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纪录片《记住乡愁》的人文价值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近年来,央视陆续播出了《走遍中国》《远方的家》等节目,以记录的形式关注百姓民生、展现中国壮丽的人文地理美景、聚焦中国发生的新变化,收获了大批忠实观众。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开播,以耳目一新的叙述和精美的画面获得观众极大的认可,从国内到海外好评如潮,掀起了纪录片的新高潮。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同样由中央电视台摄制,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选取我国100个以上的传统村落进行拍摄,展现传统村落的历史故事、民风民俗和现今面貌,从2015年开播到2018年,已经陆续摄制播出了四季。第四季节目播出后收视率迅速破1%,市场占有率达4.8%,其中第一集《芙蓉镇——吃得苦霸得蛮》更是直接成为全国收视率第三的节目。[1]纪录片《记住乡愁》选取的并非热门题材,在激烈的纪录片市场竞争中却也能得到观众的广泛肯定。本文尝试从人文价值方面分析研究该片获得观众肯定的原因。

一、片名“记住乡愁”的文化内涵

乡愁,即离开故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故乡的山水、乡亲、乡音、故乡的特产饮食等等,都可以说是乡愁的范畴。该片片名为《记住乡愁》,但却不仅仅是指以上提到的狭义“乡愁”的范畴,而是具有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记住乡愁》第四季,选取了湖南省芙蓉镇、湖北省昭君镇等数十个传统村镇作为拍摄对象,这些古村镇看起来普通,但都有各自值得记录、可以归纳升华出来的特性。第一集湖南省芙蓉镇,片名的副标题就是“吃得苦霸得蛮”,这是对全集内容的一个总结,也是芙蓉镇人民传统文化精神的一个符号表达。全集记录了芙蓉镇人民自古以来是如何形成勇猛刚强的性格,不服输、不怕困难,敢闯敢想敢干,开辟天险,自强不息,不仅让自己的小家逐渐兴旺起来,也让全镇的经济情况得到改善,逐步发展成旅游大镇的过程。村民生活的改善,村镇面貌焕然一新,和村民“吃得苦、霸得蛮”的民族精神是分不开的。第二十集湖北省昭君镇的副标题则是“能抗事有担待”。昭君镇是汉代王昭君的故乡,王昭君深明大义,主动申请出塞和亲,给汉朝和匈奴带来了长久的和平,成为千古美谈。昭君镇人民也秉承了这种担当精神,抗战时期,靠肩背手提为前线输送抗战物资,千里护送近10万册古籍图书避免战火损失。如今,昭君镇人民勇于拼搏,敢于担当,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和古镇的面貌。《记住乡愁》“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千村千面,但是不难发现,贯穿全片的是中华民族骨子里流淌的民族精神,“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品质是所有村镇人民共有的,无法磨灭的。所以,片名强调要“记住”的“乡愁”,就是要记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的道德品质,这是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无论游子在外多远,都要记住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正如片首曲里唱的“日久他乡即故乡”,无论游子身在何方,只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就是记住了乡愁。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水环境约束不断增强。江西山青水秀,水资源相对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优势、最好品牌。充分发挥江西的水资源优势,促进江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既是建设美丽江西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下优化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探索。从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在充分分析江西省水资源状况的基础上,就如何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发挥江西省水资源优势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二、历史文献价值

