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特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以湖北鄂州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引言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思想,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又对推进城乡统筹进行了强调和部署,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持续深化和升华。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关系在经济领域的延伸,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要求。

目前,研究城乡经济一体化一般都是将某一行政区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跨行政区的还很少。特大城市毗邻区是指与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邻近而又不归其管辖的地区,对这种区域的城乡经济一体化研究文献尚未搜索到。本文以湖北鄂州市为例,研究特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发展,契合了当前特大城市从“极化效应”转化为“外溢—扩散效应”、中小城市承接产业转移而逐步壮大的发展态势;以城乡经济发展理论为指导,构建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探究特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指导类似地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虽然尚未发现特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文献,但国内外仍有一些与城乡一体化与城乡经济一体化相关文献可供借鉴和参考。

1.城乡一体化与城乡经济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中国提出的概念。国外与之相近的有赖特提出了“区域统一体”、麦吉提出的“城乡融合区”等。

学者们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城乡一体化”的内涵进行界定。狭义的“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是一个整体,其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由合理地流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高度依赖,城乡差别很小,各种时空资源得到高效利用”。[1](p28-31)李同升从区域角度,指出城乡一体化不是简单层面上追求空间均衡,而是建立在明确城乡分工、城乡工农互相促进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协作、高效、最优的空间网络系统。[2](p256-260)陈雯从社会融合的角度,城乡一体化则是指城市与乡村两个特质不同的人口和经济集聚区域,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区域范围内谋求融合发展、协调共生的过程。[3](p16-18)宫丽根据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以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实现城乡资源要素互通共享、人力资源自由流动、区域产业协同互补,从而逐步实现城乡的市场一体化、人口一体化、工业一体化,以此带动城乡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4](p6282-6283)由此可见,城乡一体化概念及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与完善的,但城乡一体化内涵始终是指社会、文化、经济、自然等方面组织最优的一种状态,强调城市与乡村在时空上的联系与融合,城乡一体化主要包括城乡建设一体化、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城乡人民生活方式一体化以及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六个方面,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物质基础,承载了城乡一体化的产业基本要素的总量大小和质量高低,也决定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空间,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时,就要打好城乡经济一体化这一重要基础。[5](p48-53)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城乡经济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

2.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衡量。

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衡量,分为指标体系构建和测度方法选择两个部分。在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学者们从不同维度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对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进行衡量。曾磊等将我国城乡关系概括为空间联系、经济联系、社会联系三个维度,并使用层次分析法测度了我国2000年的城乡关系发展水平。[6](p763-771)顾益康和许勇军在借鉴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特亚·森关于社会福利指数测算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城乡一体化发展度、差异度和协调度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7](p95-99)漆莉莉以我国中部六省份作为研究对象,选择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三个子系统对城乡一体化进行了测量。[8](p10-13)张忠杰从城乡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发展、空间发展、阶层流动等五个方面出发,构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评价体系,并认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加快农村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发展,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9](p34-38)郭俊华和刘奕玮以西北地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反映城乡收支、投资储蓄、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四个领域差距的一体化指标体系,相应的领域层又选取对应的指标层予以表征。[10](p67-72)欧阳志刚在研究城乡经济一体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时,认为我国的城乡经济一体化包含商品市场一体化和要素一体化,但由于要素市场一体化的进程难以直接度量,所以基于一价定律测度了城乡商品市场一体化,来近似替代城乡经济一体化。[11](p1-10)此外,也有学者结合省域经济发展特点对城乡经济一体化进行测量。

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很高,学习效果很好。课程教学充分合理运用多种信息化技术,转变了单一教材文字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训练,使学生学习更有趣。课前课中课后系统设计,重视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并兼顾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要求,使学生的导游职业能力切实得到提高,使教学活动具有高效性。教学全程过程化考核,及时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融知识、理论、实践为一体,使学生学习更主动。

通过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国外对于“城乡一体化”“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不多,主要原因是这些提法的“中国特色”很浓,即使研究也是多集中于中国的城乡一体化。而国内对于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比较丰富,对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及其总体发展以及对经济、社会、人口流动、交通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还缺少专门针对城乡经济一体化测度指标体系的研究,基本都是作为城乡一体化的一个内容,从城乡一体化整体把握其内涵与测度方法。而城乡经济一体化作为城乡一体化的物质基础,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三、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四个维度及其测度

