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我国垂直绿化研究进展

更新时间:2016-07-05

垂直绿化的概念于1937年由美国学者Stanley Hart White提出[1],相对于平面绿化而言,它是利用建筑物的垂直面进行绿化(由于建筑墙面绿化为垂直绿化的主要方式,以下“垂直绿化”所指均为墙面垂直绿化)。在国外,垂直绿化发展已经较为成熟,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制定垂直绿化相关政策,将垂直绿化纳入法律法规;德国拥有该领域较为先进的技术;美国许多城市中可见垂直绿化的实施效果;新加坡通过相关政策推动垂直绿化的发展[2]

相比之下,中国垂直绿化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在上海、北京、南京、重庆等地较早出现了垂直绿化的实践[3]。2010年,随着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垂直绿化在国内掀起一阵新的热潮[4]。在高密度的城市建设空间中,发展垂直绿化不仅拓宽城市绿量,还可产生诸多生态效应,例如减缓雨水径流、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降温增湿、节能减耗等[5]。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5年8月28日颁布了行业标准《垂直绿化工程技术规程》,标志着垂直绿化在行业中的地位提升。

综上所述,通过核密度动态演进的分析,可以得出,数量边际是拉动中国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机械运输设备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即中国机械运输设备行业虽然依然保持 “以量取胜”的贸易模式,但是 “以质取胜”的趋势已有所显现。

目前,中国垂直绿化研究成果丰硕,但都只涉及垂直绿化的某一方面。为了全面、系统性地了解垂直绿化的研究现状,基于CNKI相关文献分析,梳理了中国垂直绿化的研究历程与所属学科领域,总结其研究热点,并指出后续的发展趋势,尝试为中国垂直绿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本质为将非定量文献转化成定量数据[6],从而研究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或趋势,对事物发展做出预测。这种方法可以客观地揭示文献含有的隐形情报内容,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调查研究对某一研究领域得到系统性的认知[7]

借助CNKI文献库,相关文献查阅得知国内学者们对垂直绿化的定义较为广泛,且部分研究成果分散于立体绿化中。为了不遗漏检索结果,使用“垂直绿化”“墙面绿化”“立体绿化”“植物墙”等相似的专业术语进行关键词检索。截至2015年12月,依次得到1 480篇、1 217篇、442篇、71篇文献。选取与垂直绿化直接相关(即墙面垂直绿化)的875篇文献进行分析,包括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

首先,通过内容分析法,从以下3个维度分析垂直绿化的整体特征:1)研究历程;2)所属学科领域;3)研究集中度。其次,重点关注近10年(2006—2015年)640篇文献的研究内容,列举其代表性成果,总结垂直绿化的研究热点和方向,并提出研究趋势。

2 整体特征分析

2.1 研究历程

统计文献研究的时间分布发现,中国最早涉及垂直绿化研究的文章发表于1959年,建工部建筑热工组调查得到垂直绿化可降低室内温度1.0~1.6℃[8]。此后21年间(1960—1980年)无任何相关研究。结合中国实施的五年计划,可将1981年后的研究较清晰地划分为4个时期(图1):

加快推进国际医疗旅游产业发展,是国家赋予海南的重要使命,海南责无旁贷。泰国、印度等国家医疗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为海南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酝酿期(1981—1985年):文献共8篇,改革开放以后,推进园林绿化工作,垂直绿化发展意识觉醒。该时期研究成果少,以概述为主,明确垂直绿化是拓展绿化空间和美化环境的新途径,介绍垂直绿化的类型、特点、功能等内容[9]

1.1.1 仪器 AFS-3100原子荧光光度计(北京科创海光仪器有限公司);EH35B型电热板(北京莱伯泰科仪器有限公司);Cd、Pb、Hg、As空心阴极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KL-UP-UV-20艾柯超纯水机(成都唐氏康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萌芽期(1986—1995年):文献共56篇,分布不稳定,年发表量仍较少。研究以定性描述为主,集中于攀援植物的性状特征、观赏特性、繁殖特性。

