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关于文化自信的三个重要理论问题*

更新时间:2016-07-05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观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以及对其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问题是近年来国内讨论十分热烈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阐述文化自信问题,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0-41页。文化自信较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厚、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出,进一步增强了国人对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自信心。

一、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哪里?

在现时代,谈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我们有深厚根基,有强大底气,其基本依据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Study on the performance of sulfate extended surfactants 10 42

《二手时间》以口述实录的形式,记录了苏联解体后二十年间“苏联人”经历的多重困境。“苏联人”不仅在客观上带有鲜明的时代、社会制度烙印,而且自觉地将自己与新一代人划出界限。在那些痛苦的絮叨中不难发现,对于“苏联人”而言,苏联解体与其说是改变政治道路,毋宁说是亡国。没能跟着红色帝国共存亡的“苏联人”在新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次他们的对手是消费主义价值观。“上帝的选民”积极地当起了贩卖牛仔裤的倒爷,原有的价值观全面崩塌了。“苏联人”在一个“正常的国家”中追忆那个伟大的国家,不可自拔地沉浸于对理想主义的苦恋。

1.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得天独厚的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民族品格,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母体,也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邃思想观念、奋发向上精神和中正道德规范,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价值,譬如“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自强精神和德性观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又日新”的自强精神和创新意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扶危济困、舍生取义”的价值趋向和人生追求等,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思想指引和深厚精神动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的处世之道和东方智慧,“民惟邦本”的先进理念,“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核心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基本的文化基因,渗透于国人思想心灵深处,成为日用不觉的思维方式,构成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这对于增强国人骨气和底气至关重要。

5.政党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关键。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历史性成就,政党治理呈现出新特点新趋势:一是政党治理的系统化,二是政党治理的法治化,三是政党治理的制度化,四是政党治理的常态化,五是政党治理的科学化。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治理日益现代化和日臻成熟,领导和决策越来越科学,使政党自信建立在可靠基础上,这是中国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

5.对现实中的文化道德消极现象过分解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价值观领域出现了一些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有的人理想信念淡薄、诚信意识缺失,有的人信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陷入极端个人主义泥潭,人情淡薄、见利忘义、见死不救。这些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必须高度重视并努力加以改变。但是有的人对于我国现实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过分夸大,甚至以偏概全,把它说成是我国道德现状的主流,这是十分错误的。事实上,今天的中国,虽然一些人的思想道德出现了问题,但是主流还是好的。而且,情况还在继续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对此,我们必须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不能因此就对我国的价值观现状信心不足甚至失去信心。

1.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自信。个别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上是落后、愚昧的,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由此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自信甚至全面排斥。20世纪80年代,电视纪录片《河殇》认为,中华文明是代表陆地文明的愚昧落后的“黄色文明”,应当走向代表先进海洋文明的“蓝色文明”,这是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典型表现,其理论依据是典型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是十分错误的。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确有缺陷和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但是,不能以偏概全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既要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也要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这方面,毛泽东主张辩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很正确的,鲁迅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也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鲁迅曾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给予深刻剖析和批判,甚至大声呼吁青年们“少读甚至不读中国书”,但这只是他在中国面临兴衰存亡关键时期的愤激之言。在他思想深处和真实态度上,他对于中国文化和民族品格整体上是肯定的。从他的小说《一件小事》和其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可以得到有力印证。《一件小事》描述了车夫的友善、质朴、富有爱心、勇于承担责任的良好形象,描写了车夫高尚的人格力量:“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车夫是普通劳动人民的代表,他对普通中国人的国民性是充满希望和高度赞赏的。又如,他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所写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明确指出,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中国人具有自信力:“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注]《鲁迅全集》,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6年,第899页。鲁迅对中国文化有深厚造诣,在他看来,只有激烈地骂醒国人,才有可能打破国人中长期存在的“中华文化中心论”的迷梦,才有可能促使国民猛醒而发奋图强,因而鲁迅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较之那些一味颂扬传统文化的人更可取。毛泽东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中国无疑有强大文化根基和良好文化发展势头,但毋庸讳言,目前中国文化软实力与物质硬实力的日益壮大还不相称,一些人据此就质疑文化自信,这是完全错误的。文化不自信的主要表现及其错误有五个方面。

