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更新时间:2016-07-05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工艺装备,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范围极其广泛,涉及机械、汽车、电子、航空、军工、化工、冶金、塑料、建材等多个领域,堪称“工业之母”。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世界制造中心向我国转移,我国模具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高素质高技能的模具技术人才的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模具人才需求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应与市场发展同步,承担着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纲要明确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性与人才层次的高级性要求。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和模具岗位技能人才需求,如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模具高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模具专业不可回避的问题[1]

一、当前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导向不清晰,课程设置脱离企业实际

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而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文件,它明确了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因此在制定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前,应深入模具企业进行广泛的市场需求调研,了解模具技术发展状况,分析模具行业岗位人才需求导向,熟悉岗位技能的变化,从而正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然后与企业专家一起针对岗位人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专业课程等。然而当前很多高职模具专业办学对这一环节并不重视,或者根本不考虑市场情况,这种连需求导向都不清晰的人才培养没有针对性,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偏重于专业理论,而且课程内容也未结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而及时更新,存在一定的滞后。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与岗位需求严重脱节,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校企融合深度不够

现在模具技能人才培养已不再是高职院校的独脚戏,必须联合企业,合理利用企业资源,而从当前的校企合作关系来看,双方合作处在较浅层面。学校希望企业为学生提供岗位技能实践和实习就业机会,而模具企业作为盈利组织,则希望借助学校资源寻求技术支持、员工培训和人才储备,追求利润、降低成本是其主要考虑的因素。当企业生产订单较多而缺乏人手时,就会向学校伸出橄榄枝,希望学校能够给他们及时输送优秀的学生,以满足企业生产任务需要;而在平时的校企交流过程中,当双方谈及到深层次合作,如在企业建立长期的校外实训基地、共同构建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共同开发岗位技能课程、企业需要校方技术服务等方面时,校企双方则尽量推诿搪塞,这样一来,在校企合作关系上,双方没有得到各自的利益诉求,缺乏有机互动,合作也就是表面形式,企业不会主动地参与人才培养,学生的培养质量难以达到岗位需求。因此,在当前高职模具人才培养问题上,合理利用企业资源,积极推进真正的校企融合势在必行。

(三)人才培养质量制约因素较多

在现行的模具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师资队伍、实训条件、专业教学理念等方面的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模具人才培养向高层次发展[2]。比如在模具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因缺乏持续的政策支持,再加上配套制度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教师队伍综合能力的提升,如教师的执教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动手能力,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越来越不适应学生岗位技能培养的教学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现代学徒制”在模具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

在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现代学徒制”,实际上是基于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关系,将专业理论学习与岗位技能培养相结合的一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3]。与传统的校内专业教学模式相比,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场所与时间、教学管理与评价均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这种模式能让学生尽早接触企业文化、生产工艺和专业岗位技能,对接了模具岗位人才的需求,学生毕业后可实现“零距离”上岗,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降低了企业人才培养成本,是企业技术人才储备的最佳途径。

(一)校企合作更加紧密,实现互利双赢

模具“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企业岗位人才需求为目标,校企双方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共同参与完成对学生的教学与管理,实现了岗位技能与专业教学紧密对接,降低了企业人才运作成本,为校企关系找到了利益的结合点,使得校企关系更加融合,实现互利双赢。

(二)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紧贴企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

企业作为模具“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之一,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额外增加生产管理费用,对于企业而言,这不是他们的义务,这也是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一个原因。这时实施模具“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可通过自筹、社会赞助、向地方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申请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建立模具“现代学徒制”的教育专项基金,一方面弥补模具“现代学徒制”参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费用,另一方面给予企业一定资金奖励,激发企业广泛参与模具“现代学徒制”的热情。

(三)更有利于学生技能提升

1.4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新生儿结局及产妇结局;对比观察组中28~33周者与24~37周者母婴结局;对比A组和B组母婴结局。

高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关系是模具“现代学徒制”实施基础,双方在合作框架上应有明确的责权利划分。学校可以利用自身资源,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员工培训和推荐优秀模具毕业生,降低企业运作成本;企业则根据岗位需求,明确岗位对专业的培养定位,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实训基地建设、学生技能培养等方面与学校进行深层次合作。如结合企业用人要求,校企双方联合开发课程,同时满足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和企业内部员工培训的需要。这样寻求企业与学校的双赢切入点,兼顾双方利益诉求。

“智慧珠”实验可简可难,千变万化,让学生乐在其中,多种的平面及立体的变化,可以持续不断地迎接挑战,带给学生持续的快乐和成就感。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判断事物的速度与能力提升了,其敏捷思维的能力加强了,高阶思维的火花在不断地碰撞、激发。当然,在结伴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的意识、组织协调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评价思维也有了历练。可以说,通过实验,学生的各项隐性认知都得到了发展。

(四)缓解学生就业压力

当前国内的“现代学徒制”仍处于一种积极探索和尝试的阶段,有些学校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还需要政、校、行、企四方的通力协作。