历史和现实是不可分割的。《记住乡愁》在拍摄形态各异的村落现状的同时,用生动的历史故事、详实的史料记载以及人物访谈等形式,真实还原了这些古村落和古村镇人民在悠久历史中的面貌变化,铺就一条从过去到现在的时间线,用历史来支撑现状,使一个个古镇人民的形象和精神更为立体生动。该片真实记录了村落的历史沿革、发展变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在《记住乡愁》第四季第二十集“湖北省昭君镇”里,讲述了一个千里护卫古籍图书的真实故事。1938年,日军逼近武汉,时任湖北省图书馆馆长谈锡恩(昭君镇人),为了保护古籍、保护民族文化,毅然决定将近10万册图书按照设计线路迁至恩施。该集通过对湖北省图书馆原副馆长阳海清的采访、拍摄谈锡恩手记的镜头和拍摄当年中途为了躲避日本战机在昭君镇的一个临时藏书洞的遗址等,这些史料和史实组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故事,肩负责任、不畏艰险的昭君镇人民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这样详细地解说和记载也为后人梳理、记录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记住乡愁》第三季第一集《乌镇——枕水人家立志进取》从拍摄古迹昭明书院的内外景入手,详细梳理了乌镇绵延发展的千年文脉是如何传承的。乌镇历史上从南朝文学家沈约,到编纂出中国最早诗文总集《文选》的梁武帝的太子萧统;从中国山水诗派开创者谢灵运,到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孕育了不少文学大家,乌镇兴旺发展的奥秘就是来自于乌镇人民“立志向学”的文化精神。这种梳理和记录本身就具有了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建筑是时代兴衰变迁的剪影,纪录片《记住乡愁》里拍摄了大量的古建筑群,风格各异,极具地方特色,是古镇人民精神文化的载体和象征,给全片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氛围。乌镇里车溪边临水而建的古民居、芙蓉镇里一半凌空的吊脚楼等,这些新奇的古建筑给观众带来新鲜的美感,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记住乡愁》第四季第17集拍摄的宝顶镇位于重庆大足区,以石窟艺术闻名世界。这一集里拍摄了大量的古石窟、雕塑集群,特别是详细记录了古代石刻“千手观音”创作的来龙去脉。这座石刻的独特之处在于观音像的每一只手形态都不一样,一千只手有一千种样子。因年代久远,观音像发生了风蚀,这些缺损在当代又得以重新修复。该集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来展现“千手观音”重新修复之后精美绝伦、金碧辉煌的样貌,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艺术享受。

三、民风民俗价值

我国幅员辽阔,大到地域方位,小到村落镇集,民风民俗都不尽相同。纪录片《记住乡愁》截至目前已经播出了200余集,覆盖到了中国各个地域的200多个古村镇,拍摄记录了这些古村镇各具特色、引人入胜的风俗民情,可谓一本民风民俗的百科全书,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第四季第十七集《宝顶镇——匠心守艺》记录了宝顶镇“宝顶香会”的盛况。石窟艺术带来了香客的云集,因此有了宝顶镇特有的“宝顶香会”,围绕香会形成了餐饮、旅游的集中,带来了经济的繁荣。该集运用大量的推、拉、摇等镜头和无人机拍摄、特写镜头等,拍摄记录了宝顶镇数量众多、生动立体、栩栩如生的石刻造像,以宝顶摩崖石刻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于1999年入选了《世界遗产名录》,这都是宝顶古镇人民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体现,这就是宝顶镇与众不同的民风民俗。第四季第一集《芙蓉镇——吃得苦霸得蛮》里记录了土家族人“赶年”的风俗。芙蓉镇是土家族聚居地,历史上有位土司在年三十的前一天接到圣旨抗倭,于是召集士兵提前一天过年,吃了饭就上阵。为了纪念这场战役的胜利,土家族沿袭了提前一天过年的习俗,这就是“赶年”。同样,该集数度出现土家人围坐在一起跳起摆手舞的场景,这也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种民族舞蹈,表现了土家人能吃苦、能奋斗,热爱生活的民风民俗。第四季第三十六集《梅林镇——爱拼才会赢》里拍摄了土楼提线木偶乡剧团表演的场景。演员在幕后操纵提线木偶,用闽南语演唱着抗日英雄简大狮的故事。闽南语、提线木偶戏、福建土楼,这些要素形成了该集鲜明浓郁的地方特色。第四季第二十集《昭君镇——能抗事有担待》里记录了兴山民歌的传承故事。兴山民歌素有“巴楚古音活化石”之称,有近千年的历史,音调独特,悠扬婉转,完全依靠口口相传。83岁的兴山民歌国家级传承人陈家珍老人为了让民间的瑰宝不失传,走家串巷寻找散落的民歌歌本,并且带动全家四代人演唱兴山民歌。2006年,兴山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也开始在古镇小学里教唱。从中可以看出,民间的艺术瑰宝正在古镇人民和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在《记住乡愁》中,或是古镇当地的生活风俗、或是地方戏曲舞蹈、或是民歌艺术、或是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极高艺术文化价值,经过影像和声音的及时记录,成为各地独特的文化标签。这样的记录是采集于各地民间的第一手资料,和每个古镇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比书本更立体,比教科书更有说服力。每一集里穿插的地方特色文化,给全片增添了趣味性,也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美的享受,更是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民风民俗资料。