垂直绿化研究涉及环境学科领域,虽然总体上文献所占比例不大,但垂直绿化从竖向空间增加城市总体绿量,对于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空气质量、缓解雨水径流等具有重要作用与研究价值,逐渐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说明人们越来越关注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正努力寻找一些解决方法予以应对。早期的效益研究偏人的主观感知,后期通过定量分析方法,得到效益的具体量值,也为垂直绿化植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4)快速发展期(2006—2015年):文献共640篇,大幅度增长,垂直绿化日益受到重视,研究内容多样化。技术方面,出现丰富的垂直绿化结构系统,并深入研究种植基质和灌溉系统[11]。植物品种运用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拓展,品种涉及耐适性、观赏性与生态性,选择方式也更加科学。效益方面,通过实测和软件模拟有了量化的结论[12]。虽然研究进展迅速,但仍需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以使体系成熟完善。

审计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权力监督和权力制约的一项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审计监督有其独特的政治逻辑和治理功能。简单来说,所谓审计(国家审计),就是对一个国家各类组织的重大经济活动,进行事前和事后的审查监督,对经济安全运行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监督控制职能和宏观调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实施审计监督的国家审计机关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是否健康、财政收支活动是否符合规范的“总医师”。从其所发挥的实际功能来看,可以把审计监督工作比喻为国家治理和政府运行过程中的“啄木鸟”,能够发现隐藏在国家机体深处的害虫,确保国家各个机构得以健康发展。

3)净化空气。植物叶片吸附空气中的颗粒物,达到滞尘效果。叶片表面披毛或叶脉越明显,滞尘效果越好。经测量,叶面积指数(LAI)为3.12±0.01的植物,单位叶面积和单位绿化面积可滞尘3.74g、11.67g,广州14.5万m²(2013年)的墙面绿化,一次滞尘量可达1.69t,加上雨水对植物叶片冲刷的影响,实际滞尘量远大于此[41]。室内垂直绿化植物可吸收甲醛、二甲苯和氨等有毒物质,在植物品种、规格、数量一致的情况下,垂直绿化的空气净化效果优于普通的地面盆栽摆放[28]

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声音和动态图像相结合,其生动形象的表现方式,在吸引学生注意与创设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生活中的情景难以在课堂上展现,而多媒体能充分运用图像、声音、动画文字,使输出的信息更生动形象。通过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1 各年度文献数量分布图 Annual quantity distribution of literature

2 所属学科领域(前20个) The top 20 subject areas

2.2 所属学科领域

经文献整理,CNKI显示垂直绿化涉的学科领域共46个,主要包括5个:林业、农业综合、园艺、建筑科学与工程、基础科学工程,占总文献量78.6%(图2)。其中,林业、农业综合、园艺领域主要关注垂直绿化的植物资源与筛选,建筑科学与工程、基础科学工程领域主要关注其设计和施工建造技术。从图2还可以看出,垂直绿化还涉及环境学、生物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体现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

2.3 研究集中度分析

此外,这些技术与传统的自然地栽方式相比,需要较高的建设成本(种植容器、浇灌系统、固定框架等),模块、毡布种植系统每平方米的综合造价分别约1 000~2 000元、800~1 000元,比传统地栽式高出数10倍[33],也会产生相应的维护费用,因此普及度并不高。在实际应用中,提倡以自然栽种为主,室内或重要位置可适当采用模块式垂直绿化形式。

3 研究集中度图谱 Research concentration map

3 垂直绿化的植物应用研究

建筑环境、土壤、水分、温度、湿度等是垂直绿化植物生存的重要约束条件。早期的植物品种以爬山虎、扶芳藤、紫藤、南蛇藤等攀援植物为主[13],此后,景天科及草本植物也被逐渐运用到垂直绿化中[14]。目前,植物品种的选择仍是研究热点,研究人员正努力寻找更多的植物品种使其能达到更好的效益。

健康雄性SPF级C57BL/C小鼠购自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饲养于清洁动物房,温度23-25℃,湿度50%-60%,昼夜12 h节律。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所有处置均符合科技部2006年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规定。

