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青年逻辑与实践意义

更新时间:2009-03-28

青年在现代政党政治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伊始,就把调控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纳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总任务中,赋予中国青年以特殊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党的十九大报告篇末,专门谈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国青年应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的问题,“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青年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归根到底要靠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的接力奋斗来实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大力发扬斗争精神,努力提高斗争本领,使中国青年“强起来”。这是现代化文明生长的基本规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实现中国青年发展的题中之意。

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不知不觉暑假已经结束,新学期又开始了,各位小同学也该收收心了。怎么收心呢?去文具店逛一逛吧!挑选自己喜欢的文具可是一件很有入学仪式感的事呢!文具的种类有很多,笔、尺、橡皮、卷笔刀、文具袋等等。这些小物件看上去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实际上,一个小小的设计都会带给你与众不同的体验。等你了解了这里面的科学知识后,就可以选到更加称心如意的文具了。然后,带着满满的元气迎接新学期吧!

一、“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与国家关系三维透视

“青年强则国家强”是关于“青年与国家关系”的一组判定,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和浓厚的政治意味。应当说,从政治宣传角度对该命题进行解读阐释是十分必要的,它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宣传教育的重要步骤。但如果仅仅拘泥于政治宣传,不仅会遮蔽命题本身的历史性、逻辑性和现实性,还会导致对命题理解的机械化和僵滞化。为此,我们不妨遵循该命题背后隐含的历史、理论与现实逻辑,对“青年与国家关系”作一阐释。

首先,从历史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p501)这里所说的“人的实践”,就是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就是人通过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历史。理解青年与国家的学理关系,必须有一个超越于“青年与国家关系”的宏观定位,即把它放在青年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过程中去考察。1939年5月,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演讲中说:“中国将来一定要发展到社会主义去,这样一个定律谁都不能推翻。但是我们目前的阶段上不是实行社会主义,而是破坏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改变中国现代的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建立人民民主主义的制度。全国青年应为此而努力。”[3](p563)1957年5月,邓小平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青年的历史任务:“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用共产主义的精神教育青年一代,团结全体青年积极参加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以便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准备条件。”[4](p276)2016年,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指出:“95年来,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凝聚着青年的热情和奉献”。[5](p8)由此可见,在历史语境下理解“青年与国家关系”,绕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个关键变量,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想不仅在于“推翻旧政权”,更在于“建设新社会”,“以党建国进而实现以党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线索,十九大报告就是一份“以强党实现强国”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在现代化强国之路上,青年不能缺席。因此,中国青年与国家的关系,集中表现为中国青年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历史有力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让中国青年强起来,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中国青年有效地组织起来,汇聚成推动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磅礴力量。

其次,从理论逻辑来看。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第一次提出“少年强”的概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6](p7)习近平将“少年强”进一步发展为“青年强”,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2014年7月,习近平在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演讲时说:“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2014年8月,习近平在看望南京青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说:“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青年强”即“使青年强起来”,是关于中国青年的集体行动概念和塑形范畴,它不仅指青年个体的在智力、体力、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和改善,更是指中国青年在群体组织化程度、集体行动有效性、共识凝聚和价值观建设等方面的整体强化和“质”的飞跃。在“青年强则国家强”的命题中,“青年强”被置于“国家强”之前,形成一种“前提—指向”型的因果链条,即将青年群体的社会性功能开发、聚合、转化为现代国家构建的政治性力量。从“青年强”到“国家强”的学理路径有两条:一是实然路径。青年天生朝气蓬勃,没有外在负担和社会羁绊,“青年们的特点,就是比一般成年人、老年人少受一切陈腐事物、陈腐观念的束缚,比较容易地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敢想、敢说、敢做,热气高、干劲足。”[7](p10-11)这些实然特点决定了中国青年是现代强国建设的宝贵资源。二是应然路径。“使青年强起来”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党牵引、政府支持和社会响应。其中,架构起健全完备的旨在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运行系统,则是盘活青年人力资源的关键一环,而这一过程也是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推进现代强国建设的应然之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批判吸收了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政治经济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精华,深入工人运动和经济活动之中,全面考察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现实境遇,找到了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规律和“奥秘”。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要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9](p591-592)也就是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的矛盾运动,不是从人们的意识出发而得出的结论,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矛盾运动也是从低级向高级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过程,一个时期的社会矛盾解决了,新的社会矛盾就会出现,社会矛盾运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生成矛盾与解决矛盾”相统一的历史过程。社会发展的矛盾运动是孕育斗争精神的“源头活水”,一个时代的斗争精神总能反映这个时代社会矛盾运动的基本特点和走向趋势,也总是以有效解决这个时代社会矛盾为目标指向。斗争精神的时代特性在社会矛盾的现实运动中得到开显:当社会矛盾的“对抗性”发展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时候,斗争精神就会得到显现,并表现为一种革命性的精神力量;相反,在社会矛盾的“对抗性”弱化、“调和性”上升的时候,就更需要斗争精神的回归和强化,习近平指出:“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怠慢、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1]

