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MW6.6地震宏观震中与地质灾害

更新时间:2016-07-05

0 引言

地震地质灾害是地震的直接灾害表现,主要包括崩塌、滑坡、地裂缝、泥石流、地表塌陷、砂土液化、海啸等形式,往往是造成震区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主要的因素之一。总体上来说,地震烈度越大,地震地质灾害发生的范围越广、程度越强,在山岳地区尤为明显,例如2008年汶川MS8.0地震(殷跃平,2008; 袁晓铭等,2009;许冲等,2009,2010)、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殷跃平等,2010)等,在极震区都造成了大规模的地震地质灾害(李帅等,2012,2015;姚远等,2016),形成了大量潜在地质灾害区,因此调查清楚地震地质灾害和潜在区域是地震现场评估工作的重要环节。

北京时间2016年11月25日22时24分,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发生MW6.6地震,震中位于39.27°N,74.04°E,震源深度10km(http: ∥www.cea.gov.cn/publish/dizhenj/464/15/20161125231007712890916/index.html)。根据震源机制反演结果显示,属于走滑拉张型地震。地震震中距阿克陶县城约165km,震中海拔3i700m,震中附近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及喀什地区疏附县、疏勒县、英吉沙县等多地震感强烈,极震区内造成了大面积的地震地质灾害包括砂土液化、地裂缝、崩塌和滑坡,地震造成木吉乡卡拉奇村死亡1人。阿克陶地震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立即组织并调动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灾区,进行地震地质科学考察工作,作者作为科考小组成员参与了本次地震的现场科学考察工作,本文为该次科学考察工作的主要成果。

1 地震地质概况

震区位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北部涉及到乌恰县,震中海拔3i700m。阿克陶MW6.6地震发生在公格尔拉张系与帕米尔逆冲推覆构造的交会部位,也就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的2个构造结之一的 “帕米尔构造结”,该地区也是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Burtman et al.,1993; Reigber et al.,2001;Yang et al.,2008),自2015年尼泊尔MS8.0地震之后,该区域内发生了2015年兴都库什MS7.8地震、2015年塔吉克斯坦MS7.4地震(Metzger et al.,2017)以及2016年阿富汗MS7.1地震,这一系列破坏性地震是否与本次地震存在相关性?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初步判定在木吉盆地东北缘的木吉断裂带上,该断裂位于公格尔山拉张系最北端,走向NWW,以右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或正断作用,断错了山前一线的冲沟阶地,属于1条全新世活动断裂(Strecker et al.,1995; Coutand et al.,2002; Robinson et al.,2004,2007;陈杰等,2011;李文巧等,2011;Li et al.,2012)。截至2016年12月7日共记录到余震734次,其中5.0~5.9级地震2次,4.0~4.9级余震35次,最大余震为5.1级,余震主要沿木吉断裂分布在断裂的南侧。

由于施药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玉米茎秆高度已经超过2 m,底层叶片已经开始老化、茎秆进入纤维化,抗性较强,因此所用药剂对玉米基本不产生药害。由表5可知,不同处理间玉米产量没有显著差异。

The waiter came up and said to the man, “What would your little boy like, sir?”

2.2.2 布拉克村

图 1 阿克陶MW6.6地震烈度及地质灾害调查点 Fig. 1 Seismic intensity and seismic geological hazard survey points of the 2016 Arketao earthquake in map view.

2 地震地质灾害

经过精定位确定后本次地震震中位于喀拉阿特河河谷木吉乡维日麻村,木吉断裂右旋断错其西侧的冲洪积扇、水系形成清晰的断层陡坎,东侧断层活动形成了大型的断层槽谷,震中位于木吉断裂的阶区内,分布多条次级断裂(图2),这些次级断裂连接主断裂的2段,因此该区域内挤压与拉张应力共存。

阿克陶地震之前,该区域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等。阿克陶MW6.6地震除了造成地裂缝和局部砂土液化外,地质灾害类型与震前基本一致。此外,地震诱发的砂土液化加剧了地裂缝的形成,是本次地震地质灾害的重要特征。

心血管神经症又可称为“心脏神经官能症”、“焦虑性神经官能症”,在临床中十分常见,其好发生于女性群体,尤其是更年期女性居多[1] 。本病的临床表现以心悸为主,伴有气短、情绪不宁、失眠、多梦、汗出过多、尿频等[2] ,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需要积极治疗。近年来笔者自拟六子养阴煎治疗心血管神经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图 2 震中地震地质灾害分布 Fig. 2 Seismic geological hazards in the earthquake epicenter area in map view.