植物应用是垂直绿化的首要工作,贯穿研究的整个过程。前期主要关注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品种适用于垂直绿化,从80年代初就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到了90年代以后,开始出现植物配置、植物造景方面的研究,说明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植物品种应用,更注重通过多样的植物营造美好的景观环境,然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研究层次。

研究通过实验深入了解植物的抗逆性、长势、形态、生态功能等,基于层次分析法或百分法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与权重体系,筛选出优质植物品种[15-16]。由于垂直绿化植物的生长环境条件恶劣,在应用中应考虑场地所处位置、墙面朝向、高度等因素,决定垂直绿化植物应拥有较强的耐旱、耐寒、耐阴、耐土壤贫瘠等特性,例如景天科植物、垂盆草、爬山虎、白蔹等[14, 17-19]。此后,随着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垂直绿化植物选择还应考虑它的观赏性,例如植物的花、果、叶、形态和观赏天数,可选择赤雹、山牵牛、金银花、打碗花等[13, 20-21]。同时研究还关注植物的生态效益,以期达到降温增湿、固碳释氧、滞尘、水土保持等效益,例如常春藤、五叶地锦、桂叶老鸦嘴、薜荔、爬山虎等植物[18-19, 22-23]。上述常用的植物品种在中国不同地区受气候影响,其植物品种数量与类型有着明显的差异性,绝大部分植物可适用于华中、华东、西南地区(西藏除外)。华南地区适用的垂直绿化植物品种最丰富[24],多达100种以上,其中包含山牵牛[20]、美丽桢桐[22]等热带植物。华北及以上地区植物品种大大缩减,以常见的爬山虎、紫藤、五叶地锦、山葡萄等植物为主[5],除这些品种外,蛇白蔹、南蛇藤、赤雹等是东北地区的特色植物品种[19]。西北地区植物品种最少,仅爬山虎、常春藤等少数几种攀援植物[25],其发展垂直绿化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城市绿量,造景、生态方面的功能并不明显。

室内垂直绿化研究极少。相关文献表明,室内垂直绿化较多使用于商业建筑办公空间,由于室内光照、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室内垂直绿化植物品种与室外有较大区别,侧重于选择耐阴、空气净化效果好的浅根系植物,例如龟背竹、绿萝、吊兰等[26]

4 垂直绿化新技术研究

垂直绿化新技术的研究发展较晚,包含组成垂直绿化完整结构系统的研究不断增加。也有专门针对种植基质与灌溉技术进行的研究,但所占比例很小,意味着这类研究水平还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层次。

新型垂直绿化结构系统可归纳为挂板安装系统、模块种植系统、毡布种植系统[26-27](图4、5),这些系统在室内外垂直绿化均可适用。系统基本上由植物、种植容器、种植基质、灌溉系统、辅助支撑结构等要素组成,而室内垂直绿化则受限于光照、通风、温湿度等因素,往往需配套更高标准的光照补偿控制系统、温湿度检测监控系统、通风循环控制系统、灌溉系统、异常水位预警及断电保护系统等[28]

传统地栽式垂直绿化栽植于地表土中,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基质被置于种植容器中,需综合考虑基质的重量、蓄排水性、营养含量、稳定性等因素,进而推动基质的研究。目前使用的种植基质分为以泥土类(泥炭、黄泥等)、植物有机类(树皮、腐叶、椰糠、木屑等)、砂类(珍珠岩、石英砂等)、矿石类(蛭石、浮石等)为主的天然基质和矿物质燃烧物(煤渣、粉煤灰等)、化合物(人造三聚氰胺尿素甲醛树脂、脲甲醛泡沫)为主的人工合成基质[29-31]。常用植物有机类为主的天然基质,人工合成基质由于稳定性较差,因此较少投入使用。同时研究也致力于种植基质材料的配比,使得基质肥力最佳、容重最小、对植物的生长效果最好。还针对不同植物品种(例如花叶络石、红叶石楠、常绿六道木),提炼适合它们的基质配方[4]。不同的种植系统决定了垂直绿化的灌溉方式,包括人工灌溉、自动灌溉(滴灌、喷灌)2种,其中滴灌为目前常用的一种方式。例如Osma Squareline系统、压力补偿聚乙烯滴灌系统。计算机程序根据环境温湿度、现有水量、植物各生长阶段等信息反馈,设置灌溉频率、灌溉量,并自动调节电磁阀,将水箱中的水分或营养液经水泵或压力补偿器输送到植物根部[32]。科学的灌溉能够保障植物的正常生长,但需注意水量的控制,避免水量过多导致植物烂根抑或使建筑受潮,以及不同高度水压不平衡带来的浇灌不均问题。