最后,从现实逻辑来看。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青年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青年冲锋在前,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浴血奋战、赴汤蹈火。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青年发愤图强,为改变国家一穷二白面貌勇挑重担、艰苦创业。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广大青年锐意进取,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顽强拼搏、再立新功。”[8]党的十九大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新时代”是当前和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条件,也是使中国青年“强起来”的现实依据。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全面、系统、可持续的现代化强国被提上日程。根据党的十九大做出的战略安排,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是当代中国青年发展的“红利期”,中国青年将在“建国一百年”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主体力量,当代中国青年将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上拥有无比广大的作为空间、无比丰富的发展机遇、无比广阔的人生舞台。另一方面,新时代的强国方略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和整体结构的优化,这就对青年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高度倒逼中国青年素质能力体系的结构性“换挡”和整体性“升级”,要善于扬长避短,克服青年人身上的弱点和不足,使青年的各方面能力来一个大幅度的改进和强化。

二、建设现代化强国,青年要发扬斗争精神

如果说,大力发扬斗争精神是青年参与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开关”,那么提高斗争本领就是发扬斗争精神的实践要求和行动逻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充分认识到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1]从现实形态来看,斗争本领要比斗争精神更加具体、现实、可感,斗争精神以“斗志”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来,斗争本领则通过“能力体系与行动力”体现出来,斗争本领是斗争精神的“能力形态”。青年要提高斗争本领,主要基于以下事实判断:一是基于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现实依据的判断。按照党的十九大做出的战略安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从现在算起距离强国目标的实现还有一段时日。综合分析,强国建设的时间是长期的、环境是复杂的、任务是艰巨的,因此青年只有提高斗争本领,培养投身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过硬能力,才能在强国之路上行稳致远、攻坚克难。习近平指出:“当前,我们既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自胜者强,自强者胜。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需要广大青年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1](p47)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判断。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源泉。”[11]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因为它不仅注重理论建构在逻辑上的自洽性,更关注理论自身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效用。马克思主义不仅是解释世界的学说,更是变革历史的真理性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2](p75)由此可见,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斗争精神”,要以强大的“行动力”来支撑。精神的力量要靠行动的能力来体现,思想的伟力要靠实践的绩效来检验。青年只有提高斗争本领,才能在强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财富,才能为强国大厦的垒砌积累更多的现代性元素。

空间自相关是指在具有差异性的空间区位商的地理现象,它们的某个特征值存在统计关联性,空间自相关可分为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域空间自相关[8]。基于Geoda软件计算出沈阳448个小区房价的莫兰指数I,通过莫兰指数I来判断不同空间区位的小区房价在空间方面是否具有空间关联性。

(2)建立最小聚类单元的边界点位置矢量I。文中定义最小聚类单元是算法搜索时的最小单位,它可以是集合Li或者单个构件。在同一个最小聚类单元中的构件,聚类过程中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模块中。边界点位置矢量记录了最小聚类单元边界点在染色体中的位置。例如,图3中边界点对应的位置矢量为I=(1,2,5,7,8,9,10,11)。该矢量用在优化算法中,作为搜索最小聚类单元的索引地址。