(五)学生可以获取一定的生活补贴

因企业部分生产任务已经融入到学生岗位技能培养环节中,学生在锻炼技能的同时,也完成了相应的生产任务,为企业节约了生产成本。这时企业可根据任务情况给予学生一定的生活补贴,虽然钱不多,但对学生而言,在学习岗位技能的同时,还可以减轻家庭负担,这也是“现代学徒制”的独特之处。

在模具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应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的大力支持,制定相关方面的法律制度,对实施的学校和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并且保障优惠政策一定要落到实处。如减免参与企业部分税收等,让他们得到实惠,从而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其中。

三、实施模具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模具“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岗位技能培养与专业教学相结合,能让学生在上岗前得到锻炼,校企双方按照学生(徒)→准员工→员工的路径培养学生,对企业而言实现了人才储备,对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能被原企业录用,无就业后顾之忧。

由于岗位技能已融入到相应的学习任务里,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师傅)和学生都处在一种近似真实生产情境中,学生根据生产型学习任务,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学习任务或生产项目的执行者,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达到最强和最优;当遇到问题时,能够与同学或师傅探讨交流,现场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岗位技能点的掌握,这种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比拟[4]

(一)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出台相应法规制度

在贫困心理学中,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导致短视行为的原因是物质资源缺乏对个体的认知和情感层面产生的消极影响。在认知层面,个体会因为经济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压力感和不安全感,产生无法从身边的重要他人获得支持的信念。在情感层面,个体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情感,包括焦虑、恐慌、抑郁、自我贬损以及自主性丧失感等等(Fabio & Maree, 2016)。这些因素也会消耗人们大量的心理资源,使个体没有足够的心理资源去处理其他任务,因而失去了为长远打算的能力,表现为短视(Haushofer & Fehr, 2014)。

(二)明确校企双方责权利划分,融合校企关系

陈 雷:刘振伟委员提的问题非常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量大、面广、点多,全国的小型水利工程大概有2 000万处,目前我们已经实行小型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的工程有700多万处,接近1/3。但是因为小型水利工程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投入、集体投入和农民个人投入,产权性质也不同,特别是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发生变化以后,产权制度改革一度出现了滞后的情况,产权不清晰、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也非常突出。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水利部专门制定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总的采取措施如下:

(三)建立模具“现代学徒制”教育项目基金

在模具“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参与企业成为人才培养多元化主体之一,通过合理利用企业资源,紧密结合岗位技能要求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一定层度上弥补了学校实训教学资源短板,实现优势互补,更能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式中,医疗卫生资源主要指注册医生数与医疗床位数,l=1表示医生,l=2表示医疗床位;Glj为两种医疗卫生资源l基于指标j的基尼系数;Xij表示第个地区第j个指标累计百分比;Ylt表示第i个地区第种资源占有量的累计百分比;当i=1时,Xi-1j,Yl(i-1)视为(0,0)。

(四)对教学组织实施柔性化管理

由于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空间由校内延伸到校外,人才培养的主体由学校变为学校、行业和企业多个主体,因此必须创新教学组织与管理,要依据岗位能力培养要求,实行校企共同参与的柔性化的教学组织管理机制。如制定“双人才培养方案”,校内以理论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为主,校外则充分发挥企业主导作用,以企业生产实践来培养学生岗位技能教学为主,实行开放式培养模式;实施“双教学培养标准”,校内给学生提供专业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校外则由企业给学生提供职业标准、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和技能考核标准。灵活组织,采取“多学期分段式”教学,通过工学交替,让学生有一半左右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岗位技能培养,其它时间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通过3年培养,学生满足企业岗位技能要求成为现实。

(五)重构课程体系和开发岗位技能项目课程

“现代学徒制”下模具专业教学模式,其课程教学内容是围绕岗位技能培养进行组织,企业一线师傅承担岗位项目课程教学已成为一种常态,教学过程以岗位技能训练来展开,解决了原先高职教育和岗位技能要求相脱节的问题。为保证该模式的顺利实施,应以充分的行业调研来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开发出适合岗位能力培养的项目课程。如我校模具专业与湖北鄂丰模具一起开发的《注塑工艺与模具设计》、与武汉东风模具一起开发的《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岗位项目课程,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5]

(六)构建考核评价体系

校企双方要根据模具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和特殊性,成立专门的“现代学徒制”考核评价管理机构,机构成员由学校、行业、企业三方人员组成,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管理制度,适时监控教学过程,总结归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其实施过程进行适时客观评价和考核。

5结语

模具“现代学徒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明确校企双方责权划分,实现合作多方互利共赢,是其能否长足发展的关键。目前,在模具“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但是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和发展,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将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它能为模具行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倪红海,吴川山.校企深度融合下高职院校模具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模具制造,2016(9):89-90.

[2]路宝利,盛子强,赵娟,等.中国传统学徒制度评析[J].职教通讯,2015(25):50-54.

[3]曹会元.现代学徒制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实践与探索[J.模具制造技术,2014(11):11-12.

[4]赵鹏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20-21.

[5]陆锦明,李昌雪.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J].模具工业,2014(11):67-70.

柳松柱
《鄂州大学学报》 2018年第02期
《鄂州大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