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国海洋产业就业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更新时间:2016-07-05

0 引言

“社会比较充分就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之一[1],实现充分就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十三五”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将掀起新一轮海洋及相关产业就业的新浪潮。因此,科学梳理我国海洋产业就业结构及其内在影响因素,对于完善海洋就业政策、优化海洋产业就业结构、推动海洋经济高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关于就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2-4]、就业结构的影响因素[5-6]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的影响[7-9]等方面。而海洋产业就业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产业的就业效应及特征、海洋产业就业预测的研究等方面。张耀光等分析了海洋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所具有的特征,并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就业结构进行比较,提出主要海洋国家间海洋产业就业结构具有同构的特征[10]。毛伟等利用拉格朗日函数分析了中国海洋产业的就业效应,研究发现海洋产业能够有效促进就业[11]。崔旺来等对海洋产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行了分析预测,指出海洋产业是浙江省吸纳就业的主力[12]

从人工分拨向半自动分拨方式转变,就目前业务量和资金方面的限制不适合直接过渡到自动化分拨方式,但是半自动分拨的转变可以解决业务量不断增加的发展现状。其中分拨出错率的问题可以通过优化作业流程的方法得以降低。

总体来看,国内涉及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13-14]较少,而作为新兴领域的海洋产业就业研究更为匮乏。因此,本研究以海洋产业就业为视角,综合分析海洋产业吸纳就业的特征,运用“三轴图”对比分析海洋产业及其就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借助对数平均的Divisa方法对我国海洋产业就业变化进行因素分解,探讨海洋产业大发展时代海洋产业就业的新特征及影响因子对海洋产业就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在丰富我国海洋产业就业研究理论的基础上为海洋产业与就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1.1 “三轴图”法。“三轴图”是由原点引出3条两两相交成120°的射线,分别记为X1轴、X2轴、X3轴,分别代表三次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百分比。把X1,X2,X3坐标分别标在对应轴上并依次连接三点就得到一个结构三角形。从三角形的形状可以看出三次产业的分布情况[15]。通过“三轴图”形象地描述产业演进过程及不同发展阶段,依此对产业结构演进特征进行探讨。进一步建立仿射坐标系,仿射坐标系中分为6个区域,不同区域表示不同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演进的高级化过程主要分为右旋模式和左旋模式[16]

1.1.2 Divisa方法。对数平均的Divisa方法是一种完全的、不产生残差的分解分析方法[17]。本研究设定海洋产业就业变化量由已知可解释的影响因子造成,如海洋产业结构等。某一地区的海洋产业就业总量可通过扩展的Kaya恒等式[18-19]表达为:

式中:P为就业人口(万人);Pi为第i产业的就业人口(万人);Gi为第i产业的产值(亿元);G为GDP(亿元),代表经济规模;Si=Gi/G,代表产业结构,无量纲;Ii=Pi/Gi,代表海洋第i产业就业强度(万人/亿元)。

用0,t分别代表基期和末期,就业变化量可表示为:

Wi=(Pit-Pi0)/ln (Pit-Pi0),则有:

ΔPGPSPI

式中:ΔPG,ΔPS,ΔPI分别代表经济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经济效应是指经济规模的增大而带来的经济效益提高;结构效应是指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和效果;技术效应是指技术因素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海洋产业就业人口变化可分解成这3个主要影响因素的贡献。

1.2 数据来源

“十五”至“十二五”时期(2002—2015年)的海洋一二三产业、海洋产业部门产值和涉海就业人口、参照GDP和就业人口等相关数据来源于2003—2016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和《中国海洋统计公报》。为排除物价变动和通货膨胀等影响,GDP和海洋产业产值统一按2002年可比价格计算,计算公式为:

式中:di,t为各产业生产总值指数(以上一年为100计算得到)[20]

根据对数平均Divisa分解模型,对“十五”至“十二五”时期海洋产业就业人口进行分解(表3)。经济效应是促进海洋产业就业增长的主要因素,结构和技术效应在不同时期对海洋产业就业的增长的影响不同,3种因素共同影响海洋产业就业的变化,导致就业变化呈现波动性特征。从平均值来看,海洋经济的增长是促进海洋产业就业变化的主导因素,对海洋产业就业产生增量效应,年均效应值为14.246万人;而结构和技术为减量效应,对海洋产业就业增长的推动能力有限,年均效应值分别为-0.501万,-1.24万人。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海洋产业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同时出现负值,且相比其他时期数值更低,但此时期海洋产业以年均17.6%的速度增长,海洋经济效应显著,促进了海洋产业就业人口大幅提升。

