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从自然到人文—谈《林泉高致》体现的园林观

更新时间:2016-07-05

1 问题的提出

中国园林发展到宋代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其标志之一即产生了理论高度指导实践的现象,而后者的完成甚至能够达到理论的高度。由此,形成了中国画理对园林营造的影响的系统研究。在宋代园林中,景观的总体格局、要素排布、情境营造等具体手法,处处显露出山水画对造园的深刻影响。常有画家取其意,作画“露塔尖或鸱吻,往往有见殿堂者”。而更精妙的情境创造,需见其中佼佼者之“则画荒山满幅 ,上出幡竿,以见藏意”。对“意”之发挥,由见高下。 郭熙是宋代画论作者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提出的“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1]”为后代的创作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且创造了中国画透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郭熙的绘画审美、美术批评、技法系统等重要理论,被集结梳理于《林泉高致》中,该集分为六章:序、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其中便有相当比例的思想都直接与间接地影响着日后的造园理论与实践。在园林的创建过程中,尤其有文人与山水画家参与时,他们通常喜好将自己的绘画技法、艺术体会、创作理解结合景观配置要素,将它们一并融入园林空间的创造中去,实现源自于画的立体山水观,为生活环境与物质环境营造出“宛若天开”的艺术氛围。因《林泉高致》与园林相关内容关系紧密,因此在后世园林论著或诗文中被大量引用。在现今园林设计实践中,借助当代研究方法,特别是系统研究法,对《林泉高致》中山、水、石、屋、木、文等山水园林景观要素营造的论述进行系统分析,分析主要建立在3个层面之上,第一个是骨架系统,即山水,第二个是以植物和动物为主的生命系统,第三个是人文系统,即拟人和意境。从3个层面整体认识《林泉高致》中蕴含的宝贵园林营建思想,以此获得的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为当代园林实践所吸收。

2 “骨架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林泉高致》中有:“山,大物也”“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贵坚深而不浅露。”由此可见山石已被看作园林中的重要景观要素,它们对于园林景观建造有着重要意义。首先,若本身处于起伏多变的地势,取石景、山景是尊重自然;其次,提高观赏性,既是对山石个体的欣赏崇拜,又含有对周遭景物的肯定和共生之意。在宋代,山石配置的园林设计手法在人居环境建造中已颇具特点。据《历代宅京记》卷十六记载:“仁智殿下两巨石,高三丈,广半之。东一石有小碑刻‘敕赐昭庆神运万岁峰’,西一石刻‘独秀太平岩’,乃宋徽宗御书,刻石填金。殿后有石垒成山,高百尺,广倍之,最上刻石曰香石泉山。[2]”可见在宋徽宗时期出现了叠石成峰的造园手法。除此之外,在当时常见的园林景观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土山,如司马光自撰《独乐园记》中记载:“读书堂之北为一个大水池,池西为一带土山,山顶筑高台,名‘见山台’。[3]”由此可见,不管是皇家园林还是流动着文人墨客的寻常园林,“山与石”在园林景观的“江山社稷”中都有着明星般的地位。

2.1 山的情态与地位

为了呈现山石之美的丰富性,郭熙在《林泉高致》中阐述了山形石质的多角度特点,分别将山石的气势、性格、姿态、表情、对于周遭景物的存在价值和造园意义、甚至浑然天成的共存体系,通过一连串精妙形容一气呵成地铺展开来,此时之“山”不仅有效仿、有创造,更是载入了哲学思辨的生命体,远远超过了园中“盆景”的概念。这便是思想家对于山的理解和精神之赏的投注,使得山石之景都能够焕发出若人的精神状态。另外,郭熙还通过将山水画中的山理解为总体系统中的一部分来阐述其造景方法:假山的堆叠构图,首先自有其体系规律,在造园布局中,要既能够体现其天然构成,也要能呈现出“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5]这样的画理语法,甚至其情境的营建都要有具体的笔墨技法,如皴法、矾头、点苔等。这样一种主次相配、模拟自然的山之状态,被郭熙喻为社会中的上下君臣。如同韩拙的《山水纯全集》中的“主客尊卑之序,阴阳逆顺之仪”。山之间谦卑之配,其实就象征着社会中的等级高低,人与自然从不矛盾,都是像这样需要保证其流动着的整体性才能得到和谐之美。