图 3 震中维日麻村砂土液化现象 Fig. 3 Sandy soil liquefaction in the epicenter area. a 震中附近砂土液化解译及统计,黄色为发生砂土液化的区域;b 典型喷砂冒水口;c 冰层下大面积小型喷砂口;d 砂土液化点附近开挖的探槽揭示地层层序

2.1 砂土液化

(1)高海拔、高寒、季节性冻土地区砂土液化。本次地震虽然发生在高海拔、高寒的季节性冻土地区,但砂土液化的震害也是较为常见的,其中维日麻村的砂土液化所涉及到的范围大致为1i000m2,同时造成了20%的泉眼发生砂土液化,喷砂口直径为0.05~0.2m,喷出锥直径为0.3~1.5m,喷出锥高度最高达15cm,喷出的物质多为灰绿色粉砂质黏土和粉砂。在布拉克村未发现喷砂冒水形成的喷出锥,但在草甸根部有最新涌出冰冻的液体,并且在冰面之下分布着一系列的喷砂点,由于冰面较厚、坚实,该地砂土液化未表现于地表。

2.1.1 维日麻村

一叶一滴汗,一果一情怀。高品质需要新技术的支撑,多年来,农场不断推广新技术,为特色、高效、生态的芒果产业夯实了根基。

对震中维日麻村附近的砂土液化区域进行了细致的调查与统计(图3),发现本次地震产生的砂土液化多数是在原有泉眼通道喷出(图3a),而沿地裂缝形成的砂土液化是另1个重要形式。本次地震造成了约20%的原有泉眼发生了砂土液化,喷砂口直径为0.05~0.2m,喷出锥直径为0.3~1.5m,喷出锥高度最高达15cm,喷出的物质多为灰绿色黏土(图3b)。

通过对阿克陶MW6.6地震现场进行科学考察,统计本次地震的地质灾害的相关数据,获得了如下的几点初步认识:

探槽剖面在1.8m的位置揭露出1层饱水的灰绿色粉土,喷出锥也多是这类物质,对比两者的颗粒级配和颜色特征,可以初步推断震中砂土液化的喷出物来自地表1.8m以下。在喀拉阿特河两岸,地表有季节性冻土层形成,而其下部未冻结河水的热传递作用,致使两岸阶地形成了大范围的融区(黄以职,1983),在地震振动作用下,这部分高含水量的融土层孔隙水压力增大,引起砂土液化变形,但地表近2m厚度的冻土层的阻碍导致液化只能沿原有通道喷出。

观察两组排便顺畅情况、生活质量、满意度评分情况。生活质量评分依据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实施评价,0-100分,评价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反之,表示生活质量越低。满意度评分依据满意度评分量表实施评价,0-100分,评价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反之,表示满意度越低。

2.1.2 布拉克村

在震中维日麻村西侧的喀拉阿特河高漫滩上发现了大面积的地裂缝,利用RTK对地裂缝进行实地测量,无人机得到地裂缝的分布特征,发现喀拉阿特河河漫滩(T0)上的地裂缝呈棋盘状分布(图4a),裂缝杂乱无章,无法辨识主次,裂缝宽度近一致,东侧河漫滩上SN向与EW向的地裂缝同等发育,而南侧的河漫滩上主要发育EW向地裂缝,地裂缝主要以拉张性质为主,兼具少量的走滑位移(图4b,6f)。喀拉阿特河T1阶地上形成的地裂缝呈线性分布(图4c),可以清晰地辨识出主、次地裂缝,且分布数量明显少于河漫滩上。阶地上的地裂缝以拉张性质为主,拉张量为10~15cm,裂缝深度约1m,“断面”光滑、平直(图4d)。