2 海洋产业就业特征及演变轨迹

2.1 海洋产业就业总体特征

2002—2015年,我国海洋经济蓬勃发展,海洋经济总量由11 271亿元增至65 534亿元,增长了4.8倍,海洋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由9.3%增加到9.6%,年均增速17.6%,增速超过陆域经济。海洋产业就业人口由410.4万人增至1 224.4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比重由0.56%增至1.58%,年均增速8.9%,增速高于全国。2015年,海洋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高达48.4%,说明传统海洋产业依然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随着海洋第三产业的发展,海洋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达到18%,海洋第二产业中新兴产业由于技术密集、技术门槛高的特点,所占比重较低,对就业的推动明显弱于其他产业。

从劳动生产率(表1)来看,2002—2015年,相比全国和陆域产业,海洋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明显,增幅达94.9%,说明海洋产业发展迅速,生产能力逐渐提高,单位产值所需就业人口在不断下降。但海洋渔业劳动生产率出现下降,从8.92万元/人降至7.28万元/人,降幅18.4%。海洋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了22.4%。其中,海洋生物、海滨砂矿、海洋船舶劳动生产率增长明显,分别增长了584%,232%,40.4%,而海洋工程建筑、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劳动生产率下降明显,降幅均在50%以上。海洋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从65.2万元/人增至157.1万元/人,增幅141%,其中滨海旅游和海洋交通运输分别增长了63%,43%,说明此阶段海洋第三产业发展快于海洋第一、二产业,海洋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2003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海洋第二、三产业加速发展,尤其是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依据刘国军等关于劳动生产率的a值来判断海洋产业就业的吸纳能力[21]。从劳动生产率a值(表1)来看,海洋产业劳动生产率a值为4.60,大于全国(1.07)和陆域产业(1.06),说明海洋产业在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的同时,吸纳就业的空间远大于全国和陆域产业。其中,海洋化工、海洋砂矿、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船舶产业a值均大于1,说明这些产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同时仍拥有较大的就业空间,而海洋工程建筑、海洋油气业和海洋盐业就业空间较小,对就业的推动能力有限。

空间句法是一种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方法.不同于其他城市设计理论,空间句法把空间本身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在属性,通过对空间本身的量化分析,赋予其形态维度、视觉维度、社会维度及经济维度等方面的评估手段,最终使城市空间规划与设计发挥应有的作用[3].通常应用于城市或街区空间评价、街区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交通系统评价及建筑空间评价等方面.

表1 20022015年海洋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 万元/

Tab.1 Labor productivity of the marine industry sectors from 2002 to 2015

年份海洋渔业海洋油气海洋砂矿海洋盐业海洋化工海洋生物海洋电力、海水利用海洋船舶海洋工程海洋交通滨海旅游20028.92180.9911.335.5038.4243.24212.1129.331242.6745.4949.97200310.47913.71—5.215.2168.32268.9855.5394.3132.5984.7620045.38140.121.003.472.122.3188.1410.850.8913.6342.3920056.3996.391.852.8341.713.91235.7921.341.2217.6660.3220063.5038.444.501.958.2035.257.8013.225.6339.9723.9020073.6737.384.802.129.7448.569.3017.866.7744.1227.5520084.1746.256.202.5722.0564.7814.3624.266.9549.7828.7720094.5231.9826.001.8718.6157.8926.0030.9211.1739.9335.8520105.1566.1028.252.7523.9883.8042.7337.1714.1946.9142.6320115.6685.5633.313.1526.66150.8063.2740.4817.0151.1249.0920126.2184.2528.192.4331.81184.7073.6738.0921.1956.8553.7820136.6779.6328.882.2233.87224.3082.5834.4825.9760.3460.1220147.0372.7535.062.7033.95258.10100.3340.2226.5362.2773.8820157.2846.5437.591.6135.19295.70111.5041.1931.3765.2281.62a值3.49-4.284.60-0.6114.380.919.312.87-91.103.492.95