2.2 水的情态与意义

园林造景的关键要素便是山、水、石,宋代园林也必然围绕于此。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贵周流而不凝滞。”水对于自然的价值,就如同血对于生命的支撑。在《洛阳名园记》中,私家园林的称谓已有多重:“宅园”“园圃”“池亭”“池园”等,都是源自于水的天然的多样化,同时也证明了水在园林景观中的重要地位。造园理水应“虽由人作,宛自天开”[6],水的流动性决定了其自身极大的可塑性,而高可塑性即表示能够形成更加多元状态的水景。宋代画论中常描述水体本身的灵活形态,在《林泉高致》中也着重提及了水的多变、层次感与适应度:“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溅扑入地,欲渔钓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挟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辉,此水之活体也。”水之活性被如此肯定,而如同山一样,其点睛之笔正是因为满足了人的生存与活动才有了不可替代的价值,即“欲渔钓怡怡” [7]

郭熙指出: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将水和山石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故两者相得益彰。而水景必须和周遭景致形成相映成趣的搭配组合,才能去除景观营建中的人造感。《林泉高致》不仅提出了山石应当如何相配,更是指出了水与山石的关系。比如,园景个体间关系的联结,不是只能通过实体的组合来达成,欲使景致、景物之间形成动态联结,恰恰可以利用水的透明特性与其流动的本质。而自然之中,水和山本就常常互为景致,山石与水体共同形成的和谐之美也是其动静对比协调的结果,如假山驳岸、回环引流、铺底石桥、水激声势等,只要有了精妙的山水搭配,即便区区之流,都能激活山与整个景致的自然之美。所以,在《林泉高致》中,山石和水是被重点论述的内容之一,能够将两者综合起来论述是《林泉高致》相对于同期其他山水画论的高超之处。

1 窠石平远图 Ke Shi Ping Yuan

2 宋·郭熙《早春图》 Song Dynasty GuoXi Early Spring

2.3 建筑的价值

郭熙从系统角度对山、水、植物的拟人化,不是单纯的以植物代人,而是将山水都赋予情感。充分地展现了对山、石的敬畏与欣赏,并将这种感情寄予了山石本身,将山石自身朴素却保有自然魅力的特质,充分拟人化为能够寄情抒怀的对象,不论是皇家园林与否,这样一种天然可期的情感载体都使其成为了园林情境营造中的主角。

3 郭熙《早春》局部建筑细节与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拙政园”中的景观建筑 The loc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tails of Early Spring &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one of the four famous gardens in China

4 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狮子林”部分景观 Local Landscape of one of Suzhou Top Four Famous Gardens “Lion Grove”

3 “生命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圃”和“囿”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植物早已超越了人的生活与经济需要,其类型日趋多样化与多元化,逐步成为了社会与人的审美对象。宋代的造园家们是追求自然甚于人工建造感的,其实现对象也不以社会阶层和地位有所区别和划分,不管是皇家园林与否,植物都是至关重要的自然营造元素。在这个造园的绝佳时代,人们不仅限于追求观赏的价值,甚至同样看重培育技术,例如嫁接、引种等。系统的文献记载如《菊谱》《兰谱》《牡丹记》《太平御苑》,都涵盖了大量的植物品种。这些都为植物在造园中的发挥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积累[8]。园林中的建筑与植物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宋代园林特别强调将建筑藏匿于茂盛的植物群落中,曲折幽深,若隐若现,达到园林营造的至高境界。