2.2 地裂缝

阿克陶MW6.6地震发生时,在维日麻村(图2)和布拉克村地表形成大量的地裂缝(图1)。 地裂缝呈带状分布在河流的漫滩、阶地和冲洪积扇前缘上,包括走滑运动地震产生的各类型地裂缝;而在冻土地区,地裂缝发育更加典型主要表现为脆性破坏。本次地震科考对维日麻村喀拉阿特河河漫滩(图4)及布拉克村的地裂缝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及统计(图6c)。

2.2.1 维日麻村

布拉克村东100m,山前冲积扇前缘与木吉河交会处形成的湿地、沼泽区,发现了片状分布的砂土液化,所处地区平均气温在-15℃以下,因此未找到喷砂冒水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一系列全新的涌水结冰现象(图6a,b)。由于地表已经形成大面积的冰层,致使喷砂冒水沿草甸根部涌出,并迅速结冻(图6a);在冰层之下依旧能发现少量的喷砂冒水痕迹,但冰层厚度较大,喷砂冒水表现为冰层之下形成了一个个圆形的喷砂点(图6b)。

震中位于高海拔、高寒山区,属于季节性冻土区,其发育地裂缝的特征不同于未冻结的松散沉积物,具有更加明显的水平位错剪切裂缝,并且由于冻土原因,裂缝边缘没有发生垮塌(图4d),因此地裂缝保存得更加完整,向地下延伸深度很大。

图 4 维日麻村实测地裂缝特征 Fig. 4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 fissures in the epicenter area. a 无人机图像与Google Earth影像叠加,RTK实测数据;b 喀拉阿特河漫滩上网格状分布的地裂缝;c 阶地上形成的地裂缝;d 阶地上地裂缝的细节照片

本次地震烈度等震线大致呈椭圆形,长轴方向为NWW(图1),其中Ⅷ度区长轴为50km,短轴25km,面积约1i046km2,主要涉及阿克陶县木吉乡布拉克村;Ⅶ度区长轴116km,短轴67km,面积5i045km2,其中一部分涉及到塔吉克斯坦,中国境内面积为4i662km2;Ⅵ度区长轴207km,短轴151km,中国境内面积达11i515km2。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量的地震地质灾害(图1),主要分布在维日麻村和布拉克村周边,以地裂缝、砂土液化、崩塌和滑坡为主。根据张勇等震源破裂过程的研究(http: ∥www.cea-igp.ac.cn/tpxw/275080.shtml)和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结合陈杰等(2016)在震区的科学考察成果,发现本次地震由震中破裂开始向E传播,可能存在至少2次地表破裂过程,在震中维日麻村和布拉克村均发现全新的地表破裂带,也证明了这一结果。维日麻村及布拉克村的浆砌片石房屋成片地毁坏、倒塌(图6i,j),房屋破坏情况是Ⅷ度区内最为严重的2个地区,并且在这2个区域内发现了大量的砂土液化、地裂缝、崩塌等地震地质灾害(图1)。

布拉克村东侧的地裂缝主要以拉张与走滑性质为主,根据实地调查,SN走向的地裂缝以拉张性质为主(图5e),最大拉张量为41cm,最大裂缝深度为76cm;EW走向的地裂缝主要以左旋走滑性质为主(图5f),其左旋走滑运动方向为298°~315°。统计拉张性质裂缝和走滑性质裂缝的优势运动方向(图5c),发现拉张与走滑运动方向基本一致,分布在90°~135°区间内呈环形展布,明显具有向E运动的痕迹,而东侧为沼泽汇水区;本次地震时发生的大量砂土液化,可能是导致布拉克村大面积地裂缝的主要原因。