2.作为总体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信的灵魂和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集大成者,其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普遍规律作了科学揭示和系统阐述,为人们正确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指出,有三个时代可以称为著名的时代:笛卡尔和洛克的时代、康德和黑格尔的时代以及马克思的时代。这三种哲学依次成为任何特定思想的土壤和任何文化的前景,只要它们表达的历史时代未被超越,它们就不会被超越。他的结论是:“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还十分年轻,几乎是处于童年时代:它才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我们的思想不管怎样,都只能在这种土壤上形成;它们必然处于这种土壤为它们提供的范围之内。”[注][法]萨特:《辩证理性批判》,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8页。萨特的分析很有道理,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历史、人生、精神的分析依然最有解释力和说服力。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要科学分析、解答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的社会事件和矛盾问题,只有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才可能得出满意的结论。

二、文化不自信的主要表现及其错误

《太原县志》中记载,明清时期风峪沟内水患严重,明洪武、嘉靖年间、清乾隆元年、十七年、三十三年、四十年均爆发过大规模的洪灾,对人畜、建筑、交通要道有较大的损害。在清乾隆四十一年完成对沙堰的修建之后,“工竣,而城北等村可永免山水冲突之患矣”[11]。从现存周家庄古村建筑建造手法及建筑材料可以看出,村中建筑呈现由高向低,由东向西发展的趋势,就是村民为防止水患危害,而采用的布局形式(图2)。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及其巨大成就,是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和事实确证。中国实行改革开放40年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提高,文化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创造了中国奇迹,也创造了世界史上经济发展的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成功,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展示了一个古老文明大国成功走向现代化的征程,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富有生命力的、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体现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先进文化。

2.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可度不高。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来源于西方的理论,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这是完全错误的。正如前面所分析,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其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是在与各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就其在中国的发展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随着中国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创新形态,指导着我国实践不断取得新成就。不仅在我国,就世界范围讲,马克思主义迄今依然是最具有解释力、说服力的科学理论体系。

我国文化现状值得人们自信,文化自卑是完全错误的。同时,现实文化中存在的问题也警醒人们不能自骄,更不能自大。我们强调文化自信,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内容,既具有历史继承性,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它随着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们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提高而不断提高。文化自信不是一个静态过程,而是一个能动建构的过程,完全可以通过正确的思路和措施,不断取得先进文化建设的新成果,从而使不自信的人逐渐变得自信,自信的人更自信。在当今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构建代表人类文明的新样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毛泽东深刻指出了对待古今中外文化的正确态度,“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1页。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1页。这些论述为我们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提供了基本遵循。笔者认为,构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必须立足于中国和现代,面向世界和未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取世界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在综合创新中不断推进文化发展和文化自信。

4.对西方文化价值观盲目崇拜。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代替封建专制文化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有其历史合理性。在今天看来,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依然在全球发挥着重大影响。但是,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过渡阶段,具有内在矛盾性和局限性,必将被更高形态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所代替。事实上,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自产生之日起,就具有内在矛盾性,一方面符合人们追求自由、平等、人权的要求;另一方面,具有贪婪、自私和享乐主义等特点,随着资本主义自身的变化,其文化的内在矛盾日益突出。[注]参见侯衍社:《唯物史观视野中的资本主义价值观》,《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年第4期。因此,就连布热津斯基这样忠实维护美国利益的著名人物都忍不住站出来批判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弊端,他尖锐指出:以相对主义的享乐至上作为生活的指南,是不能构成任何坚实的社会支柱的,一个社会没有人们共同遵守的绝对确定的原则,相反却助长个人的自我满足,那么,“这个社会就有解体的危险”。[注][美]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25页。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认为:资本主义文化具有双重根源,一个源头叫做清教与辉格党资本主义,它不仅强调经济活动,而且十分强调节制、诚实和以工作为天职的品格塑造;另一个源头是世俗的霍布斯学说,它实质是一种激进的个人主义,认为人的本性贪得无厌。自从资本主义开张伊始,“禁欲苦行”和“贪婪攫取”这一对矛盾冲动力就被纠合在一起。当资本主义发展到晚期之后,以“新教伦理”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文化精神越来越让位于以“享乐主义”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文化精神,资本主义制度也因此失去了它的超验道德观。造成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内在矛盾性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注][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67-68页。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内在矛盾性使得它已经不适合引领世界文化价值观发展的潮流。