郭熙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园林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山水都是为人而存在的,画家以人的活动和存在为中心,将山水环绕布局,这样一种浪漫情境的美丽正是诞生于人与景之间的交相辉映。他还重点提到将人的参与和体验感受融入到自然之中,其“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正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形状的具体体现,可远观可登攀,远观取其势,近看取其质。而其“三远论”,也是探索以人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和感受自然,都追求观山、游山中的多样变化,几乎都可用“步移景异”来阐释该理想。郭熙清晰地看到,文人们不仅在画中描述山林野趣,其自身对于生活的畅想也被融入其中,那些山水景色的可参与性也便是游园的本质,这样就使画论再次和造园得到了统一,形成相映成趣,寄情于景,情境交融,影响深远(图5)。

4 “人文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宏观来看,《林泉高致》不仅对山石与水、建筑、植物进行论述,还将几者统一在一个大的人文系统中,充分考虑到了各个方面不可割舍的关系,代表着宋代山水画论在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平。这一系统的特性主要通过以下方面表现出来。

在后续可维护性上,电机厂运行维护人员对于机组的电动机和发电机均非常了解。我厂现有机组电源的电动机/发电机均为本厂产品,备件获得很容易,检修人员对装备也熟悉,相对维护比较方便。而静态变频电源采用的核心部件为变频器,对于电机制造工厂技术人员来说相对比较陌生,维护技术难度较大。实际运行状况证明一套有着良好的维修保养的机组电源,使用寿命高达40~50年,而变频电源即使有着良好的运行维护,其寿命一般不超过20年。

4.1 山、水、植物的拟人化

宋代画论强调建筑为人服务,虽然建筑在宋代园林中不是主要景观,也不是《林泉高致》论述的重点,但郭熙依然指出了建筑与山、水之间有着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如他所言:“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故山得水而媚,得亭榭而明快……”作为园林营造中的点睛之笔,建筑,与山、水、石共同诠释了山水画作中的“骨架系统”(图3)。

4.5 通过试验筛选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使用化学农药上要疏堵结合,疏就要给烟农提供可使用的化学农药。通过开展试验筛选出适用于烟叶病虫害防治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烟草公司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烟农可以在烟草公司选购到合适的防治农药品种,避免烟农在市场上盲目购买高毒高残留农药,而且有利于管理,对形成以“技术、信息、咨询、物资供应”等一条龙服务打下基础。堵就是要禁止烟农使用高毒、高残留、易超限的农药品种,经检测发现使用者将影响其烟叶被收购等级和来年种植合同签订面积。

拟人亦扩展到山水整体,《林泉高致》中有:“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最清晰表达了郭熙对自然美的向往,将自然山水视如拥有生命,将其视为如同拥有高品性的人。“远望”与“近观”“四面观”“三远论”,尤其是其“三远论”的提出,都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绘画中对于自然的不同透视观[9](图4)。

不遗余力地挖掘“管院在线”教育培训领域的所有潜力,牢固树立建设一流在线培训学习平台的市场定位。通过新的和既有的端到端数字化技术,让培训内容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在智能云平台上打造智慧共享学习生态。“管院在线”将在进一步总结运用以往管理经验,承担领导者、决策者责任的同时,适应并加速升级自身应对变化、带领团队创新迭代的能力,设计、建设和运营独具特色的在线培训解决方案,加强高端语言课程资源平台建设,按照中央、集团党组、“一带一路”战略和学员持续学习的需求,量身打造“知识平台化+学习生态化”高端学习平台,激发更多学员参与知识分享,为局处级干部发展赋能。

4.2 人的情感带入山水园林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到:“世之驾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可行”谈的是园路,也即道路交通;“可望”说的是景观,侧重角度和高度;“可游”是路线,强调的是因景和借景;“可居”说的是住宅,即指可生活其间。这几点所指,已经代表了山水画的最高追求,其中的“可游”“可居”更是高于“可行”“可望”。这其中,不可忽视的便是宋代园林的营造主体是文人,其中各种形式的建筑成为文人抒发情感的承载,诗有诗眼,文有文心,园名、景名、匾额的题写成为园林的精华所在。包含了人文系统的建筑于是也更多地呈现为文化,而非单纯的物质形式。