根据对地裂缝深度的统计,揭示出地裂缝深度主要分布在60~75cm(图5b),这直接反映了布拉克村冻土层的厚度。统计地裂缝拉张的宽度(图5d),主要集中在17cm,说明本次地震在布拉克村所造成的一系列地裂缝规模相同;由于地基失稳造成的拉张裂缝及走滑裂缝其裂缝宽度也是基本统一的,初步判定该处地裂缝是土体重力失稳,向E侧拉张,形成了一系列的拉张性质地裂缝,在拉张地裂缝的端部发育了1组以左旋走滑为主的地裂缝。在地震时布拉克村房屋的外墙均向E侧倾倒(图5a),可能是由于地裂缝形成同时导致地表原始坡度被改变,坡角比之前加大,房屋墙面平衡被破坏,向变形的同侧倾倒。

图 5 布拉克村地表裂缝特征及统计分析 Fig. 5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ground fissures in Bulake village. a 布拉克村地表裂缝解译及测量统计;b 裂缝深度分布统计;c 地裂缝运动方向玫瑰花图;d 裂缝宽度分布统计;e 拉张性质的地表裂缝;f 带有走滑性质的地表裂缝

图 6 2016年阿克陶MW6.6地震地质灾害照片 Fig. 6 The photos of seismic geological hazards of 2016 Arketao earthquake in map view. a 布拉克村喷砂冒水沿草甸根系涌出;b 布拉克村喷砂冒水形成于冰层之下;c 震中北侧陡峭岩质边坡崩塌掉落滚石砸断木质电线杆;d 岩质边坡掉落下巨型滚石;e 震中附近砾石堆积阶地发生片状崩塌;f 维日麻村刚性挤压的地裂缝;g 震中不稳定边坡发生滑坡;h 土质边坡在地震动作用下发生重力拉张裂缝;i 震中维日麻村浆砌片石房屋大面积毁坏;j 布拉克村浆砌片石、砖木结构房屋大面积倒塌

2.3 地震崩塌

(3)崩塌与滑坡。崩塌和滑坡是该地区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地震时大量不稳定边坡发生了崩塌,落下的碎石将道路堵塞,砸断电线杆,发现的最大滚石长、宽近4m,主要是由于该地区岩体风化较强,在地震动作用下发生了大面积的塌落;维日麻村附近的砾石堆积阶地在地震时发生重力失稳,造成了大面积的崩塌。距离震中3km处发生1个小型滑坡,滑坡区面积大约2i000m2,体积可达8i000m3,滑坡体前缘的距离是5~10m,并且沿该滑坡山体一线发现了大量潜在滑坡体,未来在融雪、余震的作用下,可能形成滑坡。

本次地震不仅造成了陡峭的岩质边坡的崩塌,对于砾石堆积和土质的高阶地边坡同样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图6e)。维日麻村东侧高阶地边坡在此次地震时发生了一系列的小型崩塌,主要以阶地边坡临空面向外倾倒、塌落为主。

2.4 地震滑坡

本次地震发生在寒冬季节,加之该地区海拔较高,因此未发生大面积的地震滑坡;在现场科考的过程中,仅发现了1处小型滑坡(图6g)。该滑坡位于震中东侧3km,滑坡区面积大约2i000m2,体积可达8i000m3,滑坡体前缘的距离是5~10m,属于同震形成,震后基本稳定,其物质成分主要为粉土、粉砂夹砾,且风化严重。在滑坡另一侧的山坡顶部转折端发现了大量震后出现的潜在滑坡体,其滑体后缘表现为拉张性质的裂缝(图6h),裂缝最大宽度20cm,最大高差30cm。地震在滑坡形成过程中不仅起到诱发和触发的作用,更加重要的是地震动的作用使得岩土层产生裂缝,形成潜在的滑坡体,今后融雪、暴雨等都会使该裂缝不断扩大,滑坡体逐渐形成,使这一区域成为滑坡易发和多发的地区(黄润秋等,2008)。

