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强化归属感引导学生回归课堂效果研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所谓归属感,本义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被团体认可和接纳时的一种感受。从心理学上来看,归属感能够让个体在群体中感到心理上的认同和安全感,形成较强的责任心和自信心,提升自身生活的幸福指数和荣誉感。

当今大学校园,学生背离课堂的原因呈现个性化、多样化趋势。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背离课堂,往往是因为课堂之外的环境因素,更容易让其产生心理上的归属感[1]。通过用心倾听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以及问卷调研等方式,基本掌握了不同类型学生背离课堂的原因。比如,个别学生因迷恋网络游戏而远离课堂,分析这些学生的处境是学业知识已经掉队,对课堂讲授的知识兴趣减弱,担心会被老师提问而心里发虚,课堂上惴惴不安。相反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里,他们可以“指点江山,称王称霸”,从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再如,有些学生不能专心读书,痴迷于各种社会活动,与他人沟通方面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社会活动要求积极活跃、遇事随机应变,所受的束缚很少,而课堂上听讲往往要求心静如水、规范严谨,两者风格迥异。这些学生由于性格所致在课堂上不能静心读书,在社会活动中更容易产生存在感和认同感,让心灵有所归属[2]。上述两类背离课堂现象是校园中最为典型的两种情况。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强化学生对学校生活和课堂学习中的归属感,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回归课堂。本文在调查研究学生背离课堂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工作总结,详细探讨了强化学生归属感的诸多措施,以及由此带来的良好的教书育人效果,期待与同行交流探讨。

1 学生背离课堂的心理原因剖析

1.1 问卷调研

通过对上海某高校在校大学生抽样调研,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85份,对学生背离课堂的原因归纳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生背离课堂原因调查问卷结果

大学生背离课堂原因(a) 个人原因,包括社交范围、个人情感、身心健康状况、个人兴趣爱好、对所学专业的喜好程度等(b) 家庭原因,包括家庭出身,成长阅历(c) 课堂原因,包括课堂教学内容、知识的实用程度、教室环境、课堂氛围、教师讲课水平、任课教师的着装与形象、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的共鸣效果等(d) 社会原因,包括国家方针政策、社会舆论导向、企事业单位用人标准、所学专业的发展趋势等(e) 国际化原因,包括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世界一体化的节奏与价值观导向、出国的影响因素以及出国留学的难易程度等(f) 周围环境干扰原因,包括不断发展进步的互联网经济、各类网络游戏、学生社团活动及其他娱乐活动等(g) 其他原因

1.2 原因剖析

虽然学生背离课堂原因千差万别,但分析其心理原因,有一个共同特征是相对于校园内认真读书而言,学生在课堂外的其他方面更能够获得归属感,从而造成对课堂的背离。

学生背离课堂的原因多种多样,要让其产生归属感,应对措施当然也需要多管齐下。比如应对学生背离课堂现象提出的教师重拾“戒尺”、借鉴化学原理、激情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等诸多措施,有效实现了一部分学生回归课堂。如果对这些措施进一步剖析会发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心理上的干预,通过内因起作用,才有可能根治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的学生背离课堂的问题[3]。虽然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强化学生的归属感,无疑是最有效的策略之一。本课题组在开展问卷调研、面对面沟通及实践总结等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工作,针对如何强化学生的归属感以及采用的强化归属感措施产生的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了强化学生归属感的有效途径,这些措施已经过多次实践检验,行之有效。

2 强化归属感的教学实施

2.1 强化归属感的途径

由于冻石便于刻章,所以使得大家很容易在印章的边款上创作和发挥想象的刻章,首先可以在边款的石面上用楷书写上,然后再用双刀刻成,这样就完成了刻边款的过程。因为有了这样的先例,大家纷纷效仿,认为这样使得印章更加的有趣,更有观赏性。在后世模仿文彭印章时,这也成为一种特色,文彭的篆刻因为受到传统汉印的影响,所以在篆刻风格上偏向于汉印的质朴和雅正,他一改前人的纤弱,格调庸俗的恶习,使得印章风貌变得秀丽典雅,给人以平正稳重的感觉。

3) 挖笋体验收入。从2017年11月起,合作社组织了60批次500余人的亲子游挖笋体验活动,挖笋收入4万余元,除去宣传及人工成本约1万元,旅游体验收入3万元。

2.1.3 及时认可鼓励

充满激情的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能让学生感觉听课是一种精神享受。这类课堂要求授课教师认真备课,积极互动,尽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4]。容易受外界干扰,是年轻人的本性,适度贪玩也是青春活力的一种体现。如果能够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感受课堂的活力,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对课堂产生亲切感、眷恋感,无疑会从心灵深处对课堂产生归属感。在笔者的课堂上,几乎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认真听课,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的效果,可以从期末考试成绩中直接反映出来,试卷分数在平行班级上名列前茅。通过近年的学生评教的文字表达及给出的分数,可以知道学生对课堂非常热爱,享受着全身心投入带来的乐趣。