就业弹性是衡量经济增长引起就业增长大小的一个指标,即在某一时期内就业数量的变化率与产值变化率之比。就业弹性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强,反之越弱[22]。通过计算我国2002—2015年海洋产业部门、海陆产业及全国的就业增长率、产值增长率和就业弹性系数(表2)可以发现,与全国和陆域产业相比,海洋产业的就业弹性较高,优势明显。说明海洋产业对就业的拉动效应要远远大于全国和陆域产业。从就业增长率来看,海洋产业的就业增长率是陆域产业的43倍,而海洋产业的高增长率是拉动海洋产业就业增长的主要原因。从GDP增长率来看,海洋产业的增长率大于陆域产业和全国,且海洋生产总值每增加1%,海洋产业能为社会创造5.04万个就业机会(以2015年海洋从业人数为基准计算)。从海洋产业部门比较来看,海洋产业部门间就业弹性差异性明显,吸纳就业的潜力不同。其中,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盐业、海洋油气业的就业弹性较大,说明这些行业吸纳就业显著,海洋产值每增加1%,就业人口分别提高9.506%,3.540%,3.477%。而其他海洋产业部门就业弹性较小,这些行业就业增速明显小于产值增速,说明这些行业吸纳就业不显著,这些行业多为新兴产业,对就业的挤出效应更强,对就业的推动作用有限。

表2 20022015年中国海陆产业及海洋产业部门就业弹性对比 Tab.1 Comparison of employmentelasticity of land and sea industry and marine industry sectors in China from 2002 to 2015

产业就业增长率/%产值增长率/%就业弹性系数海洋工程77391.2108141.2569.506海洋盐业55.76915.7543.540海洋油气959.237275.9193.477海洋电力、海水利用-49.850-52.6890.946海洋渔业108.208267.9930.404海洋化工914.7403108.6520.294滨海旅游131.721614.1000.214海洋交通193.2251212.6160.159海洋砂矿315.2423228.1250.098海洋船舶160.0141718.4910.093海洋生物-8.8422007.627-0.004海洋产业198.355481.4680.412陆域产业4.607461.3300.010全国5.692463.1950.012

2.2 海洋产业及其就业结构演变特征

根据三轴图分析方法,分析我国2002—2015年海洋产业及其就业结构的演变轨迹(图1)。

第一阶段(2002—2004年),海洋一、二产业交替演化阶段。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一定提升,海洋化工、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海洋工程建筑和海洋船舶等产业加速发展[23]。海洋产业重心轨迹为5→4→5,海洋产业结构呈现“三一二”向“三二一”转变。此时期,海洋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海洋一、二产业交替演化。而此时的海洋产业就业结构则为三、二产业交替演化阶段。海洋产业就业重心轨迹为6→1,属于“右旋模式”,海洋产业就业主要依靠一、二产业带动,呈现出明显的“一二三”特征,海洋产业就业主要集中在海洋渔业、盐业及海洋化工等海洋第一、二产业,海洋第三产业比重较低,这与海洋产业发展初期我国海洋开发主要局限于近海的渔盐之利、舟楫之便有直接关系,此时期海洋产业就业人员多为从事海洋捕捞和养殖、晒盐及盐化工的普通劳动力。如2004年海洋渔业、盐业和化工业就业人口达到366万人,占主要海洋产业就业人口的58%,超过以海洋交通运输和滨海旅游业为主的海洋第三产业17.3%的比重,海洋产业就业实现了三、二产业交替。

图1 中国海洋三次产业产值与就业人口发展轨迹 Fig.1 Development path of three marineindustry output and working population in China

第二阶段(2004—2015年),海洋产业发展高级化阶段[23]。此阶段海洋产业发展渐趋成熟,传统海洋产业得到了技术升级,产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海洋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特别是海洋信息、科技服务业等现代海洋产业推动海洋产业演变为“三二一”高级结构。此阶段,海洋产业就业重心轨迹为1→6,属于“左旋模式”,就业结构呈现“一三二”特征。海洋产业就业主要集中在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加工等海洋第一产业和海洋运输、滨海旅游等海洋第三产业,海洋制造业比重下降,例如2015年海洋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18%,超过海洋第二产业的15%。这主要因为海洋第三产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对海洋就业人口具有很强的吸纳能力,带动海洋就业人口从海洋第一、二产业向海洋第三产业转移。而海洋第二产业中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海洋化工、海洋生物、海洋能源利用和海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密集、就业门槛高的特点,高技术人才缺乏,限制了海洋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的增长。