3 初步认识与讨论

3.1 初步认识

为了弄清楚震中砂土液化物质来源及形成机理,在喷砂冒水口边开挖探槽,其解译结果显示靠近地表的细砂层、粉土层为冻土层(图3d),而原有泉眼中多为松散、含水量低的粉土、粉砂,在地震动作用下喷砂冒水对冻土层未造成影响,从而沿松散结构、未被冰冻的泉眼、地表裂缝向上喷出,形成一系列的喷出锥。

砂土液化指饱水的疏松粉土、细砂土在振动作用下突然破坏而呈现液态的现象;由于孔隙水压力上升,有效应力减小所导致的砂土从固态到液态的变化现象。其机制是饱和的疏松粉、细砂土体在振动作用下有颗粒移动和变密的趋势,对应力的承受从砂土骨架转向水,由于粉土、细砂土的渗透力不良,孔隙水压力会急剧增大,当孔隙水压力大到总应力值时,有效应力就降到0,颗粒悬浮在水中,砂土体即发生液化(Casagrande,1975;Yuan et al.,2010,2011; 沈军等,2013;Jing et al.,2017)。本次地震仅在2个宏观震中发现了大量的砂土液化现象,砂土液化涉及面积约1i000m2,由于宏观震中的场地条件、震动矩和其他地质灾害叠加作用不同,形成了2种不同样式的砂土液化。

季节性冻土地区的砂土液化不同于非冻土区,在地表分布有一定厚度的冻土层,其下部未冻结的大面积的融土层在振动作用下发生液化,但在地表冻土层的阻碍下,液化物质沿已有通道(泉眼、地裂缝、草甸根系)向上喷出。

(2)季节性冻土地区地裂缝。同震形成的地裂缝是本次地震另1重要的地震地质灾害,其主要分布在Ⅷ度区内的布拉克村和维日麻村。维日麻村的地裂缝主要分布在喀拉阿特河河漫滩和阶地上;河漫滩上的地裂缝呈棋盘状分布,阶地上则呈线状分布。地裂缝具有清晰的拉张特征,并带有少量的走滑位移量。布拉克村的地裂缝以拉张和左旋走滑性质为主,对比拉张与走滑裂缝的运动方向,主要分布在90°~135°区间内呈环形展布,具有向东侧拉张的趋势。对裂缝宽度的统计显示,这一系列地裂缝规模相同,且运动方向也基本一致,可以初步判定该地裂缝是由重力失稳造成的拉张性质地裂缝。

民生水利建设速度加快。全年解决了100万农村牧区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推进全国规划内新增的11座大中型病险水库和规划内66座一般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如期完成规划内61座重点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了85个中小河流近期规划治理项目,并加快实施120个2013—2015年规划治理项目。全力实施京津风沙源、坡耕地改造等重点水土保持和水生态治理工程,全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650万亩。

地震在冻土地区的破裂强度远大于融土地区,季节性冻土区在冻土层以下都分布着融土层,在地震动作用时,融土层首先发生变形,从而引起上部的冻土层发生变形产生地裂缝。

地震崩塌是指岩体或土体受到地震震动时离开母体、在重力作用下极其快速地下滑、堆积的过程,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震中维日麻村北侧道路两侧山体陡峭,倒石堆坡度多为45°以上,岩体为易风化的灰岩,没有地震发生时也常有崩塌,是该地区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在本次地震作用下,道路两侧的岩质边坡发生了大面积的崩塌,将路边的木质电线杆砸断(图6c),部分地段塌落的碎石将道路堵塞,根据现场调查发现最大的滚石长、宽近4m,滚石棱角有明显的全新摩擦面,因此推断为本次地震崩塌的产物(图6d)。该地区昼夜温差大,并且沿山谷常有大风,因此岩体的临空面风化严重,在地震动作用下发生大面积塌落。

图 7 布拉克村东疑似断层断错地貌 Fig. 7 The inferred fault scarp in the east of Bulake village.