2.1.2 享受课堂乐趣

对于背离课堂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格外关注。尽量创造问答机会给这些学生,并及时认可、鼓励[5]。曾有一学生,因高中阶段选修的是物理,化学基础薄弱,产生了厌学化学的念头。于是,课堂上教师用“化学学到最后是物理,物理后面是数学”这一观点帮助该学生树立信心,鼓励他只要努力一定会比高中选过化学的学生学得更好。经过一学期的关注,该生课堂表现极其认真,果然期末考出了优异的成绩。对学生的及时认可与鼓励,能够强化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

2.2.1 针对个体实施案例

小尺度的园林景观是未来城市人居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在小尺度空间水景创作中,应结合建筑特点,利用水的文化内涵点题点景,以小巧精致的风格,统一于大环境之中,通过审美和情感催发,激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小区庭院景观设计是一个模仿自然的过程,让人享受自然带来的清新与舒适.评价一个庭院的营造是否成功,与庭院的规模和成本无关,而是取决于这个庭院是否能融入环境,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一方净土”.总之,小尺度空间水体营造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只有构思设计时从理水着手,围绕建筑群体进行巧妙组合,利用水和建筑的相互衬托作用,增加空间环境的层次感和情趣性,才能使建筑与水体、植物配置形成相互融合的统一体.

本章选取两个数学算例和一个工程算例,并通过与已有的CEI算法和AL算法进行比较,验证所提两目标约束应对策略及EI-PoF算法的有效性、高效性和稳健性。此处的3个算例分别取自文献[16]、文献[24]和文献[25]。

个别学生背离课堂的原因是在团队中缺乏归属感,没有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类学生出现的概率很少,一般是2–3个班级中才会出现一位这样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应该尽量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这类学生感觉自己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从而获得强烈的归属感。通过努力,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处在班级活动或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其主体地位,塑造其主体人格。

我居住的大都会武汉,有两个著名的博物馆,一个是位于汉口火车站附近的武汉市博物馆,一个是位于武昌东湖之滨的湖北省博物馆。其镇馆之宝,都是青铜礼器。

2.1.5 优点结合课堂

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自身的特长和优点,如果用心去发现背离课堂学生的长处,把他们的优点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6],无疑会强化这些学生的归属感。比如,有一位学生语言表达有天分,却不踏实学习功课。针对此情况,教师安排该学生自己事先预习并讲述课堂内容的环节,让这位学生最终在课堂上找到了存在感,大大提升了该学生的学习兴趣,成绩明显提高。

2.1.7 强化归属心理

在教学理念层面,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通过对学生爱校情怀的培养,积极寻找有利时机,探索多种途径,通过激发爱校热情,强化学生的归属感。比如:在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等重大仪式上,突出“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等爱校情怀的潜移默化。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用显性的语言向学生们经常地表达该理念,学生们都能够欣然接受并会付诸实践行动。还有,通过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如当迎接学校进行教学评估检验之际,提醒学生认清自己是母校的一份子,代表的是母校大学学子形象,让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校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观点表示非常赞同,即使那些课堂上易于溜号的学生,也开始积极表现,学习态度更加认真,大有“定为母校争光”的态势。虽然还没有到期末考试环节,但课堂问答的正确率已经明显好于往年。以刚刚完成的课堂训练成绩为例,平均分数明显好于往届学生的测试结果。

强化学生的归属感,要把握有效时机。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找准课堂问题的切入点,问到关键点上。当学生在课堂上流露出迷惘神情,思维受阻时,如果老师果断采取措施,对症下药,就能及时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灵活地根据教与学的发展情况,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有效时机,让学生与课堂知识融为一体,避免学生的无所适从感[7]。比如,在讲授现代基础化学课程中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时,这部分知识相对于前面浓度、压强及催化剂等因素对平衡常数的影响,有一定的难度。于是可以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执行的方式进行推导,并请学生到讲台上讲解如何推导公式以及如何领悟该部分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攻克难题的同时,又获得了归属感。

2.1.6 把握有效时机

2.1.1 激发爱校热情

背离课堂的学生对课堂产生归属感,是学生回归课堂的良好开端,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归属感及时加以强化,避免再次出现心理上的波动和背离课堂行为。因此,对于那些背离课堂的学生,要持久关注,多创造机会,强化归属感,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多年教学经验已证明,对背离课堂学生的关爱需要持之以恒,特别是回归初期,更要密切关注,不断强化。