这些种植基质与灌溉系统的实验研究仅在部分城市开展,新技术应用尚不成熟。尤其西北地区受气候限制,植物筛选、栽培基质的研究较少,难以形成适合当地的垂直绿化新技术,因此仍以传统的地栽式垂直绿化为主[25]。相对而言,室内垂直绿化基本上依附墙面,以模块式、毡布式等垂直绿化技术应用为主[26]

对1981年以后的文献按照数量划分为11个等级,得到研究集中度图谱(图3),将近10年的研究热点归纳为4个方向:垂直绿化的植物品种应用、新技术应用、生态效益分析、实践应用及其他。下面就这4个方面内容阐述研究热点。

4 垂直绿化的模块种植系统 Module planting system of vertical greening

5 垂直绿化的毡布种植系统 Felt planting system of vertical greening

5 垂直绿化效益定量分析研究

3)初步形成期(1996—2005年):文献共171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开始关注人居环境的质量。积累理论与实践经验后,出现了调查研究,探索垂直绿化在中国不同城市或地区的发展现状,侧重植物种类、应用形式、存在问题以及发展策略等[10]

1)降温增湿效益。降温增湿效益与植物的茂密程度、分布均匀度成正比,在距离植物覆盖层20cm范围内,环境温度可降低0.3~4.6℃,空气湿度提升4.1~9.7%[34]。秋冬季节垂直绿化对建筑具有保温作用,垂直绿化率越高,保温性能越好,当室外温度为15~20℃时,保温效果最佳[35]。外加垂直绿化墙面与建筑墙面之间会形成一个微气候区,该区温度波动范围比室外小,当2个墙面之间的距离在30~600mm之间,间距越小保温隔热效果越显著[36]。早期研究通过实验测量[37-38],以爬山虎为主要植物,得到垂直绿化降温增湿效果。随着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简称CFD)开始得到应用[39]

2)维持空气碳氧平衡。垂直绿化植物通过叶片固碳释氧,从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据统计,每平方米绿化墙面可吸收1.375%的CO2,减少11%的CO2排放量[40]

统计文献研究的地域与机构分布,研究对象集中在上海、重庆、深圳、厦门等高密度的大城市,从事研究的机构以高校与科研机构居多,共占50.7%。因此推断研究发展基于2条线索,一是城市高密度建设空间不断侵蚀绿地与开放空间,激发研究不断开展;二是科研发展产生新技术,注入垂直绿化研究中。这些研究极少涉及室内垂直绿化,仅占总量的2%,因此以下研究仍以室外垂直绿化为主。

6 实践应用及其他研究

双溪村:土壤中全钾为丰富水平,铜、钙、锰、硒为中等水平,镁、钼、全氮、全磷、硫为缺乏水平,显示了营养元素严重失衡,且养分元素含量均较低。

6 深圳国际低碳城垂直绿墙 Vertical greening of Shenzhen international low carbon city hall

7 总结与展望

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1959—2015年的相关文献统计,对中国垂直绿化研究进行全面分析,对近10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针对如何形成完善的垂直绿化体系提出未来的研究趋势:

1)学科交叉发展。

垂直绿化研究涵盖林业、农业综合、园艺、建筑科学与工程、基础科学工程5个主要学科领域,文献量占78.6%,说明目前的研究还处于如何“建设”的初级阶段,主要探讨垂直绿化植物应用、构建技术、基质选择、灌溉技术等工程问题,还未形成一个完善成熟的体系。