综上所述,我国海洋产业发展遵循了“三一二三”的动态演变特征,而海洋产业就业结构则呈现完全不同的演变特征,说明海洋产业就业发展滞后于海洋经济的发展。(1)2002—2015年我国海洋产业就业结构演进呈现先“右旋”再“左旋”的发展模式,而海洋产业结构则为“左旋”发展模式,并且海洋产业就业结构演进滞后于海洋产业结构演进。(2)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产业就业结构均存在波动幅度大、稳定性差的特点,说明海洋产业中第二产业比重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传统产业比重高,受自然地理及经济波动影响较大。(3)海洋第一、三产业仍是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力。海洋制造业与陆域制造业相比,具有技术密集型、技术门槛高等特点,海洋制造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3 海洋产业就业变化因素分解

按计划,下午各乡镇的会议如期举行。如何贯彻落实市里的会议精神呢?一部分乡镇长根据以往上级要求和自己的理解,拟定工作要点,进行布置;另一部分乡镇长则宣布,会议精神博大精深,需要等领导班子学习讨论之后,再制订具体措施贯彻落实。只有一个新提拔的镇长例外,他如实传达说:“今天的会议,宋市长只说了‘啊!啊!啊!’三个字就昏过去了,没有更多的指示。”

表3 中国海洋产业就业变化的因素分解 万人/

Tab.3 Factor decomposition ofemployment change of marine industry in China

时期经济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就业变化量“十五”10.5580.41813.952110.711“十一五”14.167-1.710-12.657109.900“十二五”18.012-0.212-5.016277.700平均值14.246-0.501-1.240166.104标准差3.0440.89311.18678.911变异系数0.214-1.781-9.0200.475

3.1 经济增长对海洋产业就业变化的影响

经济增长与就业是密切关联的,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就业增长[24]。同样海洋经济发展带动海洋产业就业人口的增长,主要是因为海洋产业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发展速度快,新兴部门多,产业关联系数高[25]。从表3中可知,海洋经济效应值一直为正值,表明海洋产业发展对海洋产业就业增长产生较强的拉动作用。其中,“十五”到“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效应呈现增长趋势,且变化幅度较大,主要因为2003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分别从财政、税收、法律等方面加大了对海洋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了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十二五”时期,经济效应值达到18.012万人/年,带动就业变化量277.7万人,这与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有很大关系,同时国务院印发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在政策上对海洋经济优化发展进行指导,促进了海洋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十二五”时期,海洋经济年均增长10.6%,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速,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达65 534亿元,相比“十一五”期末增长了1.7倍。海洋经济的高速增长效应是促进海洋产业就业增长的重要因素。

3.2 结构效应对海洋产业就业变化的影响

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动对整个经济增长的就业变化产生直接影响[25-26]。从表3中可知,海洋产业结构效应在不同时期效应值不同,其中“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结构效应负值明显,导致年均效应也为负值。主要因为海洋产业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海洋产业结构为“三二一”的高级模式,而海洋产业就业结构为“一三二”的结构特征,二者发展不匹配,同时海洋产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对劳动力产生挤出效应,特别是新兴海洋产业具有资本和技术密集的特点,所需劳动者多为高技术人才,进一步限制了海洋产业就业的增长,同时海洋产业结构转化过程中专业型人才短缺也是影响海洋产业就业变化的原因之一。而“十五”时期,结构效应对海洋产业就业呈现增量效应,促进了海洋产业就业人口的增长,这与传统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新兴产业增加、涉海服务业增长显著有直接关系。例如2002年新增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海洋工程建筑业,同时海产品深加工、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快速发展,促进海洋产业就业人口不断增长。

第三季度,我省发现木马和僵尸网络程序受控端共计2.29万个IP,环比减少21.56%。近四个季度我省木马和僵尸网络程序受控端数量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