四、结构布局清晰

电视纪录片是一个整体的存在,表现在内涵上是主题,体现在美感特征上是风格,展现在艺术形式上则是结构。[2](p8)《记住乡愁》的主题颇具文化魅力,画面和解说风格清新,每一集的结构布局也是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从形式上烘托了主题,支撑了内容。该片以“乡愁”这条情感线索贯穿全片,大多剧集的结构都可以总体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追寻古镇的悠久历史入手,以文物影像和当地文化名人访谈为穿插,讲述古镇的历史故事和发展沿革,解决了古镇人民传统美德、民族精神“从哪来”的问题;第二部分,围绕古镇人民现今的生活面貌和经济发展情况,以普通民众为例,以小见大,给出了古镇人民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是什么”的答案;第三部分,以从古镇走出去的国家乃至国际著名学者、科研专家为例,配以访谈和事例,讲述他们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阐释了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有什么用”的问题。因为这些名人名家的“游子”身份,又呼应了全片“乡愁”的主题。第四季第一集《芙蓉镇——吃得苦霸得蛮》就是一个清晰的三段式结构。该集开篇通过采访当地的民俗学家,拍摄文物古迹,描绘了古镇土家族人自古以来敢闯敢干敢想的精神。历史上湘西土司带领土家族汉子为国担当,毅然出兵抗倭,取得胜利;近现代,土家人民组成“六壮士”突击队,仅靠肩抗手挑,开发出猛洞河溶洞的景点。这两则历史故事充分渲染了芙蓉镇人民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接着,镜头一转,对准了古镇普通居民曾小玲。她丈夫患病,靠她一个人支撑整个家庭。帮宾馆手洗床单、在旅游景点表演土家织锦、唱山歌,她独自供养了两个儿子读书。生活的艰难并没有难倒芙蓉镇人,反而激发了他们骨子里吃得苦、霸得蛮的精神,再次点题。该集最后,记录了从芙蓉镇走出去的游子——加拿大魁北克大学教授彭光辉为国家做贡献的故事。他利用专业知识,不顾环境恶劣艰险,对青藏铁路是否破坏生态环境展开调查,用研究成果回应社会上的质疑。本集清晰的三段式结构,论证了芙蓉古镇传统人文精神的存在和延续,这就是编导想要表达的、需要我们记住的“乡愁”。

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面临着向现代文化过渡的转型任务,如何把握好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是文化传播者们肩负的重要使命。[3](p113)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中国文化也受到外国文化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品质,对于我们增强文化自信、保持民族文化独立、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优秀的精神文化面貌就显得尤为重要。《记住乡愁》就是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编导给每一个古镇都归纳出了一个特质,以副标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吃得苦霸得蛮”“重信守诺”“匠心守艺”“公而忘私”“尽忠职守”“自立自强”“仁义敦厚”“常怀感恩之心”等等,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无论是芙蓉镇里坚毅、乐观的普通村民曾小玲,还是宝顶镇每一个发扬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石刻匠人,又或是83岁高龄仍坚持传唱兴山民歌的陈家珍老人等等,都是中国精神的一个个侧影,尽管朴实无华,身上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们不畏生活的艰难困苦,乐观向上,勤奋努力,敬业守业,观众能从中汲取极大的正能量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4]纪录片《记住乡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缩在每一集的内容当中,它提醒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基因不能忘记,只有记住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并且将它们发扬光大,才能滋养现代文化,才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2)对雨区所在30.6°N的垂直结构分析发现,暴雨发生前,雨区中低层900~500 hPa相对湿度大,水汽较充足,且大气层结极不稳定,水平风的垂直切变较明显,这对强对流的落区预报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四季首播收视率破1[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87 29934942190596&w fr=spider&for=pc,2018-01-05.

[2]蔡之国.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06).

[3]唐晓莉.新世纪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古典审美[J].电影文学,2010,(22).

[4]“平语”近人——习近平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29 395314.htm,2016-12-08.

 
覃璐
《湖北社会科学》 2018年第04期
《湖北社会科学》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