建筑学科领域,在建筑设计之初应考虑垂直绿化与建筑表皮的结合,将垂直绿化真正融入到建筑中,为绿色建筑设计提供指引。环境学科领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垂直绿化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可对城市热岛效应、雨洪管理、空气颗粒物污染治理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2)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及设计指导方法。

2006年以来,垂直绿化的实践应用文献大幅度增加,重庆、上海、厦门、深圳等地开展了较多的调查研究。一方面,探讨垂直绿化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发展现状,发现垂直绿化普遍存在覆盖率低、区域分布不平衡、绿化形式及植物类型单一、植物的管理养护不周等问题[42]。另一方面,探讨垂直绿化在城市不同场所的应用情况,较典型的有居住区、公共建筑及高校校园[26, 31, 43]。例如,深圳国际低碳城会展中心的外墙垂直绿化 [31](图6)、江苏康居小区的垂直绿化项目、武汉纺织大学教学楼的垂直绿化等[44]。此外,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展示了大量国内外垂直绿化的优秀作品,是我国垂直绿化发展的一大飞跃。尤其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发展,建筑垂直绿化一体化设计开始兴起,垂直绿化是建筑的表皮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在高层建筑垂直绿化技术上,研究提出了安装构架与墙体构造的创新设计,使垂直绿化突破高度的限制,应用范围更广[45]。研究还从建筑形态、建筑空间及构件、建筑功能等方面探索如何与垂直绿化相结合,使建筑设计达到经济节约、兼具景观及生态的多重效益,成为建筑设计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44]

目前理论研究深度不够,多以简单介绍垂直绿化的定义、类型、功能、建设方式等,此类研究大多结构、内容相似,缺乏深入的思考。虽有相关实践项目,但大多存在垂直绿化“千篇一律”的问题,相关研究也仅处于项目的介绍层面上。

未来的研究应注重垂直绿化的营建设计,针对不同地域、气候条件、建筑类型的垂直绿化形式、面积、基质、植物选择、管理养护等进行深入研究,注重低成本种植容器和支撑构架体系、人工合成基质的稳定性、结合当地主要植物品种的灌溉频率、灌溉量等研究,形成一套完善的设计指南,因地制宜地建设垂直绿化。

有一幅石鲁最后在病床上的照片,与杨之光的这幅《石鲁》几乎是一样的。我不知道杨之光是不是见过这张照片。我这里说的是“几乎”,那就是说,并非“一样”。我觉得,画比照片更“石鲁”。

3)景观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应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相对数描述。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卵巢透明细胞癌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和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筛选影响卵巢透明细胞癌独立因素。检验水准α=0.05(双尾)。

其中,N为数据点的总数量。使用这种方法计算pij以保证每个点在代价函数中有足够的影响力。pij最终形成联合概率矩阵p。

虽然垂直绿化的效益研究已有部分定量分析成果,集中于生态方面的降温增湿效益,而垂直绿化缓解雨水径流、降低空气污染及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尚未有深入研究。

可结合垂直绿化建成实施效果的长期监测,构建一套成熟的指标评价体系和绩效工具,对垂直绿化建成后的各类效益进行评价,验证设计的可行性,促进垂直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对于中小零售企业电子商务商业运营模式运行管理体系而言,顾客界面是较为关键的组成元素,主要涉及目标客户、管理渠道以及服务与品牌建设等,从而维护相应产品信息和服务对象,一定程度上在网络中树立关键的企业品牌形象,为后续服务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基础。

图1~3均由作者绘制;图4引自参考文献[27];图5引自参考文献[26];图6引自http://epaper.oeeee.com/epaper/H/html/2017-08/31/content_65132.htm。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海英,张更新.Patrick Blanc的垂直花园作品及做法[J].工业建筑,2015,45(S1):16-20.

LI Haiying, ZHANG Gengxin. The Vertical Garden and the Practice of Patrick Blanc[J].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2015,45(S1): 16-20.

[2]杨麒,朱一.垂直绿化发展趋势探析[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3(5):52-57.

YANG Lin, ZHU Yi.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Vertical Greening[J]. New Vision Art, 2013(5): 52-57.

