90之间,同时,琼脂糖凝胶(0.8%)电泳结果也显示出清晰的DNA条带。结果表明,样本基因组DNA质量较好(图1)。

在构建的城市旅游产业实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数值表现形式不一,指标的数量级相差很大,指标计算单位也不一致,缺乏可比性.因此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还需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这里采用Z-score法[14]:

卢曼的这种观点摒弃了到底是技术决定论还是社会决定论的观点之争,他从社会建构、社会变迁的角度解释了传播技术独有的自我变革理性与变革特征,这为当前新媒介技术的研究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

张立刚
《东吴学术》 2018年第02期
《东吴学术》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