2.2 强化归属感的实施案例

2.1.4 赋予团队地位

学生背离课堂问题是国内外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调研过程中,曾有多个非常典型的背离课堂的学生,采用多种措施并用使他们产生了归属感,成功实现了课堂回归,有的以丰硕的科研成果完成了研究生学业,并高薪就业;有的是退学的又重新回到学校生活,顺利毕业;有的不仅是爱上学习,而且热衷于科研,出国深造,走上了学术道路。其中有一名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被溺爱,进入大学后开始放松要求,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更加懒散,而且迷恋上了网络游戏,成绩越来越差,一学期有多门功课不及格。周围学生对该同学有偏见,平时相处不融洽,使该学生变得有些自卑甚至有些孤僻。面对这种情况,绝不应该放弃对该学生的培养,而是认真观察、思考,寻找策略。通过接触发现该学生非常聪明,很有思想,只是不爱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们设计并实施了几步策略:一是在班集体活动中,设置专门的智力通关游戏,让该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大显身手,使该学生获得了集体认同感;二是以该学生喜爱的科目着手,与任课教师沟通,及时给予认可,期末考试中该学生的该门功课成绩非常优异;三是利用授课的便利,对该学生加以关注,及时鼓励,让他充满信心,对校园生活和课堂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后续对该学生的培养工作非常顺利,不仅自己努力读书,弥补了不及格科目,顺利考上研究生,而且他积极的行为影响了周围的同学,使有背离倾向的同学积极地回归了课堂。

2.2.2 针对班级实施案例

在班导师的管理工作中,通过强化归属感的方式,让两种不同情况的班集体更加优秀。其中一个班级,班导师通过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人情况,使学生在入学之初便有了归属感和奋斗的方向,带来的效果是学生以班为家,团结上进,多次获得学校优秀班集体,60%的学生获得了奖学金,100%按期毕业,100%顺利就业,且大部分学生出国或保送研究生,继续深造。还有一个40%以上的学生存在不及格科目的班级。于是,班导师从“爱”的角度入手,帮助这些学生找到了课堂学习的归属感,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该班级的不及格率便从原来的40%以上降低到10%以内。这些成功的案例,不仅丰富了我们教书育人方面的经验,而且获得的这些结论多次在学校范围内介绍,获得很好的反响。

该结论看起来似乎是正确的,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有以下矛盾:其一,安培力的效果是改变或维持导体的运动状态,而洛伦兹力的效果是为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提供向心力。其二,安培力做功,而洛伦兹力不做功。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安培力不是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既不符合力的矢量性原则,也不符合功的基本原理,即二者虽然数量上相关,但机理上则有所不同,现从不同角度分析安培力与洛伦兹力的关系。

2.教师在实验环节缺乏对设备使用知识的讲解,以及一些误差的处理方法.比如,在探究“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过程中,根据打点计时器的打点情况计算加速度,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处理误差,导致较多学生考试过程中花了较多时间在计算加速度上,而且还没有算对.

2.3 强化归属感的育人效果分析

上述几种强化学生归属感的途径,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获得的结果,并得到了多年教学实践的验证,这些措施均获得了令人满意的育人效果,有效实现了一些背离课堂学生的回归。这些学生回归课堂后,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均发生了明显变化:

① 摒弃旧习。原本在虚拟世界寻找认同感的学生,改变了原有不良生活习惯。在我们做班导师的班级中让学生找到归属感,没有一位学生沉溺于游戏;在作者授课的班级,多位学生重新获得了归属感,端正了学习态度,远离游戏。② 回归课堂。对课堂有了归属感,会更加喜爱课堂,而在课堂上学到知识,会增强自信,形成良性循环,最后真正实现课堂回归。③ 胸怀远志。学生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产生归属感,会激发人体内的潜力和奋斗的热情,促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树立远大理想。④ 示范效应。有原本背离课堂的学生回归课堂,会对其他同学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激励周围同学努力上进,并对有背离课堂倾向的同学起到预警作用。

3 结语

大到国家,小到企业、班级,都非常注重强化归属感[8]。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工作及教学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强化当代大学生的归属感,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主体地位,在校园生活中有家的感觉,在班级群体生活中作为不可忽视的一员,有助于让背离课堂的学生摒弃各种负面心理因素,提升自信心和责任感,由内而外产生强烈的个体归属感,对于实现背离课堂学生有效地回归正常学习生活状态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内因干预,通过强化归属感,引导学生回归课堂的工作思路值得同行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徐伟.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 24 (5), 112.

[2]刘金库, 张婧玉, 卢怡, 杨小红. 化工高等教育, 2017, 35 (1), 22.

[3]雷振. 学理论, 2015, No. 26, 128.

[4]谢怡. 法治与社会, 2016, No. 10, 230.

[5]陶亚奇, 徐江艳. 大学化学, 2017, 32 (2), 38.

[6]杨静, 包建春, 唐亚文, 黄晓华. 大学化学, 2016, 31 (12), 9.

[7]丁伟, 陆靖. 大学化学, 2014, 29 (1), 11.

[8]吕晓勋.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归属感”和“感召力”. [2017-11-20].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7/1120/c1003-29655276.html.

刘金库,薛亚楠,张敏,卢怡,张文清
《大学化学》 2018年第04期
《大学化学》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