[3]张亚芬.浅谈城市中的垂直绿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8):1430-1431.

ZHANG Yafen. Vertical Greening in Cities[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5, 33(8): 1430-1431.

[4]胡永红,叶子易,秦俊.模块式绿化在竖向空间的设计与应用:以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植物墙为例[J].中国园林,2012(7):111-114.

HU Yonghong, YE Ziyi, QIN Jun.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Modular Greening in Vertical Space: A Case Study of the Plant Wall at the Theme Pavilion of Shanghai Expo[J].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2(7): 111-114.

[5]柳红,姬晓楠.垂直绿化的选材及其生态效益[J].现代园艺,2012(8):168.

LIU Hong, JI Xiaonan. The Selection of Vertical Greening and Its Ecological Benefits[J]. Xiandai Horticulture,2012(8): 168.

[6]赵沁娜,钟芬.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棕地问题研究进展评述[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2):187-191.

ZHAO Qinna, ZHONG Fen. Bibliometric Analysis on Brownfield Redevelopment[J]. Resource Development &Market, 2016(2): 187-191.

[7]俞伟,关庆伟.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屋顶绿化研究综述[J].中国园林,2015(1):74-78.

YU Wei, GUAN Qingwei. A Bibliometric Review of Green Roof Research[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5(1): 74-78.

[8]建工部建筑科学院建筑物理研究室建筑热工组.居住建筑垂直绿化的降温效能[J].建筑学报,1959(3):23-33.

Building Thermal Group of Architectural Physics Laboratory in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Cooling Efficiency of Vertical Greening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J].Architectural Journal, 1959(3): 23-33.

[9]邓思玲.欧美城市的垂直绿化[J]. 世界建筑,1985(2):60-63;85.

DENG Siling. Vertical Greening in European and American Cities[J]. World Architecture, 1985(2): 60-63;85.

[10]李东升,张妙霞,魏素玲.垂直绿化在城市绿化中的现状及应用策略[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2003,23(4):54-57.

LI Dongsheng, ZHANG Miaoxia, WEI Suling. PresentConditions and Applying Measures of Vertical Greening Used in Cities[J].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gricultural Science, 2003, 23(4): 54-57.

[11]李萍,陈吉.江苏地区模块式立体绿化智能化节水灌溉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5,34(34):41-42;45.

LI Ping, CHEN Ji. A Study on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of Modular Three-Dimensional Greening in Jiangsu[J].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2015, 34(34):41-42; 45.

[12]狄育慧,林鹏,王智鹏.绿色生态墙建筑室内热环境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6(4):553-556.

DI Yuhui, LIN Peng, WANG Zhipeng. Analysis of Ecogreen Wall Building’s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J].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4, 46(4): 553-556.

[13]翁智林.试论垂直绿化的植物种类[J].中国园林,1989(1):49.

WENG Zhilin. Plant Species of Vertical Greening[J].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989(1): 49.

[14]李若南,张纵.景天科植物在城市立体绿化中的应用探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0(8):88-90.

LI Ruonan, ZHANG Zong. Discussion on Application of Crassulaceae Plants in Urban Stereoscopic Greening[J].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0(8): 88-90.

[15]李梅春.基于层次权重分析技术的垂直绿化植物资源优选[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26(3):165-167.

LI Meichun. Study of Vertical Plane Greening Plant Optimum Using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Technology[J].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Engineering,2004, 26(3): 165-167.

[16]黄碧丽,陈璐,李荣彩,等.福建泉州垂直绿化植物引种筛选[J].亚热带植物科学,2013,42(1):77-81.HUANG Bili, CHEN Lu, LI Rongcai, et al. Studies on Introduction and Selection of Vertical Greening Plants in Quanzhou[J]. Subtropical Plant Science, 2013, 42(1): 77-81.

[17]郁永英,张志军,于德利.黑龙江省垂直绿化攀缘树种的筛选[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3):84-86.

YU Yongying, ZHANG Zhijun, YU Deli. Study on the Selection of Climbing Trees Suitable for Vertical Greening in Heilongjiang[J]. 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2010(3): 84-86.