在植物方面,植物常为文人、士大夫的抒情对象。如松的形象常“与君子比德、与公侯比贵、与生物比生”。其坚毅的外形、不屈的品格、淡然克制的情态,种种生动的拟人化情感都使其常在艺术创作中被冠以“仁、义、礼、信”,使得景观个体被人为地赋予了君子般的品格,也使人将其高贵的向往找到了合适的寄托对象

植物作为园林中具有真正生命力的系统要素,郭熙对其也有很独到的论述。他在《林泉高致》中描写了植物对于园景的意义:“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在植物栽种的配置与品种的组合方面,郭熙提出,植物之间的搭配应如同山石的配置设计,遵循其自然的主从关系,依主而环,层级布置,实现看似繁杂却保有秩序的植物群体空间关系,亦如社会中的君子小人,使得植物有了人一般的生动活泼:“长松亭亭为众木之表,所以分布以次藤萝草木为振契依附之师帅也。”体现这一观点的当属洛阳园林松岛:“松岛,数百年松也。其东南隅,双松尤奇。”从这一点看出,郭熙继承了中国文人士大夫以植物代人的思想,将植物这样的生命要素与人文要素紧紧结合在一起,甚至将人的社会秩序“代入”到景观园林要素的布置中。这也是《林泉高致》的高明之处。

5 清代效仿郭熙的山水作—溪山行旅图局部(美国费利尔美术馆馆藏) Imitation of Guo Xi's landscape painting in the Qing Dynasty:Part of Xishan Xinglv (American Ferrier Art Gallery Collection)

4.3 生态美学的早期萌芽

《林泉高致》中强调应以“林泉之心”去观照环境与自然,意指将自然山水视为审美的对象,而非世俗占有的态度,这样才使观者、游者实现与自然协调统一的情景之融。以此来对比当代生态美学的定义:“生态美学立足于人类普遍的整体利益,把人类的命运与整个大自然的命运紧密相连,高度关注自然本源和生命存在,用有机整体观看待人—自然—社会的关系,将人类文化、艺术、审美也纳入整个生命动态系统范围。[9]”由此发现两者有着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

郭熙强调景观园林要素设计要从人的视角和心理展开布置,但这并不等同于人类中心的观点。《林泉高致》中包含了早期朴素的生态美学思想,即园林造景中的山、水、石、屋、木、文这些景观要素不再像山水画般以平面化和被观赏的角度出现,而是据其自然的存在状态来进行探索,这便是多元化、人本主义观点最直观的体现,是人工造园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想要营造“天然的”景观,就要通过“看不见”的设计组织和形式搭配,将天然之美凝聚于有限空间,以人的身体尺度去接触“自然”中的所有细节,在不动声色的园景游历途中亲自去体味造园家的巧思与情感寄予,真正地实现源于自然而超越自然,“情感”也是这种生态美学思想中的精华。

《林泉高致》所体现的自然与人文观,直至今日仍在发挥作用。作为北京最重要的森林公园之一,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造园师们骄傲地以《林泉高致》作为整体设计思想的源泉与范本,不仅在整体“水为龙、山为镇”的园林布局中努力再现画论中的 “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面”,并紧扣“叠山理水”“由博返约”等经典画理,将景观的层次设计“历历罗列于胸中”,处处严格遵循画论中的造山原则—“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风林谷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于是便有了公园中的主峰“仰山天境”,配以东侧“朝花台”,西侧“夕拾台”,三峰主次相配,前后掩映,实现了有主有从、大小有秩、“高远、深远、平远”之山景。在叠山造水的细节上,更是紧紧围绕画论中的“势”与“质”,力图全方位地继承《林泉高致》所描绘的“高蹈远引”“以快心境”,这些不仅仅是现代设计师们对《林泉高致》的崇高致敬,从公园最终的完成度和受欢迎的程度来看,也是该画论对于现代造园艺术穿越时空的影响体现。