3.2 讨论

本次地震位于高海拔、高寒、季节性冻土地区,同震产生的地震地质灾害与平原地区相比有许多不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需要讨论:

(1)宏观震中与极震区烈度。 宏观震中一般对应断裂面在地表的最大能量释放点,结合震源机制的数据和野外实地调查,发现本次地震存在至少2次地表破裂,即维日麻村和布拉克村北。本次地震仅在维日麻村和布拉克村发现了大量的地裂缝和砂土液化,并且在这2处房屋出现大面积的毁坏、倒塌,因此按照宏观震中的定义,认为本次地震可能存在2个宏观震中,即维日麻村和布拉克村。

强化监督方面,《行动计划》要求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作纳入本省(区、市)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范围,作为目标责任考核、市县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突出问题纳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范畴,对污染问题严重、治理工作推进不力的地区严肃问责。

图书预约数据客观地描述了在校生的阅读需求,也反映了馆藏图书资源与在校生阅读需求的契合程度。由此可见,大学图书馆应以图书预约数据为基础,适时调整馆藏图书采购策略,使馆藏图书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

(2)砂土液化一般发生在颗粒级配较差呈饱和、半饱和状态的砂土层中,但是本次地震震中地表以下近1m都为冻土层;砂土液化发生在冻土层之下,这是否说明在同类型地区发生大型地震,地表可能未见喷砂冒水,但其下部地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液化,只是在地表没有表现。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剧增,网络环境下的用户信息行为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虽然当前国内涌现出较多网络信息行为领域的研究成果,但是定量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利用文献计量、社会网络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网络信息行为领域的文献进行定量分析,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3)布拉克村发现大面积的地裂缝,根据测量统计地裂缝的深度主要为60~75cm,如此一致的深度反映出的是什么?是否是该区域冻土层的厚度。结合震中沿地裂缝形成的砂土液化,其是否可以解释地裂缝的深度所反映的是冻土层的厚度。

这一部分成分指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管理成本,二是交易成本。对于前者,在进行资产证券化时需要特别关注一个环节:破产隔离。企业全面实施破产隔离之后可以大幅度提升企业的资产质量,减少企业的管理工作,从而降低管理成本。对于后者,应收账款证券化的过程由专门的机构主导,这对提升应收账款的管理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将应收账款交给有关机构管理后,无须再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降低因坏账而造成的损失,有利于降低风险。

(4)震中维日麻村砂土液化大部分是沿原有泉眼形成的,这也是导致本次地震发生大面积砂土液化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进一步推论这些泉眼是如何形成的,是否属于某1次古地震同震的产物,与本次MW6.6地震相比,古地震释放的能量应大数倍至数十倍,加之该区域位于木吉断裂的阶区内,今后该地区发生的大型地震是否会继续在该处造成砂土液化,值得关注。

(5)在震中喀拉阿特河河漫滩上,利用RTK测量发现地裂缝呈网格状分布在地表,以拉张性质为主,兼少量走滑位移,地裂缝具有刚性挤压的痕迹,类似于冰块之间挤压碰撞的破裂模式,是否揭示出冻土地区地震时形成地裂缝的机制不同于非冻土区?值得今后更加细致地研究。

(6)利用卫星影像解译,在布拉克村东侧2km范围内的洪积扇前缘(39.138 1°N,74.405 9°E)上发现呈线性分布的沟槽,疑似断层陡坎(图7)。该沟槽总体走向近EW,带状分布在洪积扇前缘,与冲沟交错并存在相互切错关系。这一系列沟槽向W延伸至布拉克村,如为断层活动痕迹,那么布拉克村的地裂缝应属于同震形成的地表形变带,值得讨论。由于本次地震科考时天气与时间的缘故,仅在影像上进行解译,未能对该地开展更多、更细致的工作,是否为断层活动痕迹需要未来开展深入工作。

致谢 感谢阿克陶县木吉乡党委及政府对野外科考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评审人细致的修改建议。

参考文献

陈杰,李涛,李文巧,等. 2011. 帕米尔构造结及邻区的晚新生代构造与现今变形 [J]. 地震地质,33(2): 241—25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2.001.