1.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四个维度。

城乡经济一体化是以尊重生产和生活功能的差异,实现两者共生为基础。它要求城乡之间合理分工,强调城乡经济部门的协同性、完整性和互补性。通过对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及其外延的文献归纳总结,同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我们提出研究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四个维度:城乡生产要素配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缩小、城乡经济结构协调发展以及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

(1)城乡生产要素配置合理。

突破并转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根本途径就是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在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必然在城乡之间加速流动,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Fan等指出劳动力是城乡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中有主观能动性的要素,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主要表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及农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12](p205-243)谢冬水认为不完全的农地转让权抑制了土地的资产属性与流动性导致迁移劳动力无法将其在农村的土地财产转移到城市以用于承担城市的生活成本,他认为在城乡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资本要素,其流动与配置状况对中国经济增长、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等起着十分深刻的影响。[13](p49-59)

综上可知,闭路电视系统检测技术是城市排水工程管道检测中的重要手段,能够为排水管道修复、改造等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城市居民用水安全性。在排水工程质量管理控制方面,施工企业必须重视闭路电视系统检测技术开发应用。在闭路电视系统检测技术应用方面,首先需要对这种技术应用优势与适用范围等进行分析,结合城市排水工程项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检测方案。

(2)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缩小。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黄河流经此处,容易造成泥沙堆积,河口决堤现象,所以历任河南督抚都十分重视黄河的治理,田文镜担任河南巡抚之后也不例外。而加固河堤则需要高质量的河兵,因此河兵的管治也就受到了重视。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考察城乡经济一体化最为直接的视角。很多学者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研究城乡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亚当·斯密(1776)指出工业和农业这两个部门的生产率存在差异,城市工业的收入一定比农村产业的收入要好,城市的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也显著大于农村。李斯特(1841)指出,产业变动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工业和商业生产率高于农业,因此产业往往具有从农业转向工业和商业变动的趋势。此外,很多学者将人力资本投资作为影响收入的主要原因,郭建雄将生育率、人力资本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分析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基本变量,发现农民增收难的根本原因是农村高生育率和低人力资本积累导致的马尔萨斯稳态。[14](p66-67)姚耀军发现财政规模与城乡差距有正向关系,而财政效率与城乡收入差距负相关。[15](p49-59)就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而言,中国金融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反而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3)城乡经济结构协调发展。

新古典经济学假设市场因素流动没有障碍,并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实现农业和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收敛。新二元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由于政府政策、市场垄断和制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和非农业部门之间的生产要素难以完全自由化流动,且发展中国家的要素市场体系不尽完善,这就不利于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变才是经济总量缩小的先导。Baner⁃jee认为,在市场体系不完善的国家广泛存在着的要素错配的现象,从对中国问题的实证研究看,中国农业和非农产业生产要素存在着错配,即在城乡劳动力要素配置和资本要素配置等方面都有直接表现出城乡要素配置的不均衡,这也是城乡经济差异逐渐扩大的原因之一。

第二,中层干部与下级的沟通是稳步开展本部门管理工作的基础。一个部门的各项工作,光靠中层干部孤掌难鸣,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完成。这就要求,中层干部踏踏实实深入基层,用心与员工去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了解他们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尽全力帮助解决,解决不了也要积极反应给上级组织,争取最大支持。中层干部与员工建立良好的沟通可以为稳定职工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激起员工自觉努力工作的热情,从而创新出更好的工作团队。

正向指标的标准化可以采取如下处理方法:

历年来各级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业和农村地区得到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和实施,农村经济增长的韧性和可持续性能够有机会充分体现,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将逐步缩小。农村地区的发展势头更多地建立在资源的有效利用的基础之上,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不仅仅要考虑到当前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更要考虑到未来一段时间城乡经济发展的趋势,要保证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在未来是趋同的,而不是仅看到当前的差异缩小。本文在衡量城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时,更倾向于衡量农村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比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并注意及时鼓励与提示,以给学生创造友好和睦的思维环境;同时,对学生的回答,不管学生回答的质量如何,教师都应该追问:“你这样回答的理由是什么?你用什么来支持你的答案?”如发现不足,就可问如何修正,通过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关注以及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修正、归纳、总结,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注意逻辑是否清楚、依据是否充分、推理是否正确。只要能长期坚持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就一定会对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优良思维品质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此时,相关系数矩阵可以表示为:

3.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定量测算方法。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数据传输层通过与采集层和数据处理层的上下连接,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信息传输,为系统提供基础设施服务。传输层由无线传感网、有线网、互联网及各种私有网络组成,在数据采集层各传感器和数据处理层之间起到纽带和桥梁作用,负责将获取的传感器感知信息,经过互联网或私有网络,安全可靠地传输到上层进行数据分析,然后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进行数据的交互与处理。该系统中主要采用蓝牙、3G/4G 移动网络和局域网络等进行数据的传输与通信。

设相关系数矩阵的p个特征值分别为λ1,λ2…λp则第i主成分贡献率为,前k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一般认为,前k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则认为前k个主成分包含了原有数据的大部分信息,可以使用k个主成分代替原有数据,这样一方面能够大大减少变量的个数,同时也能够更加方便地分析处理实际问题。

(1)数据的标准化。

一般来说,度量某一事物的指标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正向指标,这一类指标的值越大越好;第二种逆向指标,这一类指标的值越小越好。在进行综合指标评价的实际计算时需要对这两类不同的指标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逆向指标的标准化可以采取如下处理方法:

试验的玉米品种统一为五谷568,由甘肃五谷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玉米配方肥均由甘肃省云蓝磷复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氮+磷+钾≥35%,15-16-4)。普通地膜由甘肃振海塑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宽1.2 m、厚0.01 mm。可降解地膜由兰州鑫银环橡塑制品有限公司生产,宽1.2 m、厚0.01 mm。

 

(4)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

 

其中xj是第j个指标的实际观测值,是第j个指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rj是xj标准化之后的值。

其中Fi(i=1,2,…k)为第i主成分,αi为第i主成分的方差贡献度,则τ可以表示整个指标体系的综合得分。

主成分分析法是将具有相关性的变量,通过重新线性组合,形成一组新的没有相关性的变量,使用新的无相关性的变量代替原始变量,可以对于原始变量进行重新简化,删除重复信息,使用尽可能少的不相关新变量,而且这些重新构建的新变量不仅能够保持互补相关,并且保留了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下面将标准化以后的p个向量从新组合。

 

式中

那么F1,F2…Fp为p个主成分,如果使用方差大小来解释包含信息的多少,那么第一主成分的解释能力最大,第二主成分次之,以此类推,且主成分之间满足以下条件:

完成第三稿之前教师的反馈应更具条理性,从词汇和句式的准确性、内容的逻辑性和语篇的连贯性等方面逐一列出学生的共性问题,结合学生作文中的实例给出修改建议并共享给学生,供学生逐条核对修正自己第二稿中的问题。

Fi与 Fj(i≠j,i,j=1,2,…p);

50例地中海贫血组:男女之比为29:21,年龄平均(5.89±0.71)岁,最大11岁,最小6个月。针对各项资料对比而言,两组差别较小,P>0.05。

F1为方差最大变量,F2为方差次之,p方差最小。

数学上可以证明,主成分F1,F2…Fp线性组合中的系数向量(a1i,a2i…api),i=1,2,…p是Y的协方差矩阵Σ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统计学中经常在满足样本数据能够反映整体分布时,使用样本的协方差矩阵S来代替整体的协方差矩阵Σ,即:

 

式中

在三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开展的初中语文“一课双师”模式主要以语文教师配合为主,也有一些异科教师的配合。如与生物教师配合的《海燕》,与地理教师配合的《故宫博物院》《大自然的语言》《看云识天气》,与化学教师配合的《化石吟》,与物理教师配合的《邓稼先》等。