[18]王丽斯.住宅小区垂直绿化植物的选择与利用形式[J].现代农业科技,2010(19):201-202.

WANG Lisi. Selection and Utilization Modes of Vertical Greening Plant in Residential Area[J].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19): 201-202.

[19]李海.北方城市垂直绿化的藤本植物品种特性与应用研究[J].北京农业,2015(36):86-87.

LI Hai. Study on the Variety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of Vines with Vertical Greening in Northern Cities[J]. Beijing Agriculture, 2015(36): 86-87.

[20]杨雪.广州地区10 种用于垂直绿化的植物绿化效果比较及种植基质筛选[J].广东园林,2015,37(5):36-40.

YANG Xue. Comparisons of Ten Species Vertical Greening Plants Effects and Planting Medium Screening in Guangzhou[J]. 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5, 37(5): 36-40.

[21]仇淑芳.浅析垂直绿化中植物的色彩搭配[C]//2012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太区会议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 年会论文集,2012:916-920.

QIU Shufang. Color Collection of the Plants in Vertical Greening[C]//The Proceedings of 2012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IFLA) Asia Pacific Conference and 2012 Annual Meeting of Chinese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2: 916-920.

[22]黎国健,丁少江,周旭平.华南12 种垂直绿化植物的生态效应[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29(2):11-15.

LI Guojian, DING Shaojiang, ZHOU Xuping. Ecological Effects of the Twelve Species for Vertical Greening in South China[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8, 29(2): 11-15.

[23]刘光立,陈其兵.四种垂直绿化植物杀菌滞尘效应的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04,25(3):53-55.

LIU Guangli, CHEN Qibing. Research on Dust-removing and Bactericidal Effects of Four Kinds of Vertical Plants[J]. Journal of Sichu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 25(3): 53-55.

[24]单家林.海南常见垂直绿化植物种类与城市垂直绿化现状调查[J].热带农业工程,2010,34(2):61-66.

SHAN Jialin. Vertical Greening Plants and Their Current Application Situation in the Urban Vertical Greening in Hainan[J]. Tropical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0, 34(2):61-66.

[25]寇盼盼,狄育慧,赵阳,等.建筑垂直绿化在西北应用现状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5(4):24-26.

KOU Panpan, DI Yuhui, ZHAO Yang, et al.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Buildings Vertical Greening in Northwest China[J]. Low Temperature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2015(4): 24-26.

[26]曾艳,李善钦.垂直绿化在办公空间中的运用与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5,41(3):149-152.

ZENG Yan, LI Shanqin. The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Vertical Greening in Office Space[J]. Sichuan Building Science, 2015, 41(3): 149-152.

[27]谭建萍,李映萍,吴祖军,等.垂直绿化种植容器[J].广东园林,2015,37(4):21-24.

TAN Jianping, LI Yingping, WU Zujun, et al. A Review on the Containers for Vertical Greening[J]. 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5, 37(4): 21-24.

[28]姜珉,周秋云,王宗标.植物墙与细颗粒物(PM2.5)[J].园林,2013(6):28-31.

JIANG Min, ZHOU Qiuyun, WANG Zongbiao. Plant Walls and Fine Particles (PM2.5)[J]. Garden, 2013(6): 28-31.

[29]钟山,张漓杉,龙腾发,等.垂直绿化无土栽培基质的现状与研发[J].科技创新导报,2015(31):176-177.

ZHONG Shan, ZHANG Lishan, LONG Tengfa, et al.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illess Cultivation Substrates of Vertical Greening[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2015(31): 176-177.

[30]全文燕,芦建国.植物墙栽培介质和植物的选择[J].北方园艺,2012(11):85-88.

QUAN Wenyan, LU Jianguo. Selection of Culture Media and Plants of Green Wall[J]. Northern Horticulture,2012(11): 85-88.`

[31]蹇婕,罗刚.垂直绿化在深圳国际低碳城会展中心外立面的应用[J].建筑经济,2014(2):105-109.

JIAN Jie, LUO Gang. Application of Vertical Greening in Shenzhen International Low Carbon City Exhibition Center[J]. Construction Economy, 2014(2): 105-109.