CHEN Jie,LI Tao,LI Wen-qiao,et al. 2011. Late Cenozoic and present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the Pamir Salient,northwestern China [J]. Seismology and Geology,33(2): 241—259(in Chinese).

陈杰,李涛,孙建宝,等. 2016. 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MW6.6地震发震构造与地表破裂 [J]. 地震地质,38(4): 1160—117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4.028.

CHEN Jie,LI Tao,SUN Jian-bao,et al. 2016.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s and seismogenic Muji Fault of the 25 November 2016 Arketao MW6.6 earthquake in northern Pamir [J]. Seismology and Geology,38(4): 1160—1174(in Chinese).

黄润秋,裴向军,李天斌. 2008. 汶川地震触发大光包巨型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理分析 [J]. 工程地质学报,16(6): 730—741.

HUANG Run-qiu,PEI Xiang-jun,LI Tian-bin. 2008.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largest scale landslide at Daguangbao occurred dur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16(6): 730—741(in Chinese).

黄以职. 1983. 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融区调查的地球物理方法: 兼论河流融区的某些特征 [G]∥青藏冻土研究论文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47—256.

HUANG Yi-zhi. 1983. The geophys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talik in permafrost area along the Qinghai-Xizang highway [G]∥Collected Papers on Permafrost Studies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Beijing: Science Press: 247—254(in Chinese).

李帅,陈建波,吴国栋. 2015. 2012年新疆新源—和静MS6.6地震极震区地质灾害特征研究 [J]. 地震研究,38(3): 389—395.

LI Shuai,CHEN Jian-bo,WU Guo-dong. 2015.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in the meizoseismal area induced by the Xinyuan-Hejing MS6.6 earthquake in 2012 [J]. Journal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38(3): 389—395(in Chinese).

李帅,许冲,陈建波,等. 2012. 新疆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地质灾害诱发因素浅析 [J]. 内陆地震,26(4): 365—372.

LI Shuai,XU Chong,CHEN Jian-bo,et al. 2012. Analysis on inducing factors of geological hazard caused by Xinyuan-Hejing earthquake with MS6.6 [J]. Inland Earthquake,26(4): 365—372(in Chinese).

李文巧,陈杰,袁兆德,等. 2011. 帕米尔高原1895年塔什库尔干地震地表多段同震破裂与发震构造 [J]. 地震地质,33(2): 260—27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2.002.

LI Wen-qiao,CHEN Jie,YUAN Zhao-de,et al. 2011.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s of multi segments and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Tashkorgan earthquake in Pamir,1895 [J]. Seismology and Geology,33(2): 260—276(in Chinese).

沈军,薄景山,于晓辉,等. 2013. 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地震发震构造及地震地质灾害特点 [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15(3): 1—8.

SHEN Jun,BO Jing-shan,YU Xiao-hui,et al. 2013. Seismotectonics and seismogeological disaster of the April 20,2013 MS7.0(MW6.6)Lushan earthquake in Sichuan Province of China [J]. Journal of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15(3): 1—8(in Chinese).

许冲,戴福初,陈剑,等. 2009. 汶川MS8.0地震重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遥感精细解译 [J]. 遥感学报,13(4): 745—762.

XU Chong,DAI Fu-chu,CHEN Jian,et al. 2009.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secondary geological hazards triggered by a magnitude 8.0 Wenchuan earthquake [J].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13(4): 745—762(in Chinese).

许冲,戴福初,徐锡伟. 2010. 汶川地震滑坡灾害研究综述 [J]. 地质论评,56(6): 860—874.

XU Chong,DAI Fu-chu,XU Xi-wei. 2010. Wenchuan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s: An overview [J]. Geological Review,56(6): 860—874(in Chinese).

姚远,胡伟华,吴国栋,等. 2016. 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MS6.5地震烈度与地震地质灾害特点 [J]. 地震工程学报,38(4): 663— 668.

YAO Yuan,HU Wei-hua,WU Guo-dong,et al. 2016. Geological hazard characteristics and seismic intensity of July 3,2015,Pishan,Xinjiang,MS6.5 earthquake [J]. Chin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Journal,38(4): 663— 668(in Chinese).