3.3 技术效应对海洋产业就业变化的影响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直接促进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使劳动力需求减少,对就业产生“挤出效应”;二是技术进步对于被新技术替代的传统产业具有“毁灭性”效应,但同时具有“创造性”效应,它使得新兴产业层出不穷,且技术进步还使得产品生产环节增加和劳动分工细化,就业岗位被更多地创造出来[27]。从表3中可知,“十五”时期,技术效应为正值且较大,主要因为此期间海洋化工、海洋生物、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的新兴产业兴起,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十一五”到“十二五”时期,技术效应均为负值,说明我国海洋产业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呈现挤出效应,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海洋产业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的“毁灭性”效应更加明显,对海洋产业就业增长的推动作用有限,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海洋产业就业人口增长、改变技术对就业增长产生的不利影响仍是海洋产业就业关注的焦点。

[1] 新浪网.中国到2020年将实现社会比较充分就业[EB/OL].(2006-10-18)[2017-04-15].http://news.sina.com.cn/c/2006-10-18/103710264808s.shtml.

全部数据用Microsoft Excel处理,计算平均数和标准差。数据统计分析用SPSS21.0软件系统完成,采用One-way ANOVA程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相比于全国和陆域产业,海洋产业发展效益好,吸纳就业的潜力大,拉动就业人口增长的优势明显。特别是海洋化工、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等a值和就业弹性较高的行业对海洋产业就业的推动作用较大。海洋第一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海洋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其逐渐成为海洋产业就业增长的主要推力。海洋第二产业技术密集、技术门槛高,对就业的推动作用较小。

经过实践,这样的学练方法,学生更易于掌握技术和提高成绩,既能运用整体练习提高完整动作质量,又能根据辅助动作进行身体素质提高练习,纠偏动作可以解决具体的动作问题,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各环节的专项练习,便于弥补整体练习所带来的环节衔接上的不足。总体来讲,这是一套对学练原地双手向前投掷实心球技术动作行之有效的学练方法。

经济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就业增长有利于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要继续保持海洋经济的增长势头,扩大海洋经济总体规模,坚持经济发展与就业并重的原则。与此同时,海洋产业的发展要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通过技术革新改变海洋产业技术效应对海洋产业就业增长的不利影响。

4.2 建议

促进现代渔业的发展,坚持捕捞与深加工相结合,促进产业分工细化,提高海洋第一产业就业吸纳能力。

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高科技人才和专业技术劳动者以适应海洋制造业技术密集、门槛高的特点,扩大海洋第二产业的就业空间。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相同资本产出比情况下,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更强,因此,加大对海洋第三产业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扩充海洋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

(3)海洋产业就业人口变化受经济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共同影响。经济效应是海洋产业就业增长的主要因素,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是抑制海洋产业就业增长的主要因素。经济效应是海洋产业就业的稳定推动因素,技术效应波动最大,对海洋产业就业变化冲击作用较大,结构效应居于二者之间,是影响就业变化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从变异系数绝对值来看,经济效应的绝对值最小,说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对就业增长的推动较为平稳,是推动就业增长的主力军;技术效应变异系数绝对值最大,说明技术效应对就业的影响存在波动性,主要因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挤出效应逐渐增强,研究期内减量效应更加明显,要通过相关政策引导,改变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挤出效应,引导技术效应向有利于增加就业的方向转变;结构效应变异系数绝对值处于二者之间,说明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存在一定的波动。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短期内对就业的拉动能力有限,因此,应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增加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发展的力度和空间。

①分析医院现状,找出存在问题。通过分析发现,院宣传工作主要存在问题:宣传意识薄弱;队伍积极性不高,通讯员和临床科室的投稿相对甚少;网络媒体应用较少;舆情引导欠适当;标识管理缺失文化元素和美感等。

[3] 秦琴,李长春.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测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5):46-50.

但是,就图书贸易的现状来看,中国图书出口贸易的形势不容乐观,国内的图书出口企业也是“自身难保”。由于载体的出版物转换和销售方式的发展和变化,许多实体书店在国内外也是很难继续生存下去。大多数海外华人书店面临着一个困难的问题。

[4] 张抗私,高东方.辽宁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3(6):80-90.