[32]贺晓波.垂直绿化技术演变研究及植物幕墙设计实践[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3.

HE Xiaobo. Study on the Evolvement of Vertical Greening Technology and the Design Practice of Plant Curtain Wall[D]. Linan: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2013.

[33]吴玉琼.垂直绿化新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WU Yuqiong. The Application of New Vertical Greening Technology in Architecture[D]. Guangzhou: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2.

[34]姜慧乐,尹莉娜,韩龙,等.基于群落结构的杭州市公共建筑物立体绿化温湿效应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6):1359-1365.

JIANG Huile, YIN Lina, HAN Long, et al.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Benefits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Forestation of Public Buildings in Hangzhou City Based on the Community Structure[J].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3, 52(6): 1359-1365.

[35]葛海杰,林星鑫.秋冬季围护结构绿化对建筑保温性能的影响[J].建筑节能,2011,41(8):54-59.

GE Haijie, LIN Xingxin. Effect of Enclosure Greening on the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in Autumn[J].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2011, 41(8): 54-59.

[36]陈秋瑜,李保峰,刘小虎,等.夏热冬冷地区活墙系统热工性能实测分析[J].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5(1):120-124.

CHEN Qiuyu, LI Baofeng, LIU Xiaohu, et al.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Thermal Behavior of the Living Wall System in Hot-summer and Cold-winter Areas[J]. Ecocity and Green Building, 2015(1): 120-124.

[37]李有,施琪.住宅侧墙绿化的降温增湿效应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30(1):21-23.

LI You, SHI Qi. Research on Decreasing Temperature and Increasing Relative Humidity of Housing Wall Greening[J].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7, 30(1): 21-23.

[38]宫伟,韩辉,刘晓东,等.哈尔滨市垂直绿化植物降温增湿效应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4):69-70.

GONG Wei, HAN Hui, LIU Xiaodong, et al. Vertical Green Plants in Harbin Effect of Cooling Humidification[J].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2009(4): 69-70.

[39]李辰琦,潘鑫晨.基于数值模拟分析的生态绿墙环境效应[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2):362-368.

LI Chenqi, PAN Xinchen.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Green-Wall Based on Computer Simulation Analysis[J]. Journal of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14, 30(2): 362-368.

[40]格拉姆·霍普金斯,赵梦.风景园林让生活更美好—

生态建筑战略:创造舒适宜人的小气候[J].中国园林,2012(10):9-16.

HOPKINS G, ZHAO Meng. Better Landscape Better Life—Living Architecture Strategies: Creating Micro Climates for Human Comfort[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2(10): 9-16.

[41]熊咏梅,李智琦.广州市立体绿化的滞尘效应研究[J].园林,2013(6):24-27.

XIONG Yongmei, LI Zhiqi. Study on Dust Retention Effect of Three-dimensional Greening in Guangzhou[J].Garden, 2013(6): 24-27.

[42]张晓然,陈萃,陈碧梅.深圳市垂直绿化的特点和发展方向[J].中国园林,2001(5):10-11.

ZHANG Xiaoran, CHEN Cui, CHEN Bimei.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Vertical Greening in Shenzhen[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1(5): 10-11.

[43]凌青根,单家林.海南大学校园垂直绿化植物的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270-18273.

LING Qinggen, SHAN Jiali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ampus Vertical Greening Plants in Hainan University[J].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9, 37(36):18270-18273.

[44]龙文志.植被绿色幕墙—墙体垂直绿化的发展与展望[J].建筑技术,2013,44(10):925-932.

LONG Wenzhi.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of Planted Green Curtain Wall—Vertical Planting on Wall Body[J].2013, 44(10): 925-932.

[45]胡晶捷,陈铭.垂直绿化在城市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华中建筑,2015(11):97-100.

HU Jingjie, CHEN Ming.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Vertical Greening in City High-rise Building[J]. Huazhong Architecture, 2015(11): 97-100.

陈明,戴菲,殷利华
《风景园林》 2018年第05期
《风景园林》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