当代社会生活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眼前的生活,应该包含社会生活的变化趋势与对未来的需求。文学作品不只具备审美价值,同样承载着深厚的社会历史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文化心态都在发生变化,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欣赏不同时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与哲理思考,体会社会变迁。另外,作为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名作为研究对象的课程,知识的传达并不是课程的重点,重点在于通过作品鉴赏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能力,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提高鉴赏与研究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水平与能力。

3.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所形成的革命文化、建设文化和改革开放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的。毛泽东作为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充分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积极吸取外国文化中的有益成果,从而创造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人是数千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页。毛泽东还指出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8页。他指出,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同时,他强调要科学对待外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上对外国的东西一概排斥,或者全盘吸收,都是错误的”,“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2-83页。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努力下,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努力下,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革命文化、建设文化和改革开放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都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创立的先进精神,具有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特点。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的建设文化和改革开放文化,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其主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先进文化,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了人类道德和价值的制高点,为新时代进一步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坚定文化自信正确方向,积极推进中国文化综合创新

3.对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建设文化和改革开放文化的认同度不高。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完全排斥的态度,甚至认为中国共产党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承担责任,这是完全错误的。如前所述,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都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辩证分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只是由于各种复杂历史环境和主客观因素影响,有的时候,党内也确实有人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简单批判的态度。但总体来说,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辩证的科学态度是主流。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新时代文化创新的根基和沃土,也是我们推进和建构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无批判地全盘照搬,必须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辩证分析、区别对待,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8页。毛泽东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法论原则,为我们科学对待传统文化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以中国优秀文化为基础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其时代局限性,有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具体形式,因而在今天必须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要求进行综合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时代风采和持久魅力。

2.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集大成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在今天,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外交等方面都体现出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独特性和先进性。经济价值取向表现为兼顾公平和效率;政治价值取向表现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文化价值取向表现为一元引领多流、一元引导多样;社会价值取向表现为惠及民生、共享发展;生态价值取向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色发展;国际价值取向表现为和平、合作、互利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古今中西文化价值观综合创新的结果,昭示与体现了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塑造了当代中国的道德规范和道义高点,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生动表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2页。核心价值观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生产传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

LAS方法以当前设计点附近区域的样本为序列样本对Kriging近似进行更新,因此随着优化迭代的进行,Kriging近似的精度不断提高。由图6c可以看出,局部自适应采样窗口逐步逼近可靠性设计优化最优解,且最优解附近的极限状态约束边界能够被Kriging近似准确拟合。

3.积极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在人类文明长河中,世界各国人民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吸收,绝不能搞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列宁深刻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如果硬说是这样,那完全是一派胡言。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地发展。”他强调:“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注]《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5页。 毛泽东以文学艺术为例,强调要自觉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成果:“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0页。“古为今用”,不是“颂古非今”,而是要引导人们向前看;“洋为中用”不是以洋教条为旨归,而是为我所用,以便发展壮大我们的民族文化。

新时代将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时代。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发展和历史进步中通过综合创新不断实现文化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雄厚的智力支持和强大的文化支撑。

侯衍社,刘培胜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8年第06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