辅助系统是船舶轮机内部重要构成部分,在进行船舶轮机检查时,要将该系统作为重点检查对象,以便在辅助系统正常工作下,为轮机功能发挥提供保障。辅助系统以供给系统为主,能起到储存和供应油料的作用。待使用的船舶油料可储存在系统内。在船舶航行过程中,油料经过燃油管道传输到船舶,是保证船舶航行任务有效完成的关键。这一系统的缺陷,体现在滑油舱缺陷、燃油舱缺陷以及运输管道缺陷等方面,在检验时应加大这方面的检查,确定缺陷产生原因并提出具体应对措施。例如,当燃油舱和滑油舱之间缺少有效的隔离措施时,这两种油会混合在一起,从而出现船舶轮机运行故障,不能支持船舶良好航行。

根据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可以把综合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指标层,目标层即为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准则层为生产要素、经济总量、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四个维度,指标层为各维度下有代表性的具体指标。最终选择了24个指标构成了衡量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具体见表1,其中指标解释是指选取指标的具体计算方法,指标类型是指指标对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方向,正向指标表明该指标与城乡经济一体化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当正向指标值增大时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提高,当逆向指标值增大时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下降。

 
 

表1 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准则层目标层单位指标类型生产要素(B1)千瓦/亩经济总量(B2)城乡经济一体化(A)经济结构(B3)经济可持续发展(B4)指标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C1)文盲率(C2)土地城镇化率(C3)农业和非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比(C4)农业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C5)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动力(C6)城乡生产总值比(C7)城乡人均生产总值比(C8)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比(C9)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C10)城乡居民人均储蓄比(C11)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C12)二元对比系数(C13)二元反差系数(C14)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C15)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比(C16)非农就业人口比重(C17)轻重工业生产总值比(C18)农村居民贫困发生率(C19)城乡人均教育经费比(C20)城乡家用电脑普及率比(C21)城乡人均居住面积比(C22)城乡自来水普及率比(C23)城乡卫生厕所普及率比(C24)%%%%%——%—%—%%正逆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逆正逆正正正正正正正逆正正

精细化管理,是不断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企业存在问题的重要方法。精细化管理是指三个层次化的管理:规范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创新化管理。

(3)综合测算。

上述进行的主成分分析主要一方面是将原有复杂的主成分进行降维,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主成分的方差贡献度对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具体来说,将累积方差贡献度超过85%的主成分结合其方差贡献度进行线性组合,构建一个综合指标体系的评价指数:

τ=α1F1+ α2F2+…+αkFk

(2)主成分提取。

四、鄂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实证研究

鄂州西邻武汉,东接黄石,其中,鄂州葛店开发区与武汉东湖高新区毗邻,鄂州花湖开发区与黄石主城区毗邻,武汉和黄石的经济实力在湖北省位居前列,这两个城市辐射带动了毗邻区鄂州城乡快速发展,尤其是武汉市对鄂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下面对湖北省鄂州市1983年以来的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进行了验证分析,既是对指标体系和模型的一种检验,也是对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实证分析的一项尝试。

1.3 检测方法[6] 所有受试者采集静脉血离心后,保留上层血清保存在-20℃冰箱中,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中AFP、CA125、TK1水平。