殷跃平. 2008. 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J]. 工程地质学报,16(4): 433— 444.

YIN Yue-ping. 2008. Researches on the geo-hazards triggered by Wenchuan earthquake,Sichuan [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16(4): 433— 444(in Chinese).

殷跃平,张永双,马寅生,等. 2010. 青海玉树MS7.1地震地质灾害主要特征 [J]. 工程地质学报,18(3): 289—296.

YIN Yue-ping,ZHANG Yong-shuang,MA Yan-sheng,et al. 2010. Research on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geohazards induced by the Yushu MS7.1 earthquake [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18(3): 289—296(in Chinese).

袁晓铭,曹振中,孙锐,等. 2009. 汶川8.0级地震液化特征初步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8(6): 1288—1296.

YUAN Xiao-ming,CAO Zhen-zhong,SUN Rui,et al. 2009.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liquefa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enchuan 8.0 earthquake [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8(6): 1288—1296(in Chinese).

Ambrasey N,Sarma S. 1969. Liquefaction of soils induced by earthquakes [J].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59(2): 651— 664.

Burtman V S,Molnar P. 1993.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evidence for deep subduction of continental crust beneath the Pamir [J].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281(2): 248—251.

Casagrande A. 1975. Liquefaction and cyclic deformation of sands-A critical review [C]∥Proceedings of the 5th Pan American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Buenos Aires: 80—133.

Coutand I,Strecker M R,Arrowsmith J R,et al. 2002. Late Cenozoic tectonic development of the intramontane Alai Valley,(Pamir-Tien Shan region,central Asia): An example of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due to the Indo-Eurasia collision [J]. Tectonics,21(6): 3—1—3—19. doi: 10.1029/2002TC001358.

Jing L Z,Wang P,Zhang Z H,et al. 2017. Liquefaction in western Sichuan Basin during the 2008 MW7.9 Wenchuan earthquake,China [J]. Tectonophysics,694:214—238.

Li T,Chen J,Thompson J A,et al. 2012. Equivalency of geologic and geodetic rates in contractional orogens: New insights from the Pamir Frontal Thrust [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39(15): L15305. doi: 10.1029/2012GL051782.

Metzger S,Schurr B,Ratschbacher L,et al. 2017. Rupture model of the 2015 M7.2 Sarez,Central Pamir,earthquake and the importance of strike-slip faulting in the Pamir interior [C]∥Abstract T11A-2579 Presented at 2011 Fall Meeting,AGU,San Francisco,CA: 12—16.

Reigber C,Michel G W,Galas R,et al. 2001. New space geodetic constraint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deformation in Central Asia [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191(1-2): 157—165.

Robinson A C,Yin A,Manning C E,et al. 2004.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Pamir: Constraints from the northern portion of the Cenozoic Kongur Shan extensional system,western China [J]. GSA Bulletin,116(7-8): 953—973.

Robinson A C,Yin A,Manning C E,et al. 2007. Cenozoic evolution of the eastern Pamir: Implications for strain-accommodation mechanisms at the western end of the Himalayan-Tibetan orogen [J]. GSA Bulletin,119(7-8): 882—896.

Strecker M R,Frisch W,Hamburger M W,et al. 1995. Quaternary deformation in the eastern Pamirs,Tadzhikistan and Kyrgyzstan [J]. Tectonics,14(5): 1061—1079.

Yang S M,Li J,Wang Q. 2008. The deformation pattern and fault rate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inferred from GPS observation [J]. Science in China(Ser D),51(8): 1064—1080.

Yuan X M,Cao Z Z. 2011. A fundamental procedure and calculation formula for evaluating gravel liquefaction [J].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10(3): 339—347.

Yuan X M,Sun R,Chen L W,et al. 2010. A method for detecting site liquefaction by seismic records [J].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30(4): 270—279.

姚远,陈杰,李涛,付博,王浩然,李跃华,陈建波
《地震地质》 2018年第02期
《地震地质》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