全球定位系统 2000年5月2日,美国东部时间午夜过后不久,世界各地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收到了一些特别的内容。在此之前,可供民用接收器接收的信号失真严重,无法充当可靠的“领路人”。

[5] 杨秋明,姜海蓉,魏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及其影响因素——以江苏省为例[J].企业经济,2013(2):159-162.

[6] 孟宪生,关凤利.吉林省就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7(2):48-50.

新型换热式铝电解槽的结构设计技术主要以挪威海德鲁公司(Norsk Hydro A.S)和法国彼施涅公司(Pechiney)的技术为代表[3,5] (图3、图4)。海德鲁公司在电解槽钢壳内侧直接采用碳化硅成型冷却装置,用于回收电解槽侧部散失的热量;彼施涅公司是在槽壳外部安置一定数量的多孔性材料层,在多孔性材料层中通入空气、金属蒸汽等,以此为介质回收电解槽侧部散失的热量。

[7] 陶秋燕,汪昕宇.可持续发展框架下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1):421-426.

[8] 王宜强,王彬.城市化发展的非农就业响应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6):44-49.

[9] 方行明,韩晓娜.劳动力供求形势转折之下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J].人口学刊,2013,35(2):60-70.

[2] 赵春雨,方觉曙,朱永恒.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联研究——以芜湖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6,26(5):536-543.

[10] 张耀光,彭飞,江海旭.中国海洋产业的就业结构特征与主要国家对比分析[J].海洋经济,2014,4(1):50-64.

[11] 毛伟,赵新泉.中国海洋产业就业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1):137-140.

[12] 崔旺来,周达军,刘洁,等.浙江省海洋产业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8):1258-1263.

核能的释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重核的裂变,另一种则是轻核的聚变[1]。核聚变是指由质量较小的原子,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原子核聚合作用,生成质量更大的原子核,并随之释放巨大能量的一种核反应。

[13] 马芒,徐欣欣,林学翔.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安徽省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12(2):95-102.

[14] 何德旭,姚战琪,程蛟.中国服务业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9(8):99-107.

[15] 吴碧英.产业结构的变化轨迹[J].中国软科学,1994(4):28-30.

在安装管线后,投用仪表前,应使用试漏液对各个管线接头处试漏,氮气吹扫管线如果漏气,空气中的氧气会对测量值造成干扰。

[16] 俞金国,王丽华.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及机理探究——以安徽省为例[J].人文地理,2005,20(5):103-107.

(2)我国海洋产业发展遵循了“三一二三”的动态演变特征,而海洋产业就业结构则呈现完全不同的演变特征,海洋产业就业的发展滞后于海洋经济的发展。2002—2015年海洋产业就业结构演进呈现先“右旋”再“左旋”的发展模式,海洋产业结构则为“左旋”发展模式,海洋产业就业结构演进滞后于海洋产业结构演进。

1)交叉模式:如果发射器连接交点,则发生交点模式.发射机将计算所有连接路段的权重,并选择最小权重来传输数据包.考虑计算的距离和连通概率,考虑到多层结构的影响,用RAR中的3-D欧几里德距离来定义距离.

[17] ANG B W,ZHANG F Q,CHOI K H.Factorizing Changes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through Decomposition[J].Energy,1998,23(6):489-495.

[18] KAYA Y.Impact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Control on GNP Growth:Interpretation of Proposed Scenarios[R].Paris:IPCC Energy and Industry Subgroup,Response Strategies Working Group,1990.

[19] 孙才志,徐婷,王恩辰.基于LMDI模型的中国海洋产业就业变化驱动效应测度与机理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7):115-120.

[20] 阎虎勤.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相互关系及其协调性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21] 刘国军,周达军.海洋产业就业弹性的比较优势与实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渔业经济,2011,29(6):142-149.

[22] 刘军丽.我国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与就业弹性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9):92-94.

[23] 张静,韩立民.试论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3.

[24] 刘伟,蔡志洲,郭以馨.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研究[J].经济科学,2015,37(4):5-17.

[25] 黄少军.产业结构变动及影响因素的数量研究:城市样本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31-34.

[26] 蒲艳萍.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增长影响及国际比较[J].现代财经,2005(2):20-23.

[27] 龚益.技术进步对就业状态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36-38.

郭建科,邓昭,许妍,王绍博,谷月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8年第02期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