1.数据来源及标准化。

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1983-2015年的《鄂州统计年鉴》《湖北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部分数据由国家统计局鄂州调查队、鄂州市统计局、鄂州市财政局提供。经上述步骤计算出历年各指标的标准化值(限于篇幅原因只列出部分年份的标准化值),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部分年份数据标准化结果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文盲率土地城镇化率农业非农固定资产投资比农业财政支出比重单位耕地面积机械动力城乡生产总值比城乡人均生产总值比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比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城乡居民人均储蓄比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系数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比非农就业人口比重轻重工业生产总值比农村居民贫困发生率城乡人均教育经费比城乡家用电脑普及率比城乡人均居住面积比城乡自来水普及率比城乡卫生厕所普及率比1983 0.00 1.00 0.00 1.00 0.46 0.00 0.96 0.02 0.64 0.87 0.01 0.39 0.61 0.55 0.39 0.07 0.06 0.18 1.00 0.00 0.00 0.43 0.00 0.00 1985 0.08 0.81 0.04 0.85 0.36 0.05 0.70 0.22 0.96 0.70 0.26 0.33 0.27 0.91 0.72 0.15 0.03 0.15 0.90 0.05 0.01 0.4 0.04 0.04 1990 0.30 0.46 0.13 0.56 0.13 0.16 0.54 0.16 0.69 0.45 0.24 0.23 0.23 0.93 0.67 0.54 0.15 0.23 0.53 0.19 0.06 0.77 0.15 0.13 1995 0.42 0.26 0.56 0.37 0.48 0.22 0.41 0.33 0.22 0.75 0.12 0.20 0.53 0.46 0.27 0.68 0.58 0.18 0.26 0.34 0.14 0.89 0.35 0.27 2000 0.51 0.08 0.58 0.23 0.24 0.30 0.19 0.13 0.17 0.06 1.00 0.37 0.17 0.74 0.93 0.44 0.63 0.25 0.10 0.49 0.27 0.25 0.63 0.51 2005 0.66 0.04 0.67 0.23 0.43 0.40 0.13 0.22 0.08 0.17 0.2 0.53 0.47 0.28 0.41 0.35 1.00 0.03 0.00 0.65 0.48 0.12 0.77 0.66 2010 0.85 0.02 0.8 0.01 1.00 0.60 0.05 0.04 0.17 0.33 0.14 0.49 0.12 0.60 0.89 0.23 0.89 0.03 0.09 0.83 0.81 0.11 0.92 0.82 2015 1.00 0.00 1.00 0.03 0.00 1.00 0.00 0.40 0.59 0.77 0.00 0.30 0.00 0.69 0.94 0.31 0.89 0.15 0.09 1.00 1.00 0.09 1.00 1.00

2.数据检验。

主成分分析方法本身并不能够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主成分分析方法仅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手段,其主要目的是简化数据结构,在简化的数据结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因此,并非所有数据都适合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方法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原始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如果原始变量之间本身的线性相关程度较小或者根本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这些变量之间就不能给继续被简化,这时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处理数据来说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所以,对原始数据进行适用性检验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来说,就是先假设原始变量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线性相关,然后对其进行检验。接下来将使用SPSS22软件对数据进行巴特莱特球性检验(Bartlett test of sphercity)和KMO检验(Kaiser-Meyer-Olkin-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

 

表3 KMO检验和Bartlett球性检验

  

Kaiser-Meyer-Olkin取样适当性 0.674卡方值 1719.707 Bartlet球形检验 自由度 276显著性 0.000

 

表4 历年各主成分得分表

  

年份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F1 F2 F3 F4 F5 F-0.192-0.139-0.102-0.08-0.04 0.006 0.016 0.059 0.106 0.129 0.162 0.193 0.275 0.319 0.345 0.364 0.397 0.402 0.473 0.519 0.543 0.556 0.555 0.562 0.597 0.628 0.623 0.659 0.64 0.696 0.741 0.84 0.838 0.124 0.073-0.257-0.276-0.254-0.126-0.163-0.197-0.095-0.151-0.277 0.024 0.319 0.477 0.623 0.65 0.305-0.29-0.164 0.046 0.264 0.302 0.221 0.036-0.003-0.04-0.077-0.129-0.21-0.24-0.236-0.26-0.341 0.47 0.708 0.528 0.688 0.663 0.644 0.62 0.535 0.496 0.468 0.305 0.431 0.69 0.776 0.705 0.535 0.279 0.13 0.085 0.282 0.332 0.33 0.354 0.38 0.357 0.266 0.229 0.324 0.458 0.524 0.69 1.179 1.025 0.358 0.207 0.05-0.045-0.154-0.191-0.146-0.28-0.302-0.164 0.067 0.069-0.118-0.169-0.113-0.043-0.051-0.412-0.581-0.454-0.362-0.285 0.016 0.02-0.208 0.153 0.188 0.366 0.131 0.213 0.26-0.182-0.212-0.194-0.182-0.12-0.208-0.148-0.069 0.038-0.078-0.123-0.101-0.028-0.007-0.225-0.2 0.014 0.014 0.01 0.065-0.157-0.163-0.344-0.339-0.201-0.188-0.164 0.769-0.148-0.214-0.273-0.24-0.215-0.043-0.116-0.031 0.007-0.056-0.04-0.019 0.031 0.036 0.032 0.072 0.083 0.083 0.169 0.275 0.337 0.385 0.389 0.32 0.18 0.219 0.313 0.369 0.389 0.403 0.378 0.376 0.446 0.393 0.424 0.393 0.435 0.484 0.568 0.531