斗争本领是指在应对伟大斗争、建设强大国家过程中所具备的能力要素的总和,是人斗争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主观条件。对当代中国青年来说,斗争本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政治力。青年要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度;强化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结合起来,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成才之路。二是学习力。学习是提高斗争的本领的最好的老师。习近平指出:“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5](p26)青年一代要珍惜学习机会,把学习作为个人成长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不仅要能够用专业知识创造新的社会价值,更要善于用专业知识总结好人民实践的新鲜经验,为人民立命,为国家立说,为时代立言,这是中国青年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三是适应力。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的深层转型和变革,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使青年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很大变化,这种变化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青年要增强社会适应性能力,培养现代性人格,主动走进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变革中始终保持青年的活力和创造性。四是发展力。发展力是从能力要素自身的生长性来说的。建设现代化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应对许多潜在风险和未来挑战,青年要增强自身发展后劲,厚培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和较高水平的实践能力。政治力、学习力、适应力、发展力共同构成中国青年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能力要素体系,其中政治力是前提,决定青年斗争本领的性质和取向;学习力是基础,决定青年斗争本领的起点和高度;适应力是关键,决定青年斗争本领的稳定性和应变性;发展力是保障,决定青年斗争本领的延伸度和时效性。

三、建设现代化强国,青年要提高斗争本领

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中国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方略是全方位、系统性、立体式的。到本世纪中叶,社会生产力将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国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水平将整体性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健全完备、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殷实,中国将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焦点国家”“中心国家”,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主动顺应时代发展大势,自主选择设置的有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战略议题,涵盖国家经济体系、政治形态、文化体制、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党的建设以及内政国防外交等各方面内容,是当代中国整体性锻造与现代性重建的有机统一。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在应对一系列挑战、追求新的更高的现代性目标的过程。实现强国目标,需要历经一个较长的过程来积累和沉淀强国因素,而这一过程就是中国青年接力奋斗的过程,就是中国青年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实现自我发展和人生理想的过程,也是中国青年不断锻造自身、使自己“强起来”的过程。“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5](p17)

斗争精神即斗志,是指人们在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价值立场和意志品质总和,是作为实践形态的斗争在主观形式上的能动反映。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中,中国青年要大力发扬斗争精神,在精神状态上来一场“大斗争”,这既是基于对历史的经验,也是出于现实的考量。首先,从青年集体行动的逻辑来看,斗争精神是广大被压迫青年谋求自身解放和发展的精神力量,青年的斗争精神与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理想在价值指向上是高度一致的。列宁指出:“我们学会了并且正在迅速学习着斗争,而且不像我们父辈中的优秀人物那样单独地斗争,也不是为了实质上与我们背道而驰的资产阶级狡辩家的口号而斗争。”[7](p2)斗争精神是中国青年投身民主革命洪流的强大思想引领,斗争精神历经革命实践的锻造,升华为宝贵的革命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其次,中国现代化强国建设面临的一系列新情况、新形势,中国青年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居安思危的危机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时刻做好应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的思想准备、理论准备和能力准备,决不能掉以轻心。再次,发扬斗争精神,还集中表现为青年要主动同各种不良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做斗争,掌握斗争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在思想文化领域,青年不仅是进行斗争的主体力量,也是西方敌对势力争夺的对象,西方国家斗争的“主要武器是文化征服,动摇人们的理想信念,摧毁人们的自信心,分化共识,离间人们的凝聚力,消磨斗志”。[10](p5-11)中国青年要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思想上的纯净,增强文化自信,敢于亮剑发声,主动同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宪政民主主义、新闻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做坚决斗争,澄清是非、回击谬论,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捍卫者。最后,青年发扬斗争精神,归根到底要靠青年对自我发展和价值评价的“否定之否定”,这是使青年“强起来”的关键环节。青年要学会在逆境和不确定性环境中成长,主动开启“新的矛盾运动”的装置,在打破旧平衡、达到不平衡,打破不平衡、建立新平衡的动态运动中,深化对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和人生价值的认识,重拾初心,重温誓言。只有在回归梦想、回归初心、回归本色的道路上历经摸爬滚打、千锤百炼,青年才能“强起来”。习近平指出:“要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苦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5](p37)

建设强大国家,青年必须要“强起来”,而使青年强起来的关键则是整体性地提高青年的斗争本领。青年斗争本领的提高过程也是青年政治力、学习力、适应力、发展力培育、建构和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这“四个力”是青年斗争本领的能力要素,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因此,本文对提高青年斗争本领路径的探讨,摒弃那种分门别类式的政策研究范式,而是以整体性建构的范式加以描述,这个整体性范式有三个关键词:共识、组织和理念。

尽管Technotime的TT651和651-24H机心是以ETA2892或其同类基础机心为基础, 718 (手动上链)、738 (自动上链) 和 791 (陀飞轮)系列却是自产机心。不过,Laurent Alaimo认为公司并不能直接替代ETA。