4.4 穿越时空的“人文造园”

何淑红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兵团二代。作为长期工作在南疆的基层女党员干部,她有着新疆人特有的干劲和闯劲,也有着兵团人争先创优、乐于奉献的精神,是大家眼中公认的女强人。

5 结语

综上,经过对画家兼理论大家郭熙眼中的山、石、水、植物、人文等要素进行系统探讨后,这些互成体系、有机交织的构成要素以其特有的结构地位、美学内涵与人文意义,极为生动地对应着园林造景中的种种美学理想,在《林泉高致》中形成了高度理论化的统一。

通过对传世文献的分析,重温宋代山水画作之美,更能体会到以画论进行的美学探讨,对于园林营造水平的提升起着鲜明的作用[10]。《林泉高致》不仅高度代表了宋代的山水画论,更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反作用于实践的杰出代表,其美学之高超、理念之先进、理论之高度,至今都对园景营造有着不可替代的启迪意义。

注释:

老婆饼以猪油酥作皮,酥软而松;饼馅主要有芝麻、糖冬瓜、糖冰肉等,以绿豆茸和黑豆茸最佳。饼形有点像苏式月饼,色泽金黄,让人吃后,感觉饼皮酥软,馅心香滑,十分可口。

图1来源于故宫博物院官网:“藏品—绘画”版;图2来源于维基百科“《早春图》”;图3来源于维基百科“《早春图》”及江南园林摄影网;图4来源于苏州大学先进数据分析研究中心官网;图5来源于基于Lofer平台的费利尔美术馆网站。

本研究受限于个人能力,样本获取数量有限,可能存在残障人士的城市公园可进入性的认知偏差.今后笔者还将致力于弱势群体参与社会化旅游活动方面的研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将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采英[M].开封: 河南美术出版社 ,1984:153-260.

YANG Danian.The anthology theory of Chinese Painting,[M].Kaifeng: Henan Publisher of Arts,1984:153-260.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77,296.

ZHOU Weiquan. Classical garden history of China[M].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8:277, 296.

[3]荆浩.山水决[M]//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北京:文物出版社影印,1982.

HAO Jing. Landscape poetry[M]//SHEN Zicheng. Famous literary works of the past dynasties.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Publishing House,1982.

[4]王维.山水决[M]//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北京:文物出版社影印,1982.

WANG Wei. Landscape poetry[M]//SHEN Zicheng: Famous literary works of the past dynasties.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Publishing House,1982.

[5]计成.园冶·兴造论[M].陈植,注释,上海:明文书店,1983.

JI Cheng. Yuan Ye·the theory of building up[M]. CHEN Zhi,Comment. Shanghai: Ming Wen Bookstore,1983.

[6]蔡罕.《林泉高致集》与郭熙的山水画观[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4):41-47.

CAI Han. Lin Quan Gao Zhi & the Theory of Guo Xi’s view of landscape painting[J]Journal of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2001(4): 41-47.

[7]徐燕. 南宋临安私家园林考[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XU Yan. An examination of private gardens in Ling'an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D]. Shanghai: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2007.

[8]王玉民,王陶峰. 郭熙画论思想探微—兼论宋代理学与画学之关系[J]. 大家,2010(7):9-10.

WANG Yumin, WANG Taofeng. Guo Xi thought of paint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ng agency and the painting[J]. Everybody, 2010(7): 9-10.

[9]彭修银,张子程.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论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建构的人文学意义[J].江汉论坛, 2008(5):96-100.

PENG Xiuyin, ZHANG Zicheng. The ultimate concern of human destiny—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humanities significance of Marx's ecological aesthetics[J].Jianghan tribune, 2008(5): 96-100.

[10]刘庭风,郭菲.宋代画论中的园林观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LIU Tingfeng, GUO Fei. Study on the concept of landscape painting in Song Dynasty[D]. Tianjin: Tianjin University,2014.

叶武,张毣
《风景园林》 2018年第05期
《风景园林》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