从表中可看到KMO检验的值为0.674大于0.5,表明选取的24个指标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能够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此外,Bartlett球性检验的卡方值为1719.707,在1%显著性水平下,说明各个指标之间不是独立的,这一结果也表明选取的指标体系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综合两种检验方法的结果,本文构建的总和指标体系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

3.指标权重。

由主成分分析得到的大于1的特征值为前四主成分,分别为12.933、3.815、2.175和1.447,第五个主成分的特征值为0.992,非常接近1,如果去掉第五主成分会使得主成分分析的精确度降低,因此选取5个主成分。选取的5个主成分Fi(i=1…5)可以替代Ci(i=1…24)对鄂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进行衡量,将Fi看作是Ci的线性组合,即,设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的综合得分为F,则,其中αi为Fi的方差贡献度,即计算得到鄂州市历年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得分如表4所示。

4.结果评价。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中主成分提前原则选取了前五个主成分,据主成分特征值的含义和各主成分对应指标的系数可知,五个主成分总共提取了约21个变量的信息,其中第一主成分大概提取13个变量的信息,第二、第三主成分可以提取3个变量的信息,而第四和第五主成分大约能够解释1个变量的信息。基于主成分重要程度的原因,下面将分别对鄂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整体水平以及前三个主成分进行评价。

(1)鄂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

从鄂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综合得分情况来看,1983-1993年间,鄂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得分水平较低,且增长速度较慢;从1993年之后,城乡经济一体化得分上升速度较快,1993年鄂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得分仅为0.083,五年时间上升到1998年的0.389,是鄂州市建市以来城乡经济一体化得分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1998-2000年,鄂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急剧下降,此后城乡经济一体化得分持续上升,在2014年达到历史最高0.568,2015年稍有下降。根据鄂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的变化趋势,大概可以将鄂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变化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3-1993年),鄂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较低;第二阶段(1993-2000年),鄂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先增加后下降,呈倒“U”型变化趋势;第三阶段(2000-2015年),鄂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平稳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鄂州市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历史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1年),处于改革的初始和探索阶段,根据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特点又可以详细分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阶段(1978-1984年)、“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阶段(1984-1989年)、“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阶段(1989-1991年),这三个不同时期的发展阶段呈现渐进式前行,不仅仅是鄂州市的工业改革逐步走向深入,也使得鄂州市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获得突破与完善。第二阶段(1992-2002年),鄂州市在这一阶段确立了明确的目标模式,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本框架。鄂州市紧紧围绕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目标,通过租赁重组等多种方式对国有和集体企业进行经营方式的转变,在国家政策的范围内,对非公有制经济进行积极引导和大力发展;此外,在财政、社会保证制度以及行政体制等方面也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改革;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这一阶段主要是对现有的体制机制进行完善。从党的十六大的召开以及党中央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开始,鄂州市开始加快经济社会运行机制的转轨,逐渐将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因素。鄂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这三个阶段与这三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相对应。

(2)生产要素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城乡经济一体化。

第一主成分对应的特征是为12.933,大约能够提取13个变量的有效信息,分别为C1、C2、C3、C4、C6、C7、C17、C19、C20、C21、C22、C23、C24,这些变量主要对应着生产要素配置以及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两个维度,从F1变化的趋势来看,1983-2015年F1的值稳定增加,与城乡经济一体化综合得分F的变化趋势相同,即第一主成分的变化反映出鄂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主要趋势,且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城乡生产要素的分布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两个维度决定,且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远高于其他几个主成分,因此有利于认为鄂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主要是由生产要素配置和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决定,且这两个维度随着时间推移而稳定增长。

  

图1 鄂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综合得分值

  

图2 第一主成分得分变化趋势

  

图3 第二主成分得分变化趋势

  

图4 第三主成分得分变化趋势

(3)鄂州市城乡产业结构有恶化趋势,不利于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第二主成分中较大系数的指标分别有C13、C14、C15,即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系数、产业结构合理化,这三个指标均是反映城乡经济结构的指标,故第二主成分F2主要是反映城乡经济结构的指标。经济结构主要反映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的生产效率的差异,从第二主成分的变化趋势图来看,在1993年之前,F2值小于零,表现出城乡产业结构不利于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在1993年之后,F2值出现“M”型增长,分别在1998年和2004年达到局部极大值,且在2008年之后城乡产业结构重新回到不利于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水平,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4)城乡经济总量差异波动较大,整体符合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