第一,构建青年共识的凝聚机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价值—行动”的行为逻辑对于提高青年斗争本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青年达成集体行动的前提就是凝聚共识、强化认同。这里的“共识”应当包含三个层次内容:一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共识,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信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二是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四个意识”的政治共识,具体表现为坚定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三是遵守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原则和法律准则,具体表现在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向上向善好青年。凝聚青年共识,一方面要以批判精神澄清是非、理清因果,“要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和阶级斗争理论作‘显微镜’及‘解剖刀’来理清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背后的利益诉求、政治倾向和价值取向”,[12](p166-171)强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凝聚青年共识中的主导性作用。另一方面,也要以建设性态度完善和发展凝聚青年共识的实现路径,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用情感凝聚共识、用兴趣联结共识、用网络传递共识、用利益强化共识,构建抽象与具体、现实与虚拟、整体与个体相结合的青年共识凝聚机制。

第二,把青年有效地组织起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经验表明,把青年发动起来、组织起来,是政治创建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把一盘散沙的青年群众汇集成革命的力量、建设的力量、改革的力量,这是政党、青年与国家形成稳定共同体的实现机制,也是中国青年运动蓬勃发展的历史线索。“青年强则国家强”,这里的“青年”是指“青年群体”,是特定的集合概念。因此,如何有效地把散置的青年组织起来、发动起来,进而实现青年集体性觉醒和整体性锻造,就成为一项关键性任务。把青年有效地组织起来,就是要把“党管青年”作为一条重要政治原则,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全面领导,使青年事业在党框定的强国战略中向前推进,这是一种政党的力量。把青年有效地组织起来,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青年工作干部就是要把“群众路线”作为青年工作的方法论,主动融入青年,密切联系青年,做青年友,以优良工作作风取信于青年,这是一种人格的力量。把青年有效地组织起来,就是要加快推进共青团改革步伐,着力解决共青团行政化、机关化、贵族化、娱乐化等突出问题,将基层服务型团组织作为共青团改革的基本组织形态,改进共青团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共青团组织动员青年机制手段,让共青团回归青年群众,使共青团真正成为青年之家,这是一种归属的力量。把青年有效地组织起来,就是要致力于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大框架下促进和实现青年发展,切实维护和增进青年正当权益和利益需要,从而吸引和带动更多青年投身强国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共享改革成果,这是一种物质的力量。

第三,树立“青年首先要发展”的理念。提高斗争本领是手段,实现青年发展是目的,青年发展与国家发展是内在统一的。习近平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5](p3)青年发展决定着国家前途命运,青年发展的高度决定国家现代化的高度。《青年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25)》首次提出“党和国家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13]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对中国青年“生力军”作用的集中概括,是对联合国倡导的青年优先发展理念的中国表达,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树立“青年优先发展”的理念,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青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是限制青年发展的主要障碍,青年群体已经不再为基本的温饱问题而发愁,他们更加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发展进步的机遇、成长烦恼的解决等问题。因此,当代中国青年的需要,实际上是属于更高层次的发展性、社群性需要(如婚恋、交友、教育、兴趣等)。[14](p54-62)因此,无论是凝聚青年集体共识,还是组织青年一致行动,都必须以增进和满足青年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共青团与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其他市场主体的协同配合,构建以共青团为中心的“青年服务矩阵”,使青年从共青团中获得发展机遇和需求满足。青年发展利益的有效供给将成为资本逻辑下凝聚青年共识、组织动员青年的重要方式。

党的十九大开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奏响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新号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也是中国青年“强起来”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强国建设的前景无限光明,但道路会十分崎岖。“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只要中国青年紧紧跟随党的步伐,不忘人生初心,牢记历史使命,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百折不挠、永远奋斗,大力弘扬斗争精神,努力提高斗争本领,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青年发展的美好远景也一定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J].人民日报,2017-10-2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论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6]梁启超.少年中国说[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6.

[7]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团校.革命领袖论青年和青年工作[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

[8]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05-05.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0]韩庆祥,王海滨.“伟大斗争”的基本内涵及新形势、新特点[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1).

[11]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N].人民日报,2017-09-30.

[12]侯丽羽,张耀灿.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J].湖北社会科学,2016,(8).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N].人民日报,2017-04-14.

[14]刘佳.改革语境下的共青团转型与青年发展[J].青年探索,2017,(5).

 
刘佳
《湖北社会科学》 2018年第04期
《湖北社会科学》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