第三主成分中系数较大的指标分别有C8、C10、C12,即城乡人均生产总值比重、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比和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这三个指标均是反映城乡经济总量的指标,故第三主成分F3主要是反映城乡经济总量差异的指标。虽然第三主成分值波动较大,但均大于零,故鄂州市城乡经济总量的差异对鄂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始终有着正向促进作用。进一步地来看,1983-1993年间,第三主成分值较为平稳下降,这一阶段城乡经济总量差异对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的影响较为稳定,虽然第三主成分值略有下降,但对鄂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有着正向影响;在1993-2001年间,第三主成分值也出现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增长趋势,这与第二主成分值以及城乡经济一体化值的变化趋势相似;最后,在2001-2009年间第三主成分值稍有上升并趋于稳定,从2009年之后第三主成分值迅速上升。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已有相关文献与相关政策的梳理上,建立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生产要素、经济总量、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24个具体指标对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在实证研究方面,结合特大城市武汉市的毗邻地区鄂州市的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的变化趋势进行衡量发现,鄂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整体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城乡生产要素配置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影响鄂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的主要因素,且两者对鄂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有积极的影响;2008年之后鄂州市城乡产业结构对经济一体化发展有负面影响,不利于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1983年以来鄂州市城乡经济总量间差异对城乡经济一体化影响的波动较大,但整体符合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

结合特大城市毗邻区的特点,为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推进区域交通网络化建设。要统筹毗邻区城乡道路、轨道、航道、机场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系,充分利用毗邻区的地理优势,与特大城市开展交通等方面更紧密的对接,按照适度超前、合理布局、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主动地优先规划好与特大城市对接中地缘相近区域的路网建设。第二,推进区域城乡产业互补。随着特大城市的快速发展,面临新旧产业动能转换,部分产业和行业必将外溢,特大城市毗邻区将是最便利的承接者。特大城市毗邻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城”不仅仅是主城区,还包括周边城市,加速毗邻区城乡与周边城市对接,尤其是与特大城市对接,利于实现生产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三,推动区域城乡市场对接。市场是各种要素、产品流通交换的主要媒介,城乡市场一体化是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环节,是消除城乡市场割裂、促进要素资源双向流动的关键。加强城乡市场融合,实现城乡市场合理配置,关键就是摒弃传统的城乡分割的观念,实现区域城市市场与乡村市场的一体化,实现统筹协同。第四,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第五,鼓励城乡制度创新。应重点完善产权制度、土地制度,坚持市场化配置要素资源,释放更多改革红利,着力解决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制度障碍,用制度创新激发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甄峰.城乡一体化理论及其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汇刊,1998,(06).

[2]李同升,厍向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变分析——以宝鸡市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3).

[3]陈雯.“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讨论[J].现代经济探讨,2003,(05).

[4]宫丽,闫桂波.城乡一体化的含义·多面性与政策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7,(20).

[5]任杲,宋迎昌.城乡一体化研究文献综述[J].城市,2017,(11).

[6]曾磊,雷军,鲁奇.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区域比较分析[J].地理研究,2002,(06).

[7]顾益康,许勇军.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4,(6).

[8]漆莉莉.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度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4).

[9]张忠杰,刘红梅.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趋势研究[J].农村经济,2012,(12).

[10]郭俊华,刘奕玮.贫困山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凤县模式”探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11).

[11]欧阳志刚.中国城乡经济一体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非线性效应[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5,(04).

[12]Fan,C.Cindy,W.W.Wang.The household as security:strategies of rural-urban migrants in Chna[M].Migration And Social Protection In China.2008.

[13]谢冬水.农地转让权、劳动力迁移与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经济问题,2014,(1).

[14]郭建雄.实现全面小康,会宁在路上——对甘肃省会宁县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的思考[J].视点,2005,(4).

[15]姚耀军.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5,(2).

 
胡志林,秦尊文,张友业
《湖北社会科学》 2018年第04期
《湖北社会科学》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